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哪些生物專業必讀文獻
建議你看看(計算生物學)等等這類的刊物
Ⅱ 急求一篇關於生物技術專業方面的中文文獻!
1 生物工程專業信息化教學改革初探 王新衛; 周彥; 張慧; 張書松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素質教育研究) 2008-03-15 期刊 0 1
2 實踐教學中雙語教學問題之探討——以生物工程專業實驗選修課為例 陳蔚青; 陳虹; 柯薇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05-15 期刊 0 1
3 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術研究進展 趙樹進; 陳念; 韓麗萍 時珍國醫國葯 2008-07-20 期刊 0 0
4 21世紀哺乳動物胚胎生物工程發展趨向 朱士恩 中國農業科學 2008-08-10 期刊 0 0
6 具有中醫葯特色的生物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的實踐和思考 丁興紅; 趙偉春; 劉文洪 中醫教育 2007-09-30 期刊 0 28
7 葯用植物生物工程研究進展 劉群; 羅莉莉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10-15 期刊 0 436
Ⅲ 生物 作參考文獻怎麼寫
S1意思是期刊中的第一期增刊。期刊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如下:[序號]作者.文獻題名[J].刊名,年,卷(期):引文起止頁碼.增刊著錄示例: [1]許延營,張世明.城市污水處理廠惡臭氣體的生物過濾處理[J].有色礦冶,2005,21(S1):119-122.
Ⅳ 海洋生物與人類健康 相關的科技文獻 有哪些
21世紀是人類崇尚健康的時代,也是健康產業大發展的時代。但是,傳統的以陸生生物為原料的健康產業受到了越來越大的限制。多年來,人類對陸生生物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以其為原料的葯品與保健品為人類健康作出過重大貢獻。然而,隨著生態的惡化,不少陸生動物與植物的品種遭受環境污染,瀕臨消亡,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於是,佔地球表面積71%的海洋,便成為了人們必須開拓的新的健康產業資源。海洋里生活著50餘萬種生物,佔全球物種的4/5,海洋的植物物種數為陸地植物的5倍~10倍,動物種數為陸地動物的60% 。很明顯,未來的葯品與保健品的主要原料基地在海洋。 目前人們對海洋生物的了解還很少,利用也不多。然而初步的研究結果已經證實,海洋生物的保健作用非常突出。從魚類和貝類中提取的牛磺酸,具有抗氧化、穩定細胞膜的作用,能消除疲勞、提高視力;從海魚和海藻中分離的高度不飽和脂肪酸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有提高兒童智商、延緩老人大腦功能衰退的功能;海藻、海蝦和海參等腔腸動物中含有的多糖與皂甙,具有防止動脈硬化、抗癌和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的生物活性;從鮑中提取的一種被稱作鮑靈素的物質,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抑制腫瘤生長的活性;從扇貝中提取的多肽,具有抗輻射和促進因放射損傷的細胞修復的作用。研究發現,海水近80種元素中有17種是陸地土壤里缺少的,許多海洋生物含有人類生命活動必需的元素異常豐富,如牡蠣的含鋅量、海帶的含碘量,都大大高於任何陸生生物,因此,海洋生物是製作和提取營養補充劑的良好原料。 鑒於海洋生物開發有廣闊的前景,進入21世紀,美國、日本、英國政府對海洋開發的投資一直保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1.5%~2.0%,日本、澳大利亞和歐美各國均投入巨資建立了相應的海洋葯物研究機構。美國科學家成功地從海洋生物體內分離與鑒定出3000餘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表現有抗菌、抗病毒、鎮痛、抗腫瘤、抗動脈硬化、提高免疫力等多種保健作用。 日本是海洋水產製品的消費大國。自上世紀90年代初起,日本人開始建立新的健康消費觀念,從傳統的單一食用鮮活海產品,轉向食用多功能的海產製品。受人們膳食結構變化的推動,近十餘年來,日本的海產品加工業發生了重大改變,海洋健康產業發展尤其迅速。日本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魚油與海藻產品生產國,用魚油製成的保健品含有大量的DHA,很受中老年人歡迎;用海帶、裙帶菜加工的產品種類繁多,頗受婦女們的青睞。以各種魚、蝦、蟹、貝類加工和製取的優質蛋白質、營養素補充劑、牛磺酸製品在日本市場十分暢銷。日本是世界上海洋健康品消費大國,也是長壽大國,去年年底國民的平均年齡達到81.9歲,連續 4年居世界第一,海洋健康產業功不可沒。
Ⅳ 生物類論文題目
生物學重要概念包括了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理論等的理解和解釋,對學生學習生物學及相關科學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處於學科中心位置.學術堂整理了一部分好寫的生物類論文題目,供大家參考:
1、本地珍稀瀕危植物生存現狀及保護對策
2、論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
3、室內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4、糖尿病研究進展研究及策略
5、心血管病研究進展研究及策略
6、兒童糖尿病的現狀調查研究
7、結合當地遺傳病例調查談談對遺傳病的認識及如何優生
8、淺析生態意識的產生及其培養途徑
9、生物入侵的危害及防治對策
10、城鎮化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12、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保護對策-以當地農村為例
