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三百年來人們發現並命名了多少種微生物

三百年來人們發現並命名了多少種微生物

發布時間:2022-01-26 00:45:18

Ⅰ 人體內有多少微生物

:細菌、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以及病毒,它個體微小、種類繁多、與人類關系密切,
科學家們稱,寄居在人身上的微生物約有200多種,其中有80種寄居在人們的口中。人的身體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個各類車間俱全的微生物加工廠。我們的身體每年能產出1000億至10億個微生物。在我們的腸子上,每一平方厘米的地方就聚居著達100億個微生物;在皮膚上,每平方厘米的地方聚居著達1000萬個微生物。同時,我們的牙齒、喉嚨和食道則更是微生物泛濫的樂園,這些部位積聚的微生物要比皮膚表面高數千倍。此外,我們的身體上還寄居著無數的依靠食用死皮膚細胞為生的對人體健康無甚大礙的蟎蟲。下面來看一下我們身體幾個微生物主要聚集的部位
一、口腔
人類的口腔存在200多種微生物。比如糞大腸桿菌,它們是導致牙病和口氣的罪魁禍首!還有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引起皰疹病的皰疹病毒。人類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在幾小時到一天之內,口腔內即可出現一些菌群,據研究,在一個成人口腔中,唾液中的細菌至少是由三十多種菌屬組成,這些細菌大多數來自舌背表面,少數來自其他部位的口腔粘膜。在牙菌斑及牙齦溝中,菌計數為2X1011個/克濕重菌斑。在正常情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處於生態平衡狀態。但由於體內、外環境因素的影響,可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正常口腔微生物若出現生態失調的變化,將出現種種口腔疾病,齲牙和牙周病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
二、皮膚
可能以下的情況像是恐怖片中的場景,但人類必須面對現實,這些都是真的:當我們關掉燈上床安歇時,我們的臉上立刻開始了一場盛大的宴會。細小而有八條腿的蜘蛛的遠親們——蠕形蟎,從我們的皮膚中爬出來,它們從這根毛發跳到另一根毛發以尋求配偶。就這樣,
早晨到來的時候,它們又頭朝下鑽進我們的皮膚中。
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身上寄居著這種蠕形蟎。這些蠕形蟎寄居在他或她的睫毛和皮膚里。你可能通過與帶有該種寄生物的人親密接觸,甚至只是共用一條毛巾就能被傳染上。一旦這些微生物跑到你身上,它們就會吸附在毛發的基部或毛孔中。它們主要以皮脂腺分泌出的油脂為營養。盡管在顯微鏡下這些傢伙看起來是如此的面目可憎,但科學家尚沒有找到根除它們的辦法。此外,人身上腋窩處生活著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它們消化人體的汗液,
並產生出一種帶臭味的化學物質,這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體味(某些人身上嚴重些即為狐臭)
。而皮膚癬菌會大量聚集在人類的腳趾,特別是腳趾間,它們吃掉我們腳上的死皮膚,並導致發癢,形成足癬。
除了這些,人身上還有多種引發各種皮膚病的真菌。
三、腸道
人體內大約有100萬億個微生物,而其中大部分分布在腸道中,腸道中許多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幫助人體處理復雜的化合物,還可以生成氨基酸和維生素,
因此腸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與身體健康有著密切關系,甚至被認為對人的生命非常關鍵。腸道微生物幫助人從食物中攝取能量,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變化還可能與腸道疾病或肥胖症有關。
哈佛大學的基因組學家布魯斯·比倫提出這樣一種說法,我們身體中90%的細胞是細菌,或者說細菌的數量是人體細胞數量的9倍。這些細菌對人類來說大部分都有特定的功能,是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我們不是個體,而是一群生物的集合體。我們人類體內的微生物,絕大多數對我們來說還是有益的。正確看待他們的價值,不斷的研究與發現,才是人類對於體內微生物的正確的態度。

Ⅱ 中國微生物的歷史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在認識和利用微生物方面,育過許多重大發明創造;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寶庫中,它們像一顆顆晶瑩的明珠,放射著中國人民聰明才智的光輝。

在這里,我們打算談談我國古代在和工業、農業有關的微生物學方而的某些重大成就。

獨具一格的制曲和釀酒

根據歷史記載,我國釀酒歷史至少有四五千年。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和現代漢字形體相似的字。在殷墟中發現的釀酒作坊遺址,證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國的釀酒事業已經相當發達。

