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古生物捕獵者有哪些

古生物捕獵者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3 06:50:46

A. 有什麼遠古的海洋生物嗎

歐巴賓海蠍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中文學名

龍王鯨

拉丁學名

Basilosa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哺乳綱Mammalia

鯨目Cetacea

亞目

古鯨亞目Archaeoceti

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

龍王鯨屬Basilosaurus

分布區域

埃及、美國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械齒鯨

時代(period)

晚始新世4500萬-3600萬年前

天敵(natural enemy)

不明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15~20米

化石時期

晚始新世


保護現狀

滅絕(化石)

科學分類

* B. cetoides

* B. drazindai

* B. isis

龍王鯨(basilosaurus)第一次發現械齒鯨化石的時候還以為它是海怪的留下的。

2簡介(brief introction)編輯


第一個械齒鯨化石是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發現,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揚(fayum)沉積層也找到保存了為數眾多的其它種類。這種早期鯨類找到數量眾多的化石。它在非洲、歐洲與北美間的溫暖淺海必然很常見。其中一個化石還保有它最後進食的餐點,即一群鯊魚。它們的骨骼也提醒人們其陸地動物的祖先:一雙小腳。

生存年代

在埃及的沙漠,有個鯨類骨骸自沙中蝕出的奇怪地方。「鯨之谷」是個淺灘的化石遺跡,在三千六百萬年前,鯨類常游近這里岸邊。械齒鯨就是此地所發現的兩種鯨類之一。械齒鯨的骨骸顯示它的確有個很長的身體。事實上,當它首次被發現時,還被誤認為是某種海蛇(所以它才會有個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雖然埃及的化石並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最近在一個械齒鯨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團魚化石。這似乎是它胃


龍王鯨(5張)

內的東西,其中包括幾種不同的魚類骨骸,以及一隻五十厘米長的鯊魚,足以證明:龍王鯨並非性格溫馴的動物。

晚始新世溫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現代的熱帶海洋,除了一個重要的不同:那裡是巨大的早期鯨魚械齒鯨的家。械齒鯨是第一種巨型鯨魚。它們那巨大的尺寸意味著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維持肌體,人們猜想大多數械齒鯨終日悠遊在淺海,尋找潛在的獵物。械齒鯨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魚、鯊魚、烏賊、海龜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都在它的食譜上。械齒鯨可以用它敏銳的視力和聽力尋找和抓住獵物。像現代的鯨魚一樣,械齒鯨是呼吸空氣的,它不能長時間的待在水下。械齒鯨的鼻孔不是生在頭頂的,所以當它上浮的時候必須把鼻子的頂部抬離水面。


龍王鯨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公尺(60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它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是非常感興趣的。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龍王鯨的發現

在19世紀早期的路易斯安納州與阿拉巴馬州,龍王鯨的化石是相當常見的,因此它們經常被當成傢具的原料。後來一具龍王鯨的脊椎骨被一位鑒賞家送到了美國哲學會,因為他擔心化石被當地人破壞。這具化石最後流入了解剖學家理察德·哈倫(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稱這是一具爬蟲類化石,並命名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當英國的解剖學家理察德·歐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顎部的碎片、前肢與後來發現的肋骨化石後,他宣布這是一種哺乳類生物。歐文提議將它重新命名為Zeuglodon cetoides,現在變成龍王鯨的一個同物異名。雖然這個名稱被很多人認為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依照慣例,必須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稱。

在1845年,亞伯特·寇區(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馬州發現的巨大骨頭,後來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


龍王鯨

的故事。他後來拼湊出一具長114英呎的「大


龍王鯨各類圖片(21張)

海蛇」骨骼,並且讓它在紐約與歐洲來公開展覽。這具所謂的「大海蛇」骨骼最後被發現其實是5具不同個體的骨骼所組成的,其中有一些並不是龍王鯨,這些骨骼最後毀於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

從埃及的Zeuglodon谷所發現的化石中,鑒定出龍王鯨的另一個種,稱為Basilosaurus isis。這些化石保存相當良好,包括了後肢在內,而且是為數眾多。古生物學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這個山谷組織了幾次挖掘,而且推斷埃及人對於印度鱷的信仰可能是因為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則發現另外一個種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種命名為Basiloterus husseini的鯨魚則是已知最接近龍王鯨的一種,不過身體並沒有龍王鯨那麼大與瘦長。

