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遠古生物都有什麼
長頭龍
長頭龍因頭長而得名,迄今所發現的最長的長頭龍頭骨有2.7米長。長頭龍體長可達10米,身體質量可達10噸。它有4個大大的鰭、強壯的頜、巨大的頭和短而尖的尾巴,吻部又長又尖,嘴裡長滿利齒。在1.1億~9800萬年以前,長頭龍生活在大洋洲附近的海域。在水中游泳時,長頭龍靠尾巴左右擺動以推動身體前進,四肢則用來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
安第斯達科龍
最近,發現了一種兇猛的海洋怪物的化石。這種海洋怪物在1.35億年前曾經橫行於太平洋海域,研究人員根據一部科幻電影中怪物主角的名字,給它起了一個綽號——「哥斯拉」。它的學名是「安第斯達科龍」,是現代鱷魚的遠親。安第斯達科龍沒有腳,長著鰭狀肢,還有像舵一樣的尾巴,以及一個形似食肉恐龍的腦袋。
海中蛇頸龍
在9500萬~9300萬年前北美大陸附近的海域,生活著一種海中蛇頸龍,它的獨特之處是有一個6米長的脖子和3米長的尾巴,而它的軀幹部分也只有3米。海中蛇頸龍的長脖子就像吸塵器的長管子,能把獵物吸入口中;它的長脖子還增加了頭部與身體之間的距離,增強了它的隱身功能。海中蛇頸龍的腦袋相對較小,嘴裡長有可怕的利齒。魚或烏賊一旦被吸進去後,就會被恐頭龍的牙齒擋住而無法逃離,而被吸進的水卻可以方便地吐出。海中蛇頸龍長著4條鰭狀肢,每條的長度相當於一個成人的高度,這讓它游動起來十分有力。海中蛇頸龍喜歡把石頭吞入胃中,這些石頭不但能讓它順利沉入海底,而且還能幫助消化食物。
泰曼魚龍
2004年,加拿大的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具距今2.09億年前的大魚龍化石,體長居然達21米,刷新了最長魚龍化石的紀錄。魚龍具有鰭狀構造與流線型的頭,外形和現代的海豚極為相似,它的體型適合游泳,游泳速度非常快。大魚龍是魚龍中體型最大的品種,體長一般在6米以上。地球歷史上眼睛最大的動物是泰曼魚龍,在它的頭部兩側有一對圓圓的大眼睛,眼睛直徑最大可達30厘米;而現代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眼睛是藍鯨的眼睛,直徑也才15厘米。泰曼魚龍的嘴巴長而尖,上下頜上各長著一長排錐狀的牙齒。泰曼魚龍的獨特之處是,可以在光線暗淡的夜間或者一片漆黑的深海里追捕烏賊、魚類等獵物。泰曼魚龍的潛水本領也很出眾,可以在600米以下的深海里待上20分鍾左右。
無齒龍
在遠古海洋中還有一種像大海龜的無齒龍,它的身體又寬又平,生活在2.25億年前歐洲大陸附近的海域,它的體長約為1米。無齒龍看上去非常像今天的海龜,所以它又叫「礫甲龜龍」。事實上,它與海龜沒有多少親緣關系,屬於一種古生盾齒龍。無齒龍的背部和腹部都覆蓋著骨質甲片,可以保護它抵禦大型海生爬行動物和海中其他食肉動物的攻擊。無齒龍雖然沒有牙齒,但它的上下頜演化成兩片硬喙,有些像鴨嘴,可以啃下岩石上的水生貝殼類動物,並用來碾碎食物。
巨頭幻龍
令魚兒膽顫心驚的「海洋殺手」是巨頭幻龍,它們有點像鱷魚,滿嘴長滿了釘狀尖牙。巨頭幻龍主要生活在歐亞地區的海域里,它身長4米,出現於2.3億年前,是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動物之一。巨頭幻龍天生是水棲動物,它們有時喜歡到沙灘上來曬太陽。到了繁殖季節,母幻龍也像海龜一樣拖著沉重的身體到沙灘上來產卵。
瘤龍
一種身上長滿疙瘩的瘤龍曾經在地球各地的海洋中肆無忌憚地橫行霸道,它是一種最早在北美發現的巨型滄龍,體長有13米左右,光是腦袋就有1.8米長。這種怪物在海里橫沖直撞,捕食所有可以吃的東西,所向無敵。分析瘤龍胃部殘余物的化石,古生物學家發現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甚至包括小滄龍和蛇頸龍。雖然瘤龍的生存年代比較短,在白堊紀後期(距今8500萬~7300萬年前)出現後不久又滅絕,但是,瘤龍是那個時期最重要且分布最廣的食肉動物,它們的化石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現。
② 地球到現在一共滅絕了多少種動物
根據歷史記載,近2000年來,有110多種獸類和139種鳥類已從地球上消失,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滅絕的。
據有關資料估計,我國野生動物約有 4000種處於瀕危和受威脅狀態,大約有 398種脊椎動物處於瀕危狀態,占脊椎動物總數的7.7%。處於瀕危狀態的高等植物 1019種,占高等植物總數的 3.4%。近 50年來,約有200種植物滅絕。
有4.7萬種脊椎動物(絕對正確),有大約300種野生植物瀕臨滅絕
世界12種瀕臨滅絕動物
1.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屬於鯨目(Cetacea),白暨豚科。
識別特點為:吻突狹長,長約300毫米。額部圓而隆起。背鰭三角形,位於身體的3/5處,有低皮膚脊與尾鰭相連。頭頂的偏左側有一個能啟閉自如的呼吸孔。尾鰭水平向,向緣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亟待加強保護。.產於長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它們大約在長江生活了2500萬年,有「活化石」的美稱。由於數量奇少,被列為中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2..蘇門答臘虎 在野生狀態下只有20隻。隨著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裡海虎的滅絕,人們預計,這一物種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在地球上消失。
3.剛果瓜蘭巴(Garamba)國家公園擁有世界僅存的不足25隻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將可能在地球上徹底消失。 北部白犀牛與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較大差異,他們曾在烏干達大量繁殖,但是由於當地說什麼的疏於保護而漸漸消失。在瓜蘭巴國家公園中,它們的數目曾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達到35隻,在2003年4月為30隻,其後有6隻被殺,4隻新出生,上個月,又有2隻被獵殺,同時還有近千頭大象被殺。
4.奧里諾科鱷魚:南美洲體形最大的食肉動物,也是地球上12種最瀕臨滅絕的物種之一。
5. 僧海豹(monachus-monachus ormonkseal) 據專家估計,世界上僅有500隻,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灘生態環境變壞的影響,被漁民大量捕殺。
6.小嘴狐猴(Mouse lemur) 世界最小的猴類,生活在馬達加斯加。
7. 蘭.坎皮海龜(L. Kemp』sRidleyTurtle)目前全世界范圍內12種最瀕危動物中唯一數目成增長趨勢的動物。需經歷11-35年成長期。
8.奧瑞納克鱷魚(OrinocoCrocodile,學名為Crocodylusintermedius) 僅有250-700隻在野外生存。主要在古巴和委內瑞拉境內。
9泰國豬鼻蝙蝠
10. 夏威夷蝸牛
11.微型豬(pigmyhog,學名為Sussalvanius) 世界上最小的豬,野豬的一種,主要生活在印度東北部。60厘米長,高約25厘米,成年豬不足10公斤。曾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大量存在,現在僅印度阿桑地區的瑪納斯國家公園擁有為數不多的幾頭。其基因與家豬的基因並無太大差別。
12.斯比克斯鸚鵡:
