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微生物如何適應人體環境

微生物如何適應人體環境

發布時間:2022-05-11 10:56:51

微生物如何生存的

1、寄生於其他生物體內,如大腸桿菌
2、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細菌
3、自身發酵作用,如酵母菌

它們大多是異養生物,自身不能生成有機物(硝化細菌除外),而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
就像人類要吃飯一樣!!!!

呼吸作用:
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來自生物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

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動物和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一般說來,葡萄糖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時最常利用的物質。

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高等植物、高等動物和人來說,稱為無氧呼吸。如果用於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酵。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蘋果儲藏久了,為什麼會有酒味?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短時間的無氧呼吸,將葡萄糖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並且釋放出少量的能量,以適應缺氧的環境條件。高等動物和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盡管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都大大加強了,但是仍然不能滿足骨骼肌對氧的需要,這時骨骼肌內就會出現無氧呼吸。高等動物和人體的無氧呼吸產生乳酸。此外,還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等。無氧呼吸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與有氧呼吸的第一個階段完全相同;第二個階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成乳酸。以上兩個階段中的各個化學反應是由不同的酶來催化的。在無氧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時所釋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釋放出的要少得多。例如,1mol的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後,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餘的能量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
在遠古時期,地球的大氣中沒有氧氣,那時的微生物適應在無氧的條件下生活,所以這些微生物(專性厭氧微生物)體內缺乏氧化酶類,至今仍只能在無氧的條件下生活。隨著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出現,大氣中出現了氧氣,於是也出現了體內具有有氧呼吸酶系統的好氧微生物。可見,有氧呼吸是在無氧呼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盡管現今生物體的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但仍保留有無氧呼吸的能力。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明顯的不同。

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過程雖然有明顯的不同,但是並不是完全不同。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個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才分別沿著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在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徹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全過程釋放較多的能量;在無氧條件下,丙酮酸則分解成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成乳酸,全過程釋放較少的能量。
硝化細菌是兼性呼吸

現在知道了吧,其實呼吸作用並不是非得有氧氣才行的哦,呼吸作用只是生物們獲得能量的方式,只要有能量,夠他們生存就可以了!!
就像牛奶中的乳酸菌,他們的呼吸就是無氧呼吸,呼吸產物就是乳酸、水、二氧化碳和他們所需的能量!!!

㈡ 環境病原微生物通過啥子進入人體

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以通過飲食、皮膚和粘膜接觸、呼吸等進入人體。
環境中的病源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病毒等。這些微生物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包括飲用不潔水,食用受到病源微生物污染的食物,皮膚直接接觸,以及人體與外界相通的各種腔道(如口腔、鼻咽腔、腸道和泌尿道)等部位進入人體。

