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病毒如何命名

生物病毒如何命名

發布時間:2022-05-11 07:41:08

⑴ 病毒是如何命名的

雖然每個反病毒公司的命名規則都不太一樣,但大體都是採用一個統一的命名方法來命名的。一般格式為:<病毒前綴>.<病毒名>.<病毒後綴> 。

病毒前綴是指一個病毒的種類,他是用來區別病毒的種族分類的。不同的種類的病毒,其前綴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們常見的木馬病毒的前綴 Trojan ,蠕蟲病毒的前綴是 Worm 等等還有其他的。

病毒名是指一個病毒的家族特徵,是用來區別和標識病毒家族的,如以前著名的CIH病毒的家族名都是統一的「 CIH 」,還有近期鬧得正歡的振盪波蠕蟲病毒的家族名是「 Sasser 」。

病毒後綴是指一個病毒的變種特徵,是用來區別具體某個家族病毒的某個變種的。一般都採用英文中的26個字母來表示,如 Worm.Sasser.b 就是指 振盪波蠕蟲病毒的變種B,因此一般稱為 「振盪波B變種」或者「振盪波變種B」。如果該病毒變種非常多(也表明該病毒生命力頑強 ^_^),可以採用數字與字母混合表示變種標識。

綜上所述,一個病毒的前綴對我們快速的判斷該病毒屬於哪種類型的病毒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通過判斷病毒的類型,就可以對這個病毒有個大概的評估(當然這需要積累一些常見病毒類型的相關知識,這不在本文討論范圍)。而通過病毒名我們可以利用查找資料等方式進一步了解該病毒的詳細特徵。病毒後綴能讓我們知道現在在你機子里呆著的病毒是哪個變種。

⑵ 生物病毒的種類有哪些

生物病毒的種類:

病毒不僅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從結構上還分為:單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和雙鏈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過程大致分為:吸附,注入(遺傳物質),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裝配(利用宿主細胞轉錄RNA,翻譯蛋白質再組裝),釋放五個步驟。

因為病毒會拉近細胞間距離,易使細胞相融形成多核細胞,進而裂解。

(2)生物病毒如何命名擴展閱讀:

病毒感染:

1、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多數病毒感染為隱性感染。

2、顯性感染,少數病毒感染為顯性感染。顯性感染可分急性感染和持續性感染兩型。

(1)急性感染發病急,進展快,病程一般為數日至數周。除少數在急性期死亡及發生後遺症者外,多數病例最終以組織器官中病毒被清除而痊癒。

(2)持續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於寄主體內,可達數月至數年,造成慢性持續性感染,又可分以下3型:

潛伏性感染。當病毒與人體免疫力處於相對平衡狀態時,病毒可長期潛伏在人體組織內,不引起症狀。一旦人體免疫力降低,病毒可重新繁殖而引起症狀。例如單純皰疹病毒、EB病毒和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潛伏性感染。

慢性感染。病毒長期存在人體組織器官中,造成慢性持續性病變,如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病毒感染。潛伏期長,可達數年,病變逐漸發展,最後導致死亡。

⑶ 有關病毒的知識(生物)

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

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一旦進入宿主細胞後,它就可以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以及復制、轉錄和轉譯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遺傳信息產生和它一樣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不僅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從結構上還分為:單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和雙鏈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過程大致分為:吸附,注入(遺傳物質),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裝配(利用宿主細胞轉錄RNA,翻譯蛋白質再組裝),釋放五個步驟。因為病毒會拉近細胞間距離,易使細胞相融形成多核細胞,進而裂解。

(3)生物病毒如何命名擴展閱讀:

1、天花

天花是一種病毒。在二十世紀被疫苗控制住之前,它一直是威脅人類的主要殺手之一。天花已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根除,但令人擔心的是恐怖分子可能會散布新的變種。

炭疽不同,天花的主要危害在於它的高傳染性。它的傳播和致人死亡的速度都極快。在感染這種病毒的人中,高達40%的人會在兩周左右死亡,並且針對這種疾病沒有很好的治療手段。疫苗是主要的防護措施,但只有在感染之前接種疫苗才有效。

2、肉毒桿菌毒素

肉毒桿菌可產生肉毒桿菌毒素;此毒素只需極少的劑量就能致人死命(少到十億分之一克)。該毒素會抑制神經細胞中促使肌肉收縮的化學物質的釋放,從而導致肌肉麻痹。

3、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憑借湯姆·克蘭西所著的兩本小說,埃博拉病毒成了人們最熟悉的生物戰爭制劑之一。這種病毒能在一周左右使感染者死亡,並可通過直接接觸傳播。

