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入侵者如何解決

生物入侵者如何解決

發布時間:2022-05-02 18:08:41

Ⅰ 生物入侵者 目前各國都在採取什麼措施來應對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是指某種生物從外地自然傳入或人為引種後成為野生狀態,並對本地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危害的現象。這些生物被叫做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入侵物種具有生態適應能力強,繁殖能力強,傳播能力強等特點;被入侵生態系統具有足夠的可利用資源,缺乏自然控制機制,人類進入的頻率高等特點。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目前,外來物種入侵作為全球性問題已經引起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的廣泛關注,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國際海事組織(IMO)等國際組織已制定了關於如何引進外來物種、如何預防、消除、控制外來物種入侵等各方面的指南等技術性文件。而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也先後建立了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各種技術准則及指南,並進行了相應的立法,努力加強本國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禦能力及綜合治理能力。 1982年—1988年,眾多科學家開始在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SCOPE)的組織下就外來物種入侵的本質開展討論。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上,與會各國簽署了「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包括中國),這是有關生物安全的一個最重要的全球性公約。對於外來物種的入侵,《公約》第8條明確規定:「必須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公約》還要求每一締約國應直接或要求其管轄下提供《公約》所規定生物體的任何自然人和法人,將該締約國在處理這種生物體方面有關使用和安全的任何現有資料以及有關該生物體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的任何現有資料,提供給將要引進這些生物的締約國。 此外,與控制外來物種密切相關的兩個國際規則:SPS協議(即《關於衛生和植物衛生措施協議》)以及TBT協議(即《貿易技術壁壘協議》)也都明確規定,在有充分科學依據的情況下為保護生產安全和國家安全,可以設置一些技術壁壘,以阻止有害生物的入侵。 事實上,對於抵禦海洋外來生物的入侵早在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公約》里已明確規定,各國必須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防止、減少和控制由於故意或偶然在海洋環境某一特定部分引進外來的新的物種致使海洋環境可能發生重大和有害的變化。 總的來看,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目前已通過了40多項國際公約、協議和指南,且有許多協議正在制定中。雖然許多公約在一定程度上還缺乏約束力,雖然各國在檢疫標準的制定上還存在著一些差距和矛盾,但這些文件仍在一定范圍內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國際海事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正在更加積極致力於加強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國際合作。 放眼世界各國,美國和澳大利亞對於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舉措值得借鑒。 作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美國政府早在90年代初期就展開了相應的立法工作。199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非本地物種法》,旨在對美國航運實踐進行研究以幫助掌握如何引進外來物種以及如何防止有害物種的引進。當1999年1月首屆海洋生物入侵國際會議在美國馬薩諸塞特理工學院如期舉行後,總統柯林頓簽發總統命令,成立由各部門代表組成的入侵種理事會,該理事會必須與聯邦、州、有關科學家、大學、航運業、環境機構和農場組織等不同單位共同合作,相互協助,開展工作,抵禦外來入侵種。 澳大利亞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防治對農業、林業造成嚴重影響的220多種有害雜草;二是如何解除通過輪船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來物種入侵的威脅。基於此,1996年,澳大利亞首先從總體上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旨在通過制定各種環境影響評價計劃以及建立防治有害外來物種的生物學和其他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小外來物種引進的風險。 1997年《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最新修訂)由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環境與保護委員會、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農業與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澳大利亞林業部共同發布。《國家雜草策略》主要規定了外來雜草管理的3個目標,並明確了政府、社區、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各自的義務、責任,最終提出相應的行動策略。此外,針對雜草的引進,澳大利亞還建立了一套雜草風險評價系統(WRA),通過問題和評分標準的制定,對將有意引進的外來植物進行風險評價。 為了防治海洋有害物種的入侵,澳大利亞檢疫與檢驗局在1991年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有關壓艙水的規范性文件——《壓艙水指南》(1999年最新修訂),要求對所有進入澳大利亞水域的船隻必須服從強制的壓艙水管理。此外,關於壓艙水的排放、報告和檢疫方面的問題在此文件中也行出了詳細規定。
