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潮間帶有哪些生物

潮間帶有哪些生物

發布時間:2022-05-08 06:16:42

Ⅰ 潮間帶三個區,每個區有哪些代表生物

潮間帶是界於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地帶,通常也稱為海塗。根據潮汐活動的規律,潮間帶又分為下列三個區:

(1)高潮區(上區):它位於潮間帶的最上部,上界為大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高潮線。它被海水淹沒的時間很短,只有在大潮時才被海水淹沒。

代表生物:黑口濱螺-粗糙濱螺帶
Sch1高潮區:黑口濱螺-粗糙濱螺帶
Sch2高潮區:黑口濱螺-粗糙濱螺帶
Sch3高潮區:黑口濱螺-粗糙濱螺帶

(2)中潮區(中區):它占潮間帶的大部分,上界為小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低潮線,是典型的潮間帶地區。
代表生物:鴨嘴蛤
Sch1中潮區:中蚓蟲-鴨嘴蛤-秀麗長方蟹帶
Sch2中潮區:才女蟲-鴨嘴蛤-淡水泥蟹帶
Sch3中潮區:才女蟲-鴨嘴蛤-短擬沼螺-弧邊招潮帶;

(3)低潮區(下區):上界為小潮低潮線,下界是大潮低潮線。大部分時間浸在水裡,只有在大潮落潮的短時間內露出水面。
代表生活:似蟄蟲、鴨嘴蛤帶
Sch1低潮區:似蟄蟲-焦河籃蛤-鴨嘴蛤帶
Sch2低潮區:似蟄蟲-側底理蛤-鴨嘴蛤帶
Sch3低潮區:不倒翁蟲-側底理蛤-齒腕擬盲蟹帶
參考資料:知網空間《三沙灣西北部濱海濕地潮間帶生物生態研究》

Ⅱ 請問各位大神,這種潮間帶生物叫什麼名字

這種生物叫陽燧足,正式名稱叫蛇星。
陽燧足是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屬於棘皮動物門、蛇尾綱。是海星的近親。
陽燧足一般生活在溫暖的淺海,屬於底棲生物,有五隻細長足,可在海底緩慢爬行。通常食用動植物屍體碎屑,某些種類也會食浮游生物。常以珊瑚蟲為食,對珊瑚有害。

Ⅲ 生活在海底的生物有哪些

海底生物:
1.海洋生物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以及各種群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協調進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將海洋生物分為浮游生物、游泳動物和底棲生物3類。
2.浮游生物無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懸浮於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動物(如水母、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翼足類、異足類,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等)。多數終生營浮游生活,稱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數種類僅於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浮游生活,稱為階段性浮游生物,如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被水流沖盪而出現在浮游生物中,如某些低等甲殼類的介形類、漣蟲類等,稱為暫時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層;浮游動物則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數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動。浮游生物一般體重輕(外殼重量輕、體內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體相對面積大,體表多刺毛、突起,群體連成片)或者具有纖毛、鞭毛而有一定的運動能力。

3.游泳生物指那些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而游泳能力強的動物。包括魚類、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爬行動物(如海蛇、海龜)、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和一些大型蝦類(如對蝦、龍蝦)等,它們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種類能橫跨大洋作長距離的洄遊,如金槍魚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劍魚每小時速度達70公里以上。海鰻以整個身體彎曲擺動向前游動,烏賊和章魚則從漏鬥口向外噴射水流以推動身體反向運動。它們有時生活在上層水域(如太平洋鯡魚),有的生活在中層或底層水域(如小黃魚、真鯛、牙鮭)。游泳動物除了有發達的游泳器官外,身體大多呈流線型,以減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4.底棲生物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種生物,包括底棲植物(幾乎全部大型藻類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底棲動物(海綿、腔腸、環節、線形、軟體、甲殼、棘皮、脊椎等門類均有底棲種)。底棲生物按其與底質的關系,又可區分為底上、底內和底游3大生活類型;在岸邊還存在潮間帶生物。

5.底上生物生活於硬質海底。包括在各種底質上營固著生活(如海葵、水螅、藤壺、牡蠣、柄海鞘)、附著生活(如紫貽貝、附著硅藻、大型藻類)以及匍匐海底(如馬糞海膽、刺參和紅螺等)的動物。固著生活的動物運動器官退化,但觸覺器官發達,被動取食,幼體營浮游生活,靠海流擴大其分布區域。固著或附著在船底、浮標、工廠排污管道、海上石油平台和海上其它設施的生物被稱為污損生物(包括微生物、藻類和動物)。它們對交通、軍事和生產均有危害。

6.底內生物生活於軟質海底。有的分泌黏性物質形成管子或用分泌物黏結沉積顆粒成管子而棲身其中(如巢沙蠶、磷沙蠶等);有的具有發達的挖掘器官,將身體埋於泥沙中(如黃島長吻柱頭蟲、中國蛤蜊、文昌魚等);有的鑽木(如船蛆)、鑿石(如波紋溝海筍)。

