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隨著生物技術的廣泛應用,其安全性與倫理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很多領域的科學技術本來就是雙刃劍,既能為人類造福、亦能為人類造孽,甚至對人類的生存發展產生重大危害,特別是你提及的生物技術領域,如果對課題立項監管不嚴,稍有不慎就可能福禍兩重天,比如近幾年出現的非法轉基因、克隆人等等。
2. 如何理解生物技術食品的安全性
目前大多人所關注的是:遺傳重組食品的潛在致敏性以及潛在毒性。 們知道,任何一種生物的性狀都是通過蛋白質表現出來的,而蛋白質的生成則恰恰決定於 們將之改變的遺傳物質(簡稱dna吧,雖然可能不完善)。 們通過技術手段將外源dna—這種本不屬於目標物種的dna整合到了目標物種的dna序列中,從而產生 們人類想要目標生物產生的新性狀:高產、「完美」的營養比例、抗蟲等等。
然而,可能 們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每個物種的dna序列都是一個整體,雖然可能其中只有1% 的dna是有意義的,但由於人類的干預,很有可能致使這個dna序列產生新的,且是人類預想之外的啟動子或者密碼子,從而產生目標之外的蛋白質乃至目標之外的新性狀。這就構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在沒有進行完備的論證之前,都不能確定其是好是壞!同時,由於生物自身具有基因突變的可能,因此人類植入的外源dna也很有可能再帶給人類意想不到的「驚喜」。
3. 明天生物課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辯論賽,我們是反方,求大神給些建議
轉基因食品問題。美國孟都山公司在中國做實驗。黃金大米等各種轉基因食品。
基因代碼。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定製嬰兒,指通過「植入前基因診斷」,然後檢驗胚胎的基因,再選擇不具有特定基因(例如癌症)的胚胎植入母體,最後發育成嬰兒。
3。快速基因測序和人體晶元。 以後是否可以直接通過基因的好壞評價一個人呢?
4。 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隨著生物技術的提高。抗生素的濫用造成的問題,如耐葯細菌,超級細菌等。
5.生物恐怖事件,利用致病微生物搞恐怖活動,造成公眾混亂,從而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當前恐怖主義者的一個重要手段
6。大大的增加了人的存活率,人口過剩,地球負擔加重(可能有點反人類了。。。)
7 潛在影響70年代初,當科學家第一次利用重組基因技術把大腸桿菌的λ噬菌體病毒和猿猴的SV40病毒構建成重組基因分子時,人們產生了一種恐懼,用這種方法會不會製造出人類無法控制的超級病毒或者超級生物,給人類和自然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於是科學家開始關注現代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即生物安全。
暫時想到這么多。。。說實話。。這個論題很不公平。。利大於弊是肯定的。。就這些論點吧。。
哦。。還有老掉牙的克隆人。。
4. 怎樣看待生物技術對食品安全的影響
現代生物技術涉及到食品安全的主要就是轉基因食品了,所謂的轉基因食品即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它們的遺傳物質,使其在性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這種以轉基因生物為原料加工生產出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
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評價主要有:①轉基因食品外源基因產物的營養學評價(包括:營養促進或缺乏、抗營養因子等)、毒理學評價(包括免疫毒性、神經毒性、致癌性、繁殖毒性等)以及是否有過敏源;②外源基因水平轉移而引發的不良後果,如標記基因轉移引起的胃腸道有害微生物對葯物的抗性等;③未預料的基因多效性所引發的不良後果,如外源基因插入位點及插入基因產物引發的下游基因轉錄效應而導致的食品新成分的出現,或已有成分含量減少或消失等。當然評價指標還應包括其他一些內容。
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通過對商品化的轉基因食品植物的安全研究證明,轉基因食品外源基因水平轉移的可能性極小。人們在食用轉基因食品後,絕大部分DNA已經降解,並在腸道中失活,極小部分(<0.1%)的DNA轉移的可能性非常小,除非在特例中需考慮。對殺蟲晶體蛋白Bt而言,因它只作用於鱗翅目昆蟲,對哺乳動物、魚類及非鱗翅目昆蟲無作用。有些蛋白已知為抗營養因子(如外源凝集素和蛋白酶抑制劑),由於食品加工可減少或消除這些毒性物質,因此含這類毒性物質的食物生吃時有毒,但經適當加工後則是安全的。在下列情況下轉基因植物食品可能產生過敏性:1.外源基因編碼已知的過敏蛋白。2.基因源含有過敏蛋白。如Nebraska大學證明,表達巴西堅果2S清蛋白的大豆有過敏性,這是迄今已知轉基因植物未被批准商業化的惟一例子。3.轉入蛋白與已知過敏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學上有明顯的同源性。4.轉入的蛋白屬某類蛋白的成員,而這類蛋白家族中的有些成員是過敏蛋白。
現在還是盡量選擇非轉因食品,因為非轉因食品更安全一些。
5.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
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環境安全
