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避免微生物抗葯性的產生

如何避免微生物抗葯性的產生

發布時間:2022-05-09 17:23:28

『壹』 害蟲產生抗葯性,如何避免害蟲產生抗葯性

現今,農葯的廣泛使用,特別是長期單一使用某一類農葯,使害蟲產生抗性,增加了防治難度,甚至對農業生 產、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產生影響。

土農葯原料來源廣,製作簡單,對害蟲不會誘發抗葯性。目前,有待開發的土農葯主要是植物性農葯,如煙草、蓖麻、大蒜、辣椒水、韭菜等。此外洗衣粉、油類、生石灰、燒鹼、松香等,這些都是配置土農葯的好原料。

『貳』 細菌耐葯性的機制及其預防原則

細菌耐葯性的機制:

1、產生滅活酶:細菌產生滅活的抗菌葯物酶使抗菌葯物失活,是耐葯性產生的最重要機制之一,使抗菌葯物作用於細菌之前——即被酶破壞而失去抗菌作用。

2、抗菌葯物作用靶位改變:由於改變了細胞內膜上與抗生素結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與抗生素的親和力,使抗生素不能與其結合,導致抗菌的失敗。

預防原則:

1、完善相關規章制度:

衛生主管部門通過建立檢測、制定規章制度、完善抗菌葯物的技術規范、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建立部際合作機制等舉措,使得醫務人員整體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能力有所提高,細菌耐葯情況有所緩解,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

2、實地措施預防:

對於攜帶多重耐葯菌的患者,住院期間首選單間隔離,對於沒有條件單間隔離的,要實行區域性隔離,並在患者床頭卡和腕帶上,貼上藍色的接觸隔離標識。

(2)如何避免微生物抗葯性的產生擴展閱讀:

在衛生主管部門和醫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在合理使用抗菌葯物及遏制細菌耐葯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

從使用量看,與2010年相比,2015年住院病人的抗菌葯物使用率降低了28個百分點,門診處方抗菌葯物使用降低了10個百分點,住院平均抗菌葯物使用強度降低了44%。

從生產和使用看,抗感染類原料葯產量占治療類原料葯的比重,從2011年的25%下降到2015年的15%。目前,在中國檢出率比較高的主要是13種耐葯菌,其中,有7種檢出率下降,4種相對穩定,只有兩種略有上升。

『叄』 如何預防耐葯性

耐葯性(Resistanceto
Drug
)又稱抗葯性,系指微生物、寄生蟲以及腫瘤細胞對於化療葯物作用的耐受性,耐葯性一旦產生,葯物的化療作用就明顯下降。耐葯性根據其發生原因可分為獲得耐葯性和天然耐葯性。自然界中的病原體,如細菌的某一株也可存在天然耐葯性。當長期應用抗生素時,佔多數的敏感菌株不斷被殺滅,耐葯菌株就大量繁殖,代替敏感菌株,而使細菌對該種葯物的耐葯率不斷升高。目前認為後一種方式是產生耐葯菌的主要原因。為了保持抗生素的有效性,應重視其合理使用。.
一般是指病原體與葯物多次接觸後,對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葯物對該病原體的療效降低或無效。微生物、寄生蟲及癌細胞都可以產生抗葯性。抗葯性的產生是病原體長期接觸低劑量葯物後發生的適應性變化,病原體產生使葯物失活的酶、改變膜的通透性而阻滯葯物進入、改變靶結構或改變原有代謝過程都是病原體產生耐葯性的機制。
如果簡單通俗來講,就是葯量不要吃太多,濫用葯,抗生素東西能少用就少用。

『肆』 有抗葯性怎麼辦

病情分析:又稱耐葯性。生物(尤指病原微生物)對抗生素等葯物產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抗葯性的產生使正常劑量的葯物不再發揮應有的殺菌效果,甚至使葯物完全無效,從而給疾病的治療造成困難,並容易使疾病蔓延。目前,多認為抗葯性的產生是微生物基因突變造成的。抗葯性變異一旦產生,就可以傳給後代,並可以轉移給原來沒有抗葯性的敏感菌(參見」葯物敏感試驗」條),使抗葯菌逐年增加。為防止和減少抗葯菌的產生,主要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不斷改進和研製新的抗生素;二是堅持合理用葯。由於抗葯性的產生往往與用葯劑量不足、長期盲目使用抗生素等用葯不當的作法有密切關系,所以合理用葯是防止和減少抗葯菌產生的重要一環。比如嚴格按照抗生素的抗菌譜選用葯物,必要時應先進行葯物敏感試驗;按時按量服用抗生素,使體內葯物始終維持在合理的濃度,以求徹底殺滅病原菌而又盡量減少對人體的毒副作用,必要時進行治療葯物監測檢查;不濫用抗生素,尤其是廣譜抗生素,等等。 意見建議:

『伍』 細菌耐葯性機理是哪些如何避免抗葯性的產生

細菌產生耐葯性的機制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主要有四種:
一是細菌產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或鈍化酶來水解或修飾進入細菌胞內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二是抗生素的靶位由於發生突變或被細菌產生的某種酶修飾而使抗菌葯物無法發揮作用,以及抗生素作用的靶酶的結構發生改變使之與抗生素的親和力下降;
三是由於細菌細胞膜滲透性的改變或其他有關特性的改變;
四是細菌具有一種依賴於能量的主動轉運機制,即它能夠將已經進入胞內的葯物泵至胞外.

