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洋植物資源如何開發與應用
海洋植物與生態環境
絢麗多彩的海底世界,不僅生活著數以萬計的各種魚類動物,還生長著各類茂盛的海洋植物。這些形形色色的植物,宛如海底花園一般。
由於海洋環境要比陸地上復雜得多,因此,一般的海洋生物要比陸地生物的繁殖力強,它們的求偶方式、繁殖、生殖方式都非常巧妙。即使是這樣,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落中,也只有少數強壯的在適應了其生存環境之後才存活下來。這是因為,在海洋里,由於光線、壓力、鹽度、海流、潮汐、波浪、營養鹽以及地質等條件的不同,形成了千差萬別的生存環境。
在各種環境中,不管是什麼樣的生物,只要它活下來,就說明它對周圍環境產生了驚人的適應能力。當然,這種適應能力不是無限的,當環境由於外來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超過其生理允許限度時,這些生物不逃亡便會死亡。
從另一個方面看,在眾多的海洋生物群體之間,也有一個相互間適應的生存需要。這種互為依存的生存需要,是在食物鏈關系下生存的。這種關系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和進化過程,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結構,保護著生態平衡狀態。
在不同的海洋環境中,有著完全不同類型的生態系。例如,在潮間帶有各種生物組成的潮間帶生態系統。這一個個生態系統在它們適應了自身的生活環境之後組織起來,這就是整個海洋的生態系統。
海洋生態學是研究海洋生物與海洋環境間相互關系的科學,它是生態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海洋生物學的主要組成部分。
通過研究海洋生物在海洋環境中的繁殖、生長、分布和數量變化,以及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闡明生物海洋學的規律,為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和養殖,保護海洋環境和生態平衡等,提供科學依據。
海水的性質決定了海洋植物的生長和特點,而它在海洋中的每個角落是不一樣的。其水平變化要比垂直變化速度快得多。
這一特點決定了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的生活環境。海水很快吸附了太陽輻射的光和熱,由於海水中含有各種懸浮物質和浮游植物,陽光在開闊的海洋中輻射入海水的深度大於數百米,而在混濁的沿岸水域中,輻射深度只有數十米。在光層下面一直到數千米的海底則是漆黑的一片。海水溫度也是隨著深度的增加而逐漸變低的。
在海洋環境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海洋植物群落。除了浮游植物群落以外,還有珊瑚礁群落、海草群落、紅樹林群落、鹽沼植物群落和石生植物群落。這些群落以潮間帶和潮下帶藻類分布區的生產力較高,甚至可高於陸生熱帶雨林群落和陸地沼澤。
藻類植物與人類生活
人類利用藻類作為食品,不但有悠久的歷史,而且食用的種類和方法之多,也是數不勝數。據初步統計,僅在我國所產的大型食用藻類至少有50~60種,經常作為商品出售的食用藻類主要是海產藻類,如礁膜、石蒓、海帶、裙帶菜、紫菜、石花菜等。商品食用淡水藻類有地木耳和發菜。我國雲南景洪地區傣族同胞食用和出口緬甸等國的「島」和「解」就是用淡水藻類中的水綿和剛毛藻加工製成的。由於單細胞藻類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又有繁殖快、產量高的特點,大面積培養單細胞藻類作為人類食用或家畜的精飼料,也早已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且有的(如小球藻、柵藻)已在國內外推廣利用。
海帶
藻類對於醫學和農業也有很密切的關系。有的直接作為葯用,例如褐藻中的海帶、裙帶菜、羊棲菜等,都有防治甲狀腺腫大的功效。紅藻中的鷓鴣菜和海人草可作為驅除蛔蟲的特效葯。從褐藻中提取的藻膠酸、甘露醇和紅藻中提取的瓊膠也在醫學中廣泛應用,例如藻膠酸鹽可作為製造牙模和止血葯物的原料;甘露醇有消除腦水腫和利尿的效能,瓊膠除作為輕瀉葯裙帶菜
