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人體的生物鍾調節器在哪裡

人體的生物鍾調節器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4-28 08:09:49

⑴ 人體中的生物鍾位於哪裡

人體遵守著各種各樣生物鍾所規定的時間,莫知所由地每一次行動都有一個大體固定的時間。但是人體的計時器究竟是什麼?在哪裡呢?據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說,他們可能已找到了一個行為的計時器——指示睡眠和覺醒時間的鍾。假如這項發現能夠得到證實,它將成為人體內第一個被鑒定的生物鍾。 在墨西哥城召開的一次討論睡眠的會議上,摩爾一伊德和利迪克等說,這個鍾就是人的下丘腦中的一小串神經細胞。八年前,在嚙齒動物腦中曾鑒定到一個類似的區域,稱之為上交叉細胞核(簡稱SCN)。如果這個區域被破壞,嚙齒動物就喪失了它們在進食和其他行為方面的生理節奏(大約24小時一個周期)。摩爾一伊德考慮到對嚙齒動物的這些研究結果,同時又注意到「高速飛行時引起生理節奏破壞」和睡眠失調的生理基礎,於是開始搜尋可能決定這類行為的生理結構,他們發現,鼠猴具有和嚙齒動物的SCN相類似的結構——就是下丘腦中的二半神經細胞,其位於腦的第三室(一個充滿液體的腔)尖端的兩側。