⑷ 生物病毒的分類

病毒不僅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和細菌病毒。從結構上還分為:單鏈RNA病毒,雙鏈RNA病毒,單鏈DNA病毒和雙鏈DNA病毒
病毒的生命過程大致分為:吸附,注入(遺傳物質),合成(逆轉錄/整合入宿主細胞DNA),裝配(利用宿主細胞轉錄RNA,翻譯蛋白質再組裝),釋放五個步驟。
因為病毒會拉近細胞間距離,易使細胞相融形成多核細胞,進而裂解。

⑸ 生物病毒名稱有哪些

生物病毒根據寄生的寄主可分為三類:
一是植物病毒,比如花草煙葉病毒
二是動物病毒,比如流感病毒,非典病毒,艾滋病毒
三是細菌病毒,也稱為噬菌體,比如課本上提到的T2噬菌體。

⑹ 高中生物病毒分類

高中生物病毒的分類目前只分為兩類DNA病毒和rna病毒。這個是跟他們體內的遺傳物質進行劃分的,也就是遺傳物質是rna就是rna病毒。

⑺ 生物病毒的命名方法

1.病毒的分類規則早在1950年第五屆國際微生物學會議上就提出了初步的病毒分類規則,此後經過多次增補和修訂。總的說來,ICTV的分類規則以病毒的基本特性為依據,這些特性概括起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病毒的形態學:病毒粒子的大小和形狀,呈球形、子彈狀、磚形、卵形或桿狀、絲狀還是多形態;有無表面纖突及纖突的特徵;有無囊膜;衣殼對稱型和結構、立體對稱、螺旋對稱、還是復合對稱;立體對稱病毒粒子的殼粒數目或螺旋對稱病毒的核衣殼直徑。 (2) 理化學特性:病毒粒子的分子量、浮密度、沉降系數,對酸鹼(pH)的穩定性,對熱的穩定性,對兩價離子(Mg++和Mn++)的穩定性,對脂溶劑(乙醚或氯仿)的穩定性,對去污劑的穩定性,對幅射的穩定性。(3) 基因組:核酸類型(DNA或RNA);基因組大小(kb);是單股還是雙股、線狀還是環狀;正義、負義或雙義;是整個的還是分節段的,節段的大小和數目;核酸的序列或部分序列,是否具有重復序列,是否有同聚物,G+C含量;5'端帽的存在與否和類型,5'端共價結合蛋白存在與否,3'端多聚A尾的存在與否。(4) 基因組組成和復制策略,開放閱讀框架的數目和位置,轉錄特徵,翻譯特徵,翻譯後加工特徵(5) 蛋白質:結構蛋白的數目、大小和功能活性,非結構蛋白的數目、大小和功能活性;蛋白質的特殊功能活性,尤其是轉錄酶、反轉錄酶、血凝素、神經氨酸酶和融合特性;氨基酸序列或部分序列,糖基化、磷酸化、豆寇酸化的程度;表點陣圖譜。(6) 脂質含量和特性;糖類含量和特性。(7) 在細胞培養中的生長特性:包括對細胞種類的特異性,病毒蛋白的聚集場所,病毒粒子的裝配場所,病毒粒子成熟和釋放的部位和性質。(8) 抗原性:與其它相關病毒的血清學關系。(9) 生物學特性:包括自然宿主范圍,傳播方式,傳播載體,地理分布,致病性及與疾病的關系;組織嗜性,病理學和組織病理學。 2.病毒的命名規則自1966年制訂病毒命名規則以來,已作了多次修正。首先,在1970年墨西哥會議上進行了修正,18條規則發表於ICNV第一次報告上;1975年馬德里會議上對其中5條進行了修改,刪除2條,全部規則見於ICTV第二次報告中,此時共有16條;第二次報告雖然已有了統一的命名規則,但對於「種」命名的三條規則太概括化,無法指導病毒學家進行病毒種的描述和命名。鑒於此,1980年4月ICTV討論通過刪除原第11、12、13條,以新的8條取代,並新建第22條,這一決定在斯特拉斯堡全體會議上通過,同時還制定了一組「種」的描述和命名標准;1991年《病毒學文獻》上發表的ICTV第五次報告,又廢除原4、13條,並對原5、12、13、14和20條進行了修正,共包括20個條款。而在1995年的ICTV第六次報告中,最新的病毒分類和命名規則較之前幾份報告變化巨大,共計30個條款。一般規則 (1) 病毒的分類和命名應是國際性的,應普遍適用於所有病毒(2) 通用的病毒分類系統採用目、科、亞科、屬和種的等級制度,在種的命名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許多病毒可用國際通用的俗名。(3) ICTV不統一規定病毒種以下的分類和命名。關於血清型、基因型、病毒株、變異株等的命名由公認的國際專家組決定。(4) 對人工產生的病毒和實驗室雜交株不予分類考慮,這些病毒的命名也同樣由公認的國際專家組決定。(5) 當代表成員病毒經過充分鑒定並在發表的文獻上描述後,才能建立一個類,以便與相似的類區別。同樣,命名一個病毒時,該病毒必須經過充分鑒定並在文獻上發表以明確區別於相似的病毒。關於類和病毒的命名規則(6) 現有的類和病毒的名稱無論是否適用均應予保留。(7) 在類和病毒的命名中不遵守優先率。(8) 不使用人名。(9) 類和病毒的名稱應便於使用,容易記憶,最好使用聽起來悅耳的名稱。(10) 不使用下標、上標、連字元、斜杠和希臘字母。(11) 新名稱不應與已通過的名稱有重復,應選用與正在使用的或過去使用的名稱不相近的名稱。(12) 如果縮拼詞對病毒學家有意義,且得到公認的國際專家組的推薦,可以接受作為類的名稱。(13) 由一個類或病毒的名稱所隱含的任何意義都會因在名稱中涉及不是所有成員或潛在成員所具有的特徵以及不是均等地適用於不同類的特徵而排斥該類中的合適成員病毒,這種情況應當避免。(14) 新名的選用應考慮國家或民族敏感性問題。應採用那些被病毒學家在科學雜志上發表的工作中常用的名稱及其衍生名稱應作為命名的基礎,此時可不必考慮國家來源;在有一個以上的候選名稱時,相應的研究組或分委員會向ICTV執行委員會提出建議,由執行委員會決定取哪一個名稱。(15) 新的名稱和名稱的變更應以分類建議格式提交ICTV。(16) 病毒種是組成一個復制系並佔有一個特定生態環境的一類多原則病毒。(17) 種名應由少而實用的字組成。(18) 種名,通常與株名一起,必須表示明確的特徵,不涉及屬名或科名。(19) 已經廣泛應用的數字、字母及其組合可用作種名性質形容詞。但新提出的連續數字、字母或其組合不單獨接受作為種名性質形容詞。(20) ICTV通過新提議的種、種名和型名的程序分兩步:首先,給予暫時性通過,這樣的建議將發表在ICTV報告中;然後,經過三年的等候期,如果不撤銷或修正,該建議將得到最後通過。關於屬的規則(21) 屬是一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種。(22) 屬名應是一個以「virus」結尾的單詞。(23) 通過一個屬名的同時需通過一個代表種。關於亞科的規則(24) 亞科是一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屬。只有當需要處理復雜等級結構問題時才使用亞科。(25) 亞科名應是一個以「virinae」結尾的單詞。關於科的規則(26) 科是一組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屬(不管這些屬是否組成了亞科)。(27) 科名應是一個以「viridae」結尾的單詞。(28) 通過一個科名的同時需通過一個屬名。關於目的規則(29) 目是一個具有某些共同特性的屬。

