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秀實驗視頻如何

生物秀實驗視頻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27 08:56:26

㈠ 有哪些網站類似於多圈課堂講實驗技術例如pcr

關於這種實驗技術的網站還是比較多,推薦三個,小木蟲,丁香園和生物秀,這三個都是比較專業的

㈡ miRNA的生物合成過程哪位了解啊像生物秀論壇這樣的還有哪些啊

RNAi是一種由雙鏈RNA介導的序列特異性基因沉默現象。RNAi行使功能的機制與miRNA相同,都是一種在進化上十分保守的RNA-蛋白質機制。miRNA是由21至23個核苷酸組成的內源非編碼RNA。隨著RNA為基礎的治療方法學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對於miRNA通路及轉錄後基因沉默機制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已有研究發現,miRNA在人體發育和疾病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並且基因表達調控的復雜程度超出人們預想。本綜述將涉及miRNA成熟機制方面的進展,miRNA的作用方式及其在RNA為基礎的治療中的應用。 人們最初在植物和真菌中觀察到RNAi現象——某一基因的復制性拷貝可以抑制其本身及其來源基因的表達[1,2]。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在對線蟲的研究中發現,RNAi現象是由雙鏈RNA介導的,這一發現為兩位科學家贏得了諾貝爾獎[3]。之後,David Baulcombe又證實了植物中的RNAi效應的介導者是一種由21至25個核苷酸組成的RNA剪切產物[4]。人工合成與靶標序列完全互補的由21個核苷酸組成的RNA雙鏈,將其導入哺乳動物細胞內便可以清晰觀察到RNAi效應[5],這些外源導入的雙鏈RNA叫做siRNA。 由於上述RNA雙鏈的剪切產物和內源性21至23個核苷酸長度的miRNA在結構上十分相似,於是研究人員針對其作進一步研究。結果他們發現miRNA同樣具有基因沉默的功能[6~10],並且siRNA在基因沉默過程中與miRNA具有相同的機制,不過miRNA與其靶序列只是部分互補。由此,人們開始採用RNAi作為基因敲除的實驗技術,有關miRNA及miRNA誘導的基因沉默現象也開始成為研究熱點。目前,我們已經知道miRNA在很多重要的細胞功能,如在細胞增殖、分化、腫瘤生成、免疫功能以及其它功能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至於有哪些重要的生物過程有miRNA的參與則不在本綜述的討論范圍之內,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文獻[11]。本文的重點將集中於有關miRNA成熟機制研究及miRNA介導基因沉默方面的最新進展。 (I) miRNA生物合成 截止到撰寫本文時為止,研究人員已在人類基因組中發現並注釋了500多種miRNA[12]。在基因組掃描和對發夾結構進行「系統發生性遮蔽(phylogenetic shadowing)」研究的基礎上,研究人員預測人類基因組中至少存在1000種miRNA[13]。目前藉助進一步發展的測序技術以及其它克隆技術的新進展,研究人員鑒別出越來越多的miRNA,而這恰恰證實了確實有超出我們預期的miRNA的存在[14,15]。大約有60%的miRNA位於基因間隔區(intergenic region),其餘40%則位於蛋白編碼基因或其它轉錄元件的內含子上[16~18,]。很多intergenic miRNA成簇分布,這樣的miRNA有可能是在共同的啟動子調控下表達的,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表達譜[18]。與上述情況相反,內含子miRNA(intronic miRNA)則更可能是在其所在基因的啟動子下表達的,因為大多數intronic miRNA的表達與寄主mRNA的表達相似[18]。不過,也有一些例外,這暗示我們有些intronic miRNA具有獨立的啟動子[19]。 接下來對intergenic miRNA的啟動子進行闡述。大部分miRNA啟動子需要募集RNA Pol II,且未顯示出任何與蛋白編碼基因不同的特性[20~23]。它們同樣需要募集轉錄因子以進行時間及空間特異性的基因表達。miR-223就是其中一例,miR-223是一種單核細胞特異性miRNA,其啟動子至少包含單核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PU.1以及C/EBP功能性結合位點[24]。miR-146a則是由內毒素誘導而產生的miRNA,它的轉錄受自身啟動子內NF-kB的結合位點調控[25]。另外,miR-375是β細胞特異性miRNA,它可反向調節胰島素的分泌[26],這種位於斑馬魚β細胞內的miRNA在胰腺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27]。據推測其miRNA編碼區的上游和下游均有β細胞特異性轉錄因子Pdx1[28]的結合位點。 miRNA通常由RNA Pol II轉錄,一般最初產物為大的具有帽子結構和多聚腺苷酸尾巴(AAAAA)的pri-miRNA[20,22]。這些pri-miRNA可長達幾千個鹼基。成熟miRNA序列通常僅位於構成發夾結構的其中一條鏈上(見圖1A)。在哺乳動物細胞內,pri-miRNA在核內由「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復合物進行處理,復合物由RNase III enzyme Drosha [29]、DGCR8 (DiGeorge critical region-8)及一個雙鏈RNA結合蛋白[30,31,32]組成。Drosha從pri-miRNA發夾結構末端切下11個核苷酸,切割後的產物在3』端有兩個鹼基突出,在5』端為磷酸鹽基團[29]。體外試驗證實,microprocessor復合物可以從發夾結構上「量出」11個核苷酸,在單鏈RNA與發夾結構結合處將11個核苷酸組成的片段切下,切割後的65至75個核苷酸長度的莖環結構就叫做pre-miRNA(見圖1C)。 研究人員構建DGCR8基因的敲除小鼠模型[33]。與Dicer敲除小鼠[34]一樣,純合型DGCR8基因敲除小鼠胚胎在第6.5天可觀察到異常,並在第12天時胚胎出現死亡進而被機體重新吸收。這一結果表明DGCR8乃至miRNA在機體發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DGCR8敲除的胚胎幹細胞與未經敲除的幹細胞相比,其倍增時間顯著增長,並且對體外分化刺激沒有反應,提示miRNA很可能在細胞增殖與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與Dicer敲除胚胎幹細胞相似[35],DGCR8敲除胚胎幹細胞中缺失大部分成熟microRNA,這進一步證實DGCR8在大多數microRNA成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A) miRNA由基因組中某個基因座位轉錄生成具有5』端帽子結構和多聚腺苷酸尾巴的pri-miRNA。之後在Drosha/DGCR8作用下加工成為pre-miRNA,再經Exportin-5轉運至細胞質。pre-miRNA經過Dicer的進一步剪切形成成熟miRNA,miRNA再與RISC以不完全互補的方式結合。(B) 相反,shRNA則自外源導入的DNA轉錄為類似pre-miRNA的分子,因此不需經過Drosha/DGCR8的加工。之後,與miRNA一樣,shRNA經Exportin-5轉運至細胞質,在細胞質內經Dicer切割去除環狀結構,雙鏈中的一條以完全互補形式與RISC結合。(C) 對於哺乳動物,siRNA則由人工轉染進入細胞質,然後與RISC結合。進一步的詳細信息請參見文章。 Mirtron(見文後小詞典)是intronic microRNA中一個特別的類別,不需要經過microprocessor的剪切。Mirtron通過自身拼接反應形成pre-miRNA。通常經microprocessor的剪切而形成的pre-miRNA的末端是由剪接受體(splice acceptor)與供體位點(donor site)構成的。據此,從邏輯上講,在mirtron的生物合成過程中,套索結構(lariat structure)的「解套」也是必需的[36,37]。研究者已經利用計算機鑒定出許多哺乳動物體內的mirtron,這些mirtron很明顯是從果蠅和線蟲體內的mirtron進化而來的[38]。與mirtron不同的是,即使寄主intronic的剪切因其自身剪切位點突變而受阻時,intronic miRNA仍然可以被有效加工,反過來講,miRNA加工過程受抑也不會影響mRNA的剪切[39]。 Pre-miRNA藉助RanGTP依賴性Exportin-5,從核內轉運至胞質[40,41]。在細胞質內,pre-miRNA經Dicer剪切,成為成熟的、大約21至23個核苷酸長度的鏈,Dicer是一種RNase III家族的酶[42]。Dicer與dsRNA分子相結合形成的晶體結構顯示,Dicer PAZ(Piwi-Argonaute-Zwille)結構域是與dsRNA分子的末端相結合的,據此可以得知,RNase III酶結構域位於距離RNA雙鏈末端大約25個核苷酸處[43]。與Drosha相同,Dicer切割後所得的RNA片段都有3』端兩個鹼基的突出和5』端的磷酸基團[42,44]。由於Dicer剪切位點由之前的Drosha剪切位點決定,因此可以說Drosha通過間接的方式決定了成熟miRNA的最終序列。 有空的話可以去生物幫那裡詳細的了解,那裡整合了技術文檔、技術視頻、行業新聞資訊等相關信息,比較專業。可以看下 www.bio1000.com/zt/rna/221892.html 應該可以詳細的了解。