龍王鯨的特徵

龍王鯨最顯眼的特徵是身體非常細長,因為它們有前所未有細長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繪成最細長的鯨魚。在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比之下,龍王鯨被認為有不尋常的運動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薦部與尾部脊椎骨意謂著龍王鯨是類似鰻魚般的方式來活動。甚至更古怪的是,古生物學者菲利浦·金格里奇認為龍王鯨在一些情況下可能也會以水平的似鰻魚般的方式來移動,對於海洋哺乳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尾部的骨骼顯示龍王鯨很可能擁有小型的尾鰭,不過可能只對垂直移動有幫助。大部分的復原圖顯示龍王鯨擁有一個小的,推測類似須鯨的背鰭,而其它的復原圖則顯示龍王鯨只有一個背部隆起。


科學家設想的龍王鯨

龍王鯨的身體結構中最著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長的後肢,毫無疑問的它無法幫助移動。這個退化的後肢可能只是用來固定兩只位置相異的龍王鯨。後肢類似蛇類用來引導交配的退化後肢,所以龍王鯨可能也是如此。

龍王鯨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滿液體。這暗示了龍王鯨基本上只能


龍王鯨骨骼化石

在海洋表面進行水平面的移動,而其他的海洋哺乳類大部分都可以進行立體的活動。從瘦弱的軸向肌肉組織與粗的肢骨來判斷,龍王鯨被認為無法長時間持續的游泳與潛水。龍王鯨也被認為沒有任何能力在陸地上移動。

龍王鯨的頭部沒有類似現代齒鯨的額隆(melon),腦部也是比較小的。龍王鯨被認為沒有現代鯨魚的社會能力,上述特徵可能導致這個結果。

龍王鯨曾經被認為擁有一些柔軟的殼,不過似乎是將海龜殼誤認的結果。有一些神秘動物學家相信龍王鯨或比較進化的同類仍然存活著,它們就是被人目擊到的大海蛇,然而龍王鯨的化石顯示它們在37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說法。


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這些都是比較冷門的 找起來不太容易

B. 有哪些動物能捕獵恐龍

一、魔鬼蛙

這是蛙類的先祖,不過和現在的蛙類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體格方面。魔鬼蛙重達5~7公斤,體型相當於一隻小香豬。並且它們的皮膚比較硬,是一層甲殼,防禦力比現在的更加強悍。

從它的化石里可以看出,它的頭骨相對厚實,同時嘴裡還有著尖銳的牙齒。根據生物學家的推測,這東西的咬合力達到了200公斤,人類的咬合力只有它的四分之一。看這力量,不知道的還以為它是鱷龜的祖先呢!

兩者都是體型龐大的肉食性鱷魚,屬於現在鱷魚的祖先之一,它們與恐龍在同一個時代碰面。想要維持如此巨大的身軀,必須補充足夠的能量,也就是需要有大量的肉食來源,所以它們必須對當時的霸主下手。

根據留下的化石數據顯示,古生物學家在很多恐龍化石上,都找到了恐鱷留下的印記,很明顯它們遭受到了這種鱷魚的襲擊。可見當時的霸王龍,也會成為另外一些動物的美味。

C. 古代海洋中有那些更強的捕食者

45億年前,古代海洋中不但充斥著蠕行的三葉蟲,還有許多個頭更大、能力更強的捕食者。烏賊狀的頭足類動物和魚類開始出現。最初的魚類是無頜的像鰻魚一樣的生物,它們沿著海底游泳,大口大口地攝取水和富含有機質的泥。這些早期魚類的現代代表有七鰓鰻和盲鰻,由於它們被捉住時會滲出大量的泥而更適於稱之為泥魚。許多的早期魚類個頭小,具有一層骨質鱗片和護板組成的「殼體皮膚」。殼體皮膚很重,使它們只能在近海底活動,由於缺少鰭,它們的靈活性受到限制。後來,魚類進化出顎,成了優秀的游泳者和能力更強的捕食者。一些種類將保持小的個頭,渾身長著尖刺,而另一些種類的個體開始變大。最早的有顎類魚無論怎麼說都是個怪物,體長可達9米,巨大的顎能夠一口吞下獵物。矛尾魚是另一種原始的有顎魚類,曾被認為已經滅絕了,但在20世紀30年代,一艘拖網漁船在馬達加斯加南部曾捕到過一隻矛尾魚。後來,在印度尼西亞的深水區以及印度洋中也捕到過矛尾魚。矛尾魚呈藍灰色,具有銀色的條紋和大的板狀鱗片,因為4億年以來沒有什麼改變,所以被稱為活化石。幾個科學家非常固執地對活著的矛尾魚進行收集和研究工作,但都沒有成功。