在野生狀態下,斯比克斯鸚鵡雖沒有完全滅絕但已經少得不能再少。1990年尋找這種鳥的鳥類學家僅僅找到一隻倖存的雄性鳥,生活在遙遠的巴西東北部地區。目前被人俘獲的大約31隻鳥是這種鳥能夠存續下去的唯一希望。
全世界有794多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環境保護而瀕臨滅絕
76科300餘種植物瀕臨滅絕
以上資料只是人類目前所知,不知道還有多少不知名的物種正在消失。
③ 中國李氏的來源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復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勛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於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4、春秋時趙國將領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車,其後以李命姓。
5、為北魏代北復姓所改。北魏時有代北復姓叱李氏、高護氏,隨孝文帝入中原後,改為單姓李氏。見《魏書官氏書》、《通志.氏族略》。
6、少數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邊朝鮮族常見姓氏有李姓。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字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李白
(701-762) 唐隴西成紀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於安西都護府所屬碎葉城。後嘗寓山東,故亦稱山東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少有逸才,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十歲通詩書,被稱為「天才英特」。喜縱橫術,擊劍任俠,輕財重施。玄宗天寶初,入長安,經賀知章、吳筠推薦,詔供奉翰林。不善政治,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在洛陽結識杜甫。二人於詩壇齊名,並稱「李杜」。安史之亂時,曾與永王一起平亂。後兵敗,坐流夜郎,中途遇赦東還,依族人當塗令李陽冰。不久病卒。其詩風雄奇豪放、清新飄逸,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有《李太白集》。
李升
五代時前蜀成都人,小字錦奴。長於寫蜀中山水,細潤中有氣韻,極為米芾所推賞。畫《高賢圖》,蒼茫類董源,而秀雅似王維。得李思訓筆法,而清麗過之。亦稱「小李將軍」。嘗於益州聖壽寺壁畫《三峽圖》、《霧中山圖》各一堵。大聖慈寺畫《漢州三學山圖》、《彭州至德山圖》、《二十四化山圖》等傳於世。
李昱
元明間浙江錢塘人,字宗表,號草閣。元末避居永康、東陽間,授徒為業。明洪武中官國子監助教。有《草閣集》。
李昪
(889-943) 五代時南唐創建者。徐州人,一說海州人,字正倫。仕吳,為鎮海軍節度使副使、行潤州刺史、左僕射。天祚三年代吳稱帝,建國號大齊,以金陵為西都、揚州為東都。自雲唐玄宗十六子永王璘後裔,升元三年,復姓李,改名昪,改國號大唐,史稱南唐。在位七年。卒謚烈祖。
李畋
宋成都華陽人,字渭父,一作渭卿,自號穀子。太宗淳化三年進士。以學行為鄉里所稱。甚得張詠器重。累官知滎州。神宗熙寧中致仕。卒年八十七,一作九十。有《孔子弟子傳贊》、《道德經疏》、《張乖崖語錄》、《穀子》及歌詩雜文。
李鉉
北齊渤海南皮人,字寶鼎。家貧,春夏務農,秋冬入學。從師學《詩》、《書》、《三禮》及《左氏春秋》,又從大儒徐遵明受業五年,稱高第。撰定《孝經》、《論語》、《毛詩》、《三禮》義疏及三傳異同等合三十餘卷。舉秀才,除太學博士。後刪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齊文宣帝時,累遷至國子博士。
李文甫
(1892-1911) 清廣東東莞人,字熾。光緒三十四年在香港與汪精衛、胡漢民共組同盟會南方支部。任《中國日報》經理,兼《時事畫報》等政,宣傳革命。宣統二年參加廣州新軍起義。次年參加廣州起義,進攻督署,被捕犧牲,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文忠
(1339-1384) 明初鳳陽府盱眙人,字思本,小字保兒。朱元璋姊子。十四歲至朱元璋軍中,從姓朱。龍鳳十二年,下杭州,加浙江行省平章事,復李姓。好學問,通曉經義,為詩歌雄駿可觀,家居恂恂若儒者。嘗勸帝少誅戮,勿近宦官,忤旨,屢被譴責,遂得疾病死。追封岐陽王,謚武靖。
李世民
唐朝皇帝。遍祖次子。隋末,勸父舉兵反隋,征服四方,成統一之業。高祖武德元年,為尚書令,進封秦王。屢有功績。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兄李建成及弟李元吉,遂立為太子。旋受禪即帝位,尊父為太上皇。銳意圖治,善於納諫,去奢輕賦,寬刑整武,使海內外昇平,威及域外,史稱貞觀之治。鐵勒、回紇等族尊之為「天可汗」。在位二十三年,以服「長生葯」中毒死,謚文皇帝。
李百川
(1721?-1771後) 清浙江人,一作山西人,據今人考證,可能為江南人。家境屢遭變故,生計困窘,曾為鄉塾。性喜談鬼,多讀野史稗乘,乾隆十八年起作《綠野仙蹤》,至二十七年成書。
李自成
(1606-1645) 明陝西米脂人,初名鴻基,小名黃來兒、棗兒。幼年貧苦。天啟六年,為米脂縣銀川驛驛卒,崇禎三年被裁,遂聚眾起事,投高迎祥。迎祥號闖王,被俘遇害,自成繼其名號,後為孫傳庭所敗,首領多降,獨自成隱匿於豫陝山中,堅持不稍屈。然復起復敗。後入河南以「迎闖王,不納糧」為號召,復聚眾至百萬,占襄陽,稱新順王。又佔領西安,建國號大順,年號永昌。崇禎十七年佔領北京。旋為清兵及吳三桂軍所敗。四月二十九日,稱帝於北京。次日,棄城西走。永昌二年,於湖北九宮山遇害。
李時珍
(1518-1593) 明湖廣蘄州人,字東璧,號瀕湖。世業醫。官楚王府奉祠正。讀書不治經生業,獨好醫學,窮搜博採,歷時二十七年,閱書八百餘種,並隨時隨地進行實地考察,著成《本草綱目》一書,收錄諸家本草所載葯物一千五百十八種,新增三百七十四種,附葯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繪圖一千一百六十幅。另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
李秀成
(1823-1864) 清廣西藤縣人,原名以文。咸豐元年參加太平軍。以驍勇善戰,積功升地官正丞相、合天侯。石達開出走,擢為副掌率、合天交,與陳玉成共主軍政。咸豐八年,三河之戰大敗清軍。次年,封忠王。咸豐十年,用「圍魏救趙」之計,解天京圍,破清江南大營。經略蘇、常,東攻上海,西援天京。同治三年,困守天京,城陷被俘。有自述數萬言,旋被害。
李廣田
(1906-1968) 山東鄒平人。本姓王,因貧,過繼李姓舅父,改姓李,號洗岑。著有《詩的藝術》、《創作論》、《文藝書簡》、《春城集》、《畫廊集》、《李廣田散文選》等論著、詩及散文。
李四光
(1889-1971) 湖北黃岡人(祖父母蒙古族厙李氏,後為李姓,落籍湖北黃岡,母漢人)。原名仲揆,小字福生,改名四光。著名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創立人。曾留日,1910年回國,武昌起義,參加革命。1913年赴英留學,入伯明翰大學,專攻地質。1920年回國。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全國政協二至四屆副主席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中共九屆中央委員。病逝於北京。生平一直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以及地質力學的研究,作出卓越的貢獻。著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中國地質學》、《冰期之廬山》、《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以及文集《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立三