6. 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帶來哪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如何看待這些影響
生物技術的利與害
專家預言,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中國已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
現代生物技術已逐漸進入人類生活,但它在應用中是否安全呢?專家建議採取預防手段是必要的,但不必誇大其危害。目前還找不到一個生物技術真正導致危害的實例。
我國的生物技術起步較晚,目前的生物產品大多屬無風險的Ⅰ級,極少部分屬於低度風險的Ⅱ級,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現代生物技術經過短短20多年的發展,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將人類帶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領域。有專家預言,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生物技術將成為世界經濟的支柱產業。
生物技術應用前景十分廣闊。例如利用基因治療疾病、製造生物葯品、種植轉基因作物等,都將給人類帶來福音。
不久前,俄羅斯醫學家成功地將小鼠的胰島素移入一位患病兒童的體內,用於疾病的治療。這種被稱為基因治療的現代生物技術,是將有特定基因的細胞移入人體缺乏此種基因的器官內,以彌補病人的遺傳性基因缺陷。今後基因治療將越來越多地應用於癌症、艾滋病、乙肝等疑難雜症。
製造生物葯品是生物技術醫學利用的另一重要方面。13年前第一種生物葯品--用於治療糖尿病的人造胰島素問世。目前,美國已有1300多家公司投入這項研製,約有50%的新葯是生物葯。在中國,業已開發出ɑ-干擾素等生物葯品。
農業生產中,化肥和農葯的大量施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使人類糧食供給陷入新的危機。而現代生物技術不僅可以大量用於作物的抗病毒、抗蟲性、抗除草劑和抗真菌細菌病害,給農業帶來持續增產;運用轉基因手段,還可以在體外將不同種屬植物的基因分子以特殊的方法連結,構成一種新的基因分子,突破了傳統育種技術只能在同種屬內植物間進行的限制,創造出新優質高效品種。同時,它還可以對果實延熟保鮮,提高作物的抗寒抗鹽性。
據統計,1997年,全世界種植轉基因玉米320多萬公頃,平均增產7%,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1300萬美元。而1998年全世界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已達2780萬公頃,經濟效益相當可觀。如計入使用生物技術後化肥農葯污染減少的環境效益,無疑是一個更誘人的數字。
此外,生物技術還被廣泛應用在食品開發和環境保護等領域。世界各國紛紛將現代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優先發展的重點領域,據悉,中國業已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戰略重點。
不知不覺中,生物技術走入人類前行的進程。但迅猛發展的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是福還是禍?它的應用是否安全呢?專家建議採取預防是必要的,但不必誇大其危害。
70年代初,當科學家第一次利用重組基因技術把大腸桿菌的λ噬菌體病毒和猿猴的SV40病毒構建成重組基因分子時,人們產生了一種恐懼,用這種方法會不會製造出人類無法控制的超級病毒或者超級生物,給人類和自然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於是科學家開始關注現代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即生物安全。
專家們認為,現代生物技術存在著廣泛性、潛在性、長期性的危險,可能會出現影響環境中非目標性生物生態結構,改變物種的競爭關系,出現轉基因植物雜草化和部分產品的毒性、致病性和過敏性等一系列問題。
如何看待這些潛在的危險呢?專家們認為,生物技術的潛在危險應當引起重視,採取預防手段是必要的,但不要誇大生物技術的危害。一些可預見到的潛在危險通過生物安全手段是可以避免的,並不象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例如,轉基因植物的雜草化問題,現在的大多數栽培作物經人工馴化後,在自然條件下已失去適應性和自然競爭能力,其退化為雜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涉及生物安全性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基因漂移。轉基因作物會不會發生基因漂移,改變非目標生物的生態結構和物種的競爭關系?基因漂移只能在親緣關系較近的種屬之間進行,有的作物與其屬於同一種的雜草親戚,如十字花科的油菜,它的基因有可能會轉移到此類雜草上,增加了雜草的抗蟲或抗除草劑的能力,提高其生存適應性。在種植這種轉基因作物時,一般會採取各種物理或生物的隔絕等安全措施,如使轉基因作物與雜草的花期錯開,漂移是可以避免的。我國現在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棉花和玉米在我國都沒有與其同屬一個種的雜草,不會發生基因漂移。但在墨西哥,許多野生的玉米是雜草,種植轉基因玉米時就需要採取安全措施。
目前,現代生物技術的確會對農業生態造成一定影響,如抗蟲害的轉基因作物的長期大量種植,會使作為清殺對象的目標害蟲發生群體改變,產生抗性,更難清殺。國外目前採用「避難所」的安全措施,在種植轉基因作物同時也種植一定數量的常規作物,使轉基因作物上的有抗性的害蟲與常規作物上無抗性的害蟲共同繁殖,以稀釋這種抗性基因,延緩抗性出現,為研製開發新的抗蟲害基因爭取時間。
