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化學論文怎麼寫

生物化學論文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2-05-05 05:09:14

1. 生物化學作為一門學科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中國有自己的現代生物化學是本世紀20 年代的事。最初是個別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濟南齊魯大學醫學院)開始講授生物化學。1924 年吳憲主持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後,才開始有生物化學的研究。隨後各醫學院(上海醫學院、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央大學醫學院、湘雅醫學院、華西醫學院)亦先後開設生物化學課程並從事研究,少數農學院亦開始講授生物化學或營養學。此外,個別研究單位如上海雷斯德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分別設置了生物化學研究室。1945 年內遷成都的中央大學醫學院創設了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生物化學研究所,正式招收攻讀碩士學位的研究生。1949 年後,生物化學教學在國內全面展開。各醫學院校都開設生物化學課程,不少綜合性大學(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都相繼設立了生物化學專業,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專門從事科研的生物化學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也設立了生物化學研究室,還有幾個大學設立了生物化學或分子生物化學研究室。在這里,我們要特別指出,王應睞是1949 年後把生物化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建立起來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在親自參加實驗室工作的同時,以更大的精力從事培養人才、組織隊伍、制定規劃,以發展我國的生物化學事業。1949 年以前,中國的生物化學研究,主要在血液和營養分析研究上。從國際上看,生物化學在三四十年代發展很快,尤其在酶、中間代謝、蛋白質和核酸的研究方面有很大進展。50 年代,核酸、DNA 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蛋白質晶體衍射的進展,使生物化學研究處於一個大飛躍的時期。從國內情況來看,各方面的基礎十分薄弱,不僅人才少,儀器設備也十分缺乏。王應睞感到,要迅速扭轉這種狀況,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須組織一支有實力的隊伍,要有一個堅強的集體。因此,王應睞首先爭取一批在國外工作的學者回國,以他們為骨幹,逐步組織和培養一支自己的生物化學專業隊伍。

王應睞設法與國外的老同學、老朋友取得聯系。第一位是鄒承魯,鄒承魯和王應睞是同學,王應睞曾介紹鄒承魯到他的導師凱林教授實驗室當研究生。1951 年,鄒承魯回國,立即在王應睞任副所長的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開辟了酶化學研究工作。經過鄒承魯的介紹,王應睞又認識了曹天欽。1952 年,曹天欽也從英國回來,在王應睞的所里開展了蛋白質研究工作。王德寶和王應睞在中央大學共事過,王德寶去美國後,兩人還經常保持聯系。1954 年,王德寶歷經曲折回到祖國,王應睞立即讓他組織力量,開展了核酸的研究工作。接著鈕經義、周光宇等科學家也陸續到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這樣,在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逐漸形成了一個包括酶、蛋白質、核酸、代謝等方面的研究體系,並培養了如彭加木和伍欽榮等一批年輕專家。

1958 年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成立,王應睞任所長。從此,生物化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中國先後於1965 年和1981 年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完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兩項重大的基礎理論研究工作(王應睞分別擔任這兩個協作組的組長),使中國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的水平保持著世界領先地位,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這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獲1982 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1989 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王應睞積極參加並主持制訂了全國歷次科技規劃中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部分的規劃,並主動承擔任務。他所領導的生物化學學會、學報積極開展學術活動,對組織推動全國的生物化學研究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2. 2萬字論文----生物化學專業

http://www.studa.net/yaoxue/080526/11131510.html

作者:許瑞波, 劉瑋煒, 王明艷, 馬衛興

【關鍵詞】 制葯工程專業;,,生物化學;,,教學內容;,,整合;,,教學方法

摘要:生物化學是制葯工程專業的一門主幹課程,是學生進行後續課程學習及深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在新形勢下,為了培養合格的制葯工程專業人才,要結合專業特點,依據社會需求,進行生物化學教學。文章結合多年的生物化學教學經驗,對制葯工程專業生化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和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制葯工程專業; 生物化學; 教學內容; 整合; 教學方法

Essay on the Biochemistry Teaching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Abstract:Biochemistry is a trunk course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which is an essential base for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courses well and improve themselves further. Under the new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ultivate qualified pharmaceutical talents, teaching biochemistr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pecialty properties and society demand. Combined with teaching experience in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some notions on the rearrangement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concting methods wer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Key words: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Biochemistry; Teaching content; Rearrangement; Teaching methods

隨著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醫葯產業整體呈現高速發展勢頭,對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同時又具備現代化葯品生產技能,熟悉行業管理和運行過程,並能解決一定現場問題的技能型、復合型高層次制葯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制葯工程本科專業的設立及時地迎合了這種需求,它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在1997年調整學科結構與大幅度整合高等學校專業的時候推出的新專業,在1998年公布確定製葯工程本科教育在化工與制葯類下設立,重在葯物生產過程的技術集成和產業化〔1〕,而生物化學是制葯工程專業的主幹課程,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結構、性質,以及這些物質在體內發生新陳代謝的過程和代謝變化與復雜生命現象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它是制葯各專業課程的基礎,是學生進行後續課程學習及深造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礎。在新形勢下,如何結合專業特點進行生物化學教學,為培養合格的制葯專業人才,滿足社會需求奠定良好基礎,是我們生物化學教師的一個共同目標。為此,筆者結合多年的生化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的整合、教學方法兩方面分析如下。

