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理生物制劑農葯有哪些好的效果的
國產的有益賽普,進口的有恩利和類克,效果基本差不多,但價格差異蠻大的,國產一年治療費用差不多8萬多,進口的差不多20多萬,你自己衡量吧。
❷ 農葯有哪些劑型與特點
農葯的種類很多,防治對象和作用特點不同,要正確科學地使用農葯,了解農葯的劑型與特點很有必要。
(1)按農葯的原料分類無機農葯:如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硫酸亞鐵等,是由無機礦物質製成的農葯,一般不易產生抗性。
有機農葯:如敵敵畏、辛硫磷、百菌清、多菌靈等,是由人工合成的有機農葯。發揮葯效快,連續使用易產生抗性。
生物性農葯:如苦參鹼、煙鹼、BT制劑、瀏陽黴素、阿維菌素等,由植物、抗菌素、微生物等生物製成的農葯,對人畜、天敵毒性低,是生產無公害果品首選農葯。
(2)按農葯的防治對象分類殺蟲劑:如敵百蟲、辛硫磷、樂果、敵殺死、苦參鹼等。
殺蟎劑:如蟎克、蟎死凈、速蟎酮等。
殺線蟲劑:如滅線丹、丙線磷等。
殺菌劑:如波爾多液、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等。
除草劑:如丁草胺、草甘磷、克蕪蹤等。
植物生長調節劑:如赤黴素、萘乙酸、乙烯利等。
(3)按殺菌作用分類保護劑:如波爾多液、代森錳鋅等,以保護為主,應在棗樹發病前應用效果好。
治療劑:如百菌清、多菌靈等能殺死病原菌,防止繼續蔓延。由於其性質不同,又分為表面治療劑和內部治療劑。表面治療劑如粉銹寧防治棗銹病,能殺死植物表面的病原菌;內部治療劑如多菌靈有內吸作用,葯物進入植物組織內,可殺死或抑制病原菌。有的農葯如農用鏈黴素只對細菌病原有效,對真菌病原菌無效,因此,防治真菌病害必須選用殺真菌的葯劑。
(4)按殺蟲作用分類觸殺劑:經害蟲的體表滲入體內發揮殺蟲作用,一般對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害蟲均有效。
胃毒劑:經過害蟲的口器進入體內,腸胃吸收後中毒死亡。對咀嚼式口器害蟲防治效果好。
內吸劑:植物吸收後在體內傳導、存留或產生代謝物,使取食植物汁液或組織的害蟲中毒死亡,對刺吸式口器害蟲防治效果好。
熏蒸劑:以氣體狀態通過呼吸道進入蟲體發揮葯效殺死害蟲,如乙醯甲胺磷、敵敵畏等均有一定的熏蒸作用。
(5)按除草作用分類 有觸殺、內吸、選擇、滅生性除草劑,不同的作用類型,殺滅不同生長特點的害草。
(6)按劑型分類 有乳油、水劑、可濕性粉劑、顆粒劑、膠囊、懸浮劑等。作用於不同的殺蟲目的,應選用適宜的劑型。如防治桃小食心蟲,在5月中、下旬桃小食心蟲出土前,此時可用辛硫磷膠囊或顆粒劑噴灑地面來防治,在8月中旬就需要選用乳、水劑用於樹上噴葯來防治。
(7)按酸、鹼屬性分類 屬於酸性的農葯可以與酸性、中性農葯混用,而不能與鹼性農葯混用,否則會降低葯效,或產生嚴重葯害。如波爾多液屬鹼性農葯,不能與大部分農葯混用。在配製葯液時也應該注意水的酸、鹼性,鹼性水不宜配製酸性農葯,如採用偏鹼性水配製葯液,加上適量的醋可以提高葯效。另外,有的葯劑雖然同屬鹼性農葯,不僅不能混合使用,還必須有一定的間隔時間才能相互使用。如波爾多液與石硫合劑同屬鹼性農葯,但不能混用,二者使用間隔必須在20天才行。因此,在使用農葯前一定要看清農葯使用說明非常重要,弄清農葯的特性再正確配製和使用,否則會給生產帶來不必要的損失。
❸ 生物農葯被大眾看好的優點,都有哪些
在農業生產中,防治病蟲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以往的劇毒、高毒農葯基本已經退出市場,目前主要用中低度農葯來滅殺害蟲。但是長期使用害蟲會產生抗性,防治效果明顯下降。如生物細菌制劑:蘇雲金桿菌。利用真菌製成的制劑:白僵菌。利用昆蟲病毒製成的生物制劑如:核型多角體病毒,顆粒體病毒,質型多角體病毒。斯氏線蟲制劑,利用微生物代謝物製成的生物制劑如:阿維菌素,甲維鹽,瀏陽黴素等。
❹ 什麼是生物農葯生物農葯有哪些種類