用穀物釀酒,須經過把澱粉分解成葡萄糖(糖化)、再把葡萄糖轉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酒精發酵)兩個主要過程。記敘殷商歷史的書籍中,有「若作酒醛,爾惟曲櫱」(《尚書·說命下》)的字句,說明當時釀酒已經用了長微生物的穀物(曲)和發芽的穀物(櫱)。但是,在漢代以前,釀酒已經只用曲了。當時,由於制曲的時候利用了某些有利條件,曲中應該大量含有混雜生長著的黴菌和酵母,分別起著糖化和酒精發酵的作用。用這種曲釀酒,可以使釀酒的糖化和酒精發酵兩個過程連續而又交叉地進行。今天稱這種方法叫復式發酵法。這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釀酒工業中的一大發明。我國出產的風味別致、馳譽世界的黃酒「善釀」和白酒「茅台」,都是復式發酵法不斷發展中產生的名酒。古代西方用麥茅釀成啤酒。直到今天,西方各國主要的穀物酒仍然是用麥芽糖化、再加入酵母進行酒精發酵製成的(例如成士忌膺、伏特加酒等)。十九世紀末,歐洲人在研究了我國的酒麴後,才知道我國這種獨特的方法,把它稱作「澱粉發酵法」。

《禮記·月今·仲冬篇》中,提出過六個釀酒要秦,大意是:用的穀物必須備齊,曲孽生產必須及時,浸谷蒸飯必須清潔,用水必須清澈無味,陶器必須精良,溫度控制必須得當。在《周禮》卷五《天宮家宰下》中還有「五齊」、「三酒」等酒名的記載。我們可以認為,「五齊」是指釀酒過程中的五個階段,「三酒」是發酵成的不同類型的幾種酒。這充分表明,早在三千年前,對曲櫱釀酒的觀察已經很周到,對曲中微生物的生長發育規律已經有一定認識,釀酒技術已經相當進步了。

東漢未,曹操(155—220)曾經向皇帝上疏提出一種「九醞酒法」,也就是連續投料的方法。這樣可以防止由於糖度過高抑制發酵,釀成的酒自然更加醇厚了。直到今天,我國江浙一帶的加飯酒,仍然採用這種方法製造。應當指出,兩千年前總結過的這種方法,和今天發酵工業中連續投料或在發酵過程中多次追加原料(就是流加)的方法,所依據的原理是相同的。

從有關制曲釀酒的我國古籍中還可以見到,在很早以前,我國就已經有了許多發酵技術方面的創造,如用酸漿調節發酵,加熱殺菌以防止酒變質,加蠟或加油消除泡沫等。

在制曲釀酒方面,特別應該提到紅曲。這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重大發明。據歷史記載,紅曲的出現不會晚子公元十世紀。宋代詩人曾經有過「夜傾閩酒赤如丹」的詩句,可見用紅曲釀成的酒,在宋代已經相當普遍了。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人們學會了用明礬處理大米使它維持酸性、分期加水調節通氣量和時攤時聚調節溫度等特殊手段,使具有耐酸、耐熱、耐缺氧特性、兼具糖化和酒精發酵能力的紅麴黴能夠長透大米粒內外,這充分顯示了當時培養微生物技術的高超。紅曲是我國特產,不僅可以釀酒,又是一種無害的食品染料,並且可以作葯用。

用曲治病,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記載。如《左傳》載,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申叔展問還(xuán)無社:「有麥曲乎?曰無。叔展曰:河魚腹疾,奈何?」但是專門生產葯用曲的記載,首先見於南北朝時期的梁代(公元502年到557年)的《春秋緯》一書,書中說道:「麥陰也,黍陽也。先浸曲而投黍是陽得陰而沸。後世曲有用葯者,所以治疾也。」明代已經把葯用曲特稱「神曲」。今天,神曲仍是民間常備的一種消食、行氣、健脾、養胃的葯物。