7.底游生物有一定的運動能力,能在水底緩慢地行動(如梭子蟹)。

8.潮間帶生物一類特殊類型的底棲生物。經過長期的進化,底棲生物對潮汐的漲落、海浪的沖擊、陽光的暴曬、溫度的變化等有很好的適應能力。由於潮間帶生態位的差異,生物在潮間帶的分布很有規則,群落結構比較清楚。

Ⅳ 潮間帶生物的介紹

又稱潮汐帶生物。為棲息於有潮區的最高高潮線至最低低潮線之間的海岸帶(潮間帶)的一切動植物的總稱。

Ⅳ 潮間帶生態的類型

通常將潮間帶分為岩基海岸、沙灘、紅樹林、珊瑚礁和石沼等類型。 一種熱帶淺水海洋生態系統。珊瑚礁群落所包含的動植物種類特別豐富,即或在貧營養而浮游生物稀少的海區也能保持很高的生產力。估計其粗生產量在每平方厘米每年 300~5000克之間。對於珊瑚礁群落高生產力的原因還不十分清楚,但可以舉出幾方面的有利條件。在珊瑚礁中,自養生物和異養生物緊密地共生在一起,有利於養分循環。在珊瑚礁地區。光能是充足的,而一些菌類和藍藻還能直接固氮。
珊瑚礁的分布范圍很窄,只見於北緯20度至南緯25度之間。中國位於分布的北限。從形態上可將珊瑚礁分為岸礁、堡礁和環礁。中國海南島南部和台灣省南部者均屬岸礁類型,南海諸島為環礁。由於珊瑚礁的地質、地貌情況各有不同,所以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生物種類也很復雜。造礁石珊瑚以及一些殼狀石灰藻都是珊瑚礁的主要營造者。因此,珊瑚礁又有「藻礁」和「珊瑚礁」之分。
珊瑚礁上生活著各類海洋動植物,常見的植物有各種馬尾藻類、海綿藻、喇叭藻、團扇藻、網球藻、香蕉藻、法囊藻、傘藻、江蘺、乳節藻、沙菜、鳳尾藻、仙掌藻以及麒麟菜等熱帶性藻類。動物有蝴蝶魚、隆頭魚、雀鯛、刺尾魚、鸚嘴魚等,還有海蛇。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各個門類幾乎都有代表生活在這里。 由海岸侵蝕作用形成的一種不規則水體。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的邊緣連續、完整,因此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能保有原來不大的水體;另一種的邊緣有小缺口,石沼水體可以經常與海水交換,只是較為遲緩。前一種類型的石沼,其水面上下的生物種類有很大不同,在水下接近水面處有很高的生物量,但在後一種類型的石沼中,接近水面處不存在大量生物。 石沼是非常便於人們觀察和研究的一種生境,是研究海洋形成和破壞的線索。石沼生物受復雜的環境因子的支配,有人認為這些因子包括沼底的性質及深度,波浪作用、溫度、鹽度、氫離子濃度和光。最大變化出現在海岸中部的石沼,最穩定的條件是在海岸最低部位的石沼。有人根據石沼水面高度與海面的關系,而有潮上帶石沼、潮間帶石沼和潮下帶石沼之分。

Ⅵ 誰能告訴我一條海底常見動物的生物鏈

答: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網路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例如最常見的:藻類--小魚、蝦子-鯊魚、鯖魚、金槍魚等

從生命演化論的角度來看,雖然各派學者對生命起源的主張不同,但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母親仍是主流看法。

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間有許多小行星圍繞著太陽旋轉,行星彼此之間會相互撞擊,原始的地球就是在撞擊下產生的一顆火球。地面到處是火山,布滿滾燙熔岩,天空中充滿著從地球內部發出來濃密的水蒸氣,形成地球早期的大氣。

隨著碰撞次數的減少,地球開始由外往內逐漸冷卻,表層形成了薄薄的地殼;而大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雨,降落在地表上,雨水長期累積在窪處,形成原始的海洋。

為什麼我們相信早期生命是出現在海洋中(其實用「水裡面」更為適合),因為當時的環境,水中比陸地來得友善。陸地的溫度不是冷,就是熱;不是狂風,就是暴雨,變化很大,相較之下,雨水形成的海洋環境顯得十分穩定,非常適合生命的誕生及繁衍。

最早的地球生命大約出現在三十二億年前,這些生命只是最簡單的生命物質,必須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到的單細胞體。經過數十億年不斷地演化,形成了現在各式各樣豐富的生命。