(1899-1967) 湖南醴陵人。幼名鳳生,學名隆郅等,號柏生等,後改名立三。1919年赴法勤工儉學。1921年與陳延年、周恩來等在巴黎組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去安源從事工人運動,領導了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之後,任中共武漢區委書記、上海區委職工委員會書記。1925年改任上海總工會委員長,參加領導「五卅」運動。後當選中華全總執委。1928年當選為中共政治局常委,兼任秘書長、宣傳部長。1930年在任中央政治局委員期間,曾犯「左」傾冒險主義錯誤。後去莫斯科學習,參加赤色職工國際和外國文出版局工作,並主編《救國時報》。1946年回國後,先後任軍調部東北三人小組成員、東北局委員、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城工部部長,中共中央書記處第三辦公室副主席,勞動部部長,華北局書記等職。為中共四至八屆中央委員,五、立兩屆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屆常委。
李亞農
(1902,一作1906-1962) 四川江津人。又名旦丘。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科。1927後在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被捕。1932後出獄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系。1933回國。1942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華中建設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華東研究院院長。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上海分會主席。病逝。著有《中國的奴隸制與封建制》、《殷代社會生活》、《中國領主制和地主制》、《西周與東周》、《周族的氏族制與拓跋族的前封建制》及上例等。
李耳
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的創始人。他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一陰一陽為之道"的辯證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統論。
李冰
戰國時期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為國家農業生產、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貢獻,被後世奉為川神。
李廣
西漢時人,曾歷仕文、景、武帝三朝。多次參加反擊匈奴的戰爭,作戰70餘次,以勇敢善戰著稱。在任右北平太守時,匈奴數年不敢攻擾,稱之為"飛將軍"。
李皋陶
李崇鞠
李景湘
李觀
始祖:李觀,字遠寶,行二世居隴西年二十四舉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為太子校書,年二十九卒於京師,遷葬慶義鄉地名嵩原配。方氏歲同夫處,子三:李貫、賁、貴。
李觀
始祖:李觀,字遠寶,行二世居隴西年二十四舉進士,又舉博學鴻詞為太子校書,年二十九卒於京師,遷葬慶義鄉地名嵩原配。方氏歲同夫處,子三:李貫、賁、貴。
李勝
李勝,字行皆未詳,由撫州臨川之裔上徙居豐城正格鄉新城裡之湖茫前此蓋以七八世皆不可考見至是而族始著。
李文魁
東支第一支世祖:李文魁,字廷臣,元配虞公之女,有子二:長:李泮,次:李淳
李谷
始祖:李谷,字惟珍,又字德師,號養,民年二十七歲舉進士,官至集賢殿大學士,封趙國公,轉嶺南節度合,謚英烈王,生大唐昭宜天佑元年甲子八月初四日,歿周世宗顯德四年丁巳,葬興寧縣地名滬溪青劃舊洞賓卧地形稱將軍冢其行實詳廿二史載譜首。元配桂氏夫人,歿葬洛陽,生二子:長吉;次珙。繼配盧氏,誥封一品夫人,生天佑二年乙丑七月十五日,歿顯德二年乙卯塟箭崗嶺仙人斜坐形。生一子:琰。
李雄
始祖:李雄
李德護
李德護,一名德祜,字行之,號潛龍,元至正年生,明宣德年沒,葬十六都 三甲荷葉塘左側粟山蜈蚣形戌山辰向碑墓,乾隆庚子改建宗祠於墓左,嘉慶辛未迄甲戌次第重修,道光甲申復於祠前填補餘地增設花牆並設石榴於墓前以沖之蓋建祠籍以保墓而修墓益以培祠也。有圖傅。謹按老譜載,祖於洪武甲子由茶陵州遷居湘潭一百三地地名白石即今之十六都三甲龍船港下白石頭埠口也,其生年懷麓堂舊譜載至正甲申而無月日暾本堂宗譜至正甲申二月十一午時重修譜載至正乙已三月十一辰時今並剛其年月日時但書至正年號傅信不傅疑猶史之有闕文也。,重修譜載宣德年沒,無干支月日敦本堂宗譜則載宣德二年六月十五寅時沒,今依重修譜非敢擅刪,亦雲慎了至其世次自西平起則祖為二十二派自慶遠祖遷茶陵州起則祖為七派然今之居湘潭者邁衍歷蕃星羅暮布皆,祖之苗裔則固潭之初祖也,譜紀潭族必尊,祖為一派以別於前非畧先而詳後也,亦猶蘇明允紀近不紀遠之意雲爾。配段氏,茶夫州萬富之女,明洪武年生,宣德年後葬十六都三甲青石保黃桑市大湯湖右岸鴌形乾山異向四子以斌祔左四媳黃氏祔右再左則七派孫乾晹祔之各堆平列,妣於洪武戊申六月十七未時生,宣德辛亥十月二十九卯時沒,今盡則其年月日時但書洪武宣德年號非故也,子:以仁;以信;以文;以斌;以智
李太郞
李太郞,諱志揚,系江西吉安府廬陵縣第三都大王廟爐頭土地圳上李諱核公之子落籍湘鄉舊三十一都今十九都地名納灘,元至大三年庚戌八月十五日未時生,壽七十五,明洪武十八年乙丑四月初二日辰時故,葬納灘道觀山辛山乙向。配扈氏,元延佑元年甲寅二月十五日子時生,壽六十五,明洪武十一年戊午三月十一日申時故,葬十九都地名紫花塘屋後寅山申向。子一:華
李信
始祖01-006 李信,配靳氏,生子二:長南道,次從道。
李序典
河頭初祖:李序典,生卒未詳,子三,廷滿、廷忠、廷俸。
李富二
遷居鎮城始祖:李富二,謹案,公為,福十五公子始由開沙遷居邑中,福十五公以上詳開沙族譜茲謹奉,公為一世祖,公字用匯生明嘉靖巳亥時卒,萬厯丙申三月十五日申時,年五十有八,葬城北花山枝山向庚甲兼酉卯,配周氏,生明嘉靖辛丑十二月初五日卯時,卒萬厯戊子六月二十七日酉時,年四十有八,合葬,子一:良才。
李發泰
始祖:李發泰,諡福叟公,元癸卯至正二十三年十月十二日午時生,壽六十四,明丙午宣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辰時終,葬寶些毛塘下,因風水不便,遷石羊山金鋮形山丙。配李氏,一娘廠酉至正十七年八月初三日寅時生,年二十五辛酉洪武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巳時終,葬大蹶頭界山下東向。馬氏,二娘,即今羅尾馬家塘鎮乾女,乙巳至正二十五年六月初五日辰時生,年五十一乙末永樂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戌時終,葬毛塘下褒遷石羊山金鋮形癸山丁,生子四,均福,均愛,均軒,均興。 排行詩:
李火德
一派始祖:李火德,字處士,樂善累德濟人,利物生宋太祖乾德四年丙寅十一月初八日子時籍福建汀州府宣化縣石壁村李家坊,時宋鼎方新兵戈蔓野昆季避亂散處異鄉,公從汀郡之上杭縣勝運里豐朗崗家焉於宋仁宗嘉佑七年壬寅八月十五日吉時,壽九十七歲卒,葬福建汀州府梅花嶺火浪里丙向,孟博兩譜謂葬豐朗崗螃蠏游江形甲向系,九月丙午日寅時送到穴前,忽烈風猛雨,震電交作,送者逃避少焉雨霄,其填自成惟聚附因傅為天葬雲,配伍氏,卒葬府城學衙內。孟傅兩譜謂,葬伴公冢臂側甲向,副室陳氏五十六歲興伍繼卒,葬同學衙內。孟傅譜謂,葬同夫山溪背田瓏中木星火首飛雞落洋形山子三,名:乾、坤、巽,生女二按孟傅兩譜謂,長培乾次培雲三培坤存孝舊譜,公年六十尚未有嗣,因取貸東郊經陳潛宅觸犬吠人出覘退言曰:何人也。乃豐朗崗之無嗣翁也,公聞言悄然歸以語伍氏慰曰。毋彼壽殆天假以啟君裔也,當聞仁者必有後,請為納側室,遂邀媒禮聘卜筮偕止乃歸公之陳氏處子年直九性貞淑嬪六年生三子二女,後與伍氏同郭天年,相繼而終。
