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物發光之謎:有哪些動物會發光
1、螢火蟲
螢科(Lampyr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花螢總科的一科,通稱「螢火蟲」,廣東話也有稱為「打火蟲」。
該科昆蟲小至中形,長而扁平,體壁與鞘翅柔軟。頭小,前胸背板發達,蓋住頭部。眼半圓球形,雄性的眼常大於雌性。在額的前方,兩眼之間具觸角1對,觸角左右相接近,11節,鋸齒狀,雄性為櫛齒狀或扇狀。上顎彎曲,貫穿有溝。
雄蟲—般有鞘翅,蓋住腹部和後翅。雌蟲常無翅,但黃螢屬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細短毛,鞘翅緣折基部寬。前足基節圓錐形,有亞基節;中足基節圓筒狀,兩基節左右接近;後足基節橫闊形。足細長,無特殊膨大的部分,跗節5節。腹部7~8節,第6、7節有發光器,能發黃綠色光。
2、櫛水母
櫛水母是一小群外形類似水母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由於沒有刺囊細胞(Euchlora rubra 例外,有刺細胞,無黏細胞),櫛水母並不屬於刺細胞動物。櫛水母的身體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在其半透明的身體上分布著八行櫛板。
櫛板上覆蓋著短短的、毛發一樣的纖毛,盡管這些纖毛在不停地運動,但是櫛水母並不擅長游泳,它們只能靠水流的能量「隨波逐流」地前進。透明的身體使櫛水母在白天幾乎處於「隱形」狀態,而在夜晚,它們則會發出柔和的生物光。
3、光瞼鯛
光瞼鯛是溫帶、熱帶的小型發光魚類,體長不到10厘米,側扁的身體呈長橢圓形 。這種魚一般生活在170多米深的海水中,只是夜間捕食時才游到上層水中。光瞼鯛的發光本領勝過任何生物,在夜間,人們大約從15米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
光瞼鯛的發光器生在眼下,能永遠發光。因為光瞼鯛沒有真正的眼瞼,只有一層類似眼瞼的黑色皮膚褶膜,這層膜升起來把發光器遮住,「燈」就熄滅了;這層膜翻下去,發光器出來,「燈」又亮起來。這層膜的升降,決定著光瞼鯛這盞「燈」的亮和滅,猶如手電筒的開關。
4、螢火魷
螢火魷(學名:Watasenia scintillans),又名螢魷或螢烏賊,為武裝魷科下的一個物種,屬於只有本身的螢火魷屬。它是一種非常小的魷魚,通常有3英寸(7.6厘米)長。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樣可以發光,這些光可用來引誘獵物。螢火魷多分布於日本海及日本四國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
5、鮟鱇
鮟鱇(ānkāng),俗稱結巴(jiébā)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Lophiiformes)、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B. 世界上有哪些不可思議的發光生物,是什麼樣子的
世界上有哪些不可思議的發光生物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
一、水母
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屬於刺絲胞動物缽水母綱。水母是一種非常漂亮的水生動物。它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水母的傘狀體直徑可達2米。傘狀體邊緣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有的觸手可長達20-30米。水母身體的主要成分是水,並由內外兩胚層所組成,兩層間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們在運動時,利用體內噴水反射前進,遠遠望去,就像一頂頂圓傘在水中迅速漂游;有些水母的傘狀體還帶有各色花紋,在藍色的海洋里,這些游動著的色彩各異的水母顯得十分美麗。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類總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
C. 世界上有哪些生物是能發光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受疫情影響大家都宅在家裡,我們家裡的小神獸也上躥下跳地把家裡上到空調下到垃圾桶翻了個遍之後終於蔫了,可憐巴巴的指著外面,意思就是想要出去玩,神獸爸爸掏出法寶手機,帶著小神獸翻看起去年去長隆海洋動物園玩的照片。小神獸特別喜歡發光的水母,看著圖片開心地笑了,除了水母,還有螢火蟲,蜜環菌類蘑菇等很多生物都可以發光,而且他們的發光原理也不盡相同。
水母。水母發光的原理又和其他生物不同,因為水母構造非常簡單,身體的98%都是水,其它生物大多是靠熒光素、熒光酶經過氧的催化作用,因而發光,而且光亮程度同熒光素的量成正比。然而水母的發光卻跟其他生物的發光系統截然不同,它是依靠一種埃奎林的奇妙的蛋白質(埃奎林),這種蛋白質在水母體內含量越多,發出的光就越強,然而這種蛋白質只有碰上了鈣離子後,才能發出強藍光來。
D. 什麼生物或植物在海里發光
海洋中能發光的生物種類非常多,有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游泳動物。
全世界已發現能發光的生物約有 30綱538屬。其中24綱461屬是海洋生物,約佔85%,分別屬於從海洋細菌到海洋魚類的許多門類。一般認為,在水深超過700米的水層中,90%以上的動物是能發光的。
海洋表層(尤其是溫帶、熱帶)常密集著單細胞的發光浮游生物,其中甲藻類是最重要的成員。
在甲藻類中,夜光藻是最常見的。夜光藻是甲藻門的一個海產屬。屬表層沿岸種類,分布廣,世界各海域均有分布。它具發光能力,海上發光現象常由它受到刺激而引起。
夜光藻作為海洋環境中的一種耐污生物,在富營養化的海區內分布尤盛。繁殖過盛並密集在一起,可形成赤潮,對漁業危害很大,也是東海赤潮發生的原因種之一。
海洋發光
E. 哪些海洋生物會發光哪些
電鰻,深海水母、深海魷魚,鮟鱇,光瞼鯛,龍頭魚,燈眼魚,光頭魚,甲藻,發光水母,烏賊,角鯊,。印度洋里有一種燈眼魚,在眼的下邊,有一個很大的發光器官長在一個能活動的短柄上,還有燈魚,它的發光器官數目不多,但發出的光卻很強烈,如同耀眼的寶石、閃光的珍珠,鑲嵌在腹側。生活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的相嘗魚,全身有700多個發光點,發著白光。形形色色的發光魚,發光的集團不同,發光的器官不同,發出的光色也不同。這些魚會發光是因為體內有發光細胞,或是發光器內有發光細胞。
F. 大自然中能發光的動物,除了螢火蟲,還有什麼嗎
原生動物發光放射蟲);腔腸動物();環節動物(燐沙蠶、發光蚯蚓);軟體動物(殼斗海筍、發光海牛、橙海牛、發光蝸牛、螢烏賊
、雙喙耳烏賊;;棘皮動物;原索動物(柱頭蟲、燐火體蟲、紐鰓樽)
