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第一次將心理治療與心理咨詢聯系在一起的是
1、精神分析學派,又稱「心理動力學派」。創始人為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其主要觀點認為一切的心理活動的動力並不在於意識表面,而在於被壓抑的潛意識層。造成潛意識動力的核心到底是什麼,弗洛伊德和他的後人們也眾說紛紜,但歸根到底離不開內在的動力基礎,故稱「心理動力學」。而心理問題和障礙原因,是由於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性事件形成情結進入到潛意識內未被患者覺察,導致以破壞性的方式爆發,由於形成心理沖突和障礙。同時,由於症狀本身滿足了患者潛意識里的一些心理需要而得以持續存在。精神分析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挖掘這些被壓抑的潛意識,使其能夠被患者覺察認可,自然釋放了被壓抑的能量而得以治癒。由於潛意識分析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因此精神分析一個療程的持續時間較長(一般至少在一、兩年以上),故在現代追求快節奏生活的西方不太流行。2、行為治療學派。其理論基礎是以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JohnBroas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開創的行為主義心理學派。該學派以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就是將外界刺激和個體原有的本能行為捆綁在一起的條件反射過程,比如將鈴聲的刺激和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捆綁在一起不斷強化,由此形成當狗聽到鈴聲以後也會流口水。早期的行為學派完全否定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也不願意鑽研在行為產生過程中的認知變化。之後,華生由於個人原因離開心理學界,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FredericSkinner,1904—1990)在華生的基礎了建立了新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即個體在無意識觸發某個行為以後,給予相應的獎勵/懲罰,就能增加/減少該行為,由此形成強調個體主動性的新行為主義觀點;再往後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ra,1925—)又通過實驗提出了觀察學習理論,即不需要通過針對個體的直接強化,通過社會觀察也能形成相應的條件反射,由此行為主義開始進入關注認知研究的時代。基於這些理論基礎,行為治療認為一切的心理問題不過是不良的「刺激-反應」聯結在一起的過程。只要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條件反射就能減少並消除該行為。由此,以20年代開創的「生物反饋法」為開始,創立了行為治療的各種技術。包括放鬆治療、系統脫敏、洪水療法、厭惡療法、代幣法、去聯結法、行為示範法等多種技術。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簡單、實用且效果顯著,但前提是必須找到一個需要改變的目標症狀(靶行為)才能進行條件反射的操作。只是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外在行為而忽視內在認知的變化,往往導致治標不治本。3、認知治療。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爭論中自然產生,本身沒有明確的創始人。其主要原因是應用了以皮亞傑、維果斯基、凱利等人開創的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實踐中。該學派認為,個體一切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都源自於內在錯誤的認知系統,使其在錯誤觀念的支配下產生了錯誤的行為和症狀。因此,關鍵在於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自己觀念的錯誤,並且敢於和不良的觀念作斗爭、化解、消除它,這樣自然就能解決內在的心理問題。認知治療的代表是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1913年9月27日–2007年7月24日),在心理學家人稱「老妖」。其發明的理性情緒行為治療技術(REBT)一直深受美國人的歡迎。簡單來說,也就是通過個體的心理問題症狀反應(C)找到引發的事件(A),再推出事件背後的不合理觀念(B),同時使個體認識到這一點以後積極與不合理觀念辯論(D),並且能夠使個體領悟到正確的觀念(E),同時在行為上能夠加以實踐並帶來新的體驗(F),所以REBT的理論稱為「ABCDEF」理論。與艾利斯同時代的認知治療專家還有亞倫.貝克(Aaron.T.Back,1921-),其理論與艾利斯的療法大同小異,只是針對認知偏誤(不合理觀念)的干預技術有不同,貝克所使用的是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所創的「產婆術」對話方式。由於認知治療到最後離不開行為上的更新,所以後期認知治療也與行為主義合作演變為「認知-行為治療」。其特點在於關注患者內在的觀念更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直接針對病灶本源,方便快捷。但缺點在於過份主觀,因為「是與非」的評判標准都在認知咨詢師自己的手中,往往有時缺乏對患者的足夠理解。4、人本主義學派。創始人為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年4月1日-1970年6月8日)和卡爾羅傑斯(C·R·Rogers,1902-1987),其所開創的該學派被稱為心理學界的「第三勢力」。當時所有的心理治療學派都建立在治療者本身給患者擬定的理論模式中,而羅傑斯認為這是錯誤的做法,認為精神分析不過是「傷殘心理學」,而強調環境干預本能的行為治療是「幼稚心理學」。人本主義學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動力,能夠通過自我的力量走出心理疾病的陰影。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是現實環境對其太多干涉和影響,以至於其失去了自我,而心理干預所要做的就是通過非指導性的談話幫助他認識到自己本身的寶貴,建立自信從而達到自我治療的目的。故人本主義積極倡導給予人們鼓勵、關愛和理解,幫助他們提高自己的信心,並由此演變為對美國社會的一場變革,即「人本主義思潮」。包括現代意義上的「心理咨詢」概念也是由羅傑斯開創。人本主義心理咨詢沒有太多復雜的技術,只是簡單地通過表達理解與體貼的「同理心」(empathy)來干預對方。雖然簡單,卻因為深得人心而後成為所有心理咨詢學派的基礎。但是人本主義過於追求理想主義,往往缺乏太多務實的精神,其所認為「擁有完美自信的人」在現實中真正實現的極少,故一般很難單獨使用該派技巧。