在生物技術開發中,要注意避免人為擴大生物的毒性、過敏性,致病性。美國一實驗室曾試圖用巴西堅果中的2S清蛋白作基因工程,後來發現2S清蛋白是一種過敏源,重組其基因,全使一些原本不含該過敏源的生物也具有過敏性,擴大了過敏的范圍,出於生物安全的考慮,實驗最終被停止了。
我國的生物技術起步較晚,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不到全世界總面積的0.01%,生物產品也相對較少。依據1993年12月原國家科委發布《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生物產品按其風險大小劃為四個等級。目前我國的生物產品大多屬無風險的Ⅰ級,極少部分屬低風險的Ⅱ級,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目前在世界范圍,我們還找不到一個生物技術真正導致危害的實例,因為人們在生物技術發展的初始階段,就認識到其潛在的危險,而加以防範。隨著生物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生物安全日益顯露其重要性,它將不再局限於生物技術本身,而在國際貿易、基因資源保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預計下一個世紀,生物技術將逐步商品化和產業化,生物安全將不僅是生物技術開發利用的科學管理規范和對未知危險的防範,還將成為其產品商品化和產業化的重要保障
7. 求一篇關於「生物技術的安全性」或者「生物技術與倫理道德」的議論文!
專題4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專題教材分析一、 教學目的要求知識方面1.簡述與生物技術安全性和倫理問題有關的生物學知識,能運用這些知識理解不同觀點的內容和論據。2.舉例說出生物武器對人類的威脅。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1.關注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問題,認識到每一項生物技術的發展都有可能帶來安全性和倫理問題。2.養成關注社會問題討論的參與意識,形成質疑、求實的科學態度,並能以理性的、積極的態度關注問題的解決──通過科技手段的進步、社會規范的建立等途徑「趨利避害」。能力方面面對來自媒體和他人關於生物技術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的不同觀點,能夠運用已有的生物學知識進行辨析,初步形成客觀的科學的評價能力。二、教學內容的結構和特點(一)教學內容的特點本專題內容包括《科技探索之路──生物技術引發的社會爭論》及三節正文:《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關注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和《禁止生物武器》。第一節《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可用2課時教學,第二節《關注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可用2課時教學,第三節《禁止生物武器》可用1課時教學。本專題還安排了一個課外活動:「社會調查」(或「辯論會」)。本專題題圖的寓意是:公眾對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成果的倫理關注,往往超過了對科學價值理解的興趣。當試管嬰兒、轉基因食品、克隆動物等來到人間時,有人為此感到歡欣鼓舞,有人覺得猶如一場夢魘。究竟該如何應對?本專題的學習是在前面幾個專題的基礎上進行的。前面幾個專題主要是在技術層面上介紹各種生物技術的原理與應用,其知識、技能的成分更多些,而本專題主要是進行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的討論。例如,關於「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問題的討論。首先,在概述轉基因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食用轉基因食品會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隱性傷害?轉基因生物會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等;然後,以「論壇」的形式,從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環境安全三個方面分別介紹了不同的觀點、態度,並列舉了相關的論據。這樣編寫,不僅形式新穎,還使學生能夠依據人們所生活的不同社會環境,從多個角度了解和認識轉基因生物安全性問題,感受問題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又如,在「關注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中提出了三個熱點問題:「如果有朝一日克隆人真的來了,我們應該怎麼辦?」「你支持設計試管嬰兒嗎?」「你要一張基因身份證嗎?」通過對這三個熱點問題的討論,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理性地看待生物技術中的倫理爭論。最後又在「拓展視野」中介紹了「爭奪基因資源」這一熱點問題。本專題最後一節,通過對生物武器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生物武器的危害。