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洋深處的生物,你認識幾種
海底有很多罕見的美麗生物:
海兔
聖誕樹蠕蟲很小,是管蟲的一種。這些迷人的珊瑚有很多顏色,黃的、橙的、藍的、白的都有,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熱帶海洋。這種蠕蟲的彩色螺旋其實是高密度呼吸結構,它沒有專門為運動和游泳的附屬肢體,不能游到管子外面去。它們有兩個很漂亮的冠,讓它們看起來像聖誕樹,也因此而得名。
2. 海洋深處有什麼生物海洋含鹽率有多高
至今為止,我們地球上最大最深的海珊瑚海,70%的表面被水覆蓋,所以地球也被稱為水銀球,70%的水大部分是海洋,海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全球海洋中,水的大小和深度是不同的,其中最大,最深的是位於南太平洋的珊瑚海。珊瑚海中有成群的鯊魚,因此珊瑚海也被稱為鯊魚海,珊瑚海總面積為479.1平方公里。
因此,它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洋。珊瑚海位於赤道附近,因此,它的水溫也很高,年水溫在20℃以上,最熱的月份甚至超過28℃,珊瑚海周圍幾乎沒有河流注入,這也是導致珊瑚海水污染少的原因之一,這里的海水清澈透明,水下的光線足以促進各種珊瑚物種的生存。同時,海水的鹽度一般在27-38%之間,這也是珊瑚生活的理想環境。
關於海洋深處有什麼生物海洋含鹽率有多高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3. 海底深處有什麼恐怖生物
1、尖牙魚
尖牙魚是屬於金眼鯛目的一種魚類。棲息在大洋中特別深的地方,盡管它們最常棲息的地方是500-2000米,但深到5000米處的深淵帶中部都是它們恐怖的家,此處的水壓大得可怕,而溫度又接近冰點。這里食物缺乏,所以這些魚見到什麼就吃什麼,它們多數的食品可能是從上面幾層海洋落下。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大王烏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僵屍蠕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桶眼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哥布林鯊魚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尖牙魚
4. 海洋深處有哪些動物
太陽光是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必須條件。不僅陸地上的生物是這樣,海洋的生物也是這樣。
海洋里的各種生物都會形成一種不可斷缺的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浮游動物——浮游動物吃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則利用太陽將水、二氧化碳和礦物質化合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浮游植物是海洋里的基本食物。海中動植物的殘骸則沉入海底,一些將成為海底動物的食物外,還有一些都腐化分解為各種不同的化學物質,再升到水面供給浮游植物的需要。這樣,生命便循環不息。然而,陽光是推動這個大循環的必須因素。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命循環中最基本的分子。這些浮游植物利用陽光的能量和海中的化學物質製造糖和澱粉,這種生產的過程叫做光合作用。
海里雖然有無數大魚、小魚和其他生物,但它們從來不會為糧食發愁,因為海里有無數可供小魚吃的浮游動物,而且,供浮游動物吃的浮游植物,其繁殖率大得驚人,30天內就有1億後代被繁殖出來。不過,卻一定要有陽光來進行光合作用,才能使浮游動物獲得糧食。所以,一般來說,海洋里的生命是要依賴陽光的。
浮游動物隨晝夜日光的變化在海中沉浮,這種在海中上下移動的幅度,大約為150米,因此海洋生物多數生長在這樣深度的海中。
然而在1977年2月間,當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在太平洋東邊,厄瓜多以西,赤道附近的加拉巴哥地殼裂縫一帶,第一次調查和研究深海的溫水出口處時,卻無意中在2500米深的海底發現了5個「沃洲」,每一處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生物,如蛤、蟹、管形蟲等。
25位科學家,對這項新發現都深感驚奇。在那樣深的海里,既然沒有食物,就不會有生物存在,但那些動物從何而來,它們何以生存呢?
