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銀河系中還有其他生物嗎
太陽系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都不適合人類生存。我們人類在太陽系中是獨一無二的。那麼在太陽系以外,有沒有類似人類的智慧生物呢?
智慧生物的繁衍生存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尋找智慧生物,就先要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以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標准來說,作為先決條件的是,這種生命離不開液態水。我們想知道,在某行星上是不是已經存在類似人類甚至進化階段更高的生物。不論是這兩種情況中的哪一種,像地球上那樣長的演變年代看來總是必需的。
所以可想而知,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不難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啊!
行星上要維持生命存在需要很多條件,但是科學家仍然認為宇宙中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有很多。據天文學家估算,銀河系裡有1000億顆以上的恆星,而它們周圍又有大約1500萬顆與地球環境差不多的行星。但是這些行星離地球實在太遙遠了,我們無法知道那裡的一切。
⑵ 銀河系存在生物嗎
導語:銀河系中恆星就有多達1500億顆左右,而行星就更多了,按照這樣的數量,其中類似地球的星球最少也有10億,那麼這10億中的1%的星球有生命,那也有一千萬個生命星球,但是科學家表示類地星球很多,但是真正實現生命的存活並不容易,因為生物進化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探秘志了解下。
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嗎
宇宙還有其他生命嗎這是人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也是很多人研究的話題。但是嚴格來說宇宙中和地球類似的星球應該有很多,畢竟宇宙太大了,而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份子罷了。不過科學家已經成功發現了幾百個類地星球了。
要知道在銀河系中就有多達1500億顆左右的恆星,行星就更多了。其中一些肯定和地球差不多的,而各國科學家團隊也在不斷研究當中。並且已經成功發現了幾百個和地球很類似的星球。
銀河系存在多少生命?
銀河系直徑比十萬光年更多,假如銀河系中一共有一千億顆行星,和地球類似的最少也有10億左右,假如在這10億中有1%的星球有生命,那麼可能有一千萬個生命星球,即使在減少,最少也有十萬個。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雖然和地球條件差不多的星球很多,但是真正可以進化到生命的還是不多的。星球上面的生物進化需要漫長的時間,而星球保持穩定才是發展高級文明的關鍵。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動,星球上生命就會全完蛋。
所以地球是比較不容易的,而人類的誕生和發展也是難以復制的。而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這個課題也是人們一直在持續研究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有了更多進步。
總的來說就是銀河系中肯定是存在其他生命的,但是比較遺憾的是找到其他生命的蹤跡,當然也沒關系。畢竟人類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結語:不管人們到底多麼保守,宇宙中肯定存在其他高級生命,而銀河系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存在,這確實是相當讓人驚奇和感興趣的,宇宙的奧秘一直都是無窮無盡的。
⑶ 銀河系中有沒有生物
答案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恆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天上有的恆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恆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
大質量恆星發光發熱只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只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恆星中去找。
銀河系大約共有恆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恆星終究甚少。
除了少數例外,銀河系中恆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是還不清楚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只有在圍繞恆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但是,別的太陽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為可能的。這要人們打破一個太陽系這種概念的束縛。
科學發展史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觀念。我們了解到,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系。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系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行星系,這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系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產生了一對雙星,即使在以前行星曾成對出現過,它們在宇宙演變歲月中也許落到其中一顆星上,也許被甩到宇宙空間。
這些行星與各自恆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滿足它與所屬恆星的距離達到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系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
其他恆星周圍的行星始終沒有見到,怎會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具備了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只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系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系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
「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面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含有水分,但是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面溫度超過450度,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系中,地球似乎是獨此一家。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基本是相同的,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恆星,甚至別的星系中的恆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恆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化學元素。