在制曲技術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還分化出專用於釀醋、制醬和腌制食品的各類曲。

釀醋是使酒精進一步氧化成醋酸,在西方是以酒作原料進行醋酸發酵而成的。《周禮》卷六中有「醯人」的記載,「醯」是當時的醋,說明至少在兩千五百年前,我國就知道制酷了。到南北朝後期(公元六世紀),已經有用穀物作原料固體發酵釀醋的萌芽,後來就全用穀物直接釀醋了。用穀物固體發酵釀醋,是我國釀醋方法的特點,由於曲中微生物種類多,使醋中除醋酸外,還有像乳酸、葡萄糖酸等有機酸,因而醋的風味更好。

制醬,是利用曲中微生物產生的蛋白酶,把豆類、肉類等食品中大量含有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等水解產物。這是我國首創的。據《周禮》卷四記載的「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醬用百有二十瓮」一語,可知醬大致也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出現的。日本木下淺吉所著《實用醬油釀造法》中說:「天乎勝寶六年,唐僧鑒真來朝,傳來味噌製法。」「味噌」就是醬。天平勝寶六年是公元755年,鑒真(688—763)於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東渡日本,可見日本的制醬方法是在那時由我國傳去的。

隨著制曲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微生物活動的認識越來越深入,觀察也越加仔細了。

我國古代已經有不少觀察微生物活動的記錄,有些方法和近代微生物學所採用的方法相接近。因此,曲的質量不斷提高,種類增多,用途也日趨專一。

例如,早在周代,王後穿的黃色禮服叫做曲衣,這說明當時的曲中黃麴黴已經占顯著優勢,使曲呈現美麗的黃色。——東漢時代,有些釀酒方法中,用曲量已經由原來的百分之幾十降低到百分之幾,這表明曲的用途已經由糖化發酵劑變成使所需微生物繁殖的菌種了。如果曲中的微生物不是相當純,就難以保證釀酒的成功。

晉代已經有曲中加入中草葯的記載,如秩含著《南方草木狀》記載兩廣的制曲方法:「杵末粉雜以眾草葉,治葛汁,滫搜之大如卵,置蓬蒿中,經月而成,用者合糯為酒。」由於中草葯里含有某些有助於微生物生長的維生素等,曲中的微生物能長得更好,釀出的酒也具有特殊風味。

北魏時代,曲的形式已經幾乎全部是成塊的「餅曲」了。這種曲,外面有利於麴黴生長,內部卻有利於根霉和酵母的繁殖。到宋代、已經知道制曲的時候把優良的老曲塗在培養前的生曲表面,所謂「傳酷」的方法。這類似於今天的接種操作,曲的質量就更加容易保證了。

正是通過千百年來的選育,我國的曲中有許多生產能力極強的菌種。例如小曲中的根霉,它的糖化力之強是罕見的。

北魏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一書,是完整地保存下來的一部傑出的古代農業科學著作。在微生物學方面,這部書也有豐富的內容,它記錄了我國當時農業和農村手工業中應用微生物知識的許多重要史實,有些還上升為比較系統的規律性認識。在微生物學發展史上,它是一部重要經典。例如,在書中提出,曲成熟的標准,應該是曲中長滿了各種菌,所謂「五色衣成」;把醋酸的形成和酷酸菌形成的膜(衣)聯系起來,並且意識到了「衣」是有生命的物質。書中還指出,白醭(很可能是糙膜酵母形成的膜)對釀醋是有害的。賈思勰用「魚眼湯沸」這樣生動的語言,描述了酒精發酵的時候二氧化碳釋放的現象。還應當指出,書中把制醬用的以麥粒製成的曲(黃衣)、麵粉製成的曲(黃蒸)和發芽的穀物(櫱)放在一起列作一章來論述,表明當時已經意識到這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現在看來,這些都是和水解蛋白質、澱粉的水解酶類有關的。可以說,作者已經有了類似今天「酶制劑」的膝隴意識。

最後還應該指出,幾千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用澱粉質原料制曲,是一種利用固體培養物保存微生物的好辦法。因為在乾燥條件下,微生物處於休眠狀態,活性容易保持不變。這種方法所依據的原理一直應用到今天。

用肥和養土——利用微生物提高地力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知道腐爛在田裡的雜草可以使莊稼長得茂盛,已經懂得用腐爛的野草和糞作肥料了。我們知道,腐爛是微生物活動的結果,所以,事實上當時已經開始利用微生物來提高地力了。

