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來物種有哪些
外來物種有:小龍蝦、水葫蘆、福壽螺、巴西龜等。
小龍蝦(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是甲殼綱、十足目、螯蝦科水生動物。也稱克氏原螯蝦、紅螯蝦和淡水小龍蝦。形似蝦而甲殼堅硬。成體長約5.6-11.9厘米,暗紅色,甲殼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條紋。幼蝦體為均勻的灰色,有時具黑色波紋。螯狹長。甲殼中部不被網眼狀空隙分隔,甲殼上明顯具顆粒。額劍具側棘或額劍端部具刻痕。
是淡水經濟蝦類,因肉味鮮美廣受人們歡迎。因其雜食性、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而在當地生態環境中形成絕對的競爭優勢。 其攝食范圍包括水草、藻類、水生昆蟲、動物屍體等,食物匱乏時亦自相殘殺。小龍蝦近年來在中國已經成為重要經濟養殖品種。在商業養殖過程中應嚴防逃逸,尤其是嚴防逃入人跡罕至的原生態水體。其對當地物種生態競爭優勢而導致破壞性危害。
該物種的范圍很廣,從墨西哥北部到佛羅里達州的埃斯坎比亞縣,從北到伊利諾伊州的南部和俄亥俄州,已在美國和其他地方廣泛引入,該物種也已被引入歐洲、非洲、東亞、南美和中美洲。
生活習性:
小龍蝦適應性極廣,具有較廣的適宜生長溫度,在水溫為10-30℃時均可正常生長發育。亦能耐高溫嚴寒,可耐受40℃以上的高溫,也可在氣溫為-14℃以下的情況下安然越冬。克氏螯蝦生長迅速,在適宜的溫度和充足的餌料供應情況下,經2個多月的養殖,即可達到性成熟,並達到商品蝦規格,一般雄蝦生長快於雌蝦,商品蝦規格也較雌蝦大。
『貳』 什麼是外來生物物種入侵
因人為和自然的原因,某一物種從其他生態系統引入或進入另一生態系統,該物種就稱外來物種。該物種的傳播、蔓延和擴散的過程,就稱外來生物入侵。
『叄』 外來生物和外來生物入侵有何區別與聯系
外來生物是指所有並非本地原有的生物,包括各種由其他地區引入的植物、動物。但生物的生存、繁衍必須與環境相適應。
對於大部分生物而言,忽然改變的新環境很難適應,因此無法成功存活、繁殖。同時如果一次進入的該生物數量太少,也無法完成繁殖的要求,無法構成擴張的種群。
有一些生物對新環境較能適應,成功地構建了新的種群。但如果這個生物在獲得食物或營養、占據棲息地、躲避天敵等多個方面優於本地物種(甚至直接捕食本地的其他生物),對本地的原有生態系統造成明顯破壞,這就成了生物入侵。
簡言之,生物入侵都是由外來生物引起的。但外來生物大多因不能適應環境而死亡,只有少量的存活、繁殖,甚至構成入侵。
『肆』 身邊有哪些常見的外來入侵物種
外來入侵物種有水稻草,巴西龜,水葫蘆,一枝黃,小龍蝦等等。
『伍』 什麼樣的生物屬於外來物種有哪些特徵外來生物都會導致生物入侵嗎
幾千年來,大量的外來物種進入中國。只有可能帶來風險的外來物種才被稱為外來入侵物種,包括植物、動物和病原體、昆蟲。一般來說,它們指的是昆蟲和植物,而且危害很大。筆者所在的陝西省也出現了很多外來入侵物種,主要有以下幾種描述。美國白蛾。
美國白蛾可以通過木材、苗木、食品、水果、包裝和運輸等方式傳播,主要依靠長途運輸和物流進行遠距離傳播,植物檢疫壓力很大,疫區內的各種農產品都無法運往國外。美國白蛾是一種雜食性害蟲,原產於美國和加拿大。它常以各種闊葉樹、農作物和雜草等為食。在嚴重的地區,森林資源一度被破壞,農作物大面積減產,大量白蛾飛來飛去,嚴重影響當地農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軍蟲。近三五年來,軍蟲從緬甸侵入雲南,然後每年從雲南、四川、廣東等地向北蔓延,造成嚴重危害。
軍蟲也原產於美國,並通過各種途徑入侵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它的特點之一是不能在溫帶和寒帶地區越冬。每年春天和夏天的季節只能從南方遷移到北方。草地貪夜蛾別名行軍蟲,密布大量害蟲過境,沒有草,危害和蝗蟲都不多讓。草地上的貪夜蛾是雜食性害蟲,對禾本科作物危害很大,一旦出現分化,還可能對其他作物、雜草和樹木造成危害,由於其種群數量大,一年可繁殖多次,每年的危害性非常大,往往通過氣流傳播很遠,一天可飛300公斤,這種爬行性只能通過全國聯防機制來消除和最大程度地減少。
『陸』 什麼叫外來物種
外來物種或稱非本地種、非土著種。包括自然入侵的物種、無意引進的物種、有意引進的物種以及基因工程獲得的物種或變種和人工培育的雜種。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外來物種定義為: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的物種、亞種或以下分類單元,包括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在自然分布范圍之外,在沒有直接或間接引入或人類照顧之下,這些物種不可能存活。