13、全球氣候變化與低碳生活
Ⅵ 急求有一篇關於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的文獻 中英都有的 謝謝大家了
植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植物, 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 植物
PDF版本 173M 壓縮成155M 解壓共1118頁
已上傳在論壇FTP資源區/待審核資料/sz22033文件夾中
作者: 布坎南
ISBN: 9787030120137 〔十位: 7030120132〕
定價: 260.0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裝幀: 簡裝本
出版年: 2004-02-01
本書英文版由國際傑出植物生物學家編寫,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出版,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在整合前沿知識的基礎上,本書圍繞細胞區室結構、細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謝與發育的整合、植物的環境與農業5個主題精心組織內容,反映了各個領域的研究歷史和最新進展。本書編排有序,圖文並茂,適用於植物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參考。制葯學、農業
Ⅶ 誰能幫我寫一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文獻綜述
生物醫學工程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它綜合工程學、生物學和醫學的理論和方法,在各層次上研究人體系統的狀態變化,並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去控制這類變化,其目的是解決醫學中的有關問題,保障人類健康,為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服務。
生物醫學工程興起於20世紀50年代,它與醫學工程和生物技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而且發展非常迅速,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主要領域之一。
生物醫學工程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其發展也是由科技、社會、經濟諸因素所決定的。這個名詞最早出現在美國。1958年在美國成立了國際醫學電子學聯合會,1965年該組織改稱國際醫學和生物工程聯合會,後來成為國際生物醫學工程學會。
生物醫學工程學除了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外,還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前景非常廣闊,是目前各國爭相發展的高技術之一。以1984年為例,美國生物醫學工程和系統的市場規模約為110億美元。美國科學院估計,到2000年其產值預計可達400~1000億美元。
生物醫學工程學是在電子學、微電子學、現代計算機技術,化學、高分子化學、力學、近代物理學、光學、射線技術、精密機械和近代高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在與醫學結合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過程與世界高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同時它採用了幾乎所有的高技術成果,如航天技術、微電子技術等。
生物醫學工程學的內容
生物力學是運用力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生物組織和器官的力學特性,研究機體力學特徵與其功能的關系。生物力學的研究成果對了解人體傷病機理,確定治療方法有著重大意義,同時可為人工器官和組織的設計提供依據。
生物力學中又包括有生物流變學(血液流變學、軟組織力學和骨骼力學)、循環系統動力學和呼吸系統動力學等。目前生物力學在骨骼力學方面進展較快。
生物控制論是研究生物體內各種調節、控制現象的機理,進而對生物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進行控制,從而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其方法是對生物體的一定結構層次,從整體角度用綜合的方法定量地研究其動態過程。
生物效應是研究醫學診斷和治療中,各種因素可能對機體造成的危害和作用。它要研究光、聲、電磁輻射和核輻射等能量在機體內的傳播和分布,以及其生物效應和作用機理。
生物材料是製作各種人工器官的物質基礎,它必須滿足各種器官對材料的各項要求,包括強度、硬度、韌性、耐磨性、撓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種物理、機械等性能。由於這些人工器官大多數是植入體內的,所以要求具有耐腐蝕性、化學穩定性、無毒性,還要求與機體組織或血液有相容性。這些材料包括金屬、非金屬及復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目前輕合金材料的應用較為廣泛。
醫學影像是臨床診斷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世界上開發科研的重點課題。醫用影像設備主要採用 X射線、超聲、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等進行成像。
