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銀河生物以前叫什麼名字

銀河生物以前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2-05-08 08:39:37

㈠ 銀河系的九大行星叫什麽名字

把已被開除的冥王星一起留下吧

水星的英文名字Mercury來自羅馬神墨丘利。符號是上面一個圓形下面一個交叉的短垂線和一個半圓形(Unicode: �7�7). 是墨丘利所拿魔杖的形狀。在第5世紀,水星實際上被認為成二個不同的行星,這是因為它時常交替地出現在太陽的兩側。當它出現在傍晚時,它被叫做墨丘利;但是當它出現在早晨時,為了紀念太陽神阿波羅,它被稱為阿波羅。畢達哥拉斯後來指出他們實際上是相同的一顆行星。中國古代則稱水星為「辰星」。

中國古人稱金星為「太白」或「太白金星」,也稱「啟明」或「長庚」。古希臘人稱為阿佛洛狄特,是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而在羅馬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是維納斯,因此金星也稱做「維納斯」。金星的天文符號用維納斯的梳妝鏡來表示。

金星的位相變化金星同月球一樣,也具有周期性的圓缺變化(位相變化),但是由於金星距離地球太遠,用肉眼是無法看出來的。關於金星的位相變化,曾經被伽利略作為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力證據。

地球是太陽系中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三。它是太陽系類地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也是現代科學目前確證目前惟一存在生命的行星。行星年齡估計大約有45億年(4.5×109)。在行星形成後不久,即捕獲其惟一的天然衛星-月球。地球上惟一的智慧生物是人類。

因為它在夜空中看起來是血紅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羅馬神話中的戰神瑪爾斯(或希臘神話對應的阿瑞斯)命名它。在古代中國,因為它熒熒如火,故稱「熒惑」。火星有兩顆小型天然衛星:火衛一Phobos和火衛二Deimos(阿瑞斯兒子們的名字)。兩顆衛星都很小而且形狀奇特,可能是被引力捕獲的小行星。英文里前綴areo-指的就是火星。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列為第五顆。它也是太陽系最大的行星,自轉最快的行星。中國古代用它來紀年,因而稱為歲星。

在西方稱它為朱庇特,是羅馬神話中的眾神之王,相當於希臘神話中的宙斯。

土星是一個巨型氣體行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土星的英文名字Saturn(以及其他絕大部分歐洲語言中的土星名稱)是以羅馬神的農神薩杜恩命名的。中國古代稱之為鎮星或填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排列在土星外側、海王星內側而名列第七,顏色為灰藍色,是一顆巨型氣體行星(Gas Giant)。以直徑計算,天王星是太陽系第三大行星;但若以質量計算,則比海王星輕而排行第四。天王星的命名,是取自希臘神話的天神烏拉諾斯。

海王星為太陽系九大行星中的第八個,是一個巨行星。海王星是第一個通過天體力學計算後被發現的行星。因為天王星的軌道與計算的不同,1845年約翰·可夫·亞當斯和埃班·勤維葉推算了在天王星外的一個未知行星可能的位置。1846年9月23日柏林天文台台長約翰·格弗里恩·蓋爾真的在這個位置發現了一顆新的行星:海王星。

目前海王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第二遠的行星。

海王星的名字是羅馬神話中的海神涅普頓(Neptune)
冥王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中離開太陽最遠、最小的一顆行星,1930年被發現。因為它離太陽最遠,因此也非常寒冷,這和羅馬神話中的冥王普魯托所住的地方很相似,因此稱為「Pluto」。

㈡ 銀河系存在生物嗎

導語:銀河系中恆星就有多達1500億顆左右,而行星就更多了,按照這樣的數量,其中類似地球的星球最少也有10億,那麼這10億中的1%的星球有生命,那也有一千萬個生命星球,但是科學家表示類地星球很多,但是真正實現生命的存活並不容易,因為生物進化需要很長的時間,和探秘志了解下。
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嗎

宇宙還有其他生命嗎這是人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也是很多人研究的話題。但是嚴格來說宇宙中和地球類似的星球應該有很多,畢竟宇宙太大了,而地球只是其中渺小的一份子罷了。不過科學家已經成功發現了幾百個類地星球了。

要知道在銀河系中就有多達1500億顆左右的恆星,行星就更多了。其中一些肯定和地球差不多的,而各國科學家團隊也在不斷研究當中。並且已經成功發現了幾百個和地球很類似的星球。
銀河系存在多少生命?