⑵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斯洛
1、精神分析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強調人幼年的經歷對人的影響。
2、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 、斯金納
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斯金納認為心理學所關心的是可以觀察到的外顯的行為, 而不是行為的內部機制。
3、人本主義——代表人物:馬斯洛、 羅傑斯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七個層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歸屬與愛的需要(分為友情、愛情),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認識需要(感知、理解力和學習,好奇心,對於知識、真理和智慧的追求以及解釋宇宙之謎的一成不變的慾望),審美需要(包括諸如秩序、勻稱、完整、結構以及存在於某些成人身上和幾乎所有健康兒童身上的對行為的完滿的需要。
馬斯洛認為審美需要是類似本能的,它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現。)、自我實現需要(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的能力)。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
(2)生物反饋是由哪個學派提出的馬斯洛擴展閱讀:
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思是關於靈魂的科學。靈魂在希臘文中也有氣體或呼吸的意思,因為古代人們認為生命依賴於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結了。隨著科學的發展,心理學的對象由靈魂改為心靈。
⑶ 心理學家有哪些,著名心理學家
1.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2.約翰·多拉德
約翰·多拉德 (John Dollard 1900.08.29-1980.10.08),美國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出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密尼薩。1922 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31 年在芝加哥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隨後在德國柏林的 H.薩克斯指導下進修精神分析一年。1932 年,他參加了由耶魯大學人類學家 E.薩皮爾領導的文化和人格研究。他在耶魯大學度過職業生涯:1933 年任耶魯大學新成立的人類關系研究所助理教授,1935 年任該所研究助理,1948 年任研究助理和心理學教授。1969年退休後仍擔任該校的榮譽教授。
3.羅傑斯
卡爾·羅傑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年1月8日-1987年2月4日),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主張「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首創非指導性治療(案主中心治療),強調人具備自我調整以恢復心理健康的能力。
羅傑斯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4.讓·皮亞傑
讓·皮亞傑(Jean Piaget,生於1896年8月9日,逝於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成為了這個學科的典範,一生留給後人60多本專著、500多篇論文,他曾到過許多國家講學,獲得幾十個名譽博士、榮譽教授和榮譽科學院士的稱號。
皮亞傑對心理學最重要的貢獻,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種隨意、缺乏系統性的臨床觀察,變為更為科學化和系統化,使日後臨床心理學上有長足的發展。
5.斯坎特
斯坎特(Stanley Schachter 1922-1997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的研究興趣是上癮和情緒。他認為人類的情緒體驗是人的生理狀態和這一狀態的認知解釋共同作用的結果。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3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參考資料網路-羅傑斯
網路-約翰·多拉德
網路-斯坎特
網路-讓·皮亞傑
網路-馬斯洛
⑷ 馬斯洛是哪個心理學流派的創始人
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於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馬斯洛他出生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家庭,因心臟病突發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門洛帕克(Menlo Park)市。父母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他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父親酗酒,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小時曾帶兩只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面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痛苦,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系之惡劣。他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作為猶太人,他們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街區,上學後又是學校少有的幾個猶太人之一,這一切使使馬斯洛成為一個害羞、敏感並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後來當他回憶童年時,他說道:"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上學後的馬斯洛由於天賦極高,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狀況後來才有所改變。
⑸ 在西方心理學發展史上存在哪些學派