目前與外來物種防治相關的法律規定主要散見於《海洋保護法》、《農業法》、《漁業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等法律法規之中,不僅過於分散,不成體系,而且其規定過於原則,針對性和操作性均不強。 如《環保法》雖然涉及到了環境生物的保護,但卻並未明確提出外來物入侵及其防治的問題。又如,經修訂並於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業法》在64條第一款中加入「從境外引進生物物種資源應當依法進行登記或審批,並採取相應安全控制措施」,但時至今日,我國卻沒有建立相應的外來物種檔案分類管理制度及定期調查的跟蹤監測制度,如何進行「安全控制」?
建立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做法值得借鑒。在1999年以前,美國也沒有設立專門機構領導防治外來物種的入侵工作,但日益嚴重的入侵危機和堅決的反入侵的決心促成了美國入侵物種理事會的誕生,而此理事會的主要職責則是與不同級別、不同地區、不同種類的各個部門、機構、單位進行積極協作,並對各部門之間的協作計劃的執行進行監督。 具體到我國,應成立包括檢疫、環保、海洋、農業、林業、貿易、科研機構等各部門在內的統一協調管理機構。此機構應從國家利益,而不是部門利益出發,全面綜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在外來物種引進之前,應由農業或林業或海洋管理部門會同科研機構進行引進風險評估,由環保部門作出環境評價,再由檢疫部門進行嚴格的口岸把關,多方協調行動共同高效開展外來物種的防治工作。
完善風險評估制度
要阻止外來物種的入侵,首要的工作就是防禦,外來物種風險評估制度就是力爭在第一時間,第一地區將危害性較大的生物堅決拒之門外。 澳大利亞建立的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值得學習。該評價系統根據待引進物種的有關信息、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方式以及氣候參數等情況,設計49個問題,通過問卷的方式回答每個問題,再對每一問題的回答給出得分,將所有問題的得分相加,根據最終的得分與標准值的比較來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一般包括三種結果: 一是允許該物種進口;二是不允許該物種進口;三是需要對這一植物進行更多的評價。 通過這樣一種雜草風險評價系統可以表明生態系統受引進物種影響的可能性的大小,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些危害生態系統的雜草被引進。 我國長期以來對於有意引進的外來物種僅僅是由檢疫部門根據檢疫目錄進行病蟲害及疫種的一般性檢疫,如果外來物中本身沒有病蟲害,或本身不是疫蟲、疫草,則一般卻可以安全過關。因此,對於首次引進或短期內不能發現其危害性的有害生物,沒有對其進行科學的風險評估,導致一大批有害生物堂而皇之地被引進我國。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問題已在國內引起廣泛關注。2000年12月19日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的《進境植物和植物產品風險分析管理規定》(2003年2月1日施行)設專章規定了「風險評估」制度,規定由國家質檢總局採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結合的立法開展風險評估制度。此項制度的建立無疑是我國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一項重大的制度進步,但依筆者看來,仍存在兩項不足:
風險評估的主體
僅限於檢疫部門,缺乏與其他生產部門及科研機構的協調合作。毋庸置疑,科學的風險評估應當建立在對該項物種的生物學特徵,繁殖和傳播能力,親緣關系各方信息全面掌握的基礎之上,而各部門各科研機構的合作是獲取充分信息的重要途徑: 因此,有關風險評估主體的規定不盡合理,應擴大合作范圍。
缺少評估具體指標的規定
僅僅規定了一些評估時應當考慮的因素,操作性不強。 筆者認為應建立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指數評估體系,即根據其遺傳特性、繁殖和擴散能力及其生物學特徵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設置不同的問題,根據回答問題的得分來量化其風險程度的大小,從而使風險評估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跟蹤監測制度
某一外來生物品種被引進後,如果不繼續跟蹤監測,則一旦此種生物被事實證明為有害生物或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而逐漸轉化為有害生物後,對一國來講,就等與放棄了在其蔓延初期就將其徹底根除的機會,面臨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嚴重的生態災害。 由此,我們也不難得出結論:首先應建立引進物種的檔案分類制度,對其進入我國的時間、地點都作詳細登記;其次應定期對其生長繁殖情況進行監測,掌握其生存發展動態,建立對外來物種的跟蹤監測制度。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時解決。既不會對我國生態安全造成威脅,也無須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治理。
建立綜合治理制度
對於已經入侵的有害物種,要通過綜合治理制度,確保可持續的控制與管理技術體系的建立。外來有害物種一旦侵入,要徹底根治難度很大。因此,必須通過生物方法、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的綜合運用,發揮各種治理方法的優勢,達到對外來入侵物種的最佳治理效果。5、加強檢疫工作力度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報告體系和信息共享體系 一方面,檢疫部門應加強檢疫,嚴厲打擊走私動植物和逃避檢疫事件;在外來入侵物種最易集中進入的地區,加強人員配合,加強檢疫力量。 另一方面,加強科研和信息交流,建立起省、市、縣級的多層次的外來物種疫情的報告和分析系統,並建立外來物種疫情的查訊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從而幫助農戶或飼養戶掌握病害情況,盡量減少風險。

