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生物的分類
生物種類繁多,千差萬別,以至在如此浩瀚的生物領域之中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個體,但各種生物之間也並非孤立無關。根據生物的形態、生理、生化和生態等方面的異同,可把它們劃分為各種類群。研究各類群的異同和親緣關系的疏密,加以分門別類,並給予統一的學名而建立分類系統的科學稱分類學(Taxonomy)。
(一)分類的原則
1.自然分類
以親緣關系來劃分不同的分類單元。
2.人為分類
根據對生物形態表象的相似性而進行分類,著重於用一些容易識別的特徵區別不同的分類單元,而不強調他們之間的親緣關系。化石中,由於年代久遠,常保存不完整或親緣關系不明,僅能依據形態特徵而進行人為分類。
(二)分類的方法
早期的分類方法多以模式法為主,通過確定某分類單元的「模式」——模式標本或模式種來鑒定屬種。認為一個種只需要一兩個模式標本即可構成種的特徵依據,其他標本通過與模式標本的形態比較來確定是否為同一個種。只有與該種的「模」有足夠相似性的個體才能歸屬到該物種。這種分類的優點是應用上方便,但分類標准只能人為地決定,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標准、不同的歸類,實際上否認了物種存在的客觀性。這種方法強調物種的穩定性,忽視其變異性,不考慮其親緣關系。隨著對物種概念認識的提高,這種忽視變異、缺乏親緣關系的缺陷已逐漸被其他分類方法所彌補。
1.綜合系統分類
以達爾文進化論和現代生物種的概念為基礎,劃分分類單元的主要方法是以形態總體相似性的程度及共同祖先的親密程度為依據。
2.數值系統分類
根據生物表型性狀(顯性基因在環境中實際表現出的性狀)的總體相似性來分類。兩個種親緣關系愈近,其共有的性狀就愈多。性狀上的相似性被假定反映了其具有共同的基因,因此相互關系意味著遺傳關系。
3.分支系統分類
認為生物分類應先弄清各系列的親緣關系建立分支,區分原始特徵(祖征)與衍生特徵(裔征),然後建立由祖先種一分為二形成姊妹群的譜系關系。分支系統學是以系統發育為分類基礎的,出現早、演化上原始的特徵通常歸為祖征,其所在分類位置級別高;出現晚、演化上進步的特徵可能為裔征,在分類位置上級別較低。強調按親緣關系所確定的分支進行分類,總體相似性必須服從於親緣關系。當總體相似性和親緣關系不等同時,要以譜系關系為標准(圖1-3)。
圖1-3 根據形態分異歸類(a)與根據時間按親緣關系歸類(b)的比較
(據Hennig,1953)
a—形態分類,按照相似程度,鱷魚與蜥蜴的關系比家鴿和麻雀的關系近;b—分支分類,按照親緣關系,考慮其共同祖先,麻雀、家鴿和鱷魚的共同祖先(t2)比蜥蜴和它們的共同祖先(t1)的關系近
(三)分類的等級
生物按其性狀的異同及親緣關系可劃分為高低不同的分類等級。主要分類等級為界(Kingdom)、門(Phylum)、綱(Class)、目(Order)、科(Family)、屬(Genus)、種(Species)。為了滿足更精細分類的要求,還可在這些基本分類等級間加輔助分類等級,即在基本分類等級之前冠以「超」(super-)或「亞」(sub-)而成,如超科(superfamily)、亞屬(subgenus)。
例如人的分類位置為:
界(Kingdom) 動物界(Animalia)
門(Phylum)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Subphylum)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Class) 哺乳動物綱(Mammalia)
亞綱(Subclass) 真獸亞綱(Eutheria)
目(Order) 靈長目(Primates)
超科(Superfamily)人超科(Hominoidea)
科(Family) 人科(Hominidae)
屬(Genus) 人屬(Homo)
種(Species) 智人(Homo sapiens)
種(Species)是生物分類中的基本單位,是由構造、機能、習性相似的一個或多個居群(生活在同一地點屬於同一種的一群個體)所組成的。同一種的個體間,基因可以相互交流並繁育後代;而不同種之間則存在著不同形式的生殖隔離。由於化石的特殊性,無法確定是否存在生殖隔離,種的確定多依據形態特徵而定,通常在模式標本的基礎上,運用統計學的方法對其形態變化進行分析,並結合其時代、地理分布等來確定種的范圍。所謂的模式標本是指在新種發表時被作者認定屬於新種的標本,包括作者指定的正模和副模。
屬(Genus)是由若干個特徵相似、具有共同系統發育的種,或僅由一個具有獨特特徵的種組成。在建立新屬時要指定新屬的模式種。在很多情況下,對於化石常根據其形態建立形態屬,將形態相似但不屬於同一個科的化石或其分散保存的器官化石納入屬內;同時,也將同一科內分散保存的器官分別建立器官屬。
(四)生物的分界
1.兩界說
1735年林奈以生物能否運動將生物分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2.三界說
隨著顯微鏡的問世,許多單細胞生物被陸續發現。在這些單細胞生物中,有些生物同時具有動物和植物的特點。例如,眼蟲(Euglena)具有葉綠體,可以像植物那樣進行光合作用,營自養生活,又可以用鞭毛在水中游動,還具有能感光的紅色眼點。於是,霍格(Hogg,1860)、海克爾(Haeckel,1866)提出把生物界分為植物界、動物界和原生生物界三個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核生物(細菌、藍藻)、單細胞真核生物。
3.四界說
四界說由科普蘭(Copeland,1938)提出,包括植物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菌界(包括細菌和藍藻)。
4.五界說
惠特克(Whittaker,1969)將生物界進一步分為動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圖1-4)。本書採用這一分類系統,但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化石較少而從略。
