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吃貨是在用腸腦思考人生
話說,你有沒有感到過自己的腸胃在思考?
什麼,腸胃也會思考...
當然,腸胃被稱作人的「第二個大腦」。
未來,這一黑科技將主要用於減肥市場。使人既能順利減肥,又能不眼饞美食。面對這個黑科技食品,貪吃的你,准備好了嗎?
我不是貪吃,我只是在用腸腦思考人生。—— 吃貨語錄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漫科普」(ID:mankepu2015)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自「漫科普」微信公眾號
㈡ 自學中醫有什麼好的方式,對自學的人有什麼要求
中醫是比較健康養生的一類職業,一般都是以調理為主,讓人們的身體由內而外透出健康,如果想要學習這一方面的技能,就需要讓自己保持一份恆心和毅力,因為在中醫理論和實踐中都有很多的精髓和常識,需要我們多加琢磨,才能學得一二妙用。
當一個人在自學中醫的時候,就需要買一些正規的中醫書籍,並且多做研究,對於不懂的原理需要不恥下問,多向那些老中醫或者是診所里的人詢問一下,自己也會更好的鞏固常識,而且自學的人需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就是對患者不負責任的表現。
實踐出真知,即使是自學,也應該多到實地去考察和借鑒學習,當你面對真正的病人時,自己自然就會更加耐心的為病人講解,而且也會讓對方對你比較信任,所以這份責任心和真誠還是要有的。
㈢ 研究發現大腦可與腸道細菌直接對話,這一研究可能對哪些領域發展造成影響
對於人類的身體來說,仍然有很多方面需要現代科學技術的探討,由於醫學技術的進步,這些方面也在一步一步被人類進行著突破而新的研究,對於未來的醫學行業甚至是其他行業產生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以當前的一則研究為例,研究發現大腦,可以腸道細菌直接對話從而對人的大腦進行一定的影響,判定人類想吃的食物有哪些影響人類最終的行為。而這一研究結果的發現,對於現在的很多行業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最後從根本意義上說,該研究發現,在腦科學領域也有著一定的重要作用,不僅僅是對於腸道疾病的消化問題和其他問題,對於腦部的研究也有著重要的突破,從細菌的傳遞作用當中可以看到大腦,最終還是會與細菌進行一定的傳輸,而這些傳輸的介質則是對大腦的進一步研究有著關鍵的啟發作用。
㈣ 什麼是社科文
社科文指的是社會科學類、文學作品等一類的文章。這在高考閱讀中比較常見。
一般情況下科技說明文選擇題錯誤項的編制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⑴無中生有
是指選擇題中的錯誤選項往往依據分辨能力不強的部分考生的思路,故意加緊了些原文中沒有的內容,以迷惑考生。其特點是選項內容比原文內容「多」了。如1995年科技文第1題B項。B項的表述是: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進行分片調查的次數。而原文的表達為:對北半球的全部區域分別進行了三次和兩次調查。原文中沒有涉及到「分片」,「分片」一詞就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再如1997年科技文第4題B項。B項的表述是:美國某些科學家對腸神經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見解。檢索原文可知,原文「腸腦位於食管、胃臟、小腸與結腸內組織的鞘中,含有神經細胞、神經傳遞質、蛋白質和復雜的環形線路。」一句,只說明了位置,而沒有說明「功能」。「功能」一詞就是擬題人故意插入以迷惑考生的。
⑵歪曲文意
是指錯誤選項往往依照理解能力不強的考生的理解方式,故意編造一些曲解文意的內容以迷惑考生的方式,其特點是選項的內容「變」了。如1998年3題D項就是。該項的表述是:增產並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而原文對這個問題的表述是: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以外,還在於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選項的表述是顯然曲解了原文內容。另外,像1996年的第3題D選項把「硫磺」、「酒精和水」等說成是製造紙漿的主要原料,1997年第1題C項說腸腦具有控制腸胃運轉的獨立功能等等,都是運用歪曲文意這種方式來編制的。
⑶改變性質
是指錯誤選項故意把事物的屬性、時態等說錯,或者把可能性說成必然性,把假設說成事實或者相反以迷惑干擾考生的方式。如1997年科技文第3題A項。該項說「應激素作用於腸腦引起腸神經系統化學物質的改變」。原文在第三自然段集中說明這個問題,基本的表述是「沖擊胃臟發生痙攣」「影響血清素分泌量」「導致腹瀉」「吞咽困難」「改變神經功能」「導致胃灼熱」。原文的這些說法其實都是「物理變化」,A選項說成是「化學物質的改變」,是故意說錯了性質。再如1995年科技文第4題「不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從原文看,作者對其闡述的內容並沒有作肯定的判斷,而C項「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則是一個肯定判斷,所以不適合作文章標題。又如1998年科技文第3題A項「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從原文的相關內容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種得到推廣種植。1997年科技文第3題「對『腸腦中幾乎能夠找到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所有物質』理解正確的一項」,D項說「腸腦中所有的物質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物質幾乎相同。」題干中說「幾乎能找到」,故不能說「所有的物質」。
(4)偷換概念