一般來說,生物農葯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體或生物產生的活性物質作為農葯,以及人工合成的與天然化合物結構相同的農葯。生物農葯按照其防治對象可以分為殺蟲劑(含殺蟎劑)、殺菌劑、除草劑、殺線劑、植物生長調節劑、殺鼠劑。
❺ 什麼是生物制劑農葯
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害蟲、病菌、雜草、線蟲、鼠類等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一類農葯制劑,或者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葯制劑。
❻ 生物農葯的類型,都有哪些
生物農葯是指對農作物具有良好殺蟲防病效果,且無任何對人體健康有害殘留的農葯。我只是個農民。我痴迷於綠色農業,所以我有一定的理解。必須確認這些殺蟲劑是從一些植物中提取的,例如苦參鹼制劑、松香混合制劑和各種野棉、蒼耳子、新鮮半夏、刺梨等草葯制劑在農村地區隨處可見。他們不需要花錢,但他們需要時間來集中精力。
從蘇雲金芽孢桿菌、阿維菌素、棉鈴蟲、斜紋夜蛾多角體病毒、核型多角體病毒等生物源中提取的殺蟲劑。真菌包括石硫混合物,波爾多液體和食用醋。許多植物源殺蟲劑在農業原料市場上很常見,如苦參鹼、魚藤酮、印楝素、利魯、除蟲菊酯、檸檬鹼、,植物精油等。主要原料已經存在於生物體內。它們對疾病和瘟疫沒有直接毒性。它們在調節培養物或疾病和瘟疫的生長和發展中發揮作用。如油菜素內酯、赤黴素,吸引昆蟲。
如細菌生物制劑、蘇雲金芽孢桿菌、真菌制劑、白僵菌、昆蟲病毒製成的生物制劑,如核多糖病毒,顆粒病毒和來自細胞質多角體的病毒。線蟲制劑是由微生物代謝產物製成的生物制劑,如阿維菌素、維生素a鹽、瀏陽黴素等。如昆蟲蛻皮激素、昆蟲信息誘餌、,昆蟲抑制劑中的昆蟲殺菌劑和昆蟲各向同性劑嘧啶等。
❼ 農用的微生物制劑有哪些
按劑型可分為液體、粉劑、顆粒型;按內含的微生物種類或功能特性可分為根瘤菌菌劑、固氮菌菌劑、解磷類微生物菌劑、硅酸鹽微生物菌劑、光合細菌菌劑、有機物料腐熟劑、促生菌劑、菌根菌劑、生物修復菌劑等。參見:http://sfi.caas.ac.cn/biotestlab/new_page_14.htm
❽ 農業中最常見的生物農葯有哪些
倍奧生物農葯
內容 生物農葯是指利用生物活體或其代謝產物對害蟲、病菌、雜草、線蟲、鼠類等 生物農葯相關書籍
有害生物進行防治的一類農葯制劑,或者是通過仿生合成具有特異作用的農葯制劑.關於生物農葯的范疇,目前國內外尚無十分准確統一的界定.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准,生物農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遺傳基因修飾劑,主要包括生物化學農葯(信息素、激素、植物調節劑、昆蟲生長調節劑)和微生物農葯(真菌、細菌、昆蟲病毒、原生動物,或經遺傳改造的微生物)兩個部分,農用抗生素制劑不包括在內.我國生物農葯按照其成分和來源可分為微生物活體農葯、微生物代謝產物農葯、植物源農葯、動物源農葯四個部分.按照防治對象可分為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蟎劑、殺鼠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等.就其利用對象而言,生物農葯一般分為直接利用生物活體和利用源於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質兩大類,前者包括細菌、真菌、線蟲、病毒及拮抗微生物等,後者包括農用抗生素、植物生長調節劑、性信息素、攝食抑制劑、保幼激素和源於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質等.但是,在我國農業生產實際應用中,生物農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進行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微生物源農葯.