在恐怖主義猖獗且現代生物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了解生物武器對人類的威脅,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專題之所以選取了與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直接相關的幾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主要的意圖有以下幾方面:(1)提出在生命科學發展過程中,所引出的種種倫理、社會和法律問題。(2)在學生已有的生命科學基礎知識之上,引導學生對科技成果的應用進行正確的思考。(3)要讓學生了解,由於個人所處的社會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宗教信仰、歷史背景、傳統倫理觀念等方面的差別,就會產生出不同價值觀。這樣,對於生命科學中同一個倫理、社會或法律問題,在不同社會中不僅會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還會引導出截然不同的社會措施、政策和法規。(4)對於中國來說,所有的判斷和所立的法規,都必須符合自己的國情,符合國家的最高利益:既要有利於中國科學家佔領科學研究制高點、有利於國家科學技術的繁榮,又要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另外,通過介紹我國對待轉基因生物、治療性克隆、生物武器等問題的政策和法規,使學生們認識到,生物技術立法要在國際法規的大框架下,符合自己的國情。在呈現方式上,本專題將學生的活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安排了較多的討論(如「論壇」和「熱點問題討論」)、辯論、調查或進展追蹤等活動。其中,「論壇」和「熱點問題討論」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了有關問題的不同觀點、背景資料,以及爭論的焦點等,其目的是讓學生在了解該問題全貌的情況下,展開討論或做進一步的調查。通過這些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關注社會問題的參與意識,使學生能夠科學地、理性地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復雜社會問題的能力。(二)教學內容的結構三、與學生經驗的聯系本專題的學習要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諸如遺傳與變異、生殖與發育等必修模塊的基礎知識;以及本模塊基因工程中的轉基因技術,細胞工程中的核移植技術,胚胎工程中的胚胎移植技術等知識。只有運用這些知識才能更好地辨析每一種觀點背後論據的科學性。每一個問題的討論及其辯論活動的實施都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調動和考查。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也存在有與轉基因生物、試管嬰兒、基因歧視等問題直接或間接接觸的機會;加上媒體的相關報道,在學生中會產生各種認識。雖然這種認識可能是模糊不清的,但至少學生對生物技術的安全性與倫理問題是不陌生的。四、與其他專題的聯系在這一專題中,學生要能夠對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和倫理問題進行一些反思和辨析,需要運用到基因工程、細胞工程,以及胚胎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的基礎知識。因此,前三個專題的學習是本專題的基礎。本專題的學習又是整個模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對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的關注,以及對生物技術倫理問題的討論,學生才能真正地將現代生物技術的發生、應用和發展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切實地聯系起來。同時,在分析和討論相關的生物技術安全性和倫理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對現代生物技術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運用水平也將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和興趣,這也是本模塊基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8. 現代生物技術發展會給人類帶來哪些潛在的負面影響如何看待這些影響 論述題
生物技術發展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摘要:生物技術在醫療保健、環保及食品領域的應用,對改善人類的醫療與生存環境、提高疾病預防、診斷及治療技術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在其為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益處的同時,我們應高度警惕它對人類健康及社會倫理道德、生態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並積極做出科學而有效的對策。
1. 生物技術發展現狀