(30) 目名應是一個以virales」結尾的單詞。

⑻ 生物病毒的種類有哪些

植物病毒: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葉;病毒;動物病毒: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乙肝病毒;細菌病毒:專門寄細菌細胞里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腸桿菌噬菌體。

⑼ 生物病毒的名稱給我10種病毒的名稱!生物病毒!謝謝、

丙肝病毒、煙草花葉病毒、T2噬菌體、狂犬病毒、天花病毒、脊髓灰質病毒、猿猴病毒40、呼吸孤病毒、艾滋病毒、質型多角體病毒

⑽ 病毒從內到外是什麼

這里說的病毒是那種的,病毒分兩類,一類是生物病毒,一類是程序病毒。種類不同自然也不一樣。

病毒

開放分類:微生物生物學病毒自然

病毒是一類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單一核酸(DNA/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微生物。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樣,具有遺傳、變異、進化的能力,是一種體積非常微小,結構極其簡單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賴宿主細胞的能量和代謝系統,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和能量,離開宿主細胞,它只是一個大化學分子,停止活動,可製成蛋白質結晶,為一個非生命體,遇到宿主細胞它會通過吸附、進入、復制、裝配、釋放子代病毒而顯示典型的生命體特徵,所以病毒是介於生物與非生物的一種原始的生命體。

病毒由兩到三個成份組成:病毒都含有遺傳物質(RNA或DNA,只由蛋白質組成的朊病毒並不屬於病毒); 所有的病毒也都有由蛋白質形成的衣殼,用來包裹和保護其中的遺傳物質;此外,部分病毒在到達細胞表面時能夠形成脂質的包膜環繞在外。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復合型結構。病毒顆粒大約是細菌大小的百分之一。

