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學習醫學課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需要什麼基礎,怎麼樣才能學懂
學習組胚的話,不需要學分子生物學啊,分子生物學太高深了,可以先從解剖學學起,看的差不多後再學習組織胚胎學和生理學,最後想深入學習的話就可以看生物化學,最後看分子生物學。
學好理科的方法:
1、想比別人優秀,就一定要比別人付出得多。狀元林茜並不提倡過度熬夜學習,一定要保證充足的休息,高效率的學習才最關鍵,上課的時候集中精力聽講是自己成績優秀的根本。
2、學習就是緊跟老師,他覺得對於學習來說,計劃是最重要的,而且越細越好。他會每天都安排好自己的學習,到了高考前夕,這個計劃甚至會具體到每天幾點到幾點干什麼。
3、到了沖刺階段,不鑽研難題、偏題,而是鞏固基本方法。很多學生都屬於眼高手低型,基礎都沒打好,就想取得高分,這怎麼可能呢?趙旭照不提倡熬夜等低效率的學習,學習應該注意勞逸結合,他始終堅持八小時的睡眠,充足的睡眠保證了趙旭照高效率的學習。
上好自習的方法:
1、立好規矩,強調自習課的紀律。
上自習課之前,就和學生約法三章,給學生立好規矩,給學生說明自習課應該怎麼上,強調自習課的紀律,對於違法紀律的,要有相應的處罰。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2、讓學生制定好學習計劃和目標。
自習課應讓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和目標,明確這節課學什麼,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沒有目的隨意性學習,肯定效率不高,選擇一門課或兩門課進行學習,不要學會這個,學會那個,換來換去,浪費了時間,一節課過去了,沒學到東西。
3、讓學生養成獨立學習的習慣。
自習課上學生應養成獨立學習的好習慣。遇到不會的知識,獨立思考,還是不會,就先放下,課下再和同學討論,如果課上有問題就和別的同學討論,一是沒有好的獨立學習習慣,二是影響班級紀律,所以不提倡自習課討論問題。
Ⅱ 怎麼學好醫學分子生物學
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是一門很專業很抽象很前沿的學科,想學好它其實並不容易,它不象人體解剖學那樣直觀,不象生理學那樣有條理化,更不象內外科那樣有吸引力.很多醫學大學生三羧酸循環學得很好,甚至很精,但對於後面的分子生物學,即基因息傳遞一章卻感到非常頭痛,很多大五學生在考研時考慮到分值較小而乾脆放棄對這一章的復習。
其實只要強制自己靜下心來花點時間先認真看好書本上分子生物學的第一章,即DNA的生物合成,當對這一章看進去了,並且基本上看出了頭緒。就會有信心有興趣繼續看下去,並且最好是連貫性地系統性地看後面的,爭取一次性地看完分子生物學這一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花大力氣啃掉這塊硬骨頭.如果中途有特殊情況,那麼間隔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天,否則前面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興趣將會消失的一干二凈,又將回到從前討厭分子生物學的狀態。
Ⅲ 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進入20世紀以後,在物理學和化學的影響和滲透下,生物學的發展逐漸由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深入到認識生命活動的本質,從而形成了一門全新的學科——分子生物學。其核心內容是通過對生物體的主要物質基礎,特別是蛋白質、酶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運動規律的研究來探討生命現象的本質。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發展很快,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作為遺傳物質基礎的核酸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蛋白質和核酸的人工合成;蛋白質、酶、核酸化學結構和空間結構的測定,以及這些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等等。分子生物學的這些成就,尤其是蛋白質的全化學合成,使得人們更加看清了生命現象並不神秘,是人類可以認識並掌握的。不少學者認為,21世紀將是分子生物學的黃金時代。
分子生物學的興起,開始揭示出豐富多採的生命世界在分子水平的基本結構和基礎生命活動的高度一致性,這表明分子生物學確已開始揭示生命現象本質了。
Ⅳ 對於分子生物學你了解多少
