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長江白鱘已經滅絕,除白鱘外,長江水域還有哪些瀕臨滅絕的動植物
瀕臨的動物有:白鰭豚、中國大鯢、揚子鱷、長江江豚長江刀魚等,瀕臨的植物是疏花水柏枝。首先我們說一下這種植物,它長在長江江邊,看起來很不起眼,但林業專家卻說它瀕臨滅絕的珍稀植物。疏花水柏枝對於生長的環境要求極高,所以想要人工去培植可能很小。而且它一般在生長在像三峽那種地方,能夠出現在長江,實在難得,所以當地林業專家都在盡量保護它,同時也在想辦法進行人工培育。
然後就是「微笑天使」江豚,它的小名就是江豬,它生長的地方要廣泛一些,不僅海洋有,長江的下游也有,不過它的數量卻不多,甚至出現了極速減少的趨勢。尤其是長江中的江豚,更是難以生存,它們要比海洋里的江豚面臨的危險更多,因為它們面對的人類比較多,當然傷害也就越多,所以越來越多的江豚開始消失,現在它也成為了我國的一級保護動物。
❷ 我想知道長江的生物有多少
整個長江水系,包括各附屬湖泊,共分布有魚類350種,其中終生在淡水中生活的純淡水魚有324種之多,大大超過我國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珠江有淡水魚239種,黃河僅有150種)。長江的魚類中,有10種是過河口洄遊性魚類,如降河洄遊的鰻鱺、松江鱸,溯河洄遊的中華鱘、鰣魚等;另外還有16種是主要在河口區鹹淡水生活的種類,但在下游的淡水中經常可尋覓到它們的蹤跡,如鯔、suo、花鱸等。至於偶爾在河口見到的海產魚類,就不能算作長江的魚類了。
在長江的魚類中,鯉形目魚類占絕大多數,計有248種,占整個長江魚類種數的70.8%。其次是鯰形目魚類,有37種,佔10.7%。長江的鯉形目魚類分屬於4個科,亞口魚科僅有胭脂魚一個種,鰍科有50種,鯉科181種,平鰭鰍科16種。鯉科不但是長江魚類中最大的一個科,佔了總數的51.7%,而且長江的主要經濟魚類,如鯉、鯽、青魚、草魚、鰱、鱅、魴、 鯿、鯝、銅魚等,都屬於這個類群。同時,鯉科中所有的11個亞科,在長江內都有分布。特別是適應於高原環境的裂腹魚亞科魚類,在長江水系多達24種,而其他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通常僅分布這一亞科魚類的少數幾種。�
國家重點保護的魚類處境堪憂�
十年前經國務院批准發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保護對象的魚類共15種,除2種海產魚類外,在13種淡水或過河口洄遊性魚類中,長江水系分布有9種。並且,在列為一級保護對象的4種魚中,長江便有3種,即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分布在長江水系的6種二級保護魚類是:川陝哲羅鮭、泰嶺細鱗鮭、胭脂魚、金錢(魚巴)、花鰻鱺和松江鱸魚。十年來,這些魚類的情況如何,是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 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遊性魚類,最大個體重達550公斤,平時生活在我國東部沿海,性成熟後洄遊入江河繁殖,產卵場主要分布在長江,另在珠江也發現有少數中華鱘產卵。在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修建前,中華鱘的產卵場位於長江上游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由於葛洲壩樞紐的阻隔,不能溯游到上游產卵場的中華鱘,在緊接葛洲壩下的宜昌長航船廠至萬壽橋附近約7公里江段上,形成了新的產卵場,面積大約330公頃。為了補償葛洲壩工程對中華鱘的不利影響,成立了宜昌中華鱘研究所,從1983年起每年向長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鱘,但由於培育技術和養殖規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長度為8~10厘米、重3~5克的達到設計規格的幼鱘1萬尾左右。因此,中華鱘種群的補充,主要依靠在宜昌產卵場自然繁殖的幼鱘。中華鱘的產卵期在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當長江三峽工程建成運行後,10月份水庫將大量蓄水,將水庫水位從145米提高到175米,使下泄流量顯著減少,10月平均流量從建壩前的18980米�3/秒減少到11090米�3/秒,減少了41%,這將使本來就不大的中華鱘宜昌產卵場的面積進一步縮小,使中華鱘的自然繁殖受到更為不利的影響。今後應加強對中華鱘的保護工作,對用於人工繁殖和科學試驗親鱘的捕撈數量和捕撈地點、時間,應嚴格限制,切實保護沿江和河口區的幼鱘,擴大中華鱘人工繁殖放流的規模,讓中華鱘這一珍稀物種永遠生存下去。