治療便秘症外,還可用來作為製造葯膏的葯基、包葯粉的葯衣和細菌培養基的凝固劑。土壤藻類不但可以積累有機物質,刺激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防止無機鹽的流失,減少土壤的侵蝕,其中有些藍藻還能固定空氣中游離的氮素,在提高土壤肥力中起重要作用。此外,藻類是魚類食物鏈的基礎,魚類的天然餌料一般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浮游藻類,所以在淡水魚類養殖中,多通過施肥,繁殖藻類,為魚類提供餌料。但是,當浮游藻類大量繁殖發生水花的時候,由於水中缺氧或產生有毒物質,也往往引起魚類的大量死亡。
以藻類為原料所製成的產品,特別是藻膠酸鹽,已廣泛應用於工業生產中。例如瓊膠在食品工業中可作為凝固劑和糖一起製成軟糖,和澱粉一起製成包糖用的糯米紙,制麵包時加入瓊膠可以使麵包保持長期的松軟,加入果子露中,可製成冷凍果汁;制魚、肉罐頭時加入瓊膠,可以保持魚、肉的原形,使魚、肉不致在運輸中散開;在日本和歐美各國,還用瓊膠作為釀造酒、醋、醬油的澄清劑。在建築業中,藻膠酸除用以粉刷牆壁、水泥加固、塗敷木材、金屬品和工作母機外,還可以製成格子板和油氈的代用品。在紡織工業中,可用藻類植物約有3萬種,主要分布於淡水或海水中。植物體型多樣,有單細胞、群體(由許多單細胞聚集而成,細胞沒有緊密的生理聯系)、多細胞的絲狀體及葉狀體。高等的藻類已有簡單的組織分化。植物體(簡稱藻體)大小差別很大,小的只有幾微米,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較大的肉眼可見,最大的體長可達100米以上。
石花菜
藻類植物一般都具有進行光合作用的色素,能利用光能把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供自身需要,是能獨立生活的一類自養原植體植物。藻體結構也比較復雜,分化為多種組織,如生長於太平洋中的巨藻。盡管藻體有大的、小的、簡單的、復雜的區別,但是,它們基本上是沒有根、莖、葉分化的原植體植物。生殖器官多數是單細胞,雖然有些高等藻類的生殖器官是多細胞的,但生殖器官中的每個細胞都直接參加生殖作用;形成孢子或配子,其外圍也無不孕細胞層包圍。藻類植物的合子不發育成多細胞的胚。有少數低等藻類是異養的或暫時是異養的,這可根據它們的細胞構造和貯藏的營養物質,與異養原植體植物——真菌分開。
石蒓
藻類在自然界中幾乎到處都有分布,在潮濕的岩石上、牆壁和樹幹上、土壤、養面和下層,也都有它們的分布。但主要是生長在水中(淡水或海水)。在水中生活的藻類,有的浮游於水中,也有的固著於岩石上或附著於其他植物體上。藻類植物對環境條件要求不高,適應環境能力強,可以在營養貧乏、光照強度微弱的環境中生長。在地震、火山爆發、洪水泛濫後形成的新鮮無機質上,它們是最先的居住者,是新生活區的先鋒植物之一,有些海藻可以在100米深的海底生活,有些藻類能在零下數十攝氏度的南北極或終年積雪的高山上生活,有些藍藻能在高達85℃的溫泉中生活,有的藻類能與真菌共生,形成共生復合體(如地衣)。
藻類還可用以修飾布料、漿絲等,如我國廣東產的香雲紗就是用海蘿膠作漿料製成的。硅藻在工業中的用途也很廣,例如加入硝酸甘油後,可以防止爆炸,可作為製造耐火磚、濾器、牙粉的原料。
隨著對藻類認識的日益深入,利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從現在初步的研究成果來看,藻類在解決人類目前普遍存在的糧食缺乏、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等問題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開發與應用
海底生長著多種野生植物,其中產量較高的有海藻、海帶草、海青菜、海更菜、紫菜、海谷菜等。而海藻是海洋中分布最廣的生物,從微小的單細胞生物到長達數十米的巨藻,種類繁多。世界海洋中的海藻類植物約10000多種。有綠藻門、褐藻門、藍藻門、紅藻門等11門,在這些藻體內含有豐富的海藻多糖、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以及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物質,是提供食品、飼料和葯物的原料庫。按藻類形態可分為大型海藻和微藻兩類。目前,人們主要對大型海藻加以綜合利用,如褐藻中的海帶、裙帶菜、巨藻、綠藻中的苔條、石蒓;紅藻中的紫菜、石花菜、伊菇草等,這僅是海藻資源的很少一部分,而蘊藏量巨大的微藻,是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取之不盡的原料庫。
