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性危害的危害等級
生物性危害的等級大多以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CDC)所規范的四等級為主:
第一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較輕且對於環境的危害為輕微的,主要措施是接觸時要戴上手套,接觸後要洗手以及清洗接觸過的桌面及器皿等。列於此等級的有枯草桿菌、大腸桿菌、水痘等。
第二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中等,對於環境的危害為輕微的。列於此等級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萊姆病、HIV、沙門氏桿菌等等之病原體。
第三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高度的,對於環境的危害為輕度的。列於此等級的有炭疽熱、瘋牛病、SARS、西尼羅河腦炎、天花、結核菌、黃熱病等等之病原體。
第四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最高的,對於環境的危害為最高的。列於此等級的有伊波拉出血熱、登革熱、漢他出血熱、拉薩熱等出血熱疾病的病毒。要處理這個等級的生物性危害物質,需要有間合乎第四級標準的實驗室(BSL4或P4)來進行,這類實驗室要有極嚴格的門禁管制,且必定為負壓隔離,以避免破損時外漏。工作人員與待處理物品必需要做到隔離(如將物品放在負壓的手套箱內或是工作人員穿著完整且獨立供氣的隔離衣)。
另外日本細菌協會訂定了三等級的實驗室及規范:
第一級病原體:
一般微生物學實驗室用,不需特別隔離。
不管制一般訪客的進出。
第二級病原體:
一般的病原性微生物實驗室使用。
運作時管制一般訪客進出。
第三級病原體:
使用雙重門且空調系統與外界隔離。
牆壁、天井、工作台等表面要洗凈且消毒。
實驗室的空氣需以高性能的過濾設備(如HEPA)及紫外線殺菌後才可排出。
需要使用負壓隔離的實驗室。
嚴格限制列冊的工作人員才可依標准程序進出。
Ⅱ 什麼事物理危害,化學危害,微生物危害
物理性危害主要指食品加工過程中機械操作帶來的雜質,包括金屬、機械碎屑、玻璃、首飾、碎石子、骨頭碎片等。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危害識別中,相比於化學性安全危害與生物性安全危害,物理性安全危害更容易進行風險分析和預防,通常不作為風險危害評估的重點。
化學性危害主要指環境污染物、天然動植物毒素、食品供應鏈過程產生的污染和人為使用的非法物質等。環境污染物包括無機污染物(如鉛、砷、汞、鎘等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如二英、多環芳烴等);天然動植物毒素如河豚魚毒素、毒蕈毒素、鮮黃花菜中的秋水仙鹼、木薯中的亞麻仁苦甙等等;食品供應鏈過程產生的污染包括農葯、獸葯的使用,不良生產工藝產生的有害物質(如多環芳烴、亞硝酸鹽)以及容器和包裝材料帶入的污染等;非法使用非食用物質如三聚氰胺、化工染料、工業鹽、甲醛等。
能引起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類:
1.真菌:引起皮膚病。深部組織上感染。
2放線菌:皮膚,傷口感染。
3螺旋體:皮膚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鉤端螺旋體病。
4細菌:皮膚病化膿,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敗血壓症,急性傳染病等。
5立克次氏體:斑疹傷寒等。
6衣原體: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腦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體:肺炎,尿路感染。
Ⅲ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有哪些
生物因素是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存在的對職業人群健康有害的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統稱為生物性有害因素。例如,附著於動物皮毛上的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某些動植物產生的刺激性、毒性或變態反應性生物活性物質,以及禽畜血吸蟲尾蚴等。職業性有害生物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蟲,如布氏桿菌、炭疽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根據《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化學有害因素》( GBZ 2.1-2007)的規定,工作場所空氣中白僵蠶孢子與枯草桿菌蛋白酶的容許濃度見表1。
有害因素作業
常見的生物性有害因素作業主要見於病原微生物實驗研究、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生物高科技產業、動物飼養與屠宰以及植物種植等相關行業。
(一)病原微生物實驗室
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的實驗室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二)醫療衛生行業
從事醫療衛生技術服務的工作人員可能因接觸致病性微生物而引起相應的健康損害。
(三)生物高科技產業
以DNA重組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操作對象主要是活性有機體,在生產操作過程中工作人員可經常接觸致病性微生物或非致病性微生物或其有毒有害的代謝產物,有可能對其健康產生危害。
(四)動物相關行業
從事畜牧業、動物飼養、動物屠宰等動物相關行業的作業人員存在感染動物性傳染病的風險。
(五)植物相關行業