㈢ 生物 學習

生物秀(最全面,視頻和資料下載等內容較好)
生物谷
生物實驗網(研究類型,PCR及細胞生物學類較多)
丁香園(醫葯類較全)

㈣ 如何提高擴增效率和PCR的特異性

引物

引物設計:引物長度適當,18-24mers,並保證序列獨特性,以降低序列在非目的片段中存在的可能性,但長度大於24核苷的引物並不意味著有更高的特異性,較長的序列可能會與錯誤配對序列雜交,反而降低特異性,而且長序列比短序列雜交慢,影響產量; 引物濃度:引物的濃度會影響特異性。最佳的引物濃度一般在0.1到0.5μM。較高的引物濃度會導致非特異性產物擴增。 ---生物秀實驗頻道

Mg2+

較高的Mg2+濃度可以增加產量,但也會降低特異性。為了確定最佳濃度,從1mM到3mM,以0.5mM遞增,進行最適Mg2+濃度測定

退火溫度

Tm對於設定PCR退火溫度是必需的。退火溫度一般設定為比引物的Tm低5℃的溫度。合理的退火溫度為55-70℃。在理想狀態下,退火溫度應足夠低,以保證引物同目的序列有效退火,同時還要足夠高,以減少非特異性結合 ---生物秀實驗頻道www.bbioo.com

