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的手拱著腰,黑黢黢的,全身都是油,是什麼生物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15
❷ 什麼動物腰細
細腰蜂的腰最細。
細腰蜂屬於昆蟲綱、有翅亞綱、膜翅目、細腰亞目、泥蜂科。胸部、腹部間有一段極細的腰身相連,腰又細又長。
❸ 長腰是什麼動物有圖片嗎
肯定是蛇啊……都省略了四肢了
❹ 地球上什麼種類的生物最多
種類最多的生物是:昆蟲
數量最多的生物是:細菌
❺ 什麼是「串腰龍」該如何預防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翩然而至,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又是許多疾病的好發季節,「串腰龍」就是其中一種。 「串腰龍」學名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和以神經痛為特徵的病毒性皮膚病,相當於祖國醫學的「纏腰火丹」、「蛇串瘡」或「蜘蛛瘡」范疇。該病四季可見,尤好發於春秋,往往在學習工作緊張勞累、情志不舒之後發病,可發生於任何部位,多見於腰部。皮疹出現前,常有輕重不同的前驅症狀,如發熱、倦怠、食慾不振等,局部皮膚知覺過敏,灼熱,針刺樣疼痛等。之後同時出現皮膚紅斑、水皰,簇集成群,互不融合排列成帶狀。常沿一定的外圍神經部位分布,好發於單側,有附近淋巴結腫大症狀。最後水皰乾燥、結痂、脫落,遺留暫時性色素沉著斑。兒童患者往往疼痛輕微或無痛,老年患者可疼痛劇烈;甚至難以忍受。部分中老年患者於皮疹消退後可遺留頑固性神經痛,常持續數月或更久。 以疼痛為前驅症狀的患者,因發病部位不同,病初容易誤診為心臟病、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腎絞痛、肩周炎等,等出現皮疹後才被確診為帶狀皰疹,而此前患者可能已誤服治療其他系統疾病的中西葯。因此,在皮膚出現疼痛之時,除考慮可能是內、外、婦、骨科疾病的同時,應多一種思路――皮膚疾病。 帶狀皰疹一般分為熱盛型和濕盛型,針對不同的證型,分別給以清熱利濕、解毒止痛或健脾利濕、佐以解毒之中葯。皮疹消退後局部疼痛不止,往往為氣滯血瘀型,應予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清解餘毒。外敷中葯可起到清潔殺菌、促進皮損癒合的作用。此外,還可口服抗病毒西葯,酌情選用維生素B1、B12,提高機體免疫力的生物制劑及理療等輔助療法。 民間有「『串腰龍』龍頭龍尾不能長對頭,否則纏腰把命送」的說法,現代醫學證實沒有科學依據。得了「串腰龍」一般不會危及生命,患者不必過於緊張,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病情較重或有其他合並症時應住院治療。患病期間應適當休息,起居有常,心情舒暢,避免局部摩擦,飲食宜清淡、多飲水、多食新鮮水果蔬菜,不宜吃辛辣、腥發動風之品,不宜飲酒,以利康復。
❻ 為什麼地球上所有生物只有人類會腰痛呢
人類雖然適應了直立的行走,但脊椎仍不利於長時間受力,且因為上半身無處借力,只能靠骨骼肌肉維持平衡,導致腰部肌肉會酸疼,而只有人類會喊腰疼。
直立行走和四肢爬行最明顯的差別是人類的上下肢完全分化,上肢完全不用於爬行,行走時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下肢上,但直立行走重心比較高,為了維持穩定,腰部的骨骼肌肉有一定的強度,因此人類的小孩只有出生後數月才能坐得住,大約10個月左右才能站立,站立除了需要下肢骨骼肌肉最夠堅實,也需要腰部的骨骼肌肉足夠強,以此才能支撐和維持直立的姿態,盡管感覺不明顯,骨骼肌肉確實是用力了,肌肉長時間的用力會導致酸痛的感覺,而人類的生理結構沒有完全適應直立行走的狀態。
