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到底什麼是生物電
生物有電並非怪事,它早已存在,不過人們研究它、應用它,還只是近年的事。2000年前,古羅馬帝國流行一種奇怪的治病方法,用來治療頭痛、風痛等症狀。當一個人痛風發作時,醫生把病人帶到海邊潮濕沙灘上,在病人腳底放一條黑色大魚,此時病人就會感到腳底地發麻,一直麻到膝蓋為止,如此反復進行,可以治癒疾病。據說,此法曾治好許多達官貴人的病。到了1758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開始著手探究上述治病方法的奧秘。他把大墨魚埋在潮濕沙灘里,上面接一萊頓瓶,結果萊頓瓶發出火花,由此證明大黑魚放出的是電,卡文迪許證明電鱝放電不久,義大利科學家加伐尼在1791年發現在青蛙肌肉中也蘊藏著電能,他把這種電稱為「生物電」。這便是生物電名字的由來。
生物電的研究,對於農業生產也具有很大的意義。我們常常見到的向日葵,它們的花朵能隨著太陽的東升西落而運動;含羞草的葉子,經不起輕擾,一碰就會低眉垂著頭害起羞來。這些植物界中的自然現象,都是因為生物電在起作用的緣故。植物中的生物電,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呢?有人曾做過如下的實驗:在空氣中,將一個電基放在一株植物的葉子上,另一電基放在植物的基部;結果發現兩個電極之間能產生30毫伏左右的電位差。當將同樣的一株植物放在密封的真空中時,由於植物在真空中被迫停止生命活動,所以植物基部和葉片之間的電壓也就消失了。空虛實驗有力地證明,生物的生命活動,是產生生物電的根源.
生物電決定健康作為生命本質特徵的生物電系統,與人體健康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的密切聯系。一塊壽命很長的蓄電池,如果在得不到充電的情況下長時間不間斷地連續使用,就會使它在短時間內遭到無法修復的破壞而報廢;人體也像一塊大的「蓄電池。因緊急工作而連續幾天不合眼而導致猝死的事件屢有報道,這提醒我們,人也要善於使用人體這塊大「電池」。研究證明,正是由於生物電對人體的決定性影響,空氣中的帶電粒子——離子進入人體後,會改變人體的生物電的狀態,對人體產生影響。
一些研究結果充分表明,經常給人體補充電能量,體生物電和促進人體生物電的正常循環、流動來實現的。可以取得葯物所不及的效果。要把健康保持到100歲,永遠不要忘記隨時隨地給自己「充電」。
人體生物電療法為什麼能治病
人體生物電療法基於外加電場(磁場),對人體電場(磁場)的影響和人體電場與疾病的關系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屬於中醫學的外治范疇,因為能量級高,所以能夠快速打通經絡、穴位,活血化瘀、平衡血液酸鹼度,凈化血液。消腫止痛、增強筋骨、平衡人體生物電場,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活化細胞,延長細胞的壽命。
人體生物電療法即將220V交流電經人體調控為人體容易接受的生物電流,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或順經上穴,根據不同的病症、部位,使用不同電流、電壓同時配合不同手法施治,一般在幾十幾秒至幾十幾分鍾便可打通經絡,產生明顯效果。
人體一旦沒有了生物電,人體即變成屍體。生物電是人類生命的元素,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生物電療法是及臨床醫學,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的新型醫用高科技治療設備。在發達國家人們用來預防及治療疾病的首選。
❷ 如何使用生物電調理肌肉拉傷黏連
我經常踢足球,打籃球,剛開始的時候也是經常拉傷,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就好一些。拉傷之後不要直接就運動,慢慢的調理。建議你,在運動前做好熱身,就不會拉傷,這個很重要!!