㈢ 微生物是如何生存的

1、寄生於其他生物體內,如大腸桿菌 2、利用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細菌 3、自身發酵作用,如酵母菌 它們大多是異養生物,自身不能生成有機物(硝化細菌除外),而是利用現成的有機物 就像人類要吃飯一樣!!!!呼吸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能量,這些能量來自生物體內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等有機物的氧化分解。生物體內的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產物,並且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叫做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 生物的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兩種類型。 有氧呼吸是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動物和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因此,通常所說的呼吸作用就是指有氧呼吸。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一般說來,葡萄糖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時最常利用的物質。 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高等植物、高等動物和人來說,稱為無氧呼吸。如果用於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則習慣上稱為發酵。細胞進行無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 蘋果儲藏久了,為什麼會有酒味?高等植物在水淹的情況下,可以進行短時間的無氧呼吸,將葡萄糖分解為酒精和二氧化碳,並且釋放出少量的能量,以適應缺氧的環境條件。高等動物和人體在劇烈運動時,盡管呼吸運動和血液循環都大大加強了,但是仍然不能滿足骨骼肌對氧的需要,這時骨骼肌內就會出現無氧呼吸。高等動物和人體的無氧呼吸產生乳酸。此外,還有一些高等植物的某些器官在進行無氧呼吸時也可以產生乳酸,如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等。無氧呼吸的全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與有氧呼吸的第一個階段完全相同;第二個階段是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成乳酸。以上兩個階段中的各個化學反應是由不同的酶來催化的。在無氧呼吸中,葡萄糖氧化分解時所釋放出的能量,比有氧呼吸釋放出的要少得多。例如,1mol的葡萄糖在分解成乳酸以後,共放出196.65kJ的能量,其中有61.08kJ的能量儲存在ATP中,其餘的能量都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 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 在遠古時期,地球的大氣中沒有氧氣,那時的微生物適應在無氧的條件下生活,所以這些微生物(專性厭氧微生物)體內缺乏氧化酶類,至今仍只能在無氧的條件下生活。隨著地球上綠色植物的出現,大氣中出現了氧氣,於是也出現了體內具有有氧呼吸酶系統的好氧微生物。可見,有氧呼吸是在無氧呼吸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盡管現今生物體的呼吸形式主要是有氧呼吸,但仍保留有無氧呼吸的能力。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有明顯的不同。 無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過程雖然有明顯的不同,但是並不是完全不同。從葡萄糖到丙酮酸,這個階段完全相同,只是從丙酮酸開始,它們才分別沿著不同的途徑形成不同的產物:在有氧條件下,丙酮酸徹底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全過程釋放較多的能量;在無氧條件下,丙酮酸則分解成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轉化成乳酸,全過程釋放較少的能量。 硝化細菌是兼性呼吸 現在知道了吧,其實呼吸作用並不是非得有氧氣才行的哦,呼吸作用只是生物們獲得能量的方式,只要有能量,夠他們生存就可以了!! 就像牛奶中的乳酸菌,他們的呼吸就是無氧呼吸,呼吸產物就是乳酸、水、二氧化碳和他們所需的能量!!!

㈣ 水土不服是由什麼造成的,與人體內的微生物有何關系

相信大多數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長期生活在一個城市後,去到另一個氣候情況、飲食情況相差較大的城市出差,有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睡眠和飲食的質量下降,情緒方面也有所下降。雖然如今中國南北方人口流動明顯,不同地域的人交融的情況越來越明顯,但對於少數人來說水土不服的情況依然存在。

綜上所述,水土不服並非只是一種人雲亦雲的說法,也並非只存在於歷史描述中,而是有真實的科學依據作為支撐。在了解了水土不服背後的科學規律之後,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更好的了解。同時水土不服也是一種身體問題,需要引起人們的重視。

㈤ 微生物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和健康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大量事實證明,微生物既能造福於人類,也能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人體的消化道里就「住著」大腸桿菌,它是來幫助我們消化的。而我們平時吃的美味爽口的菇類,就屬於真菌類。其實有很多微生物的代謝產物也可以提供給人類作為治療葯物,如青黴素、紅黴素等都是它們的產物。

可見,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微生物與人體保持著一種生態平衡。有些微生物已經與人體形成一種相互依賴、互惠互利的生態平衡狀態。這稱作正常菌群,它對宿主有益無害。人一生下來就與周圍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環境密切接觸,因而人體的體表皮膚與口腔、上呼吸道、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以及腔道寄居著不同種類和數量的微生物。它們有營養作用、免疫作用、生物拮抗作用、抗衰老作用以及其他的作用。