現代的一些貓狗,已經被人類改造得不甚健康,動物育種中用了很多的近親繁殖的手段,也就是為了製造所謂的純種貓狗,近親繁殖的手段使得很多寵物天生地存在殘疾,像德國牧羊犬、金毛等犬種常有髖關節的發育不全,脊椎、下肢無力,跑動和承受重物的能力下降;折耳常出現脊椎的問題,有時候會壓迫神經血管導致下肢力量不足,也可能伴隨著比較強的疼痛,因此折耳看起來常精神頭不足,運動能力不是太好,極端一些的會因為脊椎的痛苦而不喜歡東,甚至喜歡伸長下肢坐著,為了緩解腰部的疼痛。
❼ 地球上生物非常多,為什麼只有人類會有腰痛的感覺
宇宙之大,大到我們難以想像,她孕育了地球,同時地球孕育了人類和千萬種生物,我們發現人類的毛病總是比其他生物多,比如生病不同的病因成千上萬,還會有很多特殊的疾病,地球上生物非常多,為什麼只有人類會有腰痛的感覺?首先和人類的站姿有關,大多數生物都是四腳站立,只有人類和少數猿類生物是雙腳鍛煉,再者人類使用腰的頻繁程度遠遠高於其他生物。
人身體上的任何器官都有使用年限的,只有好好保養它才可能延長它的使用壽命,所以我們要有良好的習慣,有健康的飲食,規律的作息,這樣不僅僅腰不會那麼疼痛,我們的眼,耳,口鼻都會好上很多,器官的壽命也決定著人的生命,我們想要更好更舒適的活著,只有讓他們健康起來才有可能實現,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❽ 腰打一動物
蜈蚣為陸生節肢動物,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每一節上均長有步足,故為多足生物。蜈蚣又名叫天龍、百腳蟲、少棘蜈蚣、吳公、蝍蛆等,是一種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陸生節肢動物。常見的蜈蚣有紅頭、青頭、黑頭三種。紅頭的背部呈紅黑色,腹部現淡紅色,足為淡橘紅色或黃色。青頭的背部和足部呈藍色,腹部淡藍色,體型小,長度約為紅頭蜈蚣的二分之一。黑頭蜈蚣背部和足部呈黑色,腹淡黃色,體型更小。上述三種以紅頭蜈蚣最佳,體型大,產量高,性情溫順,適應性強,生長快。一般在農村較為多見,常位於潮濕的牆角、磚塊下、爛樹葉下、破舊潮濕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較為常見。蜈蚣是肉食性動物,食譜范圍比較廣泛,尤其喜歡捕食各種昆蟲。蜈蚣有毒腺分泌毒液,本身可入葯用。適宜人工飼養。《本草綱目》曰:「蜈蚣,西南處處有之,春出冬蟄,節節有足,雙須岐尾。」通常身體很長,並且有許多對步足。《本草衍義》稱:「蜈蚣背光黑綠色,足赤,腹下黃。」蜈蚣與蛇、蠍、壁虎、蟾蜍並稱「五毒」。
❾ 下列四種動物中誰的頸椎數最多1:長頸鹿. 2:棕熊. 3:鯨. 4:狗.
一樣
哺乳綱動物的主要特徵
哺乳綱 MAMMALIA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氣候條件及植被類型多種多樣,生活著極為豐富的野生哺乳動物。世界上現存哺乳動物種類計有4010種,而我國有430種,佔全球種類的10.72%,其中一些種類是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如大熊貓、藏羚、白唇鹿、金絲猴等;有些是主產於我國的珍貴種類,如梅花鹿、林麝、原麝、馬麝,穿山甲、華南虎等;還有數以百計的葯用獸、毛皮獸、肉用獸等重要資源動物。
哺乳動物是動物發展史上最高級的階段,也是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一個類群。哺乳動物具備了許多獨特特徵,因而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最重要的特徵是:智力和感覺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保持恆溫;繁殖效率的提高;獲得食物及處理食物的能力的增強。這一切涉及身體各部分結構的改變,包括腦容量的增大和新腦皮的出現,視覺和嗅覺的高度發展,聽覺比其他脊椎動物有更大的特化;牙齒和消化系統的特化有利於食物的有效利用;四肢的特化增強了活動能力。有助於獲得食物和逃避敵害;呼吸、循環系統的完善和獨特的毛被覆蓋體表有助於維持其恆定的體溫,從而保證它們在廣闊的環境條件下生存;胎生、哺乳等特有特徵,保證其後代有更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種類的復雜社群行為的發展。