銀河系直徑比十萬光年更多,假如銀河系中一共有一千億顆行星,和地球類似的最少也有10億左右,假如在這10億中有1%的星球有生命,那麼可能有一千萬個生命星球,即使在減少,最少也有十萬個。

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雖然和地球條件差不多的星球很多,但是真正可以進化到生命的還是不多的。星球上面的生物進化需要漫長的時間,而星球保持穩定才是發展高級文明的關鍵。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變動,星球上生命就會全完蛋。

所以地球是比較不容易的,而人類的誕生和發展也是難以復制的。而宇宙中存在外星生命這個課題也是人們一直在持續研究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科學有了更多進步。

總的來說就是銀河系中肯定是存在其他生命的,但是比較遺憾的是找到其他生命的蹤跡,當然也沒關系。畢竟人類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結語:不管人們到底多麼保守,宇宙中肯定存在其他高級生命,而銀河系也不僅僅只有人類存在,這確實是相當讓人驚奇和感興趣的,宇宙的奧秘一直都是無窮無盡的。

㈢ st銀河生物沒開盤是什麼意思

st銀河生物2021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該公司2021年度的財務會計報告被中興財光華會計事務所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2022年5月5日停牌一天,自2022年5月6日復牌,公司股票自2022年5月6日起將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名稱前加*號,簡稱由「st銀河」變更為「*st銀河」。

㈣ 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什麼

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
科屬分類
藍藻屬藍藻門
分為兩綱: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
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
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出現在距今35~33億年前,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體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細菌等一起,單立為原核生物界。
形態
藍藻不具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含葉綠素a,無葉綠素b,含數種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還含有藻膽素(是藻紅素、藻藍素和別藻藍素的總稱)。一般說,凡含葉綠素a和藻藍素量較大的,細胞大多呈藍綠色。同樣,也有少數種類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藻體多呈紅色,如生於紅海中的一種藍藻,名叫紅海束毛藻,由於它含的藻紅素量多,藻體呈紅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紅色,紅海便由此而得名。藍藻雖無葉綠體,但在電鏡下可見細胞質中有很多光合膜,叫類囊體,各種光合色素均附於其上,光合作用過程在此進行。
藍藻的細胞壁和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為粘肽;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中。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密拌可有層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互相溶和。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細胞分裂後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若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很多,較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數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於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胞的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價值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㈤ 3000年前的銀河系有生物嗎

有啊,地球就是最好的證明

㈥ 銀河繫上的生物 是什麼意思

就是在銀河系裡的有生命體。
例如:人、花、細菌等等~

㈦ 探索銀河系中的生物是怎樣形成的

生物進化的過程如此漫長,把它和恆星演化的時間去對比沒有什麼不恰當。我們知道,天上有的恆星那樣年輕,甚至爪哇猿人曾經是它們誕生的見證人。在這種恆星周圍的行星上,目前高級生物還來不及形成。我們也知道,大質量恆星發光發熱只有幾百萬年,這對於生物進化實在太短暫了。看來合適的對象只有從質量相當於或小於太陽的恆星中去找。銀河系大約共有恆星千億,其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算「合格」,這是因為質量較大的恆星終究甚少。

除了百分之幾的少數例外,銀河系中恆星的發熱年代都很長,足以使智慧生物漸漸形成。但尚不清楚的是這些星有沒有行星圍繞著它們轉,因為只有在圍繞恆星公轉的天體上才能具備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可惜天文學家對別的太陽周圍的行星還一無所知。由於它們實在太遙遠,即使離我們最近的一些恆星確有這種伴侶天體繞它們轉,人們也還沒有能做到用望遠鏡直接觀測這些微乎其微的對象。可是話又說回來,別的恆星周圍也有行星繞著轉,這是極有可能的。首先,人們要打破生活在一個獨特太陽系中這樣一種概念的束縛。科學發展史曾一次又一次地表明,那種把人類放在宇宙中特優地位的想法,都是錯誤的信念。

