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生物實驗有哪些
實驗室里有: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和動物的口腔上皮細胞(用顯微鏡)
觀察魚的尾鰭(用顯微鏡)
觀察血細胞(用顯微鏡)
實驗室外:
觀察鼠婦生活習性
觀察蚯蚓的爬行
觀察一些動物的應激性(如:草履蟲)
心臟工作原理(灌水試驗)
觀察洋蔥上表皮細胞
目的:說明植物體是由細胞組成的。
材料:顯微鏡、洋蔥、鑷子、滴管、水、載玻片、針、蓋被片、吸水紙、紗布。
方法:
(1)用紗布將載玻片、蓋玻片擦乾凈。
(2)用液管在載玻片上滴一滴清水。
(3)用鑷子在洋蔥鱗片葉上撕下一小片表皮。
(4)將撕下的表皮放入載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針將其展開。
(5)用鑷子夾住蓋玻片,先將一邊接觸載玻片的水滴邊經再慢慢把蓋玻片放平,製成臨時切片。
(6)將臨時切片放到顯微鏡上,調整顯微鏡與臨時切片位置,調好後組織學生順序觀察。
注意:
(1)要盡力選薄一些的洋蔥表皮,製成臨時切片。
(2)為了看得清楚,可用紅墨水染色。方法是將一滴紅墨水滴到蓋玻片的邊上。用吸水紙在另一側吸水。紅墨水就被吸了過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3)由於洋蔥表皮臨時切片,要在課前製成,故要經常補充水分,保持蓋玻片下面有足夠的水分。
觀察小魚尾鰭內的血液流動:
1.在魚尾鰭的哪一處最容易找到毛細管?說出識別毛細管的標志.
尾尖端部分最容易找到毛細管.
識別毛細管的標志:(由魚身體一側流向另一側)管徑極窄,只能容紅細胞單行通過.
2.毛細管的管壁最薄,這樣的結構有什麼意義?
有助於血液和組織細胞進行氣體與物質的交換
下面是實驗
觀察魚尾鰭的血液流動
預習與輔導
心臟收縮時血液在血管中定向流動,從動脈流向毛細血管,再由毛細血管流向靜脈。在顯微鏡下觀察小魚尾鰭(用蛙蹼、蛙腸系膜也可以)內血液的流動方向和速度。
根據血管壁的厚薄,血管的粗細和血液流動的方向、速度,可以在縱橫交錯的血管中識別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識別的方法可參考下表:
實驗報告
目的要求
初步學會觀察血液在血管內的流動現象。
材料用具
活小魚、蛙蹼或蛙的腸系膜、脫指棉、紗布、培養皿、顯微鏡、燒杯、清水。
方法步驟
1.用濕脫脂棉將小魚包住,只露出尾鰭。
2.將包好的小魚放在培養皿中,使尾鰭平展,貼在培養皿底部。
3.將培養皿放在載物台上,用低倍鏡觀察尾鰭的血管和在血管內血液的流動。
4.識別小動脈、毛細血管和小靜脈。
做此實驗教師要提醒學生,將脫脂棉浸濕,並在靠近鰓部的脫脂棉上滴水,保持濕潤,以維持小魚的呼吸作用。小魚能正常呼吸,就能更好的觀察血液的流動,同時一個班做實驗以後,將小魚放入水中,還可繼續使用。如用蛙蹼做實驗材料,要將蛙全身和三肢包緊,只留一個肢的蹼即可,防止蛙在玻璃片上活動。無論是小魚尾鰭還是蛙蹼都必須平展在視野之內。
2. 高中生物會考必須掌握的實驗有哪些,實
實驗一:使用高倍顯微鏡觀察幾種細胞
一、實驗目的:
1、學會如何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
2、了解細胞的結構;
3、學會製作臨時裝片。
二、實驗材料:(實驗材料可換)松針、動物血液、動物神經細胞永久裝片
三、實驗用具: 載玻片、蓋玻片、蒸餾水、滴管、鑷子、土豆、刀片、顯微鏡(物鏡5X、10X、40X)
四、方法步驟:
1、製作松針的臨時切片:
(1)取干凈的載玻片一個平置於試驗台上,用滴管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餾水。
(2)將土豆切成條狀(截面約:0.5X0.5cm)取兩條,將一根松針夾在兩個土豆條之間,用刀片削成盡量薄的薄片,削時,手腕不動,靠大臂帶動小臂移動刀片。切片數次。從中選取較薄的切片,置於載玻片的水滴上。
(3)從一側輕輕蓋上蓋玻片,不要產生氣泡。用吸水紙輕輕吸去蓋玻片周圍的水滴,即完成臨時切片的製作。
2、觀察切片:
(1)取出顯微鏡,置於試驗台上靠左的位置,打開光源。
(2) 將上步製作好的切片置於顯微鏡的載物台上,調整載物台位置,使蓋玻片對准光源。
(3)使用5X物鏡觀察切片,使松針切片在視野中心,換成10X物鏡,觀察松針葉面橫切結構。
(4)換成40X物鏡觀察,注意細胞及細胞內物質結構,畫圖。
3、 動物血液臨時裝片的製作及觀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類似)
4、 動物神經細胞永久裝片的觀察。
五、考點提示:
1、松針的葉面結構是什麼樣的?