D. 除了人類,哪種動物是世界上最頂級的掠食者

是什麼讓動物成為「頂級」掠食者?我們至少需要考慮三個主要標准:在一定時間內殺死的人的數量它們的捕獵成功率有多高它們能擊倒的獵物的大小在大多數情況下,合作狩獵者在各自的環境中都是頂級掠食者。成群獵食的動物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

「空手道斬」——鯊魚大白鯊,世界上最大的掠食性鯊魚,只有一個天敵——逆戟鯨。但對於虎鯨來說,捕殺鯊魚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一排排鋒利的牙齒可以刺穿它們厚厚的鯨魚皮。因此,逆戟鯨發明了一種有效的方法來分發這些牙齒鋒利的零食。虎鯨用它寬闊的尾巴把鯊魚推到水面,形成漩渦。然後它微微轉過身,把尾巴高高地拋向空中,重重地砸在鯊魚的頭上。

下一個部分相當驚人:就好像它有一些鯊魚生物學的知識,逆戟鯨把鯊魚翻過來,把它送入一種昏迷狀態,科學家稱之為「緊張性靜止」。現在,癱瘓的鯊魚成了一頓簡單(而且安全)的美餐。

E. 人類打得過北極熊嗎古代愛斯基摩人無獵槍,怎樣捕獵北極熊

北極熊的生存之處主要是在北極地區,北極常年冰雪覆蓋,非常寒冷,即使是人類都需要做好武裝和准備才能抵達。但是北極熊卻能在此處生存,可見,北極熊的生存能力是比較強悍的。正常的北極熊有著強大的體魄,一般正常的北極熊體重都能在400公斤以上,甚至重的可達800公斤。所以,北極熊並非只有表面的可愛,它們也有實際的強大。

對於北極熊的了解,我們可能比較片面,在科考學家對北極熊進行常年觀測後,發現北極熊的最大體重達到了1000公斤以上,而站立高度最高可達3.8米熊掌的直徑也有0.3米長,看似比較可愛的北極熊,其實是非常難以置信的龐大肉食動物。其實,除了龐大的體型之外,北極熊還具備堅硬的頭骨和恐怖的爆發。

而在使用方面,愛斯基摩人會把北極熊的肉進行烹飪,然後才會食用,因為生肉中所含的細菌是非常多的。不過在很久之前,愛斯基摩人並不知道細菌的存在,但也選擇煮熟後再食用,或許這種細微的處理也是愛斯基摩人能在北極生存的主要依據。

其實不論是愛斯基摩人還是生存與地球各處的人類,基本上都有其獨特的生存方式,也應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說法。

F. 史前海里什麼動物最厲害!

在此舉例說明一些比較厲害的史前海怪,按厲害程度排名如下:

Rank 1 巨齒鯊

擁有血盆大口和無敵咬合力的巨齒鯊是鯊魚這個古老家族的絕唱,在海怪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很久以前,人們在岩石中發現了很多尖長的石錐子,起初大家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直到近代,古生物學家才確認這些石錐子是遠古鸚鵡螺的外殼。1933年,古生物學家泰切特命名了這種動物。奧陶紀的鸚鵡螺是地球歷史上第一批巨型掠食者,它們體長超過10米,比一輛公共汽車還要長。鸚鵡螺外形奇特,像一隻會游泳的直殼海螺。有趣的是,由於靠腦袋噴水,它們是倒著前進的。別看鸚鵡螺的樣子滑稽,它卻是可怕的獵手,堅硬的嘴巴類似鸚鵡嘴般的角質喙具有強大的咬合力。

G. 史前猛獸有哪些

1.棘背龍:
義大利科學家近日確定一種有著類似鱷魚大嘴的巨型恐龍頂替了暴龍,成為地球上曾經生存過的最大食肉動物。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克里斯蒂諾•戴爾•薩索和他的同事們檢測了一個在摩洛哥發現的恐龍嘴化石,經過測量竟長達1米。另外,他們還分析了以前一塊未經確認的恐龍頭骨化石。研究人員推測,這個頭骨至少有2米左右長。

新發現的恐龍遺骨表明,這種恐龍從鼻子到尾部長達19米,超過8噸重,它的競爭對手暴龍在它面前就像侏儒一樣。這種超級巨獸生活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主要分布在撒哈拉附近的沼澤或者河流中。化石顯示這種超級食肉動物的主要食物是各種魚類。這種恐龍也是用後肢行走,在它的背部有兩米多長的脊骨,支撐起它有力的前肢,使它能更有效地捕食獵物。