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徵
-皮膚
-骨骼
-肌肉
-消化
-呼吸
-循環
-排泄
-神經
-感官
-內分泌
-生殖
1.皮膚
哺乳動物的皮膚緻密,結構完善,有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有良好的抗透水性,控制體溫及敏銳的感覺功能。為適應於多變的外界條件,其皮膚的質地、顏色、氣味、溫度等能與環境條件相協調。
哺乳動物皮膚的主要特點為:
(1)皮膚的結構完善
哺乳動物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的表層為角質層,表皮的深層為活細胞組成的生發層。表皮有許多衍生物,如各種腺體、毛、角、爪、甲、蹄。真皮發達,由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的結締組織構成,兩種纖維交錯排列,其間分布有各種結締組織細胞、感受器官、運動神經末梢及血管、淋巴等。在真皮下有發達的蜂窩組織,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在此貯藏有豐富的脂肪,故又稱為皮下脂肪細胞層。
(2)皮膚的衍生物多樣
哺乳動物的皮膚衍生物,包括皮膚腺、毛、角、爪、甲、蹄等。
1) 皮膚腺:十分發達,來源於表皮的生發層,根據結構和功能的不同,可分為乳腺、汗腺、皮膚腺、氣味腺(麝香腺)等。
乳腺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腺體,能分泌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乳汁,以哺育幼仔。乳腺是一種由管狀腺和泡狀腺組成的復合腺體,通常開口於突出的乳頭上。乳頭分真乳頭和假乳頭兩種類型,真乳頭有1個或幾個導管直接向外開口;假乳頭的乳腺管開口於乳頭基部腔內,再由總的管道通過乳頭向外開口。乳頭的數目隨種類而異,從2個至19個,常與產仔數有關。低等哺乳動物單孔類不具乳頭,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仔直接舐吸。沒有嘴唇的哺乳動物如鯨,其乳腺區有肌肉,能自動將乳汁壓入幼鯨口腔。
另一種皮膚腺為汗腺,是一種管狀腺,它的主要機能是蒸散熱及排除部分代謝廢物。體表的水分蒸發散熱即出汗,是哺乳動物調節體溫的一種重要方式,一些汗腺不發達的種類,主要靠口腔、舌和鼻表面蒸發來散熱。
皮脂腺為泡狀腺,開口於毛囊基部,為全漿分泌腺,其分泌物含油,有潤滑毛和皮膚的作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外激素源。氣味腺為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主要功能是標記領域、傳遞信息,有的還具有自衛保護的作用。氣味腺有數十種,如麝香腺。肛腺、腹腺、側腺、背腺、包皮腺等。氣味腺的出現及發達程度,通常是與哺乳類以嗅覺作為主要獵食方式相聯系的,而以視覺作為主要定位器的類群其嗅覺及氣味腺均顯著退化。
2)毛:是哺乳動物所特有的結構,為表皮角化的產物。毛由毛干及毛根組成。毛干是由皮質部和髓質部構成;毛根著生於毛囊里,外被毛鞘,末端膨大呈球狀稱毛球,其基部為真皮構成的毛乳頭,內有豐富的血管,可輸送毛生長所必須的營養物質。在毛囊內有皮脂腺的開口,可分泌油脂,潤滑毛、皮;毛囊基部還有豎毛肌附著,收縮時可使毛直立,有助於體溫調節。按毛的形態結構,可將毛劃分為長而堅韌並有一定毛向的針毛(刺毛),柔軟而無毛向的絨毛,以及由針毛特化而成的觸毛。哺乳類體外的被毛常形成毛被,主要機能是絕熱、保溫。水生哺乳動物基本上無毛的種類如鯨,有發達的皮下脂肪以保持體溫的恆定。毛常受磨損和退色,通常每年有一、二次周期性換毛,一般夏毛短而稀,絕熱力差,冬毛長而密,保溫性能好。陸棲哺乳動物的毛色與其生活環境的顏色常保持一致,通常森林或濃密植被下層的哺乳動物毛呈暗色,開闊地區的呈灰色,沙漠地區多呈沙黃色。