達氏鱘和白鱘都是純淡水魚類,前者主要棲息於上游江段,而後者在全江的幹流和主要支流的下游都有分布。目前這兩種魚的數量已非常稀少,特別是白鱘,每年只見數尾。迄今只在金沙江的下段發現這兩種魚的產卵場。在長江水電開發規劃中將要興建的金沙江向家壩水利樞紐,將使這兩種魚的大部分產卵場被淹沒在水庫內,如何切實保護他們,應及早認真考慮。�
川陝哲羅鮭是長江特有的一種淡水鮭類,目前僅分布於岷江支流大渡河、青衣江和漢江支流襄河等山川溪河,喜棲息在水質清澈、水溫較低的水域中。由於森林砍伐、水土流失,破壞了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加上未加限制的隨意捕捉,這種魚的分布區顯著縮小,數量減少。現每年僅能見到少數幾尾,而最早發現這種魚的岷江上游,已見不到它的蹤跡了。建議將川陝哲羅鮭由二級調整為一級保護動物。�
滇池金線(魚巴)(《名錄》上稱「金線(魚巴)」),分布於雲南的滇池。滇池在七十、八十年代引入長江的「四大家魚」時,帶進了(魚旁)(魚皮)、蝦虎魚、黃(魚幼)』等魚類,又引入了太湖短吻銀魚。這些小型魚類在滇池中迅速繁殖,喧賓奪主,大量吞食滇池金線(魚巴)等當地土著魚類的魚卵和魚苗,加上滇池水質污染日益嚴重,滇池金線(魚巴)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大量的特有種亟待加強保護�
這里所說的特有種,亦稱土著種,是一些僅在長江或長江的某一江段、支流、湖泊內生存,而在其他江河未曾發現的種類。長江魚類中,有142個特有種,占魚類總數的40.6%。這些特有物種,由於所適應的生境不同,或由於生態的隔離,它們在長江水系內的分布也呈現出區域性。長江上游的特有種數量最多,計有112種,長江中、下游有21種,同時出現於上游和中、下游的有9種。在各主要支流或湖泊,都有其獨自擁有的特有種,如上游的支流岷江有長須裂腹魚、四川(魚兆),沱江有成都lie、彭縣似(魚骨),嘉陵江有嘉陵裸裂尻魚,烏江有烏江副鰍;上游的湖泊程海有長鰾雲南鰍、程海(魚白),滇池有滇池球鰾鰍、多鱗白魚、滇池金線(魚巴),瀘沽湖有厚唇裂腹魚、小口裂腹魚等等。在長江中下游洞庭湖水系的湘華鯪、湖南吻(魚巴),漢江的大鱗黑線can、短吻鰍(魚它),鄱陽湖水系的江西鰍(魚它),以及鄱陽湖、梁子湖等湖泊中的團頭魴、似刺鯿(魚句)等,都是各自的特有種。長江不但有大量的特有種,而且還有一些魚類特有的屬,如鰍科的球鰾鰍屬、山鰍屬,鯉科的(魚句)鯽屬、近紅(魚白)屬,平鰭鰍科的似原吸鰍屬、後平鰍屬等。
這些特有的屬和種,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有一些種類還是產地的主要經濟魚類,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圓口銅魚在上游幹流的產量占很大比重,一般占總漁獲量的20%,在個別江段可高達50%。長鰭吻(魚句)、厚頜魴、岩原鯉等在上游干支流也有一定產量。中游的梁子湖等湖泊中出產的團頭魴,以其肉味腴美而古今馳名,自六十年代以來,已將這種魚馴化為人工養殖對象,現市場上出售的「武昌魚」,便是團頭魴。在科學研究上,特有魚類的學術價值是無法取代的。川陝哲羅鮭是一種冷水性的鮭科魚類,其近緣種哲羅鮭現分布在高緯度的黑龍江、額爾齊斯河等水系。從這一特殊的分布現象,反映了川陝哲羅鮭是在第四紀冰期氣候變冷時從北方擴散來的,冰期結束後停留在海拔較高、水溫較低的河流中生存下來,並分化為現在的物種。這是從魚類的分布反映歷史上氣候變化的一個很好的例子。稀有(魚句)鯽是1983年才發現的一個新屬新種,是一種低等的鯉科魚類,通過近十年的研究,正在將它培育成一種有廣泛應用價值的魚類實驗動物。這種小型魚類,具有特殊的繁殖生物學特點和能夠耐受低溶氧、高二氧化碳的生理機能。在實驗室內,水溫14℃以上時,這種魚每隔四、五天產一批卵,全年都可繁殖,可隨時為研究工作提供魚卵和仔魚,並且生長4個月便達到性成熟進行繁殖,因而一年可傳三代,是進行遺傳學、發生生物學、魚病學、環境科學研究工作較理想的實驗材料。
大量的特有種,是長江魚類資源的特色,也是大自然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物種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應當特別重視保護這些特有物種。他們的分布區狹小,對棲息生境要求嚴格,人類的生產活動,如修建水利工程、水質污染、過度捕撈、盲目引種等等,容易對他們造成傷害。事實上,目前有一部分特有種已處於漸危或瀕危狀態,種群數量稀少,處境岌岌可危。�
需要建立自然保護區對特有魚類進行保護
❸ 長江的動物有名的有哪些
揚子鱷 揚子鱷生活在淡水裡,主要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局部地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在生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曾稱霸於中生代,那時,地球是它們的天下。後來因為環境變化,恐龍等許多爬行動物不能適應而絕滅了;而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卻一直延續到今天。在揚子鱷身上,至今還可以找到早先恐龍類爬行動物的許多特徵。所以,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揚子鱷生活在水邊的蘆葦或竹林地帶,以魚、蛙、田螺和河蚌等作為食物。但有時會襲擊家禽和壓壞莊稼,加上它長相"醜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有害動物而被捕殺,所以數量稀少。揚子鱷長約2米,背部暗褐色,腹部灰色,皮膚上覆蓋著大的角質鱗片。每年10月就鑽進洞穴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它以卵繁殖,6月份交配,一般七八月產卵,幼鱷9月出殼。揚子鱷為我國特產動物。現在,人們研究恐龍時,除了根據恐龍化石以外,也常常以揚子鱷等爬行動物去推斷恐龍的生活習性。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和研究古地質學和生物的進化,都有重要意義。我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種族能夠延續下去,我國還在安徽、浙江等各地建立了揚子鱷的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養殖場。 中華鱘 中華鱘是我國特有的古老珍稀魚類。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就把 中華鱘稱為王鮪魚。它的吻尖突,口小無牙,身體呈橢圓筒形。口前有四條觸須,用來搜尋水底的無脊椎動物、小魚和其他食物。 中華鱘魚是大型洄遊性魚類。它們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裡,長在海 洋中,在那裡成長、發育,成熟期約需9-12年。完全成熟後,再遷移到我 國淺海地區進入河口,在那裡肥育、棲息。秋季,順長江逆流而上,直至 長江上游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幼魚孵出後,便跟隨著親魚遠征,向河 口、海洋游去 。中華鱘魚的壽命很長,可活一二百年。魚體可長達2米以 上,雌魚體重約二三百千克。 中華鱘魚肉質肥美,卵可制魚子醬,是珍貴食品;鰾和脊索可制魚膠, 所以過去一直遭到過度捕撈。因為許多水利工程由於忽視生態平衡,所以也使這種 魚類自然資源遭受嚴重影響。現在,中華鱘魚有瀕於滅絕的危險,因此要求嚴加保護。 白鰭豚 白鰭豚是食肉動物,口中約有130個尖銳牙齒,為同型齒,它的大腦同猩猩一樣發達,極富靈性。常在晨昏時游向岸邊淺水處進行捕食,一般以整條吞食體長小於6.5厘米的淡水魚類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蟲。呼吸時,頭部先出水,然後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動2米後,再入水中。白鰭豚的視力幾乎為零,依靠回聲定位了解環境變化的情況,在生物學、仿生學和生理學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科研價值。但白鰭豚生性膽小,很容易受到驚嚇,一般都遠離船隻,很難接近,加之其種群數量很少,活動區域廣闊,所以在野生狀態下對白鰭豚的研究十分有限。而且白鰭豚、揚子鱷、中華鱘、白鱘、等動物,銀杏、水杉、銀杉、香果樹、樹蕨等植物,都是僅存於中國的孑遺生物。但2007年8月8日:長江白鰭豚正式宣告絕種(但非滅絕)。 