2、動物細胞的結構是什麼樣的?與植物細胞又什麼不同?
3、顯微鏡的物鏡倍數愈大,視野的亮度如何?物體的大小如何?
4、如何調節焦距?
5、如何才能使切片盡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對顯微鏡下觀察的效果有什麼影響。
實驗二: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一、實驗目的:
嘗試用化學試劑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闡明實驗原理—顏色反應,識記和區分用於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鑒定的試劑及產生的特定顏色,初步掌握鑒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學會描述實驗現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實驗原理:
某些化學試劑能使生物組織中的有關有機化合物,產生特定的顏色反應。
1、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可溶性糖類較多,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和蔗糖。前三種糖的分子內都含有游離的具還原性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分子內沒有,為非還原糖。實驗中所用的斐林試劑,只能鑒定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而不能鑒定可溶性非還原糖。
可溶性還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發生作用,可生成磚紅色的Cu 2O沉澱。如:
葡萄糖 + 2Cu2+ + 4OH— 加熱 葡萄糖酸 + Cu 2O↓(磚紅色)+ H 2O
即Cu 2+被還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澱
澱粉遇碘變藍色(直鏈)或紫(紅)色(支鏈)。
2、脂肪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脂等)統稱為脂類。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的正常成分,不溶於水而易溶於酒精、乙醚、氯仿等脂溶劑中。在化學組成上,脂類屬於脂肪酸的酯或與這些酯有關的物質。脂類的主要功能是氧化供能。
脂肪主要存積於脂肪組織中,並以油滴狀的微粒存在脂肪細胞漿內。
在病理檢驗中,脂類染色法最常用以證明脂肪變性,脂肪栓子以及腫瘤的鑒別。脂類染色使用最廣泛的染料是蘇丹染料,最常用的有蘇丹Ⅲ,蘇丹Ⅳ,蘇丹黑及油紅O等。脂肪被染色,實際上是蘇丹染料被脂肪溶解吸附而呈現染料的顏色。經研究認為組織中脂質在液態或半液態時,對蘇丹染料著色效果最好。根據這一原理,適當提高溫度(37℃-60℃)對組織切片染色效果是有好處的。
脂類染色,用冰凍或石蠟切片,以水溶性封固劑封固,如甘油、明膠和阿拉伯糖膠等。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液染成橘黃色或橙紅色(或被蘇丹Ⅳ染液染成紅色),膽脂素呈淡紅色,脂肪酸不著色,細胞核呈藍色。
3、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發生作用,產生紫色反應。(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鍵,在鹼性NaOH溶液中能與雙縮脲試劑中的Cu2+作用,產生紫色反應。)
三、實驗材料:
1、做可溶性還原性糖鑒定實驗,應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組織的顏色較淺,易於觀察。)經試驗比較,顏色反應的明顯程度依次為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
2、做脂肪的鑒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實驗前一般要浸泡3~4小時(也可用蓖麻種子)。
3、做蛋白質的鑒定實驗,可用富含蛋白質的黃豆或雞蛋清。
4、澱粉的鑒定:馬鈴薯勻漿。
四、實驗用具:雙面刀片、試管(最好用刻度試管)、試管夾、試管架、大小燒杯、小量筒、滴管、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火柴、載玻片、蓋玻片、毛筆、吸水紙、顯微鏡
五、實驗試劑:
1.斐林試劑(包括甲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質量濃度為0.05g/ mL CuSO4溶液)
2.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
3.雙縮脲試劑(包括A液:質量濃度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質量濃度為0.01g/ mL CuSO4溶液)
4.體積分數為50%的酒精溶液
5.碘液
6.蒸餾水
六、方法步驟:
