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哪些儀器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發而發明的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
令人討厭的蒼蠅,與宏偉的航天事業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仿生學卻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蒼蠅是聲名狼藉的「逐臭之夫」,凡是腥臭污穢的地方,都有它們的蹤跡。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遠在幾千米外的氣味也能嗅到。但是蒼蠅並沒有「鼻子」,它靠什麼來充當嗅覺的呢? 原來,蒼蠅的「鼻子」——嗅覺感受器分布在頭部的一對觸角上。
每個「鼻子」只有一個「鼻孔」與外界相通,內含上百個嗅覺神經細胞。若有氣味進入「鼻孔」,這些神經立即把氣味刺激轉變成神經電脈沖,送往大腦。大腦根據不同氣味物質所產生的神經電脈沖的不同,就可區別出不同氣味的物質。因此,蒼蠅的觸角像是一台靈敏的氣體分析儀。
仿生學家由此得到啟發,根據蒼蠅嗅覺器的結構和功能,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這種儀器的「探頭」不是金屬,而是活的蒼蠅。就是把非常纖細的微電極插到蒼蠅的嗅覺神經上,將引導出來的神經電信號經電子線路放大後,送給分析器;分析器一經發現氣味物質的信號,便能發出警報。這種儀器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這種小型氣體分析儀,也可測量潛水艇和礦井裡的有害氣體。利用這種原理,還可用來改進計算機的輸入裝置和有關氣體色層分析儀的結構原理中。
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燈,生活變得方便、豐富多了。但電燈只能將電能的很少一部分轉變成可見光,其餘大部分都以熱能的形式浪費掉了,而且電燈的熱射線有害於人眼。那麼,有沒有隻發光不發熱的光源呢? 人類又把目光投向了大自然。
在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發光,如細菌、真菌、蠕蟲、軟體動物、甲殼動物、昆蟲和魚類等,而且這些動物發出的光都不產生熱,所以又被稱為「冷光」。
在眾多的發光動物中,螢火蟲是其中的一類。螢火蟲約有1 500種,它們發出的冷光的顏色有黃綠色、橙色,光的亮度也各不相同。螢火蟲發出冷光不僅具有很高的發光效率,而且發出的冷光一般都很柔和,很適合人類的眼睛,光的強度也比較高。因此,生物光是一種人類理想的光。
科學家研究發現,螢火蟲的發光器位於腹部。這個發光器由發光層、透明層和反射層三部分組成。發光層擁有幾千個發光細胞,它們都含有熒光素和熒光酶兩種物質。在熒光酶的作用下,熒光素在細胞內水分的參與下,與氧化合便發出熒光。螢火蟲的發光,實質上是把化學能轉變成光能的過程。
早在40年代,人們根據對螢火蟲的研究,創造了日光燈,使人類的照明光源發生了很大變化。近年來,科學家先是從螢火蟲的發光器中分離出了純熒光素,後來又分離出了熒光酶,接著,又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熒光素。由熒光素、熒光酶、ATP(三磷酸腺苷)和水混合而成的生物光源,可在充滿爆炸性瓦斯的礦井中當閃光燈。由於這種光沒有電源,不會產生磁場,因而可以在生物光源的照明下,做清除磁性水雷等工作。
現在,人們已能用摻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方法得到類似生物光的冷光,作為安全照明用。
電魚與伏特電池
自然界中有許多生物都能產生電,僅僅是魚類就有500餘種 。人們將這些能放電的魚,統稱為「電魚」。
各種電魚放電的本領各不相同。放電能力最強的是電鰩、電鯰和電鰻。中等大小的電鰩能產生70伏左右的電壓,而非洲電鰩能產生的電壓高達220伏;非洲電鯰能產生350伏的電壓;電鰻能產生500伏的電壓,有一種南美洲電鰻竟能產生高達880伏的電壓,稱得上電擊冠軍,據說它能擊斃像馬那樣的大動物。
電魚放電的奧秘究竟在哪裡?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 終於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這些發電器是由許多叫電板或電盤的半透明的盤形細胞構成的。由於電魚的種類不同,所以發電器的形狀、位置、電板數都不一樣。電鰻的發電器呈棱形,位於尾部脊椎兩側的肌肉中;電鰩的發電器形似扁平的腎臟,排列在身體中線兩側,共有200萬塊電板;電鯰的發電器起源於某種腺體,位於皮膚與肌肉之間,約有500萬塊電板。單個電板產生的電壓很微弱,但由於電板很多,產生的電壓就很大了。