3)角:是哺乳動物頭部表皮及真皮特化的產物。表皮產生角質角,如牛、羊的角質鞘及犀的表皮角,真皮形成骨質角,如鹿角。哺乳類的角可分為洞角、實角、叉角羚角、長頸鹿角、表皮角等五種類型。
洞角,由骨心和角質鞘組成,角質鞘即習稱之為角,成雙著生於額骨上,終生不更換,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洞角為牛科動物所特有。
實角,為分叉的骨質角,無角鞘。新生角在骨心上有嫩皮,通稱為茸角,如鹿茸。角長成後,茸皮逐漸老化、脫落,最後僅保留分叉的骨質角,如鹿角。鹿角每年周期性脫落和重新生長,這是鹿科動物的特徵。除少數兩性具角如馴鹿,或不具角如麝、獐之外,一般僅雄性具角。
叉角羚角,是介於洞角與鹿角之間的一種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毛,毛狀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後脫換,骨心不脫落。這種角型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僅有短小的角心而無角鞘。
長頸鹿角,由皮膚和骨所構成,骨心上的皮膚與身體其他分的皮膚幾乎沒有差別。
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質層的毛狀角質纖維所組成,無骨質成分,為犀科所特有。角的著生位置特殊,在鼻骨正中,雙角種類的兩角呈前後排列,前角生於鼻部,後角生長在頷部。
4)爪、甲和蹄:均屬皮膚的衍生物,是指(趾)端表皮角質層的變形物,只是形狀功能不同。爪,為多數哺乳類所具有,從事挖掘活動的種類爪特別發達。食肉類的爪十全銳利,如貓科動物的爪銳利且能伸縮,是有效的捕食武器。甲,實質為扁平的爪,是靈長類所特有。蹄,為增厚的爪,有蹄類特別發達,並可不斷增生,以補償磨損部分。
2.骨骼
哺乳動物的骨骼系統發達,支持、保護和運動的功能完善。主要由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大部分組成。其結構和功能上主要的特點是:頭骨有較大的特化,具兩個枕骨踝,下頜由單一齒骨構成,牙齒異型;脊柱分區明顯,結構堅實而靈活,頸椎7枚;四肢下移至腹面,出現時和膝,將軀體撐起,適應陸上快速運動。
(1)中軸骨骼
包括顱骨、脊柱、胸骨及肋骨。
1)顱骨:由於哺乳類的腦、感官的發達以及口腔咀嚼的產生,故顱骨相當大。顱腔由額骨、頂骨、枕骨、蝶骨、篩骨、鱗骨、鼓骨等構成,其中枕骨、蝶骨、篩骨等均由多數骨塊癒合而成,骨塊的減少和癒合使頭骨堅而輕,是哺乳類的一個明顯特徵。腦位於顱腔內,以顱骨後方的枕骨大孔與脊髓連接。枕骨大孔兩側各有一枕踝與第一頸椎相關節。哺乳類的眼眶、鼻腔和口腔主要由淚骨、觀骨、鼻骨、鼻甲骨、上頜骨、前頜骨、齶骨、翼骨、犁骨、下頜骨、舌骨等構成。下頜由1對下頜骨(齒骨)組成,為哺乳類頭骨的一個標志性特徵,下頜骨後端與鱗骨相關節。
2)脊柱:由一系列椎骨組成,可分為頸椎、胸椎、腰椎、薦椎和尾椎五部分。頸椎骨通常為7枚,只有少數種類為6枚(如海牛)或8~10枚(如三趾樹獺),絕大多數的哺乳類不論頸的長短(如長頸鹿和刺蝟)都是7枚頸椎。第1個頸椎稱寰椎,第2個頸椎稱樞椎,寰椎呈環狀,前面形成一對關節面與枕踝相關節,樞椎椎體前端形成齒突伸入寰椎的椎孔,賦予頭部能靈活轉向。胸椎常為13枚左右,各胸椎與肋骨相連結,並與肋骨和胸骨共同構成胸廓;胸骨分節,有飛翔能力的蝙蝠和營地下掘穴生活的鼴鼠等哺乳動物,有與鳥類相類似的龍骨突起。腰椎為4~7枚。薦骨為3~8枚,且融合為一,與腰帶相關節;無後肢的鯨類,薦骨不明顯。尾椎數隨尾的長短而異,變化很大,從數枚至數十枚不等。
(2)附肢骨骼
包括肩帶、腰帶、前肢骨,、後肢骨。
1)肩帶:由肩胛骨、烏喙骨、鎖骨構成。陸棲哺乳動物肩帶的肩胛骨十分發達,烏啄骨退化成肩胛骨上的一個突起。鎖骨多趨於退化,有的無鎖骨,如奇蹄類和偶蹄類。而在適於攀緣、掘土和飛翔生活的類群中鎖骨則發達。可見鎖骨發達程度與前肢活動方式關系密切,凡前肢作前後活動的種類其鎖骨退化,前肢作左右活動的種類其鎖骨發達。