是指錯誤選項把文中的某個重要概念用另一個概念偷換,以此迷惑考生。如1998年科技文第1題B項「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其中「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就是偷換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又如1999年科技文第1題B項「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這句話中,「更寬的范圍」就屬於偷換概念,原文的表述是「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
(5)強加因果
是指錯誤選項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有因果關系的,有的選項則把因果關系顛倒了。如1998年科技文第2題A項「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從原文看,「新害蟲的出現」和「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同屬於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危險,二者是並列關系而非因果關系。再如2002年春季高考卷科技文第3題D項「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東印度公司因把鴉片大量銷售給印度農民而一度岌岌可危。」閱讀原文可知,東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的原因是「經營不善」。又如1999年科技文第3題「不能作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的一項」,正確的答案是D項「在發現HP之前,人們一直沒有發現動物體內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發現HP之前,人們一直沒有發現動物體內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並不能證明發現了HP之後,HP就一定在動物冬眠中起重要的作用。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1999年科技文第2題B項「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而原文的表述是「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恰恰顛倒了事物的因果。
(6)弄錯時態、模態。
時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是"已經如此",還是"將來如此"。模態是邏輯學上的一個概念,從這個角度設置選項時往往是在"必然如此"還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如98年高考題C項"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的雜交之後的變種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這個選項的錯誤就在於"已經"二字,原文只是說"可能"如此。
㈤ 帕金森病源於腸道嗎
迷走神經是起源於腦干並支配身體主要器官(包括腸道)的神經纖維束,這也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病理觸發因素從胃腸道轉移到大腦的主要途徑。最近對迷走神經切斷術的患者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他們患帕金森病的風險較低。研究人員還證明,注射到嚙齒動物胃腸道的α-突觸核蛋白纖維可以穿過迷走神經進入大腦。
如果α-突觸核蛋白確實可以從腸道轉移到大腦,那麼問題仍然存在:為什麼蛋白質會首先在腸道中積累呢?一種可能性就是胃腸道神經系統中產生的α-突觸核蛋白有助於對抗病原體。來自美國喬治城大學的Michael Zasloff教授及其同事發現,健康的兒童在感染諾如病毒後,α-突觸核蛋白會出現在他們的腸道中,而α-突觸核蛋白可以吸引和激活免疫細胞,至少在體外實驗中是這樣。
微生物本身是促進腸道α-突觸核蛋白積聚的另一個潛在誘因。研究人員發現,在小鼠體內,細菌蛋白質可以引發腸道和大腦中α-突觸核蛋白的聚集。一些由細菌合成的蛋白質可能會形成小而堅韌的纖維,可能導致附近的蛋白質錯誤折疊和聚集,類似於導致瘋牛病的朊蛋白。
因此,腸道菌群引起了帕金森病研究人員的濃厚興趣。許多報道指出,患有帕金森病的個體具有獨特的腸道微生物組成;研究人員還發現,將帕金森病患者的糞便微生物移植到帕金森病易感的嚙齒動物中可以加重該疾病的運動症狀並增加大腦中α-突觸核蛋白的積累。
加州理工學院的微生物學家Sarkis Mazmanian認為,除了細菌蛋白質可以引發錯誤折疊,這些微生物也可能通過它們產生的代謝物而發揮作用,比如短鏈脂肪酸。他們通過小鼠實驗表明,這些分子似乎可以激活小膠質細胞,即大腦的免疫細胞。這些代謝產物可以通過迷走神經或通過另一條途徑(例如血流)完全繞過它而發出信號。因為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迷走神經切除並不能完全消除帕金森病的風險,因此它也可能涉及其它腸腦交流途徑。
㈥ 腹瀉,高手來啊
正常人一般每日排便一次,個別人每日排便2~3次或每2~3日一次,糞便的性狀正常,每日排出糞便的平均重量為150~200g,含水分為60%~75%。腹瀉(diarrhea)是一種常見症狀,是指排便次數明顯超過平日習慣的頻率,糞質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過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膿血、粘液。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狀。腹瀉分急性和慢性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復發性腹瀉。