電魚這種非凡的本領,引起了人們極大的興趣。19世紀初,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因為這種電池是根據電魚的天然發電器設計的,所以把它叫做「人造電器官」。對電魚的研究,還給人們這樣的啟示:如果能成功地模仿電魚的發電器官,那麼,船舶和潛水艇等的動力問題便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水母的順風耳
「燕子低飛行將雨,蟬鳴雨中天放晴。」生物的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一定關系。沿海漁民都知道,生活在沿岸的魚和水母成批地游向大海,就預示著風暴即將來臨。
水母,又叫海蜇,是一種古老的腔腸動物,早在5億年前,它就漂浮在海洋里了。這種低等動物有預測風暴的本能,每當風暴來臨前,它就游向大海避難去了。
仿生學舉15個例子: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6。貝用它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② 顯微鏡是如何發明的
以下為顯微鏡發明過程:
顯微鏡是由列文虎克發明的。16歲時列文虎克來到首都阿姆斯特丹打工,打工路對面有個老人家,老人家中藏書豐富,博學多識,他給年輕的列文虎克講了許多充滿神奇色彩的新鮮而有趣的故事,這使列文虎克懂得了想要知道的關於大自然奧秘的許多東西。於是,他一有空暇就向老人求教,為將來發明顯微鏡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讀書時,被隔壁眼鏡店作坊的工匠磨製鏡片的沙沙作響的聲音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書本,悄悄來到眼鏡作坊里。他望著工匠們磨出的一塊塊鏡片,腦際突然浮現出一個奇怪的念頭:如果能磨出一塊特殊的鏡片,讓我們能看清許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東西該多好哇!就是這樣一個靈感似的奇想,竟從此使他下定了磨製一塊「魔鏡」的決心。從此以後,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為師,虛心求教。後來這位老師傅給列文虎克講了這樣一件事:老師傅的孫子有一天偶爾將兩塊磨製好的透鏡疊在一起放在一張廢紙上看上面的字,只見這些字比原來的大好多倍,老師傅馬上拿過這兩塊鏡片放在孫子頭上看頭發,突然發現頭發像鐵絲一樣粗。老師傅講的這件事引起列文虎克的極大興趣,他發誓一定要磨製出比眼鏡鏡片更精製、用途更廣泛的鏡片。從此走上了發明顯微鏡的道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辛勤地勞動最後結出了豐收的果實,他終於磨成了兩塊光亮精巧的透鏡。他將鏡片疊起來看雞毛,只見一根雞毛上被放大了的絨毛像樹枝一樣排列著。接著,他試著將重疊在一起的兩塊鏡片間的距離上下變化,只見隨著鏡片間距離的變化,直接影響著觀察的效果。後來他被一陣丁丁冬冬的響聲所吸引,猛然抬頭往左一看,是一家鐵鋪在打鐵。於是他來到鐵鋪里,看到了鐵匠們打制出的一件件鐵器。這時,他忽而又想到:如果能讓鐵匠打制一個鐵架和一個鐵筒,將鏡片固定在鏡筒的兩頭,然後再固定在鐵架上,這樣觀察不是既省力又方便嗎?想法既出,馬上他就找了鐵匠師傅,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他們。沒過幾天功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設想所發明的第一架顯微鏡終於誕生了。幾年之後,他終於又研製出多台更精製、完美的顯微鏡。同時,他運用自製的顯微鏡,第一次發現了血液里的血液細胞和生物王國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於是,他將自己研製的顯微鏡和所發現的關於血液細胞和微生物的觀察實驗記載寄給了英國皇家學會。不久,他的成果終於被世界承認了。從此,顯微鏡正式走進了生物學家的研究室。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於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詹森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0.1微米,國內顯微鏡機械筒長度一般是160mm。其中對顯微鏡研製,微生物學有巨大貢獻的人為列文虎克,荷蘭籍。
③ 生物技術與生物科學有什麼標志的儀器呢
