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聖湘生物面試通過,想問下該企業在以後的發展如何,工資並不高,但我求穩定,這個公司有人了解嗎
聖湘生物公司還不錯,該企業在以後的發展很好,雖然工資不高,但符合你的要求,比較穩定。
聖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以自主創新基因技術為核心,集診斷試劑、儀器、第三方醫學檢驗服務為一體的體外診斷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公司致力於成為基因科技普惠者,服務國家精準醫療體系和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是國家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範中心、感染性疾病及腫瘤基因診斷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單位、國家知識產權示範企業。
公司將始終堅持 「創新+服務」雙輪驅動,堅守「每盒每劑,但求高精高質;一診一斷,當思人命關天」的企業擔當,研發出更多、更好的基因技術、產品和服務,輸出全球惠民「聖湘方案」,助力我國搶佔世界基因技術制高點和全球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建設。
⑵ PCR檢測試劑盒 市場怎麼樣
你去看看達安基因的年報,關注一下聖湘生物,就知道了,我感覺還是不錯的,
⑶ 受疫情的影響,現在核酸檢測基本成為了常態,背後有著怎樣的暴利
1月22日清晨,家住北京西城區月壇街道的肖明,還沒起床就聽到了居委會工作人員在用大喇叭通知居民去做核酸檢測。她從窗戶往下一瞧,發現一夜之間,樓下竟然已經搭起了用於采樣的帳篷。當天上午8時50分,當一位在北京西城區金融街工作的小夥子走到離單位最近的檢測點時,發現隊伍已經圍著寫字樓繞了三圈,大約挪動了一個半小時後,才輪到自己采樣。
盡管北京最近的疫情幾乎都集中於南部的大興區,但此輪沒有“中招”的東城與西城兩區卻毫無徵兆地啟動了為期兩天的全員核酸檢測。根據專家分析,北京此舉可能是出於對變異病毒的擔心,加之目前溯源工作也沒有完成,只能擴大檢測規模。
1月24日傍晚,西城區公布了過去兩天檢測的結果:檢測了113萬人,初篩到1例陽性樣本,為境外輸入病例復陽所致。中國式的硬核防疫,讓“核酸檢測”這個原本生僻的醫學術語深入人心,成為年度關鍵詞。
而體外診斷行業投資者與檢驗科醫生們,則將此看作“市場教育”的好機會。反復的、動輒上百萬、上千萬人的核酸檢測,讓PCR基因擴增實驗室在全國遍地開花,造就了一批上市公司與福布斯富豪榜新貴。
從“堰塞湖”到每天可檢1億人
在2020年之初,由於供應量不足,核酸檢測一度成為武漢疫情防控的“堰塞湖”。當時,即使在武漢之外的地區,想做核酸檢測也沒有那麼容易,個人只有出現發熱等症狀,去發熱門診就診才能檢測,更多時候,只能以單位團體預約的形式來組織。但從去年夏天開始,個人檢測在國內普及,甚至不用提前預約,到了檢測點,交錢、采樣,整個過程20分鍾就可完成,幾個小時之後就能拿到結果。
一張陰性結果的新冠核酸檢測報告,再加上綠碼,逐漸成為新的“通關文牒”。有了它,出差、返校、住院、送外賣……都可以通行,而這一轉變,都是在短短一年內完成的。
核酸檢測,在業界也叫分子診斷。1983年,美國科學家凱利·穆利斯發明了PCR(聚合酶鏈式反應),這是最成熟的分子診斷或者說核酸檢測技術。利用PCR技術,將病毒核酸復制、擴大到幾十萬、幾百萬倍,然後通過一種熒光探針來捕捉。當擴增後的病毒濃度達到一個臨界值時,就會產生熒光信號,意味著樣本中被檢測出攜帶新冠病毒。
肖艷群是上海市臨床檢驗中心細胞分子遺傳學與分子病理研究室主任。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共有9000多人在上海臨床檢驗中心完成培訓拿到PCR上崗證,加入到上海的新冠核酸檢驗工作中去。目前,上海共有120多家PCR實驗室,其中有70多家都是因檢測新冠而新增。
過去,很多基層醫院沒有開展核酸檢測的能力。去年4月,國家衛健委要求,所有縣區級以上疾控機構、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要抓緊進行改造,在短時間內形成核酸檢測能力;去年8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提出,到9月底前,縣域內至少一家縣級醫院具備核酸采樣和檢測能力。
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地掀起PCR基因擴增實驗室建設潮。在山西,到去年8月,該省區、縣已全部具備核酸檢測能力,其中108個縣完成PCR實驗室建設,能開展新冠核酸檢測的醫療機構從最初的14所增加到174所,一天最大檢測量達到7.4萬人份。
在這一輪公衛基建潮中,河南省縣級市汝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拿到了500萬元的經費,其中300萬都投向了PCR實驗室。該醫院檢驗科主任王軍說,過去,他們沒有全自動核酸提取儀,提取環節要手工操作,在這筆錢的支持下,去年12月,他們斥資40萬元購置了一台全自動提取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