X射線成像裝置主要有大型X射線機組、X射線數字減影(DSA)裝置、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成像裝置(CT);超聲成像裝置有B型超聲檢查、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等裝置;放射性核素成像設備主要有γ照相機、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裝置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裝置等;磁成像設備有共振斷層成像裝置;此外還有紅外線成像和正在興起的阻抗成像技術等。
醫用電子儀器是採集、分析和處理人體生理信號的主要設備,如心電、腦電、肌電圖儀和多參量的監護儀等正在實現小型化和智能化。通過體液了解生物化學過程的生物化學檢驗儀器已逐步走向微量化和自動化。
治療儀器設備的發展比診斷設備要稍差一些。目前主要採用的是X射線、γ射線、放射性核素、超聲、微波和紅外線等儀器設備。大型的如:直線加速器、X射線深部治療機、體外碎石機、人工呼吸機等,小型的有激光腔內碎石機、激光針灸儀以及電刺激儀等。
手術室中的常規設備已從單純的手術器械發展到高頻電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機、監護儀、X射線電視,各種急救治療儀如除顫器等。
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在現代化的醫療技術中,許多治療系統內有診斷儀器或一台治療設備同時含有診斷功能,如除顫器帶有診斷心臟功能和指導選定治療參數的心電監護儀,體外碎石機中裝備了進行定位的X射線和超聲成像裝置,而植入人體中的人工心臟起搏器就具有感知心電的功能,從而能作出適應性的起搏治療。
介入放射學是放射學中發展速度最快的領域,也就是在進行介入治療時,採用了診斷用的x射線或超聲成像裝置以及內窺鏡等來進行診斷、引導和定位。它解決了很多診斷和治療上的難題,用損傷較小的方法治療疾病。
目前各國競相發展的高技術之一為醫學成像技術,其中以圖像處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維成像技術以及圖像存檔和通信系統為主。在成像技術中生物磁成像是最新發展的課題,它是通過測量人體磁場,來對人體組織的電流進行成像。
生物磁成像目前有二個方面。即心磁成像(可用以觀察心肌纖維的電活動,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和腦磁成像(用以診斷癲癇活動、老年性痴呆和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腦侵入,還可以對病損腦區進行定位和定量)。
另一個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高技術是信號處理與分析技術,其中包括心電信號、腦電、眼震、語言、心音呼吸等信號和圖形的處理與分析。
高技術領域中還有神經網路的研究,目前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為此掀起了一個研究熱潮。它被認為是有可能引起重大突破的新興邊緣學科,它研究人腦的思維機理,將其成果應用於研製智能計算機技術。運用智能原理去解決各類實際難題,是神經網路研究的目的,在這一領域已取得可喜的成果。
Ⅷ 求關於生物信息學概論方面的文獻方面的資料
1. 王哲(2002),生物信息學概論,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第1版,ISBN: 7810860232
2. 張春霆(2000),生物信息學概論,西部大開發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
3. 克蘭,雷默(2004),生物信息學概論,清華大學出版社
4. K Attwood, DJ Parry-Smith(2002),[羅靜初,羅洪,曲紅,等譯], 生物信息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5. 簡興(2004),生物信息資料庫簡介及在農業上的應用,農業網路信息
6. 徐小平(2004),生物信息學的現狀與前景,鄖陽醫學院學報
7. 韓彬, 惠軍, 祝長青(2005),生物晶元及其應用,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8. 孫琳琳, 蔣繼志(2006),生物信息學及在農作物抗性基因研究中的應用,安徽農學通報
9. 張陽德(2006),生物信息學:概論,外科理論與實踐
10. 鍾揚, 張亮,趙瓊( 2001),簡明生物信息學
11. 高亞梅(2007),生物信息學
12. 張春霆(2000), 生物信息學的現狀與展望,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
13. 陳潤生(1999),當前生物信息學的重要研究任務,生物工程進展
14. 歐陽曙光(1999 ),生物信息學: 生物實驗數據和計算技術結合的新領域,科學通報
15. 何紅波, 譚曉超, 李斌(2005),生物信息學對計算機科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16. 張成崗(2002 ),生物信息學方法與實踐,科學出版社
17. 朱傑 (2005),生物信息學的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問題的探討
18. 李維忠(1999),國內外生物信息學資料庫服務新進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我不是學生物或信息專業的。可能比較外行。找到這些文獻,你看看有沒有用吧。
Ⅸ 寫一篇有關生物的文章
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大約在 36 億年前,第一個有生命的細胞產生。
生命的起源和細胞的起源的研究不僅有生物學的意義,而且有科學的宇宙觀的意義。細胞的起源包含三個方面;①構成所有真核生物的真核細胞的起源;②與生命的起源相伴隨的原核細胞的起源;③最新發展的三界學說,即古核細胞的起源。
生命的起源應當追溯到與生命有關的元素及化學分子的起源.因而,生命的起源過程應當從宇宙形成之初、通過所謂的「大爆炸」產生了碳、氫、氧、氮、磷、硫等構成生命的主要元素談起。