一、可溶性糖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1. 制備組織樣液。
(去皮、切塊、研磨、過濾)
蘋果或梨組織液必須臨時制備。
因蘋果多酚氧化酶含量高,組織液很易被氧化成褐色,將產生的顏色掩蓋。
2. 取1支試管,向試管內注入2mL組織樣液。
3. 向試管內注入1mL新制的斐林試劑,振盪。
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甲液、乙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前才將甲、乙液等量混勻成斐林試劑;
切勿將甲液、乙液分別加入蘋果組織樣液中進行檢測。
斐林試劑很不穩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時,生成的Cu ( OH ) 2在70~ 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甲、乙液分別加入時可能會與組織樣液發生反應,無Cu OH生成。
4. 試管放在盛有50-650C溫水的大燒杯中,加熱約2分鍾,觀察到溶液顏色:淺藍色 → 棕色 → 磚紅色(沉澱)
最好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使試管底部不觸及燒杯底部,試管口不朝向實驗者。
也可用酒精燈對試管直接加熱。
防止試管內的溶液沖出試管,造成燙傷;
縮短實驗時間。
二、脂肪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花生種子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葉薄片,將薄片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紙吸去裝片中的水。
干種子要浸泡3~4小時,新花生的浸泡時間可縮短。
因為浸泡時間短,不易切片;浸泡時間過長,組織較軟,切片不易成形。切片要盡可能薄些,便於觀察。
在子葉薄片上滴2~3滴蘇丹Ⅲ或蘇丹Ⅳ染液,染色1分鍾。
染色時間不宜過長。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染液,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吸去酒精。
酒精用於洗去浮色,不洗去浮色,會影響對橘黃色脂肪滴的觀察。同時,酒精是脂溶性溶劑,可將花生細胞中的脂肪顆粒溶解成油滴。
用吸水紙吸去薄片周圍酒精,滴上1~2滴蒸餾水,蓋上蓋玻片。
滴上清水可防止蓋蓋玻片時產生氣泡。
低倍鏡下找到花生子葉薄片的最薄處,可看到細胞中有染成橘黃色或紅色圓形小顆粒。
裝片不宜久放。
時間一長,油滴會溶解在乙醇中。
三、蛋白質的鑒定
操 作 方 法
注 意 問 題
解 釋
制備組織樣液。
(浸泡、去皮研磨、過濾。)
黃豆浸泡1至2天,容易研磨成漿,也可購新鮮豆漿以節約實驗時間。
鑒定。加樣液約2ml於試管中,加入雙縮脲試劑A,搖勻;再加入雙縮脲試劑B液3~4滴,搖勻,溶液變紫色。
A液和B液也要分開配製,儲存。鑒定時先加A液後加B液。
CuSO4溶液不能多加。
先加NaOH溶液,為Cu2+與蛋白質反應提供一個鹼性的環境。A、B液混裝或同時加入,會導致Cu2+變成Cu ( OH ) 2沉澱,而失效。
否則CuSO4的藍色會遮蓋反應的真實顏色。
可用蛋清代替豆漿。
蛋清要先稀釋。
如果稀釋不夠,在實驗中蛋清粘在試管壁,與雙縮脲試劑反應後會粘固在試管內壁上,使反應不容易徹底,並且試管也不易洗干凈。
附:澱粉的檢測和觀察
用試管取2ml待測組織樣液,向試管內滴加2滴碘液,觀察顏色變化。
碘液不要滴太多
以免影響顏色觀察
七、考點提示:
1、常見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有哪些? 答:葡萄糖、果糖、麥芽糖都是還原性糖;澱粉、蔗糖、纖維素都是非還原性糖。
2、還原性糖植物組織取材條件? 答:含糖量較高、顏色為白色或近於白色,如:蘋果、梨、白色甘藍葉、白蘿卜等。
3、研磨中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對實驗有何影響? 答:加石英砂是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會使組織樣液中還原性糖減少,使鑒定時溶液顏色變化不明顯。
4、斐林試劑甲、乙兩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為何要現混現用? 答:混合後使用;產生氫氧化銅;氫氧化銅不穩定。
5、還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試劑後,溶液顏色變化的順序為? 答:淺藍色棕色 磚紅色。
6、花生種子切片為何要薄? 答: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於顯微鏡的觀察。
7、轉動細准焦螺旋時,若花生切片的細胞總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麼? 答:切片的厚薄不均勻。
8、脂肪鑒定中乙醇作用? 答:洗去浮色。