生物技術(Biotechnology)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利用生物(或生物組織、細胞及其他組成部分)的特性和功能,設計、構建具有預期性能的新物質或新品系,以及與工程原理相結合進行社會生產或社會服務的綜合性技術領域。它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基礎上結合現代工程學的方法和原理而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科學技術[1]。
以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細胞工程為基礎的現代生物技術是21世紀科技創新的前沿,代表了高新技術發展的方向。尤其是1990年啟動的,由美、英、德、日、法、中六國參與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順利實施則把生命科學推向當代科學研究的頂峰。
生物技術的發展對化學、數學、物理、材料、信息工程等學科提出了許多新問題、新思路和新挑戰,促使這些學科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對於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於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少的國家,發展生物技術產業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 生物技術對人類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
生物技術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為人類健康水平的提高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2.1 疾病預防、診斷及治療
醫葯生物技術是生物技術領域中最活躍、產業發展最迅速、效益最顯著的領域。投資比例及產品市場均占生物技術領域的首位。生物技術在醫葯領域的應用涉及到新葯開發、新診斷技術、預防措施及新的治療技術,如單克隆抗體、基因診斷、熒光檢測、基因晶元等。這些技術可以快速、靈敏、簡單地診斷疾病。常用的疾病診斷方法有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和DNA診斷技術。
單克隆抗體可以用於疾病治療,也可用於疾病診斷。如用於腫瘤治療的生物導彈,是將治療腫瘤的葯物與抗腫瘤細胞的抗體連接在一起,利用抗體與抗原的親和性,使葯物集中於腫瘤部位以殺死腫瘤細胞,減少葯物對正常細胞的毒副作用[1]。單克隆抗體更多地是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效果的評價。再有,基因晶元技術可用於包括遺傳性疾病、傳染性疾病及腫瘤等疾病的診斷、DNA序列分析、葯物篩選、基因表達水平的測定等領域。這些都為改善人類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2]。
2.2 生物制葯
生物制葯改變了傳統制葯的原料、工藝和生產方式,製造出有特殊療效的葯物,幫助醫學戰勝了許多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頑症。抗生素是人類最熟悉、應用最廣泛的生物技術葯物。目前上市的基因工程蛋白質葯物主要用於治療癌症、艾滋病、細菌感染、代謝病、血液病、糖尿病等[3]。利用基因工程生產的重組疫苗可以達到安全、高效的目的,如病毒性肝炎疫苗、霍亂、痢疾、血吸蟲疫苗等[4]。
2.3 HGP對人類疾病基因研究的貢獻
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是人類基因組中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的信息,HGP在利用基因進行疾病診斷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過去人們要花很長時間來尋找到底是哪一種基因引發疾病,有了基因圖譜,這一過程將大大縮短。基因圖譜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治病的新葯[5]。了解基因對蛋白質的作用。科學家可以設計基因葯物,利用基因釋放的命令來修復或製造蛋白,使蛋白按要求控制人體細胞或器官的正常運作,達到治病的目的。
2.4 轉基因動植物
通過基因工程來提高食物的營養水平,可為改善全球人類營養狀況做出貢獻。轉基因動物和轉基因農作物的出現為人類提供了新型、高質、健康的食品。其中,以轉基因植物發展尤為迅速。據統計,在美國,轉基因食品高達4000多種,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通商品。
2.5 生物技術在環保方面的應用
現代生物技術不僅在農作物改良、醫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也隨著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在環境監測、工業清潔生產、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有毒有害物質的無害化處理等也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如利用生物技術處理垃圾廢棄物,即通過降解破壞污染物的分子結構,而降解產物及副產物大都可被生物重新利用,這樣便有助於把人類活動產生的環境污染減輕到最小程度。此外,還可利用發酵工程技術處理污染物質。
3.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困擾
3.1 生物技術的安全性問題
生物安全狹義來講,是指現代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以及轉基因生物的跨國越境轉移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潛在的不利影響。廣義是指與生物有關的各種因素對社會、經濟、人類健康及生態環境所產生的危害或潛在風險。