1 整合教學內容

1.1 協調各相關課程關系,重新整合教學內容 生物化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雖然1903年才從有機化學、生理學等學科中獨立出來,發展卻非常迅速。生物化學課程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涉及多門學科內容、概念抽象、代謝途徑多且雜又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因此,一直被師生看作是最難啃的骨頭。生物化學雖然自成體系,但是在內容上與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葯理學等課程相互關聯甚至重復,尤其是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重復較多。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及時間的浪費,避免浪費師生雙方的精力,提高教學效率,一定要注意與相關學科的關系,最好根據各門課程的開設時間,使相關任課教師事先協商,劃分各自的教學范圍,作好教學內容的取捨,及後續課程銜接。根據教學經驗,筆者對該課程教學內容的整合有這樣的建議:首先,在課程安排時間上,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無機化學應該先於生物化學(而葯理學、葯代學等課程要安排在生化課之後),因為學習生物化學需要應用到這些課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概念和方法,這種安排有利於學生對生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在教學內容上,可以把與上述課程重復的瑣碎知識點直接從生化中刪除,不必重復講授,這樣即節省了教學時間,簡化了教學內容,又達到了教學目的,如,傳統靜態生化中主要講述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以及對代謝起催化和調節作用的酶、維生素和激素,即生物化學中的四大基本物質和三大活性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功能,而有機化學含概了糖類、氨基酸、脂類、核酸的組成、結構和理化性質以及構型、構象、手性分子、反應機理等內容,所以,要把這一部分重復內容在有機化學中詳細講授,而有關這類物質的功能、高級結構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等內容則要在生化中細致講解;另外,在生化課中的生物氧化及氧化磷酸化這章中涉及到的熱力學三定律、氧化還原電位及電極電勢等知識點是物理化學中的重點內容,因此,這部分內容應該從生化教學內容中刪除,由物化老師在物理化學課程中講授;而生化本身的內容也要重新進行梳理和整合,如,維生素在生物體內主要作用是作為酶的輔酶和輔基參與新陳代謝過程,故可將維生素(重點是維生素與輔酶、輔基的關系、維生素缺乏症)這章內容穿插在酶化學中講解;而生物氧化和氧化磷酸化是物質分解代謝、水、二氧化碳和ATP生成的基本理論,是物質代謝及能量產生必須的理論基礎,所以最好的安排就是把這部分內容放在糖、脂、蛋白質及核酸的代謝的前面講解;最後,再結合圖示講解各代謝之間的聯系,突出三羧酸循環的核心作用,從而有利於學生理解並輕松地掌握本課程難點、重點中最復雜的代謝內容。經過梳理整合之後,不僅可以有效地簡化多而雜的生化知識點,使其條理清晰、簡潔明了,而且還使得整個課程體系的聯系更加密切,銜接更加通暢,每門課程各有側重,既有利於學生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教學效率。

1.2 用英語注釋部分專業術語,為雙語教學作準備自從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秋發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廣雙語教學以來,陸續在全國各高校掀起了雙語教學實踐高潮,我院制葯工程專業為雙語教學的開展也進行了積極的准備。根據已經開設雙語課程教學的一些高校反映,教學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有喜有憂。分析其原因很多,但筆者認為,影響雙語教學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是學生、雙語教師的專業詞彙量、英語表達和聽力水平。一般來說,專業課涉及到大量的專業術語,其內容本身就很難懂,用母語講學生理解都有難度,何況再加之上述因素,雙語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借鑒其他兄弟院校的雙語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設立了我院制葯工程專業的雙語教學課程體系。由於生物化學課程與有機化學、物理化學、葯理學、葯代學等基礎、專業課程密切相關,而且,其所包含的專業性較強的詞語是後續專業課程中必須掌握的術語,所以,為了雙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我們選定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適時採用英語對一些詞彙進行注釋、講解,讓學生提前接觸英語專業詞彙,提前適應在專業基礎課中出現、使用英語的教學模式,從而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基本專業詞彙,奠定雙語教學的基礎。例如,當新陳代謝失調時會引發疾病,而新陳代謝停止時則意味著生命終止,所以動態生化所研究的代謝對制葯專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把體內研究(in vivo)、體外研究(in vitro)、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新陳代謝(metabolism)、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葡萄糖(glucose)、蔗糖(saccharose)、多糖(polysaccharide)、澱粉(starch)、糖原(glycogen)、糖酵解(glycolysis)、三羧酸循環(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等等這些術語的英文解釋一定要隨著課程內容的進行而不斷的講解,從而達到耳熟、嘴熟的目的,使得師生雙方在任何課程中遇到這些專業詞彙也不會陌生,為雙語教學的進行作好充足的准備。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2 更新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2.1 根據學生特點,採用啟發式教學一直以來,我國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模式幾乎都是「填鴨式」教學,只強調教師的「教」,忽視了學生「學」的個體差異及主體作用。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學方法也逐漸更新,以便更適應現代學生的教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我認為就是啟發式教學--以「學為主體、教為主導、發展智能」為原則,在教師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訓練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幾年生化教學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啟發式教學的好處。學生都比較討厭學習枯燥、抽象的知識,喜歡時尚、挑戰自我,對能引起他們好奇心、興趣的內容格外青睞,所以在教學時,分別採用下列啟發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① 適時提問。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集中注意力,有效提高授課效率,在講課過程中要在適當的時候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既能集中精力聽課,又能積極思考,得到啟發,嘗試運用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如,在講解糖有氧分解代謝時,首先說明該途徑釋放的能量是無氧分解代謝途徑的18(或19)倍,然後提出問題:計算該途徑所凈產生的ATP。這樣,學生就會認真聽課,開動腦筋,結合前面學過的無氧代謝能量計算方法,主動尋求問題答案。② 帶著問題預習。由於生化課本身內容雜而多,所以一次課要講授的知識點也比較多,學生想要當堂消化理解課堂內容是很難的,除非積極作好課前預習,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下課前,將下節課要講的重點、難點內容中提出幾個典型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教材、參考書或查閱資料,進行預習,然後,在上課時讓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這樣,即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又可以鍛煉學生查閱、利用文獻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般通過這種方式講解的內容,學生都掌握的比較牢固、持久,而且學生也學會了獨立獲取信息的能力,這是最佳的教學目的。③ 理論聯系實際。生化知識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過程中,若能結合病歷、實際問題講授理論知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體檢時為什麼通過驗血可以判斷患者是否有肝炎?口服超氧化物歧化酶葯片可以防止衰老嗎?沙漠中駱駝為什麼耐飢渴?"等等這些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使得深奧、抽象的生化知識變得淺顯、具體、形象起來,不僅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的求知慾,而且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於學生對生化知識的理解和消化吸收。