農業生產人員可能因接觸有機粉塵導致農民肺;菇類栽培、採摘工作的人員可因吸入大量真菌孢子而誘發蘑菇肺;從事稻田作業的人員會發生各種皮膚疾患;在森林地區的作業活動中可接觸森林腦炎病毒等。
生物性有害因素的危害
生物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的損害,除引起法定職業病,如炭疽、布氏桿菌病和森林腦炎外,也是構成哮喘、外源性過敏性肺泡炎和職業性皮膚病等法定職業病的致病因素之一。生物性有害因素還可導致鼠疫、口蹄疫和礦工鉤蟲病等,以及因接觸各種生物性毒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
Ⅳ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主要包括昆蟲寄生蟲和什麼的污染
食品污染的種類是公衛執業醫師考試中會出現的知識點,為幫助大家更好的復習,醫學教育網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食品污染的種類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食品在生產、加工、儲存、運輸和銷售的過程中有很多污染的機會,會受到多方面的污染。污染後有可能引起具有急性短期效應的食源性疾病或具有慢性長期效應的長期性危害。一般情況下,常見的主要食品衛生問題均有這些污染物所引起。食品污染的種類按其性質可分為以下三類:
1.生物性污染: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蟲和昆蟲的污染,主要以微生物污染為主,危害較大,主要為細菌和細菌毒素、黴菌和黴菌毒素。
2.化學性污染:來源復雜,種類繁多。主要有:
①來自生產、生活和環境中的污染物,如農葯、有害金屬、多環芳烴化合物、N-亞硝基化合物、二惡英等。
②從生產加工、運輸、儲存和銷售工具、容器、包裝材料及塗料等溶入食品中的原料材質、單體及助劑等物質。
③在食品加工儲存中產生的物質,如酒類中有害的醇類、醛類等。
④濫用食品添加劑等。
3.放射性污染: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來自放射性物質的開采、冶煉、生產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與排放。特別是半衰期較長的放射性核素污染,在食品衛生上更加重要。
Ⅳ 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分別指什麼
物理性危害更多的是通過物理性質的危害,比如粉塵的污染,是粉塵阻塞了肺,雜訊污染,則是大分貝對耳膜造成的傷害,如此的等等,化學傷害就主要是化學腐蝕,生物性的則是通過生物對生物的破壞,例如病毒,細菌等
Ⅵ 傳染病媒介物,致害動物,致害植物,其他的一些生物性危險,危害因素都有哪些
凡是能夠傳播疾病或危害人類健康的節肢動物和鼠形動物(小型哺乳動物)統稱為醫學媒介生物。
國境口岸常見的醫學媒介生物包括鼠形動物類、蚤類、蚊類、蠅類、蜱類、蟎類(包括恙蟎類)、蜚蠊類、吸血蠓類等,截至目前全國國境口岸地區已發現確認的上述8類醫學媒介生物達640餘種。
醫學媒介生物傳播的疾病絕大多數為自然疫源性人獸共患疾病,其中多為重要傳染病。在自然界中它們以節肢動物為媒介,部分脊椎動物為宿主構成自然循環,在特定條件下人因偶爾介入而感染。如鼠疫在自然界中以鼠一蚤一鼠循環傳播,人因接觸疫鼠、疫蚤而感染。黃熱病在自然界中以靈長目動物一蚊一靈長目動物循環傳播,人因進人疫區被帶毒蚊叮咬而感染發病。上述疾病常因戰爭、國際貿易、發達的交通工具和人員交往,通過攜帶傳播媒介和擴散宿主從一地傳人另一地造成疾病流行,在歷史上曾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
Ⅶ 淡水魚蝦中有哪些生物性危害
華支睾吸蟲病、並殖吸蟲病、旋毛蟲病
(1)華支睾吸蟲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華支睾吸蟲囊蚴的魚、蝦而感染。本病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北部、俄羅斯東部的少部分地區。我國大陸除內蒙古、青海、寧夏、西藏未見華支睾吸蟲病例報告外,其餘27個省(區、市)以及台灣省、香港、澳門都有該病流行或病例報告。
(2)並殖吸蟲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並殖吸蟲囊蚴的溪蟹、_蛄而感染。目前已報告的並殖吸蟲達50種之多,在我國大陸23個省(區、市)和台灣省有確診的並殖吸蟲病病例報告。
(3)旋毛蟲病
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旋毛蟲幼蟲囊包的豬肉、犬肉或其他動物肉而感染。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美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加拿大及黎巴嫩都有本病爆發流行的報告。我國大陸15省(區、市)和香港均曾有局部爆發或病例報告。
Ⅷ 生物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疾病有哪些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的疾病
生物性有害因素所致職業病包括:炭疽、布氏桿菌病、森林腦炎三種,其致病微生物分別為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
一、炭疽
炭疽是炭疽桿菌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於草食動物,人接觸病畜及其產品後而被感染。炭疽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炭疽桿菌為有莢膜革蘭陽性需氧芽孢桿菌。炭疽桿菌在宿主體內或含有血清的培養基上有莢膜形成。莢膜具有抗吞噬作用和很強的致病性。炭疽桿菌在活的動物體內不形成芽孢。在體外,暴露於充足氧氣和適當溫度下可形成芽孢。芽孢耐受性強。細菌的繁殖體抵抗力弱,對熱和普通消毒劑都非常敏感。
二、布魯菌病
布魯菌病,是布魯桿菌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常見於牧區,也是我國法定職業病之一。