Ⅱ 生物入侵後有什麼解決方法

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們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對被入侵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的多種性構成極大的威脅。那麼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過什麼途徑入侵的呢?為什麼會增多呢?由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偷渡」入境;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態度:一部分人認為,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另一部分人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都在採取相應的措施。 當你在路邊草地或自家庭院里發現一兩只從未見過的甲蟲時,你肯定不會感到驚訝。但在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們看來,這或許不是件尋常小事。專家們把這種原本生活在異國他鄉、通過非自然途徑到新的生態環境中的「移民」稱為「生物入侵者」——它們不僅會破壞某個地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而且還可能給人類社會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陸路和航海技術尚不發達,自然界中的生態平衡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破壞。在自然條件下,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可能隨風飄盪幾千米後才會落地,如果各種條件適合,它會在那裡生根、發芽、成長;山間溪水中的魚蝦可能隨著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戶……凡此種種,都是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條件下緩慢進行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嚴重失衡。 如果一種物種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它很可能會無節制地繁殖。1988年,幾只原本生活在歐洲大陸的斑貝(一種類似河蚌軟體動物)被一艘貨物帶到北美大陸。當時,這些混雜在倉底貨物中的「偷渡者」並沒有引起當地人的注意,它們被隨便丟棄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這里竟成了斑貝的「天堂」。由於沒有天敵的制約,斑貝的數量便急劇增加,五大湖內的疏水管道幾乎全被它們「佔領」了。到目前為止,人們為了清理和更換管道已耗資數十億美元。來自亞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紅螞蟻是另外兩種困擾美國人的「入侵者」,前者瘋狂破壞芝加哥和紐約的樹木,後者則專門叮咬人畜,傳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給人類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的同時,也對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種以及物種多樣性構成極大威脅。二戰期間,棕樹蛇隨一艘軍用貨船落戶關島,這種棲息在樹上的爬行動物專門捕食鳥類,偷襲鳥巢,吞食鳥蛋。從二戰至今,關島本地的11種鳥類中已有9種被棕樹蛇趕盡殺絕,僅存的兩種鳥類的數量也在與日俱減,隨時有絕種的危險。一些生物學家在乘坐由關島飛往夏威夷島的飛機上曾先後6次看到棕樹蛇的身影。他們警告說,夏威夷島上沒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樹蛇繁殖的天敵,一旦棕樹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戶,該島的鳥類將在劫難逃。許多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將「生物入侵者」的增多歸罪於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的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鮮水果和蔬菜貿易為例,許多昆蟲和昆蟲的卵附著在這些貨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極大的害蟲,如地中海果蠅等。盡管各國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對這些害蟲嚴加防範,但由於進出口貨物數量極大,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蟲」。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來,由於引進五彩斑斕的觀賞魚而給某些地區帶來霍亂病源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為害一方。 一些生物學家指出,一旦某種「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環境中站穩腳跟並大規模繁殖,其數量將很難控制。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極強的動植物,人們仍將束手無策。 生物學和生態學界的一些學者主張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因為失衡是暫時的,一個物種在新的環境中必然遵循物競天擇的法則。「生物入侵者」並不是都能夠生存下來,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即使生態系統中的強者也同樣受到該系統中各種因素的制約,不可能為所欲為,因此,自然界的平衡最終會得以實現。然而更多的學者則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自然調節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如果聽任「生物入侵者」自由發展,許多本土物種將難逃絕種厄運,自然界的物種多樣性將受到嚴重破壞。另外,「生物入侵者」給人類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是驚人的。