⑵ 人的「生物鍾」在哪裡

人體的生物鍾
生物鍾 人的生命過程是復雜的,又是奇妙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演奏著迷人的「生物節律交響樂」。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生物鍾。生物鍾也叫生物節律、生物韻律,指的是生物體隨時間作周期變化的包括生理、行為及形態結構等現象。科學家發現,生物鍾是多種多樣的。就人體而言,已發現一百多種。生物鍾對人健康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整個人類都是按以一晝夜為周期進行作息,人體的生理指標,如體溫、血壓、脈搏;人的體力、情緒、智力和婦女的月經周期;體內的信號,如腦電波、心電波、經絡電位、體電磁場的變化,等等,都會隨著晝夜變化作周期性變化。沒有人否認這一系列的現象與人的健康毫無關系。科學發現,生物鍾紊亂的時候,人類甚至所有生命就容易生病、衰老或死亡。有的人的生物鍾幾十年都是相對穩定的,他的健康狀況是良好的,而生物鍾表一旦被打破,較長處於紊亂狀態,就產生各種各樣的不適或疾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據說,歐洲名酒棗威士忌的商標是一長壽老人的頭像,這老人活了152歲。當時,英國國王想見這位長壽老人,就請他到皇宮來吃喝玩樂,以示隆重款待,誰知,由於生活規律被突然改變,一周後老人不治死去。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一些健康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終日勞作,越顯健康,有一天,由於兒女的孝順,讓他休息「享清福」,結果不是周身不舒服,就是一病不起。有的剛退下來的老人,身體狀況反而不如上班的時候,都是與生物鍾突然改變有關。我們認為,年輕人要及早認識、發現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鍾,然後、逐步順應它,使之發揮良性效果。老年人要對幾十年形成的生物鍾要保養好,不要輕易改變它,免得引起生物鍾紊亂而影響身心健康。孝順的兒女們,也不要輕易讓老人遷就你們的「孝心」。據調查,在一家叫老人保健康復中心裡,好幾個九旬老人在家的時候身體狀況、精神狀態都很正常,兒女送他們到中心是讓他們得到良好的醫療保障,但結果,這幾個老人都是不到半月,「無疾」而終。這與老人的生物鍾被改變有無關系,我們無法深究。不過,我們相信,認識生物鍾、掌握生物鍾、順應生物鍾對維護和增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是有幫助的。
編輯本段生物鍾研究
概述
人體隨時間節律有時、日、周、月、年等不同的周期性節律。例如人體的體溫在24小時內並不完全一樣,早上4時最低,18時最高,相差l℃多。人體的正常的生理節律發生改變,往往是疾病的先兆或危險信號,矯正節律可以防治某些疾病。 許多學者的研究指出,按照人的心理、智力和體力活動的生物節律,來安排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作息制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習成績,減輕疲勞,預防疾病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所謂智力生物節律,就是人一天中有時記憶力好,有時則差,有一定的規律,如有的人早上5—9時記憶力好,而另一些人則是晚上記憶力好等等)。反之假如突然不按體內的生物鍾的節律安排作息,人就會在身體上感到疲勞、在精神上感到不舒適。BY--Starblacker
有趣的生物鍾現象
許多生物都存在著有趣的生物鍾現象。例如,在南美洲的瓜地馬拉有一種第納鳥,它每過30分鍾就會「嘰嘰喳喳」地叫上一陣子,而且誤差只有15秒,因此那裡的居民就用它們的叫聲來推算時間,稱為「鳥鍾」;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種報時蟲,它每過一小時就變換一種顏色,在那裡生活的家家戶戶就把這種小蟲捉回家,看它變色以推算時間,稱為「蟲鍾」。 在植物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鍾」;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能報時,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鍾」。 不僅如此,微小的細菌也知道時間。據美國最新的《自然》雜志介紹,某些單細胞生物體內不僅存在生物鍾,而且這些生物鍾十分精確。
人體內的「隱性時鍾」