江豚 江豚俗稱江豬,隸屬於鯨目,鼠海豚科,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小型豚類,長江、珠江、鴨綠江及沿海均有有分布,下游為其主要聚居地。1984~1991年調查,種群數量約2700頭。江豚是一種近岸活動的豚類,常出沒於支流、湖泊與長江交匯處,或洲灘下首及河彎的緩流區。江豚被列為國家2級保護動物。 白鱘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為現存於世界的僅兩種本科魚類之一,另一種為匙吻鱘,分布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本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俗稱鮪。 達氏鱘 達氏鱘是一種較大型淡水經濟魚類,主要生活在長江上游,偶而見於中游,是一種定居淡水的鱘。最大體重30餘kg。目前其種群數量顯著減少,可以作為長江三峽水庫及其他大型水體的增養殖對象。重慶市水產研究所對達氏鱘人工繁殖研究已獲成果。達氏鱘被列為國家1級保護魚類。 胭脂魚 胭脂魚又名黃排、血排、粉排、火燒鯿、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火排、中國帆鰭吸魚等,屬於鯉形目吸口鯉科(或稱亞口魚科),生長於長江水系。1。其體型奇特,色彩鮮明,尤其幼魚體形別致,色彩絢麗,游動文靜,被人們榮稱為「一帆風順」,在東南亞享有「亞洲美人魚」的美稱。
❹ 長江的魚類有哪些
長江魚的種類有很多,像: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鱖魚、鯰魚、鮰魚、黃顙魚等魚類。
我們都知道作為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基因庫,長江擁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多種,170多種為長江特有,占淡水魚總數的48%,大大超過其他江河的淡水魚種類數。下面為介紹長江四大家魚,以及8大主要魚種。
草魚的俗稱有:鯇、鯇魚、油鯇、草鯇、白鯇、草魚、草根(東北)、厚子魚(魯南)、海鯇(南方)、混子、黑青魚等。體延長,亞圓筒形,體青黃色,頭寬平,口端位,無須,咽齒梳狀,生長快,肉味美,魚膽有毒。棲息水的中下層,性活潑,游泳迅速,常成群覓食。以水草為食,在幹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鰱魚又叫白鰱、水鰱、跳鰱、鰱子。體形側扁、稍高,呈紡錘形,背部青灰色,兩側及腹部白色,胸鰭不超過腹鰭基部,各鰭色灰白,頭較大,眼睛位置很低,鱗片細小,腹部正中角質棱自胸鰭下方直延達肛門。鰱魚味甘,性平,無毒,其肉質鮮嫩,營養豐富。是人工飼養的大型淡水魚,生長快、疾病少、產量高,多與草魚、鯉魚混養,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鱅魚又叫花鰱、胖頭魚、包頭魚、大頭魚、黑鰱、麻鰱、也叫雄魚。外形似鰱魚,體型側扁,頭部較大而且寬,口也很寬大,且稍微上翹,眼位比較低。多分布在水域的中上層,是中國淡水養殖的四大家魚之一。
鱖魚又名鱖花魚、桂花魚、桂魚、鱖花魚、鰲魚、脊花魚、胖鱖、花鯽魚、母豬殼等。體高側扁,背隆起,頭大,口裂略傾斜,兩頜,犁骨均具絨毛狀齒,上下頜前部的小齒成犬齒狀;體色棕黃,腹灰白,圓鱗甚細小;體側有不規則暗棕色斑塊、斑點。屬兇猛肉食性魚類,常以其它魚類為食,幼魚喜食魚蝦,成魚以吃魚類為主,冬季停止攝食。
鯰魚即鯰魚,又稱作鬍子鰱、黏魚、塘虱魚、生仔魚。周身無鱗,身體表面多黏液,頭扁口闊,上下頜有四根胡須,上背較黑,腹面白色尾圓而短,不分叉,背鰭小,臀鰭與尾鰭相連。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吃小魚、貝類、蛙等。
鮰魚又名長吻鮠,貴州則喚之為「習魚」。口下位,呈新月形,唇肥厚,眼小。須4對,細小。無鱗,背鰭及胸鰭的硬刺後緣有鋸齒,脂鰭肥厚,尾鰭深分叉。體色粉紅,背部稍帶灰色,腹部白色,鰭為灰黑色。
黃顙魚體長約20cm,腹面平直,體後半部側扁,尾柄較細長。頭大且扁平,吻短,圓鈍,上、下頜略等長,口大,下位,兩顏及齶骨上有絨毛狀齒帶。眼小,側位。須4對,鼻須末端可伸至眼後,上頜須1對,最長,頤須2對,較上頜須短。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雜食,主食底棲小動物、小蝦、水生小昆蟲和一些無脊椎動物等。
❺ 長江中有哪些瀕危動植物
