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微生物的哪些形態特徵可作為其分類鑒定的依據
微生物的菌落已具有比較穩定的形態結構,所以可以根據微生物的大小菌落的形態結構以及隆起度,顏色等等,這些都是作為分類的重要依據。
❷ 微生物有幾種分類形式分別為那些種類
微生物有8種分類形式。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
微生物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在中國大陸地區及台灣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
微生物的形態觀察是從安東尼·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開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他的發現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
❸ 微生物包括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是一些個體微小、構造簡單的低等生物。大多為單細胞,少數為多細胞,還包括一些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
在中國,微生物被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❹ 微生物分為哪三類八群
微生物可以分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細胞結構微生物三類,也可以分為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八種。
原核生物是指一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有稱作核區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它包括細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衣原體、支原體、藍細菌和古細菌等。它們都是單細胞原核生物,結構簡單,沒有細胞器結構,個體微小,一般為1~10 µm,僅為真核細胞的十分之一至萬分之一。
真核生物是一類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等多種細胞器的生物。菌物界的真菌、黏菌,植物界中的顯微藻類和動物界中的原生、後生動物等都是屬於真核生物類的微生物。
非細胞型微生物是結構最簡單和最小的微生物,它體積微小,能通過除菌濾器,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宿主活細胞內生長增殖的微生物。
(4)微生物的形態結構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細菌(學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於細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5×10^30個。細菌的形狀相當多樣,主要有球狀、桿狀,以及螺旋狀。
二、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復制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種非細胞生命形態,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
三、真菌,是一種真核生物。最常見的真菌是各類蕈類,另外真菌也包括黴菌和酵母。現在已經發現了七萬多種真菌,估計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動物或植物,現在成為自己的界,分為四門。
四、放線菌,是一類主要呈菌絲狀生長和以孢子繁殖的陸生性較強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體培養基上呈輻射狀生長而得名。大多數有發達的分枝菌絲。菌絲纖細,寬度近於桿狀細菌,約0.5~1微米。
五、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為革蘭氏陰性菌,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狀或桿狀,是專性細胞內寄生物,主要寄生於節肢動物。
六、支原體(mycoplasma)是一類沒有細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過濾菌器、可用人工培養基培養增殖的最小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大小為0.1~0.3微米。由於能形成絲狀與分枝形狀,故稱為支原體。