正確處理肌肉拉傷的對策
不少運動人士都有過肌肉拉傷的經歷,但對於肌肉拉傷時的最佳處理方法卻不一定十分清楚。下面就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炎(兩種影響肌肉的疼痛狀態)的區分以及處理技巧作一簡單的介紹。
慢性肌腱炎和滑囊炎是兩種常見的發生在肌肉和骨骼之間的疾病。慢性肌腱炎是一種肌腱的炎症。肌腱位於肌肉的末端,連接著骨骼。如果肌腱發炎了,隨著肌肉或關節的運動就會伴有急性或慢性的疼痛。滑囊炎是粘液囊的炎症。滑囊中充滿了液體,它環繞著關節或肌腱,引導和潤滑著肌肉和關節。滑囊炎症的特徵為劇烈的疼痛,運動時更為突出,關節活動受限。
如果慢性肌腱炎或滑囊炎不很嚴重,痊癒後不會有後遺症。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痊癒的時間為2到6周。休息或正確的關節運動,恢復性的伸展運動和關節康復鍛煉以及物理治療都是非常有效的。這些治療方法可減輕疼痛,避免組織結疤,並盡可能地使受傷處恢復原來的功能。
當你受傷的時候,最好去請教一位運動醫學專家,因為他更懂得肌肉和骨骼的健康和損傷,並能夠確切地診斷你是肌肉損傷、撕傷,還是肌腱拉傷,韌帶拉傷或是滑囊的不適。這一點對肌肉損傷的治療及康復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在鍛煉中不幸受傷,請記住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的英文單詞RICE(米)。它實際上代表著:R-休息,I-冷敷,C-加壓包紮,E-提高患肢。
休息可避免更嚴重的傷痛。
冷敷受傷的區域,每兩小時至少冷敷10分鍾,以減輕疼痛和腫脹。
用彈性綳帶包紮、壓緊受傷部、減輕腫脹。
抬高受傷肢體的,促使淤血從受傷處流出。
冷敷還是熱敷取決於受傷的組織。
冷敷。使受傷區域麻木可減輕疼痛。冷敷同時收縮血管,限制對受傷處的供血,減輕腫脹,同時還可減輕肌肉痙攣。如果某個區域運動時疼痛,或運動後腫脹,可使用冰塊。最好是受傷之後每兩小時用一個冰袋冷敷大約15分鍾。對於一般性的不適,每天用一個冰袋敷2——3次。如果覺得太冷,可在冰袋和皮膚之間放一塊毛巾。
熱敷。一般在受傷的後期,通常4到5天後用熱敷。熱敷可加速局部區域的供血,把治癒細胞帶到傷處,舒緩緊張的肌肉。每天可多次用蒸汽、熱毛巾或微波加熱的暖袋進行治療,每次10——15分鍾。為了防止太熱,可用毛巾或衣物蓋在熱源與皮膚之間,但不要睡在電熱毯上。
如果運動後受傷部位有腫脹,表明不適於再進行運動了。你需要休息並冷敷受傷處48——72小時。要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對鍛煉作相應的調整。
當然,防患於未然是最好的!正確地做拉伸運動,運動前進行熱身,注意身體的感受,在感覺疼痛或不適時立即停止運動。
❸ 臧生堂生物電灸導儀使用方法
摘要 (1)腦有腦電,心有心電,如:在醫院做腦電圖、心電圖,人體的每個細胞都是帶電的。
❹ 生物電是什麼
生物電是生物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電位和極性變化。它是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類物理、物理一化學變化,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表現,也是生物活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徵。
200多年前,人類就發現動物體帶電的事實,並利用電鰩所發生的生物電治療精神病。18世紀末,L.伽伐尼發現蛙肌與不同金屬所構成的環路相接觸時發生收縮的現象,提出「動物電」的觀點。但被伏特推翻證明蛙肌的收縮只是由於蛙肌中含有導電液體,將綁在青蛙肌肉兩端的不同金屬連接成閉合迴路,這才是產生電的關鍵。
生物電醫學運用生物電共振波對人體失衡的生物電進行矯正的技術。生物電是生命功能的本質,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人體的任何一種生命活動無不和生物電密切相關。
神經細胞、心肌細胞和肌細胞等細胞在正常活動時有生物電產生,有病的時候生物電也發生異常。檢測和分析生物電是否正常可以診斷疾病。如檢測大腦神經細胞電的腦電圖,檢測心肌細胞的心電圖,肌細胞電的肌電圖。
❺ 生物電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在人體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假設如下