巢式PCR

使用巢式引物進行連續多輪擴增,由於同兩套引物都互補的靶序列很少,巢式PCR的使用降低了擴增多個靶位點的可能性,從而提高PCR反應的特異性和靈敏度

遞減PCR

通過在PCR的前幾個循環使用嚴謹的退火條件提高特異性。循環設在比估算的Tm高大約5℃的退火溫度下開始,然後每個循環降低1℃到2℃,直到退火溫度低於Tm 5℃。這樣,特異性最高的目的模板會被優先擴增,並在隨後的循環中繼續擴增占據優勢

熱啟動PCR

通過抑制一種基本成分延遲DNA合成,直到PCR 儀達到變性溫度。最常用的是熱啟動DNA 聚合酶,常溫時該酶活性被抑制,94-95℃加熱數分鍾後回復正常活力開始反應,這樣可以避免起始循環溫度下的非特異性擴增,大大提高了PCR反應的靈敏度及特異性。熱啟動PCR是除了好的引物設計之外,提高PCR特異性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PCR增強劑

包括甲醯胺,DMSO,甘油,甜菜鹼等,能構降低熔解溫度,從而有助於引物退火並輔助DNA聚合酶延伸通過二級結構區。

㈤ 孟德爾是哪個國家的

孟德爾(GregorMendel,1822-1884),1822年7月22日出生於奧地利西里西亞附近的農民家庭。他從小愛好園藝,由於家境困難,沒有讀完大學,到布龍一所修道院當院士。1847年獲得牧師職位。在朋友的資助下,於1850年到維也納大學理學院深造。1853年夏天,他回到布龍修道院,擔任時代學校的動植物學教師。他結合教學,從事植物的雜交實驗工作,終於發現了遺傳規律,並在1865年的布爾諾自然科學協會上,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但卻被埋沒,直到20世紀初才重新被發現,從而確定了孟德爾在遺傳學上的地位。 基本資料 姓名:孟德爾 生卒:1822年7月22日 星座:巨蟹座 出生地:奧地利 描述:孟德爾是現代遺傳學之父,是這一門重要生物學科的奠基人。1865年發現遺傳定率。 童年經歷 孟德爾 孟德爾的父親酷愛園藝,是果樹栽培嫁接方面的行家,左鄰右舍的農民經常來向他請教。約翰從小就在父親影響下學會了干各種農活,並且對果樹嫁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次他問父親:「爸爸,一枝小小的良種接穗,盡管全部養料都由劣種砧木供給,為什麼仍能長成粗人的枝乾和香甜的果實?」 「孩子,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但事實的確如此。比養料力量更大是樹木的本性,就是人們稱為『遺傳』的那種性質吧!」父親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回答了約翰的問題。 小孟德爾默默地聽著聽著,陷入了沉思:「樹木的本性」、「遺傳」,那是怎麼一回事呢?他不斷地喃喃自語。 童年的嫁接經驗和小學校里組織的生物活動,這些生物學的遺傳現象在孟德爾幼小的心靈里紮下了深深的根基,這對他成為舉世聞名、發現遺傳規律的偉大的生物學家影響極大。 職業生涯 孟德爾 孟德爾出生於奧匈帝國西里西亞一個貧困的果農家庭,曾經常幫家裡護理果樹和幫學校養蜂,因而在這方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為了供他讀完高中,他的姐姐放棄了遺產,此後少年孟德爾為了鑽研科學的同時不連累父母姊妹,也為了受到良好的教育而進了修道院,這也使他有機會在維也納大學系統研習近代的自然科學。所有這些為他後來的發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學畢業以後,孟德爾就在當地教會辦的一所中學教書,教的是自然科學。他能專心備課,認真教課,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1843年,年方21歲的孟德爾進了修道院以後,曾在附近的高級中學任自然課教師,後來又到維也納大學深造,受到相當系統和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為後來的科學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孟德爾經過長期思索認識到,理解那些使遺傳性狀代代恆定的機制更為重要。 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不久,孟德爾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裡,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於實驗。它們都具有某種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例如高莖或矮莖、圓料或皺科、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運用這樣的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率」,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他仔細研讀了達爾文的著作,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之中,就有好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留著孟德爾的手批,足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注。 起初,孟德爾豌豆實驗並不是有意為探索遺傳規律而進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獲得優良品種,只是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爾還對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類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等,以期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對人多數植物都是適用的。