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地球上的史前生物滅絕到了哪裡

地球上的史前生物滅絕到了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0 00:31:46

Ⅰ 史前動物大滅絕之後,還會有史前動物在不被人類發現的情況下生存在某個地方嗎那又在哪呢

還有啊,目前為止,人類對海洋的探索程度只是整個海洋的百分之五,所以海洋中還有史前動物的可能性是最大的。而且也有資料啊,如腔荊魚 鯊魚 鱷魚等,被稱為活化石,大多數曾經出現過的生物有大約99%已經滅絕(實在很可惜啊)。下面可能對你有所幫助哦:

1、桿菊石(Baculites),是一種菊石軟體動物,這種動物的殼是一種特殊的筆直的桿,它能夠長至1米。有的古生物學家認為它們在水中是垂直生活的,觸須在海床中搜索食物;有的則認為它們是水平地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地方。

它具有一個沒有螺旋的殼,因此也被稱為直菊石。菊石是已絕滅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它最早出現在古生代泥盆紀初期(距今約4億年),繁盛於中生代(距今約2.25億年),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三疊紀海洋中,白堊紀末期(距今約6500萬年)絕跡。


o(︶︿︶)o 唉,不能繼續上傳了~

Ⅱ 史前生物的滅絕

伽馬射線「屠滅」史前生物
大約4.4億年前,地球進化歷史上發生了一次嚴重的生物大滅絕,大約三分之二的物種毀於一旦。最新研究表明,這次進化災難的罪魁禍首可能是當時的伽馬射線大爆發。它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使得太陽紫外線肆無忌憚地輻射,給當時的地球生物帶來了致命傷害。
研究小組負責人、美國天文學家阿德里安·梅洛特7日介紹說,這次生物滅絕被稱作「奧陶紀大滅絕」,在進化史上5次最為嚴重的大滅絕中排名第二。「對於這次生物滅絕,之前比較流行的理論解釋是由冰期到來所致。但我們(研究後)認為,有非常有利的間接證據可以說明,伽馬射線爆發才是真正原因。」

奧陶紀化石記錄顯示,當時三分之二的物種「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
但化石也表明,那場持續時間長達50多萬年的冰期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的。梅洛特說,伽馬射線爆發可以很好地解釋這兩種現象。
伽馬射線「襲擊」地球時,會破壞地球大氣層平流層的分子結構,形成新的氮的氧化物及其他化學物質,使得地球被一層「棕褐色的煙霧」包圍,臭氧層也遭到嚴重破壞。這時,紫外線強度比正常情況要強至少50倍,足以使地表生物喪命。這一時期,大多數生活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生物,尤其是海洋淺水生物幾乎都滅絕了,而深水生物則倖免於難,這也是「伽馬射線說」的有力佐證。
伽馬射線的第二個影響就是,大量氮的氧化物的形成使得地球大氣層溫度下降,地表降溫,進而導致冰期的來臨。在這次生物大滅絕之前,地球上「超乎尋常的溫暖」。
史前生物大滅絕可能緣於全球變暖
在大約2.5億年前,地球上有約90%的海洋生物和75%的陸地生物物 種消失。美國科學家研究認為,火山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可能引發了史前生物大滅絕 。
據《科學》雜志網站報道,以美國華盛頓大學科學家沃德為首的研究小組通過化學、生 物學等手段,對南非裸露沉積層一處300米厚的截面進行了研究分析。結果發現,地球在 大約2.5億年前曾經歷了大約1千萬年的物種逐漸消失階段,然後突然進入一個物種滅絕速度加快的階段。這一階段持續了大約500萬年。
科學家認為,那時在現為西伯利亞的史前地區出現了大量的火山活動,導致全球變暖,同時地球上的地質活動造成海平面下降。全球變暖和氧氣減少的長期作用引起了物種加快滅絕。
科學家進一步解釋說,海平面下降時,水下沉積層大面積暴露在外,釋放出大量的甲烷 。甲烷進入大氣層即成為威力巨大的溫室氣體。沃德指出,地球大氣含氧量為21%。 在生物大滅絕時期,溫室氣體增加可能使大氣含氧量降到16%甚至更少。由於海拔越高, 氧氣越少,其結果可能導致地球上的生存空間減少一半。