形態特徵/病毒編輯

①形體極其微小,一般都能通過細菌濾器,因此病毒原叫「過濾性病毒」,必須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觀察。不同病毒的大小變動於20~450納米之間。最大的為痘病毒科,大小為(170~260)×(300~450)納米,最小的為雙聯病毒科,直徑18~20納米。

②沒有細胞構造,其主要成分僅為核酸和蛋白質兩種,故又稱「分子生物」;

③每一種病毒只含一種核酸,不是DNA就是RNA

④既無產能酶系,也無蛋白質和核酸合成酶系,只能利用宿主活細胞內現成代謝系統合成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質成分

⑤以核酸和蛋白質等「元件」的裝配實現其大量繁殖

⑥在離體條件下,能以無生命的生物大分子狀態存在,並長期保持其侵染活力

⑦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但對干擾素敏感。

⑧有些病毒的核酸還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組中,並誘發潛伏性感染。

生物特性/病毒編輯

病毒性質的兩重性;
一、病毒生命形式的兩重性
1.病毒存在的兩重性病毒的生命活動很特殊,對細胞有絕對的依存性。其存在形式有二:一是細胞外形式,一是細胞內形式。存在於細胞外環境時,則不顯復制活性,但保持感染活性,是病毒體或病毒顆粒形式。進入細胞內則解體釋放出核酸分子(DNA或RNA),借細胞內環境的條件以獨特的生命活動體系進行復制,是為核酸分子形式。
⒉病毒的結晶性與非結晶性病毒可提純為結晶體。我們知道結晶體是一個化學概念,是很多無機化合物存在的一種形式,我們可以認為某些病毒有化學結晶型和生命活動型的兩種形式。
3.顆粒形式與基因形式病毒以顆粒形式存在於細胞之外,此時,只具感染性。一旦感染細胞病毒解體而釋放出核酸基因組,然後才能進行復制和增殖,並產生新的子代病毒。有的病毒基因組整合於細胞基因組,隨細胞的繁殖而增殖,此時病毒即以基因形式增殖,而不是以顆粒形式增殖,這是病毒潛伏感染的一種方式。
二、病毒結構和功能的兩重性
1.標准病毒與缺陷病毒在病毒的增殖過程中,由於其基因組因某種微環境因素的影響或轉錄過程的錯誤而發生突變,以致有裝配不全的病毒顆粒產生,稱為缺陷病毒,產生缺陷病毒的原親代病毒,則稱為標准病毒,缺陷病毒顆粒有干擾標准病毒繁殖的作用。
2.假病毒與真病毒一種細胞有兩種病毒同時感染的情況,在增殖過程中,一種病毒可以穿上本身的外殼,這就是真病毒,是這種病毒的應有「面目」;如果一種病毒的核酸被以另一病毒外殼來編碼,則稱為假病毒,此時一種病毒的本來性質,被另一種病毒的性質所掩蓋。
3.雜種病毒和純種病毒兩種病毒混合感染時,除了出現假型病毒外,還有可能出現病毒核酸重組的情況,即一種病毒顆粒之中,可含有兩種病毒的遺傳物質,此可稱為雜種病毒,這是病毒學中一個相當常見的現象。
三、病毒病理學的兩重性
1.病毒的致病性和非致病性關於致病性和非致病性問題,是同宿主細胞相對而言的,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和機體水平,可能有不同的含義。在細胞水平有細胞病變作用,但在機體水平可能並不顯示臨床症狀,此可稱為亞臨床感染或不顯感染。
2.病毒感染的急性和慢性病毒感染所致的臨床症狀有急、慢之分,有的病毒一般只表現急性感染而很少表現慢性感染;有的則既有急性過程,也有慢性過程。
目前對病毒的概念可以是:病毒是代謝上無活性,有感染性,而不一定有致病性的因子,他們小於細胞,但大於大多數大分子,他們無例外地在生活細胞內繁殖,他們含有一個蛋白質或脂蛋白外殼和一種核酸,DNA或RNA,甚至只含有核酸而沒有蛋白質,或只有蛋白質而沒有核酸,它們作為大分子似乎太復雜,作為生物體它們的生理和復制方式又千姿百態。Lwoff在「病毒的概念」一文中強調病毒的特殊性時指出,「病毒應該就是病毒,因為它們是病毒」。