微生物對人體,給我們生活帶來這么多好處,因此,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微生物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在生物制葯、能源、環保、食品、工業等方面,微生物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㈥ 寫出一種微生物與它生活的環境相適應的身體特徵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外形
①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游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線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游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例:鯉, 鯽 ,鯊。
②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游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③平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鯰等。
④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游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馬、海龍、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乾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干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乾的分界線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乾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線,准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運動
魚類的附肢為鰭,是游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並而成。魚鰭分為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包括背鰭、尾鰭、臀鰭(肛鰭)。背鰭和臀鰭的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游泳,尾鰭如船舵一樣,控制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鰭。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鱔無偶鰭,奇鰭也退化;鰻鱺無腹鰭;電鰻無背鰭等等。
①尾鰭
決定運動方向及運動動力,若失去,魚不會轉彎。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系,尾鰭可分為四種類型。
◎圓形尾鰭:尾鰭為1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鰭後端,將鰭分成背腹對稱,尾鰭末端尖,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
◎歪形尾鰭:尾鰭分上下兩葉,尾椎末端稍曲向上伸展到尾鰭的上葉內。上葉較長,下葉小而略為突出,形成內外上下均不對稱的歪形尾鰭。常見於現代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類。如鯊、鱘等。
◎正形尾鰭:分為上下對稱的兩葉,尾椎末端僅達尾鰭的基部,而稍上翹,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跡,尾鰭外形完全對稱,下葉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著。正形尾鰭是高等魚類的特徵之一。據鰭形的變化,又包括了多種鰭形。
◎原形尾鰭: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圓形,不象圓形尾那樣尖,尾鰭上下葉大致相等,這是一種原始的尾型,見於圓口綱,魚綱僅見於幼魚。
②胸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前肢,著生於鰓蓋後緣的胸部。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停止前進時,胸鰭用於控制魚體的平衡;緩慢地游動時,胸鰭又起著船槳的作用;高速行進時,胸鰭緊貼魚體,當它舉起時,則可減速和制動;當胸鰭一側緊貼魚體,一側舉起,則魚體朝舉起的一側拐彎前進,協助尾鰭起舵的作用。
③腹鰭
保持魚體平衡,若失去,魚體會左右搖擺不定。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鰭著生的位置隨不同的魚類而異,軟骨魚類的腹鰭一般位於泄殖孔的兩側。形狀和胸鰭相似而稍小。硬骨魚的腹鰭位於軀干腹側的叫腹鰭腹位。這是一類較原始的種,如鯉魚,鮭魚、鯰魚、鯡魚等;位於胸鰭前方,在腮蓋之後的胸部者叫腹鰭胸位,如鱸魚、黃魚和鯛魚等;位於兩腮蓋之間的喉部者叫腹鰭喉位,如鯰科和鰧科的魚類。腹鰭胸位和喉位是魚類進化後出現的高級特徵。這些位置各異的腹鰭,在魚類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標志,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④背鰭
保持魚體側立,對魚體平衡起著關鍵作用,若失去,會失去平衡而側翻。但也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鰭和臀鰭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鰭、電鰻的臀鰭、海鰻的背鰭和臀鰭都能推動機體向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海馬,也是靠細小的背鰭運動來推動機體前進。鰭式,是表示鰭的組成和鰭條數目的記載形式。各鰭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鰭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肛鰭),「V」代表腹鰭,「P」代表胸鰭,「C」代表尾鰭。大寫的羅馬數字代表棘的數目。阿拉伯數字代表軟條的數目,棘或軟條的數目范圍以「一」表示,棘與軟條相連時用「一」表示,分離時用「,」隔開。例如鯉魚的鰭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鯉魚有一個背鰭,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軟條;胸鰭1根硬棘和15至16根軟條;腹鰭2根硬棘和8至9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5至6條軟條;尾鰭20至22根軟條。鱸魚的鰭式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鱸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由12根硬棘組成,無軟條;第二背鰭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7至8根軟條;胸鰭15至18根軟條;腹鰭1根硬棘和5根軟條。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鰭的變化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其游泳的動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①利用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縮波浪式運動。②依靠鰭的擺動劃水運動。③利用鰓孔向後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前進。魚類運動的方式除游泳外,少數魚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即跳躍或飛翔,如鰱能斜向躍出水面很高,隨後垂直落入水中。飛魚用力跳躍斜出水面後,還能張開寬大的胸鰭,在空中翔達300m左右。鮭魚能反復跳越過河中多種阻障,從海里洄遊到河流的中上游產卵。另外,還有極個別的魚能爬行,如鮟鱇、彈跳塗。
⑤臀鰭
協調其它各鰭,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體輕微搖晃。
皮膚及衍生物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發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著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著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布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熒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系信號,如深海蛇鯔、龍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向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琅質被覆著,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類圓形,前端插入鱗襄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游離態,相互排列成復瓦狀。根據游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游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與植物莖的年輪一樣,可依此推測魚的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鱗的作用
①在魚肚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亮光,猶如一面鏡子,從而使底下兇猛的水生動物眩目,產生天水一色,不辨物體,成為天然的偽裝。
②為魚體提供了一道保護屏障,使它與周圍的無數微生物隔絕,有效地避免感染和抵抗疾病。
③作為一層外部骨架,鱗既可以使魚體保持一定的外型,又可減少與水的摩擦。此外,生物學家根據鱗片上環生的年輪(每輪表示過一冬),判知魚的年齡;亦可較為正確地掌握其生長、死亡率及健康狀況。
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線,稱為側線鱗,每片側線鱗有側線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鑒定魚種,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線鱗為28至30片,側線上鱗為5至6片,側線下鱗為5至7片。
骨骼
魚類的骨骼按性質分軟骨和硬骨兩類。軟骨魚類終生保持軟骨,軟質中因有石灰質的沉澱物,又叫鈣化軟骨。硬骨魚的骨骼主要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為軟化硬骨和骨膜兩種:在軟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軟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結締組織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額骨、頂骨、鰓蓋骨等。魚類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部分。
(1)中軸骨骼分頭骨和脊椎
1)頭骨數目最多:硬骨魚類的頭骨由130塊左右骨片組成(指現存魚類,古代的原始魚類頭骨可多達180塊),是脊椎動物中腦骨數目最多的一類動物。魚類的頭骨分為腦顱和咽顱兩部分。
①軟骨魚的腦顱為一軟骨腔保護著腦部,構造簡單,無分界和縫合,僅背面留有腦囟由膜覆蓋,這樣的腦顱稱軟顱。有軟骨魚類的軟顱骨骨化成的幾塊枕骨、耳骨、蝶骨、篩骨,還有由膜骨來源的鼻骨、額骨、頂骨、犁骨等膜顱部分,因而結構非常復雜。硬骨魚類的腦顱由許多塊骨片合成,形成頭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動物自魚類開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頜,井形成咽顱,魚類的咽顱最為發達,由7對「>」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對增大成頜弓,頜弓背段叫齶方軟骨,腹段叫麥克爾氏軟骨。二者構成軟骨魚的上、下頜。上、下頜的出現較圓口綱更先進,能積極主動攝取食物。而硬骨魚類進化為膜性硬骨前頜骨和上頜骨,代替了軟骨上頜(齶方軟骨),麥氏軟骨進化為軟骨性硬骨的關節骨、齒骨和隅骨等,第二對舌弓由兩側舌頜軟骨、角舌軟骨和中央、的基舌軟骨組成,主要為舌的支持物,也協助支持上、下頜,第3~7對為鰓弓,支持鰓和鰓隔,讓鰓裂彼此分開,利於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1條柱狀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撐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較圓口類更為進步。魚類的脊椎骨具有前後兩面都向內凹陷的特點,稱為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為魚類特有,在相鄰的兩個椎體間隙及貫穿椎體中的小管內可見殘存的脊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脊椎的基本結構已形成。軟骨魚和硬骨魚的脊椎骨都分為椎體、髓弓、髓棘、脈弓和脈棘。其中椎體為主要部分,肋骨與脊椎骨的橫突相連,硬骨魚類的肋骨大都較發達。
(2)附肢骨為鰭骨骼
附肢骨分奇鰭骨骼和偶鰭骨骼。奇鰭中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鰭骨(輻鰭骨)支持鰭條,硬骨魚的支鰭骨又叫鰭擔骨。偶鰭骨骼包括帶骨(肩帶和腰骨)和鰭骨(鰭擔骨和鰭條)兩部分。魚類中除硬骨魚的肩帶與頭骨相連以外,所有的附肢骨與脊柱均沒有直接聯系,這也是魚類的特徵之一,這是由於魚類的運動方式是游泳而決定的。
消化
魚類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級。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著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一般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牙齒細弱而呈絨毛狀排列成齒帶