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受著生命節律的支配。什麼是人體生物鍾?有人把人體內的生物節律形象地比喻為「隱性時鍾」。科學家研究證實,每個人從他誕生之日直至生命終結,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節律,如體力、智力、情緒、血壓、經期等,人們將這些自然節律稱作生物節律或生命節奏等。人體內存在一種決定人們睡眠和覺醒的生物種,生物鍾根據大腦的指令,調節全身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發揮作用。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注意到了生物體具有「生命節律」的現象。上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他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雷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於是,科學家們將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繪制出了三條波浪形的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被形象地喻為一曲優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又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鍾」一詞。
生物鍾:人的第三隻眼
生物鍾的位置到底在何處?傳統的觀點認為,生物鍾應該存在於大腦中,但對於具體位置的說法卻又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生物鍾的確切位置在下丘腦前端,視交叉上核內,該核通過視網膜感受外界的光與暗,使之和體內的時鍾保持同一節奏。也有人認為,生物鍾現象與體內的褪黑素有密切的關系,由於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鍾也應該位於松果體上。 後來產生了外界信息所導致的外源說、生物體內在因素決定的內源說和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說等。 外源說認為,某些復雜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美國學者弗蘭克布朗博士認為,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電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其他行星運動周期、光的變化、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節律的周期性。 內源說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決定的。對夜間活動的倉鼠的試驗表明,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如在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條件下,仍然有相似的節律。人在恆溫和與外界隔絕的地下,也表現出近似於24小時的節律,因此,人的生命節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 綜合說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
12個生物鍾基因
12個生物鍾基因:揭開生物鍾神秘面紗 據專家介紹,人類已經發現了12個與生物鍾相關的基因,生物鍾不但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療疾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0世紀80年代,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鍾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71年英國科學家在其研究的果蠅中發現了一隻特殊果蠅,它的生物鍾只有21小時。科學家花了14年時間,直到1985年才找到了引起這個果蠅生物鍾異常的基因。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與生物鍾相關的基因,這個基因被命名為period———「周期」。科學家一直試圖克隆該基因在其他物種,尤其是哺乳動物的類似基因,但一直未能成功。1997年《細胞》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科學家通過對上萬只實驗鼠的研究,發現了一隻實驗鼠的生物鍾周期是27小時,並定位克隆了這個核酸發生變異的基因,命名為「時鍾」基因—ClockGene。 與此同時,孫中生博士等為了克隆乳腺癌基因,對17號染色體基因進行大規模的篩選。他們發現,其中有一個基因與果蠅的生物鍾基因「周期」呈現一定的序列類似性,因此假設該基因是果蠅「周期」在哺乳動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類似基因。通過動物實驗,他們發現「周期」基因有24小時表達節律,同時該基因的表達能隨光周期的改變而變化。這一發現因揭示了生物鍾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被《科學》雜志評為當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 近年,國際上對時間生物學研究十分重視,提出了時間病理學、時間葯理學和時間治療學等概念,生物節律已成為研究臨床、預防及基礎醫學的一個重要學科。中科院計劃在我國建立一個具有國際水平的時間生物學研究基地,推廣時間生物學在我國醫學臨床的應用。
研究表明人類生物鍾一天慢18分