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復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系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只不過它們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
⑷ 銀河裡有沒有水和其他生物
要分兩種情況: 銀河是古代中國對天空一大星系的形狀描述,視角是地球,那就是不包括地球的,所以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銀河裡存在水及其他生命。 而銀河現代多指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既然太陽都處於銀河,當然就有水及生命存在,因為地球就在銀河系內。
⑸ 銀河系有其他的生命嗎
我相信外星生命是存在的,畢竟宇宙無邊,既然地球可以擁有生命,為什麼其他星球不可能產生高度文明呢!據了解,銀河系裡有2千億顆太陽的「兄弟姐妹」,而目前科學家已找到了150個恆星有行星環繞,它們是地球的遠親。就算10個恆星中有一個有行星環繞,那麼地球在銀河系中就應該有200億個兄弟姐妹,就像太陽的9大行星中只有地球有高等智慧生命存在,那也應該有10萬-15萬個行星適合生命發展,然後產生智慧生命形成技術文明,他們應該會有和地球水平相似或者更先進的文明。
⑹ 銀河系中是否有生物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恆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恆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恆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恆星發光發熱只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只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恆星中去找。銀河系大約共有恆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恆星終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系中恆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只有在圍繞恆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太陽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恆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又說回來,別的恆星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有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系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
我們已經了解,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系。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系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具體而微的「行星系」,看來這也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系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因素而產生了一對雙星,那麼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經出現過,它們也應該在不長的宇宙演變歲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顆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間。因為認真觀測表明半數以上的恆星是雙星,所以銀河系整個算下來還剩大約400億恆星伴有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些行星與各自恆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應該滿足的條件是它與所屬恆星的距離使得輻射在它表面造成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系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別的恆星周圍的行星我們始終還沒有見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已經具備了距離恆星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只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系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系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面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面上軟著陸的一系列「海盜」號探測器經過取土分析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面溫度超過450℃,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系中我們似乎是獨此一家。
只要仔細想想,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只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只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外部條件合適,使生物能進化到較高級階段的行星,在銀河系中最多隻有100萬個。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生物學家,而不是天文學家。不過天文學家也能幫一點忙,他了解,除了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大體上是相同的,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恆星,甚至別的星系中的恆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恆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學元素。我們可以向生物學家保證,即使是在一個遙遠的,但氣候適宜的行星上,他也能找到構成一切有機分子所需的各種物質。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當然,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復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系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只不過它們理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甚至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已經達到智能生物階段了。