李觀隆
始祖:李觀隆,福二府召元季自鄉塘鄉三十都西康卜居手辦鄉十八都三橋之東。
李八
始祖:李八,義行載邑志配氏鈔氏楊氏,鈔生三子:思忠、將、宣。
李毓俊 李一慈
始世祖:李毓俊,福定漳州府海澄縣一世祖:李一慈,字文爆,遷居鄞縣家井巷。
李京
一世祖:李京,原名佯,字拍柔,一字昌大舊書太大公唐懿宗咸通二年辛巳生,原父昭王諱汭避黃巢亂南從居飲黃墩後梁縣平三年已巳,因梁篡唐啟卜得乾之二殳見龍在出之吉,遂於浮梁之界田後唐同光四年丙戌卒,以曾孫貴懋貴贈安南節度討撀使銀青光錄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殿中侍御史,葬界出佛王山風吹羅帶形乙向娶刺史方肱公女,贈夫人側室方氏,同贈夫人二妣同葬,界山大機嶺金錫煑陶形一墓 向,一墓乙向生子三:仲皋、仲安、仲亨。京公為三田始證譜載公生年,處不同世遠年,湮無可質寶唯老譜有南從事略一篇雲是,京公自敘 昭王生於開成庚申崩於乾符丙申則京公生年當依界出譜生於唐通辛巳為是我岩田前譜歷 公生於光啟丙午是時,昭王崩已九年矣不能無疑茲改而復志之以俟異日參考。
李玘
始祖:李玘,字德溫仃一配戰氏生子三:岊、忌、平。
李性泉
一世主:李性泉,明鄉飲大實名字,生卒俟考由常州府無錫縣府塘橋,後居蘇郡配陸氏,生卒俟考,合葬吳縣二都五啚菜字?井山,子滄州
李瑞珍
始遷姐:李瑞珍,字玉磯順治十年癸巳二月二十四日未時生,康熙四十一年壬午十一月十五日未時卒,年五十歲配黃氏順治十三年丙申八月二十六日亥時生,乾隆五年庚申十月初五日巳時卒,壽八十五歲,合葬西門外高家村西湯家墳斜對面主穴戌山辰向,子二:長雲升次俊升,自金陵遷居常州西門西里橋為西里橋派始祖。
李十三
一世祖:李十三,始祖 自立字處已生於宋理示 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卒於無成宗 年十月七日,享年八十有餘,元配 氏繼配有濱方氏皆無出 自厚公生一子,不 承祀撫頗橋沈氏子甥輩承系即安一公也。
李恪
一世組:李恪,母隨陽帝女,公性英果太巍欲立為太子,長孫無忌阻之,於貞觀二十一年分封吳王,從永徽元年追封為 林王,沛配夫人蕭氏,生子四 、瑋、琨、璄。鍾歷襄州刺史大將軍,封成王另派琨、瑋嚴太常正卿璄另派。
李貴三
遷桐始祖:一世祖:李貴三,原依太始祖居江右鄱陽逮元季皖桐龍 因復遷桐卜居龍河。生失考,配朱氏生失考,生子一:宗勝,公妣卒失考,合葬龍河保祖基旁楓樹墩蜘蛛結綱形有碑。
④ 中國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文化遺產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局為保護保存在中國境內的珍貴的歷史文物、歷史遺址、藝術形式而啟動的計劃。包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四川都江堰、陝西兵馬俑、山東泰山、北京故宮等。
截止至2019年7月,中國已有55項世界文化、景觀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2項、世界文化景觀遺產5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
北京人遺址
北京周口店遺址(15張)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1987.12 文化遺產。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因本世紀二十年代出土了較為完整的北京猿人化石而聞名於世,尤其是1929年發現了第一具北京人頭蓋骨,從而為北京人的存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古人類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出土的人類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及大量骨骼碎塊,代表約40個北京猿人個體。為研究人類早期的生物學演化及早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依據。根據對文化沉積物的研究,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為錘擊法,其次為砸擊法,偶見砧擊法。北京人還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在龍骨山頂部於1930年發掘出生活於2萬年前後的古人類化石,並命名為「山頂洞人」。1973年4月又發現介於二者年代之間的「新洞人」,表明北京人的延續和發展。
甘肅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19張)
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遺產。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本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敦煌莫高窟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近代發現的藏經洞,內有5萬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
長城,1987.12 文化遺產。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於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造歷史的大智大勇。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工程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公元前770~476),今存者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寧丹東鴨綠江畔的虎山口,橫亘甘肅、寧夏、陝西、山西、蒙古、河北、遼寧等地。沿線險要或交通要沖都設有關口,如山海關、居庸關、娘子關等。簡稱為長城。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戰國時代的燕、趙等國,目的是為了防禦北方異族的侵襲。秦始皇後來將這些斷斷續續的長城連接起來。據說當時動用了三十萬的兵士和數百萬的人民與奴隸。不過,長城並不能達到完全防止異族入侵的效果。因為長城完成之後,北方異族依然常跨越長城,偷襲中國邊境的村落,搶奪農作物或家畜。以現代科技來修築都不容易,而我國竟能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實在難得。長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頗不相同。漢代以泥和蘆葦修築長城。長城體積也各不相同,以居庸關一帶來說,高約8.5公尺,下部寬8.5公尺,上部寬約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當於城樓),高約12.3公尺,多數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則置兩、三重。長城東段經過山地或丘陵地,古稱「塹山堙古」、「用險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偉;中段、西段都在乾燥區域,人煙稀少,僅色荒涼。如果登臨其間的雁門關、居庸關、古北口或山海關,遙望我國山川的偉大形勢,將令人嘆服先民開疆拓土的艱難,而激起無限的壯志雄心。