【白暨豚】隸屬於鯨目,齒鯨亞目,淡水豚科,是世界上稀有的珍貴水生哺乳動物,僅產於長江中下游,1987~1990年調查,種群數量約200頭,屬國家1級保護動物,列為世界瀕危動物.白暨豚聲納系統發達,對仿生學、動物聲學和軍事科學等應用科學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87年國家在湖北石首長江天鵝洲故道建立白暨豚半自然保護區.【江豚】俗稱江豬,隸屬於鯨目,鼠海豚科,是一種分布較廣的小型豚類,長江、珠江、鴨綠江及沿海均有有分布,下游為其主要聚居地.1984~1991年調查,種群數量約2700頭.江豚是一種近岸活動的豚類,常出沒於支流、湖泊與長江交匯處,或洲灘下首及河彎的緩流區.江豚被列為國家2級保護動物.【自鱘】隸屬於鱘形目,匙吻鱘科,淡水珍稀魚類.世界上匙吻鱘科魚類僅2屬2種:一種是美國密西西比河產的匙吻鱘;另一種是主要分布在長江的白鱘.白鱘身長可達7m,長度為淡水魚類之冠.在研究魚類起源、演化和地理分布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亦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已列為國家1級保護魚類.【中華鱘】隸屬於鱘形目,鱘科,鱘屬,長江的大型經濟魚類.本屬魚類在我國有6種,長江上有2種,即中華鱷和達氏鱘.中華鱷是湖河洄遊性魚,在海洋里生長,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都可見到,成熟後到江河內繁殖.其體型碩大,最大體重達680kg.中華鱘是鱘屬魚類中分布緯度最低的一個種,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1980年10月興建葛洲壩工程,長江截流後,中華鱘已不能上溯到四川境內繁殖.長江葛洲壩中華鱘研究所開展中華鱘人工繁殖育苗研究,進行增殖放流,葛洲壩下游形成了新的中華鱘產卵場,每年都有親鱘進行自然繁殖.中華鱘已列為國家1級保護魚類.【達氏鱘】又名長江鱘,是一種較大型淡水經濟魚類,主要生活在長江上游,偶而見於中游,是一種定居淡水的鱘.最大體重30餘kg.目前其種群數量顯著減少,可以作為長江三峽水庫及其他大型水體的增養殖對象.重慶市水產研究所對達氏鱘人工繁殖研究已獲成果.達氏鱘被列為國家1級保護魚類.【胭脂魚】隸屬於鯉形目,亞日魚科,是長江上游重要經濟魚類之一.我國的亞口魚科僅1屬回種,即胭脂魚.胭脂魚每年3~4月上溯到金沙江、紙江和嘉陵江等急流石灘產卵繁殖,一部分幼魚順流而下,在長江中.下游於流中生活,偶有進入湖泊.曾捕到的胭脂魚,最大體重約30kg.胭脂魚被列為國家Z級保護魚類.【川陝哲羅鮭】冷水性魚類.我國的蛙科魚類有8屬17種和亞種,主要分布在北方,長江上游僅1屬1種,即川陝哲羅鮭,是哲羅魚屬中分市緯度最低的一種.在研究動物地理學、魚類系統發育與氣候變化等方面,川陝哲羅鮭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20世紀60年代前在四川西部及陝西太白山南麓的西太白河上游(漢江支流)分布較廣泛,由於人為肆意捕殺,目前四川的漢川、茂縣、峨邊、大川河及天全河等已不見這種魚的蹤跡,現分布區僅剩大渡河河源江段(四川阿壩地區、青海班瑪、陝西西太白河上游).川陝哲羅鮭已列為國家2級保護魚類.【揚子鱷】古稱"鼉",屬爬行綱,鱷科,鼉亞科、鼉屬.本屬動物世界上僅有2種:一種是長江的揚子鱷;另一種是僅見於美國東南部的密河鱷.揚子鱷分布在長江下游安徽南陵、郎溪、廣德、任縣、宣州等市縣和浙江的長興、安吉,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及經濟價值,為國家1級保護動物,列為世界瀕危、禁運種類.國家已在安徽宣州建立揚子鱷自然保護區,浙江民興、安吉也建有自然保護區,採用自然受精人工孵化技術.目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及人工繁殖的揚子鱷已有約2000條.【大鯢】俗稱"娃娃魚",是我國約30種有尾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一種,最大體重約70kg,是世界珍稀的兩棲動物.棲息於海拔160~800m的山澗峽谷河道中,適應水溫10~28℃,在生物進化研究及營養、葯用上具有重要科研價值.由於在自然條件下繁殖率低,生長緩慢,加上人類大量捕捉,巳危及物種的生存,被列為國家2級保護動物.此外,在長江流域兩棲動物中,還有一些物種,數量已極少,並且分布區極為狹窄,被列為國家2級保護動物的有:細痣疣螺、貴州疣螈、大涼疣螈和虎紋蛙.