3. 關於生物化學的論文主要怎麼寫呀,4000字

我給你一份吧,助人為樂。
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其中部分組成(例如附錄)可有可無。論文各組成的排序為: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英文摘要、英文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和致謝。
下面按論文的結構順序依次敘述。
論文——題目科學論文都有題目,不能「無題」。論文題目一般20字左右。題目大小應與內容符合,盡量不設副題,不用第1報、第2報之類。論文題目都用直敘口氣,不用驚嘆號或問號,也不能將科學論文題目寫成廣告語或新聞報道用語。

4. 生物化學論文 比較淺顯簡單的 選修課要寫 謝謝了

我就是學生物科學的 這人佔了一份 你自己再整整 祝你好運

生物化學(biochemistry)這一名詞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遠,其早期的歷史是生理學和化學的早期歷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紀80年代,A.-L.拉瓦錫證明呼吸與燃燒一樣是氧化作用,幾乎同時科學家又發現光合作用本質上是動物呼吸的逆過程。又如1828年F.沃勒首次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有機物——尿素,打破了有機物只能靠生物產生的觀點,給「生機論」以重大打擊。1860年L.巴斯德證明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認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發酵。1897年畢希納兄弟發現酵母的無細胞抽提液可進行發酵,證明沒有活細胞也可進行如發酵這樣復雜的生命活動,終於推翻了「生機論」。
編輯本段
分類

生物化學若以不同的生物為對象,可分為動物生
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蟲生化等。若以生物體的不同組織或過程為研究對象,則可分為肌肉生化、神經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學等。因研究的物質不同,又可分為蛋白質化學、核酸化學、酶學等分支。研究各種天然物質的化學稱為生物有機化學。研究各種無機物的生物功能的學科則稱為生物無機化學或無機生物化學。60年代以來,生物化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產生了一些邊緣學科如生化葯理學、古生物化學、化學生態學等;或按應用領域不同,分為醫學生化、農業生化、工業生化、營養生化等。
編輯本段
研究內容