我們已經了解,宇宙物質的角動量很可能使單星周圍形成行星系。人類自己所處的行星系也支持這種觀點。巨大行星木星和土星甚至以它們的衛星群在周圍組成了具體而微的「行星系」,看來這也要歸因於角動量。因此,單星周圍都有行星系在運轉的假想是合理的。

如果在恆星形成的過程中由於角動量因素而產生了一對雙星,那麼即使在此以前行星曾經出現過,它們也應該在不長的宇宙演變歲月中不是落到其中的一顆星上,就是被甩到宇宙空間。因為認真觀測表明半數以上的恆星是雙星,所以銀河系整個算下來還剩大約400億恆星伴有行星。

問題又來了:這些行星與各自恆星的距離是否合適呢?一個行星至少應該滿足的條件是它與所屬恆星的距離使得輻射在它表面造成液態水所需的溫度。在太陽系中,水星極靠近太陽,而離太陽比火星更遠的所有外行星則受陽光照射太弱,不夠溫暖。別的恆星周圍的行星我們始終還沒有見到,怎樣才能知道它們之中有多少已經具備了距離恆星恰到好處的條件呢?我們的辦法只有和自己所處的行星系類比。地球無疑地處在太陽系生命帶內部,火星和金星靠近此帶邊緣。「水手」號探測器拍到的照片表明,火星表面的荒涼程度和月球表面類似。盡管火星有大氣並且含有水分,但是在它表面上軟著陸的一系列「海盜」號探測器經過取土分析並沒有發現生物細胞的任何跡象。前蘇聯的一批探測器測到的金星表面溫度超過450攝氏度,所以金星也不是生物棲息的場所。在太陽系中我們似乎是獨此一家。

只要仔細想想,一個行星必須同時滿足多少條件才能棲息生物,我們就會明白,天體具備適於生物的氣候是多麼稀罕的巧例。1977年,在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的科學家邁克爾·H·哈特指出,只要把我們對太陽的距離縮短5%,地球上的生物就會熱不可耐而不能生存;這段距離只要加長1%,地球就要被冰川覆蓋。我們所居住的行星伸縮餘地是不大的,因此他認為,外部條件合適,使生物能進化到較高級階段的行星,在銀河系中最多隻有100萬個。

在某個行星上如果適宜的氣候能維持足夠長的年代,生命確實會形成嗎?這個問題應該去問生物學家,而不是天文學家。不過天文學家也能幫一點忙,他了解,除了少數例外,整個宇宙中化學元素的分布大體上是相同的,銀河系中離我們最遙遠的恆星,甚至別的星系中的恆星,它們的化學組成和太陽一樣。沒有由硫組成的恆星,也沒有由汞組成的雲團。壓倒多數的情況下宇宙物質的最主要成分是氫,其次是氦,再其次才是其他的化學元素。我們可以向生物學家保證,即使是在一個遙遠的,但氣候適宜的行星上,他也能找到構成一切有機分子所需的各種物質。射電天文學家在氣體雲發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有機分子,其中有乙醇和甲酸,有氰化氫和甲醚。當然,從這類簡單有機化合物向那些構成生命基礎的復雜分子演變,是一條漫長的道路。讓我們假想,凡是可能孕育生命的場所,生物實際上都已出現,那麼銀河系中可能有著100萬個居住生物的行星,這些生物也許各自都已演變了40億年,只不過它們理應處在各自不盡相同的進化階段罷了,甚至有些行星上的生物已經達到智能生物階段了。

㈧ 銀河系中有其他生命嗎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之中,我堅決相信:我們的地球不是唯一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我們地球也決不會是星球的終極,人類更不可能是宇宙中最高等的生物。下面引用《科學與怪異》的一段來說明吧。