科技的發展當然離不開科學家們的努力,而對科學進步的發展的一個有利證據就是科學家們對於一些事物的觀察是從比較大的物體觀察進化到了分子水平的觀察,甚至發展原子,離子水平的研究,這足以說明了人類科技的發展給科學帶來的巨大好處。一些科學儀器器的發展讓科學家們更加便利的觀察到了一些比較小分子的事物,那麼分子生物學就是從小分子水平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結構和功能上的研究的一個學科,它的發展是比較具有前沿意義的,而且是對人類的進步是非常具有一個推動作用的。
Ⅳ 怎樣開始學習分子生物學
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推動了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研究,從而出現了分子生物學的蓬勃發展。
建議樓主可以先從沈同第二版的《生物化學》開始看起,看了以後可以考慮看影印版的《分子生物學導論》,然後就可以看《分子克隆》了。
Ⅵ 對分子生物學的認識及看法
分子生物學它不象人體解剖學那樣直觀,不象生理學那樣有條理化,更不象內外科那樣有吸引力.很多醫學大學生三羧酸循環學得很好,甚至很精,但對於後面的分子生物學,即基因信息傳遞一章卻感到非常頭痛,很多大五學生在考研時考慮到分值較小而乾脆放棄對這一章的復習.其實大家只要強制自己靜下心來花點時間先認真看好書本上分子生物學的第一章,即DNA的生物合成,當你對這一章看進去了,並且基本上看出了頭緒,我相信你一定有信心有興趣繼續看下去,並且最好是連貫性地系統性地看後面的,爭取一次性地看完分子生物學這一篇,用通俗的話說就是花大力氣啃掉這塊硬骨頭.如果中途有特殊情況,那麼間隔時間最好不要超過兩天,否則你前面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興趣將會消失的一干二凈,你又將回到從前討厭分子生物學的狀態.分子生物學理論學習只有通過自己看書理解才能掌握。
除了學習分子生物學理論外,分子生物學實驗也很重要,只有通過分子生物學實驗才能學到書上學不到的東西。因此,最好在大學階段進入老師實驗室,跟老師研究生學習分子生物學技術,那樣才能更好地學好分子生物學理論。現在分子生物學實驗發展非常快,如果只是看書根本掌握不到多少東西,如DNA、DNA提取、PCR、文庫構建、測序等,在書上看著很復雜,而且印象還不深刻,如果進入實驗室多做幾次,其實這些實驗是最基礎的實驗,而且不用看書都能自己做,原理非常復雜或高深難懂,但實際做起來也不是很難。
Ⅶ 怎樣學好分子生物學
生物不是枯燥的一門學科,分子生物學更不是。
生物的活力體現在「生」,分子生物學又稱核酸生物學,因為它主要研究的是核酸的生物代謝與蛋白質表達,中心法則是分子學的主線。
DNA(自復制和轉錄)>RNA(自復制、翻譯和逆轉錄)>蛋白質
在三個不同的層次里展開研究,因為生物的生主要表現在遺傳物質的傳遞與表達,這點明白,生物學里的信息流就清楚了。理解主線後,你可以從部分到整體的學習,第一遍先明白各個層次的過程與內容,而後將部分帶到中心法則,聯系起來就整體明白了。而且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很重要,實驗重在理解原理後展開操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今許多的生物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因此分子變得日益重要。 贊同0| 評論
Ⅷ 關於分子生物學,你認為怎樣才算是入門
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涉及細胞內和細胞間生物活性的分子基礎,包括分子合成、修飾、機制和相互作用。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描述了 DNA 轉錄成 RNA,然後再翻譯成蛋白質的過程。
分子生物學的出現是為了回答有關基因遺傳機制和基因結構的問題。 1953 年,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基於 Rosalind Franklin 和 Maurice Wilkins 的 X 射線晶體學工作發表了 DNA 的雙螺旋結構。 沃森和克里克描述了 DNA 的結構和分子內的相互作用。 該出版物啟動了對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並增加了對該主題的興趣。
Ⅸ 分子生物學重點知識歸納是什麼
一、真核基因組的結構特點:
1.編碼序列所佔比例遠小於非編碼序列。
2.高等真核生物基因組含有大量的重復序列。
3.存在多基因家族和假基因。
4.基因通過可變前接能改變蛋白質的序列。
5.真核基因組DNA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染色體。
二、半保留復制的概念。
1.DNA復制時除代DNA雙螺旋解開成為兩條單鏈。
2.自作為模板按照鹼基配對規律合成-條與模板相互補的新鏈,形成兩個子代DNA分子。
3.每一個子代DNA分子中都保留有一條來自親代的鏈。