顯微鏡下的藍藻
用海洋植物作畜禽動物飼料的研究和應用始於20世紀50年代,我國至今尚未形成相應的海洋植物飼料加工業。
石蒓
海洋植物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抗病、抗病毒、促進生長等生物活性。栽培海洋植物可以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因此,開發海洋植物飼料,促進畜牧業發展正日趨受到重視。
海洋植物的營養特點
1.粗蛋白含量較高。同時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利於畜禽的繁育和生長發育。
2.含有抗菌抑菌的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對黴菌、金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都有抑製作用,同時又能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含有生物活性激素和促生長因子,能調節飼料中各種養分的平衡,促進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產生抗應激作用,可提高畜禽的生長速度和抗病能力。
4.含有豐富的色素。海洋植物中含有藻黃素、胡蘿卜素等物質;用於畜禽飼料中,可明顯改進畜禽產品的品質,使畜禽的皮膚、肌肉顏色鮮艷。
5.含碘量高、鈣磷比例適中。用它來配製畜禽飼料,可使肉蛋奶的產品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蛋殼的厚度增加,蛋黃的顏色變成深黃色;特別是蛋黃中碘的含量較原來高出十幾倍;脂肪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使膽固醇的含量降低。
裙帶菜
6.含有苯酚類化合物和瓊膠、褐藻酸等物質。因含苯酚類化合物,有較強的抑菌防霉作用,是天然的飼料防霉劑,因含瓊膠、褐藻酸和吸水性物質,是天然的飼料黏合劑和防潮劑,可吸收飼料中的水分。
7.降血脂抗凝血作用。褐藻澱粉經碘化而得的硫酸脂,可以代替肝素具有降血脂抗凝血,改善微循環系統的作用。
海洋植物的營養成分
海洋植物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還含有大量的非含氮有機化合物以及未知生長素。
海藻粉
以海藻粉為例,海藻粉化學成分(%):粗蛋白8.95、粗纖維6、粗脂肪0.3、甘露醇11.3、褐藻膠24.7、褐藻澱粉1.7、褐藻糖膠0.3、碘4500毫克/千克、鈣0.07毫克/千克、磷0.16毫克/千克、鐵1900毫克/千克、錳37毫克/千克、鋅139毫克/千克、銅20毫克/千克、胡蘿卜素10毫克/千克、Vc32毫克/千克、硫胺素0.1毫克/千克、核黃素2.1毫克/千克、生育酚7.21毫克/千克。
海洋植物的採集
1.風浪後採集。每次風浪,尤其是大風大浪之後,大批海洋植物會被沖上海灘,乘此機會將其收集起來,及時曬干、粉碎、裝袋備用。
2.退潮後採集。大海潮汐不止,每24小時退潮2次,每次退潮後,淺海礁石全部露出水面,海植物處處可見,乘此機會可大量採集,然後曬干、粉碎備用。
3.乘船捕撈。離海灘越遠、越深,海底貯藏的野生植物越多,營養價值也越高。
4.採集海洋植物的適宜季節應在夏初至秋季。此時海洋植物生長茂盛,營養成分含量較高。
海洋植物
B. 人類如何合理利用生物資源
光合作用
!!!!我們吃的菜,我們吃的肉能量來源,都來自那裡。
這是最直接的利用
葯用,無論是中葯還是西葯,很多都來源於生物體,各種草葯啦,一些動物分泌物啦(蟾酥),動物器官等等……
生物培養珍惜抗生素,利用一些微生物通過感染抗生素然後大量繁殖,使抗生素也成倍增加,然後再提取。
觀賞作用(其實是小作用)
生物發電
生物製造
……
還有就是不能隨便破壞生態平衡,破壞生物全能性,這樣就能很好利用生物資源了
其實這些都只是我想的,應該還行吧!