結構形狀/病毒編輯

病毒的形態各異,從簡單的螺旋形和正二十面體形到復合型結構。人們在電鏡下觀察到許多病毒粒體的形態和大小,病毒的形狀同其殼體的基本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病毒的殼體有四種結構類型,與之相對應,病毒顆粒的形狀大致可分為下列四種類型:

螺旋對稱殼體。蛋白質亞基沿中心軸呈螺旋狀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對稱的穩定結構。螺旋對稱的殼體形成直桿狀、彎曲桿狀和線狀等桿狀病毒顆粒。很多植物病毒如TMV等則為堅硬的桿狀,而某些植物病毒和細菌病毒的形狀是軟而能彎曲的很長的纖維狀。昆蟲病毒中核型多角體病毒屬成員也多呈桿狀。

煙草花葉病毒結構:病毒RNA捲曲在的由重復的蛋白質亞基組成的螺旋形衣殼中。圖冊

二十面對稱殼體。蛋白質亞基圍繞具立方對稱的正多面體的角或邊排列,進而形成一個封閉的蛋白質的鞘。因二十面體容積為最大,能包裝更多的病毒核酸,所以病毒殼體多取二十面體對稱結構。病毒的殼體為二十面體對稱,大部分動物病毒和少數植物病毒呈球狀病毒顆粒。

具有正二十面體結構的腺病毒的電鏡照片圖冊

復合對稱殼體。僅少數病毒殼體為復合對稱結構。殼體由頭部和尾部組成,包裝有病毒核酸的頭部通常呈二十面體對稱,尾部呈螺旋對稱。具有復合對稱結構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體(tailed phage)。有復合對稱殼體的細菌病毒(噬菌體)和某些動物病毒呈復雜形狀的病毒顆粒。

復合對稱殼體圖冊

包膜型:一些病毒可以利用改造後的宿主的細胞膜(來自細胞表面的質膜或細胞內部的膜,如核膜及內質網膜)環繞在病毒體周圍,形成一層脂質的包膜。包膜上既鑲嵌有來自宿主的膜蛋白也有來自病毒基因組編碼的膜蛋白;而脂質膜本身和其中的糖類則都來自宿主細胞。包膜型病毒位於包膜內的病毒體可以是螺旋形或正二十面體形的。

無包膜的病毒在宿主細胞內完成復制後,需要宿主細胞死亡並裂解後,才能逸出並進一步感染其他細胞。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常常造成大量非成熟細胞死亡,反而降低了對宿主細胞的利用率。而有了包膜之後,病毒可以通過包膜與宿主的細胞膜融合來出入細胞,而不需要造成細胞死亡。流感病毒和艾滋病毒就採用的是這種策略。大多數的包膜型病毒的感染性都依賴於包膜。

帶狀皰疹病毒的電鏡負染照片顯示其病毒顆粒周圍被包膜所環繞圖冊

化學組成/病毒編輯

病毒圖冊

病毒的基本化學組成是核酸和蛋白質。所有成熟的病毒至少是由一種或幾種蛋白質和一種核酸組成,只有少數幾種例外,它們僅僅以核酸形式存在,如類病毒。有些病毒還含有一定量的脂類物質及碳水化合物,等等。一個病毒粒子是由DNA或RNA病毒核酸構成髓核。髓核被稱之為衣殼的蛋白質外殼所包圍。髓核和衣殼統稱為核衣殼。有些病毒的核衣殼外麵包被著一層囊膜,囊膜由脂質、蛋白質和糖組成。

核酸

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攜帶著病毒的全部遺傳信息,是病毒遺傳和感染的物質基礎。一種病毒的病毒顆粒只含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它們以單鏈、雙鏈或環狀多核苷酸組成。一種病毒只有一種特定類型的核酸,DNA或RNA,這與某種特定類型的病毒起源有關。不同種類的病毒其核酸含量有較大的差別。流感病毒的核酸不到病毒顆粒質量的1%,大腸桿菌噬菌體T2、T4、T6的核酸約占病毒顆粒的一半或更多。由於核酸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每種病毒顆粒中的核酸含量並不一致,其結構和功能也有一定的關系。結構復雜的病毒有較多的核酸,結構簡單的病毒只需較少的核酸。

蛋白質

HIV病毒圖冊

蛋白質是病毒的另一類主要成分,包括結構蛋白和非結構蛋白。

非結構蛋白是指由病毒基因組編碼的,在病毒復制或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結合於病毒顆粒中的蛋白質。

結構蛋白是指構成一個形態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所必需的蛋白質,包括殼體蛋白、包膜蛋白和毒粒酶等。