生物化學主要研究生物體分子結構與功能、物質代謝與調節以及遺傳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與調控規律。
生物體的化學組成
除了水和無機鹽之外,活細胞的有機物主要由碳原子與氫、氧、氮、磷、硫等結合組成,分為大分子和小分子兩大類。前者包括蛋白質、核酸、多糖和以結合狀態存在的脂質;後者有維生素、激素、各種代謝中間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還有各種次生代謝物,如萜類、生物鹼、毒素、抗生素等。
雖然對生物體組成的鑒定是生物化學發展初期的特點,但直到今天,新物質仍不斷在發現。如陸續發現的干擾素、環核苷一磷酸、鈣調蛋白、粘連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有的簡單的分子,如作為代謝調節物的果糖-2,6-二磷酸是1980年才發現的。另一方面,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會發現新的功能,20世紀初發現的肉鹼,50年代才知道是一種生長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種載體。多年來被認為是分解產物的腐胺和屍胺,與精胺、亞精胺等多胺被發現有多種生理功能,如參與核酸和蛋白質合成的調節,對DNA超螺旋起穩定作用以及調節細胞分化等。
新陳代謝與代謝調節控制
新陳代謝由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組成。前者是生物體從環境中取得物質,轉化為體內新的物質的過程,也叫同化作用;後者是生物體內的原有物質轉化為環境中的物質,也叫異化作用。同化和異化的過程都由一系列中間步驟組成。中間代謝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學途徑的。如糖元、脂肪和蛋白質的異化是各自通過不同的途徑分解成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然後再氧化生成乙醯輔酶A,進入三羧酸循環,最後生成二氧化碳。
在物質代謝的過程中還伴隨有能量的變化。生物體內機械能、化學能、熱能以及光、電等能量的相互轉化和變化稱為能量代謝,此過程中ATP起著中心的作用。
新陳代謝是在生物體的調節控制之下有條不紊地進行的。這種調控有3種途徑:①通過代謝物的誘導或阻遏作用控制酶的合成。這是在轉錄水平的調控,如乳糖誘導乳糖操縱子合成有關的酶;②通過激素與靶細胞的作用,引發一系列生化過程,如環腺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通過磷醯化反應對糖代謝的調控;③效應物通過別構效應直接影響酶的活性,如終點產物對代謝途徑第一個酶的反饋抑制。生物體內絕大多數調節過程是通過別構效應實現的。
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
生物大分子的多種多樣功能與它們特定的結構有密切關系。蛋白質的主要功能有催化、運輸和貯存、機械支持、運動、免疫防護、接受和傳遞信息、調節代謝和基因表達等。由於結構分析技術的進展,使人們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們的各種功能。酶的催化原理的研究是這方面突出的例子。蛋白質分子的結構分4個層次,其中二級和三級結構間還可有超二級結構,三、四級結構之間可有結構域。結構域是個較緊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區域,連結各結構域之間的肽鏈有一定的活動餘地,允許各結構域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相對運動。蛋白質的側鏈更是無時無刻不在快速運動之中。蛋白質分子內部的運動性是它們執行各種功能的重要基礎。
80年代初出現的蛋白質工程,通過改變蛋白質的結構基因,獲得在指定部位經過改造的蛋白質分子。這一技術不僅為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提供了新的途徑;而且也開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質的廣闊前景。
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為闡明基因的本質,了解生物體遺傳信息的流動作出了貢獻。鹼基配對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這是核酸作為信息分子的結構基礎。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結構有不同的構象,J.D.沃森和F.H.C.克里克發現的是B-結構的右手螺旋,後來又發現了稱為 Z-結構的左手螺旋。DNA還有超螺旋結構。這些不同的構象均有其功能上的意義。核糖核酸包括信使核糖核酸(mRNA)、轉移核糖核酸(tRNA)和核蛋白體核糖核酸(rRNA),它們在蛋白質生物合成中起著重要作用。新近發現個別的RNA有酶的功能。
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是分子遺傳學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也是核酸的結構與功能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於原核生物的基因調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調控正從多方面探討。如異染色質化與染色質活化;DNA的構象變化與化學修飾;DNA上調節序列如加強子和調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轉譯過程中的調控等。
生物體的糖類物質包括多糖、寡糖和單糖。在多糖中,纖維素和甲殼素是植物和動物的結構物質,澱粉和糖元等是貯存的營養物質。單糖是生物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寡糖在結構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為人們所認識。寡糖和蛋白質或脂質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由於糖鏈結構的復雜性,使它們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對於細胞專一地識別某些物質並進行相互作用而影響細胞的代謝具有重要作用。從發展趨勢看,糖類將與蛋白質、核酸、酶並列而成為生物化學的4大研究對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學結構一經測定,就可在實驗室中進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類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於了解它們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有些類似物由於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應用價值。通過 DNA化學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應用於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及其類似物。
酶學研究
生物體內幾乎所有的化學反應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等特點。這些特點取
決於酶的結構。酶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反應動力學及作用機制、酶活性的調節控制等是酶學研究的基本內容。通過 X射線晶體學分析、化學修飾和動力學等多種途徑的研究,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酶的作用原理已經比較清楚。70年代發展起來的親和標記試劑和自殺底物等專一性的不可逆抑制劑已成為探討酶的活性部位的有效工具。多酶系統中各種酶的協同作用,酶與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應用蛋白質工程研究酶的結構與功能是酶學研究的幾個新的方向。酶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關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農業生產、國防和醫學上的應用一直受到廣泛的重視。
生物膜和生物力能學
生物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一般也含有糖類,其基本結構可用流動鑲嵌模型來表示,即脂質分子形成雙層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與脂質相互作用並可側向移動。生物膜與能量轉換、物質與信息的傳送、細胞的分化與分裂、神經傳導、免疫反應等都有密切關系,是生物化學中一個活躍的研究領域。
以能量轉換為例,在生物氧化中,代謝物通過呼吸鏈的電子傳遞而被氧化,產生的能量通過氧化磷酸化作用而貯存於高能化合物ATP中,以供應肌肉收縮及其他耗能反應的需要。線粒體內膜就是呼吸鏈氧化磷酸化酶系的所在部位,在細胞內發揮著電站作用。在光合作用中通過光合磷酸化而生成 ATP則是在葉綠體膜中進行的。以上這些研究構成了生物力能學的主要內容。
激素與維生素
激素是新陳代謝的重要調節因子。激素系統和神經系統構成生物體兩種主要通訊系統,二者之間又有密切的聯系。70年代以來,激素的研究范圍日益擴大。如發現腸胃道和神經系統的細胞也能分泌激素;一些生長因子、神經遞質等也納入了激素類物質中。許多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經測定,它們主要是多肽和甾體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變膜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細胞的酶系,還有些是影響基因的表達。維生素對代謝也有重要影響,可分水溶性與脂溶性兩大類。它們大多是酶的輔基或輔酶,與生物體的健康有密切關系。
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生物進化學說認為地球上數百萬種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並在大約40億年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生物化學的發展為這一學說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例如所有種屬的 DNA中含有相同種類的核苷酸。許多酶和其他蛋白質在各種微生物、植物和動物中都存在並具有相近的氨基酸序列和類似的立體結構,而且類似的程度與種屬之間的親緣關系相一致。DNA復制中的差錯可以說明作為進化基礎的變異是如何發生的。生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時,需要更多的酶和其他蛋白質,基因的重排和突變為適應這種需要提供了可能性。由此可見,有關進化的生物化學研究將為闡明進化的機制提供更加本質的和定量的信息。
方法學
在生物化學的發展中,許多重大的進展均得力於方法上的突破。例如同位素示蹤技術用於代謝研究和結構分析;層析,特別是70年代以來全面地大幅度地提高體系性能的高效液相層析以及各種電泳技術用於蛋白質和核酸的分離純化和一級結構測定;X射線衍射技術用於蛋白質和核酸晶體結構的測定;高解析度二維核磁共振技術用於溶液中生物大分子的構象分析;酶促等方法用於DNA序列測定;單克隆抗體和雜交瘤技術用於蛋白質的分離純化以及蛋白質分子中抗原決定因子的研究等。7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廣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學各個領域滲透,不僅使許多分析儀器的自動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為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分析,結構預測以及結構功能關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學今後的繼續發展無疑還要得益於技術和方法的革新。