對了
這里給個網址給你,可能用得上,呵呵
C. 人類社會如何收集和創造更多的生物資源
你這么說 太泛泛 生物資源 隨處可見 生物資源是生物圈中一切動、植物和微生物組成的生物群落的總和。有的學者把生物群落與其周圍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稱為生物資源。從研究和利用角度,通常分為森林資源、草場資源、栽培作物資源、水產資源、馴化動物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遺傳基因(種質)資源等。生物資源屬可更新自然資源,在天然或人工維護下可不斷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環境條件惡化或人為破壞及不合理利用下,會退化、解體、耗竭和衰亡,有時這一過程具有不可逆性。生物資源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變動性。相對穩定的生物資源系統能較長時間保持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平衡,並對來自內外部干擾具有反饋機制,使之不破壞系統的穩定性。但當干擾超過其所能忍受的極限時,資源系統即會崩潰。不同的資源系統的穩定性不同。通常,資源系統的組成種類和結構越復雜,抗干擾能力越強,穩定性也越大。反之亦然。生物資源的分布有很強的地域性,不同地區生物資源的組成種類和結構特點不同。它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經營對象,並可為工業、醫葯、交通等部門提供原材料和能源。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生物資源作為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已越來越為人們了解和重視,同時生物資源的承載能力與人類需求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故其研究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關注和充滿活力的領域之一。
D. 如何更多的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啊
首先要掌握生物資源的生長繁殖規律,然後,在保證生物資源穩定的前提下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使生長資源不減少).這樣人類社會和經濟才能持續發展.
E. 如何正確處理開發利用生物資源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之間的關系
生物多樣性是指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而整個地球是一個生物圈(也就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只要對生物的開發和利用不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不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的。所以要適度開發和利用而不是過度開發和利用生物資源,不亂砍濫砍濫伐、不亂捕濫殺,不過渡放牧等。還有保護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
F. 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開發生物資源
如何利用生物技術開發生物資源
生物資源:中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其中生物特有屬種比例大,動植物區系起源古老,珍稀物種眾多.從而提供 生物資源了大量可資利用的生物資源. 豐富的生物資源是具有戰略價值的無形資產,也是我國在知識產權競爭格局中比較優勢之所在;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為醫學、農業、制葯等生物技術創新提供樣本或工具,進而形成產業應用.基因運用於基因工程,野生植物品系用於育種,野生動植物或其提取物用於生物制葯,可能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它經過幾千甚至幾億年的變化才形成,它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屬於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目前世界已知的礦產有160多種,其中80多種應用較廣泛.按其特點和用途,通常分為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能源礦產三大類.
影響::
生物資源: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人類可以利用與可能利用的生物,包括動植物資源和微生物資源等.生物資源具有再生機能,如利用合理,並進行科學的撫育管理,不僅能生長不已,而且能按人類意志,進行繁殖更生;若不合理利用,不僅會引起其數量和質量下降,甚至可能導致滅種.
G. 根據生物資源的特點如何開發利用
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內容。
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顧及子孫後代的發展需要,即要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在發展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海洋資源在整個自然資源系統及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在其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必須實現可持續性。所謂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是指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應該做到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不斷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體系;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來維護海洋資源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並力爭交給下一代一個良好的海洋資源環境。
具體說,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徵:
(1)持續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就是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由此出發,海洋資源可待續開發利用所堅持的基本點就是: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盡可能使海洋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精神支持;二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能犧牲、損害後代人的利益,要保證海洋資源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由於在一定時期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當代人只能利用一定限額的資源,以此來保證海洋資源有一個最小的安全存量,使再生資源能得到及時恢復,或使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具有可持續性。如果當代人的發展以犧牲後代的利益為代價,這種竭澤而漁、顧此失彼的做法,必將使人類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2)協調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涉及許多行業,協調發展是客觀要求,如石油、交通、水產、旅遊、鹽業等各行業要協調發展,各得其所;陸地海上應協調與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開發與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協調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續利用。同時還要注意到鄰近區域所有開發的內容及其彼此之間可能發生的影響,力求每一類開發活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例如海岸帶開發,因為在海岸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生物、土地、動力、港口、旅遊和環境資源,可供發展海水養殖、圍墾、交通航運、采礦和發電等工農業生產,還可發展旅遊事業等。所以,在海岸帶實施開發時,決不可僅從本單位利益出發安排利用項目,必須綜合論證,以決定取捨。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資源、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保證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各種資源的協調發展,各部門的有機配合。為此,需要有高度的統籌協調,統一的規劃,需要國家的綜合管理。海洋資源開發程度越高,這種協調功能越要加強,最終應形成綜合管理體制。
(3)公平性。公平性是一個涉及哲學、經濟、倫理等多領域的范疇,具有多方面含義。從可持續意義上講,公平性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代內公平是指一代人之間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個人之間、集體之間、區域間、國家間的公平;代際公平則是指兩代人之間的資源分配,代際公平要求當代人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就是要盡最大可能,保證既在同代人之間又能夠在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配置。應該說,保證代際公平是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最大困難。因當代人在決定利用海洋資源時,並不知道後代人對海洋資源的實際消費需求,當代人實際上是把自己對後代人的消費需求預測強加給後代人,按當代人的看法對後代人的需求狀況進行推斷。雖然當代人對後代人的需求狀況預測可能有部分正確判斷,但相鄰兩代人的需求肯定有差異,要對以後幾代人的需求狀況做出准確的估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實際上是一個不斷進行調整而逐步趨向合理的過程。
H. 如何進行高中生物實驗資源的開發
關注生物課程實驗資源的開發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特色,積極開發實驗資源是生物新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本文結合自身教學從以下幾個談生物實驗資源的開發:生活用品中開發、從游戲活動中開發、從社會資源中開發等多個方面詳細探討了生物實驗資源的開發途徑。
I. 我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描述及可持續利用方案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各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對海洋的研究開發和利用。一場以開發海洋為標志的」藍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滿足了人類向海洋要效益的願望,但在海洋開發迅速升溫的同時,海洋資源也正在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現實令人擔憂也令人思考:海洋開發應該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如何避免人類在開發陸地資源時曾經有過的失誤?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為人類合理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促使人們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和開發海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具有特殊的意義。
首先,海洋資源所具有的巨大潛力,為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眾所周知,自然資源的狀況,是一個社會和民族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物質前提和基本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和經濟運行,實質上主要是在圍繞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進行的。海洋資源作為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與其它資源一起,在整個資源大系統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正在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經濟、社會價值。因隨著許多陸地資源的日益減少 ,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依賴將日益增大。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多種資源,如:生物資源、油氣資源、固體礦物資源、海水資源、海洋能源、海洋旅遊資源等,這些資源將為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提供巨大的物質支撐力。各種海洋資源在開發活動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海洋產業,已成為沿海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有的甚至作為支柱產業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然而,應該看到,盡管人們對海洋開發投入極大的熱情,並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卻不是很高,除了傳統的海洋生物資源外,其它資源的開發利用基本上處於初始階段或低級水平。