2)腰帶:由骼骨、坐骨和恥骨構成。骼骨與薦骨相關節,左右坐骨與恥骨在腹中線癒合成一塊髓骨,構成關閉式骨盤。哺乳類的腰帶癒合,加強了對後肢支持的牢固性。
3)前肢骨及後肢骨:其結構與一般陸生脊椎動物的模式類似,但前後腳掌(跖)、指(趾)骨,隨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有大變化,如蝙蝠特化為翼狀肢,鯨為鰭狀肢,奇蹄類、偶蹄類為捷行肢。除鯨目、海牛目、翼手目和部分有袋目外,哺乳動物的多數種類股骨下端前方有膝蓋骨,膝關節向前轉,提高了支撐和運動的能力,這是哺乳類有別於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的特徵。按陸生哺乳動物四肢著地行走的不同方式,足型可分為跖行、趾行和蹄行性。其中以蹄行性與地面接觸最小,是適應快速奔跑的足型。
3.肌肉
哺乳類的肌肉系統與爬行類基本相似,但其結構與功能均進一步完善。主妥特徵:四肢及軀乾的肌肉具有高度可塑性。為適應其不同運動方式出現了不同的肌肉模式,如適應於快速奔跑的有蹄類及食肉類四肢肌肉強大。
皮肌十分發達。哺乳類的皮肌可分為兩組:一組為脂膜肌,可使周身或局部皮膚顫動,以驅逐蚊蠅和抖掉附著的異物。脂膜肌還可把身體蜷縮成球或把棘刺堅立,以防禦敵害,如鯪鯉、豪豬、刺蝟。哺乳類中高等的種類脂膜肌退化,僅在胸部、肩部和腹股溝偶有保留。另一組皮肌為頸括約肌,其表層的頸闊肌沿頸部腹面向下頷及面部延伸,形成顏面肌及表情肌。哺乳類中的低等種類無表情肌,食肉動物出現表情肌,靈長類的表情肌發育好,而人類的表情肌最為發達,約有30塊。
圍繞口周圍有復雜的唇肌,在吮吸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分布於顱側和顴弓,止於下頜骨(齒骨)的顳肌和嚼肌強大,這與捕食、防禦以及口腔的咀嚼密切相關。
隔肌為哺乳類所特有的肌肉,為一橫位的隨意肌,把內臟腔分隔成胸腔和腹腔,隔肌的活動有助於呼吸。
4.消化
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在結構和功能上表現出的主要特點是,消化管分化程度高,出現了口腔消化,消化能力得到顯著提高。與之相關聯的是消化腺十分發達。
(1)消化管
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等。
1)口腔:哺乳動物的口腔咀嚼和口腔消化方式,引起了口腔結構的較大改變。出現了肉質的唇,為吸乳、攝食、輔助咀嚼的重要器官,並為發音吐字器官的組成部分。草食類哺乳動物的唇特別發達,有的上唇有唇裂,如兔。為適應口腔咀嚼活動,哺乳類口裂縮小,並在兩側牙齒的外側出現了頰部,一些種類的頰部還發展了呈袋狀結構的頰囊,用以貯藏食物,如猴。口腔頂壁由骨質的硬齶及軟齶所構成,從而把鼻腔開口(內鼻孔)與口腔分隔開,鼻的通路即沿硬齶。軟齶後行,直至正對喉的部位,後鼻孔開口於咽腔。齶部常有角質上皮的棱,可防止食物滑脫。草食及肉食種類有發達的角質棱。口腔內有十分發達的肌肉舌,有助於攝食、攪拌及吞咽,並為人類發音的輔助器官。舌表面分布有味蕾,為味覺器官。上、下頜骨上著生有異型齒,齒由齒槽長出,中有髓腔,充有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因齒的形狀和功用不同,可分為門齒一一切割食物,犬齒撕裂食物,臼齒咬、切、壓、研磨食物等多種功能。不同食性的哺乳動物,其牙齒的形狀、數目均有很大變化。但同一種類的齒型及齒數是穩定的。故齒型及齒數為哺乳類分類的重要依據,通常用齒式來表示。上頜齒的一半寫在線上,下頜齒的一半寫在線下(相當於分子式的寫法),如狼和狐,上下頜每側各有3個門齒(3/3),1個犬齒(1/1),4個前臼齒(4/4)和2個上臼齒及3個下臼齒(2/3)。可簡寫為i.3/3,c.1.1,p.4/4,m·2/3=42;或3/3.1/1,4/4,2/3=42;或數42個得自齒式的兩倍,因齒式只列出總齒數的一半。有胎盤類的基本齒數最多是44個(3/3,1/1,4/4,3/3),但許多動物趨於減少,有些種類完全無齒(如食蟻獸、穿山甲);唯有一些特化的鯨,牙齒超過44個;有袋類的一些科,也有更多的齒數。哺乳動物的口腔內有耳下腺、頜下腺和舌下腺等3對唾液腺,有導管開口於口腔,可分泌唾液澱粉酶,對食物進行口腔消化。此外,一些哺乳動物以口腔唾液腺的蒸發失水,作為體溫調節的一種形式。