3.1.1基因污染:是一種非常特殊又危險的環境污染。大致有三種情形:污染傳統作物而改變其消費性質;污染自然界的基因庫;影響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3.1.2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目前尚無定論。其風險目前已引起廣泛關注。轉基因生物作為食品進入人體,很可能出現某些毒理作用和過敏反應;轉基因生物使用的抗生素標記基因可能使人體對很多抗生素產生抗性;轉入食品中的生長激素類基因可能對人體生長發育產生重大影響,有些影響需要經過長時間才能表現和監測出來[6,7];轉基因微生物可能與其他生物交換遺傳物質,產生新的有害生物或增強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以致引起疾病的流行[6]。
3.1.3基因治療的不確定性:
1)目前的技術不能保證將基因引入生殖細胞對後代不造成傷害並且有效,而一旦造成傷害將遺傳下去且不可逆轉;
2)有治療價值的基因尚為數不多,多基因控制的遺傳病機理尚不明了;
3)為了使基因進入細胞內,基因常與腺病毒或逆轉錄病毒整合在一起,但病毒對機體的潛在風險沒有得到解決。
3.1.4異種移植的危險性:免疫排斥與跨物種感染是異種移植的兩大主要問題。
3.1.5生物武器的恐慌:生物戰劑是在軍事行動中用以殺傷人畜和破壞農作物的致病微生物、毒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統稱。目前,傳統的生物武器發展到了「基因武器」的新階段。
3.2 生物技術的倫理問題
生物醫學技術的進步使人們不但能更有效地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而且有可能操縱基因、精子或卵子、受精卵、胚胎、以至人腦和人的行為。這種放大了的力量可以被正確使用,也可能被濫用,對此如何進行有效控制?這種力量的影響可能涉及幾代人。若這一代人的利益與子孫後代的利益發生沖突時怎麼辦?1997年2月, 「克隆羊」的問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那麼下一步會不會有「克隆人」?HGP的完成之後, 「基因歧視」使一些攜帶不正常基因的人在婚姻、就業、升學等受到不公正待遇[8]。現代輔助生殖技術(Artificial Reproction Technology,ART)的產生及發展,使傳統婚姻家庭理念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與破壞,一個孩子可能有五個父母[9],到底誰是孩子的合法父母?胚胎成為商品,那麼人是不是也是商品?生物技術在許多方面都給倫理學出了難題,而倫理的模糊、混亂和顛倒極易導致心理和感情上的扭曲。
4. 結語
生物技術既可造福於人類,也可能引起倫理道德等社會問題,甚至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尤其是對危害性認識不足或被人類濫用時,其潛在危險難以預料。因此人類必須正視這些問題,加強政策導向、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對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健康加以引導,使其為提高人類健康水平、延長壽命、開發新能源、環境保護方面繼續做出貢獻。
9. 如何看待生物技術的安全性
對已知的確認的危害,要重視,但也不能重視太過,因為目前人類了解到得還太少,而且什麼東西都是有兩面性的,你因為他又危害就不碰他不對。
10. 生物技術的潛在危險是什麼
生物技術,尤其是重組DNA技術,使科學家能將高等生物的遺傳物質同細菌的遺傳物質相結合,這種實驗室所創造的「雜種生物」是以前自然界中所沒有的,因而可能會對人或其他生物具有獨特的致病性,這種危險在目前是難以估量的。一般被實驗室選作重組DNA分子宿主的是大腸桿菌K12,它是人類腸道細菌的特殊菌株,沒有證據表明大腸桿菌K12能以其他大腸桿菌同樣的方式引起疾病,即說明其可能有新的致病潛力。這樣,當其出現在外部環境中時,人類不可避免地要對其安全性產生懷疑。與此相似,用微生物將固氮基因轉移到穀物等非豆科植物中去,會產生有利的後果,但是,這種微生物在土壤中的繁殖可能會破壞植物群落和動物群落兩方面的生態平衡。另外,在發展了用微生物進行葯物生產的技術之後,原來比較缺乏的某些生物物質如激素,可能變得相當豐富,會導致這些物質被過分使用,從而也就失去了用其進行正當治療的基礎。再者,目前即將開始的基因治療都是體細胞基因治療,主要採用反轉錄病毒載體介導的基因轉移,如果對其安全性沒有完全把握的話,則可能由於載體的插入產生細胞生長的異常調節,從而導致惡性增生。
除了以上這些具體的生物技術可能會引發的問題外,另一層次的潛在危險也將逐步暴露出來,即從事生物技術的工作人員將把生物技術引向何方?他們的價值觀可能對人類利益造成傷害。如果某個科學家只是僅僅從他個人的興趣出發開發生物技術,或者他認為科學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發展下去,或者他個人的利益取決於迅速抓住科學發現的機會,在這些情況下,該科學家的個人利益往往會與公眾的利益相沖突,他有可能會違背公眾的利益,而製造出人類無法控制的生物,從而給人類帶來無窮的後患。因此,從事生物技術的研究人員同樣面臨職業道德問題,他們一般不應捲入商業責任和科學責任交織在一起的競爭之中。實際上,防止生物技術的應用不當給人類或社會所帶來的危險性,在客觀上賦予了科研人員將情況通報給公眾的義務。當人們在圍繞著是否應該發展某些生物技術的問題產生不同意見時,應該向社會公眾公開這些不同的觀點和意見,而不能只把爭論局限於科學界和政府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