5. 生物專業從事理化檢驗進中級職稱論文怎麼寫

生物科學專業包括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兩個專業方向,這些專業學科主要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學生將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進而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與管理的基本能力。其核心課程主要包括了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普通生態學等學科;必修課程則包括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大學數學、大學物理學、生物統計學、發育生物學、生物技術概論、進化生物學等。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動物生物學、植物生物學、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實驗技能;
3.了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了解國家科技政策、知識產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了解生物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6. 求醫學檢驗生化方面的論文題目

法醫學畢業論文寫具體的案例分析可以的。當時也不太會弄,還是上屆師姐給的雅文網,有高手幫忙簡單多了法醫臨床鑒定細節問題的探討病案在法醫活體檢驗鑒定中的作用論法醫鑒定的規范性接受法醫鑒定者的心理狀態分析死刑復核中法醫鑒定結論審查的特點與建議——基於634例統計分析我是法醫四川大學法醫學科全基因組擴增技術及其在法醫個體識別中的應用談法醫對人身傷害案鑒定審查的看法法醫在醫療糾紛鑒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倫理學在法醫實踐中的應用初探虛擬解剖技術在解決法醫屍檢結論准確性和倫理學矛盾中的作用法醫與偵查員的配合充分發揮法醫門診的職能作用PBL教學模式下法醫毒物分析與法醫毒理學階段性合並實驗教學探討海峽兩岸法醫現狀之比較再議法醫在醫療糾紛技術鑒定中的定位、問題及建議法醫案例信息庫的構建與教研互動我國法醫命案屍檢現狀及規范對策研究Mallory染色變法在法醫病理切片中的應用發光細菌在法醫毒物檢測中的應用法醫昆蟲學死亡時間的推斷與Daubert規則之思考第九次全國法醫學術交流會徵文通知日本法醫解剖法律制度及特點番禺區人民檢察院2003-2011年法醫文證審查工作分析第九次全國法醫學術交流會徵文通知《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評述及其法醫臨床學應用價值基層法醫學習方法淺談我國法醫鑒定體制的新發展法醫文證審查案例分析要重視法醫文證審查工作中山醫科大學法醫鑒定中心對當前法醫鑒定體制改革完善及執行新刑訴法第120條的有關問題的探討

7. 生化論文怎麼寫

什麼意思呢 有點不懂

8. 有關生物化學論文2000左右

, 雙吡啶姆, 1 4 簡稱 PQ)以煙草逾傷組織為原材料,在其葉綠素系統中產生的電子使 PQ 還原 為游離型的 PQ, 而後者可以和 O2 反應生成 O2-,進而可以誘導機體組織產生 SOD 酶,實驗證明,來自耐 PQ 逾傷組織的 SOD 其酶電泳條帶為單一條帶,其酶活 性要比一般的煙葉 SOD 活性高的多,日本人還提出了利用固體培養基法使 SOD
分泌到菌體外的工藝, 例如利用青黴屬,毛霉屬或者麴黴屬進行固體培養均可以 使 SOD 分泌到菌體外而獲得 SOD, 在基因工程方面, 國外也取得不少進展 【7】 , 例如日本人將含有 SOD 重組 DNA 的基因工程菌懸浮培養物在含有銅鹽和鋅鹽 的緩沖液中,以超聲波處理一段時間獲得 Cu,Zn-SOD,而美國在利用基因工程 技術生產 SOD 方面是更為先進。
2.國內研究現狀
當前,國內對 SOD 的粗分離和純化工藝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但其應用方面遠遠 比不上國外, 國外已有多種葯用 SOD 應用於臨床,國內對 SOD 的應用多集中於 食品和保健品方面,如張波【8】等人以牛血為原料用沉澱,熱變,再沉澱,上 DEAE-SephadexA-50 柱等一系列步驟進行純化,牛血 SOD 比活由 1834u/mg 提 高到 2325u/mg,Cui-Luan Yao【9】等以蝦為原料,採用熱變性,硫酸銨鹽析,層 析純化來提純 SOD,Cheryl L.Fattman【10】等人採用瓊脂糖層析來純化鼠肺細胞 外 SOD 粗酶液的純化,張書文【11】等採用二次熱變性方法,免除了使用氯仿 等有機溶劑,孫永君【12】等以大蒜(植物)為原料,採用磷酸鹽緩沖液提取法 和熱變性方法,制備 SOD 粗酶液,在基因工程方面,我國四平市科學技術研究 院經過多年的努力,開發出 SOD 項目,它是提取人體 SOD 基因,經過 PCR 擴 增,構建人體 cDNA,進而構建質粒,然後將質粒轉到受體細胞中,在受體中進 行大量表達,該院是國內唯一一家基因重組人源化的 SOD 生產廠家。在利用生 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技術生產葯用 SOD,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和國外相比仍有一 定的差距。
三 研究意義
在現有的 SOD 純化過程中, 粗分級工藝是不可避免的環節,其中必須使用大 量的有機溶劑(如乙醇,氯仿等)或無機鹽(如硫酸銨,磷酸鹽等) ,通過有機 溶劑和無機鹽的分級沉澱去除大部分雜蛋白,獲得粗品 SOD。然後才能使用後 續工藝,如丙酮沉澱、超濾濃縮、透析、柱層析等,進行深入提純。首先,使用 分級沉澱法提取目標蛋白後, 廢棄液中常常含有高濃度的有機溶劑或無機鹽,這 些有毒/有害物質的回收非常困難,而一旦排放又會對環保造成巨大壓力;其次, 有機溶劑和無機鹽分級沉澱法操作周期長,提取液經常要在低溫下靜置過夜;另 外,為了促使蛋白質沉

9. 高中生物論文範文

目錄

一、摘要
二、現代生物技術與健康
1、現代生物技術中蛋白質與健康
2、現代生物技術中糖類與健康
3、現代生物技術中與健康
4、現代生物技術中與健康
三、總結
四、後序
五、鳴謝
六、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代生物技術、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健康
摘 要

現代生物技術以其越來越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科研價值而逐漸受到人們越來越多關注。據估計生物技術可以給人類創造數千億美元的收入,但比這更重要的是現代生物技術挽救了數億人的生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青黴素的使用,因為青黴素的使用而使人類的平均年齡增加十幾年。人類的生活條件也因生物技術的使用而大有改善。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大國,生物技術對保證國民的身體健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現代生物技術與健康又有哪些連系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小組對此進行了調查。希望通過我們的探究活動性報告,使您對現代生物技術與健康的關系有更深入的了解!