編輯本段生物農葯的出現和發展
我國是最早應用殺蟲劑、殺菌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國家之一,早在1800年前就已應用了汞劑、砷劑和藜蘆等.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植物性農葯和無機農葯仍是防治病害蟲的有利武器.20世紀40年代發明有機化學農葯之後,極大地增強了人類控制病蟲危害的能力,為我們挽回農作物產量損失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長期依賴和大量使用有機合成化學農葯,已經帶來了眾所周知的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和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對推動農業經濟實現持續發展帶來許多不利的影響. 生物農葯的出現和發展是和生物防治研究的發展及化學農葯的使用分不開的,經歷了曲折的過程.agostino bassi於1853年首次報道由白僵菌引起的家蠶傳染性病害」白僵病」,證實了該寄生菌在家蠶幼蟲體內能生長發育,採用接種及接觸或污染飼料的方法可傳播發病;俄國的梅契尼可夫於1879年應用綠僵菌防治小麥金龜子幼蟲;1901年日本人石渡從家蠶中分離出一種致病芽孢桿菌--蘇雲金芽孢桿菌;1926年g.b.fanford使用拮抗體防治馬鈴薯瘡痂病.這些都是生物農葯早期的研究基礎,當時並未形成產品.化學農葯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農葯公害」問題日趨嚴重,在國際上引起了震動,使農葯發展發生了轉折,引出了生物農葯.1972年,我國規定了新農葯的發展方向:發展低毒高效的化學農葯,逐步發展生物農葯.70~80年代,我國生物農葯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景象.但是,由於化學農葯高效快速,人們仍寄希望於化學農葯防治病蟲害,對生物農葯的研製和應用曾一度漠視忽略.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進步,減少使用化學農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呼聲日益高漲,研究開發利用生物農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發展成為國內外植物保護科學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生物農葯具有安全、有效、無污染等特點,與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近年來我國生物農葯的研究開發也開始呈現出新的局面,目前,已發展成為具有幾十個品種、幾百個生產廠家的隊伍.生物農葯在病蟲害綜合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顯得愈來愈重要.
編輯本段生物農葯的優點
概況
生物農葯與化學農葯相比,其有效成分來源,工業化生產途徑,產品的殺蟲防病機理和作用方式等諸多方面,有著許多本質的區別.生物農葯更適合於擴大在未來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策略中的應用比重.概括起來生物農葯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選擇性強
①選擇性強,對人畜安全.目前市場開發並大范圍應用成功的生物農葯產品,它們只對病蟲害有作用,一般對人、畜及各種有益生物(包括動物天敵、昆蟲天敵、蜜蜂、傳粉昆蟲及魚、蝦等水生生物)比較安全,對非靶標生物的影響也比較小.
對生態環境影響小
②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生物農葯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謝產物所具有的殺蟲、防病、促生功能.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來源於自然生態系統,它的最大特點是極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種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種來於自然,歸於自然正常的物質循環方式.因此,可以認為它們對自然生態環境安全、無污染.
誘發害蟲患病
③可以誘發害蟲流行病.一些生物農葯品種(昆蟲病原真菌、昆蟲病毒、昆蟲微孢子蟲、昆蟲病原線蟲等),具有在害蟲群體中的水平或經卵垂直傳播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條件之下,具有定殖、擴散和發展流行的能力.不但可以對當年當代的有害生物發揮控製作用,而且對後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種群起到一定的抑制,具有明顯的後效作用.
可加工
④可利用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目前國內生產加工生物農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資源(如農副產品的玉米、豆餅、魚粉、麥麩或某些植物體等),原材料的來源十分廣泛、生產成本比較低廉.因此,生產生物農葯一般不會產生與利用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煤、天然氣等)生產化工合成產品爭奪原材料.
編輯本段生物農葯三大類型
植物源農葯以在自然環境中易降解、無公害的優勢,現已成為綠色生物農葯首選之一,主要包括植物源殺蟲劑、植物源殺菌劑、植物源除草劑及植物光活化黴毒等.到目前,自然界已發現的具有農葯活性的植物源殺蟲劑有楊林股份生產的博落回殺蟲殺菌系列、除蟲菊素、煙鹼和魚藤酮等.動物源農葯主要包括動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黃蜂毒素、沙蠶毒素等.目前,昆蟲病毒殺蟲劑在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日本及印度等國已大量施用,國際上己有40多種昆蟲病毒殺蟲劑注冊、生產和應用.微生物源農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謝物作為防治農業有害物質的生物制劑.其中,蘇雲金菌屬於芽桿菌類,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廣、開發時間最長、產量最大、應用最成功的生物殺蟲劑;昆蟲病源真菌屬於真菌類農葯,對防治松毛蟲和水稻黑尾葉病有特效;根據真菌農葯沙蠶素的化學結構衍生合成的殺蟲劑巴丹或殺暝丹等品種,已大量用於實際生產中.