科學家們在對其頭骨碎片的分析發現,即使《侏羅紀公園3》中的龐然大物——高達44尺的棘龍,比最大的霸王龍還要大也不及它的高大兇悍,怕是只有日本怪獸「哥斯拉」跟它有的一拼。

義大利米蘭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恐龍研究員保羅•巴拉特博士說:「經過研究我們發現,這種新型恐龍可能比暴龍還要大,從而成為曾經生活在地球上的最大肉食動物」。

2.恐鱷:
恐鱷(學名:Deinosuchus),是種已滅絕大型鱷,屬於短吻鱷超科,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北美洲東部海岸地區。恐鱷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恐怖的巨鱷」,δεινός/deinos意為「恐怖」,σουχος/suchos意為「鱷魚」。
恐鱷是史上出現過最大型的鱷類之一,可能會以恐龍為食。目前發現的恐鱷化石主要以頭骨為主。根據近年研究,古生物學家對於恐鱷的身長估計值,較之前的估計值短。由於恐鱷的化石相當破碎,關於恐鱷的身長,目前有差異相當大的不同估計值。在1954年,內德·科爾伯特(Edwin Harris Colbert)與羅蘭·伯德( Roland T. Bird)估計恐鱷的下顎長度為2米,並與其他大型鱷魚相比較,提出恐鱷的身長為15米。在1999年,格里高利·艾利克森(Gregory M. Erickson)與Christopher A. Brochu提出較短的版本,認為恐鱷的身長為8—10米。2002年,大衛·史威莫(David Schwimmer)提出:生存於北美洲東部的恐鱷,身長為8米,體重為2噸;生存於北美洲西部的恐鱷,身體較大,身長為12米,體重為8噸。
雖然恐鱷的身長有不同的估計值,但它們的體型明顯地大於任何現存的鱷類。即使是其中最小的估計值,其體重仍大於任何現存鱷類。恐鱷被認為是史上最大型的鱷之一。其他的史前巨型鱷類包含:白堊紀早期非洲的帝鱷、中新世巴西的普魯斯鱷、中新世與上新世印度的鳥嘴鱷。

3.普魯斯鱷:
普魯斯鱷(Purussaurus)
分類 真鱷亞目
生存年代 新生代早期
生存地點 南美洲
據推測,普魯斯鱷的行動比較緩慢,它主要靠埋伏襲擊一些同樣大型緩慢的龜類、沙加獸類、鈍腳類、嚙齒類(Phoberomys patteroni)以及別的爬行類為生,這些動物在當時的南美非常普遍。
普魯斯鱷的發現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是世界最著名的出產鱷魚的地方,鈍鱷和寬吻鱷仍然是那裡的水中霸主。1986年,一位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在那裡找到了近100年前就被人們命名了的可能是史上最大巨型鱷魚——「普魯斯鱷」的下顎化石和部分顱骨化石的碎塊。這些化石拼出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的鱷魚頭骨:長1.5米、牙齒就有6、7厘米長!
根據鱷魚的頭與身長比例,古生物學家們推測,這條普魯斯鱷的身長可達15米,體寬2.7米,重達18噸,比兇猛的霸王龍還要重10噸。而且這條鱷魚的牙齒絲毫沒有老化的現象,估計它還應能繼續生長,直到19至20米長!因為,爬行動物隨著年齡的增加,體長幾乎是可以無限地增加的。
普魯斯鱷的滅亡
普魯斯鱷性情狂暴,威力無窮,沒有其它的掠食者堪與它匹敵,它們的對手是
自己的同類。佛瑞利認為,與同類的競爭是普魯斯鱷不斷長大的原因,他分析道,
從普魯斯鱷的巨大身軀,可看出當時的競爭兇殘無比。它們取捨相同食物、地盤與
築巢地點,所有生存所需都一樣,同一種屬之間的競爭,龐大的身軀占盡好處。
■普魯斯鱷的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成功,卻導致了衰亡
在鱷魚悠久的歷史中,它不只稱霸於一個世界,它們悠遊在陸上和水中,隨心
所欲捕食。
然而,普魯斯鱷的最大敵手是同類族群,殘酷的競爭促使它們越長越大,然而
龐大體型只帶來短暫的成功,並導致它們的衰亡。普魯斯鱷變得如此龐大,它們大
得過頭了。大到極端的動物,生活也到了極限。
佛瑞利認為,巨大的體型是一種適應策略,然而再大的個體都會遭逢不測。演
化成特殊類型會面臨一個問題,它們過於依賴環境,環境一旦被破壞,它們就會首
先滅絕。
普魯斯鱷的世界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改變,氣候開始變化,海水退卻,凍結於
極地冰蓋,廣大的湖泊萎縮,產生了亞馬遜河。這種特殊的鱷魚種族,恐怕難以適
應新的世界。佛瑞利認為普魯斯鱷之所以滅絕的原因主要來自環境的變化。
沒有生物可以永生,恐怖的恐鱷與龐大的普魯斯鱷也逃不過自然界的變遷而滅
亡。但是它們的同類卻能生存到今天,這說明鱷類在身體結構上經得起環境的考驗。