Ⅲ 全球最神秘的大山,曾有大量史前生物聚集現今卻都「消失」了,它們究竟都去了哪裡

有些生物遷徙了,而有些生物隨著時間的沉澱而消失了。全世界最神秘的大山就是羅賴馬山這座大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的特殊,因為他在三個國家的交界處。而且這里很少有人知道,所以很多人都對這里非常好奇,想要來這里看一看這里的特別之處。

他們究竟去了哪裡?這個問題是需要來考證的,不能信口胡說,因為有研究說這里有大面積的恐龍化石,而且還有許多其他的生物有待考證,但是這里的環境還是非常好的,許多的遊客都會來這里拍照留念,如果你比較喜歡攀岩的話,可以來這里挑戰一下,這座大山非常的陡峭險峻,每年都會有很多的遊客前來攀登,而且這附近還有瀑布,可以一起觀賞。

Ⅳ 帶你一起回看史前,幾次物種大滅絕,世界末日是否存在

當人們來到滅絕物種紀念堂的時,能看得到在紀念堂裡面一共是有六條路的,而前五條路是分別通往之前的五次生物大滅絕的路,而第六條路是留給誰的?現在還沒有答案,也希望不會有答案。地球這五億多年以來經歷了無數次大小不同的災難

然而我們所說的世界末日難道那隻是科幻的嗎?那麼地球上世界末日是否存真的在?就讓小編帶你一起去回看史前的幾次物種大滅絕事件吧,我們都知道物種大滅絕的災難一共有五次,然而每一次的災難都能稱得上是當時地球上生命的世界末日。


伽馬射線大量爆發這是非常具有毀滅性的力量,但很不幸的是雖然爆炸的這顆恆星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可這樣的距離也無法避免伽馬射線爆發後對地球產生的重創,然而地球的臭氧層遭到了大量伽馬射線前所未有的嚴重破壞。從而改變了當時地球上各個物種生存的環境,而沿海的生物圈更是被嚴重的破壞,最終所導致的便是地球上大量的物種被滅絕。在這次的滅絕事件中地球上約有85%的物種被滅絕。這次奧陶紀滅絕事件的物種大滅絕在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排第3。

第二次世界末日是3.75億年之前到3.60億年之前

當時的地球正是處在泥盆紀的時候,由於許許多多的地塊不斷地上升漸漸地露出海面從而形成了陸地。而地球上的地理面貌也正因此發生了巨大無比的變化。處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地球上蕨類植物的數量在逐步增多。

而隨著植物的增多昆蟲和兩棲類動物也逐步興起,有脊椎動物也開始有了飛躍的發展。在海洋現代的魚類也開始慢慢出現,所以泥盆紀時代也常常被人們稱之為魚類時代。

然而就在3.75億年前至3.60億年前,也就是泥盆紀到石炭紀過渡的時期同樣也發生了一次物種的大滅絕

首先就是在如今的西伯利亞地區海底噴發出了超級地涵柱從而引發了無數次的各種火山噴發。這也是此次生物大滅絕的導火索。而這個說法也是比較可信的。

當時的全球氣候在急劇改變,海洋也遭受到了極其嚴重的污染。海洋里大部分物種已經被逼上了絕路,就連無比強大的鄧氏魚也無法抵擋,鄧氏魚的末日從此到來。在最後終於有些物種為了活下去選擇了離開海洋前往陸地。

這次的物種大滅絕的時間大約持續了一千五百萬年左右。在此期間有許多次的物種滅絕高峰,使得大量的海洋里的物種從此滅絕。而在陸地上面生活的物種則受到的影響不太大。從這次大滅絕的規模上看,當時地球上82%的海洋物種因此滅絕。這次泥盆紀大滅絕事件的規模在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排第4

第三次世界末日(2.5億年前)

然而在地球的2.5億年前發生了現在人們所知最大規模的物種滅絕事件中,地球上96%的海洋物種與70%的陸地物種從此滅絕。

那麼這次滅絕事件又是怎樣發生的呢?而當時的地球其中陸地就是整塊的超級大陸,並且大陸與大陸之間並沒有海洋相隔。就在現今西伯利亞的位置,爆發了一場規模巨大無比的火山長期持久噴發。火災很快就蔓延到整個大陸,然而這僅是剛開始,之後又引起了地球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地球上的物種到了全部被滅絕的邊緣。