人類的生物鍾同時鍾並不同步。日本科學家近日發表研究論文說,他們發現人類生物鍾的周期是24小時18分。而其它動物和植物的這種生物鍾與時鍾差距更明顯,一些動物的生物鍾周期是23小時至26小時,而植物是從22到28小時。 研究者認為這種現象可以用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解釋。以鳥兒為例,如果它嚴格按照時鍾作息的話,那麼當它每天早上醒來覓食時會發現,樹上的蟲子已經被先飛入林的鳥兒吃得差不多了。 所以嚴格守時的生物會面臨最大的競爭壓力,最終趨於滅亡。 但是為什麼生物鍾與時鍾的不同步不會累計起來最終打亂我們的生活規律,讓我們醒來得一天比一天晚?研究者說,光線會通過影響體內激素水平和體溫等不斷重新設定生物鍾。 研究者用計算機做了一個模擬生物鍾進化的實驗。實驗證明,那些對競爭最有利的生物鍾周期的確是接近24小時,但又不是特別接近。
動物皮膚里藏著生物鍾
日本神戶大學岡村均教授在美國《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說,哺乳動物的皮膚組織里存在生物鍾,而且與腦內的生物鍾步調一致。這一發現有可能用於診斷由生物鍾紊亂導致的各種病症。 這位科學家在對老鼠的實驗中發現,老鼠的皮膚粘接組織的成纖維細胞里有大量的生物鍾基因存在。他把存在於腦丘下部的生物鍾叫做「母鍾」,把皮膚等組織細胞里的生物鍾稱為「子鍾」。他還發現,子鍾和母鍾連動,而且作用機制也相同。據認為,包括人在內的各種哺乳動物的生物鍾結構與機制大致相同。
科學家發現,人體擁有自己的生理時鍾。同時,生理美容學家也證實,每個人的皮膚隨生理時鍾的變化有其須特別遵循的時刻表。專家建議,美容保養若能與皮膚自然作息時刻相配合,就可發揮它最大的功效。晚上11點至凌晨5點,細胞分裂的速度要比平時快8倍左右,這時肌膚對護膚品的吸收率極強,若使用富含營養物質的滋潤晚霜及保濕劑,能使皮膚保養和修復達到最佳效果。早晨6點至7點,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此時達到高峰期,它抑制蛋白質合成,而且再生作用減慢,細胞的再生活動降到最低點。水分聚集於細胞內,淋巴循環緩慢,一些人會眼皮腫脹。 人體一天中的各種生理波動如下: 1點鍾:處於深夜,大多數人已經睡了3-5小時,由入睡期--淺睡期---中等程度睡眠期--深睡期,此時進入有夢睡眠期。此時易醒/有夢,對痛特別敏感,有些疾病此時易加劇。 2點鍾:肝臟仍繼續工作,利用這段人體安靜的時間,加緊產生人體所需要的各種物質,並把一些有害物質清除體外。此時人體大部分器官工作節律均放慢或停止工作,處於休整狀態。 3點鍾: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鬆,此時血壓低,脈搏和呼吸次數少。 4點鍾:血壓更低,腦部的供血量最少,肌肉處於最微弱的循環狀態,呼吸仍然很弱,此時人容易死亡。此時全身器官節律仍放慢,但聽力很敏銳易被微小的動靜所驚醒。 5點鍾:腎臟分泌少,人體已經歷了3-4個「睡眠周期」(無夢睡眠與有夢睡眠構成睡眠周期),此時覺醒起床,很快就能進入精神飽滿狀態。 6點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體溫上升,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開始增加,此時機體已經蘇醒,想睡也睡不安穩了,此時為第一次最佳記憶時期。 7點鍾: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進入高潮,體溫上升,血液加速流動,免疫功能加強。 8點鍾:機體休息完畢而進入興奮狀態,肝臟已將身體內的毒素全部排盡。大腦記憶力強,為第二次最佳記憶時期。 9點鍾:神經興奮性提高,記憶仍保持最佳狀態,疾病感染率降低,對痛覺最不敏感。此時心臟開足馬力工作,精力旺盛。 10點鍾:積極性上升,熱情將持續到午飯,人體處於第一次最佳狀態,苦痛易消。此時為內向性格者創造力最旺盛時刻,任何工作都能勝任,此時虛度實在可惜。 11點鍾:心臟照樣有節奏地繼續工作,並與心理處於積極狀態保持一致,人體不易感到疲勞,幾乎感覺不到大的工作壓力。 12點鍾:人體的全部精力都已調動起來。全身總動員,需進餐。此時對酒精仍敏感。午餐時一桌酒席後,下半天的工作會受到重大影響。 13點鍾:午飯後,精神睏倦,白天第一階段的興奮期已過,此時感到有些疲勞,宜適當休息,最好午睡半到1小時。 14點鍾:精力消退,此時是24小時周期中的第二個低潮階段,此時反應遲緩。 15點鍾:身體重新改善,感覺器官此時尤其敏感,人體重新走入正軌。工作能力逐漸恢復是外向型性格者分析和創造最旺盛的時刻,可持續數小時。 16點鍾:血液中糖分增加,但很快又會下降,醫生把這一過程稱為「飯後糖尿病」。 17點鍾:工作效果更高,嗅覺、味覺處於最敏感時期,聽覺處於一天中的第二高潮。此時開始鍛煉比早晨效果好。 18點鍾:體力活動的體力和耐力達一天中最高峰,想多運動的願望上升。此時痛感重新下降,運動員此時應更加努力訓練,可取得好的運動和訓練成績。 19點鍾:血壓上升,心理穩定性降到最低點,精神最不穩定,容易激動,小事可引起口角。 20點鍾:當天的食物、水分都已充分貯備,體重最重。反應異常迅速、敏捷、司機處於最佳狀態,不易出事故。 21點鍾:記憶力特別好,直到臨睡前為一天中最佳的記憶時間(第四次,也是最高效時)。 22點鍾:體溫開始下降,睡意降臨,免疫功能增強,血液內的白細胞增多。呼吸減慢,脈搏和心跳降低,激素分泌水平下降。體內大部分功能趨於低潮。 23點鍾:人體准備休息,細胞修復工作開始。 0點鍾:身體開始其最繁重的工作,要換已死亡的細胞,建立新的細胞,為下一天作好准備。