生物電現象是指生物機體在進行生理活動時所顯示出的電現象,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人和動物的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最為明顯。細胞內外的液體中含有一些帶正負電的離子,離子數量不等,決定細胞內外液體濃度的高低不同,因此細胞內外產生電位差,細胞具有半透性,它可以允許或拒絕某種離子進出,當細胞興奮時,膜的半透性發生變化,於是細胞內外的濃度也會發生變化,細胞內由負電位變成正電位。所有細胞均用生物電來促進和控制新陳代謝,生物電產生的電脈沖沿神經纖維傳送多種信息。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我們人體是由許多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我們機體的最基本的單位,因為只有機體各個細胞均執行它們的功能,才使得人體的生命現象延續不斷。同樣地,我們若從電學角度考慮,細胞也是一個生物電的基本單位,它們還是一台台的「微型發電機」呢。原來,一個活細胞,不論是興奮狀態,還是安靜狀態,它們都不斷地發生電荷的變化,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物電現象」。細胞處於未受刺激時所具有的電勢稱為「靜息電位」;細胞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電勢稱為「動作電位」。
電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生物學家認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合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但是,生物電的電壓很低、電流很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量到,因此生物電直到1786年才由義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首先發現。
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興奮性、興奮與興奮傳導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電有關。了解了生物電的現代基本理論,對於正確理解這些概念以及心電、腦電、肌電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義。細胞生物電現象有以下幾種:
1、靜息電位
組織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或稱為膜電位。細胞在安靜狀態時,正電荷位於膜外一側(膜外電位為正),負電荷位於膜內一側(膜內電位為負,)這種狀態稱為極化。如果膜內外電位差增大,即靜息電位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時,稱為超極化。相反地,如果膜內外電位差減小,即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則稱為去極化或極化。一般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如以膜外電位為零,膜內電位為-70~-90mv。
2、動作電位
當細胞受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因記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微電極置於細胞內,記錄到快速、可逆的變化,表現為鋒電位;鋒電位代睛細胞興奮過程,是興奮產生和傳導的標志。