蜥蜴的外形可分為頭、軀干、四肢與尾四部分。頭與軀干之間的頸部在外形上並無明顯界限,但頭可以靈活轉動。
在頭部上可以見到口,一對鼻孔,一對眼睛和一對耳孔。如無外耳孔,則鼓膜位於表面,有的種類鼓膜上被復以細小鱗片或錐狀大鱗。頭部被復鱗片。各種蜥蜴頭背的大鱗片數目及排列一致,可作分類鑒別的依據;上下唇鱗及頸部鱗片亦相對一致,也可作分類之參考。
被復於軀干外的鱗片的形狀、大小、行數與結構,也是分類鑒別的依據。
前後肢分別區分為肱(股),前臂(脛),掌(跖)與指(趾)等部分。前後肢均各具5指、趾指、趾末端均具爪。
泄殖肛孔位於尾基部腹面,是尾與軀幹部的分界。
蜥蜴的兩性差異,有利於繁殖季節中互相識別,白晝活動的蜥蜴表現較為明顯。夜晚活動的蜥蜴可能靠嗅味識別異性。鬣蜥科的樹蜥(Calotes)及龍蜥(Japalura)等,雄性頸背的鬣鱗較長。飛蜥( Draco)背蜥(Acanthosaura)等,雄性喉部有較長而具鮮艷顏色的喉囊。石龍子(Eumeces)的雄性頭部比例較大,頭頸兩則常呈現紅色。雄性具有鮮艷色斑是蜥蜴兩性差異中最普遍的一種現象。例如蛇蜥(Ophisaurus)雄性體背具有若干翡翠綠色的短橫斑,草蜥(Takydromus)雄性體側具有鮮綠色縱紋,沙蜥(phrynocephalus)雄性腋下或腹面具有紅斑等等。雄性的這種特殊色斑往往在繁殖季節尤為鮮艷奪目。