七、衣原體(chlamydia)是一組極小的,非運動性的,專在細胞內生長的微生物。衣原體可分為4種,即肺炎衣原體、鸚鵡熱衣原體、沙眼衣原體和牛衣原體。衣原體為革蘭陰性病原體,是一類能通過細菌濾器、在細胞內寄生、有獨特發育周期的原核細胞性微生物。
八、螺旋體(spirochete)是一類細長、柔軟、彎曲呈螺旋狀、運動活潑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學位置上介於細菌與原蟲之間。螺旋體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常見於水、土壤及腐敗的有機物上,亦有的存在人體口腔或動物體內。
❺ 微生物及其特點
微生物作為生物,具有與一切生物的共同點,即: ① 遺傳信息都是由 DNA 鏈上的基因所攜帶,除少數特例外,其復制、表達與調控都遵循中心法則。 ② 微生物的初級代謝途徑如蛋白質、核酸、多糖、脂肪酸等大分子物的合成途徑基本相同。 ③ 微生物的能量代謝都以 ATP 作為能量載體。
微生物作為生物的一大類 ,除了與其他生物共有的特點外,還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及其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1 、微生物的形態與結構多樣性,盡管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十分簡單,大多是單細胞或簡單的多細胞構成,甚至還無細胞結構,僅有 DNA 或 RNA ;形態上也僅是球狀、桿狀、螺旋狀或分枝絲狀等,細菌和古菌形態上除了那些典型形狀外還有許多如方形、阿拉伯數字狀、英文字母形等等特殊形狀。放線菌和黴菌的形態有多種多樣的分枝絲狀。
第二,微生物的代謝方式多樣,既可以 CO2 為碳源進行自養型生長,也可以有機物為碳源進行異養型生長;既可以光能為能源,也可以化學能為能源。既可在有 O 2 條件下生長,又可在無 O 2 條件下生長。代謝的中間體和產物更是多種多樣,有各種各樣的酸、醇、氨基酸、蛋白質、脂類、糖類等等。
第三,微生物的繁殖與變異多樣性。微生物的繁殖方式相對於動植物的繁殖也具有多樣性。細菌以二裂法為主,個別可由性接合的方式繁殖;放線菌可以菌絲和分生孢子繁殖;黴菌可由菌絲、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繁殖,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又各有不同的方式和形態;酵母菌可由出芽方式和形成子囊孢子方式繁殖。
第四,微生物的抗性多樣性。微生物具有極強的抗熱性、抗寒性、抗鹽性、抗乾燥性、抗酸性、抗鹼性、抗壓性、抗缺氧、抗輻射和抗毒物等能力,顯示出其抗性的多樣性。
❻ 微生物按結構分幾類和特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❼ 如何對比認識不同微生物的形態結構
1、細菌為原核生物,形態基本上有球狀、 桿狀和螺旋狀等;經過革蘭氏染色後,可分為革蘭氏陽性細菌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其一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區,特殊結構有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菌落一般呈現濕潤、光滑、透明、粘稠、易挑取,質地均勻以及菌落正反面或邊緣與中央部位的顏色一致等.
2、放線菌為原核生物,形態為絲狀分支,菌絲直徑很細(小於1微米);放線菌主要由菌絲組成的,可分為氣生菌絲和基內菌絲,氣生菌絲成熟,分化為孢子絲,產生成串的分生孢子;放線菌可以分為最常見的鏈黴菌屬、諾卡氏菌屬、小單孢菌屬、孢囊鏈黴菌屬、游動放線菌屬等;菌落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上有一薄層彩色的「乾粉」,菌落和培養基連接緊密,難以挑取,菌落的正反面顏色常常不一致,以及在菌落邊緣的瓊脂平面有變形等現象.
3、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形態有球狀、卵圓狀、柱狀等;結構組成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線粒體、芽體等;其菌落與細菌類似,但比細菌大,厚,外觀較稠,較不透明,顏色多以乳白色為主,少數為紅色,個別為黑色等.
4、黴菌為真核生物,是菌絲體發達不產生大型肉質子實體結構的真菌;根據菌絲中是否存在隔膜,可分為無隔菌絲和有隔菌絲;結構上分為營養菌絲體和氣生菌絲體,營養菌絲體有吸取養料的假根和吸器,延伸作用的匍匐枝,附著作用的附著胞和附著枝等;菌落形態較大,質地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現或松或緊的蛛網狀,絨毛狀、棉絮狀或氈狀,菌落與培養基間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面與反面的顏色、構造以及邊緣與中心的顏色、構造常不一致等.