鋒電位在示波器上顯示為灰銳的波形,它可分為上升支和一個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內的負電位迅速降低到零的過程,稱為膜的去極化(除極),接著膜內電位繼續上升超過膜外電位,出現膜外電位變負而膜內電位變正的狀態,稱為反極化。下降支是膜內電位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水平的過程,稱為復極化。鋒電位之後到完全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之前,還有微小的連續緩慢的電變化,稱為後電位。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和神經纖維、骨骼肌等細胞一樣,包括安靜時的靜息電位和興奮時的動作電位,但有其特點。心肌細胞安靜時,膜內電位約為-90mv。心肌細胞靜息電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經纖維相同。主要是由於安靜時細胞內高農度的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當心肌細胞接受刺激由靜息狀態轉入興奮時,即產生動作電位。其波形與神經纖維有較大的不同,主要特徵是復極過程復雜,持續時間長。心肌細胞的某一點受刺激除極後,立即向四周擴散,直至整個心肌完全除極為止。已除極處的細胞膜外正電荷消失,未除極處的細胞膜仍帶正電而形成電位差。除極與未除極部位之間的電位差,引起局部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復極時,最先除極的地方首先開始復極,膜外又帶正電,再次形成復極處與未復極處細胞膜的電位差,又產生電流。如此依次復極,直至整個心肌細胞的同時除極也可以看成許多電偶同時在移動,不論它們的強度和方向是否相同,這個代表各部心肌除極總效果的電偶稱為等效電偶。心臟的結構是一個立體,它除極時電偶的方向時刻在變化,表現在心電圖上,是影響各波向上或向下的主要原因。由於各部心肌的大小、厚薄不同,心臟除極又循一定順序,所以心臟除極中,等效電偶的強度時刻都在變化。它主要影響心電圖上各波的幅度。人體是一個容積導體,心臟居人體之中,心臟產生的等效電偶,在人體各部均有它的電位分布。在心動周期中,心臟等效電偶的電力強度和方向在不斷地變化著。身體各種的電位也會隨之而不斷變動,從身體任意兩點,通過儀器(心電圖機)就可以把它描記成曲線,這就是心電圖。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膜的超微結構研究的進展,人們更試圖從膜結構中某些特殊蛋白和其他物質的分子構型的改變,來理解膜的通透性能的改變和生物電的產生,這將把生物電現象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❻ 生物電的醫學應用
醫學物理學可歸納為物理學應用的一個支脈,它是將物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應用於醫學而形成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換句話說,醫學物理學系結合物理學、工程學、生物學等專業,應用於醫學上,尤其是在放射醫學或激光醫學。因此,醫學物理學也可與醫學電子學(醫學器材的研究)、生物醫學工程學(工程原理應用於生物與醫學),及保健物理學(分析、控制輻射傷害)等學科合作,共同促進醫學與生物科技的進步。它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醫學教育水平,促進了臨床診斷、治療、預防和康復手段的改進和更新進程。其主要研究內容有:1、人體器官或系統的機能以及正常或異樣過程的物理解釋;2、人體組織的物理性質以及物理因子對人體的作用;3、人體內生物電、磁、聲、光、熱、力等物理現象的認識;4、物理儀器(顯微鏡、攝譜儀、X線機、CT、同位素和核磁共振儀等)和物理測量技術的醫學應用。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它形成於本世紀五十年代,1974年國際醫學物理組織(IOMP)成立,1986年醫學物理分會以中國醫學物理學會的名義加入國際醫學物理組織。