Ⅲ 面對敵人入侵時,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什麼

態度一:主張人類不應該過多地干預生物物種的遷移過程,經過「物競天擇」.可以制約「生物入侵者」的危害,達到新的生態平衡;
態度二: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聽任「生物入侵者」 自由發展會給當地生態和人類生活造成嚴重危害;

Ⅳ 如何防範生物入侵者

有關專家建議,為防止國外有害物種進入國內,目前應優先開展以下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加強對無意引進和有意引進外來入侵物種的安全管理;開展全國范圍的外來入侵物種調查,查明我國外來物種的種類、數量、分布和作用,建立外來物種資料庫;分析外來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和物種的影響,建立對生態系統、環境或物種構成威脅的外來物種風險評價指標體系、風險評價方法和風險管理程序;逐步建立健全精幹高效的外來入侵物種監測系統;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危害性的宣傳教育,提高對外來入侵物種的防範意識;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識別、防治技術、風險評估技術、風險管理措施的培訓。

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條建議:第一,加強立法,並要嚴格執法。現有的動植物檢驗檢疫等相關條例有很多不充分的地方,在防止外來生物入侵方面要單獨立法,從源頭做起,從初期做起,使法制健全。如,外來物品引入時要論證,夾帶的植物、水果都要通過法律規范嚴格檢驗並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同時,要對人們加強教育,提高認識,使其有守法意識。

第二,加強國際合作。通過信息網路、參加國際研討會進行討論和交流,看各國外來生物入侵趨勢,對目前世界上造成危害較大的動物、植物、昆蟲要格外提高警惕,防患於未然。外來物種對於這個國家來說是入侵,對於那個國家是原產地。原產地國家對於該物種的認識和治理的辦法,對於被入侵國來說是可以借鑒的經驗。我們要借鑒某一國家治理某種入侵生物的方法和經驗。

第三,提高警惕,要有前瞻性。 一旦預測到什麼物種近幾年來可能會入侵某地區,就要及早了解,早採取措施,防止傳入,並做好一旦進入我國,就要快速控制和治理的准備

Ⅳ 如何防止生物入侵者的入侵

外來生物入侵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對於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來生物,它指的是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過去或現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圍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沒有人類活動就不能定植)
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而外來入侵種是指對生態系統、棲境、物種、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外來種。 外來入侵種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

二、外來物種入侵的現狀
到目前為止,國內尚沒有外來入侵動植物種類的系統報道,據有關文獻查證,目前已知我國至少有300種入侵植物、40種入侵動物、11種入侵微生物。與外來入侵動植物相比,我國對外來微生物種類的調查更為少見。目前對農業危害較大的外來微生物或病害有11種。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種每年以0.1%~1.1%的速率在急劇減少。這種生物多樣性的極度銳減,除了人類大規模開墾土地導致自然生境快速喪失外,它的另一個主要因素就是生物入侵。隨著全球化、商業和旅遊的增長以及對自由貿易的重視,有意或無意地為物種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數千年來,海洋、山脈、河流和沙漠作為天然屏障,為特有物種和生態系統提供了進化所必須的隔離環境。然而,在短短數百年間,全球各種力量結合在一起,使這些阻隔失去效用,外來物種橫越千里,到達新的生境,成為外來入侵。外來入侵種不僅威脅本地的生物多樣性,引起物種的消失與滅絕,而且瓦解生態系統的功能,降低人們基本生命支持系統的健康水平,受入侵物種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將付出巨大的生態和經濟代價。入侵物種形成廣泛的生物污染,危及土著群落的生物多樣性並影響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尤其是近年來,為防止水土流失,治理沙丘以及重建生態系統而開展了大規模的退耕還林工程,有的地區過度盲目地引進了大量生長區短,易於管理,更能適應環境的外來物種,然而,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這種盲目地引進是要付出代價的,它們正在逐漸排擠。取代當地物種,並且不斷擴大到自然和半自然地區,並影響到那裡生態系統的種類和功能,進而引起當地居民,自然資源保護者,水源管理者和其他相關人員的矛盾。人類及其經濟和非經濟活動是外來種入侵的主要動因,特別最近500年加速了生境喪失和物種滅絕的速率,對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的脅迫,這種破壞是長期的、持久的。
三、外來物種入侵的途徑
大多數外來種的傳入與人類活動有關。在對外交往中,人們有或無意將外來種引入了我國。但也有一些入侵種類屬於自然傳入,與人類活動無關或沒有明顯關聯。
1、有意傳入