❻ 長江中有什麼大型的生物或是動物嗎
有的。比如 江豚 ,是一種小型淡水鯨類。 揚子鱷 ,一種生活在長江中下游的鯊爬行動物。都是個頭比較大的。原來還有 白鰭豚 ,也是一種小型淡水鯨類,現在雖然還沒有宣布滅絕,但已經很多年沒有再發現了。
❼ 急急急!長江中生活著什麼動物
鯰魚 草魚 鯉魚 河蚌 蝦子 螃蟹 娃娃魚 水蝸牛 清道夫
❽ 長江里有什麼危險生物
長江里有中華鱘、白鱘、達氏鱘、白鰭豚、揚子鱷、江豚、胭脂魚、淞江鱸等危險生物,但是由於長江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水質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漁具及有害捕撈方法,很多生物已經瀕危。
長江流域
長江流域,是指長江幹流和支流流經的廣大區域,橫跨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經濟區,共計19個省、市、自治區。
長江流域,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18.8%,流域內有豐富的自然資源。
長江全長約6300千米,長江幹流宜昌以上為上游,長4504千米,流域面積100萬平方千米,其中直門達至宜賓稱金沙江流域,長3464千米。
❾ 長江原來有哪些生物
白鰭豚原是長江的龍頭老大,居於長江水生生物食物鏈的頂端,在漫長的水域里所向披靡一往無敵,但是它們最終滅絕了,這可怕的災難只有可能來自——可怕的人類。上帝派了個天才來向人類透露它的絕密消息,那個叫做霍金的天才歪歪斜斜地坐在輪椅上,口齒不清地說:最後的日子,就在下個世紀.白鰭豚
哺乳綱,棲息於洞庭湖及長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結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長江,多在深層活動,晨昏靠近淺水捕食魚類,瀕臨滅絕。
白鰭豚俗稱白鰭、白夾、江馬。屬哺乳綱、鯨目、白鰭豚科。它的分布僅局限於長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的長江段為多。
白鰭豚是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動物。它是研究鯨類演化和生物進化的寶貴材料。它有發達的大腦,是一種聰明而有智慧的動物,它有「回聲定位」和聲納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線型的體型,豐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這些結構在仿生學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白鰭豚體呈紡錘形。吻突極狹長,上頜和下頜幾乎等長,且微上翹。體長為吻長的6倍。體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頸部兩側、耳孔後及鰭肢上方區域有一半圓形的白色寬紋,在肛門上方的尾側有兩道半月形的白色寬紋。
白鰭豚喜在遠離岸邊的江心主流區活動,為疏人性豚類。在行動中有集群習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動,偶爾也進入湖泊、支流與長江幹流匯合處活動。白鰭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鍾就要露出水面換一次氣。換氣時總是頭先出水,有時會噴出水花,出水呼吸時會發出聲響。當天氣悶熱、暴雨即將來臨之際,它便頻頻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眾稱為「白鰭拜江」。
白鰭豚是肉食性動物,其視覺很差,靠自身發出的超聲波訊號發現食物並突襲式吞食。食性以魚為主,常在淺灘、岔流以及支流匯合處覓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攝食量可占體重的10%~12%。
白鰭豚雌性6齡、雄性4齡可達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懷孕期約9個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雙胞胎。剛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長大,並隨群活動。
長江葛洲壩和三峽大壩建成後,使長江生態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航運業的發展、河道整治、機動船隻增加、水質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漁具及有害捕撈方法等,嚴重威脅著白鰭豚的種族延續。據實測統計,現長江白鰭豚資源量已不足100頭,遠低於國寶大熊貓。為使白鰭豚在自然界不被滅絕,國家已將其列入一級保護動物,並將長江天鵝洲古道和安徽銅陵江段劃為自然保護區,保護和增殖白鰭豚資源,拯救瀕危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