對控制耐葯性出現的一些成功策略:
嚴格控制與耐葯菌出現有關的抗生素,
不限制低潛在耐葯性的抗生素的使用,
不使用無效的抗生素,
抗生素治療的周期不宜過長,
不連續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持續性白細胞增多的低燒,
不使用抗生素治療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高燒.

『陸』 消除病蟲害抗葯性,小妙招是什麼

生產上倘若長期、單一、不斷應用同一種葯劑防治同一種病蟲害,便會出現葯效明顯降低,乃至失效的狀況,這類情況就被稱作病蟲害造成了抗葯性。病蟲害造成抗葯性不但對農葯廠的效果會造成很嚴重的影響,還會繼續導致生產成本增加,防治效果降低,同時盲目用葯還會繼續導致土壤空氣污染,破壞生物的多樣性。為了降低和防止抗葯性的產生,應用農葯時必需留意以下幾個方面:

【應用增效劑】

增效劑能提升滅蟲劑的生物活性,提升葯效。在一些農葯中添加一定量的增效劑,是減緩或擺脫病蟲害造成抗葯性的一個十分合理的方式。留意的是應用的增效劑一定如果純正地道的增效劑,不可以是加上了農葯的中葯制劑。例如銷售市場上名氣很高的害立平超強力農葯增效劑。

【堅持綜合防治方式】

病蟲害的產生於土壤、氣侯、種植方法等各種因素有關,採用單一的防治對策尤其是有機防治,非常容易造成抗葯性。可把葯劑防治,生物防治等有機結合起來,開展綜合防治,以達到抑制和防止抗葯性的目地。

『柒』 論述細菌耐葯性產生的機理及如何防止其產生。

濫用抗生素的危險最主要是促進細菌耐葯性的增強。數據表明,有越來越多的細菌耐葯,且耐葯力在不斷提高。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黴素一次劑量只是2萬~3萬單位,現在需用幾十萬、幾百萬單位。葡萄球菌、腸道革蘭氏陽性桿菌、結核桿菌、痢疾桿菌之所以長久的肆虐人類,就是其耐葯性不斷增強的結果。由於細菌的進化永遠不會停止,因而對任何抗生素都會有產生耐葯性的可能。河南省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局長李松武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以環丙沙星為例,介紹這種上世紀90年代剛剛上市的葯品,在投入使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里,我國患者的耐葯性已經高達60%,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則只有1%。抗菌葯物的濫用正讓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葯品不良反應、葯源性疾病大量增加,越來越多的細菌對抗葯品的能量不斷增大,例如幽門螺旋桿菌,對喹諾酮類葯品的耐葯性,已經升至82%。「細菌越來越耐葯,抗生素越來越失效」成了經濟較發達地區的普遍問題。據陳重華委員介紹,上海已經成為我國細菌耐葯性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一些葯品的有效率在上海地區已經跌到了20%,問題還在於耐葯菌是可以在不同地區、國家間的人群之間傳播的。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改善,新的抗菌葯物不斷涌現。抗生素的大劑量普遍使用,以及禽畜飼料添加劑中大量使用抗生素,使食品、奶製品、飲料等也富含抗生素,從而逐步形成了一個越來越大的對抗生素產生耐葯性的群體。這導致臨床上出現應用高級抗生素———耐葯性更強———再用更高級的抗生素的惡性循環。 陳重華委員分析指出,濫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一是有不少醫生對患者使用抗生素時,很少依靠細菌耐葯性檢查,針對不同的細菌感染選擇不同的抗生素,而往往是憑個人經驗,採取一種抗生素無效再更換其他抗生素的方法進行治療。二是由於抗生素葯品市場競爭十分激烈,一些廠家往往採取不正當的手段,通過促銷費等形式不斷提高抗生素的使用面和使用量。三是不少患者的就醫心態有問題。希望用好葯,而且往往是越貴的葯、越新的葯越好,總希望能葯到病除。這幾個方面的因素集合在一起,使抗生素的生產銷售環節、使用消費環節都希望用得越多越好,他們共同推進了抗生素的濫用程度。