從國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為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植物引種為我國的農林業等多種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人為引種也導致了一些嚴重的生態學後果。根據資料統計,截止1970年,由原產世界各地引種到我國未的植物837種,隸屬干267科,約占我國栽培植物的25%-33%。這些植物區系包括印度一馬來西亞區,新熱帶區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歐洲西伯利亞地區,非洲亞區,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區,地中海亞區,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未,隨著對外經濟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擴大,外未入境植物(包括雜草)數量也大為增加,但由幹人力缺乏及工作難度大,再加上人們對一些植物引入後所產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為止很難得出引種所帶來的有害植物的准確數據。的種類是人為引種的結果,這些植物引入後的主要途徑有牧草、飼料、觀賞植物、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環境保護植物等。
雖然我國在生物防治害蟲和害草中,曾引進很多大敵昆蟲,但目前並沒有這些大敵昆蟲帶未危害的報道。

需要強調的是人們的一些不科學的思想意識往往加重了外來種的入侵。有的人認方「外來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種。如目前草坪引種、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未種,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種,很可能導致入侵種種類增加、危害加劇。
2、隨人類活動無意傳入

很多外未入侵生物是隨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國際旅遊業的迅速升溫,外未入侵生物藉助多種途徑越來越多地傳入我國。
3、自然傳入

外未入侵種還可通過風力、水流自然傳入,鳥類等動物還可傳播雜草的種子,例如紫莖澤蘭是從中緬、中越邊境自然擴散入我國的。薇甘菊可能是通過氣流從東南亞傳入廣東;稻水象甲也可能是藉助氣流遷飛到中國大陸。

四、生物入侵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1、 改變地表覆蓋,加速土壤流失由於植食性動物的採食和踐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情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尤其是島嶼。
2、改變土壤化學循環,危及本土植物生存
某些外來植物在營養代謝過程中沉積某些物質,從而改變了周圍土的化學成分,使周圍的本土植物難以正常生長而失去競爭能力。
3、改變水文循環,破壞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來植物主要通過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響當地水文循環。
4、增加自然火災發生頻率自然火災發生
格局是自然生態系統動態的重要組成之一,當外來生物入侵後,改變了這一格局,則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重要影響。
5、阻止本土物種的自然更新
外來動、植物均可以阻止本土物種的自然更新,從而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長期無法恢復的變化。20 世紀50 年代傳入我國
的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擴散蔓延於我國西南省區,侵佔林地、荒山,阻礙森林生長和更新。
6、改變本土群落基因庫結構
外來物種與本土近緣物種雜交,從而改變本土物種基因型在生物群落基因庫中的比例,使群落基因庫結構發生變化。而且有時這種雜交後代由於更強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種面臨更大的壓力。這種情況不但發生在植物中,在魚類、兩棲和無脊椎動物中也時有發生。
7、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種滅絕速度根據Macdonald 等對全球脊椎動物的統計,941 種瀕危動物中的18.4
%受到外來物種的威脅,但分布格局差異很大,島嶼上的比例明顯高於陸地(除澳大利亞外) , 達到31.0
%;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亞最為突出,達到51.7 %。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署認為,瀕危物種名單中的160
種瀕危動物與外來物種的入侵有關;另有估計,美國958 種瀕危物種中的約400
種面臨外來物種的競爭和捕食而處境危險。而在世界其他某些地方,多達80 %的瀕危物種面臨外來物種的壓力。