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有固定大氣中氮素的能力,因此豆科植物在提高土壤肥力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前漢後期(公元前一世紀)的《汜勝之書》中,曾經提到瓜類和小豆間作的種植方法。公元三世紀末西晉郭義恭著的《廣志》一書中,已經有稻田栽培紫雲英作綠肥的記載。書中說道:「茗,草色青黃,紫華,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這里所說的「苕」,就是紫雲英,又叫紅花草,到公元六世紀北魏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已經對不同輪作方式進行了比較,特別強調了以豆保谷、養地和用地相結合的豆類谷類作物輪作制。書中說道:「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凡黍田,新開荒為上,大豆底為次,豆底為下。」這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和豆類作物輪作或間作的穀物耕作制度。到十八世紀三十年代,英國才有輪作制,歐洲其他國家如德、俄等國,才大規模種植綠肥。

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就知道把多年種過豆科植物的土壤移到新種植豆類的田裡去,以保證新種植豆類的良好生長。人們稱這種方法叫「客土法」。現在看來,這實際上是接種根瘤菌。這是近代使用細菌肥料的萌芽。我國成都平原的農民,根早就採用了一種接種根瘤菌的方法,就是在收獲大豆以後,把大豆根連同根瘤和泥土搗碎,摻人少量草木灰揉成小團,用稻草包紮好,以備次年大豆拌種用。這是「客土法」的進一步發展,實際上是原始的細菌肥料。

中國古代認識和利用微生物的成就是巨大的。此外關於狂犬病的治療,種痘法的採用等方面,中國古代也有很有價值的創造和發明,

Ⅲ 誰提出微生物命名法

卡爾·林奈
在生物學中,雙名法是為生物命名的標准。正如「雙」所說的,為每個物中命名的名字有兩部分構成:屬名和種加詞。屬名須大寫,種加詞則不能。在印刷時使用斜體。例如:''Homo sapiens''。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個屬,除第一次提及時給出全寫,在以後出現時可將屬名縮寫,但絕不能省略,例如 ''Homo sapiens''縮寫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況下,由於一個物種已經廣為人知,所以其縮寫形式就約定成俗了。如在細菌中,''Escherichia coli''可以縮寫成''E. coli''而不會引起誤會。

名稱來源

--------------------------------------------------------------------------------

屬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詞,如果引用其它語言的名詞,則必須拉丁化。種加詞大多為形容詞,也可以為名詞的所有格或為同位名詞。當形容詞作種加詞時,要求其性、數、格與屬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a millissima'' BL., ''Castanea'' 栗屬(陰性、單數、第一格)。有時,名稱也會來源於古希臘語,或者是本地語言,又或者是該物種發現者的姓名。事實上,分類學家通過各種途徑來構造物種名稱,比如說會開開玩笑或者是一語雙關。然而,無論其來源如何,學名在語法上總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盡管生物學家不贊成,雙名法名稱有時又叫「拉丁文名」。稱為「學名」似乎更恰當一些。請參閱生物學名常用拉丁文和希臘文詞語。

使用雙名法系統的價值

------

雙名法系統的價值體現在它的簡便性和廣泛性:

同樣的名稱在所有語言中通用, 避免了翻譯的困難;

任何的一個物種都可以明確無誤的由兩個單詞確定;

本系統已經在植物學 (始於 1753), 動物學 (始於 1758) 和 細菌學 (始於 1980)中廣泛應用。

雙名法命名的程序體現了其穩定性。特別的講, 當一個種從一個屬轉到另一個屬時 (比較常見的現象), 如果可能的話,種加詞保留一致。類似的,如果原來的兩個種合並時, 原來各自的種名保留為亞種名。

然而, 這樣的穩定性不太絕對。基於分類上不同的觀點,根據生物命名法規的名稱修訂或在分子系統學中的新發現,同一種生物可能有幾個不同的學名在流通(請參閱同物異名)。 不穩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命名應遵循優先原則。

規范植物 (包括 真菌, 藍藻) / 栽培植物 / 動物 / 細菌 / 病毒的命名法規是不同的。例如, ICBN (植物)命名法規不允許重復名, 而 ICZN (動物)法規則允許(如:''Gallus gallus'')。 曾經建議用統一的BioCode來把幾個命名法規替換, 但考慮到對系統發生樹進行命名的PhyloCode而存在爭議。