⑶ 人體中的生物鍾位於哪裡

生物鍾又稱生理鍾。它是生物體內的一種無形的「時鍾」,實際上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內在節律性,它是由生物體內的時間結構序所決定。
生物鍾是受大腦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簡稱SCN)控制的
下丘腦分泌的褪黑素,作為調節晝夜節律的新化合物,褪黑素主要由松果體產生的激素,它的生產表現出明顯的晝夜波動。

⑷ 人體生物鍾的位置究竟在哪裡

這是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最近美國哈佛大學和馬薩諸塞州總醫院的科學家發現,人體生物鍾位於腦組織被稱為「視交叉上核」的區域。

這些科學家在解剖新鮮的人腦組織時發現,視交叉上核區域是生物鍾結構組織的惟一存在處,它受腦部松果體腺分泌的一種激素制約。視交叉上核區隱藏在腦內低深部,與眼睛相聯系,估計這是生物鍾受明暗周期變化影響而有規律運動的關鍵。松果體腺定時定量產生被命名為「美雷托尼」的激素,「操縱」著視交叉上核,使人睡眠和覺醒的生理狀態處於正常節奏。

科學家們經過科學實驗後發現,用美雷托尼能調撥人體生物鍾,並獲得理想效果。

⑸ 人體生物鍾的位置在哪裡

20世紀80年代以來,前蘇聯科學家已陸續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把生物鍾落實於器官和組織的部位上。例如麻雀和雞的松果體、蟑螂的咽下神經節、海兔的雙眼和腹部神經節,均已發現存在生物鍾。在高等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下丘腦前端視交叉上核,松果體、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等部位,皆被發現有生物鍾結構。例如人類的下丘腦視交叉上核若被破壞(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則喪失時間觀念和晝夜節律感覺,以致發生其它生理功能紊亂。當然生物鍾不只是目前發現的這些,科學家預言,人體各個器官、組織皆有屬於自己的生物鍾。

⑹ 人體的生物鍾在人體的哪個部位

科學家日前確認,人體器官中的幾乎所有細胞都擁有第二生物鍾,按照太陽的升落來製造蛋白質。

科學家稱,如果強迫一隻實驗鼠連續數天由晚間進食改為白天進食,其肝臟生物鍾就會逐漸放慢製造幫助消化的解毒酶的周期,以適應新的作息時間。程序的顛倒只會發生在肝臟、腎臟和胰腺中,因為人體主生物鍾仍然按照最初的節奏發揮功能。

科學家們越來越確信,主生物鍾通過確定的「化學和激素信號」來調節第二生物鍾的時間。

此外,科學家們還指出,腎上腺皮質激素同樣具有顛倒其他器官正常活動的能力,如心臟、胰腺和腎臟等,但是,對主生物鍾的作用卻不能產生絲毫的影響。

⑺ 為什麼說骨骼肌和內臟是人體的體溫「調節器」

骨骼肌和內臟——人體的體溫「調節器」人體內產熱的部位主要在骨骼肌及內臟。當人在劇烈運動時,主要是骨骼肌產熱,而在安靜時,則以內臟產熱為主。

為什麼人的體溫比較恆定

人類是一種恆溫動物,無論是冰天雪地的嚴冬或是驕陽似火的酷暑,我們的體溫總是保持在37℃左右。如果不是這樣,我們體內的新陳代謝便會無法正常進行,就會生病,甚至會喪失生命。這是因我們體內有一整套調整體溫的系統和器官,就如同在我們自身安裝的整套空調,不妨稱之為「體溫調節器」。

人體產熱的部位和量並不均衡,外界氣溫也不穩定,為何我們的體溫能比較恆定呢?這是因為我們的機體有一套專門調節體溫的神經中樞——下丘腦。下丘腦可調節人體的體溫,使之始終比較穩定,以保證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

有限度的體溫調節

人體各部的溫度有所不同,一般體表暴露部位的溫度易受外界氣溫的影響,機體的深部溫度比較穩定,所以生理上的體溫指的是人體內部或深部的溫度。盡管機體有較好的體溫調節功能,但這種調節也是有限度的。如果周圍環境溫度過高或處在高溫環境中的時間長,人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散出,也會出現中暑;如果長期處在低溫環境中,也會因為皮膚的血管收縮時間過長,血液循環太慢,以至於使皮膚凍傷。