他們打開由小型研究潛艇「阿爾文」號帶上來的深海水樣時,那充滿臭蛋氣味的硫化氫終於使他們的理論獲得了有力的支持。
他們認為,海水經地殼裂縫,在高度的壓力和熱度下,水裡所含的硫酸鹽便變成硫化氫。而這種含有臭味的化合物,就隱藏著深海里有生物存在的奧秘。某種細菌借硫化氫而產生代謝變化,得以繁殖;而較大的生物,甚至蛤則從細菌獲得所需的營養。這么一來,在漆黑的深海底下,一種陽光以外的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能量,維持了一系列的生命。這種程序叫「化學合成」。在深海里發現這種作用,這還是第一次。
2400米深的海底,水的壓力大約達到每平方厘米0.3噸。在那裡,水溫本應接近冰點,但溫水出口處附近的水溫則約為12℃~17℃。在加拉巴哥裂縫約幾英里的范圍內,在生物生存的區域,由西邊起,第一區有很多比餐碟還大的蛤(35厘米左右)。第二區有很多已死的牡須,可能因那一區內的溫水已停止流出,沒有支持生命的硫化氫,於是海底便有一堆像古代野火會後遺下的殘物。第三區有些外表像蒲公英的生物,可能是一種最新發現的原生動物,它們有放射狀的細絲附在岩石上。第四區雖然定名為蚝場,實際上卻布滿了我們俗稱淡菜的貽貝。第五區定名伊甸樂園,巨型管形蟲是那裡最主要存在的生物。而每一個這種海底的「沃州」都有蟹的蹤跡。大體而言,差不多每一區都有不同的生物聚集,有些生物學家認為,當海底溫水開始湧出時,剛巧有動物幼體漂流到那附近,它們便留下來,就好像其他生物一旦發現了適合的環境,便定居下來一樣。
「沃州」以外的深海,真像沙漠一般荒蕪,只是偶爾有幾只紅色的八角珊瑚、脆弱的海星或海葵點綴在海底玄武岩石上。
全世界海洋中共有長達6.4萬千米的地殼裂縫,到底有多少海底溫水出口處呢?其中又有多少有生物存在呢?它們會使我們對深海里的生命有新的認識嗎?這些都是一些未知的謎,只有靠科學家以後的研究來揭開這個謎底。
5. 一萬米深的海底到底是什麼樣的,裡面有什麼生物
探索海洋比探索太空要難多了,海洋的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佔了地球表面積的71%,可以說,人類對海底的探索只有不到5%,剩下的95%都是未知世界。
下面我帶你們一起往下潛,來看看海底一萬年米到底有什麼?
目前人們對海底深處的認識遠不及對太空的認知程度,如果科技水平提升了,人們能夠乘坐潛水器在萬米之下的海底暢游,那時的一定能發現更多令人大吃一驚的生物,這可不亞於對宇宙的探索呢!
6. 大海有多深海底深處又會有什麼呢
世界上只有1.2%的海洋深於6000米。 其中,太平洋中西部馬里亞納群島東側的馬里亞納海溝是非常著名的海溝。 該塔從北向南延伸2850公里,其寬度只有70公里。 它切入海底,陡峭的懸崖幾乎站在牆上。 據估計,該溝渠已經形成了6000萬年。 1957年,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一艘名為“ fichaz”的海洋勘探船對馬里亞納海溝進行了詳細的勘探,並於8月18日在海溝西南部發現了一個非常深的深淵 超聲波探測器。 它位於11 n°20.9´,142°11.5´e處,最大深度為11022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所以說在海底的深處也是有生物的。
這種結果也會影響著我們未來的發展,畢竟海洋像天空一樣,我們研究太空當然也要研究海洋,這樣非常美麗和美妙,也是我們願意去研究的東西,當然在海洋的深處肯定也會有生物的存在,這種生物肯定也是生存能力比較強的,不然也不可能在海洋的深處存活下來。
7. 海底最深處有什麼生物
因人類現在還無法到達最深的海底去探查,也就是說無法知道最深海底有何種魚類。所以最多隻能說人已發現的深海魚所處深度紀錄是多少。
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最深的海溝,它位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其中心位置為北緯15°、東經147°30′。其最大深度達11034米。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探測深海的奧秘是極其困難的,早已有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瑪峰,但人類至今無法乘坐潛艇下到海溝深處,海溝底部高達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水壓對於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的溫度是2℃(在極少數的海域,受地熱的影響,洋底水溫可高達380℃)。但在深海中仍然生活著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
深海的魚類不會壓扁是因為它體內的壓力很大,內外抵消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想像一下魚內部的壓力和外部的壓力一樣,這樣力是平衡了。
8. 海洋最深處會有什麼生物
首先可以100%肯定的是有很多微生物,因為微生物才能再那麼極端的環境下生存,但也不能否定存在大王烏賊那樣子很龐大的海洋生物,或許它們有我們人類無法得知的方式,在如此極端艱難的深海中,以龐大的身軀存活,或許它們也早已經有比我們人類更高的智慧來解決一系列的問題,只是因為環境問題,無法來到淺海區展現他們的強大而已。具體如下:
1、簡介
海洋(SEA)是地球上最廣闊的水體的總稱,海洋的中心部分稱作洋,邊緣部分稱作海,彼此溝通組成統一的水體。地球表面被各大陸地分隔為彼此相通的廣大水域稱為海洋,其總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約佔地球表面積的71%,平均水深約3795米。海洋中含有十三億五千多萬立方千米的水,約佔地球上總水量的97%,而可用於人類飲用只佔2%。地球四個主要的大洋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目前為止,人類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還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2、海水溫度