1、B.F.Skinner:斯金納(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制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2、Jean Piaget:皮亞傑(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提出了發生認識論。他通過兒童心理學把生物學與認識論、邏輯學溝通結合起來,從而將傳統的認識論改造成為一門實證的實驗科學。曾任瑞士心理學會主席、法語國家心理聯合會主席和第十四屆國際心理科盟主席。196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4、Albert Banra:班都拉(1925-),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來源於直接經驗的一切學習現象實際上都可以依賴觀察學習而發生,其中替代性強化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8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5、Leon Festinger:費斯汀格(1919-198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期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6、Carl R.Rogers:羅傑斯(1902-1987),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的研究興趣是上癮和情緒。他認為人類的情緒體驗是人的生理狀態和對這一狀態的認知解釋共同作用的結果。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3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8、Neal E.Miller:N.米勒(1909-2002),美國心理學家,生物反饋學說的創始人。195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1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0、A.H.Maslow:馬斯洛(1908-1970),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⑹ 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專家是誰哪國人
1、B.F.Skinner:斯金納(1904—1990),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的奠基者。他創制了研究動物學習活動的儀器——斯金納箱。1950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8年獲美國總統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獎。
2、Jean Piaget:皮亞傑(1896—1980),瑞士心理學家,提出了發生認識論。他通過兒童心理學把生物學與認識論、邏輯學溝通結合起來,從而將傳統的認識論改造成為一門實證的實驗科學。曾任瑞士心理學會主席、法沿國家心理聯合會主席和第十四屆國際心理科學聯盟主席。196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3、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作為20世紀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學術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類學、文學藝術、倫理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4、Albert Banra:班杜拉(1925— ),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他認為來源於直接經驗的一切學習現象實際上都可以依賴觀察學習而發生,其中替代性強化是影響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197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8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5、Leon Festinger:費斯汀格(1919—1989),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人的朋望、抱負和決策,並用實驗方法研究偏見、社會影響等社會心理學問題。他提出的認知失調理論有很大影響。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97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6、Carl R.Rogers:羅傑斯(1902—1987),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從事心理咨詢和治療的實踐與研究,並因「以當事人為中心」的心理治療方法而馳名。1947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6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7、Stanley Schachter:斯坎特(1922—1997),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主要的研究興趣足上癮和悄情緒。他認為人類的情緒體驗是人的生理狀態和地這一狀態的認知解釋共同作用的結果。 196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83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8、Neal E.Miller N.米勒(1909—2002),美國心理學家,生物反饋學說的創始人。195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9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1午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9、Edward Thorndike:桑代克(1874—1949),美國心理學家,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心理學聯結主義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學體系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學習的定律,包括練習律和效果律等。