編輯本段轉基因生物農葯
棉鈴蟲是我省較常見的棉花害蟲之一,但過多使用化學農葯又會造成環境污染.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專家巧妙地提取非洲毒蠍子身上的毒素,利用基因重組技術,製成了生物農葯——「重組抗棉鈴蟲病毒」,可使棉鈴蟲的死亡時間縮短至2天以內. 據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員孫修煉介紹,「重組抗棉鈴蟲病毒」屬於轉基因病毒.早在這種轉基因病毒誕生前,他就曾研製出一種相當於初級的轉基因抗棉鈴蟲病毒,但使用了該病毒後,棉鈴蟲的死亡時間較長:約需3-5天,其間棉鈴蟲仍會對棉花產生一定危害. 2004年,孫修煉將非洲毒蠍子身上特有的毒素——蠍毒的基因提取後,重組到抗棉鈴蟲病毒中,研製出了超強生物農葯——「重組抗棉鈴蟲病毒」.這種重組後的轉基因病毒噴到棉鈴蟲身上後,蟲子就像被麻醉了一樣,立即從棉樹上跌落,不出2天就會死亡. 在研製出這一生物農葯後,專家們又花了4年時間,經過實驗室、5畝以下的中間實驗地和45畝以下半封閉實驗地進行環境釋放實驗等,證實「重組抗棉鈴蟲病毒」對於棉鈴蟲的天敵、環境以及水體等均是安全的,同時還研究出了一套針對轉基因病毒的安全性評估的技術指南.日前,這項研究獲得國家環保局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一等獎.
❾ 倡導使用的農葯都有哪些
一般都會倡導使用生物農葯。因為生物農葯一般來說都是高效低毒的,對於我們人體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哪怕我們在噴灑農葯的時候,對我們自身的危害也不大。種植蔬菜水果使用生物農葯的比較多,因為過了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進行食用了,不會有著太多的殘留。現在很多人購買蔬菜也好,水果也好,都特別講究有機、安全、綠色,無公害。使用生物農葯可以大大的降低農葯的一個殘留,就能夠符合國標,成為無公害的農作物。
倡導不濫用農葯。有的人為了省事出了一點問題就使用農葯,基本上在種植過程當中很長時間都是用農葯噴灑防治的。那麼這樣的話就會出現濫用農葯的事情,濫用農葯不僅會影響這個農作物,也會有一定的殘留,同時也危害人體健康。農葯的出現可以對疾病防控以及殺滅蟲類有很好的效果,但並不建議濫用,所以一定要掌握一個度。
❿ 生物制劑有哪些
生物制劑分為醫用生物制劑和保健生物制劑,如下:
1、醫用生物制劑 :醫用生物制劑的生產,如疫苗,廣譜生物制劑等的生產除具有像所有葯物生產的要求外,還具有一系列的特點。
2、保健生物制劑:乳酸鈣、葡萄糖酸鈣、乳酸鋅、維生素D。瑞卡福抑菌噴劑,主要成分為乳酸、乳酸菌、乳酸菌素等。
以各類具有醫研價值的碳基生物為原料,利用傳統技術或現代生物技術製造,作用於人體各類生理症狀的預防(保健)、治療和診斷的各種形態制劑。
(10)生物制劑農葯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物制劑擁有DNA重組技術,重組是遺傳物質的重新組合,一般也伴隨著遺傳物質的轉移的過程。用人工方法將需要的特定基因(供體)與載體DNA連接,再將它們一起轉移到另一種生物宿主細胞(受體)中,並與宿主細胞DNA整合。
當宿主細胞增殖時,目的基因也隨著增殖,從而改變了宿主細胞的某些遺傳特性並表達目的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也可以說是無性拼接繁殖法傳遞遺傳信息。
原生質體融合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很大的意義,在植物遺傳工程和育種研究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它是植物同源,異源多倍體獲得的途徑之一,它不僅能克服遠源雜交有性不親和障礙,也可克服傳統的通過有性雜交誘導多倍體植株的麻煩,最終將野生種的遠源基因導入栽培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