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用瓊脂培養微生物(實驗方法,步驟) 現有材料:培養皿,瓊脂粉,各種細菌
大多數細菌可在蛋白腖牛肉膏培養中生長,就是蛋白腖牛肉膏培養基為例實驗步驟如下:
1、培養皿用報紙包起來,滅菌
2、配製培養基,培養基完全溶於水後,調PH值7.2-7.4之間。
3、配製好並調完PH值的培養基中,按1.5%的比例加入瓊脂粉。(教材上寫要加熱溶解後再滅菌,根據工作經驗,加入培養基中,直接滅菌,高溫狀態下,瓊脂自然就溶解了)
4、滅菌後的培養基倒入平板中,瓊脂凝固後,倒置。
5、接種環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燒紅後,降溫,取一環菌,在平板上劃線。
6、劃線後的平板,倒置放入培養箱中培養。
7、培養24小時後,觀察菌苔形態、菌生長情況。
以上是我工作的步驟,可能與書上有出入,因工作時間長了,有些細節就不太注意了。還是要以微生物實驗書以主。
⑵ 怎麼用細菌培養皿檢測細菌
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作為自然界中微生物的細菌和真菌是我們肉眼看不見的,必須藉助於一定的器械(顯微鏡),但是它們又是無處不在的。未了弄清楚它們的分布情況,特進行探究:
1、實驗中要選取五套培養皿進行實驗,一個做為對比,另外四個用來培養不同環境中的細菌,並且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培養,以便得出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
2、實驗所使用的培養皿要經過高溫滅菌(讓學生想一想是為什麼),並且每一組的培養皿要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培養。也即是說要准備至少5套培養皿(每一個小組)。因為對比不同環境中的細菌與真菌的存在情況,是屬於單因素比較,所以除了采樣地點是變數外,進行微生物培養的條件等也要保持一致(溫度、濕度等)。
3、經過高溫處理後可以將培養皿上、培養基內混有的細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殺死(經過嚴格的高溫滅菌的環境中是不可能有細菌和真菌存在的),這樣就排除了實驗外其他環境的污染。因此,在實驗前不要盲目的打開培養皿,以防止細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養基上,實驗中用無菌棉棒的目的同樣是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養基。也就是說在接種的時候要注意污染。
4、在不同的環境中細菌的分布是不相同的,因此在採集菌種的時候要注意選擇環境,做到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5、接種好的培養基要放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培養。
(將對照組放在一定的環境中培養,將另外四組放在四個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培養,以便研究細菌和真菌的生存條件,同時也可以思考我們在生活中用什麼方法來防止細菌和真菌的污染;尤其是醫院又以什麼為標准來判斷。)
6、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時,每一個小組的成員要作好分工,以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好觀察與記錄。同時也便於小組成員間的相互討論以及小組之間的討論。(分析細菌和真菌的生存環境,分布范圍,多少等等)。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⑶ 微生物培養時 培養皿為什麼要倒置
培養的時候倒置的原因有:
(1)防止培養基的水分蒸發,特別是培養基倒的時候,如果倒的比較少的時候更容易幹掉,影響微生物生長。
(2)防止形成的冷凝水滴落在培養基上造成染菌。
(3)倒放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防止菌落蔓延,好形成單個菌落,利於計數。
培養時培養基會有水分蒸發,當水蒸氣會聚成水滴,倒流到培養中的細菌中時,會沖散菌體,污染菌落,不利於培養觀察,因此固體培養基要倒置。
(3)如何使用微生物培養皿擴展閱讀:
天然培養基
天然培養基是指一類利用動物、植物或微生物體包括其提取物製成的培養基。例如。牛肉膏蛋白腖培養基、麥芽汁培養基和LB培養基等。
常用的天然有機營養物質包括豆芽汁、玉米粉、土壤浸液、麩皮、牛奶、血清、椰子汁等。天然培養基成本較低,除在實驗室經常使用外,也適於用來進行工業上大規模的微生物發酵生產。
組合培養基
合成培養基是根據天然培養基的成分,用化學物質模擬合成、人工設計而配製的培養基。例如。高氏1號培養基和查氏培養基等。