隨著近代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的迅速發展,人們對生命現象的認識逐步深入,醫學的各分支學科已愈來愈多地把他們的理論建立在精確的物理科學基礎上,物理學的技術和方法,在醫學研究和醫療實踐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光學顯微鏡和X射線透視對醫學的巨大貢獻是大家早已熱悉的。光導纖維做成的各種內窺鏡已淘汰了各種剛性導管內鏡,計算機和X射線斷層掃描術(X-CT)、超聲波掃描儀(B超)和核磁共振斷層成像(MRI)、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術(PET)等的製成和應用,不僅大大地減少了病人的痛苦和創傷,提高了診斷的准確度,而且直接促進了現代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建立和發展,使臨床診斷技術發生質的飛躍。物理學的每一新的發現或是技術發展到每一個新的階段,都為醫學研究和醫療實踐提供更先進,更方便和更精密的儀器和方法。可以說,在現代的醫學研究和醫療單位中都離不開物理學方法和設備,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物理學和醫學的關系必將越來越密切。物理學不僅為醫學中病因、病理的研究和預防提供了現代化的實驗手段,而且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先進的器械設備。可以說,沒有物理學的支持,就沒有現代醫學的今天。
1、光學對醫學的影響
激光在醫學上已廣為應用,它是利用了激光在活體組織傳播過程中會產生熱效應、光化效應、光擊穿和沖擊波作用。紫外激光已用於人類染色體的微切割,這有助於探索疾病的分子基礎。在診斷方面,隨著各項激光光譜技術在醫學領域運用研究的廣泛開展,比如生物組織自體熒光、葯物熒光光譜和拉曼光譜在癌腫診斷及白內障早期診斷等方面的研究正在發展之中。激光光學層析(斷層)造影(OT)技術正在興起,它是替代X-CT的新興的醫療診斷技術。在治療方面,激光手術已成為常用的實用技術,人們可選用不同波長的激光以達到高效、小損傷的目的。激光已用於心血管斑塊切除、眼角膜消融整形、結石粉碎、眼科光穿孔、子宮肌瘤、皮膚痣瘤、激光美容和光動力學治癌(PDT)等方面。在診斷中使用的內窺鏡如胃鏡、直腸鏡、支氣管鏡等,都是根據光在纖維表面多次發生全反射的原理製成的。醫用無影燈、反光鏡等也是利用光學原理製成的。近場光學掃描顯微鏡可直接在空氣、液體等自然條件下研究生物標本等樣品,解析度高達20nm以上,已用於研究單個分子,有望在醫學領域獲得重要應用。利用橢圓偏振光可以鑒定傳染病毒和分析細胞表面膜。全息顯微術在醫學上應用也很廣泛。放射性對醫學的影響
射線在醫學領域應用極廣,這是基於人體組織經射線照射後會產生某些生理效應。射線可通過反應堆、加速器或放射性核素獲得。在病因、病理研究方面,利用放射性示蹤技術,使現代醫學能從分子水平動態地研究體內各種物質的代謝,使醫學研究中的難題不斷被攻破。例如弄清了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的膽固醇生物合成過程。現在放射性示蹤已成為現代醫學不可缺少的強大武器。放射性在臨床診斷上的應用已很普及,例如X光機和醫用CT。1895年倫琴在研究稀薄氣體放電時發現X射線。X射線發現後僅3個月就應用於臨床醫學研究, X射線透視是根據不同組織或臟器對X射線的衰減本領不同,強度均勻的X射線透過身體不同部位後的強度不同,透過人體的X射線投射到照相底片上,顯像後就可以觀察到各處明暗不同的像。X射線透視可以清楚地觀察到骨折的程度、肺結核病灶、體內腫瘤的位置和大小、臟器形狀以及斷定體內異物的位置等。X射線透視機已成為醫院的基本設備之。
1972年英國EMI公司的電子工程師洪斯菲爾得(G.H.Hounsfield)在美國物理學家柯馬克(A.M.Comack)1963年發表的數據重建圖像數學方法的基礎上,發明了X-CT,使醫學影像技術發生重大變革。現在X-CT在全世界得到廣泛應用,成為舉世公認的重大科技成就。柯馬克和洪斯菲爾得兩人也因此獲得1979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X-CT是利用X射線穿透人體某層面進行逐行掃描,探測器測量和記錄透過人體後的射線強度值,將這些強度值轉換為數碼信號,送進計算機進行處理,經過排列重建。在顯示器上就能顯示出該層面的「切片」圖。使用X-CT裝置,醫生可以在顯示器上看到各種臟器、骨骼形狀和位置的「切片」,病變的部位、形狀和性質在圖像上清晰可見,大大提高了診斷的精度。
X-CT的優越性在於它可以清晰地顯示人體器官的各種斷面,避免產生影像的重疊。X-CT具有相當高的密度解析度和一定的空間解析度,對腦瘤的確診率可達95%。對腹部、胸部等處的肝、胰、腎等軟組織器官是否病變有特殊功用,對於已有病變腫瘤的大小和范圍顯示也很清楚,在一定程度上X-CT還可以區分腫瘤的性質。目前,醫用X-CT已成為臨床醫學診斷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是一種先進的核醫學技術,它的解析度高,用生理性核素示蹤,是目前唯一的活體分子生物學顯示技術,PET可以從生命本原——基因水平作出疾病的早期珍斷。PET不僅可生產放射性核素,還可用於腫瘤學、神經病學和心病學的研究,它可為病變的早期診斷、療效觀察提供可靠的依據。