1912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17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0、A.H.Maslow:馬斯洛(1908—1971),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馬斯洛對人的動機持整體的看法,他的動機理論被稱為」需要層次論」。 196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1、Gordon W.Allport:奧爾波特(1897—1967),美國人格心理學家,實驗社會心理學之父,「社會促進」(Social facilitation)概念的提出者,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193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2、Erik H.Erikson:艾里克森(1912—1994),美國神經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梢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13、hans J.Eysenck:艾森克(1916—199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人格、智力、行為遺傳學和行為理論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張從自然科學的角度看待心理學,把人看作一個生物性和社會性的有機體。在人格問題研究中,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經質、內傾性一外傾性以及精神質三維特徵的理論。
14、William James:詹姆斯(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15、David C.Mclellend:麥克蘭德(1917—1998),美國心理學家,主要研究興趣是人格、職業勝任能力、企業家精神等方面。他對「成就動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16、Raymond B.Cattell:卡特爾(1905—1998),美國心理學家,最早應用因素分析法研究人格。他對心理測驗的研究,對個體差異的測量,以及對應用心理學的倡導,有力地推進了美國心理學的機能主義運動。他編制的「16種人格因素測驗」應用十分廣泛。
17、John Watson:華生(1878—1958),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心理學研究的對象不是意識而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拋棄「內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學常用的實驗法和觀察法。華生在使心理學客觀化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191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8、Kurt Lewin:勒溫(1890—1947),德國心理學家,場論的創始人,社會心理學的先驅,以研究人類動機和團體動力學而著名。他試圖用團體動力學的理論來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這一理論對以後的社會心理學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19、Donald O.Hebb:海布(1904—1985),加拿大心理學家,提出細胞聯合理論來解釋知覺及在大量腦組織損傷條件下仍能保持一定智力水平的現象。他強調早期經驗對智力發展的重要性,以及正常環境刺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196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1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79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
20、George A.Miller G.米勒(1920— ),美國心理學家,認知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在記憶方面的研究十分著名。他1956年發表的論文《神奇的數字7±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對於短時記憶的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62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3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21、Clark L. Hull:赫爾(1884—1952),美國心理學家,新行為主義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心理、機制和適應性行為》、《行為綱要》等。193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同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22、Jerome Kagan:凱根(1929— ),美國心理學家,對嬰兒和兒童的認知和情緒發展的研究,尤其是對氣質的形成根源的研究十分著名。他的研究表明:個體氣質的差異既受環境影響又受基因制約。198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3、Carl G.Jung:榮格(1875—1961),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分析心理學的創立者。早年曾與弗洛伊德合作,後來由於兩人觀點不同而分裂。與弗洛伊德相比,榮格更強調人的精神有崇高的抱負,反對弗洛伊德的自然主義傾向。
24、Ivan P.Pavlov:巴甫洛夫(1849—1936),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心理學家。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學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獎。巴甫洛夫從研究消化的生理過程中發現條件反射現象,從而開創了條件反射的研究,並建立了高級神經活動的學說。後又提出第二信號系統的概念,用來說明人類的語言功能。