4.南方巨獸龍:
1993年阿根廷一個驚人發現, 動搖了暴龍在考古學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學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平原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 原來在遠古的阿根廷曾經存在過一種可怕的怪獸。這種可怕的怪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兩足生物, 體重達到驚人的八公噸。這種恐龍於1995年被命名為南方巨獸龍,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獸龍是侏羅紀最著名掠食恐龍異特龍(躍龍)的後裔, 不過生活年代較後的南方巨獸龍體型卻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獸龍毫無疑問是地球史上最厲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過它們要對付的獵物也絕非容易應付的小型食草恐龍。在差不多時期生活和同一地點(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龍——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食草恐龍。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南方巨獸龍演化到如此龐大的原因。同樣地,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長達1.8公尺, 顎部長滿8吋(20厘米)長的鋒利牙齒。南方巨獸龍的體重達8公噸, 所以它們發展出強大的骨骼及肌肉網路來支撐沈重的身軀, 同時保證它們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長長的尾巴則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轉向的能力。
由於古生物學界已普遍認同暴龍是一種不聰明的恐龍, 所以有理論認為同是巨型肉食恐龍的南方巨獸龍應該也是智力比較低的恐龍, 沒有復雜的行為如社會結構等。不過古生物學家發現緊靠的南方巨獸龍提供了初步證據它們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復雜。它們的智力可能足夠讓它們有較復雜的行為如群居的觀念。現時甚至有推測認為這種強大的恐龍從群居中學會合作獵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學家利用工程學結合出土化石進行研究, 他們以關節最大可承受的運動至靜止狀態力計算出這種恐龍結構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 南方巨獸龍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龍更大。在身長方面, 南方巨獸龍比12公尺長的暴龍長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兩者差不多; 而體重方面巨獸龍也比暴龍重了一公噸。所以我們絕對有足夠證據相信南方巨獸龍的確比暴龍大。不過兩者在歷史中並不可能相遇, 因為兩者年代相隔了3000萬年。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龍。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9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四種獸腳類恐龍之一(另一種是棘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5.鯊齒龍:
目前,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生最新考古發現世界上體型最大的食肉類恐龍,它是地球上真正的霸主,其身高有雙層巴士那麼高,鋒利的牙齒有香蕉一般大小,這種新物種恐龍生活在0.95億年前的撒哈拉平原。

據了解,在挖掘這具恐龍骨骼時,考古學家還在骨骼殘骸旁近同時發生另外兩個大型食肉恐龍骨骼,很可能這三隻恐龍是在共同尋找食物或者互相廝殺。對於這三具巨型恐龍骨骼的發現,考古專家吃驚不已,他們稱這就像是真實版的「侏羅紀公園」,並意識到需要對恐龍的行為習性進行重新認識。

目前,這種新物種恐龍被命名為「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是由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研究生史蒂夫?布魯薩特發現的。恐龍的骨骼和牙齒是10年內在非洲尼日挖掘發現的,當時的挖掘者正是史蒂夫的老師世界著名的「恐龍獵手」——保羅?塞里諾博士,然而保羅未完全對這些骨骼進行深入研究,他將這些考古資料交給了自己的學生作為研究課題。

今年23歲的史蒂夫說,「當我證實這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最大食肉恐龍物種時激動不已,要知道考古界非常罕見地能夠發現體型龐大的恐龍骨骼。」推測這具完整的恐龍骨骼從嘴部到尾部共長46英尺,足部到肩部的高度為14英尺,它共有70顆牙齒,頭部有5英尺長。它生活在白堊紀中期,當時地球要比現今還要溫暖,現今的撒哈拉沙漠那時還是一片充滿湖泊和江河的區域。

史蒂夫指出,考古研究中共發現大約10顆牙齒,每顆都有8英寸長,還有頸部、頭骨和顎骨的部分骨骼。這種新物種恐龍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食肉性恐龍,它的身高可達到60英尺,體重可達到9噸。