人體各處的溫度

測量體溫要用體溫計,測量的部位有直腸、腋窩和口腔三處。直腸溫度平均為37.5℃,比較接近於深部的血溫。由於測試不便,通常只用於嬰幼兒。最常用的還是口腔(舌下)和腋窩溫度,口腔溫度平均為37.2℃,腋窩溫度平均為36.7℃。在正常情況下,人的體溫隨晝夜、性別、年齡、肌肉活動及精神因素的不同而有所改變。晝夜變化,一般在2~6時最低,14~20時最高,變化范圍不超過1℃。據研究,這種晝夜變化與人體的生物鍾有關系。所以長期夜間工作的人,這種晝夜變化也隨之改變。女性平均體溫一般高於男性0.3℃。女性的體溫還隨月經周期而規律波動。在經期及排卵前期體溫較低,排卵時體溫最低,排卵後體溫又回升,受孕後的體溫也較平時為高。幼兒體溫略高於成人,老年人體溫又有下降趨勢。肌肉活動、勞動或運動及精神因素也會影響體溫。

⑻ 生物鍾是什麼,存在人體的哪裡

許多生物都存在著有趣的生物鍾現象。例如,在南美洲的瓜地馬拉有一種第納鳥,它每過30分鍾就會「嘰嘰喳喳」地叫上一陣子,而且誤差只有15秒,因此那裡的居民就用它們的叫聲來推算時間,稱為「鳥鍾」;在非洲的密林里有一種報時蟲,它每過一小時就變換一種顏色,在那裡生活的家家戶戶就把這種小蟲捉回家,看它變色以推算時間,稱為「蟲鍾」。在植物中也有類似的例子。在南非有一種大葉樹,它的葉子每隔兩小時就翻動一次,因此當地居民稱其為「活樹鍾」;在南美洲的阿根廷,有一種野花能報時,每到初夏晚上8點左右便紛紛開放,被稱為「花鍾」。不僅如此,微小的細菌也知道時間。據美國最新的《自然》雜志介紹,某些單細胞生物體內不僅存在生物鍾,而且這些生物鍾十分精確。人體內的「隱性時鍾」萬物之靈的人類,同樣受著生命節律的支配。什麼是人體生物鍾?有人把人體內的生物節律形象地比喻為「隱性時鍾」。科學家研究證實,每個人從他誕生之日直至生命終結,體內都存在著多種自然節律,如體力、智力、情緒、血壓、經期等,人們將這些自然節律稱作生物節律或生命節奏等。人體內存在一種決定人們睡眠和覺醒的生物種,生物鍾根據大腦的指令,調節全身各種器官以24小時為周期發揮作用。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注意到了生物體具有「生命節律」的現象。上世紀初,德國內科醫生威爾赫姆·弗里斯和一位奧地利心理學家赫爾曼·斯瓦波達,他們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揭開了其中的奧秘。原來,在病人的病症、情感以及行為的起伏中,存在著一個以23天為周期的體力盛衰和以28天為周期的情緒波動。大約過了20年,奧地利因斯布魯大學的阿爾弗雷特·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數百名高中和大學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人的智力是以33天為波動周期的。於是,科學家們將體力、情緒與智力盛衰起伏的周期性節奏,繪制出了三條波浪形的人體生物節律曲線圖,被形象地喻為一曲優美的生命重奏。到了20世紀中葉,生物學家又根據生物體存在周期性循環節律活動的事實,創造了「生物鍾」一詞。生物鍾:人的第三隻眼生物鍾的位置到底在何處?傳統的觀點認為,生物鍾應該存在於大腦中,但對於具體位置的說法卻又各不相同。有人認為,生物鍾的確切位置在下丘腦前端,視交叉上核內,該核通過視網膜感受外界的光與暗,使之和體內的時鍾保持同一節奏。也有人認為,生物鍾現象與體內的褪黑素有密切的關系,由於褪黑素是由松果腺所分泌,因此生物鍾也應該位於松果體上。後來產生了外界信息所導致的外源說、生物體內在因素決定的內源說和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綜合說等。外源說認為,某些復雜的宇宙信息是控制生命節律現象的動因。美國學者弗蘭克布朗博士認為,人類對廣泛的外界信息,如電場變化、地磁變化、重力場變化、宇宙射線,其他行星運動周期、光的變化、月球引力等極為敏感,這些變化的周期性,引起了人的生命節律的周期性。內源說認為,生命節律是由人體自身內在的因素決定的。對夜間活動的倉鼠的試驗表明,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如在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條件下,仍然有相似的節律。人在恆溫和與外界隔絕的地下,也表現出近似於24小時的節律,因此,人的生命節律是由人自身的因素造成的。綜合說是人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12個生物鍾基因:揭開生物鍾神秘面紗據專家介紹,人類已經發現了12個與生物鍾相關的基因,生物鍾不但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在治療疾病中發揮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由於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生物鍾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1971年英國科學家在其研究的果蠅中發現了一隻特殊果蠅,它的生物鍾只有21小時。科學家花了14年時間,直到1985年才找到了引起這個果蠅生物鍾異常的基因。這就是人類第一次發現與生物鍾相關的基因,這個基因被命名為period———「周期」。科學家一直試圖克隆該基因在其他物種,尤其是哺乳動物的類似基因,但一直未能成功。1997年《細胞》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科學家通過對上萬只實驗鼠的研究,發現了一隻實驗鼠的生物鍾周期是27小時,並定位克隆了這個核酸發生變異的基因,命名為「時鍾」基因—ClockGene。與此同時,孫中生博士等為了克隆乳腺癌基因,對17號染色體基因進行大規模的篩選。他們發現,其中有一個基因與果蠅的生物鍾基因「周期」呈現一定的序列類似性,因此假設該基因是果蠅「周期」在哺乳動物中具有同等功能的類似基因。通過動物實驗,他們發現「周期」基因有24小時表達節律,同時該基因的表達能隨光周期的改變而變化。這一發現因揭示了生物鍾的分子生物學基礎,被《科學》雜志評為當年10大科技突破之一。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7011307679.html