因海洋風光為地球海洋面積(約為3.6億平方公里)遠遠大於陸地面積,故有人將地球稱為一個"大水球"。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分別佔地球海洋總面積的46%、24%和20%。重要的邊緣海多分布於北半球,它們部分為大陸或島嶼包圍。最大的是北冰洋及其近海、歐洲的地中海、加勒比海及紅海其附近水域、白令海、鄂霍次克海、黃海、東海和日本海。
3、影響氣候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特別大的影響。
9. 海里有哪些生物
鯨魚類:藍鯨,抹香鯨,虎鯨,齒鯨,劍吻鯨。
鯊魚類:大白鯊,虎鯊,真鯊,角鯊,六鰓鯊。
海蛇類:闊帶青斑海蛇,黑背海蛇,青環海蛇,鉤嘴海蛇,平頦海蛇。
金槍魚類: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長鰭金槍魚。
海豚類:黑白海豚,灰海豚,白腰斑紋海豚,中華白海豚。
10. 海底最深處有什麼動物
1、海百合
海百合屬於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成體以柄固著於海底而生活。
柄上有鱗莖狀的身體和羽狀分枝形似蕨葉的觸手(腕),整個動物外形似植物。柄由石灰質的圓盤構成;身體具內骨骼,由排列緊密的石灰質骨片構成。
海百合主要見於深海,以有機物碎屑為食。現存80種,長度均不超過60公分(24吋)。許多種歸屬於後海百合屬(Metacrinus),分布范圍從日本到澳大利亞。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是西印度群島的常見種。
2、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體扁平,多為五輻射對稱,體盤和腕分界不明顯。生活時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
腕腹側具步帶溝,溝內伸出管足。內骨骼的骨板以結締組織相連,柔韌可曲。體表具棘和叉棘,為骨骼的突起。
從骨板間突出的膜質泡狀突起,外覆上皮,內襯體腔上皮,其內腔連於次生體腔,稱為皮鰓,有呼吸和使代謝產物擴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發達。個體發育中經羽腕幼蟲和短腕幼蟲。
現存種類1600種,化石種類300種,廣泛分布於砂質海底、軟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種深度的海洋中。
3、海參
海參屬於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全球有900多種,我國約140種。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區是世界上海參種類最多、資源量最大的區域。
我國海參分布在溫帶區和熱帶區,溫帶區主要在黃渤海域,主要經濟品種是刺參,也是我國最為知名的海參種類,熱帶區主要在兩廣和海南沿海,主要經濟品種有梅花參等。
萬米深海溝最普通的動物就是海參。但是,深海海參不能食用。食用海參多棲息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珊瑚砂底。他們在海底能緩慢地匍匐前進,或潛伏於沙底或躲藏在石下。刺參有「夏眠」現象,玉足海參有「冬眠」現象。
4、蟹
蟹是十足目短尾次目的甲殼動物,尤指短尾族的種類(真蟹)。亦包括其他一些類型,如歪尾族的種類約有4700種。其分布見於所有海洋、河流及陸地。
蟹的尾部與其他十足目(如蝦、龍蝦、螯蝦)不同,捲曲於胸部下方,背甲通常寬闊。第一對胸足特化為螯足。通常以步行或爬行的方式移動。
普通濱蟹的橫行步態為人們所熟悉,亦為多數蟹類的特徵。梭子蟹科的種類及其他一些類型,用扁平槳狀的附肢游泳,動作靈巧,大鉗子很有力。我國蟹的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長江下游的太湖大閘蟹、高郵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出產的大閘蟹為上品。
蟹有很多種類,大部分蟹類可以食用。大部分吃得最多的都來源於大海或者淡水湖泊區域。
5、章魚
章魚:為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為頭足綱最大科,可分為深海多足蛸亞科(Bathypolypodinae)、愛爾斗蛸亞科(Eledoninae)、谷蛸亞科(Graneledoninae)和蛸亞科(Octopodinae)。體卵形或卵圓形,肌肉強健,外套腔開口窄,體表一般不具水孔。
該科是重要的商業性頭足類,中國南部沿海的真蛸(普通章魚)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產量。蛸的干製品稱「八蛸干」或「章魚干」,除食用外,在醫葯上尚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
為溫帶性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下,適應水溫不能低於7℃,海水比重1.021最為適宜,低鹽度的環境會死亡。能攝食大型動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長。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及溫帶海域。
6、烏賊
烏賊本名烏鰂,又稱花枝、墨斗魚或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並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
其皮膚中有色素小囊,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烏賊會躍出海面,具有驚人的空中飛行能力。與魷魚和章魚一樣屬海洋軟體動物,三者均不屬於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