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為中很難觀察並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於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因為豌豆屬於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於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孟德爾清楚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但他還是慎重地重復實驗了多年,以期更加臻於完善、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兩次宣讀。第一次,與會者禮貌而興致勃勃地聽完報告,孟德爾只簡單地介紹??使聽眾如墜入雲霧中。 第二次,孟德爾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證明。可是,偉大的孟德爾思維和實驗太超前了。盡管與會者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會員,中既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藻類學家。然而,聽眾對連篇累續的數字和繁復枯燥的淪證毫無興趣。他們實在跟不孟德爾的思維。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他的秘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 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為偉大的預言。直到孟德爾逝世16年後,豌豆實驗論文正式出版後34年,他從事豌豆試驗後43年,預言才變成現實。 孟德爾實驗 實驗圖 孟德爾於1856年至1864年選用具有明顯差異的7對相對性狀的豌豆品種作為親本,分別進行雜交,並按照雜交後代的系譜進行詳細的記載,採用統計學的方法、計算雜種後代表現相對性狀的株數最後分析了它們的比例關系。這7對性狀都很穩定,例如:開紅的豌豆品種,自花受粉後,其後代只開紅花;圓粒豌豆品種的後代多結圓粒種子,它們是: 1、種子形狀--圓粒和皺粒; 2、子葉顏色--黃色和綠色; 3、花色(種皮色)--紅色和白色(種皮黑褐色和白色); 4、花著生位置--葉腋和頂端; 5、未成熟豆莢色--綠色和黃色; 6、莖蔓(植株)高度--高的和矮的; 7、豆莢狀--飽滿的和不飽滿的。 在孟德爾所做的紅花×白花的雜交組合試驗中,經統計開紅花和開白花兩者的比例接近於3∶1,而且其他對相對性狀的雜交試驗也都獲得同樣的試驗結果。子一代中所有植株的性狀表現都一致,都只表現一個親本的性狀。而另一個親本的性狀隱藏來表現。在這一對相對性狀中表現出來的,稱為顯性性狀。未表現出來的,稱為隱性性狀;子二代中植株在性狀表現上,一部分植株表現一個親本的性狀,其餘植株表現另一個親本的相對性狀,即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都同時出現了,這就是性狀分離現象。 孟德爾學說 孟德爾 1866年,孟德爾在《布爾諾自然史學會雜志》、《》上發表了他的實驗結果,揭露了生物遺傳地粒子性,並闡明其遺傳規律,但其工作很快就被人們置之腦後,知道1900年才被重新認識。孟德爾學說的主要內容為: 1、分離定律: 基因作為獨特的獨立單位而代代相傳。細胞中有成對的基本遺傳單位,在雜種的生殖細胞中,成對的遺傳單位一個來自雄性親本,一個來自雌性親本,形成配子時這些遺傳單位彼此分離。按照現代的術語,即是說:基因對中的兩個基因(等位基因)分別位於成對的兩條同源染色體上,在親本生物體產生性細胞過程中,上述等位基因分離,性細胞的一半具有某種形式的基因,另一半具有另一種形式的基因。由這些性細胞形成的後代可反映出這種比率。 2、獨立分配定律: 在一對染色體上的基因對中的等位基因能夠獨立遺傳,與其他染色體對基因對中的等位基因無關;並且含不同對基因組合的性細胞能夠同另一個親本的性細胞進行隨機的融合。孟德爾已經認識任何一個相當於人體中的精細胞或卵細胞的生殖細胞都僅僅包含一個偶然代代相傳的基因。 孟德爾的這兩條遺傳基本定律就是新遺傳學的起點,孟德爾也因此被後人稱為現代遺傳學的奠基人。 被稱為「怪人」 孟德爾 1857年,捷克第二大城市布爾諾南郊的農民們發現,布爾諾修道院里來了個奇怪的修道士。 這個「沒事找事」的怪人在修道院後面開墾出一塊豌豆田,終日用木棍、樹枝和繩子把四處蔓延的豌豆苗支撐起來,讓它們保持「直立的姿勢」,他甚至還小心翼翼地驅趕傳播花粉的蝴蝶和甲蟲。 這個怪人就是孟德爾。 在其他修道士眼中,孟德爾的樣子是使人過目不忘的:「頭大,稍胖,戴著大禮帽,短褲外套著長靴,走起路晃晃盪盪,卻有著透過金邊眼鏡凝視世界的眼神。」 孟德爾出身於貧寒農家,很喜歡自然科學,對宗教和神學並無興趣。為了擺脫飢寒交迫的生活,他不得不違心進入修道院,成為一名修道士。 當時的歐洲,人們熱衷於通過植物雜交實驗了解生物遺傳和變異的奧秘,而研究遺傳和變異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實驗材料,孟德爾選擇了豌豆。1857年夏天,孟德爾開始用34粒豌豆種子進行他的工作,開始了被人稱為「毫無意義的舉動」的一系列實驗,並持續了8年時間。 研究成果被埋沒 孟德爾 1865年2月8日的傍晚,天氣晴朗,孟德爾帶著歷時8年累積的實驗報告,登上了奧地利當時的小鎮布魯恩(現為捷克的布爾諾)高等實業學校的講台,40多個聽眾來聽他的講演,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的會員———知名的化學家、地質學家、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和藻類學家。 