這只恐龍很可能是與更強大的對手進行搏鬥時死亡的,在同一挖掘地點,考古人員還發現另外兩只恐龍骨骼殘骸,這是24英尺長的皺褶龍,這是一種「面部皺褶」的恐龍物種,擅長角逐捕獵。史蒂夫說,「這與之前的恐龍考古挖掘完全不同,正常來說,像霸王龍這樣的強大食肉恐龍應當是當時恐龍世界的真正霸主,然而看來恐龍世界中還存在著更強大兇猛的恐龍物種。很可能是這三隻大型食肉恐龍在共同圍捕小型獵物,之後它們之間又互相搏殺。」

Carcharodontosaurus iguidensis這種恐龍的確非常罕見,其中一具恐龍骨骼是於上世紀20年代在埃及挖掘發現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這具保存在德國慕尼黑的恐龍化石在炮火中被毀掉,另一具此類恐龍的骨骼發現於10年前的摩洛哥。

6.霸王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將獵物撕裂成牙簽大小。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7.帝鱷: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最近在尼日的泰內雷沙漠發掘到一具巨型鱷魚的化石。這種鱷魚的學名叫「sarcosuchus」,就是「鱷魚之王」的意思。與此同時,這些研究人員驚訝地發現,這只生存在水中的鱷魚堪稱為「龐然大物」。它長約12米,重達10噸,比現在 人們所能見到的最大鱷魚還要大10-15倍。而且,這只鱷魚與恐龍同處一個時期——白堊紀,是當時最兇猛的食肉動物之一。更讓研究人員吃驚的是,這樣的鱷魚在恐龍橫行的遠古時代,有時竟捕食恐龍為餐。那麼,它是如何來捕食恐龍的呢? 研究人員發現,與許多生活在淺海中的古代鱷魚不同,這種爬行類鱷魚以河流為家。當時,陸地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無數河流縱橫交錯,遍布其間。而這種鱷魚就棲息在這些寬闊的河流中。每當恐龍感到飢渴,到河邊飲水時,就是鱷魚捕殺恐龍的最好時機。
這類鱷魚之所以能捕食恐龍,主要因為它有著非常特殊的身體構造。它的鼻子末端長著一個巨大的、球根狀的突起,突起裡面有一個空腔。這使它的嗅覺異常靈敏,並能發出奇異的聲音。而且,這種超級鱷魚的牙齒也非同一般。與一般以魚類為生的動物相比,它的下頜牙不僅與上頜牙互相交錯,而且能精確無誤的嵌入其中。在100多顆牙齒當中,一排門牙能咬碎骨頭,撕裂像恐龍一樣巨大的獵物。此外,它的眼睛也難以理解地向上翹起。
每當恐龍到河邊喝水的時候,鱷魚就把十幾噸重的身體藏在水下,水面上只露一雙眼睛。然後,它慢慢接近獵物,伺機發動突然襲擊。用這種方法,許多恐龍轉瞬之間就成為它的盤中美餐,有時,巨型恐龍也難以逃脫這樣的厄運。
除此之外,鱷魚的皮膚上還長有一層片狀骨質「鎧甲」。這些「鎧甲」不僅像樹的年輪一樣標志著鱷魚的年齡,而且能保護鱷魚在捕食獵物時免受傷害。
事實上,早在1964年,法國科學家就曾在尼日挖掘到一塊此類鱷魚的頭蓋骨化石。之後,由保羅·塞雷諾率領的芝加哥大學的考古隊也分別在1997年和2000年挖掘到一些類似的化石。但這些殘缺的化石僅僅提示研究人員——這樣的鱷魚有可能存在。而最近的發現則表明,此類鱷魚可能就是生物史上最大的鱷魚。
正如古生物學家保羅·塞雷諾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當時,這種鱷魚勢力非常強大,很可能就是使恐龍做惡夢的那類東西。