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並且使用至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中國文化地位的象徵之一京杭大運河是由國家修建的最大的且最古老的內河水道系統,綿延3000公里,還和國民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大運河具有河道距離長、流域范圍廣、修建年代久遠、遺產類型豐富、利用功能多樣、保存現狀復雜等特點,保存下來的與大運河相關遺存總數已超過1100處。最終列入申遺范圍的大運河遺產分布在中國2個直轄市、6個省、25個地級市。
絲綢之路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項目也通過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三國聯合申請的絲綢之路項目,全長5000公里,是古代絲綢之路中的一部分。它從西安出發,到中亞的七河地區為止,項目共涉及33個遺產點。其中,我國有22個遺產點,包括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5],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張騫墓、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大雁塔等,分布在我國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將其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6]
⑤ 國內有哪些不坑爹的春遊景區
個人經驗,游覽時提升性價比的關鍵:
1、淡季去,很多景區門票半價,人少。
2、走遠些,不要門票或門票便宜,人少。
3、多做功課,多與同好交流,發現自己感興趣,其他人不太感興趣的景區,便宜,人少。
4、季節性強的景點,做好功課,去對時候,值回票價。
5、過於常規的熱門景區,做足功課,深入游覽,把感興趣的點盡可能體驗到,值回票價。
以下是一些推薦
1、淡季去,很多景區門票半價,人少。
甘南郎木寺冬季免費,幾無遊客,提前做功課可趕上盛大的佛事活動,壯觀免費。遇下雪如仙境。
10年去甘南拉卜楞寺冬季門票半價,遊客少,藏民多,食宿便宜。
天水麥積山石窟冬季門票半價,可以看到麥積覆雪的勝景,遊客少到不行,棧道上沒人擁擠,想看多久看多久,想怎麼拍怎麼拍。
冬天的拉薩布宮,淡季票價,不用提前排隊買票,隨到隨進,想怎麼看怎麼看,想走回頭路隨便你,夏天絕對不行。而且冬天的拉薩遊客少,前後藏,衛藏、康區的人都上去了,大昭寺前面好像一個免費藏族服飾展,盡情看吧。
懸空寺、雲岡石窟,冬季去遊客比其他三季都少。懸空寺的棧道上不擁擠,也不用腿軟了。雲岡石窟遊客少,每個窟都可以拿著自己買的手冊,比對著慢慢看,比導游講的好。
敦煌,莫高窟冬季門票半價,遊客特別少,開的窟和夏天一樣多,門口博物館的復原展沒人看。千佛洞也沒遊客,隨便看。缺點是鳴沙山冷,月牙泉凍住了。
⑥ 國內除甲醛最好的品牌是哪個呢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一名:友蘭科技
上海友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也是研發型除甲醛連鎖品牌。紮根於上海,依託國家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學術機構,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國家級研發中心的室內甲醛治理機構,擁有室內環境治理服務甲級與一級資質,同時也是行業標准起草單位,致力於室內環境凈化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
友蘭旗下自主品牌「泰坦專家」系列除醛產品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光觸媒技術,憑借自身多元化的室內凈化技術和解決方案,成為紅星美凱龍、阿里巴巴、SOHO中國等品牌戰略合作商,同時也是CCTV上榜品牌,在業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
友蘭科技作為高科技企業,秉承「以誠信贏信任,以技術贏認可」的理念,做真的光觸媒,做好的光觸媒,引領光觸媒行業健康誠信發展,誓為中國環保事業燃燒青春,奉獻力量!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二名:綠色家緣
綠色家緣作為一個全國服務品牌,主要業務是除甲醛、苯、甲苯、二甲苯、TVOC、氨等有害氣體及裝修異味。綠色家緣自主研發生產的光觸媒系列產品,包括有甲醛清除劑、裝修除味劑和光觸媒等都已經成為行業典範產品。治理完畢後支持第三方檢測,合格後再付款,保證客戶傢伙總不會產生二次污染。擁有專業的甲醛治理團隊,提供優質室內空氣凈化產品與服務。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三名:同風環境
同風環境引進美國醫療實驗室的生物降解酶技術,實現對有害氣體凈化分解。該技術曾榮獲國家發明專利,並在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得到試驗驗證。該公司依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北京化工大學材料學院等科研隊伍,曾為東方明珠電視塔演播室進行室內空氣治理服務。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四名:奕越環保
奕越環保位於上海,前身是上海新天空污染檢測治理中心。憑借專業的團隊、精湛的技術及優質的服務,積累了大量的客戶及治理經驗。主要業務為室內空氣檢測治理、車內空氣檢測治理、水污染檢測治理。公司培養了銷售精英團隊和專業的空氣凈化技術人員,擁有成熟的管理和營銷服務系統,為客戶提供最適合的環境污染凈化產品和技術解決方案。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五名:遞新環保
遞新環保是上海一家專業從事除甲醛的老牌服務商了,施工人員都是經過嚴格培訓才可以持證上崗的。擁有專業技術團隊、實驗室、專利除醛產品,同時也是行業凈化委員會的成員。該機構擁有甲級施工資質,曾服務過阿里巴巴商務中心、上海的聯想3C門店等。認認真真為每一位客戶徹底解決好室內空氣污染問題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六名:清臣環保
清臣環保是一家專注於室內車內環境治理的服務商,是上海室內環境凈化單位二級施工企業。專注研究影響人類室內環境健康的三大致病污染源與傳播媒介,包括甲醛、苯、 TVOC、氨等有害氣體產品的研究與提供治理服務。多年行業經驗,客戶好評率達90%以上,可以滿足客戶多種需求。
十大除甲醛公司品牌排名第七名:春又回
⑦ 關於從猿進化到人的資料
人類的進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早期猿人階段:大約生存在300萬年到150萬年前,已具備人類基本特點,能直立行走,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
(二)晚期猿人階段:大約距今200萬年到30萬年前,身體象人,腦量較大,可以製造較進步的舊石器,並開始使用火,如我國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三)早期智人(古人)階段:距今10-20萬年到5萬年前,逐漸脫離猿的特徵,而和現代人很接近,如德國的尼安德特人.