㈦ 什麼樣的環境更適合細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微生物對人類具有哪些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一般來說,溫暖、潮濕、有機物充足的地方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如濕潤的腐植質土壤、垃圾堆、下水道、死水小池塘等。

微生物的益處是(不一定全面):微生物是生物鏈的最底層,是整個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是生態系統中最終的分解者。許多生物(包括某些植物)是以微生物為食物和營養來源的,而這些生物又是其他更高級生物的營養來源。如果沒有微生物,它們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生物鏈就無法建立起來。同時,微生物也是生態系統的維護者。植物、動物死亡後,最終都需要微生物進行最後的處理,把它們完全分解為組成它們的小分子物質,讓這些物質重新回歸自然界,以便被再次利用。如果沒有微生物,我們這個世界早就被各種植物殘骸和動物屍體給塞滿了,整個生態系統也就崩潰了。

此外,人類還學會了利用微生物生產我們需要的東西,如酒、醬油、醋、味精、抗菌素等。

微生物的害處:微生物在自身生長繁殖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廢物和用於自我保護的物質。這些廢物和物質中的一些,有可能對其他物種(如人類)產生危害和疾病。如黃麴黴產生的黃麴黴毒素、細菌感染造成的組織潰爛和敗血症、病毒生長造成的肝炎、細菌感染造成的肺炎和腸胃炎等。

㈧ 微生物的生存環境是怎樣的

微生物本領可真大,上得了冰山,下得了火海,躲在酒桶里,藏在人的肚腸中,真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不用說別的地方,單是看看我們的手掌,可不是危言聳聽,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好多好多的微生物。就是在人的糞便中,竟然也有1/3是微生物的菌體。一個成年人,在24小時內排出的微生物就有400萬億之多,真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數字!

要不,我們再來學學虎克先生,刮一點齒垢,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哇,真是可怕,一點點齒垢里竟然生活著那麼多的微生物,有一些像柔軟的桿棒,來來往往,以君主的堂皇氣派,列隊而行;還有一些螺旋狀的,在水裡疾轉,像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勇士……正是它們中的變形鏈球菌在我們的牙齒中搗鬼,讓我們牙疼難忍!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將零用錢和紙巾混放在一起,這是非常不衛生的習慣,紙幣上有很多的細菌和病菌,據測,一張半新的紙幣上就沾有30萬~40萬個細菌呢!

再看看我們身邊的水,濁浪濤濤的黃河水、長江水,陽春三月綿綿的雨絲,炎炎夏日的滂沱大雨……哪一處沒有微生物的身影。

連澄清透明的水中都包含有微生物,就不用說平常看起來臟兮兮的土壤了。土壤是微生物的家鄉,也是微生物的工廠,那裡活動著的微生物,據估計,每一克重的土塊竟有數億個!即使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一克沙土中也有10多萬個微生物存在,比我們的某些城市所擁有的人口還要多!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如何適應人體環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