G. 海洋里能發光的生物有哪些,舉些例子就好.
光瞼鯛
,
龍頭魚
,
燈眼魚
,光頭魚,
甲藻
,發光水母,烏賊,有些鯊魚也能發光
H. 海洋中什麼會發光的生物
海洋中光瞼鯛、龍頭魚、燈眼魚、光頭魚、甲藻、發光水母、烏賊等都是會發光的生物。海洋發光生物是指自身具有發光器官、細胞(包括發光的共生細菌),或具有能分泌發光物體腺體的海洋生物的統稱。海洋中能發光的生物種類繁多,有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游泳動物。海洋發光生物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海域,特別是溫帶和熱帶海域。魚類發光現象是由於體上分布了一些發光的器官,這種器官內的某些特殊物質在進行緩慢氧化過程中放出一種「冷光」。
海洋:
海洋是地理名詞,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地球上海洋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千米,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當今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I. 什麼動物晚上會發光
1、螢火蟲
螢科(Lampyridae)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六足亞門(Mandibulata)、昆蟲綱(Insecta)、有翅亞綱(Pterygota)、鞘翅目(Coleoptera)、多食亞目(Polyphaga)、花螢總科的一科,通稱「螢火蟲」,廣東話也有稱為「打火蟲」。
該科昆蟲小至中形,長而扁平,體壁與鞘翅柔軟。頭小,前胸背板發達,蓋住頭部。眼半圓球形,雄性的眼常大於雌性。在額的前方,兩眼之間具觸角1對,觸角左右相接近,11節,鋸齒狀,雄性為櫛齒狀或扇狀。上顎彎曲,貫穿有溝。
雄蟲—般有鞘翅,蓋住腹部和後翅。雌蟲常無翅,但黃螢屬雌、雄均有翅。鞘翅表面密布細短毛,鞘翅緣折基部寬。前足基節圓錐形,有亞基節;中足基節圓筒狀,兩基節左右接近;後足基節橫闊形。足細長,無特殊膨大的部分,跗節5節。腹部7~8節,第6、7節有發光器,能發黃綠色光。
2、櫛水母
櫛水母是一小群外形類似水母的海洋無脊椎動物。由於沒有刺囊細胞(Euchlora rubra 例外,有刺細胞,無黏細胞),櫛水母並不屬於刺細胞動物。櫛水母的身體呈中心對稱的放射狀.在其半透明的身體上分布著八行櫛板。
櫛板上覆蓋著短短的、毛發一樣的纖毛,盡管這些纖毛在不停地運動,但是櫛水母並不擅長游泳,它們只能靠水流的能量「隨波逐流」地前進。透明的身體使櫛水母在白天幾乎處於「隱形」狀態,而在夜晚,它們則會發出柔和的生物光。
3、光瞼鯛
光瞼鯛是溫帶、熱帶的小型發光魚類,體長不到10厘米,側扁的身體呈長橢圓形 。這種魚一般生活在170多米深的海水中,只是夜間捕食時才游到上層水中。光瞼鯛的發光本領勝過任何生物,在夜間,人們大約從15米遠的地方就能看到它發出的光亮。
光瞼鯛的發光器生在眼下,能永遠發光。因為光瞼鯛沒有真正的眼瞼,只有一層類似眼瞼的黑色皮膚褶膜,這層膜升起來把發光器遮住,「燈」就熄滅了;這層膜翻下去,發光器出來,「燈」又亮起來。這層膜的升降,決定著光瞼鯛這盞「燈」的亮和滅,猶如手電筒的開關。
4、螢火魷
螢火魷(學名:Watasenia
scintillans),又名螢魷或螢烏賊,為武裝魷科下的一個物種,屬於只有本身的螢火魷屬。它是一種非常小的魷魚,通常有3英寸(7.6厘米)長。和其他深海生物一樣可以發光,這些光可用來引誘獵物。螢火魷多分布於日本海及日本四國以北的太平洋沿近海。
5、鮟鱇
鮟鱇(ānkāng),俗稱結巴(jiébā)魚、哈蟆魚、海哈蟆、琵琶魚等,一般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深海水域。屬硬骨魚類,鮟鱇目(Lophiiformes)、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鰭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內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於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