『柒』 什麼是外來有害生物
生物入侵現在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問題。這裡面涉及到的很多概念,包括外來物種。外來物種從科學上講是指一個生態系統,如果原來不屬於這個生態系統,它是被引入進來就叫做外來生物。這裡面有一個外來入侵物種,所謂入侵就是特指那些有害的,就是有益的物種我們需要它,不叫入侵。因為入侵,侵略都不是有好處的,對人類健康、農業、生物多樣性有害的物種叫做入侵物種。入侵物種從原產地的擴散,傳播,以致導致新的生態系統里的危害整個爆發的過程叫做生物入侵。
現在有幾個數字,農業部調查的主要外來有害生物對農業的影響,這個數字是每年造成的損失有500多億這樣的數字。國家環保總局現在的環保部也做過評估,每年外來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大概是1000多個億人民幣,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1%以上,這跟其他國家的情況差不多。像美國也是,外來生物造成的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以上,是受害最重的國家之一。
方法很多,首先從源頭上考慮,因為傳入的途徑主要是人為方式。國家各部委,比如說海關,國家質檢總局他們就管這一塊,防治外來生物通過人為方式帶入國內。這一塊有國內的檢疫,主要是國家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做這一塊。國門有一道防線,國內有一道防線。
一旦發生有害生物,各個地方都有保護部門進行檢疫,他們都要管轄這些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有這樣一套體系。從自然保護的角度也好,是我們的環保部做這一塊,從保護區,各地生態的需要,他們有什麼樣的規定。有什麼東西要引進來,有什麼東西要進行評估,將來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都做了一些這樣的准備。
『捌』 外來入侵種"和"外來物種"的區別
外來入侵種和外來物種的區別為:范疇不同、途徑不同、影響不同。
一、范疇不同
1、外來入侵種:外來入侵種特指的是有害的外來物種,其范疇小於「外來物種」。
2、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即在沒有直接、間接引入或人類照顧之下而不能分布)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二、途徑不同
1、外來入侵種:外來入侵種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從原生地傳播到入侵地。
2、外來物種:外來物種通過遷移或引入,逐漸適應遷移地或引入地的自然生存環境並逐漸擴大其生存范圍。
三、影響不同
1、外來入侵種:外來入侵種會使得缺乏自然天敵的外來物種迅速繁殖,並搶奪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進而導致生態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種的減少和滅絕。
2、外來物種:外來物種會增加引種地區生物的多樣性,也會極大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玖』 什麼是物種,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
物種是一群可以交配並繁衍後代的個體,外來物種和外來入侵物種主要指那些可能排擠環境中的原生種,破壞當地生態平衡,甚至造成對人類經濟的危害性影響的物種。
物種:
簡稱「種」,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基本單元與核心。它是一群可以交配並繁衍後代的個體, 但與其它生物卻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後產生的雜種不能再繁衍。Mayr1982年對物種進行了重新定義他認為物種是由居群組成的生殖單元和其它單元在生殖上是隔離的, 在自然界占據一定的生態位。
外來物種:
是指那些出現在其過去或現在的自然分布范圍及擴散潛力以外(即在沒有直接、間接引入或人類照顧之下而不能分布)的物種、亞種或以下的分類單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繼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體。外來物種的「外來」是以生態系統來定義的。