❽ 微生物有哪些特徵是屬於植物還是動物啊
微生物的5大共性:
1體積小,面積大
2吸收多,轉化快
3生長旺,繁殖快
4適應強,易變異
5分布廣,種類多 微生物沒有植物/動物之分。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它的生命形式詳細分為以下內容: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其個體的所有生物的總體,是形體微小,結
構簡單,分類地位低等的所有生物的總稱。
微生物具有以下五個共性:體積小,表面積大;吸收多,轉化快;生長旺,繁殖
快;適應性強,易變異;分布廣,種類多——這五大共性決定了微生物生命形式
的多樣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 微生物生活環境和種類的多樣性
地球上,除了火山中心區域外,從土壤圈、水圈、大氣圈直至岩石圈,到處都有
微生物的蹤跡。在動植物體內、土壤、河流、空氣、平原、高山、深海、冰川、
海底淤泥、鹽湖、沙漠、油井、地層下以及酸性礦水中,都有微生物生活著。甚
至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也可找到微生物,如萬米高空中,萬米海底,數百米岩石
中均有微生物生存。
微生物能如此強的適應環境,原因主要有如下幾點:首先是微生物個體小,比面
積大,與外界環境接觸面積大,因而有利於微生物個體吸收營養、排泄廢物,導
致代謝作用迅速,活動力強。微生物細胞與環境直接接觸,所以易受環境影響,
同時通過他們的活動又能改變他們所處的環境。其次,微生物因生殖率大和世代
時間短,必然能在較短時間內建成大的群體,而群體大和世代短,在一定時間內
將產生較多的突變體,有利於適應變化劇烈的新環境,抵抗不適合的以及極端的
條件,並能在不同環境中生長繁殖。
目前發現的微生物物種共有10萬種,隨著分離、培養方法的改進和研究工作的深
入,微生物的新物種、新屬、新科甚至新目、新綱屢見不鮮。這不但在生理類型
獨特、進化地位較低的種類中常見,就是最早發現的較大的微生物——真菌,至
今還以每年約1500個新種不斷地遞增著。可以相信,隨著人類的認識和研究工作
的深入,總有一天微生物的總數會超過動植物的總和。
二、 微生物形態、結構的多樣性
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多種多樣。從有無細胞及細胞組成可將微生物分為三大類: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病毒。
(一)、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包括細菌、防線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藍細菌。這里以細
菌為代表說明說明原核生物形態結構的多樣性:
1、細胞壁
原核生物經過革蘭氏染色,可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放線菌屬於革
蘭氏陽性菌,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屬於革蘭氏陰性菌,細菌一部分屬於
革蘭氏陽性菌,一部分屬於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染色反映的是細胞壁結構的差
異。
革蘭氏陽性菌(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例)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組成,其
中肽聚糖是細菌特有的成分,而磷壁酸則是革蘭氏陽性菌所特有。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中的肽聚糖分子是由小分子單體聚合而成,小分子單體有