對雙名制的擴展

動物的三名制命名法

在動物學中, 一個動物物種可以往下細分, 應用三名法來命名一個亞種 (有時叫做"race"), 例如紐西蘭的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 carbo'')跟其它地方的有所不同, 所以被歸入一個亞種''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 由於動物學僅使用一個種下分類階元,所以不需要在亞種名前插入任何階元指示符,人們也明白第三個名稱就是亞種名。

植物學的種下劃分

在植物學中, 一個物種可以向下分為亞種, 變種, 或者變型, 這跟動物學是不同的。種下名稱必須跟在一個階元限定詞後面(例如 "subsp.")來指明所指的階元類型, 這不會在動物學中出現。 一個植物種可能會有亞種(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變種(如 ''Pinus nigra'' var. ''caramanica''), 還有亞種的變種(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 var. ''corsicana''),甚至是更為復雜的組合。

學名的著作者

有時在學名後面會看到跟著一個人名的縮寫,甚至是日期。對於一個物種的完整引用不但包括了雙名法名稱,還包括描述、命名該物種的作者。學名需要斜體,但不得對作者的引用進行斜體印刷。在一篇文章中,對學名作者的引用通常僅需出現一次即可。作者引用在植物學和動物學中有不同的慣例, 這由植物國際命名法規和國際動物命名法規分別確定。

植物學名作者引用

植物名作者的縮寫形式由皇家植物園, Kew發布的標准索引為准; 在簡要引用中,不需要包括發表日期。標准縮寫可以在下面的網址找到國際植物名稱索引, 作者查詢頁 。

所以, 在 '''''Pinus sylvestris'' L.中, 縮寫 "L." 指卡爾·林奈; 在 ''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 Zucc. 中, Siebold 指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 Zucc. 指合作者Joseph Gerhard Zuccarini。

如果在某些情況下, 一個種移到了另一個屬中, 原作者的名字用括弧括起,修訂人的名稱跟在括弧後。例如,美國紅杉首先由David Don描述成''Taxodium sempervirens'' D. Don'''。 後來, 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指出它和其他 ''Taxodium''不相似, 並將它轉入新屬, 發布了''新組合''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

在關注植物分類詳細信息的文章(如植物分類專著), 還要加上發表地和時間, 但在像網路全書或其它非分類學著作中這樣的做法很罕見。在上例中,完整的引用應為 ''Sequoia sempervirens'' (D. Don) Endl., Syn. Conif. 198 (1847)''', 意思是參閱於1847年出版的Endlicher的''Synopsis Coniferarum''的第198頁。

動物學名作者引用

動物學名著只用作者的姓,而且必須給出全寫而不得縮寫,不寫作者名字。如果有兩位作者的姓相同,則加上其名字的首字母縮寫。首次發表日期也應註明, 與作者間用逗號分隔。

例如'''''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 1758, 也是由卡爾·林奈描述的, Linnaeus 的姓用全寫給出,並註明了出版日期1758年。

如果一個種轉入別的屬,原著者和發表日期用括弧括起,表示已經經過了修訂, 但是修訂者和修訂日期不予列出。所以白額雁首次由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描述為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後來的研究發現它與雁屬''Anser''的關系比與黑雁屬''Branta''更近,因此被轉入該屬,現在引用的形式是'''''Anser albifrons'' (Scopoli, 1769)。

在正式的分類著作中, 應給出更為詳盡的引用。原名和發表信息都要給出,例如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 Annus I Hist.-Nat. 69'''。

歷史
卡爾·林奈發明了將物種根據其共同特點,按照科學分類的方法進行分類。這是與雙名制密切相關的。然而林奈並非發明雙名法的人。早在林奈200年前的Bauhin兄弟就發明了這種方法。 他把這種方法普及開來。

腳注

植物學命名法規在1975年以前都適用於細菌。在1974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上通過了國際細菌命名法規, 但隨後又被廢棄。現行的國際細菌命名法規的官方"命名起始日期"是1980年1月1日。

Ⅳ 現在人類探明了多少種微生物

與高等生物相比,微生物的遺傳多樣性表現得更為突出,不同種群間的遺傳物質和基因表達具有很大的差異。全球性的微生物基因組計劃已經展開,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必然將一個嶄新的、全面的和內在的微生物世界展現在人們面前。