五、建議
大多數外來物種是依賴人為干擾來傳播的,為減少外未入侵物種的威脅,建議解決方案如下:
1、在物種抵達時及尚未廣泛逸為野生前,盡快鑒定及評估其入侵性和對本地生態及原生物種的影響,並對惡性入侵種盡快消除,以免廣泛蔓延;
2、採取人工防治、機械或物理防除、替代控制、化學防除、生物防治、綜合治理等方法,加以消滅;

3、加強出入境檢疫工作,制訂外未入侵物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加強對海洋有害物種引進的管理,尤其是嚴格防範通過壓艙水攜帶的海洋外未物種入侵的巨大威脅;
4、加強對外來入侵物種的生物學特性、入侵生態學、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入侵物種資料庫;
5、把外未入侵種納入國家生物多樣性政策、戰略和行動計劃,著力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制定經濟獎懲措施以及其他政策手段。

Ⅵ 生物入侵者的調查報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說明文往往給人一種通俗易懂卻又平淡枯燥的感覺。說明文的教學常成為一種模式:學生讀課文,老師劃定義,講概念。這樣的教學過程,學生學得沒勁,老師講得乏味。學生經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再結合歷年來中考的要求,說明文的確讓人感覺是食之無味,棄之不敢。

如何讓說明文教學生動起來?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小班化教學),我想到了網路。於是帶著嘗試的心態,我選擇了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生物入侵者》一課,進行網路環境下說明文教學的初探。

課前准備

1.分析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之後,我認為《生物入侵者》一課的特點在於:科學概念通俗易懂,結構清楚明白。如果僅按照常規方法:只分析說明對象,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話,達不到教學生動的效果,更不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和能力的要求。2.分析學生:在實現了小班化教學後,學生掌握了利用網路查找相關資料和製作多媒體課件的能力;有較強的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求知慾強.而教室中就配置了電腦,更可以讓學生方便的利用網路,為教學提供了硬體條件.

於是我定下了這樣的教學目標:①利用網路讓學生在課前做充分的探究性學習。②緊扣教材內容讓學生去學習:什麼是生物入侵者?有哪些動植物是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③進行拓展性學習:防治生物入侵者有什麼好辦法?

在實際的准備過程中,學生在熟悉了教材之後,帶著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投入到利用網路的自主學習中,他們查閱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後,能夠對相關問題得出結論。並且,每個小組都製作了以生物入侵者為主題的電腦課件,作為他們自己學習成果的匯報。圖文並茂的網路,使平面的概念立體起來,讓單調的文字鮮活起來,一下子讓學生從課本中走了出來,激發了他們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極大興趣,並產生了把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同伴,老師交流的渴望。當然,我對學生們自己搜集材料製作的課件進行了預覽,並和他們一起進行了討論修改。使之主題明確,中心突出,更具觀賞性。我始終認為這樣有針對性的指導,有助於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得到提高。

充分利用網路資源進行了課前准備工作,不僅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熟悉了課文內容,更讓他們對課文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對交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充滿了期待。這就為上好《生物入侵者》一課作好了准備。

課堂上:

在進入課堂教學過程前,根據課文內容,我還明確了這樣一個教學原則:充分利用好網路及多媒體資源,但決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課上成一堂生物課。這還是一篇說明文,所以必須在教學中緊扣說明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閱讀說明文的基本能力。

課堂上,我首先用自己製作的多媒體課件導入課文,這又一下子吸引了學生們的注意力。在隨後進行的課堂分組學習中,我對教學過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學生分小組自由朗讀課文,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②提出問題,通過討論明確本文的說明對象,說明結構,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在這些過程中,學生熱烈的討論,准確的發言,都說明他們對於課文已相當熟悉,而這,正緣於課前充分的預習。在學生就每個問題得出結論之後,我再以電腦課件進行總結,作到了知識點的清楚明白。緊扣課文內容和結構的討論分析,使學生從語文學習的基本要求出發,掌握了大綱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識點。而小組討論和電腦課件的運用,則使課堂生動活躍起來。