腹瀉是症狀,根本治療要針對病因。認識腹瀉的發病機理有助於掌握治療原則。
(一)病因治療 不言而喻,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必需抗感染治療,以針對病原體的抗菌治療最為理想。復方新諾明、氟哌酸(諾氟沙星)、環丙氟哌酸(環丙沙星)、氟嗪酸(氧氟沙星)對菌痢,沙門菌或產毒性大腸桿菌,螺桿菌感染有效,甲硝唑對溶組織阿米巴、梨形鞭毛蟲感染有效,因此,這數種葯物常用於急性感染性腹瀉,包括預防和治療所謂旅行者腹瀉。治療乳糖不耐受症和麥膠性乳糜瀉所致的腹瀉在飲食中分別剔除乳糖或麥膠類成發。高滲性腹瀉的的治療原則是停食或停用造成高滲的食物或葯物。分泌性腹瀉易致嚴重脫水和電解質丟失,除消除病因,還應積極由口服和靜脈補充鹽類和葡萄糖溶液,糾正脫水。膽鹽重吸收障礙引起的結腸腹瀉可用消膽胺吸附膽汁酸而止瀉。治療膽汁酸缺乏所致的脂肪瀉,可用中鏈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長鏈脂肪,因前者不需經結合膽鹽水解和微膠粒形成等過程而直接經門靜脈系統吸收。
(二)對症治療 選擇葯物時,應避免成癮性葯物,必要時也只能短暫使用。病因治療是主要的,凡病因不明者,盡管經對症治療後症狀已有好轉,絕不可放鬆或取消應有的檢查步驟,對尚未排除惡性疾病的病例尤其如此。
1.止瀉葯 常用的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次碳酸鉍、氫氧化鋁凝膠等,日服3~4次。葯效較強的復方樟腦酊(3~5ml)和可待因(0.03g),每日2~3次。因久用可成癮,故只短期適用於腹瀉過頻的病倒。復方苯乙哌酊(每片含苯乙哌啶2.5mg和阿托品0.025mg),每次1~2片,2~4/d,此葯有加強中樞抑制的作用,不宜與巴比妥類、阿片類葯物合用。氯苯哌醯胺(咯派丁胺,loperamide)的葯效較復方苯乙哌啶更強且持久,不含阿托品,較少中樞反應。初服4mg,以後調整劑量至大便次數減至1~2次/d,日量不宜超過8mg。培菲康可調節腸道功能。
2.解痙止痛劑 可選用阿托品、普魯本辛、山莨菪鹼、普魯卡因等葯。
3.鎮靜葯 可選用安定、利眠寧、苯巴比妥類葯物。
4.調節腸道植物神經紊亂葯 可選解郁抗慮膠囊等葯物。
[編輯本段]腸易激綜合徵引起的慢性腹瀉和便秘
腸易激綜合症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臨床常見的胃腸功能性疾病,是一組包括腹痛、腹脹伴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糞便性狀異常(稀便、粘液便/便秘)等臨床表現的癥候群,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但無器質性疾病的證據,1946年Dolhart首先提出IBS這一術語,此前有過敏性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過敏性大腸癥候群等病名。IBS雖不危及生命但不同程度地影響人們身心、工作和生活質量,佔用了大量有限的醫療資源。
中醫學沒有腸易激綜合征這一病名,目前科研及臨床多根據臨床表現將其可歸於泄瀉、腹痛、便秘、郁證等病症范疇。對於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其痛瀉相伴的症狀與中醫古方痛瀉要方治療的症狀相似,臨床中用痛瀉葯方加減治療腹瀉型IBS效果亦較佳,因此有人提出「痛瀉」中醫病名。根據IBS病位在腸,與情志因素密切相關,也有人提出「腸郁」這一病名。
腸易激綜合徵引起的腹瀉和便秘表面上是兩種不同的病理現象,其實際上同一種病的不同表現,都是患者的腸道功能紊亂。有機構在傳統中醫有效治療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的理論,由中醫的思傷脾、怒傷肝理論得到啟發,對患者精神因素對本病的影響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心腦一體,腸腦互動的學說。採用寧心安神,疏肝解郁,溫補脾腎的方法,結合現代微生態制劑合生素,療效非常令人滿意,患者腹瀉和便秘消失的同時其他一系列由腸易激綜合徵引起的症狀如大便干結、腹瀉、便秘、口臭、惡心、心煩、易怒、焦慮、抑鬱、神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耳鳴、四肢乏力、痤瘡、皮膚粗糙、雀斑、黃褐斑、頭發乾枯脫落、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貧血、心慌氣短、心律失常等等也不治而愈,療效堪稱神奇,詳細內容在參考資料的腸易激綜合徵引起的慢性腹瀉和便秘里。
(一)急性腹瀉 病程多不超過3星期,其最常見原因是感染。
1.食物中毒 由於食物被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產氣夾膜梭狀芽胞桿菌、肉毒桿菌等的毒素污染,多表現為非炎症性水瀉。
2.腸道感染
(1)病毒感染:輪狀病毒、Norwalk病毒、腸腺病毒感染時,可發生小腸非炎症非腹瀉。
(2)細菌感染:霍亂弧菌和產毒性大腸桿菌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沙門菌屬、志賀菌屬、彎曲桿菌屬、小腸結腸炎耶爾森氏菌(Yersinia entcrocolitica)、侵入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難辨性梭狀芽胞菌可致結腸炎,產生膿血腹瀉。
(3)寄生蟲感染: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感染可致小腸非炎症性水瀉。溶組織腸阿米巴侵犯結腸時引起炎症、潰瘍和膿血腹瀉。
(4)旅行者腹瀉:是旅途中或旅行後發生的腹瀉。多數為感染所致,病原體常為產毒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梨形鞭毛蟲、溶組織阿米巴等。
(5)葯物引起的腹瀉:瀉葯、高滲性葯、擬膽鹼能葯、抗菌葯和某些降壓或抗心律失常葯,在服葯期內不致腹瀉。