9、雙縮脲試劑A、B兩液是否混合後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樣通過對比看顏色變化? 答: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鹼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組織樣液做對比。
實驗三:觀察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一、實驗原理:
1、真核細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內,RNA主要分布在細胞質中。
2、甲基綠和吡羅紅兩種染色劑對DNA和RNA的親和力不同,甲基綠對DNA親和力強,使DNA顯現出綠色,而吡羅紅對RNA的親和力強,使RNA呈現出紅色。用甲基綠、吡羅紅的混合染色劑將細胞染色,可同時顯示DNA和RNA在細胞中的分布。
3、鹽酸的作用
① 鹽酸能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劑的跨膜運輸;
② 鹽酸使染色體中的DNA與蛋白質分離,便於DNA與染色劑的結合
二、實驗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
三、實驗用具:大小燒杯、溫度計、滴管、消毒牙簽、載玻片、蓋玻片、鐵架台、
石棉網、火柴、酒精燈、吸水紙、顯微鏡
四、方法步驟:
1、取材
① 滴:在潔凈的載玻片上滴一滴質量分數為0.9%的NaCl溶液;
② 刮:用消毒牙簽在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
③ 塗:將牙簽上的碎屑塗抹在載玻片的生理鹽水中;
④ 烘:將塗有口腔上皮細胞的載玻片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烘乾。
2、水解
① 解:將烘乾的載玻片放入裝有30ml質量分數為8%的鹽酸的小燒杯中,進行材料的水解;
② 保:將小燒杯放入裝有30℃溫水的大燒杯中保溫5分鍾。
3、沖洗塗片
① 沖:用緩緩的蒸餾水沖洗載玻片10秒鍾;
② 吸:用吸水紙吸去載玻片上的水分。
4、染色
① 染:用2滴吡羅紅甲基綠混合染色劑滴在載玻片上,染色5分鍾;
② 吸:吸去多餘染色劑;
③ 蓋:蓋上蓋玻片。
5、觀察
① 低:在低倍物鏡下,尋找染色均勻,色澤淺的區域,移至視野中央,將物像調節清晰;
② 高:轉到高倍物鏡,調節細准焦螺旋,觀察細胞核和細胞質的染色情況。
五、考點提示:
1、取口腔上皮細胞之前,應先漱口,以避免裝片中出現太多的雜質;
2、取洋蔥表皮細胞時,盡量避免材料上帶有葉肉組織細胞;
3、沖洗載玻片時水的流速要盡量慢,切忌直接用水龍頭沖洗;
4、用酒精燈烘烤載玻片時,不要只集中於材料處,而應將載玻片在火焰上來回移動,使載玻片均勻受熱,以免破裂;
5、烘烤後的載玻片不要馬上放入盛有稀鹽酸的燒杯中,最好先自然冷卻1分鍾。
3. 高中生物實驗材料總結
1 洋蔥 質壁分離時候用到的。
2菠菜可以觀察葉綠體。。
3成熟的紅細胞 可以提取細胞膜。當時研究細胞膜的時候用到過
4酵母細菌 單細胞真菌
主要繁殖方式是出芽繁殖
5酒精 一些發酵類無氧呼吸的產物 特可以用於解離細胞
6鹽酸 可以改變細胞的通透性
謝謝- -
4. 初中生物發酵現象演示實驗用到哪些實驗材料和葯品
一、 實驗原理:酵母菌喜歡偏酸性且富含糖的環境中生長,酵母菌是兼性厭氧菌,在有氧和無氧的環境中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悠揚的情況下酵母菌生長繁殖速度快,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二、 材料用具:
1、實驗用具:玻璃瓶一個,小氣球一個,玻璃三通管一個,6厘米長的膠管一段,玻璃管一個,溫度計一支,試管一個,滴管一 個,夾子一個,水槽一個,比色板一個,粘膠帶一個。2、實驗材料:白糖100克,1小包乾酵母(約30克),澄清石灰水,檢測酒精的試劑——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
3、實驗裝置的組裝:空玻璃瓶一個,洗凈後用錐子在塑料蓋子上扎一個孔,用火預熱三通玻璃管口後,迅速將玻璃管從孔中插入(約0.5厘米) ; 在玻璃三通管一端套上一個干癟的小氣球,另一端套上膠管,膠管再連接玻璃管;在膠管處夾上夾子 玻璃瓶口繞幾層粘膠帶,增強瓶子的氣密性。
5. 優點洋蔥作為生物實驗材料
1,外表皮,有紫色大液泡,便於觀察2根尖 解離 漂洗 染色 壓片3 丙酮 胡蘿卜素
6. 選什麼生物材料進行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實驗
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可用的材料一般有以下幾種:
1、紫色洋蔥(a.cepal.)鱗片葉;
2、無色洋蔥鱗片葉;
3、美人蕉(cannaindioal.)葉;
4、水綿(spirogyra)。
洋蔥鱗片葉、美人蕉葉和水綿都是比較好的材料(紫色洋蔥鱗片葉材料因界限明顯,對比鮮明,視野清晰而顯得效果更好),尤其是水綿,由於它本身就是單列細胞構成,可直接作裝片,因此製片簡單,且效果明顯,是做該實驗的理想材料。
7. 高中生物必修一實驗了解植物發育需要哪些無機鹽,材料用小麥,為什麼
生物實驗的選材,首先要考慮兩個因素:
第一,材料容易獲取。
第二,所有的學生都不感到陌生。
小麥是非常常見的農作物,而且又是一年生的。條件的改變會很容易在它身上得到體現。
望對你有幫助!