合成培養基有一定的配方,配製合成培養基時重復性強,但與天然培養基相比其成本較高,微生物在其中生長速度較慢,一般適於在實驗室用來進行有關微生物營養需求、代謝、分類鑒定、生物量測定、菌種選育及遺傳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半組合培養基
指一類主要以化學試劑配製,同時還加有某種或某些天然成分的培養基。例如,馬鈴薯蔗糖培養基。
⑷ 微生物培養皿 大的是底還是小的是底
小的是底,大的是蓋。一般實驗室用的是皿底內徑90mm。不過微生物的培養中,尤其是在做微生物拮抗的時候,是要把接種過的平板翻轉過來,也就是皿蓋在下面的放置方式來培養。
⑸ 生物學培養皿的用途
培養皿是一種用於微生物或細胞培養的實驗室器皿,由一個平面圓盤狀的底和一個蓋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製成。培養皿材質基本上分為兩類,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
⑹ 做微生物實驗的步驟
1、准備工作,培養基的配製及滅菌(121-126度滅30分鍾高壓蒸汽式滅菌),玻璃器皿的滅菌(170度滅2小時乾熱滅菌,也可用濕熱滅菌)若量大可加長滅菌時間。
⑺ 培養皿的蓋子要怎麼放
將培養皿容器的蓋子或塞子打開,將外植體接種在培養基上。如果使用的是玻璃器皿,把瓶口放在酒精燈焰上烘烤數秒,然後迅速用瓶蓋或瓶塞蓋嚴。
培養皿材質基本上分為兩類,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玻璃的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塑料的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
一般經過浸泡、刷洗、浸酸、和清洗四個步驟。
1.浸泡:新的或用過的玻璃器皿要先用清水浸泡,軟化和溶解附著物。新玻璃器皿使用前得先用自來水簡單刷洗,然後用5%鹽酸浸泡過夜;用過的玻璃器皿往往附有大量蛋白質和油脂,乾涸後不易刷洗掉,故用後應立即浸入清水中備刷洗。
2.刷洗:將浸泡後的玻璃器皿放到洗滌劑水中,用軟毛刷反復刷洗。不要留死角,並防止破壞器皿表面的光潔度。將刷洗干凈的玻璃器皿洗凈、晾乾,備浸酸。
3.浸酸:浸酸是將上述器皿浸泡到清潔液中,又稱酸液,通過酸液的強氧化作用清除器皿表面的可能殘留物質。浸酸不應少於六小時,一般過夜或更長。放取器皿要小心。
4.沖洗:刷洗和浸酸後的器皿都必須用水充分沖洗,浸酸後器皿是否沖洗干凈,直接影響到細胞培養的成敗。手工洗滌浸酸後的器皿,每件器皿至少要反復「注水-倒空」15次以上,最後用重蒸水浸洗2-3次,晾乾或烘乾後包裝備用。
⑻ 培養皿的用途
1、玻璃的培養皿可以用於植物材料、微生物培養和動物細胞的貼壁培養也可能用到。
2、塑料的培養皿可能是聚乙烯材料的,有一次性的和多次使用的,適合實驗室接種、劃線、分離細菌的操作,可以用於植物材料的培養。
培養皿是一種用於微生物或細胞培養的實驗室器皿,由一個平面圓盤狀的底和一個蓋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製成。培養皿材質基本上分為兩類,主要為塑料和玻璃的。
(8)如何使用微生物培養皿擴展閱讀:
細胞培養的環境:
無毒和無菌是體外培養細胞的首要條件。細胞在活體內,解毒系統和免疫系統可抵抗微生物或其他有害物質的入侵,但細胞在體外培養的過程中,缺乏機體免疫系統的保護而喪失對微生物的防禦能力和對有害物質的解毒能力。
為保證細胞能在體外環境中生長繁殖,必須要確保無菌工作區域、良好的個人衛生、無菌試劑和培養基以及無菌操作。
常見的微生物污染有支原體、細菌、真菌。支原體無致死毒性,可與細胞長期共存,對細胞有潛在影響,但體積小,不易鑒別,可藉助於地衣紅或Hoechst33342染色來進行檢測。
細菌增殖快,在短時間內即可大量擴增,並產生毒素殺死細胞。真菌的種類繁多,肉眼可見,漂浮於培養液面上,可呈絲狀、管狀或樹枝狀等。
⑼ 請你思考一下環境微生物中,劃線分離完畢後,培養皿將如何擺放呢
①取1克樣,在火焰旁加進裝有99毫升無菌水的錐形瓶中,堵塞棉塞,製成菌懸液待用。 ②取一培養皿置於實驗台上,左手將培養皿打開稍許,向培養皿內注入熔化的營養固體培養基10~12毫升,輕輕轉動培養皿,使其中的培養基分布均勻,平放桌上,使其凝成平板。然後在皿底用蠟筆劃分A、B、C、D幾個區。應連續製作幾份平板培養基。 ③將培養皿底部用姆指和無名指固定成傾斜狀態,在火焰旁將培養皿稍微打開。在此同時,用環狀接種針在火焰旁取少許菌懸液,迅速送入培養皿內,在平板培養基的一邊,作第1次平行劃線 6~7條,轉動培養皿約70°角,用燒過冷卻的接種針,通過第1次劃線部分作第2次平行劃線,然後再用同樣方法,作第3次平行劃線。劃線時,應使平板培養基表面向下,以免空氣中雜菌落入。接種針應與平板表面成30°角左右。不要使接種針碰到培養皿邊緣,也不要將培養基劃破。 ④將劃線後的培養皿倒放在28℃左右的溫暖處進行培養,待長出菌落後,鑒定微生物類群,並根據鏡檢結果,判斷是否已分離到了純菌種。如果菌種很純,則可轉移到斜面培養基上進一步培養。連續稀釋分離法和平板劃線法,均須在無菌室或接種箱內進行。
⑽ 微生物培養皿的放置方式
將培養皿倒扣在恆溫箱內,防止蓋子上的冷凝水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