1、病因及發病機制
布魯桿菌屬革蘭陰性短小球狀桿菌,無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莢膜,可分為6個種19個生物型。對人類致病的有馬爾他布魯桿菌(羊種菌)、流產布魯桿菌(牛種菌)、豬布魯桿菌、犬布魯桿菌4種類型。其中,以羊種菌致病力最強,也最常見。該菌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強,但對日光、熱、常用消毒劑很敏感。
本病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細菌、毒素、變態反應均不同程度地參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本病病理變化廣泛,受損組織包括幾乎所有的器官和組織.以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的病變最為顯著。可引起菌血症、敗血症或毒血症。單核一巨噬細胞系統內生長繁殖的病原菌多次進入血流,使臨床症狀反復加重,形成波浪式熱型。
三、職業性森林腦炎
森林腦炎,又名蜱傳腦炎,是由森林腦炎病毒經硬蜱媒介所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勞動者在森林地區從事職業活動中,因被蜱叮咬而感染的森林腦炎,即為職業性森林腦炎。
1、病因及發病機制
森林腦炎病毒屬於黃病毒科黃病毒屬,其形態結構、培養特性及抵抗力均類似乙腦病毒。該病毒耐低溫,對外界因素的抵抗力不強,對高溫和消毒劑敏感。病毒侵入人體後,大多數患者呈隱性感染或臨床表現輕微。本病的病理變化與乙腦相似,神經系統出現廣泛的炎症病變。神經細胞有變性、壞死和腦組織軟化灶等,病變涉及大腦、間腦、腦干、脊髓,重者可波及延髓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拓展資料:
一、生物性有害因素
生物性有害因素是存在於生產原料和生產環境中的對職業人群的健康存在有害影響的一類生物因素,包括致病微生物、寄生蟲及動植物、昆蟲等及其所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生物性有害因素會造成多種危害,但主要是對職業人群健康的損害。
二、生物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生物危害
由生物性有害因素導致的疾病稱為生物危害。生物危害分為五類:①職業性細菌傳染病,如炭疽、布氏菌病等。②職業性病毒傳染病,常見的有森林腦炎、口蹄疫、狂犬病等。③職業性真菌病,如放線菌病、皮膚真菌病等。④職業性螺旋體傳染病,如鉤端螺旋體病。⑤職業性寄生蟲病,常見的有包囊蟲病、絛蟲病、鉤蟲病等。這類職業性傳染病往往與非職業性傳染病同時存在,具有地區性。
生物性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的損害,除引起如炭疽、布氏菌病、森林腦炎等職業病之外,因病原體不同,也可引起鼠疫、口蹄疫、擠奶工結節、牧民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等疾病。尤其是近年流行的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豬鏈球菌病等新的傳染性疾病,對禽、畜類相關行業職業人群的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資料鏈接:網路--生物性有害因素
Ⅸ 食物的生物源性危害有哪些
(1)細菌及其毒素:動物性食品容易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其中畜肉類及其製品居首位,其次為禽肉、魚、乳、蛋類。糧谷類食物如剩飯、米糕、米粉等則容易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孢桿菌等污染。可以導致消費者食物中毒的有害微生物主要為沙門氏菌、空腸彎麴菌、出血性大腸桿菌等。2011年德國爆發的腸出血性大腸埃希氏菌0104:H4感染,即屬於細菌性危害。
(2)真菌及毒素:真菌又稱黴菌,可形成各種微小的孢子,很容易污染食品,造成食品的腐敗變質。而且有些黴菌如麴黴菌屬、青黴菌屬和鐮刀菌屬的真菌還會產生毒素,造成人畜中毒。像黃麴黴毒素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和棉籽油等,它可誘發肝癌和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嘔吐毒素污染小麥後可使人發生醉谷病;玉米赤霉希酮主要污染玉米,它具有生殖發育毒性。
(3)病毒:病毒是由核酸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的寄生生命體,常見的易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和未分型肝炎病毒、輪狀病毒、諾若病毒等。1987年上海甲肝爆發就是由於人吃了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毛蚶造成的。2012年年底,諾若病毒席捲英國,一周內就有近7萬人感染。
(4)寄生蟲病:常見的有原生動物(如溶組織阿米巴、鞭毛蟲等)和絛蟲(生物絛蟲或某些吸蟲、線蟲等)造成的危害。像老百姓平常說的「米豬肉」,又稱「豆豬肉」,就是豬感染了絛蟲造成的。2006年北京市場消費者因食用福壽螺導致管圓線蟲感染即為典型的寄生蟲病。
(5)昆蟲:包括蠅類、蟑螂和蟎類等造成的危害。
(6)有毒動物:在我國主要是河豚魚,河豚魚味道鮮美,但由於其含有劇毒,民間有「拚死吃河豚」的說法,可見食用河豚魚要冒「生命危險」。
(7)有毒植物:主要包括毒蕈,俗稱「毒蘑菇」,您可千萬別以為吃了毒蘑菇只是嘔吐,有的蘑菇含有劇毒,甚至會致死。其他的還有發芽的土豆、未煮熟的四季豆、有毒蜂蜜和白果等。
Ⅹ 生物性我危害名詞解釋
生物性危害(Biological hazard或Biohazard)指的是生物的物質會對人類及環境有危害者。這些物質包括但不限於動物、植物、微生物、病毒等的組織切片、液體、固體、氣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