8. 關於如何選擇生物實驗材料
一、材料易得。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老師都會認為:教材中有大量生物實驗難以進行,就是因為找不到所需的實驗材料,例如探究菜青蟲的取食行為卻無法採集到菜青蟲卵,探究對扦插材料的處理而很多地區卻沒有紫背天葵這種植物,因此實驗難以進行。但是如果在養蠶的地區用蠶卵代替菜青蟲卵來探究桑蠶取食桑葉是不是先天性行為,在種植甘薯的地區用甘薯枝條代替紫背天葵來探究對扦插材料進行怎樣的處理容易成活,因為材料易得就使實驗能夠進行了。 二、便於操作。例如製作洋蔥鱗片葉表皮臨時裝片時,用鑷子撕取內表皮比外表皮更容易;觀察葉片下表皮的氣孔時,用蠶豆葉下表皮製作裝片就比用其他植物的葉子更容易,而且效果很好。 三、效果顯著。例如在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中,採集實驗的材料——鼠婦時,常見的鼠婦有兩種,一種背部較隆起,爬行速度稍慢,受到驚擾往往捲成球狀,一動不動呈「假死」狀態,俗稱「西瓜蟲」;另一種背腹較扁平,有較長尾肢,不能捲成球狀,較前一種爬得快,受驚擾會爬得更快。這兩種鼠婦都可用於該項實驗,但是用哪種鼠婦更好呢?通過本人的實驗,發現選擇後者更好,因為後者對光線的刺激更為敏感,並且受到刺激後不會捲成球狀呈「假死」狀態,實驗效果更好。 四、經濟節省。例如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時,選擇花生種子比選擇核桃種子費用更節省,比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維生素C的含量選擇普通廉價的蔬菜或水果實驗效果一樣卻經濟的多。
9. 高中生物:鑒定還原糖,脂肪,蛋白質,最佳的一組實驗材料是
還原糖:梨中含有大量果糖,是還原糖,而且梨是白色的,不影響顏色反映的判斷。甘蔗含有蔗糖,不是還原糖。
脂肪:這個···你們應該一隻用花生種子做脂肪的試驗啊,花生種子有大量脂肪,很容易被蘇丹3染色。油菜籽,不太適合。
蛋白質:都將和蛋清梨都含有大量蛋白質,但是蛋清過於粘稠,雙縮脲試劑不能與蛋清充分接觸很難染色。而豆漿很稀,試劑很容易擴散,易染色。
10. 製造生物科技小發明的實驗材料有哪些請例舉
「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螞蟻的行為」、「探究食物保鮮的方法」等案例,也提出「探究種子萌發條件」、「探究光合作用的條件、原料和產物」、「探究發生在口腔內的化學消化」、「探究不同食物的熱價」。例如螞蟻的行為。
活動准備:
透明可樂瓶,玻璃板,放大鏡,砂糖,麵包屑等。
方法步驟:
(1)剪去可樂瓶上半段,放入干濕適當的土壤。
(2)尋找一個螞蟻窩,取一些蟻穴土壤蓋在可樂瓶的土壤上。捕捉10隻螞蟻以及蟻卵和幼蟲等,最好有蟻後。放少許食物,如麵包屑等,蓋上玻璃板,放置在暗處飼養。
(3)每日加入一定量的食物和水,並用放大鏡觀察每隻螞蟻的行為,重點觀察覓食行為。例如設計「螞蟻喜歡取食哪些食物」的活動。
(4)連續觀察1星期,記錄所觀察到的螞蟻的各種行為。
(5)也可定時到找到的蟻穴處觀察自然界螞蟻的行為。
(6)配合收集到的有關螞蟻行為的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推薦班級報告會發言人。
(7)班級交流各組探究結果,
例如,螞蟻有哪些行為?螞蟻喜歡取食哪類食物?有沒有社會性行為?
討論:
(1)螞蟻的行為對於螞蟻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3、(2)螞蟻和人類生活有什麼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