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形成的,系統中的物種經過成百上千年的競爭、排斥、適應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現在相互依賴又互相制約的密切關系。一個外來物種引入後,有可能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被排斥在系統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這個引進種可能成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變或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生物多樣性。
如紅火蟻、福壽螺、布袋蓮、非洲大蝸牛、巴西龜、松材線蟲等。
標准:
1、通過自然原因或有意無意的人類活動而被引入一個非本源地區域。
2、在當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態系統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具有高生長速度、強大繁殖能力和快速蔓延的能力。
3、可耐受各種環境,可以改變生長模式以適應現有環境,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地理結構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
影響:
生態影響:
對個體的影響
入侵種對於本地種個體具有著快速而顯著的影響。例如,個體在面臨入侵的捕食者或競爭者時,生長或生殖率會出現明顯的下降。同時,生物個體的形態在面對入侵者時也會產生改變。個體也會由於入侵者的捕食或競爭而產生行為學上的反應,例如改變對資源的利用模式。
對遺傳的影響
入侵種和本地種之間可以通過直接的基因交流——例如雜交(hybridization)和基因滲透(introgression),對本地種的遺傳產生影響。例如,入侵種與本地種之間可能通過雜交,產生一種新的、有入侵性的雜合體基因型,例如北美的平滑網茅(Spartina alternifora)與歐洲的S. maritima雜交可形成了一種新的更有入侵性的多倍體物種(S. anglica);入侵種和本地種可能還會雜交產生不育的雜合體,與本地種競爭資源,對於瀕危種其實是浪費配子;再如入侵種和本地種可能產生一群雜交體和廣泛的基因滲透,通過「基因污染」而導致本地種的滅絕。
入侵種也可以通過改變自然選擇的模式或本地種群間的基因流通間接影響本地種的遺傳。例如,當入侵種施加強烈的選擇壓力時,本地種的自然種群可能會改變其等位基因頻率;再如入侵種可能通過造成本地種種群的斑塊化, 從而切斷基因流動。
對種群的影響
種群的分布、結構(年齡或大小)以及增長率等,都會嚴重受到入侵種的影響。例如入侵種可能會通過佔領本地種的生態位,減少本地種的可利用資源,導致本地種種群的增長大大降低率,進而將本地種排斥出去。
對群落的影響
入侵種會嚴重的影響群落的組成與結構。盡管入侵種的大量遷入可能會增加總體的物種豐富度,但由於入侵種競爭力強,本地種往往被其取代,甚至群落的建群種也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進一步改變了原有的生境,導致其他的本地種的消失,引起生物多樣性的下降。例如引入澳大利亞北部的含羞草(Mimosa pigra)將開闊的莎草濕地轉變成灌木叢,導致一些特異的本地動植物失去其生境而消失。
此外,入侵種還可能通過對本地種的捕食、寄生等作用,影響到本地種的生存,進而改變群落的組成和結構。
對生態系統過程的影響
入侵種對一生態系統功能和過程的影響所引起的變化可發生在:
1、資源庫或供應速率;
2、動植物對資源的獲取率;
3、干擾體系。例如,入侵樹種Myrica faya通過固氮和增加土壤中可利用的氮而影響在貧瘠的火山土裡的演替進程。
入侵種也可以通過改變生境的物理特性而極大地改變生態系統功能。例如,非本地草食動物可導致大量的侵蝕與滑坡,因而嚴重地影響了溪流生態系統。
社會影響:
經濟損失:新病蟲害造成農業損失,外來物種通過改變生態系統所帶來的一系列水土、氣候等不良影響從而產生間接經濟損失。
健康威脅:引發人類新疾病,外來物種傳染病病原體中帶有本地不常見的類型,本地物種可能缺乏對於新病原體的免疫力,對人群具有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