(二)慢性腹瀉 慢性腹瀉的病期在2個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復雜,因此診斷和治療有時很困難,是本章討論的重點。
1. 腸道感染性疾病 ①慢性阿米巴痢疾;②慢性細菌性疾病;③腸結核;④梨形鞭毛蟲病、血吸蟲病;⑤腸道念珠菌病。
2.腸道非感染性炎症 ①炎症性腸病(克隆病和潰瘍性結腸炎);②放射性腸炎;③缺血性結腸炎;④憩室炎;⑤尿毒症性腸炎。
3.腫瘤 ①大腸癌;②結腸腺瘤病(息肉);③小腸惡性淋巴瘤;④胺前體攝取脫羧細胞瘤(APU-Doma);胃泌素瘤、類癌、腸血管活性腸肽瘤(VIPoma)等。
4.小腸吸收不良
(1)原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2)繼發性小腸吸收不良。
1)消化不良:①胰消化酶缺乏,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瘺等;②雙糖酶缺乏,如乳糖不耐受症等;③膽汁排出受阻和結合膽鹽不足,如肝外膽道梗阻,肝內膽汁瘀積,小腸細菌過長(盲袢綜合征)等。
2)小腸吸收面減少:①小腸切除過多(短腸綜合征);②近段小腸-結腸吻合或瘺道等。
3)小腸浸潤性疾病:Whipple病、α-重鏈病、系統性硬化症等。
5.運動性腹瀉 腸蠕動紊亂(多數為加速)引起,如腸易激綜合征、胃大部切除術後,迷走神經切斷後、部分性腸梗阻、甲狀腺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
6.葯源性腹瀉 ①瀉葯如酚酞、番瀉葉等;②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新黴素等;③降壓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④肝性腦病用葯如乳果糖、乳山梨醇等。
[編輯本段]【發病機理】
正常人每24小時有大量液體和電解質進入小腸,來自飲食的約2L,來自唾液腺、胃、腸、肝、胰分泌的約7L,總計在9L以上,主要由小腸吸收,每日通過回盲瓣進入結腸的液體約2L,其中90%被結腸吸收,而隨糞便排出體外的水分不到200ml,這是水在胃腸道分泌和吸收過程中發生動態平衡的結果。如平衡失調,每日腸道內只要增加數百毫升水分就足以引起腹瀉。
(一)高滲性腹瀉 在正常人,食糜經過十二指腸進入空腸後,其分解產物已被吸收或稀釋,電解質會計師已趨穩定,故空回腸內容物呈等滲狀態,其滲透壓主要由電解質構成。如果攝入的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或葯物(主要是2價離子如Mg2+或SO2-4)是濃縮、高滲而又難消化和吸收的,則血漿和腸腔之間的滲透壓差增大,血漿中的水分很快透過腸粘膜進入腸腔,直到腸內容物被稀釋成等張為止。腸腔存留的大量液體可刺激腸運動而致腹瀉。
1.高滲性腹瀉的病因
(1)高滲性葯物:瀉葯如硫酸鎂、硫酸鈉;制酸葯如氧化鎂、氫氧化鎂;脫水劑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葯如乳果糖等。
(2)高滲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碳水化合物,由於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腸粘膜吸收,形成高滲透壓的腸內容物引起腹瀉。常見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見。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國很普遍,健康漢族人中的發生率為78%~88%。其中55%~65%的人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後發生水瀉、腹絞痛、腹脹和排氣增多症狀,稱為乳糖不耐受症。這是因為未消化的乳糖聚積,使腸內滲透壓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瀉。
2.高滲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或停葯後腹瀉停止;②腸腔內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③糞便中含有大量未經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葯物。
(二)吸收不良性腹瀉 許多疾病造成彌漫性腸粘膜損傷和功能改變,可導致吸收不良腹瀉。
1.常見原因
(1)腸粘膜吸收功能減損:熱帶性口炎性腹瀉、成人乳糜瀉等均有腸粘膜病變,可見腸絨毛變形,比正常粗短或萎縮,微絨毛雜亂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國內極少見,是一種先天性腸吸收障礙,又稱麥膠性腸病(qluten inced enteropathy),可能由於某種腸酶的缺陷以致麩質的消化不安全,產生對腸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麥膠蛋白所致。
(2)腸粘膜面積減少:小腸被手術切除超過全長的75%或剩答卷腸段少於120cm可致短腸綜合征,各種營養物質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腸末段被切除或病損時,膽鹽重吸收障礙,總量減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3)細菌在小腸內過長:也屬於盲袢綜合征的性質,細菌分解結合膽鹽,影響微膠粒形成,導致脂肪瀉。
(4)腸粘膜阻性充血:常見於門靜脈高壓和右心衰竭,腸粘膜充血水腫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瀉。
(5)先天性選擇吸收障礙:以先天性氯瀉(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為典型,但此病罕見。
2.吸收不良性腹瀉的特點 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內容物由未吸收的電解質和食物成分組成,滲透壓較高。
(三)分泌性腹瀉 腸道分泌主要是粘膜隱窩細胞的功能,吸收則靠腸絨毛腔面上皮細胞的作用。當分泌量超過吸收能力時可致腹瀉。