⑺ 銀河裡有小蝦\泥鍬海螺等水生物嗎為什麼呢
銀河是由很多星星組成的,不是真正的河,所以沒有水生物。
⑻ 銀河系裡有沒有可能其他星球上有生命
當然可能存在。
用綠岸公式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最早的「綠岸公式」是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弗蘭克·德拉克於1960年提出來的。1991年11月,設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綠岸鎮附近的國立射電天文台,舉行了一次探討地外智慧生命的學術討論會。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德蕾克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方程,後來稱之為"綠岸公式"(廣闊的宇宙就像無邊的沙漠,而居住著高度技術文明的星球,就像是一個個綠洲),這是對探索地外智慧生命作定量分析的第一次嘗試。
德蕾克提出的"綠岸公式"是這樣的:
N=R * ne * fp * fl * fi * fe * L
公式中,N代表銀河系中可檢測到的技術文明星球數,它取決於等式右邊7個數的乘積;
R表示銀河系中類似太陽的恆星的恆星形成率(即每年平均誕生的顆數),一般認為,只有像太陽這樣的恆星附近才有可能孕育出智慧生命來;
ne是在可能攜帶(具有生命的)行星的恆星中,其生態環境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的平均顆數;
fp表示有可能有生物存在的恆星(有人稱其為"好太陽")顆數,換句話說,"好太陽"一般是指那些光度恆穩、能長時間照耀從而滿足形成智慧生命演化所需的恆星;
fl是已經出現生命的行星在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中所佔的份額;
fi表示已經有智慧生命的行星的顆數,因為低級生命演化到智慧生命的概率畢竟很小;
fe是在這些已有智慧生命的行星中,已經達到先進文明的高級智慧生命的行星(如能作星際電磁波聯絡)的份額;
L表示具有高級技術文明世界的平均壽命(或者說延續時間),因為只有持續發展很長時間的文明星球才有可能做星際互訪。
綠岸公式是以乘積形式表示出的,這些因子的確切大小目前尚屬未知。公式中各個因子的重要性相同,其中有的因子可取近似值(例如R),有的因子則純屬主觀(例如L)。有的學者認為,除了L,其餘因子的乘積給出的是銀河系中可檢測文明的產率,用粗略估計的最低值代人計算,可得到N=40;用每一項最大可能值計算,則得N=5000萬。這就是說,在銀河系中的高級技術文明星球的數目為40至5000萬個。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據自己的見解,曾提出與綠岸公式類似的公式估計出,銀河系大約存在53萬個文明星球,即銀河系中每100萬顆恆星中,平均可能有18個高技術文明世界。
如果我們對這公式中的每一詞義盡可能採取最少的數值,那麼我們就得到:N=40這一結論。 但是,我們如果採用最大的數值,我們就得到:N=5000萬這一結論。 換句話說,在最不受歡迎的情形下,這個奇怪的綠岸公式可以算出,在我們的銀河系中,有40個知性集團,正在設法與其他的知性動物接觸。 而最大膽的假設是有五千萬顆住著不明來歷的知性動物的行星,正等待著來自宇宙中的訊號。全部綠岸公式的計算,不是根據我們現有的天文上的行星數字,而是依照自銀河系存在及所曾經存在過的行星數字。如果我們接受這個科學頭腦所信賴的公式,而相信比我們更進步的技術文明,在百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了。這一事實正支持了我們這里所提出的,在歷史曙光時期,曾有來自宇宙的「神」訪問這一地球的理論,美國天文物理學家沙更博士稱,單單根據統計數計,在地球文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曾有地球以外文明的人士,至少訪問過一次,這個說法是可能成立的。在這些思慮與推測中,自然會隱藏著一些古怪的想法,但是綠岸公式是一個數學公式,當然與推測自有很大的不同處。 一個叫做太空生物學(Exobiology)的新興科學支派,正在形成中。科學上,新興學派獲得承認,時常困難重重。
⑼ 銀河裡會有這些可愛的水生物嗎為什麼呢
銀河裡是否有水生物要分兩種情況:
1、銀河是古代中國對天空一大星系的形狀描述,視角是地球,那就是不包括地球的,所以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銀河裡存在水及其他生命。
2、銀河現代多指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既然太陽都處於銀河,當然就有水及生命存在,因為地球就在銀河系內。
銀河在中國古代又稱天河、銀漢、星河、星漢、雲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銀河在天鷹座與天赤道相交,在北半天球。銀河在天球上勾畫出一條寬窄不一的帶,稱為銀道帶,它的最寬處達30°,最窄處只有4°~5°,平均約20°,這只是銀河系中的一部分。
銀河只在晴天夜晚可見,是由無數暗星(恆星)的光引起的。銀河不是銀河系,而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包含上千億顆恆星、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6,000億至30,000億倍,直徑有約10萬光年。
⑽ 在銀河裡除了地球外還有沒有生命體的存在
在宇宙中有沒有或有多少像地球這樣的天體。地球上的有機分子不是從天外飛來的,而是本身具備的,作為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水和氧等物質在地球的胚胎中也大量存在。那麼,重要的就是引起這些有機物發生演變的外部條件,即來自太陽的光熱條件,它是使地球有機物演變進化成生命物質的外界條件。也就是說,因為地球具有了有機物和太陽光熱這兩個條件也就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必備條件。這樣我們只要探索一下宇宙中有沒有類似地球——太陽這樣的行星、恆星系統。據研究,在銀河系內大約有1%與太陽同類型的恆星,其中至少有10%的恆星帶有行星,也就是有1億顆像太陽這樣的恆星帶有行星。那麼在這1億顆行星中,有沒有與地球的內外條件完全一致的行星?實際上整個宇宙中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就有無數個。按概率理論來講,我們可以認為宇宙中除地球外,肯定還有與地球相同或相似的天體,也就是說宇宙中肯定存在像地球這樣有生命的星球,只是我們彼此都未發現對方而已。
那麼,在廣袤的宇宙中彼此聯絡的最好辦法又是什麼呢?以人類的智慧和科技水平來說,最好的手段就是電磁波通訊。人類目前使用的射電望遠鏡可以接收很微弱的來自太空的信號,但遺憾的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這些信號帶有高級智能生物的信息。另一個辦法是,把代表地球特徵的符號編譯成「密碼」,製成「地球名片」,用電磁波向外空發射。如果外星人的智慧與人類差不多,他們就有機會收到並破譯出我們信號的內容,然後他們再向地球發射信號。但是,即使由離我們最近的與太陽完全相同類型的恆星發射電磁波,到達地球也得
4.38光年。假設這個恆星有行星,行星上有高智能生命,他們收到信號並反饋信息,一個來回就得
8.76光年。因此,人類要與他們相見幾乎是不可能的。
宇宙中的生命是否只有地球上這唯一的一種?地球上的生命物質的特點是以碳氫化合物為主體的有機物,以氧作為新陳代謝的交換物質,水是形成生命的基本物質。具備這些條件後,在合適的溫度下,才可以形成生物。如果別的物質也可以形成生命,那它肯定不是在地球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但只要是生物,他們也必然要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以維持生命活動。
總而言之,從理論上分析,地球人不孤獨,宇宙中可能有「外星人」存在。但實踐上到目前為止,並未發現其他星球上生命體的存在,更談不上「外星人」來地球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