生物科學是屬於理論研究的 生物技術是實踐研究的 標志性儀器離心機 電泳儀 培養皿用的也多尤其在微生物的時候,做凝膠電泳的時候,顯微鏡初高中比較多大學用的少你要是想設計班徽為什麼不想想用用DNA的雙螺旋造型呢 一定要儀器的話我覺得培養皿不錯 越簡單越能做文章可以加點元素 來個離心機 或是顯微鏡的話就加不了什麼自己的創意了。祝你以及全班同學設計班徽成功
④ 顯微鏡的由來
1611年
Kepler(克卜勒):提議復合式顯微鏡的製作方式。
1655年
Hooke(虎克):「細胞」名詞的由來便由虎克利用復合式顯微鏡觀察軟木塞上某區域中的微小氣孔而得來的。
1674年
Leeuwenhoek(李文赫克):發現原生動物學的報導問世,並於九年後成為首位發現「細菌」存在的人。
1833年
Brown(布朗):在顯微鏡下觀察紫羅蘭,隨後發表他對細胞核的詳細論述。
1838年
Schlieden and Schwann(雪萊敦及史汪):皆提倡細胞學原理,其主旨即為「有核細胞是所有動植物的組織及功能之基本元素」。
1857年
Kolliker(寇利克):發現肌肉細胞中之粒線體。
1876年
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顯微鏡中成像時所產生的繞射作用,試圖設計出最理想的顯微鏡。
1879年
Flrmming(佛萊明):發現了當動物細胞在進行有絲分裂時,其染色體的活動是清晰可見的。
1881年
Retziue(芮祖):動物組織報告問世,此項發表在當世尚無人能凌駕逾越。然而在20年後,卻有以Cajal(卡嘉爾)為首的一群組織學家發展出顯微鏡染色觀察法,此舉為日後的顯微解剖學立下了基礎。
1882年
Koch(寇克):利用苯安染料將微生物組織進行染色,由此他發現了霍亂及結核桿菌。往後20年間,其它的細菌學家,像是Klebs and Pasteur(克萊柏和帕斯特)則是藉由顯微鏡下檢視染色葯品而證實許多疾病的病因。
1886年
Zeiss(蔡氏):打破一般可見光理論上的極限,他的發明--阿比式及其它一系列的鏡頭為顯微學者另闢一新的解像天地。
1898年
Golgi(高爾基):首位發現細菌中高爾基體的顯微學家。他將細胞用硝酸銀染色而成就了人類細胞研究上的一大步。
1924年
Lacassagne(蘭卡辛):與其實驗工作夥伴共同發展出放射線照相法,這項發明便是利用放射性釙元素來探查生物標本。
1930年
Lebedeff(萊比戴衛):設計並搭配第一架干涉顯微鏡。另外由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發明出相位差顯微鏡,兩人將傳統光學顯微鏡延伸發展出來的相位差觀察使生物學家得以觀察染色活細胞上的種種細節。
1941年
Coons(昆氏):將抗體加上螢光染劑用以偵測細胞抗原。
1952年
Nomarski(諾馬斯基):發明干涉相位差光學系統。此項發明不僅享有專利權並以發明者本人命名之。
1981年
Allen and Inoue(艾倫及艾紐):將光學顯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強對比,發展趨於完美境界。
1988年
Confocal(共軛焦)掃瞄顯微鏡在市場上被廣為使用。
現代:
有普通光學顯微鏡、相差顯微鏡,熒光顯微鏡,暗視野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
未來:
IBM成像技術獲突破 未來顯微鏡可看分子結構圖
由大連理工大學物理系教授吳世法等共同研製的原子力與光子掃描隧道組合顯微鏡2002年9月23日通過了國家教育部組織的鑒定,由王之江院士任主任的鑒定委員會對該技術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據介紹,原子力與光子掃描隧道組合顯微鏡(AF /PSTM)是同時具有納米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和納米分辨光學顯微鏡雙重功能圖像分解的納米成像儀器。儀器技術原理是在 AF/PSTM中設置一個雙功能共振光纖尖,當光纖尖在樣品表面近場掃描時,反饋控制等振幅掃描成像,一次掃描中,同時採集樣品的原子力顯微鏡 A FM圖像和光子掃描隧道顯微鏡 P STM圖像。該儀器在分子生物學、醫葯學,新材料學,集成光學,納米科技等領域均很有用,高校將來甚至高中都可能普及。條件是產業化尚需研製商品樣機,需要資金來開發產業化樣機和產業化。估計在未來的十年內,在我國 A F /PSTM市場可達到每年一億人民幣產值,國際市場每年可達到一億美元產值。我國研製生產的該儀器能占國際市場多少份額,與今後該儀器的產業化進程有十分重要的關系。