物種是生物多樣性的表現形式,與其他生物類群相比,人類對微生物物種多樣性的了解最為貧乏。以原核生物界為例,除少數可以引起人類、家畜和農作物疾病的物種外,人類對其他物種知之甚少。人們甚至不能對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種原核生物作出大概的估計。真菌是與人類關系比較密切的生物類群,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約有8萬種,但據估計地球上真菌的數量約為150萬種,也就是說人們已經知道的真菌僅為估計數的5%。

微生物的世界

Ⅳ 微生物可以分為哪幾類

微生物可分為8大類,即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和螺旋體。它們的共性是體積小,分布廣;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快;適應強,易變異。

Ⅵ 微生物有多少種

微生物不是分類學上的名詞,而是指用肉眼難以看清楚,需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在六界分類系統中微生物佔有四界,既有原核生物,又有真核生物,還有非細胞生物(病毒),在原生生物界也有微生物。微生物種類多,分布廣,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描述過的生物約200萬種,微生物種類多,其中已記載過的微生物大約有20萬種,隨著分離、培養技術的改進和研究工作的深入,微生物的新種、新屬、新科,甚至新目錄、新綱不斷發現,這些數字還在急劇增長。所以你問的微生物有多少種這個問題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的深入,使得微生物的種類更多,據不完全估計現在已經發現的微生物種類不超過自然界中微生物總數的百分之十。

Ⅶ 人們最早是在什麼時候發現微生物的

雖然早在人類出現以前,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已經在地球上活動有幾十億年了,但人類第一次真正發現它,還只是三百多年前的事。

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叫列文虎克(1632~1723),他是荷蘭一個小鎮上經營布匹和干貨的小商人,業余愛好磨製鏡片。他磨製了很多鏡片,還自己動手製作了一架能把原物放大二百多倍的簡單的顯微鏡。他用這架顯微鏡觀察了雨水、井水等,發現了其中都有許多微小的生物在活動。這是人們第一次看到了微生物世界,在當時引起了人們極大的注意。後來他被推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當時歐洲最著名的科學團體)的會員,在以後的幾十年裡他通過書信往來,不斷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這個學會。

有一次,他興奮地報告,他將自己牙縫里的牙垢混進一滴雨水,在顯微鏡下看到了一個令他眼花緣亂的微生物世界。他在給英國皇家學會的信中寫道:「……我非常驚奇地看到了在水中有許多極小的活的微生物,十分漂亮而又會動,有的如矛槍穿水直射,有的像陀螺團團打轉,還有的靈巧地徘徊前進,成群結隊,你簡直可以把它們想像成一大群蚊納或蒼蠅。」又有一次,他在剛剛大口大口喝過熱燙的咖啡以後,又挑出牙垢來觀察時,卻發現在顯微鏡下看到的只是一片一動不動的微生物的屍體,於是他機敏地作出了判斷:熱燙的咖啡把那些小生物殺死了。還有一次,他詼諧地報告說:「我家裡的幾位女眷想要看醋里的線蟲,可是看了以後,發誓說再也不用醋了。

Ⅷ 300多年來,人們已發現和命名的微生物有多少萬種之多

就目前而言,地球上已經被定義、命名的生物約有1000萬種左右,然而許多學者估計,全世界仍舊還有1000萬種生物未被定義、命名,甚至尚未被人發現.至於這些生物未被發現的主要原因,不外乎這類生物的生活圈與人類沒交集、該類生物只棲存於特定的小區域、這方面的生物對於人類而言並無太大的研究價值、抑或生物本身個體渺小而不易為人所察覺.等等.
此外,就地球上有生物以來已經經歷了至少三十多億年.根據許多演化學者、生物分類學者及其他相關的生物學者推斷,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以最保守的估計,至少也有超過現存物種數10倍以上的物種滅絕於其中---換句話說,便是地球上已經絕種的生物至少在1億種以上,這其中包括了多數的古生菌類、原生生物類、低等無脊椎動物類及低等無維管束植物類等.
綜合以上,總的說來,地球上約有1000萬種已知的生物、約1000萬種未知的生物,以及約1億種已經埋沒於歷史長河中的生物---由此蓋估一下,自地球形成至今,地球上共計出現了大約1億2000萬種的生物!