三個組成部分:a、雙糖單位:N—乙醯葡萄糖胺與N—乙醯胞壁酸通過β—1,4糖
苷鍵相連而成。b、N—乙醯胞壁酸在乳酸位置上連接的四個氨基酸(L—丙氨酸→
D—谷氨酸→L—賴氨酸→D—丙氨酸)形成的短肽尾。 c、肽鏈間經甘氨酸五肽作
「肽橋」交聯,形成網格狀結構。(甘氨酸五肽一端的—NH2與一肽聚糖分子肽尾
的D—丙氨酸上的—COOH形成肽鍵,另一端的—COOH與下一肽聚糖分子肽尾的L—
賴氨酸上的—NH2形成肽鍵,從而形成交聯)
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中,有40個肽聚糖分子,細胞壁可厚達80mm。
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中的磷壁酸主要是作為基質填充於肽聚糖網格內。主要包括
兩類:壁磷壁酸(與肽聚糖分子共價結合)、膜磷壁酸(與細胞膜上的磷脂共價
結合)。
革蘭氏陰性菌(以大腸桿菌為例)的細胞壁主要是由肽聚糖和脂多糖(LPS)組成
。其中脂多糖為革蘭氏陰性菌特有。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肽聚糖含量僅佔10%左右,由1—2層網狀分子組成,厚度
僅為2—3nm。它的結構與革蘭氏陽性菌中的肽聚糖基本一致,差別僅是:肽尾的
第三個氨基酸為內消二氨基酸庚二酸(m—DAP);沒有特殊肽橋,而是由一肽聚
糖分子肽尾的D—丙氨酸直接與另一肽聚糖分子的m—DAP直接相連。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中的脂多糖主要集中於細胞壁外層,較厚。LPS主要由「O」
特異側鏈(「O」抗原側鏈),核心多糖及類脂A組成。「O」特異側鏈中4個單糖
構成了抗原決定簇,決定菌體細胞抗原性。類脂A是決定LPS內毒素分子的毒性部
分,決定致病菌的致病性。
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外層中還有許多蛋白質,主要有:基質蛋白、外壁蛋白、脂
蛋白等。
2、細胞膜
細胞壁的內側是細胞膜,它是磷脂外側緊貼細菌細胞壁,而內側包圍細胞質的一
層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半透性薄膜。它是劃分細胞內外環境的界限膜,使細菌細胞
有個穩定的內環境。在細菌細胞與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能量交換、信息傳遞過程
中起決定性作用。
細菌細胞膜的結構有如下幾個特點:磷脂雙分子層構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分子
多種運動方式使膜呈現流動性;膜蛋白無規則的以不同深度鑲嵌在膜磷脂分子中
;膜蛋白,磷脂的種類和數量隨細菌生理狀態而變化。細菌細胞膜有如下功能:
抑制細胞內外物質交換和運輸;壁多糖和莢膜等大分子物質合成場所;氧化磷酸
化或光合磷酸化產能基地;鞭毛著生點並提供運動所需能量。
有些細菌細胞膜內褶特異形成一種管狀、層狀或囊狀的結構,一般位於細胞分裂
部位,取名中體。中體可促進細胞間隔形成,有利於細胞分裂。它是細菌DNA復制
的部位。
3、核質體和質粒
核質體是細菌等原核生物特有的無核膜、核仁,無固定形態的原始核,是原核生
物與真核生物的主要區別。核質體是DNA性質的,是細菌所有遺傳信息的載體。細
菌DNA帶很多負電荷,被鎂離子、有機鹼中和,而真核生物染色體DNA可備組蛋白
、魚精蛋白等鹼性蛋白中和,這是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DNA的又一區別。
細菌還具有核外遺傳物質——質粒。質粒具有如下生物學特性:它是小的環狀DN
A,鹼基對約是核質體的2-3%;可獨立復制而不受DNA復制的影響,一個細菌細胞
內可有幾種不同質粒,每種質粒可有一個或多個拷貝,穩定遺傳;質粒可獨立存
在,也可附加在細菌染色體上,不同種質粒,可實現基因重組;有些質粒可在細