圖1-4 惠特克提出的五界分類系統
Ⅱ 古生物學分類系統
生物及化石可以按各種各樣的標准和方法進行分類。但是古生物學的分類系統都是以化石形態和結構上的相似程度為基礎的。這種分類最大的優越性在於它是以許多形態學上的相似性和差異性的總和為基礎的,而且它基本上能反映生物界的自然親緣關系,因而被稱為自然分類系統。按照這種分類方法,把具有共同構造特徵的生物(包括化石)歸為一類,而把具有另外一些共同特徵的生物歸為另一類,於是整個生物界(包括現生生物和古生物)可以根據其固有的性狀特徵之間的異同關系,歸納為一個統一多級別的分類系統。下面是古生物學分類系統中部分化石比較常見的一些門類:
動物界Animal Kingdom
原生動物門Protozoa,典型化石代表:肉足蟲綱有孔蟲目
海綿動物門Spongia
古杯動物門Archaeocyatha
腔腸動物門Coelenterata,典型化石代表:珊瑚綱四射珊瑚目。
環節動物門Annelida
軟體動物門Mollusca,典型化石代表:腹足綱、雙殼綱、頭足綱。
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典型化石代表:三葉蟲形超綱三葉蟲綱和甲殼超綱介形蟲綱。
苔蘚動物門Bryozoa
腕足動物門Brachiopoda
棘皮動物門Echinodermata
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典型化石代表:筆石綱。
脊索動物門Chordata,典型化石代表:脊椎動物亞門。
植物界Plant Kingdom
低等植物Lower Plants
藍藻植物門Cyanophyta,典型化石代表:疊層石。
硅藻植物門Bacillariophyta
甲藻植物門Pyrrophyta,典型化石代表:溝鞭藻。
金藻植物門Chrysophyta,典型化石代表:顆石藻類。
輪藻植物門Charophyta
高等植物門Higher Plants
苔蘚植物門Bryophyta
原蕨植物門Protopteridophyta
石松植物門Lycophyta
節蕨植物門Arthrophyta
真蕨植物門Pteridophyta
前裸子植物門Progymnospermophyta
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
蘇鐵植物門Cycadophyta
銀杏植物門Ginkgophyta
松柏植物門Coniferophyta
有花植物門Anthophyta
另外,還有分類位置未定的典型化石代表:牙形石Conodonts
Ⅲ 什麼是古生物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歷史的地質年代中、而現已大部分絕滅的生物。包括古植物(蘆木、鱗木等)、古無脊椎古生物(三葉蟲)動物(貨幣蟲、三葉蟲、菊石等)、古脊椎動物(恐龍、始祖鳥、猛獁等)。古生物死後,除極少數(如凍土中的猛獁,琥珀中的昆蟲)由於特殊條件,仍保存原有的組織結構外,絕大多數經過鈣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礦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僅具原來硬體部分的形狀、結構、印模等的化石。
Ⅳ 古生物學專業干什麼
古生物學專業基本信息
專業代碼 專業層次 授予學位 一級學科 開設院校
070904T 本科 理學學士 理學類 1所
古生物學專業就業崗位
崗位 參考城市 工資待遇 職務
生物工程/生物制葯 杭州市,成都市,廈門市,珠海市 2500~6400元/月 --
職業技術教師 廈門市,惠州市,常熟市,江門市 2200~4000元/月 --
大學教師 蘇州市,武漢市,珠海市,南通市 2200~8700元/月 --
兼職教師 杭州市,天津市,珠海市,南通市 1300~10875元/月 --
相近專業推薦
Ⅳ 古生物學是怎樣的專業
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主要以研究古生物為專業的學科,需要一定的生物專業基礎。中國科學院有古生物研究所(好像是這個名字吧)你可以網路一下看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Ⅵ 古生物是什麼
在地球生活過的古代生物,一部分在死後被沙泥迅速埋藏,屍體得以在沉積的沙泥中保存下來,經過千百萬年的石化作用,生物的遺核終於變成了化石。因此,要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最可靠的證據就是從地層出土的古生物化石。
Ⅶ 什麼是古生物專業
即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個只有一名學生的專業。
Ⅷ 古生物專業的學科歷史
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古生物專家王訓練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20世紀80年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都開設有古生物本科專業,每年約培養100名學生。但20世紀80年代後期,該專業畢業生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到20世紀90年代學科改革的時候,很多學校不得不停辦古生物專業本科。在王訓練看來,這個專業因為涉及面窄、人才需求有限,不適合大量招生。人才培養應該從碩士起步,博士延續,招收本科為生物或地質專業,具備一定程度基礎知識,並對該專業感興趣的學生。「在國外,這個專業最初其實可以說是『貴族人』的業余愛好。因為古生物化石具備觀賞性和收藏性,但對它的研究工作持續時間長、投入大,並不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只有『有錢人』才『玩』得起。」王訓練當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