目前我們估計,在我們銀河系中粗略地說,存在著一萬個文明世界。這個數字是以我們對銀河系的結構與演化、以及對於生物化學的了解迅速增長為基礎而得出的。我們是怎樣求出這個數字的呢?我們已經知道,銀河系是一個不斷演化著的體系,星際塵埃氣體雲在其中坍縮而變成恆星,後者也許還會伴隨著行星系統。在恆星中發生著原子核反應,它們創造出諸如碳、氮和氧這樣的元素,而這些元素對於發展生命而言乃是必需的。後來,在恆星死去的各種過程中(超新星爆發,行星狀星雲,以及紅巨星階段)這些物質又被吐出而復歸於銀河系內的星際介質。這種物質使星際氣體和塵埃變得富庶肥沃,從而使後幾代恆星和行星擁有更多的為發展行星和生命所必需的材料,終於在如此形成的恆星系統的某顆行星上誕生了生命。給予充分的時間,進化便達到發展出智慧物種的地步,又進而出現了某一技術物種。最後結果是產生了某種文明,它通過自己的技術以好幾種方式向太空宣布自己的存在,這些方式是無線電發射,光發射,也許還有大規模的技術工程,諸如空間移居地和對恆星或行星系統的建設與改造,從而為不斷增長的人口提供生存空間。

這幅宏偉的畫面可以描繪得相當精細。在這幅畫面中,技術文明的總數將和恆星形成的速率成正比。根據對各種類型恆星的統計,以及對這些恆星在耗盡其核能源之前的存活期的了解,我們現在對恆星的形成率已經知道得相當准確。這些事實導致對恆星更替率的某種要求,後者又導致這樣的結論:在我們銀河系中恆星的形成率曾經是、而且現在也還是非常接近於每年一顆。

在這些新誕生的恆星中有多少顆會帶有行星系統呢?很多。我們已經知道,恆星是由銀河系中旋轉著的氣體塵埃雲產生的,因此也從這些雲獲得了相當大的角動量,或者說相當多的「自轉」。容易算出,伴隨著一顆初生恆星的坍縮,它必定會喪失大部分的「自轉」;否則它就會在變成恆星之前早就四散飛濺開了。但是,只有一種方式會使恆星失去自己的「自轉」,那就是將它轉移給另一個或另一些天體的軌道運動。對此,我們已經觀測到相當重要的證據:有一半以上的恆星是雙星,這表明在多數情況下,「自轉」傳給了另外一個天體。在我們太陽系內,從太陽到本行星系統質量最大的地方(它在木星和土星那裡)的距離大致等於雙星系統成員星之間的平均距離。這表明我們的太陽系是以非常類似於雙星系統的某種方式誕生的,不同之處僅在於,我們的太陽系偏偏造就了許多小天體,而不是形成一個大的第二天體在太陽系中,98%的轉動存在於行星系統的軌道運動中,存在於太陽自轉中的僅佔2%。所有這些都暗示著天空中每一顆看來似乎成單的恆星,實際上都有一個行星系統陪伴著。

在每一個這樣的行星系統中,都會有少數行星的條件適宜於生命。我們對於能夠導致生命的種種化學過程並不清楚,但是,如果我們把地球上生命的化學過程作為判斷的基礎,那麼,倘若一顆行星上的溫度介於水的冰點和沸點之間,則該行星對於生命而言將是相宜的。這也許是一個非常保守的判據。如果我們利用自己的行星系統作為指南,並考慮到行星分布以及形成行星系統的理論模式,我們便得出結論:在每個行星系統中也許有兩顆或者更多的行星乃是合適的生命樂園。在我們太陽系中至少就有一顆這樣的行星——地球。此外火星、甚至木星和土星也是很有潛力的生命之家。考慮到所有這些天文學上的事實,便導致這一結論。在我們銀河系中,每年大致誕生一顆能夠維持生命的新行星。

但是,在這樣一顆行星上是否真會出現生命呢?地球上的生物化學實驗已經證明無論在哪裡,只要其化學性質與原始地球上的化學性質相似,那麼生命的發展就不僅是容易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模擬原始地球大氣狀況的化學實驗,每次都產生了就地球生命而言常見的大有機分子,即構成生命基磚的氨基酸(產生蛋白質的基礎)、各種糖以及構成地球生命中最核心的東西:DNA(脫氧核糖核酸)。而且,這些產物的量都不小,占化學產物總量的10%以上。看來,只要條件相宜,生命的產生就是毫無疑問的。