王之江等專家在審查了吳世法教授等共同研製的原子力與光子掃描隧道組合顯微鏡測試報告、使用報告和有關專利,認為: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儀器功能開發基金及校學科建設基金的支持,在兩個國家發明專利的基礎上,研製成功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可減少假像和樣品光學與形貌圖像分解的新一代納米分辨 A F /PSTM型多功能光學顯微鏡。通過對光柵、薄膜、生物等類樣品進行的掃描成像實驗表明,該樣機在一次掃描成像中可獲得樣品納米分辨的 P STM折射率變化圖像、透過率變化圖像和樣品納米分辨的 A FM形貌圖像、表面相點陣圖像共四幅圖像;實現減少假像和圖像分解; A F /PSTM與雙目立體顯微鏡共焦結合從十至數萬倍可變具有減少假像和圖像分解功能的新一代納米分辨 A F /PSTM型光學顯微鏡,其減少假像和透過率與折射率圖像分解方法屬國內外首創,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⑤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亞斯·詹森與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各自獨立發明了顯微鏡。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亞斯·詹森是它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
(5)生物學家用的儀器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顯微鏡發展歷史:
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議復合式顯微鏡的製作方式。
1876年,Abbe(阿比):剖析影像在顯微鏡中成像時所產生的繞射作用,試圖設計出最理想的顯微鏡。
1930年,Lebedeff(萊比戴衛):設計並搭配第一架干涉顯微鏡。另外由Zernicke(卓尼柯)在1932年發明出相位差顯微鏡,兩人將傳統光學顯微鏡延伸發展出來的相位差觀察使生物學家得以觀察染色活細胞上的種種細節。
1981年,Allen and Inoue(艾倫及艾紐):將光學顯微原理上的影像增強對比,發展趨於完美境界。
1988年,Confocal(共軛焦)掃描顯微鏡在市場上被廣為使用。
⑥ 生物學家用什麼儀器
是那個放了4年的肉湯試驗嗎?是巴斯特的細菌實驗。放了幾年的肉湯沒有變質,把瓶子打開晃一晃肉湯很快就變質了。從而證明了食物變質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 人們根據此原理想出了罐頭,來保證食物長時間不會變質。
⑦ 生物實驗的基本儀器有哪些
首先要明確生物實驗室有不同的側重和分類,如微生物實驗室、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組織培養實驗室等。根據不同的生物實驗室,其常用的儀器也有所不同。
一般來說,微生物實驗室常用儀器有:恆溫培養箱、黴菌培養箱、生化培養箱、超凈工作台、高壓滅菌器、烘箱、加熱板、電爐、電子分析天平、磁力攪拌器、水浴鍋、搖床、離心機、低溫保存箱、移液器、PH計、分光光度計、光學顯微鏡、掃描顯微鏡、均質器等。
分子生物學以及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常用儀器有:二氧化碳培養箱、生物安全櫃、低溫保存箱、烘箱、高壓滅菌器、分析天平、普通天平、移液器、離心機、倒置顯微鏡、PCR儀、電泳儀、脫色搖床等。
組織培養實驗室常用儀器有:高壓滅菌器、烘箱、搖床、光照培養箱、人工氣候培養箱、分析天平、普通天平、超凈工作台等。
而從實驗室工作流程來看,則分為樣品保存、樣品前處理、培養過程、觀察分析等。在不同的工作環節則需要不同的儀器。
一般來說,樣品保存常用儀器有冰箱/超低溫冰箱、液氮罐等。樣品前處理常用儀器有移液器、天平、均質/攪拌系列、離心機、凍干機、高壓滅菌器以及電泳儀等。
在培養過程常用儀器有培養箱系列、生物安全櫃/超凈工作台、發酵罐、搖床、水浴、轉瓶機、PCR儀、酶標儀等。觀察分析時常用儀器有顯微鏡、菌落計數儀、流式細胞儀、DNA測序儀、高效色譜系列等。在生物實驗室中還可能會用到洗瓶機、超純水系列、超聲波清洗機等儀器。
⑧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是亞斯·詹森,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8)生物學家用的儀器哪裡來的擴展閱讀
粗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粗調的主要故障是自動下滑或升降時松緊不一。所謂自動下滑是指鏡筒、鏡臂或載物台靜止在某一位置時,不經調節,在它本身重量的作用下,自動地慢慢落下來的現象。其原因是鏡筒、鏡臂、載物台本身的重力大於靜摩擦力引起的。解決的辦法是增大靜摩擦力,使之大於鏡筒或鏡臂本身的重力。