放射性在臨床中主要用於癌腫治療,針對對常規外科手術來說困難的疾病和部位(如腦瘤)而設計的粒子手術刀已得到了推廣,其中常用的有X光刀和γ光刀。快中子、負π介子和重離子治癌也在進行,它們對某些抗拒γ射線的腫瘤有良好的效果,但是價格高昂,世界上已有許多實驗室在臨床使用。其次,粒子手術刀對許多功能性疾病如腦血管病、三叉神經病、麻痹、惡痛、癲癇等也有很好的療效。另外,利用放射性可對醫療用品、器械進行輻射消毒,具有殺菌徹底、操作簡單等優點。
3、電磁學對醫學的影響
磁共振斷層成像是—種多參數、多核種的成像技術。目前主要是氫核( H)密度弛豫時間T 、T 的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向處於磁場中的人體照射,人體中各種不同組織的氫核在電磁波作用下,會發生核磁共振,吸收電磁波的能量,隨後又發射電磁波,MRI系統探測到這些來自人體中的氫核發射出來電磁波信號之後,經計算機處理和圖像重建,得到人體的斷層圖像.由於氫核吸收和發射電磁波時,受周圍化學環境的影響,所以由磁共振信號得到的人體斷層圖像,不僅可以反映形態學的信息,還可以從圖像中得到與病理有關的信息。經過比較和判斷就可以知道成像部分人體組織是否正常。因此MRI被認為是一種研究活體組織、診斷早期病變的醫學影像技術。
MRI與X- CT和B超比較,X- CT及B超只能顯示切面的密度分布圖像,而MRI圖像可以顯小切面的某一原子核同位素的濃度分布或某一參量(如弛豫時間)分布。因此MRI要比X- CT和B超獲得更多的人體內部信息,尤其是對於腦部病變和早期腫瘤病變的診斷,MRI更具有優越性。
由於人體內存在電磁場,可為醫學疾病的診斷提供重要的檢測依據。故腦電圖、心電圖早已用於腦部疾病、心臟疾病的診斷,與之相對應的腦磁圖、心磁圖在醫學診斷上更為准確有效,但由於技術和價格等原因在臨床診斷上尚未得到廣泛應用。對肺磁圖的認識則較晚,它對肺部疾病(如塵肺病等)的診斷比X射線更為有效。目前,有些發達同家已把它作為肺部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
由於原有X射線造影劑(鋇餐)效果不夠理想,人們研製了磁性X射線造影劑,現在已用於臨床診斷。這是一種具有磁性的流動液體,對X射線具有較好吸收率,通過改變外部磁場,它幾乎可到達身體內的任何待查部位,而且不會在體內凝固。
電子顯微鏡在醫學中應用廣泛,可用來觀察普通光學顯微鏡不能分辨的精細結構。如生物中的病毒、蛋白質分子結構等。電子顯微鏡根據電子束照射物體井成像的原理,利用電子束通過磁透鏡(基於磁聚焦原理)進行聚焦,然後通過加速電壓能產生波長很短的電子波,其放大倍數是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幾十倍甚至幾十萬倍。
另一方面,在醫學中利用電磁原理可改善人體內部的微循環,達到治病保健的作用,如血液循環機和各種磁療儀等;根據人體與電磁波的相互作用,在醫學上利用電磁能的熱效應進行腫瘤的高溫治療和一般熱療。粒子加速器在醫學中用來產生用於診斷或治療的射線,也可用來生產注入人體內利於顯像的放射性物質,它是利用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運動規律製成的。
4、聲學對醫學的影響
超聲在醫學中用於診斷和治療,由此形成了超聲醫學。超聲波在臨床診斷上的應用相當廣泛,它主要是利用超聲良好指向性和與光學相似的反射、散射、衰減和多普勒效應等物理規律,利用超聲發生器把超聲波發射到體內,並在組織內傳播。病變組織的聲阻抗與正常組織有差異,用接受器把反射和散射波接受下來,經過處理顯像後就可對病變進行診斷,比如A超、B超和多普勒血流儀等。
B超與X射線透視相比其結果的主要差別是:X射線透視所得出的是體內縱向投射的陰影像,而B超得出的是縱切面的結構像,在切面方向沒有重疊。可以准確判斷切面的情況。
為了提高某些微小病灶(例如小肝癌等)的檢出水準,聲學中的非線性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近來,非線性參量成像已成為超聲診斷的—個研究熱點,二次諧波成像是最新發展的方法之一。二次諧波的應用基於聲學造影劑,在超聲診斷時預先注入人體待查部位超聲造影劑,這樣可增加血流信息,有利於病灶的顯示,二次諧波成像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已受到廣泛的重視。