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可分為四類:①細菌的腸毒素,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的毒素;②神經體液因子,如血管活性腸肽(VIP)、血清素、降鈣素等;③免疫炎性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白介素等;④去污劑,例如膽鹽和長鏈脂肪酸,通過刺激陰離子分泌和增加粘膜上皮通透性而引起分泌性腹瀉。各種通便經如蓖麻油、酚酞、雙醋酚汀、蘆薈、番瀉葉等也屬於此類。
腸道分泌大量電解質和水分的機理相當復雜。近年發現,腸粘膜隱窩細胞中的第二信使如環磷酸腺苷(cAMP)、環磷酸鳥苷(cGMP)、鈣離子等的增加是誘導粘膜分泌的重要環節。以霍亂弧菌和VIP為便,都是先與上皮細胞刷狀緣上的受體結合,激活腺苷環化酶-cAMP系統,致cAMP濃度增高,引起大量腸液分泌。不是所有刺激腸粘膜分泌的因子都通過cAMP而梭狀芽胞菌(C.difficde)是通過鈣離子增加而引起分泌性腹瀉。
(四)滲出性腹瀉 腸粘膜炎症時滲出大量粘液、膿、血,可致腹瀉。滲出性腹瀉的病理生理是復雜的,因為炎性滲出物可增高腸內滲透壓;如腸粘膜有大面積,損傷,電解質、溶質和水的吸收可發生障礙;粘膜炎症可產生前列腺素,進而刺激分泌,增加腸的動力,引起腹瀉。
(五)傳染性腹瀉 又稱菌利或結腸炎,小時候一旦被傳染或感染,終身都帶此病,一般傳染原因是因為碗沒有經過消毒櫃處理或是用別人用過的碗筷,或沒喝碗的湯、飯、飲料均可傳染,尤其是是小孩不懂事,好吃很容易被導致傳染,長大後常伴有終身性輕微腹瀉,但平常不復發,有的是碰到過敏的事情後就發作,比如有的碰到大魚大肉就發作,有的吃過於辛辣數小時後發作……
1.腸道炎症的病因 ①原因不明的,如克隆病、潰瘍性結腸炎。②感染性炎症:來自侵入性病原體和基細胞毒,如志賀氏疾病桿菌、沙門氏菌屬、螺桿菌、耶爾林氏菌(Yersinia)、結核桿菌、阿米巴原蟲、難辨性夾膜桿菌等的感染;③缺血性炎症;④腸放射損傷;⑤膿瘍形成,如憩室炎、腫瘤感染。
2.滲出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含有滲出液和血,結腸尤其是左半結腸炎症多有肉眼粘液膿性便,如有潰瘍或糜爛,往往帶有血液。小腸炎時,往往無肉眼可見有膿血便。②腹瀉和全身症狀、體征的嚴重程度取決於腸受損程度。
(五)運動性腹瀉 許多葯物、疾病和胃腸道手術可改變腸道的正常運動功能,促使腸蠕動加速,以致腸內容物過快通過腸腔,與粘膜接觸時間過短,因而影響消化與吸收,發現腹瀉。
1.運動性腹瀉的常見病因 ①葯物性腹瀉,如普標洛爾(心得安)、奎尼丁可改變腸道正常的肌電控制;②神經性腹瀉,如糖尿病、甲亢、迷走神經切除後引起的腹瀉;③胃腸切除後腹瀉,如胃大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別使幽門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瀉。大段小腸切除也可致腹瀉;④類癌綜合症;⑤部分性腸梗阻;⑥腸易激綜合征。
2.運動性腹瀉的特點 ①糞便稀爛或水樣,無滲出物。②腹瀉伴有腸鳴音亢進和腹痛。
(六)
在因吃過多食物而胃漲也有幾率發生
[編輯本段]【輔助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常規化驗 血常規和生化檢查可了解有無貧血、白細胞增多和糖尿病以及電解質和酸鹼平衡情況。新鮮糞便檢查是診斷急、慢性腹瀉病因的最重要步驟,可發現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瘤、未消化食物等。隱血試驗可檢出不顯性出血。糞培養可發現致病微生物。鑒別分泌性腹瀉和高滲性腹瀉有時需要檢查糞電解質和滲透性。
2.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1)糞脂測定:糞塗片用蘇丹Ⅲ染色在鏡下觀察脂肪滴是最簡單的定性檢查方法,糞脂含量在15%以上者多為陽性。脂肪平衡試驗是用化學方法測定每日糞脂含量,結果最准確。131碘-甘油三酯和131碘-油酸吸收試驗較簡便但准確性不及平衡試驗。糞脂量超過正常時反應脂肪吸收不良,可因小腸粘膜病變、腸內細菌過長或胰外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
(2)D-木糖吸收試驗:陽性者反映空腸疾病或小腸細菌過長引起的吸收不良。在僅有胰腺外分泌不足或僅累及回腸的疾病,木糖試驗正常。
(3)維生素B12吸收試驗(Schilling試驗) 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以及惡性貧血時,維生素B12尿排泄量低於正常。
(4)胰功能試驗:功能異常時表明小腸吸收不良是由胰腺病引起的。參閱「慢性胰腺炎」一節。
(5)呼氣試驗:①14C-甘氨酸呼氣試驗: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過多腸內細菌過長時,肺呼出的14CO2和糞排出的14CO2明顯增多。②氫呼氣試驗:在診斷乳糖或其他雙糖吸收不良,小腸內細菌過長,或小腸傳遞過速有價值。
(二)影像診斷
1.X線檢查 X線鋇餐、鋇灌腸檢查和腹部平片可顯示胃腸道病變、運動功能狀態、膽石、胰腺或淋巴結鈣化。選擇性血管造影和CT對診斷消化系統腫瘤尤有價值。
2.內鏡檢查 直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和活組織檢查的操作簡便,對相應腸段的癌腫有早期診斷價值。纖維結腸鏡檢查和活檢可觀察並診斷全結腸和末端回腸的病變。小腸鏡的操作不易,可觀察十二指腸和空腸近段病變並作活檢。懷疑膽道和胰腺病變時,ERCP有重要價值。
3.B型超聲掃描 為無創性和無放射性檢查方法,應優先採用。
4.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 對彌漫性小腸粘膜病變,如熱帶性口炎性腹瀉、乳糜瀉、Whipple病、彌漫性小腸淋巴瘤(α重鏈病)等,可經口手入小腸活檢管吸取小腸粘膜作病理檢查,以確定診斷。
根治方法:
目前因為此病為細菌或傳染,或行為習慣不良引起的,一旦小時候就獲得的話,將終身伴有此病,但是不是就說沒有辦法將這種病徹底根治呢?不是的,而是說這種病很容易「復發」,復發有許多因素,比如有的人結腸炎吃不了大魚大肉,有的人吃不了太辛辣,有的人受不了因為上班時間關系一會吃飽一會暴飲暴食,有的人受不了不運動……總之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腹瀉發作最明顯的要屬「不運動」吃的東西再好,生活再規律,可是聽說你天天在電腦面前或是天天坐啊玩,就是沒有運動過,這樣的人胃液得不到血液的供應而導致消化能力減退,從而引發結腸炎,胃炎,菌利,或是腹瀉等……所以目前全世界公認的,最好的治療方法只有一種就是「針灸」,通過增強大腸經小腸經的免疫能力後,通常是兩星期就可以治好,甚至有人得了結腸病快癌變或是胃炎快癌變的,都可以通過針灸來治好,這已經得到世界各國認同,因為西醫的現代科學是救急性病或是以殺病毒為主的醫學模式,使之到目前只是有精確的檢查和判斷能力,說症狀說的頭頭是道,可是治起來總是讓人復發也沒有辦法。需要指出的是,針灸雖然可以將腹瀉治好,提高腸胃消化功能和免疫能力,但如果還是暴飲暴食,大魚大肉,或是不運動,或是吃太多辛辣食物,或是飲食生活不規律,均可導致再次發作,說明該病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
[編輯本段]三種腹瀉不用吃抗生素
1.病毒性腹瀉:這種腹瀉都屬於自現性的,抗菌素不起作用,多吃也沒有用。但是極易由於上吐下瀉造成脫水,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本身再有一些基礎病就容易引發其他病變,如心功能不全等。如果年輕人出現嘔吐、腹瀉的情況,可以在家喝些加糖、加鹽的水,還可以吃一些收斂葯物,比如腸樂、整腸生、金雙岐等生物制劑。
2.旅行者腹瀉: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地方飲食衛生得不到保障,這種情況下傳播的腹瀉也沒有必要用抗生素,因為這種腹瀉很快就能自愈,只要身體別脫水,適當吃些收斂的葯,有的人抵抗力好,甚至不用吃葯,幾天內就會康復。
3.秋季食物中毒造成的腹瀉:這類腹瀉也好判斷,通常都是群體發病,這種腹瀉同樣沒有必要一定使用抗生素,除了細菌性感染的腹瀉,只要水電解質平衡沒有出現異常,都不用吃抗生素,可以多喝水,補充電解質並避免乳製品及固體食物,旅行時避免未煮熟的蔬菜、肉類、海鮮及不潔的飲料,多喝可樂、柳橙汁等酸性飲料,有助於抵制大腸桿菌的數量。
[編輯本段]腹瀉營養飲食調理
營養治療
1、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慢性腹瀉病程長,常反復發作,影響食物消化吸收,並造成體內熱能過度消耗。為改善營養狀況,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可採用逐漸加量的方法。如增加過快,食物中的營養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腸的負擔。每天可供給蛋白質100克左右,熱量2500~3999千卡。
2、宜供給低渣飲食:使用低渣飲食的目的是盡量減少食物在消化後給腸胃消化道留下的殘渣量,從而減少糞便量,並排除機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質,以減少腸胃道的蠕動,使其獲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復。
不同時期的營養飲食調理
1、發病初期,飲食應以能保證營養而又不加重胃腸道病變部位的損傷為原則,一般宜選擇清淡流質飲食,如濃米湯、淡果汁和面湯等。
2、急性水瀉期需要暫時禁食,脫水過多者需要輸液治療。
3、緩解期排便次數減少後可進食少油的肉湯、牛奶、豆漿、蛋花湯、蔬菜汁等流質飲食。以後逐漸進食清淡、少油、少渣的半流質飲食。
4、恢復期腹瀉完全停止時,食物應以細、軟、爛、少渣、易消化為宜。如食慾旺盛,就少食多餐。少吃甜食,因糖類易發酵和脹氣。腸道發酵作用很強時,可吃些澱粉類食物。每天都應吃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還可飲用強化維生素C的果汁,以保證足夠的維生素C供應。
宜忌食物
限 制 食 物:
蔬菜類:薺菜、韭菜、芹菜、洋蔥、絲瓜、青椒、毛豆、生菜、榨菜、金針菜、四季豆、苦瓜
水果類:番石榴、梨、菠蘿、楊桃、柿餅、生冷瓜果
肉類 :經油煎、油炸的肉類、蛋、火腿、香腸、腌肥肉
五穀、根莖類:黑麵包、麩皮麵包、玉米、糙米飯、芋頭等
其他:含粗纖維的核果、乾果、烈酒、油煎炸食物、過甜糕點、果凍
可 食 食 物
蔬菜類:蔬菜嫩葉、菜泥、馬鈴薯、冬瓜、黃瓜、莧菜、油菜、香菜
水果類:香蕉、葡萄、西瓜、橘子、經過濾的果汁
肉類 :雞、魚、牛肉、嫩豬肉、動物內臟、蛋
五穀、根莖類:大米及其製品、麵粉及其製品
其他:鹽、糖、蜂蜜、茶、豆漿、豆花、米
腹瀉時應該盡量減少吃蔬菜
許多人腹瀉時,認為吃油膩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而加重病情,於是就想方設法多吃一些新鮮蔬菜,以為這樣對病情有利。其實不然,此舉不僅對疾病不利,而且還有害。
許多新鮮蔬菜如小白菜、韭菜、菠菜、捲心菜等均含有亞硝酸鹽或硝酸鹽,一般情況下這些蔬菜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但當人處於腹瀉、消化功能失調,或胃酸過低時,腸內硝酸鹽還原菌大量繁殖,此時食入上述蔬菜,即使蔬菜非常新鮮,也會導致中毒而引起腸原性紫紺。
當發生腸原性紫紺時,亞硝酸鹽會引起血液中無攜氧能力的高鐵血紅蛋白劇增,從而造成機體出現缺氧,表現出相應的各種症狀。輕者除黏膜、指(趾)甲呈灰藍色外無其他症狀,重者有頭暈、頭痛、惡心、嘔吐、氣促、血壓下降等症狀,而且皮膚、黏膜及指(趾)甲呈藍褐色,更為嚴重者可出現神志不清、昏迷、驚厥、呼吸困難、心律不齊、瞳孔散大等症狀,如不及時搶救可發展為呼吸循環衰竭。
因此,當消化功能不好時最好到醫院就醫,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擇飲食,並減少蔬菜的進食量。
㈦ 為什麼說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醫學界稱腸道為“第二大腦”,意指腸道對人體健康與壽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就是說腸道很重要!