胞間轉移;質粒往往攜帶某些特殊遺傳信息表現出特殊形狀;失去質粒不影響細
菌細胞的生命活動。
4、細胞質及其內含物
細胞質是指有膜包圍著的除核質體以外的透明,膠狀,顆粒狀物質,總稱細胞質
。其內含物主要包括:
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沉降系數為80s。
載色體,質膜內線形成囊狀載色體,屬內膜系統。是光合細菌光合作用的場所。
羧化體,在化能自養細菌中常發現由膜內陷包裹形成的羧化體。是將CO2還原成糖
的場所。
氣泡,水生,無鞭毛的光合細菌細胞內所含眾多充滿氣體的小泡囊,由蛋白質膜
包圍而成。
5、 菌細胞的特殊結構
莢膜,某些細菌細胞壁外包裹的一層膠狀結構,統稱莢膜。莢膜的化學組成多是
胞外多糖類,少量蛋白質,常呈粘稠狀。
鞭毛,某些細菌在體表長出的波曲的長絲狀物,一般球菌無鞭毛,桿菌多有一至
數十根鞭毛,孤菌,螺旋菌一般皆有鞭毛,鞭毛長度為菌細胞數倍。
菌毛,革蘭氏陰性菌體表的一種纖細、中空、外直、數量多的蛋白質附屬物,功
能是使菌體細胞粘連在宿主各器官表面。
性菌毛,F因子編碼性菌毛,比菌毛稍長,細菌結合時靠性菌毛形成中空管或接合
橋而傳遞DNA片段。多見於革蘭氏陰性菌。
芽孢,某些細菌在生長發育後期,在營養體細胞內形成一個圓形或橢圓型抗逆休
眠體,叫芽孢或內生孢子。
6、 形態
細菌形態基本上分為球狀、桿狀、和螺旋狀三大類。球菌按其相互連接方式又可
分為單球菌、雙球菌、四聯球菌、八疊球菌、鏈球菌和葡萄球菌等。桿菌形態較
復雜,常有短桿菌、棒桿菌、梭狀桿菌、分枝菌等。按其排列方式則有鏈狀、柵
狀、「八」字狀以及有鞘衣的絲狀等。螺旋菌一般可分為弧菌(螺旋不滿一環)
和螺菌(滿2-6環的小型、堅硬的螺旋狀細菌)。
(二)真核生物
凡是細胞核具有核膜、能進行有絲分裂、細胞質中存在線粒體或同時存在葉綠體
等細胞器的微小生物,就稱真核微生物。這里以真菌中的酵母菌和黴菌為例說明
真核生物形態結構的多樣性:
1、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主要生長在偏酸性的含糖環境中,例如,在水果、蔬
菜、蜜餞的表面和在果園土壤中最為常見。
酵母菌的形態通常有球狀、卵圓狀、柱狀或香腸狀等多種,當他們進行一系列的
芽殖後,如果長大的子細胞與母細胞並不立即分離,其間僅以極小的面積相連,
這種節狀的細胞串就稱假菌絲;反之稱真菌絲。
酵母菌細胞結構如下:
細胞壁,主要分三層:外層為甘露聚糖,內層為葡聚糖,中間夾有一層蛋白質分
子。
細胞膜,也是一種三層結構,主要成分為:蛋白質、類脂、和少量糖類。細胞膜
是由上下兩層磷脂分子以及鑲嵌在其間的緇醇和蛋白質分子所組成的。其功能主
要有:調節細胞外溶質運送到細胞內的滲透屏障;細胞壁等大分子成分的生物合
成和裝配基地;部分酶的合成和作用場所。
細胞核,酵母菌具有用多孔核膜包裹起來的定型細胞核——真核。核膜是一種雙
層單位膜,其上存在著大量直徑為40—70nm的核孔,用以增大核內外的物質交換
。
酵母菌其他細胞結構包括液泡、質粒(「2μm」質粒)、核糖體(沉降系數為80
s)、線粒體(雙層膜構成的產能細胞器,能量代謝的場所)……
2、黴菌
黴菌菌體由分枝或不分枝的菌絲構成,許多菌絲交織在一起,稱為菌絲體。菌絲
體白色,無隔膜,單細胞,多核,氣生性強,交織成疏鬆的霧狀菌落。
黴菌菌絲的細胞結構和化學組成如下:
細胞壁,少數低等黴菌細胞壁由纖維素組成,大部分高等黴菌細胞壁由幾丁質組
成。
內質網,由膜形成的內膜系統,存在於原生質內,是細胞中各物質運送的一種循
環系統。
膜邊體,某些真菌菌絲細胞中的一種特殊的微網結構,形狀和位置類似細菌中體
,內含水解酶或與細胞壁合成有關。
菌絲隔膜與隔膜孔,有隔膜菌絲雖是多細胞,但隔膜孔使臨近細胞物質相通,使
細胞功能基本一致。
菌絲體,可分為營養菌絲體(分布於營養基質內,吸取營養的菌絲體)和氣生菌
絲體。營養菌絲體可特化為假根、吸器、附著胞、菌核、菌環和菌網;氣生菌絲
體可特化為各種孢子的子實體。
(三)、非細胞生物
非細胞生物是指一類無細胞結構,無酶體系,無代謝機制的生物,它包括病毒(