現代生物技術與健康
1、現代生物技術中蛋白質與健康
(1)蛋白質的定義及概述
蛋白質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舊稱「朊」。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通過脫水縮合形成肽鏈。蛋白質是由一條或多條多肽鏈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條多肽鏈二十~數百個氨基酸殘基不等;各種氨基酸殘基按一定的順序排列,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對應基因所編碼。除了遺傳密碼所編碼的20種「標准」氨基酸,在蛋白質中,某些氨基酸殘基還可以被翻譯後修飾而發生化學結構的變化,從而對蛋白質進行激活或調控。多個蛋白質可以通過結合在一起形成穩定的蛋白質復合物,折疊或螺旋構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從而發揮某一特定功能。產生蛋白質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蛋白質(protein)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機體中的每一個細胞和所有重要組成部分都有蛋白質參與。蛋白質占人體質量的16.3%,即一個60kg重的成年人其體內約有蛋白質9.8kg。人體內蛋白質的種類很多,性質、功能各異,但都是由20多種氨基酸按不同比例組合而成的,並在體內不斷進行代謝與更新。被食入的蛋白質在體內經過消化分解成氨基酸,吸收後在體內主要用於重新按一定比例組合成人體蛋白質,同時新的蛋白質又在不斷代謝與分解,時刻處於動態平衡中。因此,食物蛋白質的質和量、各種氨基酸的比例,關繫到人體蛋白質合成的量,尤其是青少年的生長發育、孕產婦的優生優育、老年人的健康長壽,都與膳食中蛋白質的量有著密切的關系。
(2)蛋白質的生理功能
1、構成蛋白質的身體。蛋白質是一切生命的物質基礎,是肌體細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體組織更新和修補的主要原料。人體的每個組織:毛發、皮膚、骨骼、內臟、大腦、血液、神經等都是由蛋白質組成,所以說飲食造就人本身。可見蛋白質對人的生長發育非常重要。
2、修補人體組織。人的身體由百兆億個細胞組成,它們處於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例如年輕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兩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個人如果蛋白質的攝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麼皮膚就是光澤而又有彈性的。反之,人則經常處於亞健康狀態。組織受損後,若不能得到及時和高質量的修補,便會加速肌體衰退。
3、維持肌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和各種物質在體內的輸送。載體蛋白對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在體內運載各種物質。比如血紅蛋白一輸送氧、脂蛋白一輸送脂肪、細胞膜上的受體和轉運蛋白等。
4、白蛋白:維持機體內的滲透壓的平衡及體液平衡。
5、維持體液的酸鹼平衡。
6、免疫細胞和免疫蛋白:有白蛋白、淋巴細胞、巨噬細胞、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干擾素等。七天更新一次。當蛋白質充足時,這個部隊就很強,在需要時,數小時內可以增加100倍.
7、構成人體必需的各種酶。我們身體有數千種酶,每一種只能催化一種生化反應。相應的酶充足,反應就會順利、快捷的進行,我們就會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則,反應就變慢或者被阻斷。
8、激素的主要原料。激素可以調節體內各器官的生理活動。如胰島素是由51個氨基酸分子組合成,生長素是由191個氨基酸分子合成的。
9、構成神經遞質乙醯膽鹼、五羥色氨等。維持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味覺、視覺和記憶。
10、膠原蛋白:占身體蛋白質的 ,生成結締組織,構成身體骨骼。如骨骼、血管、韌帶等,決定了皮膚的彈性,保護大腦(在大腦腦細胞中,很大一部分是膠原細胞,並且形成血腦屏障保護大腦)。
11、提供生命活動的能量。
(3)現代生物技術在蛋白質重點應用
保持健康所需要的蛋白質含量因人而異。普通健康男性或女性每公斤體重大約需要0.8克蛋白質。嬰幼兒、青少年、懷孕期間的婦女、傷員和運動員通常每日可能需要攝入更多蛋白質。
蛋白質缺乏:成年人:肌肉消瘦、肌體免疫力下降、貧血,嚴重者將產生水腫。未成年:成長發育停滯、貧血、智力發育差,視力差。
蛋白質過量:蛋白質在體內不能貯存,多了肌體無法吸收,過量攝入蛋白質,將會因代謝障礙產生蛋白質中毒甚至死亡。
面對這些問題營養師根據人體對不同蛋白質的需要量進行膳食調配以及人工添加或減少蛋白質的方法來保證人體內蛋白質含量的相對穩定。而生物學家則通過生物制葯技術研發出一些新型的葯品,這些葯品不僅能促進人體對蛋白質的運輸和吸收,而且還能預防由於外界環境或病毒引起的蛋白質變性。當然在臨床醫學上,這些變性因素也常被應用來消毒及滅菌。對防止蛋白質變性也是有效保存蛋白質制劑(如疫苗等)的必要條件。此外在蛋白質領域運用的現在生物技術還有X線衍射技術和磁共振技術等。它們的應用都能有效控制和制備蛋白質,促進人們的身體健康。
2、現代生物技術中糖類與健康
(1)糖的定義及概述
糖是一類化學本質為多羥酮及其衍生物的有機化合物。在人體內糖的主要形成是葡萄糖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運輸形式,在肌體糖代謝中占據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體,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腎糖原等,是糖在體內的儲存形式。葡萄糖和糖原都能在體內氧化提供能量。
食物中的糖是機體中糖的主要來源,被人體攝入經消化成單糖吸收後,經血液運輸到各組織細胞進行合成代謝和分解代謝。機體內糖的代謝途徑主要有葡萄糖的無氧酵解、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徑、糖原合成與糖原分解、糖異生以及其他已糖代謝等。
(2)糖的生理功能
糖分是我們身體必不缺少的營養成分之一。人們攝入穀物、蔬菜等,經過消化系統轉化為單糖(如葡萄糖等)進入血液,運送到全體細胞,作為能量的來源。
血液中所含的葡萄糖,稱為血糖。體內各組織細胞活動所需的能量大部分來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須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維持體內各器官和組織的需要。正常人在清晨空腹血糖濃度為80~120毫克%。空腹血糖濃度超過130毫克%稱為高血糖。如果血糖濃度超進160~180毫克%,就有一部分葡萄糖隨尿排出,這就是糖尿。血糖濃度低於70毫克%稱為低血糖。可見於飢餓時間過長,持續的劇烈體力活動,嚴重肝腎疾病,垂體前葉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等。低血糖時,腦組織首先對低血糖出現反應,表現為頭暈、心悸、出冷汗以及飢餓感等。如果血糖持續下降到低於45毫克%,就可發生低血糖昏迷。
如果從食物中攝取的糖一時消耗不了,則轉化為糖原儲存在肝臟和肌肉中,肝臟可儲存70~120克,約張肝重的6~10%。細胞所能儲存的肝糖是有限的。如果攝入的糖分過多,多於的糖即轉變為脂肪。當食物消化完畢後,儲存的肝糖即成為糖的正常來源,維持血糖的正常濃度。在劇烈運動時,或者長時間沒有補充食物情況,肝糖也會消耗完,此時細胞將分解脂肪來供應能量。
人類的大腦和神經細胞必需要糖來維持生存,必要時人體將分泌激素,把人體的某些部分(如肌肉、皮膚甚至臟器)摧毀,將其中的蛋白質轉化為糖,以維持生存。
(3)現代生物技術在糖類中的應用
由於血糖高和血糖低對人體來說都是有害的。為此,有關科學家為了保證人體內糖類的正常供應,對低血糖人群提供含有濃縮糖的含片和糖果。開發出濃縮糖技術,保證他們維持血糖濃度恆定。而對高血糖患者,則用降血糖葯物加以控制。在臨床上靜脈滴注葡萄糖過快,也會出現血糖升高的現象。所以對於血糖過高的病人點滴速度不應過快,而這些也都基於一定生物技術基礎上。從而保證了人們身體的健康。
3、現代生物技術脂質與健康
(1)脂質的定義及概述
脂質(lipids)是脂肪及類脂的總體,是一類不溶於水而易溶於有機溶液,並能為機體利用的有機化合物。脂肪是三脂肪酸甘油或稱甘油三酯。脂肪的生理功能是儲存能量及氧化供能。類脂包括固醇及其脂、磷脂及糖脂等,是細胞的膜結構重要部分。
(2)脂質的生理功能及影響
脂肪是人體重要的儲能物質,當人們攝食過足時,人體會將多餘的能力主要以脂肪形成儲存下來。過去的日子中,在舊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下,人們總以「肥頭大耳」為富貴的象徵,甚至到當今社會。但肥胖並不是富,更是一種負擔。肥胖會帶來許多疾病,威脅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當人們身體肥胖,自然他們的血液中脂質的含量升高,隨著血液的全身巡迴,使他們和心力衰竭的正常體重者多1倍;冠心病多2-5倍;高血壓多2-6倍;糖尿病多4倍;膽石病多4-6倍。這些疾病都是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像正處於成長期的人來說,肥胖不僅帶來的是智力上的影響,更有心理上的一系列影響。
所以在平常生活中,合理的飲食顯得異常重要。有人喜歡大魚大肉,時常酒足飯飽之後修身養性,靜如止水,像這種生活習慣,終有一天會猝死在飯桌之上。
膽固醇是由體內儲有的脂肪轉化而來的,而膽固醇又能合成乳汁、皮脂以及類固醇激素,保證人們內、外分系統的正常運轉。膽固醇在人體內還參與血液中脂質的運輸。但是,膽固醇過多壓迫血管,使血液的徑流量減少,導致腦供血不足、淤血等,嚴重的會導致人死亡。
性激素則是一種與性別決定有關的激素,它能促進人和動物生殖器官的發育以及生殖細胞的形成。亂食性激素會使人生殖器官發育不完全,會內分泌失調,嚴重的還會變成「雙性「人,大大減少其自身的壽命。
(3)現代生物技術在脂質中應用
面對這些現象,生物學家採用現代溶脂技術除去多餘脂肪。通過一種溶解葯物,舒緩血管,溶解多餘膽固醇。面對因肥胖而造成心力衰竭的病人,科學家還採用強心劑等生物化學葯物經行急救,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發病率,降低了死亡率,使人們的健康得以延續。
4、現代生物技術中維生素與健康
(1)、維生素的定義和概述
維生素是近百年才被陸續發現的一組營養素,是維持人體正常功能的一類有機化合物。其共同特點:它們都不供應熱量,也不是有機體的構造成分,但卻是維持身體的正常生長和發育,繁殖等所必需的有機化合物,起著調節身體各種功能的作用,身體對它們的需要量很少,但供應不足時會出現各種代謝障礙和症狀,稱為維生素缺乏病。
(2)、維生素的種類及應用
V—A:缺乏維生素A會造成皮膚老化,維生素A是丘腦、腦垂體等內分泌腺體活動所需要的極為重要的營養成分。想要保持年輕靚麗,盡量多吃些維生素A高的動物性食物,如:肝、瘦肉、卵黃等。
V—B2:維生素B2會促進脂肪的分解。
V—B6: 與氨基酸及代謝關系,能促進氨基酸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為細胞的生長所需,對脂肪代謝都會有影響,與皮脂分泌緊密相關。
V—L: 維生素L缺乏會影響結締組織中中股原纖維的形成。
V—E:公認有抗衰老作用,能促進皮膚血液的循環和肉芽組織的生長。
谷維素:是從米糧油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天然物質,其成分為以三萜(稀)醇類主體的阿魏酸酯的混合物,它對植物中樞功能有調節和激活作用。它能降低毛細血管脆性,提高人的皮膚血管循環機能,會使皮膚溫度升高,四肢皮膚表面血流?增加,被稱為「美容素」
此外,谷維素還能降血脂,並含強有力的生長促進因子,有助於我們的親少年成長。
(3)現代生物技術在維生素中的應用。
針對現在人體內維生素缺乏現象,有關葯劑師及營養師在食品及保健品中添加適量維生素。同時生物學家也在這方面進行了許多研究,通過生物制葯技術,將大量維生素合成在一個小葯片內,製造出補充維生素的葯片,這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現在愛吃肉類而不愛吃蔬菜的都市人群體內的維生素,使人體內維生素含量保持在一個平穩水平上,使人們身體更加健康。