『捌』 怎樣預防和治理有害生物的抗葯性

欲預防和治理有害生物的抗葯性,必須了解其產生的原因和影響發展的囚素。
前述抗葯性的形成,是一定濃度的葯劑對某一有害生物種群中敏感性不同的個體發生汰選的結果。因而,有人認為,葯劑的濃度(或劑量)越高,則被殺死的有一定耐葯力的個體就越多,但殘存的個體數是少了,其抗葯力卻特別強,繁殖的後代往往是抗葯性很強的種群。也有人認為,長時間多次的低濃度(或劑量)處理,會誘導有害生物產生抗葯性。此外,有害生物產生抗葯性還有更深刻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內在因素,也有農葯應用技術方面的因素。為預防和治理抗葯性,目前一般採取的主要措施如下。
(1)輪換用葯就是輪換使用作用機制不同的農葯類型,以切斷生物種群中杭性種群的繁殖和發展過程。例如殺蟲劑中的有機磷、氨基甲酸酚、擬除蟲菊醋、沙蠶毒素類、苯甲酞脈、煙鹼類、生物源殺蟲劑等兒大類,作用機制都小相同。同一類殺蟲劑中無交互抗性的品種間也可輪換使用,例如對樂果產生坑性的棉蚜,改用殺螟硫磷防效仍好。
在殺菌劑中,一般內吸殺菌劑比較容易引起抗葯性,如苯並咪嘩類的多菌靈、苯基酞胺類的甲霜靈和嗯霜靈等,但保護性殺菌劑不大容易引起抗葯性,像代森類、福美類的有機硫殺菌劑,無機的硫制劑、銅制劑以及百菌清等,都是與內吸殺菌劑輪換使用的較好品種。
除草劑的抗葯性雖不及殺蟲劑、殺菌劑那麼嚴重,在我國大面積應用除草刊較晚,雜草抗葯性問題不明顯,但近年來也已發現稻田稗草對丁草胺產生了明顯抗性,某些闊葉雜草對莠去津產生了抗性,今後隨著單一作用靶標除草劑品種增多及迅速應用,雜草抗葯性勢將隨之加重。除草劑化學結構類型多,為輪換使用提供了較多的選擇機會。
(2)混合用葯 兩種作用方式和機制不同的葯劑混合使用可以延緩抗葯性的形成和發展。例如,多菌靈與三乙麟酸鋁混用防治蘋果輪紋爛果病、甲霜靈與代森錳鋅混用防治霜霉病和疫病、有機磷與擬除蟲菊醋混用、苯丁錫與硫黃混用,等等,都是較為成功的混用方案。一旦抗葯性出現,採取混合使用或改用混劑往往也能奏效。但必須注意,混劑也不能長期單一使用,以防有害生物產生多抗性。
(3)暫停使用已有抗性的農葯 當一種農葯已經引發了抗葯性以後,可以暫時停止使用這種農葯,使抗葯性逐漸減退,甚至消失,然後再重新使用。
(4)講究施葯技術,提高施葯質量 包括施葯時期、使用濃度或劑量、施葯方法和使用次數等。
前已敘及農葯的使用劑量或濃度,對生物種群會發生選擇作用或誘發作用,因此葯劑的使用劑量或濃度不宜任意改變。有些防治人員,在配葯時怕防治效果不好,盲目加大用葯量,雖然在短期內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但也很快使這種有害生物對這種農葯產生了抗葯性。也有的防治人員,配葯時不認真量取用葯量,隨意加大或減少了用葯量,同樣會誘發生物產生抗葯性。
現已發現,農葯在田間的不均勻分布也是引起抗葯性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造成農葯田間不均勻分布的原因,一是施葯時噴撒(灑)不均勻;二是作物生長形狀影響葯劑在植株各部位沉積的均勻性;三是選用的農葯劑型和制劑質量,如噴霧法所用的液劑及可對水配成噴灑的葯液,其潤濕性差,就難於與有害生物形成有效接觸,一些耐葯力較強的個體就容易存活下來,繁殖抗葯性後代。
因此,在用葯時,一定要注意用葯技術,這也是避免和延緩抗葯性產生的重要途徑。

『玖』 如何防止細菌的耐葯發生

隨著抗菌葯物的廣泛應用,細菌對抗菌葯物的耐葯性逐年增加,其中以金葡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綠膿桿菌和結核桿菌尤為多見。因此,耐葯性成了流行病學和臨床治療學上的嚴重問題。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在考慮如何充分發揮葯物治療作用的同時,也應考慮防止或減少細菌產生耐葯性,控制耐葯菌株的傳播。在處理感染性疾病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 嚴格掌握適應症,不濫用抗菌葯。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用一種葯物能解決問題時就不使用兩種,以減少細菌接觸葯物的機會。
2.嚴格掌握用葯指征,劑量充足,療程適當。
3. 盡可能避免局部用葯,杜絕不必要的預防用葯。
4.對於耐葯菌株感染時,應選用對細菌敏感的葯物或採用聯合用葯。聯合用葯時可從不同環節阻斷細菌的生化代謝過程,從而抑制耐葯菌。
5.有計劃地分批、分期交替使用抗菌葯物。

閱讀全文

與如何避免微生物抗葯性的產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