殼體蛋白是構成病毒殼體結構的蛋白質,由一條或多條多肽鏈折疊形成的蛋白質亞基,是構成殼體蛋白的最小單位。殼體蛋白的主要功能是:1)構成病毒的殼體,保護病毒的核酸。2)無包膜病毒的殼體蛋白參與病毒的吸附、侵入,決定病毒的宿主嗜性,同時它們還是病毒的表面抗原。

包膜蛋白是構成病毒包膜結構的蛋白質,包括包膜糖蛋白和基質蛋白兩類。主要功能是:1)是病毒的主要表面抗原,它們與細胞受體相互作用啟動病毒感染發生,有些還介導病毒的侵入。2)還可能具有凝集脊椎動物紅血球細胞、細胞融合以及酶等活性。3)基質蛋白構成膜脂雙層與核衣殼之間的亞膜結構,具有支撐包膜、維持病毒結構的作用,並在病毒芽出成熟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毒粒酶根據功能大致分為兩類:一類參與病毒侵入、釋放等過程,如T4噬菌體的溶菌酶;一類參與病毒的大分子合成,如逆轉錄病毒的逆轉錄酶。

脂質

許多病毒的包膜內存在有脂類化合物,如磷脂、脂肪酸、甘油三酸脂和膽固醇等。這些脂類幾乎都是由病毒粒子在細胞內成熟,在細胞膜處以葡生方式釋放,直接從寄主細胞膜上得到。病毒脂類存在與病毒的吸附和侵入有關。

碳水化合物

除病毒的核酸中所含戊糖外,有的病毒還含有少量的碳水化合物,為核糖或脫氧核糖和磷酸組成的核酸骨架。有包膜病毒中碳水化合物以寡糖側鏈的形式與蛋白質結合形成包膜糖蛋白。

其它組成

在某些動物、植物病毒中存在多胺類有機陽離子,包括丁二胺、亞精胺、精胺等,它們大都結合於病毒核酸,對核酸的構型有一定影響。在某些病毒的病毒體中,還發現有其它的小分子量組分,如ATP,對噬菌體尾鞘收縮提供能量。

生命周期/病毒編輯

病毒圖冊

病毒缺乏增殖所需要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的宿主細胞內增殖(自我復制)。絕大多數病毒復制過程可分為下列六步:吸附、侵入、脫殼、生物合成、組裝和釋放。

吸附

吸附是決定感染成功與否的關鍵環節。病毒吸附於敏感細胞需要病毒表面特異性的吸附蛋白與細胞表面受體相互作用。病毒吸附蛋白(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AP)一般由衣殼蛋白或包膜上的糖蛋白突起充當。細胞表面受體(也稱為病毒受體,virus receptor)則為有效結合病毒粒子的細胞表面結構,大多數噬菌體的病毒受體為細菌細胞壁上的磷壁酸分子、脂多糖分子以及糖蛋白復合物,有的則位於菌毛、鞭毛或莢膜上。大部分動物病毒的病毒受體為鑲嵌在細胞膜脂質雙分子層中的糖蛋白,也有的是糖脂或唾液酸寡糖苷。植物病毒迄今尚未發現有特異性細胞受體,其進入植物細胞的機制是通過傷口或媒介傳播。

病毒的細胞受體具有種系和組織特異性,決定了病毒的宿主譜。不同種屬的病毒其細胞受體不同,有的甚至同種不同型的病毒以及同型不同株的病毒受體也不相同;另一方面,有些不同種屬的病毒卻有相同的細胞受體,其吸附和感染可對其它病毒的感染產生干擾。

VAP與病毒受體的結合需要一定的溫度條件,以促進與酶反應相類似的化學反應。在0-37℃內溫度越高病毒吸附效率也越高。病毒吸附細胞的過程可在幾分鍾到幾十分鍾的時間內完成。

侵入

病毒通過以下不同的方式進入宿主細胞:注射式侵入、細胞內吞、膜融合以及其它特殊的侵入方式。

注射式侵入是有尾噬菌體通常的侵入方式。通過尾部收縮將衣殼內的DNA基因組注入宿主細胞內。

細胞內吞是動物病毒的常見侵入方式。經細胞膜內陷形成吞噬泡,使病毒粒子進入細胞質中。

膜融合是有包膜病毒侵入過程中,病毒包膜與細胞膜融合的一種侵入方式。

直接侵入大致可分為幾種類型。1)部分病毒粒子直接侵入宿主細胞,其機理不明;2)病毒與細胞膜表面受體結合後,由細胞表面的酶類幫助病毒粒體釋放核酸進入細胞質中,病毒衣殼仍然留在細胞膜外,將病毒侵入和脫殼融為一體。3)其它特殊方式。植物病毒通過存在於植物細胞壁上的小傷口或天然的外壁孔侵入,或植物細胞之間的胞間連絲侵入細胞,也可通過介體的口器、吸器等侵入細胞。