即「真病毒」)和亞病毒兩大類。亞病毒又分為類病毒、擬病毒和月元 病毒。
下面詳細介紹它們的形態、結構及化學組成。
1、 病毒
病毒有桿狀、球狀、蝌蚪狀、少數線狀。由蛋白質構成衣殼(蛋白質亞基構成衣
殼粒),由一種核酸(DNA或RNA)、病毒基因組構成核心。包括螺旋病毒、腺病
毒、復合對成病毒、有包膜(囊膜)病毒。在某些感染病毒的宿主細胞內,大量
的病毒粒子聚在一起並使宿主細胞發生病變,出現光學顯微鏡下可見的大小,形
態和數量不同的小體稱包涵體。
2、 噬菌體
噬菌體是細菌的病毒,它的繁殖可分為五個階段:吸附(噬菌體特異性吸附在細
菌表面受體)、侵入(噬菌體遺傳物質進入細菌細胞)、增殖(核酸復制與蛋白
質合成)、成熟(核酸與蛋白質衣殼組裝成完整的噬菌體)、釋放。噬菌體可分
為烈性噬菌體(侵入宿主細胞後,立即進入復制裂解期,導致宿主細胞裂解釋放
子代噬菌體)和溫和噬菌體(侵染宿主細胞後,不立即進入裂解循環,其遺傳 物
質DNA整合進細胞染色體基因組,並穩定遺傳;但在誘導條件下,其遺傳物質DNA
離開宿主基因組,立即進入裂解周期,宿主細胞裂解)。
3、類病毒
類病毒是當今所知道的最小的,只含RNA一種成分,專性細胞內寄生的分子生物。
類似DNA雙股螺旋的Viroid RNA二級結構進入核內,以此為模板復制,利用宿主
細胞的RNA聚合酶。類病毒只有親染性RNA,無衣殼蛋白質,為單鏈共價閉環形的
核酸分子。
4、擬病毒
擬病毒侵染的是植物病毒,擬病毒在植物病毒體內,可影響其復制數量,在宿主
上的症狀和反應程度。擬病毒是依賴於病毒基因組才能復制的包於病毒衣殼內的
小分子RNA。
5、 月元 病毒
它是一類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體內復制的無免疫性的小分子疏水蛋白質,簡稱
蛋白質侵染因子。
三、 微生物生殖方式的多樣性
細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一般以二分裂法繁殖; 放線菌以橫割分裂形
成的無性孢子進行繁殖,橫割分裂可通過兩種途徑實現:1、細胞膜內陷,並由外
向內逐漸收縮,最後形成一個完整的橫膈膜。通過這種方式可把孢子絲分割成許
多分生孢子。2、細胞壁和細胞膜同時內陷,並逐步向內縊縮,最終將孢子縊裂成
一串分生孢子。
酵母菌的無性繁殖方式有芽殖、裂殖、擲孢子、後垣孢子,其有性繁殖則形成子
囊,內形成四個子囊孢子(單倍體);黴菌以孢子進行繁殖,其無性孢子有游動
孢子(單倍體、內生、有鞭毛、如水生真菌)、孢囊孢子(單倍體、內生、水生
型有鞭毛、如根霉)、分生孢子(單倍體、外生、如青麴黴)節孢子(單倍體,
外生、菌絲體斷裂而成、如白地霉),有性孢子有卵孢子(雙倍體、內生、一到
幾個、厚壁、休眠)、接合孢子(雙倍體、內生、一個、厚壁休眠如根霉、毛霉
)、子囊孢子(單倍體、內生、一般八個、如子囊菌)、 擔孢子(單倍體、外生
、四個、長在擔子上、如擔子菌)。
❾ 微生物概念,微生物按形態結構和組成可分為哪些類型
原核類:三菌,三體。
三菌:細菌、藍細菌、放線菌 三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真核類: 真菌,原生動物,顯微藻類。
非細胞類: 病毒,亞病毒 ( 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❿ 微生物按形態結構可分為哪些類型有哪些特點
類
型
特
點
種
類
非細胞型微生物
無典型的細胞結構,僅含1種類型核酸
病毒
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缺乏完整的細胞器,無核膜、核仁,僅有原始核質
細菌、支原體、
衣原體
、立克次體、
螺旋體、放線菌
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有完整的細胞器,有核膜、核仁及典型的細胞核
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