該行星至少有一點與其他所有的行星相同:它大體上是圓的。這看起來彷彿無關緊要,然而其意義卻非常深遠,也就是說,它具有有限的表面積,因而該行星的動植物可用的資源亦有限。對於那有限的資源,不可避免地會發生競爭,而競爭的結果則是進化。我們可以自信,進化最終將會造成高度的智慧。事實上,在過去的各種不同時代,有著比今天更大的陸地動物和飛行動物,有的動物則比今天的動物重得多,奔跑也快得多。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化石記錄表明,只有一樣東西一直在增加,那便是智力。經過充分長的時間(這也許是以十億年計),所有適宜的行星上必定都會出現智慧生物。

我們認為,大多數智慧生物都會及時地發展技術。在我們自己的這顆行星上,這種情況至少獨立地出現了三次,在中國,在中東,以及在中美洲。在每一例中,技術的發展都是對人口不斷增長所造成壓力的反應。人口增長了,顯然就需要更多的食物;農業發展了,進而又需要專門的工具,需要匠人來製造和分配這些工具。不久,城市出現了——當然,它們是很原始的,但它們是技術和知識的中心,這類技術和專門知識最終將我們引向了噴氣式飛機和核能。也許並不是所有的智慧生物都會發展技術,因為說不定在某些地方人口的壓力永遠也不是很嚴重。然而,事情大概會是這樣:大多數載有生命的行星是會及時地產生某種技術社會的。

所有這些事實導向了一個相當令人吃驚的結論:我們的銀河系可能每年產生一個新的技術文明。一年一度,在銀河中的什麼地方,某個新的技術文明首次開始行動,向太空發射光和無線電波——表明其存在的主要標志。要是我們知道該把自己的儀器指向何方、知道應該用什麼頻率監聽:那麼我們現在的射電望遠鏡就能探測到這些無線電波。

然而,當我們用自己的儀器掃描天空時,我們並未察覺到宇宙間充滿著技術活動。夜空何其寧靜,迄今為止「聽」到的只是恆星、氣體雲、以及星系悄然的瑟瑟聲。我們有這樣的感覺,雖然在歷史的長河中,幾十億個文明先後出現了,但是其中只有極少數如今正在宣告自己的存在。看來,技術文明世界向太空釋放巨額能量,可能只是一個有限的時期,而不是永久性的。我們假定,一些象我們一樣新出現的文明點起「火炬」照亮宇宙,在經過一個相對而言甚為短促的時期後,由於我們所不知道,但是肯定非常重要的理由而從視野中消失了。他們為什麼退出舞台呢?也許,他們由於核戰爭而毀滅了自己——他們差不多恰好在能夠向宇宙宣布自己存在的同時,具備了核戰的能力。也許,他們為宇宙間的事故所毀,例如某顆小行星與他們的行星相撞;但是,這樣的可能性極小。我們認為,一個文明從宇宙舞台上最終消失,很可能乃是他們的技術高度發展的結果。我們只能通過探測他們所浪費的東西——拋入太空的能量——來探測他們自身。但是,恰如我們正在深切感受那樣,他們肯定懂得節約和保存能量的重要,他們也將建立起某種貯存能量的技術,而這又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他們的「消隱」——這並非是因為他們消失了,而是因為他們節能技術的進步。這可以看看我們自己這個文明世界裡發生的情況。譬如電纜電視的推廣,還有在電話和電視信號的傳輸中應用光導纖維。要是電纜電視遍布全球的話,那麼地球上智慧生命宣告自己存在的主要形式便從宇宙間消失了。再如防空雷達系統,如果地球上實現了和平,從而達到可以拆除軍事雷達系統的地步,那麼我們之存在的又一種最強的可探測信號便將消失。這樣我們的文明世界雖然會比現在先進得多,但實際上卻變得很難探測到了。

如果真如此書所言,單是銀河系就是如此,那麼在這個宇宙之中存在智慧生物是可以斷定了的。在茫茫宇宙中,不管是我們生存的地球,還是我們的太陽系,都是很年輕的。在我們這么年輕的星球上,尚且進化出人類這么高級的生物,那麼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上,也應該存在著和人類一樣或比人類更高等的生物了。「井底之蛙不可語海大」,既然如此,我們憑什麼就能自以為是,認為人類才是這個宇宙之中最高級的生物呢?

閱讀全文

與銀河生物以前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