這次講演,幾乎沒有人明白孟德爾到底在說些什麼,當時的日誌上這樣記載:「對於孟德爾的講演,沒有任何人提問題,也沒有進行任何討論。」他們不能明白生物和數學怎麼可以扯到一塊,他們也完全不能理解這位修道士浪費了八年時間究竟都在做些什麼。 孟德爾將自己的講演稿取名為《植物雜交的試驗》。第二年,孟德爾的論文按慣例登在了學會的《布魯恩自然科學研究學會學報》上,並隨著學報被送往歐洲一百多個大學和圖書館。但是有誰會去注意一個地方組織的學報呢?孟德爾自己是知道這個發現的重要性的,他在收到論文的單行本(共四十份)後,就分寄給世界各地著名的植物學家,試圖引起科學界的注意。但是有哪一個植物學家會去理睬一位業余研究者的成果呢? 在絕望中孟德爾給當時最著名的植物學家拿戈里(KarlvonNageli)寫了許多封信,希望能夠引起這位大植物學家的重視。過了很久,他終於收到了拿戈里的回信。拿戈里告訴孟德爾,他的實驗還僅僅是個開端,不能輕易得出結論。他建議孟德爾改用山柳菊(拿戈里喜用的研究材料)重復這些實驗。在敷衍了事地回了這封信後,拿戈里就把孟德爾置之腦後。差不多二十年後,他出了一本有關植物遺傳的大部頭學術著作,總結了他所知道的有關植物遺傳的所有實驗,唯獨沒有一個字提到孟德爾。 孟德爾還將其中的一份寄給了達爾文,人們後來在達爾文的藏書中發現,這本小冊子連頁邊都沒有割開。 現代遺傳學的奠基者 孟德爾 1822年,即拿破崙死後第二年,孟德爾生於當時奧地利西里西亞德語區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他幼年名叫約翰·孟德爾,是家中五個孩子中惟一的男孩。他的故鄉素有「多瑙河之花」的美稱,村裡人都愛好園藝。一個叫施賴伯的人曾在他的故鄉開辦果樹訓練班,指導當地居民培植和嫁接不同的植物品種。孟德爾的超群智力給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說服孟德爾的父母送這個男孩進入更好的學校繼續其學業。1833年,孟德爾進入一所中學。1840年,考入一所哲學學院。在大學中,他幾乎身無分文,不得不經常為求學的資金而奔波。1843年,大學畢業後,21歲的他進入了修道院,不是由於受到上帝的感召,而是由於他感到「被迫走上生活的第一站,而這樣便能解除他為生存而做的艱苦鬥爭」。因此,對於孟德爾來說,「環境決定了他職業的選擇」。 1849年他獲得一個擔任中學教師的機會。但在1850年的教師資格考試中,他的成績很慘。為了「起碼能勝任一個初級學校教師的工作」,他所在的修道院根據一項教育令把他派到維也納大學,希望他能得到一張正式的教師文憑。 就這樣,孟德爾被准許在維也納大學學習,度過了從1851到1853年的四個學期。在此期間,他學習了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昆蟲學、植物學、古生物學和數學。同時,他還受到傑出科學家們的影響,如多普勒,孟德爾為他當物理學演示助手;又如依汀豪生,他是一位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還有恩格爾,他是細胞理論發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是由於否定植物物種的穩定性而受到教士們的攻擊。孟德爾也許從他那裡學到了把細胞看做為動植物有機體結構的觀點。恩格爾是孟德爾有史以來遇到的最好的生物學家。他對遺傳的看法具體而實際:遺傳規律不是用精神本質決定的,也不是由生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真實的事實來決定的。孟德爾在這方面也受到了恩格爾的很大影響。 1953年,已經31歲的孟德爾重新回到布爾諾的修道院。同時有機會在布爾諾一所剛創建的技術學校教課。大約從這時起,孟德爾決定把他的一生貢獻給生物學方面的具體實驗。 1854年夏天,孟德爾開始用三十四個豌豆株系進行他的工作。1855年,繼續試驗它們在傳遞特性性狀時的不變性。1856年,他開始了著名的一系列試驗,八年試驗的結果是產生了那篇在1865年「布隆自然歷史學會」上宣讀的論文。這篇論文1866年發表於該會的會議錄上。就是這篇當時被完全忽視而日後被發掘出來的論文奠定了孟德爾遺傳學史上的地位。 1868年,孟德爾被選為修道院院長,他的管理工作剝奪了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在孟德爾的同代人眼中,這個有教養的老修士似乎是在用一些愚蠢的、但卻也無害的方法來消磨時間。1884年6月6日,孟德爾死於慢性腎臟疾病。他的後繼者燒毀了他的私人文件。因此我們幾乎沒有關於孟德爾的原始資料或靈感的直接知識。 下面,我們就轉到這位被看做有些古怪的人所從事的古怪研究上來吧。 孟德爾先是收集了34個各自具有易於識別的形態特性的豌豆品系。為了保證這些品系的獨有特性是穩定不變的(即是說每個品系自交繁殖的後代具有一致的特性),他把這些品系先種植了兩年,最終挑選出22個有明顯差異的純種豌豆植株品系。 孟德爾的豌豆田 不同的豌豆 在挑選出純種豌豆後,孟德爾用它們進行雜交,例如把長得高的同長得矮的雜交,把豆粒圓的同皺的雜交,把結白豌豆的植株同結灰褐色豌豆的植株雜交,把沿豌豆藤從下到上開花的植株同只是頂端開花的植株雜交。他的實驗目的就是通過這種雜交,「觀察每一對性狀的變化情況,推導出控制這些性狀在雜交後代中逐代出現的規律」。 八年時間中,孟德爾一共研究了28000株植物,其中有12835株是經過「仔細修飾」的。通過這些實驗,孟德爾獲得了大量的實驗數據。 他發現如果把僅有一對性狀的品系進行雜交,第一代雜種(F1)只出現親本一方的性狀。比如光滑的圓豆粒與皺的粗糙豆粒雜交,結果得到的完全是光滑的圓豆粒。如果讓F1代自交,那麼在得到的雜交第二代(F2)中就出現了兩種情況:既有光滑的圓豆粒,也有粗糙的皺豆粒。他的一次實驗結果是:5474個光滑種子,1850個粗糙種子。兩者的比例約為2.96:1。這只是孟德爾所研究的豌豆一種性狀的實驗結果。孟德爾一共研究了七種性狀。孟德爾關於F2代的試驗結果如下表: 可以發現,所有的實驗都有相似的結果。