8.玫瑰馬普龍:
馬普龍(屬名:Mapusaurus)意為「大地蜥蜴」,是種巨型肉食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阿根廷。馬普龍與它們的近親南方巨獸龍非常類似,它們的身長超過12.2米,重量超過3公噸馬普龍的化石是在1997到2001年期間,由一群阿根廷與加拿大共同組成的團隊,在一個包含至少7個不同個體的骨床中所挖掘出來;該地屬於Rio Limay群的烏因庫爾組(Huincul Formation),地質年代為森諾曼階。在2006年,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Coria)與菲力·柯爾(Phil Currie)推測這個骨床可能是許多屍體堆積而成,是某種掠食者陷阱,也許能提供馬普龍行為的線索。目前已知的其他獸腳類骨床包括:猶他州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的異特龍骨床、亞伯達省的阿貝力龍骨床、以及蒙大拿州的懼龍骨床。
古生物學家羅多爾夫·科里亞否定他之前所提出的假說,他在一個會議上提出這個化石集合處,可能顯示馬普龍以群體獵食,共同圍捕大型獵物,例如巨大的蜥腳下目阿根廷龍。如果這個假設屬實,這骨床將是除了暴龍以外的大型獸腳類恐龍群體獵食的第一個大量證據;但仍不確定馬普龍是以有組織的群體獵食(類似狼),還是以隨機聚集的方式獵食。烏因庫爾組的沉積環境被解釋成淡水水道沉積層,有短暫或季節性河流的乾旱或半乾旱環境。在缺乏化石的烏因庫爾組中,這個骨床的存在顯得相當有趣。
體長40英尺,體重大約6噸,它是地球上最大的食肉恐龍物種。由於考古學家在遺址處同時發現幾具玫瑰馬普龍骨骼殘骸,認為可能數只玫瑰馬普龍圍攻捕殺了一隻體型最大的食草性阿根廷龍(Argentinosaurus),其體長100英尺,當玫瑰馬普龍一起向阿根廷龍進攻時,龐大的阿根廷龍倒下還未斷氣時肢體就被這些殘忍的掠食者撒碎。
玫瑰馬普龍生活在1億年前,它比霸王龍要大,甚至體型還超過了其較年長的同胞物種——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它們的牙齒窄而鋒利像刀片一樣,有利於撕咬獵物。其骨骼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玫瑰馬普龍與人比較

9.異特龍:
(屬名:Allosaurus)又稱躍龍或異龍,是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恐龍的一屬。異特龍是種大型的二足、掠食性恐龍,平均身長為8.5公尺,最長可達12到13公尺。它們生存於晚侏羅紀,於1億55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
異特龍具有大型的頭顱骨,上有大型洞孔,可減輕重量,眼睛上方擁有角冠。它們的頭骨是由幾個分開的骨頭組成的,骨頭之間有可活動關節,進食時頜部可先下上張開,然後在左右撐開吞下食物;它們的下顎也可以前後滑動。顎部擁有數十顆大型、銳利、彎曲的牙齒。相較於大型、強壯的後肢,它們的前肢小,手部有三指,指爪大而彎曲,長度為25公分。尾巴長而重,可平衡身體與頭部。異特龍的骨架和其它獸腳亞目恐龍一般,呈現出類似鳥類的輕巧中空特徵。
異特龍是該時期北美洲莫里遜組最常見的大型掠食者,並位在食物鏈的頂層。它們可能以其他大型草食性恐龍為食,例如:鳥腳下目、劍龍科、蜥腳下目恐龍。異特龍經常被認為採用群體合作方式攻擊蜥腳類恐龍,但很少證據顯示異特龍具有共同攻擊的社會行為。它們可能採取伏擊方式攻擊大型獵物,使用上顎來撞擊獵物。
第一個可明確歸類於異特龍的化石,是在1877年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所發現。異特龍具有復雜的分類歷史,過去曾有許多種最初被歸類於異特龍,但現在被分類於個別的屬。最著名的種是模式種脆弱異特龍(A. fragilis)。異特龍在20世紀中長期被名為腔軀龍,直到在克利夫蘭勞埃德採石場發現大量的化石後,異特龍才成為常用的名稱,並成為最廣受研究的恐龍之一。
異特龍的化石主要來自於北美洲的莫里遜組,另外在葡萄牙、坦尚尼亞也發現了可能的化石。異特龍的化石是美國猶他州的州化石。由於異特龍是最早被發現的獸腳亞目恐龍之一,所以長期以來吸引了一般大眾的注意,並出現在數個電影與電視節目中。

10.特暴龍: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 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嘆。要談到特暴龍, 就先要從幾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 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一種當時最龐大, 最兇猛的食肉恐龍, 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01年, 不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 推斷出暴龍乃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在二十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 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二十世紀末期, 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 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不過, 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 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 不過, 到了白堊紀末期, 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2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saurus, 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為止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 相信跟暴龍一樣, 是十分兇猛的巨型食肉恐龍, 體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 約10公尺長,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約4公尺, 重6、7公噸, 嗅覺靈敏, 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這個品種在7500萬至6500萬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 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 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 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
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兩者屬於同一個「族」, 分別只有很少。我們相信特暴龍可能是遷徙到美洲後再進化成暴龍。