(四)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大約4-5萬年前,這時的人類的進化出現了明顯的加速,在形態上已非常象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裝飾物。如1933年發現的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人。此時原始宗教已經產生,已進入母系社會。在晚期智人階段,現代人開始分化和形成,並分布到世界各地.於人類的起源和發展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雖然經過達爾文等及其以後100多年來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見和疑問。綜合各家之說,試以本節作為全文的總結和結束。
1.人類是靈長類進化的最高階段,於中新世末期,大約1000萬—1400萬年以前開始從猿類分化出來,向著人類系統方向進化。
2.人類由古猿進化而來,他的起源和發展,即進化的過程是:臘瑪古猿——南方古猿——早期直立人(包括能人,也稱能幹南方古猿)——(晚期)直立人(包括爪哇猿人,北京猿人,元謀猿人等)——早期智人(也稱古人、尼人,包括中國的馬壩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也稱新人、克人,包括中國的河套人、山頂洞人等)——現代人(包括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或棕種人)。現代人在人類分類學上屬於晚期智人,是智人的一個亞種,而因為現代人在全新世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所以單獨分立出來。
3.人類進化在體質上與猿類的主要區別,在於人能夠用兩足直立行走,頭顱變大,變圓,原始的犬齒變短,全部牙齒靠近在一起。於是有靈便的雙手,敏銳的頭腦和適宜咀嚼的牙齒,能夠製造工具,雜食,語言交流,擴大活動范圍等。這些功能又促進了人類的進化發展。
4.人類與猿類更重要和本質的區別是人類出現了文化,群體社會不斷發展。
5.人類進化與生存環境的變化有密切關系,尤其是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及由它引起的植被和地形的變化。第三紀氣候溫暖,而於第三紀中新世開始變冷,至中新世末,南、北兩極已有冰蓋,低緯度地區也變冷,森林范圍縮小,部分被毀滅,出現草原和荒漠。原住在森林中的古猿逃向赤道地區,住在森林邊緣和平原上,於是用四肢攀緣,林棲,主要吃果實的動物,逐漸進化為能夠兩足直立行走,雜食,狩獵的動物。能夠適應環境變化的就保存下來,繼續進化發展,不能適應的就滅絕了。第四紀更新世冰期來臨,冰期和間冰期的氣候冷—暖和干—濕交替變化,植物覆蓋、冰川、河流以及海、陸發生相應的變遷,大大促進了人類的進化,得以適應變化巨大的生存環境。這時期,現代人的體質進化已經基本完成,而人類的行為,智力,文化和社會有顯著進化。到全新世,氣候變暖,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進代,由
原始公社進化為階級社會,同時完成了人類的大遷徙,廣布世界,逐漸形成了現代的格局。
6.現代的猴和猿類與人類是親戚,有著共同的祖先,人是從古猿進化而來。但是自從他們在遠古時期分化以後,各自沿著不同的分支系統演化,適應一定的生活條件,已經形成具有獨特的身體結構類型和習性。所以,現代的猴子和猿類不能再變成人。
7.現代人可以分為黃種,白種,黑種,或者還有棕種幾個主要人種類群,他們是在發展、擴大分布過程中的地理區域差異,是完全一樣和平等的。因此,任何「優種說」和對不同人種的歧視都是不合理的。
8.根據人類進化發展的歷史,可以認為生存環境的變化,勞動生產,分工合作,語言交流和文化技術是促進人類及社會進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或動力。而現今世界發達地區,高科技已進入到電子和信息時代,又面臨著全球性的氣候變暖。試想,在遙遠的未來,人類將會變成什麼樣子?是頭大身小的畸形物嗎?這是科學幻想還是杞人憂天!!
想真正認識人類的起源還得去非洲,非洲有可能是和大猩猩、黑猩猩有著密切親緣關系的類人猿生活過的地方……由於它們是目前最接近於人類祖先的動物,所以我們的遠古祖先生活在非洲的可能性要大於其他各洲。
19世紀,在英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發現了一套轟動全世界的生物進化理論,他的名字叫達爾文。
1831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貝格爾」號戰艦的環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區整整航行了5年,對熱帶與亞熱帶動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836年回國以後,達爾文主要從事科學實驗與著述。他根據對生物界大量的觀察與實驗,認為物種的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代加強,反之則被淘汰。歸納起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大動盪、大爭論後,漸漸被科學界所接受。在以後的歲月里,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他們認為,人類是古猿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在萬物更迭交替變化中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理論,從其他學科,比如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現代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等學科中尋找到了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人們推測地球生物進化的總模式是: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動物——猿猴類動物——人類。馬克思十分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認為,在由猿到人的進化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代一般認為,人類是由古猿中的一支進化而來的,古猿早在3000多萬年以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體形較現代猿類小。考古學通常講的「臘瑪古猿」,大約生活在1400萬一1000萬年前,身高僅1米多一點,體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謂的「南方古猿」,大約生活在距今500萬—100萬年以前。我們人類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來的。大約200萬—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脫離了古猿類,朝著人類的方向演化。根據化石發現,現在一般將人類脫離古猿後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猿人階段,大約開始於距今200萬—300萬年以前,這時的猿人會製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腦量大約在630—700毫升,會狩獵。晚期猿人化石發現較多,我國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尚尼亞發現的利基猿人,都是這個時期的化石代表。這時的猿人已經很接近現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較多樣化,有用於狩獵和劈裂獸骨的砍砸器,用來剖剝獸皮和切割獸肉的刮削器。最有進步意義的是,此時的猿人已經懂得了使用火,並知道如何長期保存火種。猿人階段一般認為到大約30萬年前結束。
第二階段是占人階段,或稱早期智人階段。我國已經發現的馬壩人(廣東)、資陽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這一時期發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徵是腦量進一步增大,已經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腦結構比猿人復雜得多,其打制的石器也比猿人規整,有石球和各種尖狀的石器,能人工生火,開始有埋葬的習俗,並且不知是為了遮羞還是為了保溫,已經開始穿所謂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體。並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體質也開始了分化,出現明顯差異。古人生活於大約20萬一5萬年前。
第三階段為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以前,新人化石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打制的石器相當精緻,器形多樣,各種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並且出現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會製造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大約在皿萬年以前,已經出現了磨製石器。新人又稱克魯馬努人,這是因為1868年,在法國西南部克魯馬努地區的山洞裡發現了5具骨架,這些骨架與現代人已經很難區分,但比現代人高大。據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約在3.1萬—4萬年以前,被認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國發現的柳江人(廣西)、山頂洞人(北京)化石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不可否認,這個進化體系的完善,許多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維護生物進化論的過程中,不少社會學家,尤其是一些哲學家也作出了許多貢獻。由於這些傑出人物的努力,生物進化論成了當今世界不可動搖的理論之一。
但是,無論有多少人來維護它,它始終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而且是世界眾多假設中的一種,我們應該始終牢記一句話,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他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既然是假設,那麼就應該允許別人有探討的餘地,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觀點。一味地用一種假設去排斥其他假設,這是不科學的,本身是對馬克思精神的嘲笑。
那麼,以上這套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共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體系,它真的牢固嗎?