在F1代只出現一種性狀,而在F2代中親本雙方的性狀都將出現,而且在F1代中出現過的性狀與F1代中未出現過的性狀之比例接近3:1。 孟德爾的實驗並沒有隻停留在F2代上,某些實驗繼續了五代或六代。但在所有實驗中,雜交種都產生3:1的比例。正是通過這些試驗,孟德爾創立了著名的3:1比例。但如何解釋這樣的實驗結果呢? 孟德爾引入了孟德爾因子。他假定豌豆的每個性狀都有一對因子所控制。如對於純種的光滑圓豌豆,可以假定它由一對RR因子決定;對於純種的粗糙皺豌豆,假定它由一對rr因子決定。對於雜交一代來說,是從親本中各獲取一個因子,於是得到Rr。由於性狀只是出現圓豆粒,因此就把這種F1中出現的性狀稱為顯性性狀,而F1中未出現的性狀稱為隱性性狀。相應的,決定顯性性狀的因子稱為顯性因子,而決定隱性性狀的因子稱為隱性因子。而對於具有Rr因子的F1代而言,進行自交的結果就會出現四種結果:RR、Rr、Rr、rr。或者簡單記作:RR+2Rr+rr。結合上顯性、隱性,顯然恰好會出現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之比為3:1的結果。並且「雜種的後代,代代都發生分離,比例為2(雜):1(穩定類型):1(穩足類型)…」 孟德爾豌豆實驗--生物秀 於是,在孟德爾因子的假定下,實驗結果得到了完美的解釋。 以上只是單變化因子的實驗。如果是多變化因子又如何呢?孟德爾對此也做了一些實驗與研究。他做過兩個雙變化因子雜交和一個三變化因子雜交試驗。結果與他根據上述理論的預測非常吻合。各種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假定是正確的。他已經解開了遺傳之謎,得到了遺傳的重要規律。對孟德爾的發現,後人歸納為兩條定律:(1)分離律:基因不融合,而是各自分開;如果雙親都是雜種,後代以3顯性:1隱性的比例分離;(2)自由組合律:每對基因自由組合或分離,而不受其他基因的影響。 孟德爾的上述傑出研究成果都體現在他1865年的論文與1866年布隆會議錄上。這一會議錄曾寄給約120個圖書館,此外40本此論文的單行本也曾發給其他的植物學家們。然而,孟德爾的非凡工作除了被德國植物學家福克等個別人提到外,可以說在當時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反響,孟德爾的研究成果被完全忽視了。作為一個插曲,達爾文讓提到孟德爾工作的福克的文章在眼皮下滑過:達爾文曾看過福克文章的目錄,但沒有去注意正文。如果達爾文能認真看一下正文,那結果會如何呢?我們無意做更多的歷史遐想了。 這篇偉大的論文在被忽視了30多年後,於二十世紀初被三位植物學家各自獨立地發現。於是,這位生前默默無聞的先驅獲得了重新評價,他的論文也被公認為開辟了現代遺傳學。1965年,英國一位進化論專家在慶祝孟德爾上述論文發表100周年的講話中,說「一門科學完全誕生於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這是惟一的一個例子」。在同年的另一次演講中,他更明確地指出:「准確地說出一門科學分支誕生的時間和地點的事是稀奇的,遺傳學是個例外,它的誕生歸功於一個人:孟德爾。是他於1865年的2月8日和3月8日在布爾諾闡述了遺傳學的基本規律。」 逝世 在1868年,孟德爾被選為修道院院長,從此他把精力逐漸轉移到修道院工作上,最終完全放棄了科學研究。這一年他才四十六歲,當修道院院長顯得還太年輕了。在當時,修道院院長死後,政府就會派人來查賬並課以重稅。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修道院傾向於選舉較年輕的修道士當院長。1874年,奧地利政府頒布了一項嚴苛的稅法。孟德爾認為新稅法不公平,拒絕交稅,花了大筆的錢與政府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其它修道院的院長紛紛被政府收買,屈服了,只有孟德爾堅拒政府的威脅利誘,決心抵抗到底。結果可想而知。法庭判決孟德爾敗訴,修道院的資金被沒收了。修道院的修道士們也背棄了孟德爾,向政府妥協。孟德爾的身心完全垮了,得了嚴重的心臟病。 1884年1月6日這天,他精神看起來「似乎不錯」,護士問候了他一句:「你的氣色真好。」五分鍾後,前去看望孟德爾的修女發現,他靠在沙發上已經停止了呼吸。 成果被認可 孟德爾的全身像 17年後的1900年,荷蘭生物學家德弗里斯通過與孟德爾類似的實驗,發現了遺傳學的規律。他去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發現早在35年前,孟德爾的《植物雜交的試驗》已經論證了植物遺傳規律。 與此同時,德國生物學家科倫斯和奧地利生物學家切爾馬克也不約而同地發現了這一點。三位歐洲知名的生物學家在各自發表的論文中都提到了孟德爾的學說,並聲明自己只是證實了孟德爾的觀點。 孟德爾的名字立刻傳遍了歐洲,人們爭相在自己的試驗田裡種下豌豆,檢驗孟德爾的遺傳學法則。 1965年,英國一位進化論學者在慶祝孟德爾論文發表100周年的講話中說:「遺傳學的誕生歸功於一個人———孟德爾,是他於1865年的2月8日在布爾諾闡述了遺傳學的基本規律。一門科學完全誕生於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這是惟一的一個例子。」 晚年的孟德爾曾經對友人G·尼爾森說過:「等著瞧吧,我的時代總有一天會來臨。」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00年,成為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人了孟德爾時代。 個人影響 孟德爾 隨著科學家破譯了遺傳密碼,人們對遺傳機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向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於人類的工作方向前進。然而,所有這一切都與聖托馬斯修道院那個獻身於科學的修道士的名字相連。 今天,通過摩爾根、艾弗里、赫爾希和沃森等數代科學家的研究,已經使生物遺傳機制——這個使孟德爾魂牽夢繞的問題建立在遺傳物質DNA的基礎之上。