雖然這次的大規模生物大滅絕,但是它只經歷了六萬年的時間。

而在這六萬年之中,地球上的火山頻頻爆發,沉積下來的火山灰在掩埋了一切的同時又為現在的我們准確地記錄下了當時的事件。之後科學家們通過對地質的研究,發現這次物種大滅絕開始的時間為2.51941億年前,於2.51880億年前結束,這就意味著這次生物大滅絕發生的大約時間為六萬年,是屬於突發的物種大滅絕事件。

同時科學家們經過計算,在當時的物種大滅絕的初期地球上的溫度是25℃,但是到物種大滅絕結束的時候,地球上的溫度已經升高到33℃了,在短短的六萬年時間里地球上的溫度就升高了8℃。這足以能說明當時地球上的物種經歷了一場全球范圍的高溫乾旱,森林也在不斷的燃燒直至燃燒殆盡,空氣里二氧化碳的濃度急劇升高,海洋里的很多物種因為缺氧而大量死亡。然而這次物種大滅絕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當時大規模的火山爆發,從而導致了產生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並且極快速產生的溫室效應。這次物種的大滅絕事件在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排第1

第四次世界末日(二億年前)

在二億年前的三疊紀到侏羅紀的過渡時期,地球上又發生了第四次的物種大滅絕事件,而地球上的生物剛從上一次的超級滅絕中艱難蘇醒過來沒想到卻再次遭受嚴峻的考驗。

具體原因至今還未有準確的答案。但比較可信的觀點是認為這次大滅絕事件與之前的大規模火山爆發所引發的氣候變化有直接關系。由於火山爆發的時候噴涌而出的大量岩漿和有害氣體,從而改變了當時的氣候造成了海洋里和陸地上的物種滅絕,另外還有來自小隕石對地球的撞擊進一步的加重了這次生物大滅絕的發生。

這次大滅絕事件雖然它的影響包括了陸地和海洋,大約有76%的物種滅絕。這次滅絕事件歷時很短,不足1萬年。

也正是由於這次的大滅絕事件,才給我們相對熟悉的恐龍提供了生存空間,使恐龍成為了侏羅紀時代最有優勢的陸地動物。然而這次大滅絕事件也給所有哺乳動物的祖先讓出了一個發展壯大的空間,當時哺乳動物的祖先在如同地獄一般的環境中艱難地生存,同時還擔負著哺乳動物未來的命運,直到恐龍稱霸地球的時候,哺乳動物的祖先依然繼續在龐然大物的腳下尋找生存和發展之路。而這次的物種大滅絕事件在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排第5

第五次世界末日(六千五百萬年前)

現如今的地球上大小不一的隕石坑是數以百計的,每一個隕石坑都代表地球遭受的一次創傷。其中有一次事件就是最著名的直徑達180千米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由於隕石的撞擊引發了大規模的海嘯,地震和火山的爆發,而撞擊產生的碎片和灰塵也造成了全球性的風暴,受全球性風暴的影響地球上的陽光長期的被遮蔽,同時也妨礙了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從而造成生一系列的態系統瓦解。

而這次撞擊事件還造成了地球上的第五次物種大滅絕。當末日來臨的時候雖然實力強大種族強盛,在地球上生存了約1.6億年並在地球稱霸近1億年以上的恐龍,也是難逃物種被大滅絕的厄運。

然而這一系列的災難導致了陸地上包括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的滅絕,但是在海洋中卻只有少數的幾種魚類活了下來,而我們所知道的鯊魚也活了下來,令人驚訝的是鯊魚在前幾次的大滅絕中都活了下來,真可謂是經驗豐富了。這次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事件,在地球五次大滅絕事件中排第2。

但是能在大滅絕中存活下來的絕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強的,更不是最聰明的,恰恰是最適應的,只有適應了才能存活下來。而通過恐龍的滅絕讓我們忍不住去思考一個十分不願接受的問題。那就是如果大滅絕發生在我們頭上,我們該如何避免