達爾文創建的整個人類進化學說,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當時氣候的巨大變遷使森林大片消失,類人猿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從樹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就從此開始了。如果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整個人類進化體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於東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露露」的化石就在此處發現。因此,東非大裂谷自然環境的變遷,成了支撐人類進化學說的關鍵。科學家稱,500萬—12萬年之前,由於東非氣候突然變冷,大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這就迫使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從樹上下到開闊的大草原,從四肢攀援到練慣用兩足行走,於是乎,古猿脫掉身上的獸毛,最後變成了人。
進化論的這個前提只是一個假設,當然許多人都希望這個假設可以成立,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起源問題。但是,最近一些科學家在東非地區的考察,卻使達爾文的人類進化學說中環境變遷這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一下子變得不存在起來。
美國耶魯大學金斯頓考古隊對東非的地理、氣候做了十分細致的考察研究。他們對肯亞大裂谷南端的圖根山丘的碳化士壤進行了同位素檢測,結果發現,自從1550萬年以來,大裂谷地區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傳統所說的氣候大變化。要知道,東非古人類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過400萬年,也就是說,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虛擬的自然條件之下完成從獸類向人的進化,這是不是太荒唐了?這支考古隊在最後的報告中寫到:「人類的進化是相當復雜的過程。這(指東非大裂谷地區氣候的考察結果)可能迫使我們要尋找其他的因素來解釋人類下地行走的原因:為了食物和為了佔領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受到其他物種的競爭,等等。」如此說來,人們要想使自己的學說成立,非要迫使東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論這些古猿是否願意,非下來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環境變遷,我們也要虛擬出一個自然環境變遷的事實出來。看來,我們這套進化理論過分脆弱了,也過分霸道了。
不僅如此,考古學所發現的古化石,是支撐人猿同祖進化理論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方面,更顯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現在我們考古中發現的人類化石量極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為依據,進行洋洋灑灑地推論,明顯證據不足。
1995年初,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介紹中國古人類考古50年來的主要成績。讀著這篇文章,明顯感覺證據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謀猿人,也就發現了兩顆內側門牙,一左一右;藍田猿人只有一個下頷骨;丁村人,只有三顆牙齒,一小塊頭蓋骨;馬壩人,只有一個不完整的頭蓋骨;柳江人,只有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四個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資陽人,只有一塊頭蓋骨,一塊完整的硬齶;山頂洞人略多一些,有三個完整的頭蓋骨,幾十顆牙齒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從元謀猿人到山頂洞人中間有150萬年的時間,我們僅憑一點點資料竟然能勾畫出人類150萬年的發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議。你怎麼能用一小塊頭骨就確定它是人還是猿,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無論如何,讀著古人類學家給我們的結論,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
外國的古人類研究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化石》雜志1995年第一期曾報道,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科學家展示了大約450萬年前人類始祖的化石,命名為南方古猿,其證據:頭城後部一小塊,耳骨和牙齒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山洞裡,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雖然後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乃不充分。
事實上,關於人類進化體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紀英國的郝胥黎就曾指出過,人類不能直接從猿進化而來,中間存在一個巨大的化石空白區。至今的考古學也同樣證實,所謂的新人之後有4萬年的化石空白,這4萬多年裡,正在進化中的猿類跑到哪裡去了呢?難道是跑到另外一顆星球去完成進化了嗎?實際上,不但是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沒有進化中期的化石,為解決這種尷尬,科學家只有提出「突變學說」,即生物的進化不是逐漸完成的,而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突然發生的。但這也是假設,而且更加沒有證據。
其次,在考古測定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考古測定通常使用碳—14測定法,但碳—14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的測定方面,有的誤差幾萬年或幾十萬年。比如,元謀猿人170萬—100萬年,相差了70萬年,藍田猿人115萬—75萬年,相差了40萬年。
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大約出現於4000多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逐步高移1萬年、2.5萬,結果定為4萬年。再往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10萬年說,現在又提出了450萬年說,這種大動盪的本身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論。
因此,有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態度。盡管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有許多諸如考古等方面的證據,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仍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猿人和古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什麼?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飛躍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變化的?為什麼缺少中間類型的化石?
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骨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
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由於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動物則是爬行,因此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解釋這種區別,由於人比動物要先進得多,因此在解釋時,我們總是首先確定這種區別的合理性,總是將這種區別看成是首尾相接的進化證據,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誤區呢?大家都在討論直立行走的好處,那是因為我們人就是直立行走的,為什麼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處呢?
按照一般觀念認為,人類手腳的分工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而東非大裂谷地區的考察已經證實,這個前提條件至少在東非是不存在的,那麼促使猿人手腳分工的環境又在哪裡呢?同時,我們發現,藍田猿人和山頂洞人,他們生活的地區並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世界其他地區的猿人生活環境也基本與此相類似。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難道不比只用後肢行走更為有利一些嗎?怎麼會發生手腳分化的進化呢?
再者,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定量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經過4000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們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們再經過4000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如果進化論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那麼這個規律應該適合所有生物的進化,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為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發現正在進化的其他猿類呢?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其他猿類進化成人的趨勢?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人類的進化獲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從整個地球生物界來考慮,動物的進化雖然在體形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點上卻是應該有同步進化的特點,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動物吧!哺乳類動物中有許多特點和功能是相同的,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是沿著一條本質相同的軌跡在進化。而我們人類卻是整個動物界的奇跡,我們進化的軌跡與它們根本不同,簡直就是兩回事,除了人以外,我們再也找不著直立行走的動物。如果說直立行走標志著動物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就不應該單單反映在人類身上,而在其他動物之間也應該有類似的進化發生,這才符合整個地球動物進化的規律。然而在其他動物中,我們看不到一點點直立行走?