2)咽:哺乳動物的咽構造完善,前介面腔,後通喉與食道。由於次生齶的形成,內鼻孔也開口達咽部,故咽部是消化管與呼吸道的交叉處。在咽部兩側還有耳咽管(歐氏管)的開口,可調節中耳腔內的氣壓而保護鼓膜。咽部周圍有淋巴腺體(扁桃體)分布。喉門外有一會厴軟骨,其啟閉以解決咽、喉交叉部位呼吸與吞咽的矛盾。
3)食道:緊接咽之後,為一細長的管,下端接胃。食道為食物通過之通道,無消化作用。
4)胃:是哺乳動物消化道的重要部分,其形態常因食性的不同而變化,多數哺乳類為單胃;草食性哺乳動物為復胃,又稱反芻胃,一般由4室組成,即瘤胃、蜂巢胃(網胃)、瓣胃和腺胃(皺胃)。僅腺胃為胃本體,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其他3個胃室均為食道的變形。具有復胃的草食性動物,在食物消化過程中要進行多次反芻,直至食物充分分解為止。
5)小腸:哺乳動物的小腸是消化道中最長的部分,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小腸分化程度高,其粘膜富有絨毛、血管、淋巴和乳糜管,加強了對營養物質的吸收作用。
6)大腸:較小腸短,粘膜上無絨毛,其粘液腺能分泌鹼性粘液保護和潤滑腸壁,以利糞便排出。在大腸開始部的一盲支為盲腸,其末端有一蚓突。盲腸在單室胃的食草動物特別發達,除海象、犰狳、大食蟻獸、蹄兔等有1對盲腸外,其他哺乳動物都只有1個盲腸。哺乳動物的大腸可分為結腸與直腸,直腸直接以肛門開口於體外(泄殖腔消失),是哺乳類與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的顯著區別。
(2)消化腺
哺乳動物的消化腺除3對唾液腺外,在橫隔後面,小腸附近還有肝臟和胰臟,分別分泌膽汁和胰液,注入十二指腸。肝臟除分泌膽汁外,還有貯存糖原、調節血糖,使多餘的氨基酸脫氧形成尿及其他化合物,將某些有毒物質轉變為無毒物質,合成血漿蛋白質等功能。
5.呼吸
哺乳動物的呼吸系統十分發達,特別在呼吸效率方面有了顯著提高。空氣經外鼻孔、鼻腔、喉、氣管而入肺。
(1)鼻腔
哺乳動物的鼻腔可分為上端的嗅覺部分和下端的呼吸通氣部分。鼻腔的上端有發達的鼻甲,其粘膜內有嗅細胞。此外,還有伸入到頭骨骨腔內的鼻旁竇,增強了鼻腔對空氣的溫暖、濕潤和過濾作用。同時,它也是發聲的共鳴器。
(2) 喉
哺乳動物喉的構造完善。喉為氣管前端的膨大部分,既是呼吸的通道,也是發音器官。喉由軟骨、韌帶、肌肉及粘膜構成。喉的入口稱喉口,喉壁腹前緣的會厴軟骨在吞咽時可遮蓋喉口,食物和水經會厴上面進入食道,可防止食物和水誤入氣管。平時喉口開啟,是空氣進出氣管的門戶。由甲狀軟骨和環狀軟骨構成的喉腔,在中部的側壁上有粘膜褶所形成的聲帶為發聲器官,開始出現於無尾兩棲類,但以哺乳類最發達(僅單孔類及有袋類缺如)。
(3)氣管
位於食道的腹面,進入胸腔後分叉成一對支氣管通入肺。氣管與支氣管在結構上主要的特點是:管壁由許多背面不相銜接的軟骨環支持,從而保證了空氣的暢通。氣管粘膜具纖毛上皮和粘液腺,可過濾空氣,粘液腺分泌的粘液能粘住吸入的空氣中的塵粒,在纖毛的推動下塵粒移至喉口,經鼻或口排出。
(4)肺和胸腔
哺乳動物肺的結構最復雜,是由復雜的「支氣管樹」所構成,支氣管分枝的盲端即為肺泡。肺泡數量十分巨大,因而大大增加了呼吸表面積,如羊的肺泡總面積可達50~90m2,馬的肺泡達500m2,人的肺泡為70m2,相當於體表面積的40倍,明顯地提高了氣體交換的效果。肺泡之間分布有彈性纖維,在呼吸的配合下可使肺被動地回縮。
胸腔是容納肺的體腔,為哺乳動物所特有,當呼吸活動進行時,肺的彈性口位,使胸腔呈負壓狀態,從而使胸膜的壁層和臟層緊貼在一起。此外,哺乳動物所特有的將胸腔與腹腔分開的橫隔膜,在運動時可改變胸臟容積,再加上肋骨的升降來擴大或縮小胸腔的容積,使哺乳動物的肺被動地擴張和回縮,以完成呼氣和吸氣。
6.循環