㈥ 什麼是高通量測序技術,哪位生物秀前輩能否介紹一下

高通量測序可以幫助研究者跨過文庫構建這一實驗步驟, 避免了亞克隆過程中引入的偏差. 依靠後期強大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能力, 對照一個參比基因組(reference genome)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非常輕松完成基因組重測序(re-sequence), 2007年van Or-

㈦ 生物秀的簡介

生物秀 創建於2003年,是目前國內內容最專業、系統最完善和技術最先進的生物醫葯門戶網站。生物秀以自主創新和勇於開拓的精神,立足於互聯網技術在生命科學領域的拓展,通過先進的網路技術為生物醫葯領域提供各種應用和信息化服務,即讓IT技術為BT(Biology Technology)服務,從而助推後IT時代下的生命科學進步和生物產業發展。生物秀所有系統的會員總數超過30萬人,其中70%以上具有碩士和博士學歷,並且超過八成的會員是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部門,擁有無可比擬的專一性目標人群。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生物秀旗下已經擁有技術先進和功能完善的多個網站系統,包括:生物秀主站、易生物B2B商務平台、易生物人才網、中國生物科學論壇、生物部落(SNS)、生物秀知道、生物網路,生物秀視頻系統等。這些系統彼此獨立而又相互交叉,共同構成一個行業內最完善的網路服務體系。

㈧ 減數分裂原理

減數分裂(meiosis)是有性生殖生物在生殖細胞成熟過程中發生的特殊分裂方式。在這一過程中,DNA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形成4個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只有母細胞的一半,故稱為減數分裂,又稱成熟分裂(maturation division)。減數分裂的結果是形成單倍體(n)配子。減數分裂的全過程劃分為4個階段:間期Ⅰ、減數分裂Ⅰ、間期Ⅱ和減數分裂Ⅱ。

分裂過程
(一)間期Ⅰ
間期Ⅰ是原始生殖細胞進入減數分裂之前的物質准備階段,這一階段完成後由原始生殖細胞成為生殖母細胞。與有絲分裂間期相比,間期Ⅰ同樣也包括G1、S和G2期,細胞在這一階段的代謝活動也同樣是進行物質積累和DNA復制。