25、Waller Mischel:米歇爾(1930— ),美國人格心理學家。他在人格的結構、過程和發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異等領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6、Harry F.Harlow:哈洛(1905—1981),美國比較心理學家,早期研究靈長類動物的問題解決和辯別反應學習,其後用學習定勢的訓練方法比較靈長類和其它動物的智力水平。曾榮獲國家科學獎,1951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58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0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7、J.P.Guilford:吉爾福特(1897—198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心理測員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應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28、Jerome S.Bruner:布魯納(1915— ),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對認知過程進行過大量研究,在詞浯學習、概念形成和思維方面有諸多著述,對認知心理理論的系統化和科學化作出了貢獻。1962午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1965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29、Ernest R.Hilgard:希爾加德(1904—2001),美國心理學家,早期研究動物和人的條件反射,後來研究人的動機作用和無意識過程,晚年主要從事美國心理學史的研究。1948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49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67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30、Lawrence Kohlberg:科爾伯格(1927—1987),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他繼承並發展了皮亞傑的道德發展理論,著重研究兒童道德認知的發展,提出了「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在國際心理學界、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響。
⑺ 心理學的十大代表人物
內容心理學
19世紀60年代,內容心理學在德國產生。內容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費希納和馮特 。
費希納(1801-1887)的心理物理學是關於身心之間或外界刺激和心理現象之間的函數關系或依存關系的嚴密科學。這是一門介於心理學和物理學之間的獨立學科。費希納受赫『爾巴特的啟發,認為心理是可測量的。經過許多實驗和推導,他把感覺強度和刺激強度之間的關系概括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覺強度;C-適用於不同感覺中的每個感官的常數;R-刺激強度;R0-在閾限的刺激強度。
這個公式表明刺激的效果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於已有的感覺的強度。費希納在心理物理學的研究中曾創造了三種心理測量的方法:最小可覺差法、正誤法和均差法。費希納把物理學的數量化測量方法帶到心理學中,提供了後來心理學實驗研究的工具。從現代心理學發展的歷史上看,費希納應被認為是現代西方心理學的主要締造者之一,他的心理物理學為馮特心理學的建立起到了奠基作用。
馮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在心理學史上他的名字與心理學的獨立和實驗(內容)心理學的建立直接聯系在一起。
費希納(1801.4—1887.11)德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心理學物理學的創始人。在哲學上費希納是一個唯心主義泛靈論者,他認為凡物都有靈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觀。他對心與物作了精確的數學測量並試圖確定它們的關系。1860年他的《心理物理學綱要》的出版奠定了他在心理物理學上的創始人的地位。
構造主義
心理學派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也叫建構主義心理學派是由馮特的最忠誠的學生鐵欽納於內容心理學派形成近20年後在美國建立的,是內容心理學思想的繼承和進一步發展。但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決不等同於內容心理學派,二者無論在形成的時間、地點以及研究方法和具體內容上,都存在著差異。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與鐵欽納的個人努力有重要關系。並在
構造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鐵欽納
鐵欽納去世後衰退。並在與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的論戰中得到發展。
時代精神:
科學界百家爭鳴。德國事實上已經成為當時世界心理學研究的中心。
機能派心理學和構造派心理學的爭論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中只有鐵欽納始終堅持明顯的傳統,他是一個性格堅毅、好爭辯的學者,1927年鐵欽納因腦瘤去世,爭論逐漸平息下來。
構造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構造派是心理學史上第一個應用實驗方法系統研究心理問題的派別。在他們的示範和倡導下,當時西方心理學實驗研究得到了迅速傳播和發展。
理論基礎為純粹經驗論。
把心理學看成一門純科學,只研究心理內容本身,研究它的實際存在,不去討論其意義和功用。所以極為狹隘。
--------------------------------------------------------------------------------
機能主義
心理學派
廣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從19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包括意動心理學派、符茨堡學派、日內瓦學派、行為主義和哥倫比亞機能主義心理學派等。狹義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派主要指美國的芝加哥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實用主義心理學派)。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
時代精神:
自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學說的出現,宗教和神學遭受了致命的打擊。詹姆士和杜威等人把主觀唯心主義、功利主義哲學和經驗批判主義理論合並,並利用達爾文的進化論學說製造出一套實用主義哲學。它的基本觀點即「存在就是有用」,沒有真理的客觀尺度,唯一的標准就是成功。
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強調心理現象對客觀環境的適應和功用,不以研究意識經驗為限。
關心心理學在各個領域內的功效和應用及改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
行為主義
心理學派
學術背景:行為主義心理學是作為傳統心理學的叛逆,在機械唯物主義和實證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在動物心理學和機能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產生的現代心理學派別。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實質是將意識和行為絕對地對立起來。
理論上的先行者:
迪卡兒:動物僅是佔有空間的機械,它的動作只是機械作用;人也是機器,只不過在身體之外又加上了有意識的靈魂。
1913—1930年是早期行為主義時期,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的基礎上創立的,他主張心理學應該屏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毋須理會其中的中間環節,華生稱之為「黑箱作業」。他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後天習得的,環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的行為還是病態的行為都是經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認為查明了環境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的規律性關系,就能根據刺激預知反應,或根據反應推斷刺激,達到預測並控制動物和人的行為的目的。他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刺激的各種軀體反應的組合,有的表現在外表,有的隱藏在內部,在他眼裡人和動物沒什麼差異,都遵循同樣的規律。
1930年起出現了新行為主義理論,以托爾曼為代表的新行為主義者修正了華生的極端觀點。他們指出在個體所受刺激與行為反應之間存在著中間變數,這個中間變數是指個體當時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它們是行為的實際決定因子,它們包括需求變數和認知變數。需求變數本質上就是動機,它們包括性,飢餓以及面臨危險時對安全的要求。認知變數就是能力,它們包括對象知覺、運動技能等等。
在新行為主義中另有一種激進的行為主義分支,它以斯金納為代表,斯金納在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基礎上提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他自製了一個「斯金納箱」,在箱內裝一特殊裝置,壓一次杠桿就會出現食物,他將一隻餓鼠放入箱內,它會在裡面亂跑亂碰,自由探索,
行為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斯金納
偶然一次壓杠桿就得到食物,此後老鼠壓杠桿的頻率越來越多,即學會了通過壓杠桿來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納將其命名為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作用,食物即是強化物,運用強化物來增加某種反應(即行為)頻率的過程叫做強化。斯金納認為強化訓練是解釋機體學習過程的主要機制。
時代精神:
客觀主義潮流。18世紀以來科學的極大發展破除了以前很多想當然的或迷信的東西。神秘主義受到挑戰。實證主義空前具有市場。強調實證的、具有社會性的可用作客觀觀察的知識。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促進了心理學的客觀研究,擴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對行為的突出強調,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應用,而且使人們看到新的希望。
行為主義出現在美國,在20世紀初自然科學飛速發展,一些年輕的心理學家對馮特學派不滿意,認為心理學不能研究意識,認為心理學和其他自然科學處於同樣的地位,應該象其他自然科學一樣研究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東西,也就是行為。
行為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精神活動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學應該研究人的行為。行為是有機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心理學研究行為在於查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以便根據刺激推知反應,根據反應推知刺激,達到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的目的。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華生(1878~1958)和斯金納(1904~)。華生的主要觀點:(1)機械唯物主義決定論;(2)認為心理學是一門自然科學,是研究人的活動和行為的一個部門,要求心理學必須放棄與意識的一切關系,提出兩點要求:第一、心理學與其他自然科學的差異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異;第二、必須放棄心理學中那些不能被科學普遍術語加以說明的概念,如意識、心理狀態、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極力要求用行為主義的客觀法去反對和代替內省法,認為客觀方法有四種:第一、不藉助儀器的自然觀察法和藉助於儀器的實驗觀察法;第二、口頭報告法;第三、條件反射法;第四、測驗法。斯金納則屬於新行為主義心理學,他只研究可觀察的行為,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函數關系,認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事件不是客觀的東西,應予以排斥。斯金納認為,可以在不放棄行為主義立場的前提下說明意識問題。[3]
--------------------------------------------------------------------------------
格式塔
心理學派
1912年,M.魏特曼發表了論文《似動的實驗研究》,標志著一學派的興起。