中醫有這樣的一種說法,“胃不和則卧不安”,這說明了消化系統與睡眠、神經系統息息相關。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腸道對大腦影響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簡單來說,腸道內的神經系統與大腦神經系統一樣,能夠獨立地傳遞、感知和接收信息並做出相應反應,使人產生各種感覺和感受。腸道系統健康和大腦系統健康同樣重要,兩套系統互相配合工作、相互影響,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當一個出現異常時,另一個就會有相應的反應。
㈧ 腸道健康重要嗎
德國國家科研機構在200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如果能治療疾病的物質都稱作葯的話,人體自身是可以產生一萬多種葯的!而這一萬多種葯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腸子中。一般的疾病靠這些葯完全就可以治癒」。
從這個意義上說,腸道是人體最重要的自我修復系統,支持了整個生命活動,一點也不為過。
我們先從大腦和腸道(腸-腦軸)的關系說起。
研究發現,腸道里神經細胞的數量、類型和神經遞質都與大腦內的神經細胞極其相似。
所以腸道被稱為人體的「第二大腦」,也稱「腸腦」。
大腦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決定,那麼「腸腦」在某些情況下也可以做決定。
比如說,中國人到了國外還是會去吃中國菜,這是依據腸胃的喜好來選擇食物,以往我們將這種現象歸結為「飲食習慣」。
2015年的《自然》雜志有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加拿大一次水災後,當地有些人因為喝了不幹凈的水導致了腸易激綜合征,出現了腹脹、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在此之後的8年時間中,這些人出現了焦慮、意志的消沉的情緒。2016年在醫學界權威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過一個病例。有些白種人在吃了含有麩質蛋白的食物後,出現了腹痛、腹瀉、腹脹,繼而引發了大腦判斷異常,出現了妄想症,總是懷疑別人要害他。當然,這種情況在中國還是很少見的。
大腦和腸道之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以下三類物質產生:
1.血清素,化學名稱5羥色胺。是從血清里發現的一種神秘物質,能給人帶來一種愉悅的情緒。
2.腸道內的細胞因子,參與調控人體的健康狀態。
3.食物在腸道內產生的代謝產物,如短鏈脂肪酸。
德國弗賴堡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首次在動物試驗中發現,實驗鼠腸道細菌可控制大腦內小膠質細胞的成熟過程及其功能。
小膠質細胞具有修復受損腦組織的特殊功能,被稱為「腦內醫生」。
多項研究表明,小膠質細胞在帕金森氏症及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人員發現,在腸道菌群分解膳食纖維、奶製品等食品時,會產生一種短鏈脂肪酸。這種脂肪酸會作為信使物質,通過血液循環到達大腦,幫助小膠質細胞快速有效地應對炎症反應。此外,常年便秘的患者,硫化氫進入大腦後會直接與大腦中的多巴胺受體結合,使多巴胺的結合利用率下降,導致腦神經元的傳遞受阻,使大腦出現萎縮,病人的認知能力大幅下降。
近10年來在醫學界著名的期刊上,發表過關於腸道菌群的一系列文章。
科學家們認為通過干預腸道菌群能明顯改變身體的狀態,比如肥胖、心情和很多生理疾病。腸道共生菌(益生菌)對人體有很多好處。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博士後馬克•史密斯為美國122家醫院提供糞便微物,從中獲得的益生菌可以用於移植手術。1907年,俄國的諾貝獎獲得者梅契尼可夫提出,乳酸菌與長壽有關。
1933年日本的博士宮入近治發現了酪酸梭菌,酪酸梭菌是人體正常的細菌,會分解人體內的植物纖維,在腦-腸軸中,腸道菌群似乎是幕後控制者,會控制著人體的一些生理狀況。
腸道菌群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與人體共生的共生菌,是對身體有益的益生菌;
第二種是致病菌;
第三種是條件致病菌,稱之為兩面派,誰有勢力跟誰走,如果是益生菌佔有勢力,它們就不會造成危害;如果是致病菌占上風,它們就跟著一起興風作浪,導致身體出現病徵,如腹瀉、食物中毒等。
便秘的患者,常存在菌群失調的問題,宿便長期積存在腸道里,會誘發多種腸道疾病,包括結腸炎、結腸潰瘍、結腸憩室炎,甚至直腸癌、結腸癌等惡性疾病。
腸道和皮膚相互影響,最常見的疾病是食物過敏。
比如有的人在吃了蛋白質後,出現腹瀉、嘔吐,有時候也會影響到皮膚,如瘙癢、皮疹等。
在銀屑病研究中也發現,當腸道微生物失調時,患者容易出現銀屑病;銀屑病關節炎患者腸道中益生菌的數量是減少的、致病菌數量是增加的。
大腦和皮膚之間的相互影響。心理神經免疫學專家已經發現,緊張、壓力、睡眠等因素,會通過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直接影響人的免疫系統,引起炎症,造成皮膚病,甚至心臟病。
比如,有些人因為失去親人,精神受到創傷,可以發生白癜風;有些人在股票暴跌後會出現斑禿;銀屑病患者在急性發作期容易產生焦慮情緒,這樣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大腦,導致大腦產生更多的壓力從而加重病情,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引起毛囊和皮脂腺的感染,進而引起皮脂腺分泌功能的異常,導致皮膚粗糙、雀斑、黃褐斑、痤瘡、臉色晦暗、沒有光澤等皮膚問題。