不同之處:①S期明顯延長,一般認為是由於每單位長度DNA復制單位的啟動數量減少所致;②此期只完成99.7%的DNA復制,其餘0.3%在第一次減數分裂前期的偶線期完成。
(二)減數分裂Ⅰ
減數分裂Ⅰ即第一次減數分裂,包括前期Ⅰ、中期Ⅰ、後期Ⅰ和末期Ⅰ。遺傳物質的交換與重組等變化主要發生在這個過程。
1.前期Ⅰ
第一次減數分裂的前期染色體變化比較復雜,經歷時間比較長。根據染色體的形態變化可以劃分為細線期、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和終變期5個亞期。
細線期(leptotene stage):染色質逐漸凝集成光鏡下可見的細長染色體絲,DNA雖已復制,但分辨不出染色單體的雙線結構。由於小區域濃縮的結果,染色體細絲上有許多粒狀結構,稱為染色粒(chromomere)。此期染色體端部與核膜緊密相連,這樣有利於同源染色體配對。核仁及核均膨大。
偶線期(zygotene stage):
成對的同源染色體開始配對,這一過程稱為聯會(synapsis),並形成聯會復合體(synaptonemal complex)。聯會一般是從靠近核膜的一端開始,或者在染色體全長的若干位點上同時進行。聯會復合體是在兩條同源染色體間沿長軸形成的一種蛋白質的非永久性復合結構,包括側體結構和中央結構,介導同源染色體的配對、聯會和重組。電鏡下顯示組成聯會復合體的一對同源染色體每一條僅一側有動粒,另一側無動粒並產生特殊的側體結構。側體通過對同源染色體之間的彼此識別起作用,使隨機分布在核中的同源染色體相互配對,兩個側體之間立即形成中央結構,像拉鎖一樣使同源染色體緊密相連。聯會復合體是同源染色體配對過程中產生的臨時性結構,在進入第一次減數分裂中期之前消失。
由於同源染色體聯會的結果,使每對染色體形成一個緊密相伴的二價體(bivalent)。但此時染色體細長,看不清數目。
粗線期(pachytene stage):
染色體進一步螺旋化,明顯變粗變短。光鏡下可見細胞中有n個二價體,每一條染色體都由兩條染色單體構成,因此,二價體又稱四分體(tetrad)。每條染色體的兩條染色單體之間互稱為姐妹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的染色單體之間互稱為非姐妹染色單體。在粗線期,非姐妹染色單體的相對位置之間可發生片段互換,稱交換(crossing over),可使同源染色體之間的基因產生部分重新組合,即重組(recombination)。
雙線期(diplotene stage):
染色體進一步縮短,聯會復合體解體。同源染色體開始分離,使交換後的染色體之間出現交叉(chiasma)。一般認為,交叉是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了交換的表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叉點向末端移動的現象稱為交叉端化。人和許多動物的雙線期經歷時間比較長。如人的卵母細胞在五個月胎兒已達雙線期,至12~50歲的排卵年齡期間,卵子的生成一直停留在雙線期。
終變期(diakinesis):
染色體變得更加短粗,交叉漸移至兩端,核仁、核膜消失,紡錘體開始形成。
2.中期Ⅰ
二價體排列在赤道面上,形成赤道板。紡錘體形成,紡錘絲微管與著絲粒區的動粒相連,一對同源染色體的動粒朝向兩極。此期二價體仍有交叉聯系著。
3.後期Ⅰ
二價體中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在紡錘絲的牽引下,分別向兩極移動。後期Ⅰ完成時,每一極只獲得每對同源染色體中的一條(n),即二分體(dyad)。因此經過減數分裂Ⅰ,染色體由2n數目減為n,這時的每條染色體是由兩條染色單體組成的,所以,從DNA含量來看它們並沒有減半。由於粗線期中同源染色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了交換,所以,每條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上的DNA組成並不完全相同。此過程父源或母源的染色體向哪一極移動是隨機的。
4.末期Ⅰ
二分體移至兩極後,染色體解旋伸展,核仁重新形成,核膜重建,同時進行細胞質分裂形成兩個子細胞,每個子細胞各具有幾個二分體,即n個復制了的染色體。在大多數生物類型中沒有末期Ⅰ,而由後期Ⅰ直接進入第二次減數分裂的前期。
(三)間期Ⅱ
間期Ⅱ為完成第一次減數分裂後與第二次減數分裂細胞前的短暫間期,沒有DNA合成。
(四)減數分裂Ⅱ
過程與有絲分裂基本相同,主要是間期Ⅰ復制的姐妹染色單體彼此分離。包括前、中、後、末四個時期。
前期Ⅱ:
每個二分體凝縮,中心體向兩極移動,組裝紡錘體,核膜消失。
中期Ⅱ:
二分體通過著絲粒與紡錘絲連結,排列形成赤道板。
後期Ⅱ:
著絲粒縱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並移向兩極,每一極各含有n個單分體(monad),即n條染色體。
末期Ⅱ:
各染色體移至兩極後解旋伸展,核膜重新組裝,核仁重現。紡錘體消失,細胞質分裂
經過上述兩次連續分裂,形成4個子細胞,每一子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只有母細胞的一半,即形成了單倍體的生殖細胞(n)。雌雄生殖細胞結合(受精),使染色體數目恢復為二倍體(2n),這便是新生命的開始。

㈨ 如何成功做好DNA酶切如生物秀論壇這樣的論壇還有哪些

你是做單切還是雙切?我一般用的是NEB公司的快切酶,就是酶後面帶HF的(高保真),說是切10多分鍾就行,但是有些酶會不怎麼好用,我一般會切1h以上,如果沒做過可以通過個預實驗判斷下,Takara公司的酶貴些,濃度也高些;如果是雙切,兩個酶切位點靠的比較近的話我一般會分布切,DNA酶切我覺得最主要兩點:1。酶切的時間;2.酶切位點的選擇,比如會不會甲基化等。其他的也沒什麼了。。。。

㈩ 誰知道生物秀的這個網站怎麼樣

那位朋友說生物秀是後起之秀不太准確,據我所知生物秀2003年就建立了,只是一直比較低調,但是一直很踏實的做內容,而不是像某些網站天天吹著自己是第一,這個你去這幾個網站的論壇看看每天的發帖量就知道了。生物秀旗下擁有生物秀論壇、生物秀知道、生物網路、生物部落、生物人才網、易生物等多個系統,目前應該是生物醫葯行業系統最完善的。我是2004年就在生物秀和其他網站都注冊了的,所以對這些網站算是比較熟悉。生物秀基本沒怎麼宣傳過,一直很踏實的做內容,終於在2009年逐年顯現出強大的實力,現在被大家認為在純生物領域是最好的。樓上說的明顯拼不過,只能說他還停留在2009年之前的舊石器時代。他說的那兩個其中一個以醫學為主,另外一個吹牛第一,不信你可以去了生物秀論壇然後再去他的論壇試試,保證你就只想說一個詞「shit」!
其實好不好別人說的都不免主觀和偏頗,你可以自己看看對比一下就行了。另外如果是搞研究的話,也不用管到底哪個更好,那個對自己更有用就用那個,我就是這么做的。不過生物秀論壇的資料確實足夠豐富足夠好,而且下載容易,這一點我倒是可以用人格保證。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生物秀實驗視頻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