Ⅸ 地球上微生物種類的數量約是多少

因為微生物的數量太多,在分類學上也很難判定,所以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清楚。我找了些資料你看看吧

人們常說的微生物 (microorganism, microbe) 一詞,是對所有形體微小、單細胞或個體結構較為簡單的多細胞,甚至無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的總稱,或簡單地說是對細小的人們肉眼看不見的生物的總稱。指顯微鏡下的才可見的生物,它不是一個分類學上的名詞。但其中也有少數成員是肉眼可見的,例如近年來發現有的細菌是肉眼可見的, 1993 年正式確定為細菌的 Epulopiscium fishlsoni 以及 1998 年報道的 Thiomargarita namibiensis ,均為肉眼可見的細菌。所以上述微生物學的定義是指一般的概念,是歷史的沿革,但仍為今天所適用。
微生物的種類包括 :
細胞結構 核結構 微生物類群
無細胞結構 無核 病毒 ;亞病毒:擬病毒 類病毒 朊病毒
有細胞結構 原核:古細菌 真細菌 放線菌 藍細菌;真核 酵母菌 黴菌 藻類 原生動物
我只能做到這里,因為微生物的繁殖極快而且變異力強,又難觀察,多少種就不知道了。

土壤細菌占土壤微生物總數量的70-90%,主要是腐生性種類,少數是自養性的。細菌的平均體積為0.2-0.5μm3,根據這點來估計土壤中細菌的生物量,每克耕作土壤中平均含3百萬個細菌,體積為0.6-1.5mm3,活重約為0.6-1.5mg。以每畝土壤耕作層的土壤約重30萬斤計,則在每畝土壤中,細菌的活重為180-450斤。以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計算,則所含細菌的乾重約為土壤有機質的1%上下。你就自己算算吧
估計單噬菌體總量大於其他生物體總量。

Ⅹ 在過去的兩百年中人類發現並記錄了多少種生物

人類發現和使用銀的歷史至少已有兩千年了。我國考古學者從近年出土的春秋時代的青銅器當中就發現鑲嵌在器具表面的「金銀銅」,從漢代古墓中出土的銀器已經十分精美,在古代銀的最大用處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價——貨幣。
銀有很強的殺菌能力。公元前三百多年,希臘王國皇帝亞歷山大帶領軍隊東征時受到熱帶痢疾的感染,大多數士兵得病死亡,東征被迫終止。但是皇帝和軍官卻很少染疾,這個謎直到現代才被解開。原來皇旁和軍官們的餐具都是用銀製造的,而士兵的餐具都是用錫製造的。
銀在水中能分解出極微量的銀離子,這種銀離子能吸附水中的微生物,使微生物賴以呼吸的酶失去作用從而殺死微生物。銀離子的殺菌能力十分驚人,十億分之幾毫克的銀就凈化 1 千克水。
普通的抗生素僅能殺死六種不同的病原體,而含銀的抗生素則能殺死 650 種以上的病原體。所以,人類在兩千年前就知道用銀片作外科手術的良葯,用銀煮水治病,銀遇到硫化物、砒霜等有毒物質,表面會很快變黑,我國古代法醫就懂得用「銀針驗屍法」來測定死者是否中毒而死,幫助破了不少謀殺案件。
銀的這種特性如果加以利用,可以預防一些自然災害,如:火山爆發及某些大地震前,地面均有可能滲出含硫的氣體,這種氣體會使銀器的表面很快變成黑色,從而顯示出火山將要爆發,大的地震將要來臨的某種徵兆。
銀還是一種可為人類食用的金屬,在我國和印度均有銀箔包裹食品和葯丸服用的記載。同時銀還是某些生物的食物。據我國古籍《天香樓外史》記載:古時有一個婦人藏了 150 兩私銀。有一天她開箱查看藏銀,銀竟不翼而飛,婦人大吃一驚,懷疑被人盜走,一時弄得全家人心惶惶,後來再開箱尋找,只見一大堆白蟻正團團集在一起,吃著殘存的銀粒,婦人一氣之下把白蟻投入爐中,以解心頭之恨,「火燒蟻死,白銀復生」,一稱恰好 150 兩。

閱讀全文

與三百年來人們發現並命名了多少種微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