解決了這些問題之後,加深學生們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將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變為活生生的東西,進而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當我讓學生們交流小組學習成果的時候,課堂氣氛再次活躍起來。無論是上講台交流的學生,還是其他的小組成員,都透著自信和喜悅。台上,一面展示自己製作的電腦課件,一面侃侃而談;台下,更流露著認真與躍躍欲試。奇妙的大自然展現在同學們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變得真實生動起來。更讓我高興的是:每一個小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組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除了嚴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應該已天敵來進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當小組交流結束的時候,學生們熱烈的掌聲告訴我:這一堂課,他們有所收獲。

課堂外

課堂教學雖然在活躍的氣氛中結束了。但我認為這一課並沒有結束,要使學生真正有收獲,還應該讓他們在課外繼續學習。於是我和他們一起確定了一個小課題: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入侵者—水葫蘆。學生再次利用網路,進行了資料的檢索。他們自發的寫成了一篇篇調查報告:水葫蘆的特點,現狀,危害,如何防治。雖然文字還顯得幼稚,結論還很粗糙,可這些都是他們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這樣的課外作業,學生再次藉助於網路加深了學習和認識。至此,課前所確定的教學目的已達到。

反思:通過這一堂課的嘗試,我感覺:1.充分利用網路上的圖文資料,可以彌補說明文相對簡單,枯燥的不足。讓說明文文本內容豐富起來。而這樣,就自然提高了課堂的生動性。2.要利用網路上好課,課前的准備非常重要。要讓學生充分查閱資料。而老師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學生自主的學習,可以大大提高他們對於課文的認識和學習興趣。3.說明文的教學,除了課堂上,課外如能進行必要的拓展學習,將有助於學生開闊思路。這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Ⅶ 梅濤的生物入侵者是由什麼到原因,再由什麼到解決辦法

導致大量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人們的耐心思考

Ⅷ 海關截獲154隻境外活體蝸牛,外來生物為何屢禁不止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還曾經學到過一篇文章叫做“生物入侵者”,裡面詳細講說了生物入侵者對於自然環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究竟什麼叫做生物入侵者呢?其實就是本來不生存在這個環境當中,因為種種原因從別的地方來到了這里,然後了開始在這個地方安家繁衍,但是由於此地沒有能對其造成威脅的生物,於是這些生物入侵者就大量繁殖,甚至侵襲本土生物的生存空間,是的本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甚至直接滅絕。而生物入侵者實際上是十分難以根除的,因為沒有天敵,其數量不會自然衰減,而人工對其進行干涉的話成本太大,如果直接用葯將其毒死又有可能傷害到本土的動植物,使得本土的動植物數量同樣銳減,所以沒見解決這些外來物種,我國也會花費不少。

Ⅸ 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該如何處理這些外來物種

對於生態有破壞的外來物種已經發現應該進行人為消滅,否則一旦進入我國進行繁殖,因為喪失了天敵一定會對我過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破壞。


由於人們有目的或潛意識地將某些生物帶到適合居住和繁殖的地區,導致其物種的持續發展,主產區逐漸穩步擴大,協調土著生物物種的生存,對生物多樣性、林果、農牧業、當然生態環境保護甚至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外來物種有哪些危害?

外來物種入侵的關鍵幾個方面,一是降低農林商品、年產值和質量,增加成本,危害生物多樣性,特別是侵佔當地物種的生存環境,導致當地物種死亡和瀕臨滅絕;三是危害人和動物的身心健康和貿易。

中國至少發現了188種入侵綠色植物、81種入侵動物和19種入侵微生物,在全球生態保護聯盟發布的全球100種極具威脅性的外部入侵物種中,中國發現了50種,對農牧業、林果業、水利工程和水產養殖業構成了嚴重威脅。

Ⅹ 面對入侵物種帶來的問題人類應該如何應對

對入侵物種帶來的問題人類應該如何應對,我們要從自身做起,不隨便放生外來物種。

與生物入侵者如何解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10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