理論上的一些先行者: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哲學思想:知覺不是一種被動的印象和感覺因素的結合,而是這些元素主動地組織成完整的經驗和結合起來的經驗。
物理學家馬赫(《感覺的分析》1885):空間模式(如幾何圖形)和時間模式(如曲調)的感覺與元素無關。即使觀察者注視客體的空間方位可能變化,但是它對客體的視覺或聽知覺是不變的。例如,無論從哪一邊或從頂上,或從一角去看,在我們的知覺中,一張桌子仍然是一張桌子。同樣一系列的聲音,比如一支曲調,即使可能改變速度,但在我們的知覺仍然是同一支曲調。(我認為,即使音階改變,或有錯音,也不影響人們對這支曲調的知覺。)
厄棱費爾:有些經驗的質不能用傳統的各種感覺的結合起來解釋,這些質叫格式塔質,或形質。知覺是以個體感覺之外的某些東西為基礎的。一支曲調是一個形質,不依賴於組成它的那些特殊感覺。
時代精神:
19世紀最後幾十年,由於物理學承認和接受力場的概念,它已經越來越少地運用原子主義的概念了。比如磁力,光、電。這些力場被認為既具有空間的廣延性,也具有完型或模型。它們被看作是新的結構實體,而不是個別元素或者微粒的作用總和。
魏特曼的似動實驗
以
格式塔心理學代表人物考夫卡
考夫卡、苛勒做被試,魏特曼使用速示器,通過兩條細縫投射出兩條光線,一條垂直,另一條和垂直線成20或30度角。如果先通過一條細縫顯示出光線,然後顯示另一條光線,在兩條光線之間有一較長的時間間隔(超過200毫秒),那麼被試者就看到兩條相繼出現的光線。如果兩條光線之間的時間間隔短,被試者就看到兩條連續的光線。可是,在兩條光線之間有一最適宜的時間間隔(約60毫秒),被試者看到光線從一處向另一處移動,而且又移動回去。這就是整體不僅是部分的總和的一個明顯例子。
格式塔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並不等於部分的總和,整體乃是先於部分而存在並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這一觀點在一定范圍內來說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從這一觀點出發,堅決反對對任何心理現象進行元素分析,這對於揭發心理學內的機械主義和元素主義觀點的錯誤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時,他們在知覺領域里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很多具有科學價值的成果。目前在一般心理學教科書內所講述的一些有關知覺的規律知識,例如似動現象的發生、知覺過程中圖形和背景的關系的意義等,基本上都是來源於格式塔學派的研究成果。此外,苛勒的「頓悟」和韋特墨的「創造性思維」對學習的研究,也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格式塔心理學派作為一個獨立的學派,是人們對意識經驗發生興趣,至少把意識經驗看作心理學的一個合法的研究領域,並繼續促使人們對意識經驗的研究和興趣是有意義的。同時格式塔學派對同時期的學派中肯而堅定的批評,對心理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
局限:
把直接經驗世界,看作是唯一確實而又可知的世界。
把全部心理學問題,完全簡化為數理的問題。這其實已經違背了系統觀。
--------------------------------------------------------------------------------
精神分析
心理學派
精神分析學派產生於1900年,其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這一學派的理論在20世紀20年代廣為流傳,頗具影響。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為兩部分:意識與潛意識。潛意識不能被本人所意識,它包括原始的盲目沖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動機與慾望。他強調潛意識的重要性,認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動力,是擺布個人命運和決定社會發展的永恆力量。
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與生俱來,包括著先天本能與原始慾望;自我由本我分出,處於本我與外部世界之間,對本我進行控制與調節;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與理想兩部分,主要職能是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三者通常處於平衡狀態,平衡被破壞,則導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學派重視潛意識與心理治療,擴大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並獲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規律,但他們的一些主要理論遭到許多人的反對。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為代表的一批心理學家反對弗洛伊德的本能說、泛性論和人格結構論,強調文化背景和社會因素對精神病產生和人格發展的影響,在美國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學。新精神分析學派仍然保留著弗洛伊德學說中的一些基本觀點,盡管在其理論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稱,但歸根結底,仍然是潛意識的驅力和先天潛能起主要作用。
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榮格(1875~1961)。[4]
舊精神分析學派
前期的正統派(強調生物學因素3為人精神生活的基礎):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心理學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新派(著重於社會的精神文化):
榮格:
阿德勒
霍妮:
弗洛姆:
沙利文: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無意識和潛意識的研究領域。
局限:1、泛性論的傾向;2、生物化傾向;3、理論的主觀色彩濃厚。
--------------------------------------------------------------------------------
人本主義
心理學派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美國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受現象學和存在主義哲學影響比較明顯。
時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運動。對社會不滿。