⑼ 什麼是生物鍾生物鍾到底在人體的哪個部位

此外、腎臟和胰腺中、胰腺和腎臟等,以適應新的作息時間,如果強迫一隻實驗鼠連續數天由晚間進食改為白天進食,如心臟,因為人體主生物鍾仍然按照最初的節奏發揮功能。
科學家們越來越確信,主生物鍾通過確定的「化學和激素信號」來調節第二生物鍾的時間。
科學家稱,腎上腺皮質激素同樣具有顛倒其他器官正常活動的能力。程序的顛倒只會發生在肝臟科學家日前確認,其肝臟生物鍾就會逐漸放慢製造幫助消化的解毒酶的周期,科學家們還指出,按照太陽的升落來製造蛋白質,人體器官中的幾乎所有細胞都擁有第二生物鍾,但是

⑽ 節律行為受體內的什麼控制

節律行為受體內生物鍾控制,行為節律大都是由體內的生物鍾調控的,但需靠外在的定時因素的作用,使動物的行為節律與環境的周期變化保持同步。科學家常在實驗室內研究動物的晝夜節律,發現動物的晝夜律是受體內生物鍾控制的。

但生物鍾可受外在因素的調節,使動物行為的晝夜節律嚴格地與當地條件保持同步。環境的晝夜節律現象使得動物在一天的某些時段活動有利,而在另一些時段活動不利,因此已經適應了環境的動物,其晝夜活動安排通常都能使它各種活動的存活價值達到最大。

控制生物節律的部位

科學家鑒定出了哺乳動物的生物鍾調節器是位於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簡稱SCN),通過SCN控制松果體調節褪黑素分泌的水平,從而幫助哺乳動物調節晝夜節律和其他生物效應。如果SCN區域被破壞,嚙齒動物就喪失了它們在進食和其他行為方面的生理節奏。

一個人坐飛機一天之內就可以跨越大半個地球,但生物鍾的轉變可不會這么快,所以人體就會產生時差發應。即使視覺神經傳遞給大腦「現在是白天」的信息,可身體還是會在原定時間內分泌褪黑素,讓人昏昏欲睡,直到生物鍾自我調整到適應新時區的晝夜。

閱讀全文

與人體的生物鍾調節器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7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