腸微生態不但直接影響其所在器官腸道的疾病,而且通過「腸肝對話」影響肝臟代謝和免疫等諸多功能,在多種慢性肝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毒素經大腸吸收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並到全身,造成肝臟解毒功能的負擔加重,導致肝功能降低,進而加速肝細胞的凋亡和變性。
其次,當肝功能嚴重受損時,大腸從宿便中吸收的氨不能被肝臟及時代謝,高濃度的氨透過血腦屏障後,抑制大腦皮層的興奮性,使病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降低,並出現嗜睡、昏睡,甚至是深度昏迷的情況,臨床上稱之為肝昏迷。
腎臟和結腸都有助於調節體內的鹽和水的平衡。腎臟也扮演著次要的角色,排泄水溶毒素,這些毒素可能已經被腸道吸收,或者是腸道微生物代謝的結果。
如果濫用抗生素引起的腸道菌群失調,腸道通透性改變,對腎臟來說尤其危險。
腸道內的微生物失調導致腸道毒素吸收量增加,免疫反應增強,並導致全身炎症,從而影響腎臟的健康,會導致慢性腎病。長期便秘患者中的部分氨在血液中會與水合成為尿素、肌酐等代謝產物。也會加大了腎臟的負擔,使腎臟的功能受損。一旦腎臟的功能被破壞,將會對人體的泌尿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造血系統形成嚴重的危害。
在美國退伍軍人的研究隊列中,共有 3,504,732 人 eGFR ≥ 60 mL/min/1.73m2(初始無慢性腎臟病),探討便秘與 CKD 的發生率、終末期腎臟病(ESRD)發生率和 eGFR 的變化的關系。
經校正年齡、性別、基線 eGFR、合並症等,與無便秘患者相比,便秘患者更容易發生 CKD,更容易發生 ESRD 和更快的 eGFR 下降。便秘的嚴重程度伴隨以上結局的風險增加。
結合4000多名患者的臨床研究及動物模型研究,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的研究人員第一次證實,腸道內的細菌可以改變血小板功能,及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一類血栓相 關疾病的風險。
重慶營養和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紅酒中的白藜蘆醇的,可以改變腸道微生物從而減少心臟病的發生風險,該研究成果發表於mBio。
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最新研究發現,消化道內的細菌群會影響人的體重、血脂和膽固醇水平,進而影響心臟健康。
研究人員稱,腸道菌群構成能解釋4%的高密度膽固醇水平差異,5%的體重差異和高達6%的甘油三酯水平差異。在考慮進年齡、性別和遺傳等因素之後,該影響依然存在。
該研究首席作者、荷蘭格羅寧根大學醫學中心表示,腸道菌群甚至可以稱為「腸道內的心臟」。這一結果有利於幫助科學家研發防止心臟病的新療法,在新療法里腸道菌群可被視作「用葯」對象。
腸道功能下降,會大量累積有毒物質,毒素的積累大大影響身體各個臟器的功能,降低人體免疫力,嚴重影響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是亞健康狀態的根源。
人體的免疫系統,大約70%的免疫系統靠腸道控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體內的許多問題經常與消化問題和食物敏感有關。腸道問題可能導致過敏、哮喘、偏頭痛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
研究NK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自然殺傷細胞)的日本順天堂大學醫學部的奧村康教授說:「許多免疫細胞都要等到身體發生了病毒感染之後才會被激活,而負責監視體內異常的NK細胞則不同,它會在發現目標的第一時間就迅速展開攻擊,排除感染病毒的細胞和剛生成的癌細胞,食用富含乳酸菌的食品,可以提高NK細胞的活性,維持日常的免疫功能。」
2017年《Cell Discovery》雜志在線發表了暨南大學生物醫學轉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課題組題為「Long-term consumption of caffeine-free high sucrose cola beverages aggravates the pathogenesis of EAE in mice」的研究論文,研究揭示了長期攝入高糖飲料,可影響腸道,對小鼠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促進作用。
㈨ 增加腸道微生物,有助於防治痴呆,科學原理是什麼
阿爾茨海默病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D),又稱老年性痴呆,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疾病,起病隱匿,病程慢性進行。它是最常見的老年痴呆症類型。神經精神症狀,如進行性記憶障礙、認知功能障礙、人格改變和語言障礙,嚴重影響社會、職業和生活功能。A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建立和加強日常習慣,盡量減少記憶性的工作,可以有效提高生活質量。參加有益的社會活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保持正常的心態,樂觀的態度,心胸開闊,不要計較瑣碎的細節。保持生活規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但鍛煉要適度,避免過度疲勞。注意營養,合理膳食,粗細搭配,經常吃些谷類、豆類、蔬菜、水果、魚、瘦肉等;不要吃得太多。
㈩ 腸腦與大腦的區別
你好!
腸腦?確切說是腹腦!腹腦不具有大腦思考的高級功能,卻能分辨食物的好與壞。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