超聲在治療方面的應用是基於超聲在人體內的機械效應、溫熱效應和一些理化效應。有超聲碎石、超聲升溫治癌、超聲外科手術刀以及超聲葯物透入療法,超聲可用於治療硬皮症、血管疾患、腰腿疼、精神病等許多種疾病。臨床上使用的有多種超聲治療機。另外,超聲在美容中用於超聲潔牙、超聲減肥等。
在醫學上用來進行活體觀察的聲學顯微鏡,是利用聲波來獲得微觀物質結構的可見圖像技術,它是集聲學、壓電、光學、電子學和計算機等成果於一體的高科技儀器。
目前,物理學在醫學應用中的深度和廣度正在進一步拓展,往往需要綜合利用多種知識,比如能迅速緩解疼痛病狀的聲電療法,就是綜合利用了超聲和交流電。在其他方面,液晶在醫學上已用於醫療熱譜圖(診斷乳癌、血液疾病等)和其他顯像技術中。超導等技術在醫學中也有應用。
總之,物理學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現代醫學對物理學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我們相信物理學在醫學中將會獲得更多的應用,並為醫學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❼ 生物電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神經細胞、心肌細胞和肌細胞等細胞在正常活動時有生物電產生,有病的時候生物電也發生異常。檢測和分析生物電是否正常可以診斷疾病。如檢測大腦神經細胞電的腦電圖,檢測心肌細胞的心電圖,肌細胞電的肌電圖。
神經沖動的傳導就是最典型的生物電現象。
❽ 什麼是生物電
生物電是生物的器官、組織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發生的電位和極性變化。它是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一類物理、物理一化學變化,是正常生理活動的表現,也是生物活組織的一個基本特徵。
200多年前,人類就發現動物體帶電的事實,並利用電鰩所發生的生物電治療精神病。18世紀末,L.伽伐尼發現蛙肌與不同金屬所構成的環路相接觸時發生收縮的現象,提出「動物電」的觀點。
1960年,電子計算機開始應用於電生理的研究,使誘發電位能從自發性的腦電波中,清晰地區分出來,並可對細胞發放的參數精確地分析計算。
(8)生物電怎麼使用擴展閱讀:
生物電的應激性:
活的生物體具有應激性,即當它受到一定強度(閾值)的刺激作用時,會引起細胞的代謝或功能的變化。這種引起變化(突奮)的刺激要有一定的變化速率,緩慢地增強刺激強度不能引起應激反應。
如用直流電作刺激,通電時的應激反應發生在陰極處,斷電時的應激反應則發生在陽極處。應激反應之後,要經過一段恢復時期(不應期),才能再對刺激起反應。在應激反應過程中,常常伴有細胞膜電位或組織極性的改變。
植物的局部電反應 植物的應激性很緩慢並往往局限於受到刺激的區域。它的反應強度,決定於刺激的強度,在刺激作用點上產生負電位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電
❾ 生物電的應用
生物體內廣泛、繁雜的電現象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反映,在一定條件下,從統計意義上說生物電是有規律的:一定的生理過程,對應著一定的電反應。因此,依據生物電的變化可以推知生理過程是否處於正常狀態,如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等生物電信息的檢測等。反之,當把一定強度、頻率的電信號輸到特定的組織部位,則又可以影響其生理狀態,如用「心臟起搏器」可使一時失控的心臟恢復其正常節律活動。應用腦的電刺激術(EBS)可醫治某些腦疾患。在頸動脈設置血壓調節器,則可調節病人的血壓。「機械手」、人造肢體等都是利用肌電實現隨意動作的人-機系統。宇航中採用的「生物太陽電池」就是利用細菌生命過程中轉換的電能,提供了比硅電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預見生物電在醫學、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領域將會不斷開發其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