哺乳動物的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心臟、血管及淋巴系統。其顯著特徵是在維持快速循環方面十分突出,以保證有足夠的氧氣和養料來維持體溫的恆定。具左體動脈弓。紅細胞無核。
(1)血液
哺乳動物的血液與其他脊椎動物不同的是:紅細胞無核,呈兩凹扁圓盤狀,僅駱駝科和長頸鹿科的紅細胞呈橢圓形;紅細胞體積較其他各綱脊椎動物小,如蛙的紅細胞長短徑為22.8μmXl5.8μm,鴿為14.7μmX6.5μm,牛為5.1μmX5.1μm,麝為2.5μmX2.5μm;紅細胞的數量哺乳也較其他脊椎動物為多,如獸類達600~1300萬個。這些特徵大大增加其表面積,並提高了與氧氣結合的能力。
(2)心臟
哺乳動物的心臟位於胸腔中部偏左處的心包腔內,腔內有少量液體,可減少心臟搏動時的摩擦。心臟的內部結構與鳥類基本一樣,也為四腔,完全的雙循環,動靜脈血不在心臟內混合。右心房、右心室與肺動靜脈構成肺循環。右側心房與心室壁均較薄,內貯靜脈血,房室間有三尖瓣。左心房、左心室與體動靜脈構成體循環。左側心房與心室壁較厚,內貯動脈血,房室間具二尖瓣。所有這些瓣膜的功能,是保證血液沿一個方向流動,防止血液逆流。心臟肌肉的血液供應是由冠狀循環完成的。
(3)血管
包括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哺乳動物動脈系統的突出特徵是:僅具有左體動脈弓。左體動脈弓彎向背方為背大動脈直達尾部,沿途發出各個分支到達全身。哺乳動物的靜脈系統趨於簡化,以單一的前大靜脈(上腔靜脈)和後大靜脈(下腔靜脈)代替了低等四足動物的成對的前主靜脈和後主靜脈。腎門靜脈消失,尾部及後肢的血液直接注入後大靜脈回心。這樣減少了一次通過微細血管的步驟,有助於加快血流速度和提高血壓。此外,哺乳類的腹靜脈在成體消失。
(4)淋巴
哺乳動物的淋巴系統十分發達,這可能與動、靜脈內血管壓力較大,組織液難於直接經靜脈回心有關。淋巴管發源於組織間隙間,先端為盲端的毛細淋巴管,部分組織液通過滲透方式進入毛細淋巴管。進入毛細淋巴管的組織液,其成分與血漿近似,但蛋白質含量少,無紅細胞和血小板。毛細淋巴管匯集為較大的淋巴管,後主要通過胸導管注入前大靜脈回心。故淋巴液只作從組織到靜脈到心臟的單向流動。淋巴管內有瓣膜可防止淋巴液逆流。淋巴管輔助組織液迴流,對維持血量有重要作用。此外,淋巴管也是脂肪運輸的主要途徑,小腸的淋巴管(乳糜管)攜帶脂肪經胸導管輸入前大靜脈回心。淋巴結節是生成淋巴細胞的主要器官,並具有阻截異物、保護機體的功能。哺乳類淋巴節極為發達,遍布全身淋巴系統的通路上,尤其在頸部、腋下、鼠溪部、腸系膜等部位較集中。此外,扁桃體、脾臟和胸腺也是一種淋巴器官。
7.排泄
哺乳動物的排泄系統構造完善,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和尿道。此外,皮膚也是哺乳類特有的排泄器官。排泄系統主要的功能是,將細胞代謝的廢物排出體外,以及保持細胞生存所依賴的內環境相對穩定。腎臟是主要的排泄器官,哺乳動物的腎通常由一對組成,位於腹腔背面,脊柱的兩側。腎呈豆狀,其內緣凹入稱腎門,是動脈、靜脈、神經扣輸尿管等出入處。腎由皮質和髓質兩部分組成。在腎門部,輸尿管的起端擴大成腎盂。皮質在腎的外層,由無數腎小體、腎小管及血管構成。每一腎小體和腎小管組成一個腎單位,每一腎臟有數十萬甚至數百萬個腎單位,腎小體又由毛細血管盤曲而成的腎小球及包在其外的雙層壁的腎小囊組成。從腎小囊通出的腎小管細長而盤曲,由皮質延伸到髓質。腎小管匯集到髓質內的集合管,許多集合管又組成腎乳頭開口於腎盂,尿液即由此經輸尿管流入膀胱,後再經尿道排出體外。
尿的形成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腎小管至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血液流經腎小球時,由於出球小動脈的管徑較進球小動脈小,故使毛細血管內血壓增加,因此血漿中的水分和除蛋白質以外的大部分物質可透過毛細血管壁及腎小囊壁而進入腎小囊。故尿之產生,系由血壓高低濾過所致。哺乳動物的尿是由尿素構成,而其他羊膜動物則為尿酸構成。尿素由腎小管的分泌作用所產生,可使尿變濃。