總結: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健康的身體是我們一切生活的基礎,但一個人要做到健康,是十分不易的,這與我們日常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都息息相關。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愛護自己的身體,是否決心要要做一個身體健康的人。
糖類、脂肪、蛋白質等都是構成我們身體的重要物質,像維生素,各種無機鹽等這樣的物質在人類體內的含量雖然相對較少,但其作用也是不忽視的。上述物質共同維持我們的生命活動,前面已經提到了各種維生素、無機鹽及糖類、脂肪、蛋白質等對人身體的具體作用,例如在對身體的生長,身體器官的功能的影響都一一列出,同時也告誡了我們如果缺少了這些物質,將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
然而這些物質都來源於我們日常的食物中,所以合理膳食是相當重要的,這也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的惟一路徑。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物科學家已經將著眼點放在人的身體營養健康上,科學家研發新的生物技術來改善人們的身體狀況,減輕許多人身體上的痛苦和傷害。
作為青年的我們,正處於身體發育的黃金階段,所以我們更應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對我們以後的生活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後 序
如今,好好學習生物技術是很有必要的事。生物技術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數變革。而「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技術」都是當今最熱門的生物技術項目。而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葯物都是通過生物技術得到的。很難想像如果沒有生物技術我們的生活究竟會怎樣。我想一定非常糟糕,甚至我們的壽命將會變短,越來越多的問題都直接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而如果沒有生物技術對人體內蛋白質、維生素等重要物質的研究與應用,我們將會對自己一無所知,更提不上身體健康這些話,所以現代生物技術保護了我們自身的健康。現代生物技術不容忽視。而對現代生物技術的開發,我們責無旁貸。