脫殼

脫殼是指病毒感染性核酸從衣殼內釋放出來的過程。有包膜病毒脫殼包括脫包膜和脫衣殼兩個步驟,無包膜病毒只需脫衣殼,方式隨不同病毒而異。

注射式侵入的噬菌體和某些直接侵入的病毒可以直接在細胞膜或細胞壁表面同步完成侵入和脫殼。病毒粒子以內吞方式或直接進入細胞後,經蛋白酶的降解,先後脫去包膜和衣殼。以膜融合方式侵入的病毒,其包膜在與細胞膜融合時即已脫掉,核衣殼被移至脫殼部位並在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脫殼,病毒核酸游離並進至細胞的一定部位進行生物合成。病毒脫殼必須有酶的參與,脫殼酶來自宿主細胞,有的為病毒基因編碼。

生物合成

病毒藉助宿主細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場所合成核酸和蛋白質,期間所需的多數酶也來自宿主細胞。在病毒進入宿主細胞後生物合成階段,胞漿中無病毒顆粒,稱為隱蔽期(eclipse)。

裝配

病毒的結構成分核酸與蛋白質分別合成後,在細胞核內或細胞質內組裝成核衣殼。絕大多數DNA病毒在細胞核內組裝,RNA病毒與痘病毒類則在細胞質內組裝。無包膜病毒組裝成核衣殼即為成熟的病毒體,病毒的早期蛋白,即非病毒結構成分不組裝入病毒,殘留在感染細胞中。

釋放

絕大多數無包膜病毒釋放時被感染的細胞崩解,釋放出病毒顆粒,宿主細胞膜破壞,細胞迅即死亡。絕大多數有包膜病毒通過細胞內的內質網、空泡,或包上細胞核膜或細胞膜以出芽方式釋放而成為成熟病毒,在一段時間內逐個釋出,對細胞膜破壞輕,宿主細胞死亡慢。從單個病毒吸附開始至所有病毒釋放,此過程稱為感染周期或復制周期。一個感染細胞一般釋放的病毒數為100-1000。

損傷機制/病毒編輯

甲肝病毒導致肝損傷機制圖冊

2016年9月16日/生物谷BIOON/--肝炎研究人員長期認為被機體派來攻擊肝臟中遭受病毒感染的細胞的免疫細胞導致與甲肝病毒(HAV)和其他肝炎病毒相關聯的急性肝損傷。但是,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是遭受HAV感染的細胞作出的立即的內在的抗病毒反應導致肝臟炎症。

甲肝病毒(HAV)是一種通過疫苗可預防的傳染性肝炎病毒。HAV遍布全世界,通過攝入遭受被感染者排出的糞便污染的食物和水而進行傳播。

HAV感染導致的甲型肝炎的症狀包括惡心、胃痛、發熱、咽喉痛、頭疼和腹瀉。HAV感染者可能並不產生任何症狀,但是會在兩到四周內釋放這種病毒。在這個期間,感染者能夠將這種病毒傳播給其他人。HAV感染並不導致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但是在罕見的情形下,它能夠導致經常是致命性的急性肝功能衰竭。[1]

遺傳變異/病毒編輯

遺傳受阻

脊髓灰質炎病毒圖冊

病毒對敏感細胞的感染並不一定都能繁殖病毒,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由於病毒或細胞的原因,使病毒的復制在病毒進入敏感細胞後的某一階段受阻,導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環,不產生有感染性的病毒子代。

缺損病毒:有些病毒由於缺乏某些基因,單獨感染細胞時不能復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顆粒,需要其它病毒基因組或病毒基因的輔助活性,否則,即使在活細胞內也不能復制。

頓挫病毒:有些宿主細胞不能全部提供病毒復制所需的必要因子,致使所復制的病毒為不完整的、無感染性的病毒顆粒或亞顆粒。

干擾現象:兩種病毒感染同一種細胞或機體時,常常發生一種病毒抑制另一種病毒復制的現象,稱為干擾現象(interference)。干擾現象可在同種以及同株的病毒間發生,後者如流感病毒的自身干擾。異種病毒和無親緣關系的病毒之間也可以干擾,且比較常見。