因此,海洋開發具有極大的發展前景。可以說,海洋是我們將來的依賴領域。通過有計劃、有方向的海洋開發活動,可逐步解決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制約問題,諸如:空間緊張、水資源短缺和食物數量與質量等問題。緩解沿海地區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促進其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次,海洋資源的多層次復合性特點,要求其開發過程中必須系統規劃、綜合利用。海洋資源具有空間復合程度高的顯著特點,許多資源在同一海區共存,既有生物資源,也有非生物資源,有和溶存或生活在海水中,有和儲藏在海底或海底之下,也有的是通過水體運動而發生等。不少海域,海底是油氣田,水體是漁場,水面是船舶航行的航道。海洋資源的這種多層次復合性、多功能性特點,決定了海洋的每一部分都擁有多種價值、多種功能,由此使海洋資源開發往往出現多行業的立體化開發,以及對同一海區某種資源的爭相開發。這種狀況要求任何海區資源的開發利用都必須建立在對區域基礎功能和價值的客觀了解與分析基礎之上,即對該區全部的可利用資源(包括物質的和空間與環境的)進行科學評價。要在最充分地發揮海區自然優勢功能的基礎上,盡量地考慮到社會需要與可能的各方面因素,樹立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觀念,力求使海域的客觀價值得到最佳的使用。同時,海洋資源的這種空間性特點,也使海洋開發必須系統配套。因海洋資源開發受海洋自然環境條件的制約,如海底油氣資源開發,其原理和方法與陸地石油工作,並不存在根本性的區別。但一層海水使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比陸地復雜得多:海上風浪、海水運動、中高緯度冬季海冰活動、海底地質地貌動態、以及工作場地等都給勘探與開發帶來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因此,在海洋資源開發過程中,只有全面安排各有關方面的工作,才能確保開發的正常進行、功效提高和人命與財產的安全。
第三,海洋資源的流動性特點,使其在開發過程中更易產生聯帶影響。海洋資源的最突出特點在於它具有流動性,即海水是流動的,海洋中的許多資源也是流動的。這一點決定了海洋資源開發與陸地資源開發的一個明顯差別,即某一陸地地域的資源開發一般不會給不相連的陸地資源帶來直接的影響。而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則不然,連續統一的海洋,通過流動的海水可把不同區域開發利用活動聯系起來,即某一區域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僅影響本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而且必然影響到鄰近海域甚至更大范圍內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當然,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一旦因人類的不合理開發破壞了某種海洋資源的生存狀況,那將對其它海洋資源的生存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並在可能危及海岸帶資源、環境和經濟的發展。海洋資源之間的這種聯帶作用,使海洋資源開發暗含著極大的風險性,稍有不慎,可影響全局和長遠,破壞整體生態環境。因此,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便顯得尤為重要。
第四,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促使人們走向可持續之路。面對海洋中所蘊涵的豐富資源,在人們認識到海洋資源對區域經濟的巨大拉動和支撐作用後,各沿每國家、地區以及受利益驅動的不同群體紛紛加入海洋開發的行列。由於海洋綜合管理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海洋開發技術落後,加之一些部門的急功近利,導致對海洋資源的嚴重破壞。表現在:海洋資源開發利用不合理,開發利用水平低、不充分,造成資源與環境的破壞和嚴重浪費;近海漁業資源捕撈過度使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態系統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入海污染物總量逐年增加,致使某些海域環境污染加劇,等等影響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環境和資源問題越來越突出。因此,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中必須吸收人類在陸地開發中的經驗和教訓,盡最大可能防患於未然,不要重蹈覆轍。
2、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本內容。
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的需要,而且要顧及子孫後代的發展需要,即要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在發展中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統一。海洋資源在整個自然資源系統及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決定了在其開發和利用過程中必須實現可持續性。所謂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是指在海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應該做到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不斷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及能力,力求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海洋資源開發體系;通過加強海洋環境保護、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來維護海洋資源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海洋環境的協調發展,並力爭交給下一代一個良好的海洋資源環境。
具體說,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包含以下三方面特徵:
(1)持續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就是保證人類社會具有長遠的持續發展能力。由此出發,海洋資源可待續開發利用所堅持的基本點就是:一是必須滿足當代人的需求,盡可能使海洋資源得到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以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物質、精神支持;二是在滿足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能犧牲、損害後代人的利益,要保證海洋資源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由於在一定時期內,資源總是有限的,當代人只能利用一定限額的資源,以此來保證海洋資源有一個最小的安全存量,使再生資源能得到及時恢復,或使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具有可持續性。如果當代人的發展以犧牲後代的利益為代價,這種竭澤而漁、顧此失彼的做法,必將使人類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
(2)協調性。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涉及許多行業,協調發展是客觀要求,如石油、交通、水產、旅遊、鹽業等各行業要協調發展,各得其所;陸地海上應協調與合作,共同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開發與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協調一致,以保持海洋的可持續利用。同時還要注意到鄰近區域所有開發的內容及其彼此之間可能發生的影響,力求每一類開發活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例如海岸帶開發,因為在海岸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生物、土地、動力、港口、旅遊和環境資源,可供發展海水養殖、圍墾、交通航運、采礦和發電等工農業生產,還可發展旅遊事業等。所以,在海岸帶實施開發時,決不可僅從本單位利益出發安排利用項目,必須綜合論證,以決定取捨。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要充分考慮到各種資源、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在保證整體利益的前提下,實現各種資源的協調發展,各部門的有機配合。為此,需要有高度的統籌協調,統一的規劃,需要國家的綜合管理。海洋資源開發程度越高,這種協調功能越要加強,最終應形成綜合管理體制。
(3)公平性。公平性是一個涉及哲學、經濟、倫理等多領域的范疇,具有多方面含義。從可持續意義上講,公平性包括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代內公平是指一代人之間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包括個人之間、集體之間、區域間、國家間的公平;代際公平則是指兩代人之間的資源分配,代際公平要求當代人的發展不應以犧牲後代人的利益為代價。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就是要盡最大可能,保證既在同代人之間又能夠在當代人和後代人之間實現海洋資源的合理配置。應該說,保證代際公平是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的最大困難。因當代人在決定利用海洋資源時,並不知道後代人對海洋資源的實際消費需求,當代人實際上是把自己對後代人的消費需求預測強加給後代人,按當代人的看法對後代人的需求狀況進行推斷。雖然當代人對後代人的需求狀況預測可能有部分正確判斷,但相鄰兩代人的需求肯定有差異,要對以後幾代人的需求狀況做出准確的估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利用實際上是一個不斷進行調整而逐步趨向合理的過程。
為體現海洋資源開發的可持續性,在實現對海洋資源合理有效開發的同時,改善海洋生態系統的質量,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達到以下目標:
在保證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強化開發深度和廣度,提高開發的科技含量,爭取海洋經濟增加值的最大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保持海洋生物資源的理性化捕獲,使之與海洋生物自生產能力沖突最小化,保持生態系統有較強的恢復能力,保持海洋不可再生資源的有計劃開采。
ƒ保護海洋資源最優化發揮其功能,在規劃和發展過程中為旅遊和娛樂留下發展空間。開發中應從長計議,科學規劃微觀領域的功能,對其各功能進行優劣分析和機會成本分析,確定其最優化功能,同時兼顧其它功能的開發。對暫時或短時間內不能開發的功能,應確保其開發空間,杜絕無意識破壞行為。
„海陸一體化開發,海洋資源與陸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是相互促進的,要根據海陸一體化的戰略,統籌沿海陸地區域和海洋區域的國土開發規劃,堅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方針,逐步形成不同類型的海岸帶國土開發區。
…開發與保護協調一致。開發與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節制開發慾望,採取」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才能保證資源系統的良性循環和持續開發利用。為此必須控制海洋污染。其目標包括研究開發和推廣清潔技術,大力提倡綠色產品生產,限制某些特定的污水污物,限制排污總量、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等,以使海洋環境持久地發揮其各項功能。
†保護人類平等享有海洋資源的權益。海洋為全人類億共同擁有,對於海洋共同財產的開發不能無償使用。要通過資產化管理的方式,對海洋資源的捕獲成果收取適當的資源稅並通過轉移支付實現全社會的平等享有權利。
‡建立海洋綜合管理體系,制定引導性的統一的海洋開發政策,逐步完善海洋開發和管理的協調工作,建立沿海各級政府的目標責任制,實現對海洋資源的法制化、資產化管理。
總之,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目的在於建設良性循環的海洋生態系統,形成科學合理的海洋開發體系,促進海洋經濟持續發展。
3、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障措施
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藉助各種力量、依靠各相關前提條件的共同作用。從海洋資源開發的內外部保障、支撐體系來看,在當前,中國要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加以保障:
第一,加強海洋科技研究,利用科技進步促進海洋可持續開發利用。
海洋內涵的豐富資源,可以為人類發展提供巨大的物質支撐,幫助人類解決陸地資源短缺所帶來的各種困境。海洋作為不同於陸地的特殊自然體,其自身環境的復雜性、災害的多樣性,造成開發的艱難性,由此使海洋資源的供給相對不足,大量的海洋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要解決這個矛盾,關鍵要依靠海洋高新技術。沒有一定的裝備技術條件,海洋資源的開發活動將無法進行。因海洋開發是一項技術高度密集的行業,現代海洋工作廣泛地採用了現代科技的重要成就,它對最新技術的使用程度,其多、其廣、其高是其他行業很少能夠與之比擬的。因此,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依賴於科學技術特別是海洋高科技的支撐。海洋科技主要包括海洋探測高技術、海洋油氣礦產資源勘探開發高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洋清潔生產技術等,其應用的重點將致力於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發展及其產業化、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與保護、海洋資源開發中的服務保障技術等領域的研究。具體體現為:
加強與海洋資源右持續利用有關的管理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的研究,如資源再生過程、海水養殖容量、海洋資源承載能力、海岸帶陸海相互作用、綜合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機制等研究,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對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平做出科學評價和預測,為確保開發利用海洋的行動和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依靠先進的科學,提高海洋資源勘查精度,探索新的、可開發利用的海洋生物、礦產、能源、水及空間等資源,以增強海洋資源轉化為現實存量的可能性,提高海洋資源的供給能力,為世代利用海洋和從海洋持續獲取利益提供資源儲備。
ƒ提高海洋開發技術水平,在研究開發海水利用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深海礦產資源開采技術、海洋空間開發利用技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海洋開發技術研究、實驗、推廣應用和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機制,推動海洋高新技術產品、產業和產業群快速增長,提高海洋資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節省資源,促進海洋產業可持續發展。
„利用先進的技術裝備發展有利於海洋活動安全、有效和清潔生產的海洋服務業,實現海洋觀測、監測、預報和信息傳輸的現代化,為海洋開發、減災防災、保護海洋環境等提供有效服務。
第二,完善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政策支撐體系。
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需要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為制度前提。但是,由於環境和資源帶來的外部性問題,以及海洋資源開發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得政府在海洋資源開發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一方面通過相關政策支持海洋資源開發,另一方面對開發中的各類矛盾進行協調。當然,政府的作用並不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指令性安排,而是依法為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目的在於促使海洋資源開發的順利、合理地進行。為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政府所採取的政策主要有:
產業政策。通過制定相關產業政策,嚴格限制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和破壞生態平衡的產業,在扶持有利於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產業發展的同時,加快處理好破壞浪費資源的產業的退出和轉產。
‚投資政策。制定合理的投資政策,優化投資結構,對生態環境投資給予支持,保證生態環境投資與生產建設投資按比例協調發展。並通過籌措海洋產業風險基金,支持海洋高新技術的發展。
ƒ技術政策。更新傳統技術和開發新一代支持可持續利用海洋資源的新技術,大力開發和推廣使用可節約資源、減少廢物排放的海洋清潔生產技術和工藝。
„財政稅收政策。對超出國家規定標準的排污,根據規定收取排污費,還要進一步研究徵收環境稅,以此來促使開發者採用清潔生產技術。
…資金信貸政策。建立國家海洋環境與資源保護基金,資助防治海洋環境污染和保護海洋資源的項目,這一類項目也應得到國家政策性銀行的信貸支持;鼓勵國家、地方和企業擴大利用外資來解決海洋資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問題。
†資產化管理。對海洋資源實行有償開發利用、有償使用制度,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權推向市場,並將收益用於資源的補償,使海洋資源在開發利用的同時得到保護。
第三,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法制保障。
海洋立法是沿海國管理海上活動,包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活動的基本措施。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管理和保護海洋資源環境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根據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中國已先後制定了一些涉海的專項(或單行)法規,但從總體上看,目前中國海洋法律制度不健全,尚未形成比較完整的海洋法規體系,有的法規是陸上法規向海洋的延伸,缺乏對海洋因有特性的考慮;有些行業法亦多從本部門發展著眼,缺少對其他行業的兼顧,特別是對海洋整體利益的考慮。因此,應當建立、健全以海洋基本法和綜合管理法為主體的、行業法和地方法相互配套的海洋法規體系。從保障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角度講,當前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抓緊組織修訂和起草對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資源保護方面的綜合性法規,以便為其它專門性法規立法提供依據,在此基礎上要制定地方性海洋環境與資源法規。
‚盡快制定出台針對海洋開發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法規。例如,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實行」濃度標准」,即企業向海洋排放污水必須低於國家規定的濃度。但世界上許多國家已不再採用這個標准,轉而採用」總量控制」。一些企業正是利用了」濃度標准」的空子,將污水用海水大量稀釋,低於國家標准後再排放入海。這樣做,對海洋整體而言,接納的污染物總量並未改變。因此,應實行」濃度標准」與」總量控制」相結合的排污標准,並在有關法規中得以體現。
ƒ在制定有關法規時要體現對環境與資源的保護。為此,一是要在有關綜合性經濟法規中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想;二是在有關產業法中,設立獨立的環境與資源保護篇章;三是要在刑法中明確危害環境和資源的刑事責任。
„加強沿海及海上執法隊伍建設,建立和健全海洋執法監督機制,提高全民對海洋法制的認識和遵守法規的自覺性,切實保障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