有關地球生物演化過程,可以用 24 小時的時間表加以說明。午夜零時,最初生命剛開始,但是直到晚上九點,生命才爬上了陸地,之前所有的生命都存在於海洋中,顯示在地球歷史上,海洋中生命的豐饒,自古已然。

據估計,現存的物種約為五百萬到五千萬種,但被記載的僅有一百四十六萬種,尚未記載的大多數仍存在於海洋中的未知角落;而全世界生物分類一共有 33 個門,海洋就佔有 32 個門,而其中的 12 個門,只存在於海洋中,陸地上根本找不到。經常親近海洋,就會發現海洋生物的物種的確比陸地上豐富許多。

海洋表面有許多微小的浮游植物、浮游動物;中層海域有回遊的鮪魚、鯖魚、魚參魚;海底層的熱泉區有美麗魚蝦貝介;潮間帶有藤壺、笠貝、海藻;河口紅樹林有幼魚、稚蝦……等。

海洋之所以能夠容納數以百萬種、色彩繽紛,又各具特色的豐富物種,和多達三~六級的海洋食物鏈,與生存空間的廣闊有很大的關聯性。

海洋食物鏈是指在海洋生物社群中,從自營性細菌或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機物開始,經浮游生物、草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的動物,依次形成捕食者與被食者的需求關系。食物鏈的結構和金字塔類似,底座很大,而每上一級就比前一級縮小,整個網路是由多種復雜的食物鏈所形成的。

浮游植物是食物鏈最主要的初級生產者,如藻類。在陽光下,浮游植物透過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碳水化合物,也就是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物質中的化學能貯存起來,並供應給第二級的浮游動物(如磷蝦)及其它草食性、雜食性動物攝食。由於大部分的浮游植物是一群小到用肉眼都很難分辨的生物,很不容易瞧出它們的型態,但從衛星照片中所呈現的大片光合作用分布區來看,它們才是海洋中的巨人。

小魚、蝦子是屬於海洋食物鏈的第二、三級,它們攝食浮游植物或浮游動物。第四、五級則是處在食物鏈金字塔的上層,如鯊魚、鯖魚、金槍魚等。

就生存空間而言,海洋生物比陸地物種幸運多了。地球總表面積是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海洋就佔了 71%,達三億六千一百萬平方公里;而海洋的平均深度是 3,795 公尺,差不多是玉山的高度,在如此遼闊的空間中,海底地形和陸地一樣,有高山、狹谷、火山。從沿岸起,可分為大陸棚、大陸坡、海洋平原、海底山、中洋脊、深淵和海溝。縱使深度不同,壓力相差極大,但是理論上海洋生物只要做好壓力調節,就可以很悠遊地在大海中沉浮、覓食、求偶、繁殖。

Ⅶ 潮間帶分為哪幾個部分

根據潮汐的活動特點,潮間帶又分為以下三個區:(1)高潮區:又稱上區,它位於潮間帶的最上部,上界為大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高潮線。它被海水淹沒的次數很少且時間短,只有出現大潮時才會被淹沒。

(2)中潮區:又稱中區,它在潮間帶中所佔的部分最大,上界為小潮高潮線,下界是小潮低潮線,屬於十分典型的潮間帶地區。

(3)低潮區:又稱下區,上界為小潮低潮線,下界是大潮低潮線。低潮區一般都浸在水裡,只有在大潮落潮時人們才能看到。

由於海洋的地形各不相同,潮間帶的垂直長度可從幾米到幾百米長。它佔全球海洋的面積雖然很少,卻包含著多種不同類型的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最為密切。

Ⅷ 潮間帶生物有哪些

潮間帶生物根據潮間帶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環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質,分為:岩礁海岸、沙質海岸、泥質海岸、河口潮間帶。
1、岩礁海岸,為潮間帶生物最繁茂的區域,主要有各種固著生物和不活動方式生物,如藍藻、馬尾藻、海帶和墨角藻等海藻、多種海螺、小藤壺、貽貝、牡蠣、腹足類、軟體動物和蟹;在熱帶海域廣泛分布珊瑚礁。
2、沙質海岸,由於底質的不穩定性和缺乏合適的附著基質,生物種類較少,主要有蝦、蟹、蛤類及軟體動物等。
3、泥質海岸,大多形成廣闊的泥灘,泥內富含有機質。其中潮上帶在熱帶為紅樹林沼澤,溫帶為長有海草的鹽沼灘;潮間帶主要有軟體動物(如泥蚶、烏蛤等);潮下帶有多種蝦類及甲殼動物等。
4、河口潮間帶,生物具有廣鹽性、廣溫性、耐低氧性,並以碎屑食性為主。如美洲巨蠣、鰻鱺、鋸緣青蟹及貽貝等。潮間帶可發展海帶、多種藻類、貝類的人工養殖場。