Ⅳ 史前五次物種滅絕都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關於五次物種大滅絕的原因人們提出了災變說、隕石說等幾十種說法,但這些說法都是對一定的地質現象或某一物種進行的研究,所以還沒有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要想找到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必須站在地球演化的高度,對五次物種大滅絕進行整體研究,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根據我提出的地球膨裂說得出的地球演化史認為,46億年前太陽因燃燒而發生爆炸,飛出許多熔融的火球,地球就是其中之一。40億年前,由於地球逐漸冷卻,岩石圈形成。39億年前,空氣中的水蒸汽凝結成水珠,降回地表形成海洋,這時的海洋覆蓋著整個地球,深度1.2萬米。38億年前,生命在海洋中誕生。6億年前,發生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從寒武紀到白堊紀共發生了11次大的膨裂,其中5次形成了大的造山運動[1],每次造山運動都使海洋從大陸上退卻[5],造成了物種的大量滅絕。這5次大的物種滅絕每次都與造山運動形成的時間驚人的相同,這絕不是巧合。這5次大滅絕的物種中都有海洋生物,每次都與海退、大陸面積增加、大陸架減少、海平面下降有關[6]。這足以說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水從大陸上5次退卻使物種渴死是造成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證據:
1. 5次造山運動與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驚人的相同
1.1、寒武紀以來的第一次造山運動是加里東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加里東運動泛指古生代志留紀與泥盆紀之間發生的地殼運動,屬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歐洲普遍用於早古生代變形的名詞,以蘇格蘭的加里東山而命名。那裡志留系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與上泥盆系呈明顯的不整合接觸」。志留紀始於4.38億年前,「志留紀及更早地層被強烈褶皺」 這說明第一次造山運動的開始時間是4.4億年前,這和第一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4.4億年前完全相同。
1.2、寒武紀以來的第二次造山運動是海西運動。《地球科學辭典》釋文:「海西運動又稱華力西運動,泛指晚古生代發生於歐洲的造山運動,其時限自泥盆紀初期至二疊紀末」。泥盆始於是4億年前,「自泥盆紀初期」這說明海西運動始於3.65億年前,這和第二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3.65億年前完全相同。
1.3、第3次造山運動是印支運動。《CNKI知識元資料庫》:「印支運動是從三疊紀到早侏羅世之間的地殼運動」。三疊紀始於2.5億年前,這說明印支運動始於2.5億年前,這和第3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5億年前完全相同。
1.4、第4次造山運動是燕山運動。網路網網路:「燕山運動,侏羅紀和白堊紀期間中國廣泛發生的地殼運動」。侏羅紀始於2.05億年前,這說明燕山運動始於2.05億年前。這和第4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2.05億年前完全相同。
1.5.第5次造山運動是喜馬拉雅運動。網路網網路:「喜馬拉雅運動,新生代以來的造山運動」。 新生代始於6500萬年前,這說明喜馬拉雅運動始於6500萬年前。這和第5次物種大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完全相同。
2、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存方式
由於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一些淺海變成了陸地[2],原先生活在這些淺海地區的海洋浮游生物、海洋底棲生物的生存方式適應不了陸地環境而滅絕了。由於海退,沼澤和淺水湖乾涸了,一些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的兩棲類和爬行類消亡了。這些滅亡的物種都是些淺海、底棲、固著、不能主動尋找食物、體形龐大、喜歡水環境的物種[6]。
奧陶紀末4.4億年前第1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中死去的大多數為原始海洋生物。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固著在海底的生物,由於適應不了陸地生存環境而難逃死亡的噩運。