變異遺傳

病毒的遺傳變異可以有多種機制。「遺傳漂變」(geneticdrift)是其中之一,即病毒DNA或RNA上單個鹼基的突變。大多數這樣的單點突變是無義的(或者說是沉默的),因為它們沒有導致所編碼的蛋白質發生變化;但有一小部分突變可能會引起進化上的優勢,如產生對抗病毒葯物的抵抗力。抗原轉移(antigenicshift)是另一種病毒基因組的主要變化,是由遺傳重組或基因重排所導致的。當流感病毒發生抗原轉移後,可能會導致瘟疫。RNA病毒常常以准種(quasispecies)的形式或大量同種但基因組核苷酸序列存在微小差異的病毒的形式存在。這樣的准種是自然選擇的主要目標。

遺傳重組是一條DNA鏈斷裂後重新連接到另一條不同DNA分子末端的過程。遺傳重組可以在病毒感染細胞的同時發生。對病毒進化的研究結果顯示,在已研究的各種病毒中,重組發生得極為頻繁。而且,無論是RNA病毒還是DNA病毒,重組的發生都是非常普遍的。

滅活/病毒編輯

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後失去感染性,稱為滅活(inactivation)。滅活的病毒仍保留其抗原性、紅細胞吸附、血凝和細胞融合等活性。

物理因素

1)溫度。大多數病毒耐冷不耐熱,在0℃以下溫度能良好生存,特別是在乾冰溫度(-70℃)和液氮溫度(-196℃)下更可長期保持其感染性;相反,大多數病毒於55-60℃下,幾分鍾至十幾分鍾即被滅活,100℃時在幾秒鍾內即可滅活病毒。

2)pH。一般來說,大多數病毒在pH 6-8的范圍內比較穩定,而在pH5.0以下或者pH9.0以上容易滅活。

3)輻射。電離輻射中的Υ射線和X射線以及非電離輻射中的紫外線都能使病毒滅活。

化學因素

1)脂溶劑。有包膜病毒對脂溶劑敏感。乙醚、氯仿、丙酮、陰離子去垢劑等均可使有包膜病毒滅活。藉此可以鑒別有包膜病毒和無包膜病毒。

2)氧化劑、鹵素、醇類。病毒對各種氧化劑、鹵素、醇類物質敏感。H2O2、漂白粉、高錳酸鉀、甲醛、過氧乙酸、次氯酸鹽、酒精、甲醇等均可滅活病毒。

3)抗生素和中草葯。病毒對抗生素不敏感,在病毒分離時,標本用抗生素處理或在培養液中加入抗生素可抑制標本中的雜菌,有利於病毒分離。近年來的研究表明,有些中葯如板藍根、大青葉、柴胡、大黃、貫仲等對某些病毒有抑製作用。

分類/病毒編輯

由於病毒並不像其他生物能藉由交配產生後代,因此在種別的定義上與一般生物有所不同。

ICTV分類法

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合成方式圖冊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 簡稱ICTV)在1966年建立起了一個病毒分類的通用系統和統一的命名法則。其七屆ICTV會議首次規范化了病毒物種的概念,即病毒分類的分支層次中的最低分類單元。分類的主要依據是病毒顆粒的特性、抗原特性與生物特性。

分類結構如下:

目 (-virales)
科 (-viridae)
亞科(-virinae)
屬 (-virus)
種 (-virus)

在2008年的ICTV分類中,五個目已經建立,分別是有尾噬菌體目(Caudovirales)、Herpesvirales、單股反鏈病毒目(Mononegavirales)、Nidovirales和Picornavirales。分類委員會沒有正式區分亞種、株系和分離株之間的區別。分類表中總共有5個目、82個科、11個亞科、307個屬、2083個種以及約3000種尚未分類的病毒類型。

巴爾的摩分類法

諾貝爾獎獲得者生物學家戴維·巴爾的摩在1970年代提出了巴爾的摩分類系統。巴爾的摩分類法是基於病毒mRNA的生成機制。在從病毒基因組到蛋白質的過程中,必須要生成mRNA來完成蛋白質合成和基因組的復制,但每一個病毒家族都採用不同的機制來完成這一過程。病毒基因組可以是單鏈或雙鏈的RNA或DNA,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反轉錄酶。而且,單鏈RNA病毒可以是正義( )或反義(-)。這一分類法將病毒分為7類:

第一類是雙鏈DNA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痘病毒)
第二類是單鏈DNA病毒(如小DNA病毒)
第三類是雙鏈RNA病毒(如呼腸孤病毒)
第四類是( )單鏈RNA病毒(如微小核糖核酸病毒、披蓋病毒)
第五類是(−)單鏈RNA病毒(如正黏液病毒、炮彈病毒)
第六類是單鏈RNA反轉錄病毒(如反轉錄病毒)
第七類是雙鏈DNA反轉錄病毒(如肝病毒)

程序病毒又稱計算機病毒

閱讀全文

與生物病毒如何命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