H. 異齒龍的天敵是誰

I. 古生物資料名稱年代簡要介紹

1.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是已知的肉食性恐龍和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是肉食恐龍中出現最晚的種類,身長約12米至15米,肩高約4米左右,體重約7.5至12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2.棘龍
棘龍(拉丁文學名:Spinosaurus,意思為「有棘的蜥蜴」)是最大的食肉恐龍和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早阿爾比階到早土侖階)的非洲,約為11200萬年前到9200萬年前。分布區域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埃及、突尼西亞,可能還有西撒哈拉、尼日和肯亞。目前仍不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或兩個種,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的埃及棘龍(S. aegyptiacus),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S. marocannus)發現於摩洛哥,還有少數科學家主張建立但目前已被科學界視為無效種的突尼西亞棘龍。棘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斯特莫(Ernst Stromer)發現於埃及並在1915年加以敘述。最初的標本和最大的標本在二戰期間被摧毀。
3.鯊齒龍
撒哈拉鯊齒龍(Carcharodontosaurus),是一種巨大獸腳亞目鯊齒龍科恐龍。生存於白堊紀中期。到晚期,阿爾布階(Albian)到森諾曼階(1億—9300萬年前)。鯊齒龍是一種生存於非洲埃及、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利比亞和尼日的大型食肉恐龍。鯊齒龍身長13_15米,長度僅次於南方巨獸龍和埃及棘龍,重7.2至11.4噸,高約4.3米。特點是牙齒類似餐刀,有很明顯的紋路,有些人覺得像噬人鯊的牙齒,也有一張像鳥一樣的嘴。它的頭比霸王龍稍長稍大,僅次於南方巨獸龍,但腦容量比鯊齒龍霸王龍小。
4.劍齒虎
狹義科學上的劍齒虎指劍齒虎亞科中的短劍劍齒虎(machairos)。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中新世——更新世時期。劍齒虎長著一對和其他貓科動物相比較長的犬齒,故得名,但遠小於刃齒虎的劍齒。劍齒虎也可以指整個劍齒虎亞科。大眾眼中的劍齒虎則一般指刃齒虎(smilodon)。大部分劍齒虎亞科成員的捕獵對象是大型的食草動物。劍齒虎在早更新世滅絕後演化為似劍齒虎。美國洛杉磯市區的拉布里亞農場是世界上最不尋常的化石遺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兩千多隻劍齒虎的親戚刃齒虎的化石,使人們對劍齒貓科動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5.大地懶
美洲大地懶是生活在南美洲大陸的最大型哺乳動物之一。它的體型巨大,身高可達6米,體重約5噸。幾乎比亞洲象還大,前肢和後肢都具有強壯且尖銳的爪子。它可以只靠後肢站立而形成兩足的站立姿勢,再加上它那強壯尾巴形成三足鼎立,這樣的姿勢使它能方便地以樹枝和樹葉為食,它強壯的手臂與巨大的爪子可以將整個樹枝拔下。
6.滄龍
滄龍(Mosasaurus)是中生代海洋中最大的頂級掠食者。雖然他的歷史很短(從陸地上的蜥蜴進化而來,在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並且迅速繁衍,隨後和恐龍一起滅絕),但卻一路平步青雲、把比他歷史早遠得多的海洋爬行動物魚龍目、蛇頸龍目、上龍亞目趕盡殺絕。
它生活於白堊紀的馬斯特里赫特階(約7000萬至6500萬年前)的海洋中,分布於世界各地。第一具化石於18世紀末期在荷蘭默茲河附近的白堊岩層中被發現。曾經被歸類於鱷形超目的卡普林鱷,也是滄龍屬的一個次異名。

求採納,謝謝。

J. 新發現的史前海洋捕食者為什麼引發科學家關注

據外媒報道,在大約五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大多數動物都比一個人的小拇指更小。這使得最近發現的海洋食肉動物成為科學家關注的焦點,因為其吸盤可以長到一英尺(30厘米)長。這種生物被命名為Cambroraster falcatus,其化石遺骸在加拿大落基山脈的Burgess頁岩礦床中被發現,被認為可追溯到5.06億年前。

「Radiodont化石記錄非常稀少;通常情況下,我們只能找到零星的零碎碎片,」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無脊椎動物古生物學館館長Jean-Bernard Caron說道。「在同一個地方保存的大量碎片和異常完整的化石是一個真正的意外發現,因為它們有助於我們更好地了解這些動物的樣子以及它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對這一發現感到非常興奮。」

閱讀全文

與古生物捕獵者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