泥盆紀末3.65億年前第2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許多魚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這次滅絕的主要是一些原始魚類,它們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很差。當海水退去,這些原始魚類因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退出了歷史舞台。
二疊紀末2.5億年前第3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百合、腕足動物、苔蘚蟲組成的表生、固著生物、75%的兩棲類、85%的爬行類。當海水從陸地上退出,這些被動攝食、固著海底的生物由於適應不了變化了的環境而被那些可移動、主動攝食的生物取代了。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它們還不能遠離水邊,擴散的范圍很小,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必然會走向滅亡。
三疊紀末2.05億年前第4次大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蕨類植物生活在水邊。當海水退去,土地變得乾旱,這些蕨類植物適應不了這種乾旱環境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末6500萬年前第5次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等。裸子植物生長在濕潤地區;恐龍生活在沼澤和淺水湖地帶;翼龍生活在岸邊的懸崖上[3]。一旦海水退去,這些依賴水環境生存的生物必然會遭到滅頂之災。
3、5次大滅絕物種的生殖方式
那些生活在淺海、濱海地區、不論是無性生殖還是有性生殖的生物,它們的生殖方式離不開水環境,一旦離開了水環境,這些物種就不能進行生殖。因為地球發生膨裂,形成5次大的造山運動,使海水從陸地上逐步退卻,淺海變成了陸地,這些物種沒有了生殖的水環境,所以必然走向滅絕。
奧陶紀滅絕的生活在水體的各種無脊椎動物。它們生活在海洋表面或靠近水面,它們的繁殖也在海洋表面進行。當海水退去,淺海變成陸地的時候,這些在淺海中進行繁殖的無脊椎動物,由於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繁殖而滅絕了。
泥盆紀滅絕的主要是魚類和70%的無脊椎動物。魚類主要在淺海中進行卵生繁殖,當海水退去,由於這些魚類不能在陸地上進行產卵受精而退出歷史舞台。
二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腕足動物、75%的兩棲類、80%爬行類。兩棲類的卵和幼年期仍生活在水中,一旦海水退去,這些兩棲類由於不能在水中產卵、幼年期不能在水中生活而消亡。
三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海洋生物和古代蕨類。蕨類植物的配子體獨立生活,在水的幫助下受精形成合子,配子體沒有水不能受精。當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旱的情況下,由於蕨類植物不能進行正常受精而被裸子植物所取代。
白堊紀滅絕的物種主要是裸子植物、恐龍等爬行動物、菊石、箭石等。恐龍下蛋後,用土埋上,靠陽光孵化。恐龍蛋的孵化,一靠溫度,二靠濕度。溫度過高,胚胎發育過於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濕度過低,將加速蛋內水分蒸發,造成失水過多,引起胚胎和殼膜粘連而導致胚胎死亡。由於海水退去,氣候變得乾燥,氣溫升高,土地乾旱,土壤的濕度下降,恐龍因為湖泊乾涸渴死,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廣東河源15000枚恐龍蛋沒有孵化便是最好證明)最終導致滅絕。裸子植物的胚珠和種子是裸露的。由於氣候乾燥,裸露的種子很快被曬干而失去發芽能力,裸子植物最終被種子由果實包裹的能在乾旱條件下繁植的被子植物所取代。由於卵生對溫度和濕度的依賴性特強,所以卵生動物被胎生的哺乳動物所取代。
由於地球發生膨裂,形成造山運動,使海洋從大陸上逐次退卻,使大陸面積增加、氣候乾燥、土地乾旱,湖泊乾涸,絕大部分動物被渴死了。雖然大陸上還有很少水源,剩下的那些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需要水環境的物種因為不適應新的乾旱環境滅絕了,因此,總的從缺水的角度說五次物種大滅絕的真正原因是渴死的。
參考文獻
[1]、 柴東浩、陳廷愚:《新地球觀——從大陸漂移到板塊構造》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版
[2]、金性春:《漂移的大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版
[3]、汪建川:《走進自然博物館》2001、12版
[4]、網路網;賴柏林地球膨裂說
[5]、網路網:《中國各地質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
[6]、網路網:五次物種大滅絕
作者:賴柏林