8.神經
哺乳動物的神經系統高度發達,主要表現在大腦和小腦體積增大,發展了新腦皮,腦表面形成了復雜皺褶(溝和回),大大增加了新腦皮的表面積。
(1) 新腦皮
是由側腦室外壁的神經物質生長而成,並包圍著初生腦皮層(原腦皮),原腦皮的殘余稱為海馬,在側腦室內,仍為嗅覺中樞。大腦皮層由發達的新腦皮層構成,它接受來自全身的各種感覺器傳來的沖動,通過分析綜合,並根據已建立的神經聯系而產生相應反映。左右大腦半球通過許多神經纖維互相聯絡。神經纖維所構成的通路稱胼胝體,是哺乳動物(有貽盤類)特有的結構。
(2)間腦
被大腦半球所覆蓋,其上有松果體,為內分泌體,哺乳類之松果體趨於縮小。在間腦腹面發出的視神經,形成交叉稱視神經交叉,其後以一柄與腦下垂體相聯。間腦腔又稱為第三腦室,十分發達。間腦壁內的神經結構主要有背方的丘腦又稱為視丘與腹面的丘腦下部。丘腦是低級中樞與大腦皮層分析器之間的中間站,來自全身的感覺沖動均集中於此處,經間腦灰質換一神經原再入大腦皮層。腹面的丘腦下部是植物神經活動中樞,與內臟活動的協調有密切關系,並為體溫調節中樞。
(3)中腦
哺乳動物的中腦不發達,體積甚小,中腦腔狹窄呈一管,稱中腦導水管,與第三、第四腦室交通。中腦背方具有四疊體,前面一對為視覺反射中樞,後面一對為聽覺反射中樞。中腦底部由下行的運動神經纖維束構成較顯著的腦足。
(4)小腦
哺乳動物後腦的背部為極為發達的小腦,其主要機能是協調軀體肌肉運動和維持軀體正常姿勢的平衡中樞。哺乳類的小腦在結構上所具有的特有的特徵是具有小腦皮質,其灰質覆蓋在表面,形成小腦皮層,白質呈樹枝狀深入灰質。此外,在兩小腦半球之間以橫行的神經纖維束構成哺乳類特有的腦橋,腦橋是小腦與大腦之間聯絡通路的中間站。
(5)延腦
與脊髓相連接,兩者結構相似。延腦除了構成脊髓與高級中樞聯絡的通路外,在白質內有上行的和下行的傳導徑路。灰質分散為一些神經核,神經核的神經纖維與相應的感覺和運動器官相聯系。延腦還是重要的內臟活動中樞,可調節呼吸、消化、循環、汗腺分泌以及各種防禦反射。延腦的背面有第四腦室。
哺乳動物腦的各部共發出12對腦神經,分別司感覺和運動的功能或兼而有之。這12對腦神經的名稱、發出部位、分布及主要功能,以後均有論述。哺乳動物的植物神經系統十分發達,其主要功能是調節內臟活動和新陳代謝過程,保持體內環境的平衡。植物神經系統可分為交感神經系統和副交感神經系統。交感神經系統包括起源於脊髓胸腰段並通過交感神經鏈而分布到內臟器官的神經纖維。副交感神經系統由部分腦神經動眼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與起源於脊髓薦部的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對內臟器官的作用是拮抗的,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內臟器官受到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雙重支配,例如刺激心交感神經使心搏加速,刺激迷走神經(副交感)使心搏減慢。
9.感官
哺乳動物靠高度發達的感官來發現食物,躲避敵害,以及尋找合適的棲息環境,同時也是種類間通訊聯系和一系列行為反應不可分的器官。當然,並非所有的類群感官都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有些種類在許多方面處於退化狀態,而在某一方面卻高度特化。如哺乳類中視力退化的某些種類,快速運動時,還發展了特殊的高、低頻聲波脈沖系統,借聽覺和聲波迴音來定位,蝙蝠即以高頻聲波回聲定位,海豚以高頻及低頻兩種水內聲波回聲定位。這在仿生學研究中有重要意義。
哺乳動物的感官高度發達,主要體現在它們的視覺、聽覺和嗅覺構造的完善。
(1)嗅覺
哺乳動物多數具有擴大的鼻腔和發達的鼻甲骨,嗅覺靈敏。如食肉類、偶蹄類和嚙齒類嗅覺即相當發達。但鯨類、靈長類腦的嗅覺部分不發達,故其嗅覺不靈敏,海豚和鼠海豚則缺乏嗅覺器官。
(2)視覺
哺乳動物的視覺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