由美國心理學家A.H馬斯洛創立,現在的代表人物有C.R羅傑斯。人本主義反對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的傾向,故被稱為心理學中的笫三思潮。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羅傑斯
需求層次理論,即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是美國猶太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提出的需要層次論,將人類需求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是行為科學理論之一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屬於缺失需要,可到起匱乏性動機,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第二類需要屬於生長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馬斯洛認為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准,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2.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
心理錯覺學圖
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並產生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迥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准,行為標准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范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沖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反對僅僅以病態人作為研究對象,把人看為本能犧牲品的精神分析學派,也反對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學的客體的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研究對人類進步富有意義的問題,關心人的價值和尊嚴。
忽視時代條件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先天潛能的制約和影響。
--------------------------------------------------------------------------------
日內瓦
心理學派
日內瓦學派又稱皮亞傑心理學派,是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傑出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創建和領導的。
受康德的影響。
時代精神:
開放的理念。兼容並需的精神。
日內瓦學派在心理學發展中的貢獻和局限
心理學流派的融合和發展。兒童心理學。
西方學者把皮亞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一起奉為當代心理學的三大巨人。
--------------------------------------------------------------------------------
認知
心理學派
認知心理學起始於本世紀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後飛速發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志著認知心理學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流派。
與馮特心理學有一脈相承的繼承關系。受格式塔心理學思想影響。是行為主義的反作用。
認知心理學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認知心理學是指凡是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都屬於認知心理學,而目前西方心理學界通常所指的認知心理學,是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也就是所謂的信息加工心理學,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觀點和術語,通過與計算機相類比,模擬、驗證等方法來研究人的認知過程,認為人的認知過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交換、操作、檢索、提取和使用的過程,並將這一過程歸納為四種系統模式:即感知系統、記憶系統、控制系統和反應系統。強調人已有的知識和知識結構對他的行為和當前的認知活動起決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記憶和思維領域的突破性研究。
現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就是把人看成信息傳遞器和信息加工系統。
提出短時記憶中有三種編碼:
①聽覺編碼即聲碼;
②視覺編碼即形碼;
③語義編碼即意碼。
認為人是按事物的各種性狀將其分成三種編碼分別貯存在三個不同的位置,而後可以用聲、形、意三種不同的途徑來檢索這一記憶。
時代精神:
信息技術的急速發展。電腦智能的研究。
人性主義
心理學流派
人性主義心理學是獨具中國特色的心理學,它認為只有從人的本質屬性,即從人性出發才能正確地闡明人的心理活動、心理結構、心理動力、個性及其發展、心理病理化、臨床心理診斷與矯治等問題。只有把握住人性,才能走進人類心理世界的殿堂。其代表人物為郭念鋒教授。
其主要觀點為:
1、人的本性是三種基本屬性的結合。
2、人的心理動力是需求。
3、個性是人性在個體人身上的具體體現,人性是個性的一種抽象。
4、人性的內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⑻ 心理咨詢四大流派的理論和技術特點
1、精神分析理論與精神分析治療
X 創立年代:1896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
理論基礎和主要觀點:無意識論(即意識、無意識、前意識理論)、性心理發展論(性本能理論)、人格結構論(本我、自我和超我 )、心理防禦機制論
貢獻:
1、第一個對人類的無意識心理現象作系統探討。
2、對成年人人格結構的分析有合理成分。
3、它是第一個正規的治療體系。精神分析是現代心理治療的奠基石
局限性:
1、單純強調人的生物性。忽視人的理性、社會性。
2、過分強調性本能的作用。
3、療程太長,花費太大,療效並不肯定。
方法和技術:
自由聯想(發掘無意識的途徑)、夢的解析、對阻抗的處理、對移情的處理;解釋(使無意識中的內容意識化)
註:由於精神分析療法需要主療者非常強的專業技術和知識,而且治療時間很長,花費巨大而效果不一定好。故一般心理輔導工作中很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