大約在66億年前,銀河系內發生過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質經過長時間的凝集,大約在46億年前形成了太陽系。作為太陽系一員的地球也在46 億年前形成了。接著,冰冷的星雲物質釋放出大量的引力勢能,再轉化為動能、熱能,致使溫度升高,加上地球內部元素的放射性熱能也發生增溫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狀態。高溫的地球在旋轉過程中其中的物質發生分異,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為地核,較輕的物質構成地幔和地殼,逐漸出現了圈層結構。這個過程經過了漫長的時間,大約在38億年前出現原始地殼,這個時間與多數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齡一致。
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與演化密切相關的。生命的構成元素如碳、氫、氧、氮、磷、硫等是來自「大爆炸」後元素的演化。資料表明前生物階段的化學演化並不局限於地球,在宇宙空間中廣泛地存在著化學演化的產物。在星際演化中,某些生物單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於星際塵埃或凝聚的星雲中,接著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過若干前生物演化的過渡形式最終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統,即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至此,生物學的演化開始,直到今天地球上產生了無數復雜的生命形式。
38億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穩定的陸塊,各種證據表明液態的水圈是熱的,甚至是沸騰的。現生的一些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於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謝方式可能是化學無機自養。澳大利亞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億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證據。
原始地殼的出現,標志著地球由天文行星時代進入地質發展時代,具有原始細胞結構的生命也開始逐漸形成。但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尚無較多的生物出現,一直到距今5.4億年前的寒武紀,帶殼的後生動物才大量出現,故把寒武紀以後的地質時代稱為顯生宙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時期。從生物界看,這是原始生命出現及生物演化的初級階段,當時只有數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們只留下了極少的化石記錄。從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個地殼薄、地熱梯度陡、火山—岩漿活動強烈而頻繁、岩層普遍遭受變形與變質、大氣圈與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積物的時期;也是一個硅鋁質地殼形成並不斷增長的時期,又是一個重要的成礦時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現了一些范圍較廣、厚度較大、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因此,在岩石圈構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顯示了較為穩定的特點。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氣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隨著植物的日益繁盛與光合作用的不斷加強,大氣圈的含氧量繼續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類植物已十分繁盛,明顯區別於太古代。
震旦紀(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後期一個獨特的地史階段。從生物的進化看,震旦系因含有無硬殼的後生動物化石,而與不含可靠動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區別;但與富含具有殼體的動物化石的寒武紀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僅種類單調、數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還不能利用其中的動物化石進行有效的生物地層工作。震旦紀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徵是後期出現了種類較多的無硬殼後生動物,末期又出現少量小型具有殼體的動物。高級藻類進一步繁盛,微體古植物出現了一些新類型,疊層石在震旦紀早期趨於繁盛,後期數量和種類都突然下降。再從岩石圈的構造狀況來看,震旦紀時地表上已經出現幾個大型的、相對穩定的大陸板塊,之上已經是典型的蓋層沉積,與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紀可以被認為是元古代與古生代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
1977年10月,科學家再南非34億年前的史瓦濟蘭系的古老沉積里發現了200多個古細胞化石,便將生命起源的時間定在34億年前。不久,科學家又在35億年的岩石層中驚詫地找到最原始的生物藍藻,綠藻化石,不得不將生命源頭繼續上溯。
因為8億年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真核生物,那時候是震旦紀。而只有地球上有了充足的氧氣之後,真核細胞才可能出現.
而在此之前都是厭氧的原核生物
轉的
Ⅹ 關於生物的進化,可以參考哪些文獻
《進化論》達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