Ⅵ 在歷史上,除恐龍外,曾經發生過哪些大型的生物滅絕

地球上除了恐龍大滅絕外一共發生過四次生物大滅絕。生物大滅絕發生時,生物無論在生態系統中處於何等地位都無法逃脫,僅有極少數「幸運兒」可以生存下來。

第一次生物大滅絕是奧陶紀大滅絕,在4.4億年前發生。地球上約有85%的物種在此次災難中滅絕。此時期的生物以海洋生物為主,科學家們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冷導致冰川增大,海平面降低,破壞了原有的沿海生態系統,從而發生了第一次生物大滅絕。

事實上,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可能正在發生。由於人類對地球資源的無限制開發,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物種永遠離開了我們,生物的多樣性遭受著巨大的威脅。如果我們繼續對此無動於衷,人類可能不得不面臨數十億人口的遷移問題或是如何迎接下一次生物大滅絕的到來。

Ⅶ 古生物是什麼開始時候滅絕的

滅絕(extinction),大滅絕(massextinction)總是能夠吸引人們的關注,無論是從事地質、古生物工作的專業人員、化石的愛好者,還是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士……

在生命的漫長歷史之中,滅絕是生命自然發展中必然和正常的現象,任何一個物種都會滅絕,都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其中,幸運的,留下了一副嵌入岩石中的骨架,成為了身後某種智慧生物可以用來研究的化石;而生物中的大部分,都僅僅在時間的長河中,像流星一樣,片刻的一閃之後,稍縱即逝……

所謂的滅絕,就是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而大滅絕,往往意味著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相對短暫的地質間隔范圍內生物多樣性的大規模喪失。提起大滅絕,地質歷史時期最顯著的就是古生代末期的大滅絕,即二疊紀末大滅絕。

在二疊紀大滅絕之後大概有90%以上的海洋動物的屬在大約10-15個百萬年之內發生了絕滅。而令人驚奇的是,陸生植物盡管完成了從古生代類型像中生代類型的轉換,但是卻沒有發生規模相當的大滅絕現象……

如此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地質科學盡管是一個將今論古的科學,可是畢竟講究的是證據和推理。符合邏輯以及目前知識背景的推理和論證在談談大滅絕原因時候都是受歡迎的。

研究二疊紀末大滅絕,首先要找到二疊紀——三疊紀的連續地層。在這方面,中國很有優勢。

研究人員發現,在二疊紀——三疊紀過渡的地層中,銥元素要遠遠高於地殼中的一般岩石。銥在地殼中的含量很少,而在隕石中的含量卻非常高,於是人們推斷,可能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發生了大規模的隕石撞擊事件,隕石撞擊破壞了海洋和陸地的生態系統,引起的煙塵遮蔽了天空很長時間,導致大量生物滅絕。對於這種理論,當然也有反對的原因。因為大規模的火山活動也可以導致局部地區的銥元素異常。事實上,火山活動所引發的災害(熔岩,火山灰等)當達到一定能夠規模的時候,的確是足夠引起大滅絕了。

然而,火山還會留下起來的證據(如粘土岩等),在這方面的證據似乎就略顯不足了。

如果有二疊紀——三疊紀之交連續的火山岩石記錄,還可以識別出這段地質時期中地球磁場的變化情況。地球磁場的變化可能是瞬間發生,有證據表明,新生代有孔蟲的若干次絕滅事件與地球磁場的倒轉現象是吻合的。磁極、磁場的強烈變化究竟有什麼後果?人類從來都沒有經歷過,通過化石記錄或許能解答我們的疑問。

另外,在二疊紀——三疊紀之交,全球的陸地開始拼合,在二疊紀末期,形成了超級聯合大陸。陸地從翻開到聯合,陸地的總面積變化不大,可是淺海區域(大陸架)的區域卻發生了顯著的減少。因此,很多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也大規模縮減了,如此便導致了大滅絕的發生,而陸地上卻沒有受到很大的影響。這是洪河兄比較傾向的二疊紀末大滅絕原因。

然而,大滅絕現象的原因往往因為不同地區不同的證據而有不同的解釋。在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的時候不要將各種觀點想當然的混在一起。科學研究往往不能提出一個問題的明確答案,而提出問題或許更加重要。

Ⅷ 2億年前的史前古生物是因何滅絕的

在地球漫長的演變過程中共有五次生物大滅絕是已經探明的。也就是說地球上曾經存在著六代霸主,而因為五次生物大滅絕,前五代霸主都退出了歷史舞台。這里說的生物大滅絕不是指一個物種滅絕,而是整個科、目、綱的物種全部滅絕。比如,第五次生物大滅絕時,白堊紀末期恐龍大滅絕,就屬於整個恐龍目被滅絕,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目的生物也在同一時期滅絕了。

Ⅸ 史前生物大滅絕有幾次在什麼時候有什麼動物滅絕

第一次是無脊椎動物 三葉蟲的滅絕
第二次是介殼類動物 菊石的滅絕
第三次是魚類 硬骨魚類的滅絕
第四次是兩棲類的
第五次是爬行類的滅絕 以恐龍為代表
第六次是哺乳類 以奇蹄類為代表 如 馬 驢
滅絕是指的一類動物的衰退 不是完全消失
一般會保留幾種比較原始的種類 爬行類也保留了蛇 蜥蜴 等等

閱讀全文

與地球上的史前生物滅絕到了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