三、半不連續復制。
1.DNA雙螺旋結構中兩股單鏈反向互補平行,一股鏈的方向為5'→3',另一股鏈的方向為3'→5'。
2.復制時合成的互補鏈方向則對應為3'→5和5'→3' ,而生物體內DNA的合成方向只能是5'→3』。
3.復制時,順著解鏈方向生成的一股子鏈其合成方向與解鏈方向相同,合成能連續進行,稱為前導鏈。
4.而另一股子鏈的合成方向與解鏈方向相反,它必須等待模板鏈解開至一定長度後 才能合成一段,然後又等待下一段模板暴露出來再合成合成是不連續進行的,稱為後隨鏈。
5.這種前導鏈連續復制而後隨鏈不連續復制的方式稱為半不連續復制。在復制中不連續合成的DNA片段稱為岡崎片段。
四、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a、β、γ、δ、ε。
1.DNA聚合酶δ是復制中最重要的酶,主要負責子鏈的延長,相當於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Ⅲ。
2.DNA聚合酶a主要催化合成引物。
3.聚合酶β、ε參與染色體DNA的損傷修復。
4.聚合γ復制線粒體DNA。
五、DNA復制是如何實現高保真性的。
生物體至少有3種機制實現復制保真性:
①嚴格遵守鹼基配對規律:A-T配對,G-C配對。
②聚合酶在復制延長中對鹼基的選擇功能:原核生物DNA polⅢ對嘌呤不同構型表現不同親和力,從而實現其選擇功能。
③復制出錯時有即時校對功能:在復制過程中一旦DNA新生鏈3'端出現與模板錯誤配對的鹼基時,DNA聚合酶I即能迅速識別,並利用3'→5'核酸外切酶活性切除錯配的核苷酸,然後再通過其5』→3』聚合酶活性連接正確配對的核苷酸。此過程稱錯修復。
六、原核生物復制中參與DNA解鏈的相關蛋白。
解鏈過程主要由DnaA、B、C三種蛋白質共同參與。還有DnaG、SSB、拓撲異構酶。
1.DnaA蛋白辨認並結合於串聯重復序列上(AT區),幾個DnaA蛋白相互靠近形成DNA蛋白質復合體結構,可促使AT區的DNA進行解鏈。
2.DnaB蛋白(解旋酶)在DnaC蛋白協同下,結合並沿解鏈方向移動,解開雙鏈,並置換出DnaA,初步形成復制叉。
3.解鏈的同時SSB結合在解開的單鏈上,保護單鏈模板。
4.DnaG(引物酶):催化RNA引物生成。
5.在解鏈過程中由拓撲酶來理順DNA鏈。DNA拓撲異構酶II把DNA由正超螺旋變為負超螺旋,更好地起模板作用。
七、逆轉錄酶的三大活性。
1.RNA指導的DNA聚合酶活性。
2.DNA指導的DNA聚合酶活性。
3.RNase H活性,作用需Zn²+為輔助因子。
八、從單鏈RNA到雙鏈DNA的生成可分為三步。
1.逆轉錄酶以病毒基因組RNA為模板,催化dNTP聚合生成DNA互補鏈,產物是RNA/DNA雜化雙鏈。
2.雜化雙鏈中的RNA被逆轉錄酶中有RNase活性的組分水解,被感染細胞內的RNase H也可水解RNA鏈。
3.RNA分解後剩下的單鏈DNA再用作模板,由逆轉錄酶催化合成第二條DNA互補鏈。
九、重組修復。
當DNA雙鏈斷裂時,需要重組修復。重組修復是指在重組酶系的作用下,將另一段未受損傷的DNA移到損傷部位,提供正確的模板,進行修復的過程。「邊修復,邊復制」。
1.同源重組修復:參加重組的兩段雙鏈DNA在大於200bp的范圍內序列相同,修復後的序列正確。大腸桿菌和酵母在同源重組修復中起關鍵作用的是ReoA蛋白。
2.非同源末端連接的重組修復:參加重組的兩段雙鏈DNA同源性低,修復後的序列中可存在錯誤,修復不精確。此方式是哺乳動物細胞DNA雙鏈斷裂的一種修復方式,起關鍵作用的是DNA依賴的蛋白激酶(DNA-PK)和XRCC4。
十、簡述原核生物的轉錄終止方式。
①依賴p因子的轉錄終止:p因子是一種蛋白質。當核心酶移動到終止子時,p因子與其結合並發揮解旋酶活性,解開DNA-RNA雜合雙鏈,使新合成的RNA從模板鏈上脫落下來,轉錄終止。
②非依賴p因子的轉錄終止:核心酶沿模板移動到DNA的終止子序列時,按照該序列轉錄合成的RNA有兩個特徵:富含GC鹼基對的發夾結構和一串U序列。
發夾結構可影響RNA與模板鏈的結合,並阻止核心酶前進;U序列則進一步降低RNA與模板鏈的結合力,從而使轉錄合成的RNA與模板鏈分離。隨後核心酶與雙鏈DNA解離,轉錄終止。
Ⅹ 怎樣學好現代分子生物學
生物不是枯燥的一門學科,分子生物學更不是。
生物的活力體現在「生」,分子生物學又稱核酸生物學,因為它主要研究的是核酸的生物代謝與蛋白質表達,中心法則是分子學的主線。
DNA(自復制和轉錄)>RNA(自復制、翻譯和逆轉錄)>蛋白質
在三個不同的層次里展開研究,因為生物的生主要表現在遺傳物質的傳遞與表達,這點明白,生物學里的信息流就清楚了。理解主線後,你可以從部分到整體的學習,第一遍先明白各個層次的過程與內容,而後將部分帶到中心法則,聯系起來就整體明白了。而且分子生物學的實驗很重要,實驗重在理解原理後展開操作,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當今許多的生物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因此分子變得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