對於斜筒及大部分雙目顯微鏡的粗調機構來說,當鏡臂自動下滑時,可用兩手分別握往粗調手輪內側的止滑輪,雙手均按順時針方向用力擰緊,即可制止下滑。如不湊效,則應找專業人員進行修理。
鏡筒自動下滑,往往給人以錯覺,誤認為是齒輪與齒條配合的太松引起的。於是就在齒條下加墊片。這樣,鏡筒的下滑雖然能暫時止住,但卻使齒輪和齒條處於不正常的咬合狀態。運動的結果,使得齒輪和齒條都變形。尤其是墊得不平時,齒條的變形更厲害,結果是一部分咬得緊,一部分咬得松。因此,這種方法不宜採用。
此外,由於粗調機構長久失修,潤滑油乾枯,升降時會產生不舒服的感覺,甚至可以聽到機件的摩擦聲。這時,可將機械裝置拆下清洗,上油脂後重新裝配。
微調部分故障的排除
微調部分最常見的故障是卡死與失效。微調部分安裝在儀器內部,其機械零件細小、緊湊,是顯微鏡中最精細復雜的部分。微調部分的故障應由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修理。沒有足夠的把握,不要隨便亂拆。
⑨ 細胞生物學實驗室儀器有哪些
倒置顯微鏡(觀察細胞形態,計數等),熒光顯微鏡(萊卡,奧林巴斯等)(免疫熒光反應觀察細胞內分子的相互作用,蛋白的表達情況;)co2培養箱(熱電,三洋等)(動物細胞培養專用),超凈工作台(江蘇安泰,熱電等);CO2罐,冰箱,液氮罐,離心機以及一些其他的常用儀器
⑩ 顯微鏡是誰發明的
打開微觀世界大門的工具——顯微鏡(1665 年)
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事隔 90 多年後,顯微鏡又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並且開始真正地用於科學研究試驗。關於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也是充滿偶然性的。
列文虎克於 1632 年出生於荷蘭的德爾夫特市,從沒接受過正規的科學訓練。但他是一個對新奇事物充滿強烈興趣的人。一次,他從朋友那裡聽說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可以磨製放大鏡,用放大鏡可以把肉眼看不清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他對這個神奇的放大鏡充滿了好奇心,但又因為價格太高而買不起。從此,他經常出入眼鏡店,認真觀察磨製鏡片的工作,暗暗地學習著磨製鏡片的技術。
功夫不負苦心人。1665 年,列文虎克終於製成了一塊直徑只有 0。3 厘米的小透鏡,並做了一個架,把這塊小透鏡鑲在架上,又在透鏡下邊裝了一塊銅板,上面鑽了一個小孔,使光線從這里射進而反射出所觀察的東西。這樣,列文虎克的第一台顯微鏡成功了。由於他有著磨製高倍鏡片的精湛技術,他製成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超過了當時世界上已有的任何顯微鏡。
列文虎克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下功夫改進顯微鏡,進一步提高其性能,以便更好地去觀察了解神秘的微觀世界。為此,他辭退了工作,專心致志地研製顯微鏡。幾年後,他終於制出了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的顯微鏡。
1675 年的一個雨天,列文虎克從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顯微鏡觀察。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在一滴雨水中,這些小生物要比當時全荷蘭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倍。以後,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這樣,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顯微鏡的發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用顯微鏡發現,各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細菌引起的。這就導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檢查、種痘和葯物研製的成功。
據說,列文虎克是一個對自己的發明守口如瓶、嚴守秘密的人。直到現在,顯微鏡學家們還弄不明白他是怎樣用那種原始的工具獲得那麼好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