Ⅸ 西沙群島的海里有什麼動物

1.馬鮫魚

馬鮫魚,Scomberomorus niphonius,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

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上側面有數列藍黑色圓斑點,腹部龍白色,背鰭與臀鰭之後有角刺。在夏秋季常結群作遠程洄遊。

馬鮫魚刺少肉多,體多脂肪,與「雪菜」同燒鮮美異常,可作「熏魚」,也可用鹽腌制,是下飯佳餚。

2.紅魚

紅鰭笛鯛,Lutjanus erythopterus , 台灣稱為「赤鰭笛鯛」,本地俗稱紅魚、大紅魚、紅笛鯛。紅鰭笛鯛屬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鱸形目、笛鯛科、笛鯛屬。

長橢圓形而略高,背緣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前鰓蓋缺刻不顯著。鰓耙數21-22。上下頜兩側具尖齒,外列齒較大;上頜前端具犭齒4顆;下頜前端則為排列疏鬆之圓錐狀齒;鋤骨齒帶叄角形,其後方無突出部;齶骨亦具絨毛狀齒;舌面無齒。

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上方的鱗片斜向後背緣排列,下方的鱗片則均與體軸呈斜行排列。背鰭軟硬鰭條部間無明顯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I,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9胸鰭長,末端達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呈粉紅色或紅色,腹部較淡,體側無任何縱帶;頭背部由背鰭起點至吻端有一暗色斜帶;幼魚時,尾柄上有鞍狀斑,各鰭紅色。

3.飛魚

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飛魚科(Exocoetidae)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以「能飛」而著名,所以稱飛魚。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鰭,其實只是滑翔。

飛魚長相奇特,胸鰭特別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鰭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借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顏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態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4.鸚嘴魚

鸚鵡魚(學名:Amphilophus)或稱鸚嘴魚,隆頭魚科的屬類,俗稱有鸚哥魚、鸚嘴魚、紅楔鯛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熱帶魚類。因其色彩艷麗,嘴型酷似鸚鵡嘴型而得名。

另有一種由美洲慈鯛雄紅魔鬼魚和紫紅火口雜交培育成的淡水賞觀魚,因體色鮮紅,又稱為血鸚鵡。

鸚嘴魚是分布於熱帶與亞熱帶的珊瑚礁海域,鸚嘴魚與隆頭魚是完全不同的大型魚。

5.寶刀魚

寶刀魚,Chirocentrus dorab ,鯡形目(Clupeiformes)寶刀魚科(Chirocentridae)的純海水魚,學名為Chirocentrus dorab。寶刀魚為肉食性,攻擊並掠食其他魚類,這不同於以浮游生物為食的其他鯡類。兩齶具大牙,以捕捉並咬緊獵獲物。外觀同鯡科(Clupeidae)魚類相似,體長形銀色,尾鰭叉狀。

(9)潮間帶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西沙群島動物資源:

西沙群島珊瑚礁為世界上著名的四大高生產力區域類型之一。西沙群島的珊瑚礁魚類有432種,占本區海洋魚類種數的81.3%。

海域海洋底棲生物類的棘軟珊瑚科有6屬6種,水螅珊瑚2屬7種,屬於潮間帶腔腸動物類的鹿角珊瑚科有11種,蜂巢珊瑚科5種,濱珊瑚科3種,杯形珊瑚科3種,木珊瑚科3種,石芝科3種,類尖柳珊瑚科有3種,菌珊瑚科有2種,軟柳珊瑚科有2種,褶葉珊瑚科有1種,梳狀珊瑚科1種,枇杷珊瑚科1種,丁香珊瑚科1種,鐵星珊瑚科1種,奇軟珊瑚科1種,叢柳珊瑚科1種,鞭柳珊瑚科1種等。

西沙海域共發現底棲甲殼動物41種,隸屬13科28屬,其中以短尾類種數最多,共25種,隸於5科15屬,主要的蟹類有扇蟹、蜘蛛蟹、梭子蟹、磁蟹、蛙蟹、王蟹、菱蟹等,以扇蟹科種類最多,共6屬11種。蝦類資源約有200多種,主要品種有錦綉龍蝦、密毛龍蝦、中國龍蝦、黑吉對蝦、日本對蝦、近緣新對蝦、大額仿對蝦、鷹爪蝦、磷蝦、糖蝦。

西沙群島海域已發現的底棲軟體動物19科25屬26種,僅次於甲殼類動物,列西沙海域底棲生物種類總數的第二位。在雙殼類中,鳥蛤科有3屬3種,簾蛤科2屬3種,銼蛤科2屬2種。潮間帶軟體動物51科287種。西沙礁盤區域游泳魚類平均生物密度平均密度比外海高;梅鯛類生物密度最高,主要密集於東島、永興島、七連嶼等海區。

閱讀全文

與潮間帶有哪些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