鳴 謝

通過此次探究活動,大家分工明確,都不辭辛苦的完成了各自的工作任務。在此感謝本小組各位成員,以及為我們提供資料的各出版社,還有我們的指導老師。在大家共同合作下,本次探究活動終於圓滿結束。再次由衷致謝!

參考文獻:
1、《生物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物化學》 第六版 人民衛生出版社
主編: 周愛儒
副主編:查錫良
3、《登上健康快車》北京出版社
主編:關春若
4、《高中生物基礎知識手冊》第七次修改 北京教育出版社
主編:薛金星
這是我們小組寫的模式就是這樣

10. 大一生物化學心得體會論文800

魯迅(1881-1936),清光緒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今紹興市)東昌坊口。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後改名為周樹人。至三十八歲,始用「魯迅」為筆名。浙江紹興人(祖籍河南省正陽縣),是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的精神被稱為中華民族魂,並且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魯迅的母親是魯瑞,父親是周伯宜。在這一生中他寫了小說,散文,雜文100多篇.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科學」與「民主」。魯迅的生平和創作魯迅是一個求知慾很強的人,在南京路礦學堂求學期間,他的學習成績一向優異,這使他在畢業後獲得了官費留學的機會。1902年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因為在那裡發生的兩件事對他影響很大,從此棄醫習文。
這一時期開始參加各種民族民主革命活動,廣泛涉獵西方近代科學文藝書刊。最早的一篇譯述文章《斯巴達之魂》前半部分發表於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後半部分載於第9期);同年在東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譯科幻小說《月界旅行》。 1906年棄醫學文,希望以文藝改造國民精神。籌辦文藝雜志《新生》,未果,轉而在《河南》雜志發表《人之歷史》、《摩羅詩力說》、《文化偏重論》等重要論文。與周作人合譯《域外小說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國,先後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和紹興府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1911年用文言寫了第一篇小說《懷舊》,思想特色和藝術風格,都與後來小說相同,捷克學者普實克認為它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先聲」。1912年2月應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職,後隨教育部遷往北京。1918年5月開始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發表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專集都被收錄在各類教材中。其中,1921年12月發表《阿Q正傳》。

閱讀全文

與生物化學論文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