⑧ 初一初二地理生物復習資料
我也是 哦 你看看可不可以~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是一個兩極部位略扁的不規則的球體,它的平均直徑為6371米。
2、緯線與緯度 在地球儀上,順著東西方向,環繞地球儀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所有的緯線都是圓,可稱為緯線圈;緯線圈的長度有長有短,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最後成一點。緯線都 指示東西方向。
赤道 是最長和緯線,長約4萬千米。它與兩極之間的距離相等,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是地球儀上的零度緯線。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習慣上用"N"作代號;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習慣上用"S"表示。
3、經線和經度 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並同緯線垂直相交的線叫做經線,也叫子午線。所有的經線都是半圓狀;長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本初子午線 地球儀上的零度經線叫做本初子午線,從本初子午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0,以東的1800屬於東經,習慣上用「E」為代號,以西的1800屬於西經,習慣上用「W」為代號。
國際上習慣用200W和1600E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
4、地球自轉與晝夜交替 地球繞地軸不停地旋轉,這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的時間大約是24小時,也就是一天。這樣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的現象。
5、地球公轉和季節變化 地球在自轉的同時,又圍繞著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的時間就是一年。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地軸總是保持著66.50的夾角。由於地球的公轉,產生了季節的變化。
6、五帶的劃分 熱帶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之中有陽光直射現象,地面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氣候終年炎熱。回歸線是熱帶和溫帶的分界線。
寒帶在北極圈以北和南極圈以南的地區,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極圈是寒帶和溫帶的分界線。溫帶在北回歸線和北極圈之間、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的地區,一年中沒有極夜和極晝的現象,地面得到的太陽光熱比熱帶少,比寒帶多,氣候上的四季變化比較明顯。
7、地圖三要素 比例尺、圖例與注記。在地圖上所畫地區的范圍越小,要表示的內容越詳細,選用的比例尺應越大;反之選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圖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8、地面高度的計算方法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做海拔。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地點的垂直距離叫做相對高度。
9、等高線 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數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
10、世界海陸的分布 地球上海洋面積佔了71%,而陸地面積僅佔29%。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做大洲。全部位於北半球的有歐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們習習慣把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大高加索山脈一線作為歐洲和亞洲大陸的分界線。亞洲和非洲以蘇伊士運河作為分界線。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稱為美洲。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南極洲主要位於南極圈內,四周被大洋環繞。
11、陸地地形 人們把地形分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種基本類型。
山地 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條帶狀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兩條由若干條高大山脈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條是橫穿亞歐大陸中南部的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系;另一條是縱貫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脈組成。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小,常用「一望無際」來形容平原的坦盪。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歐洲和非洲的地形比較簡單,分別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亞洲的地形則比較復雜,地勢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平原分布在大陸周圍地區。
12、促使地形變化的力量 地球內部所產生的作用稱為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沿岸的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帶。來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風、海浪和冰川等。
13、天氣和氣候 天氣是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它是時刻在變化的。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14、氣溫的變化 一天當中,氣溫有時高,有時低。陸地最高氣溫一般出現在正午過後(約14時);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一年當中,世界陸地上大多數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氣溫,北半球出現在7月,南半球出現在1月。月平均最低氣溫,北半球出現在1月,南半球出現在7月。一個地方的月平均氣溫最高值同月平均氣溫最低值之差,叫做該地的氣溫年較差。
15、世界氣溫的分布 世界氣溫從低緯度向極地逐漸降;同緯度的海洋和陸地氣溫並不一樣。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氣溫還受地勢高低的影響。山地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氣溫約降低0.6℃。
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 一般規律: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多;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17、降水的季節變化 全年多雨區:在赤道附近地帶各月降水都很多,如新加坡;全年少雨區:在內陸地區、兩極地區各月降水都很少,如埃及開羅;夏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東岸,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如中國北京;冬季多雨區:在南北緯300~~400附近的大陸西岸,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如義大利羅馬;常年濕潤區:在南、北緯400~~600的大陸西岸,全年受從海洋上吹來的西風影響的地區,各月濕潤,雨量適中,如英國倫敦。
1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
一、熱帶主要氣候類型
1、熱帶雨林氣候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區,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草原氣候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南美洲赤道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終年高溫,一年中有明顯的乾季和雨季。
3、熱帶季風氣候 以亞洲南部、東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最為顯著。這種氣候終年高溫,一年中也可以分為旱雨兩季,風向隨季節而變化。旱季,風從陸地吹向海洋,乾旱少雨;雨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降水集中。
4、熱帶沙漠氣候 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這種氣候降水量稀少,終年炎熱乾燥,地面有大片的沙漠。
二、溫帶的主要氣候類型
1、溫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地區。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大致以1月平均氣溫0℃等溫線為界,此線以北為溫帶季風氣候,以南為亞熱帶季風氣候。
2、地中海氣候 主要位於大陸西岸的中低緯度地區,以地中海沿岸分布最,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3、溫帶大陸性氣候 主要分布在中緯度內陸地區,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量較少,集中夏季。
4、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於中緯度地區大陸西岸,以歐洲西部分布最廣,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19、自然資源 對人類有利用價值的土地、陽光、水、礦產、森林等,都是自然資源。按其形成的特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可再生資源;一類是非可再生資源。可再生資源,是指在較短時間內即可再生,或是可以循環使用的資源;非可再生資源,是指在人類歷史時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產的資源。
20、土地的利用類型 土地的利用類型可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築用地等類型。
21、土地資源的分布 溫帶濕潤的平原地的地勢平坦,氣候溫暖,適宜發展農業,是世界耕地的主要分布地區。氣候冷濕的亞寒帶地區和炎熱多雨的熱帶地區,保留了大片的針葉林和雨林。熱帶和溫帶半乾旱地區草地面積廣闊,是世界畜牧業的主要分布區。
22、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總量很多,但是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23、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24、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佔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佔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25、世界人口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大洲,其次是南美洲,歐洲的人口增長速度最慢。歐洲為2%;亞洲為15%;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26、世界人口的遷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口遷移的規模變小,人口遷移主要以三種形式為主。第一種是科技移民,即大批的高素質人才由發展中國家移向發達國家。第二種是勞動力輸出。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方向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富裕的在石油輸出國,由人口稠密的同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第三種是國際難民遷移。
27、世界人口的分布 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人口最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區主要位於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帶。在嚴寒的苔原帶、冰原帶,廣大的嚴寒帶針葉林帶,末開發的熱帶雨林帶,乾旱的沙漠地區,以及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人口稀少。
28、人口向城市遷移及產生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重,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的標准之一。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的70%以上為城市人口,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只佔人口的30%多一點。現在農村人口向城市大規模遷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29、世界的人種 白種人的膚色、眼色、發色一般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樑高、嘴唇薄,體毛較多,他們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黃種人的皮膚呈淡黃色或棕黑色,頭發黑直,面龐扁平,體毛中等。他們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種人膚色黝黑,頭發捲曲,嘴唇較厚,體毛較少,他們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和美國境內。
30、世界上的國家 世界上有190多個國家,名國的面積大小不一,面積最大的俄羅斯有1700多萬平方千米。中國的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居第三位。最小的是梵蒂岡。
31、國界和領土 國界線范圍以內的陸地、領海、領水和領空,總稱為領土。南美洲的阿根廷和智利以安第斯山為界;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以湖泊中心為界,西部有一段以緯線為界,有一段以經線為界。
32、世界地埋區域的劃分 共分為13個地區。圖見書本第一冊P83。
33、東亞概述 圖見P85。東亞位於亞洲的東部、太平洋西側,包括中國、朝鮮、韓國、蒙古、日本等國家。蒙古的畜牧業佔有重要的地位。日本為現代工業發達的國家。東亞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顯著的地區之一,冬季盛行偏北風,風由寒冷的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吹向太平洋,風力強勁,受其影響,大部分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風從太平洋、印度洋帶來豐沛的降水,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氣候炎熱。在東亞的季風氣候區內,根據氣溫和降水的不同,又分為溫帶季風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前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雨季較短;後者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雨季較長。
34、東亞的人口和經濟 東亞是世界上黃色人種的主要分布區,居民絕大部分是黃色人種。東亞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35、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徵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一些小島組成,面積比較狹小,人口稠密。日本境內多山,國土的四分之三以上是山地和丘陵,鄰近東京灣的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本州島太平洋沿岸的神戶和橫濱,是全國著名的海港。日本群島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富士山是其中著名的一座活火山,也是日本最高的山。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方相比,冬季較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全國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山間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圖見第一冊P90。
36、日本的經濟 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神戶和橫濱的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日本同中國的貿易有很大發展。從中國輸入的商品有服裝、石油、煤炭、棉花、水產品和蔬菜等。向中國輸出的商品有鋼材、電子產品和其他工業產品。
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首都東京在關東平原的南部,東京灣的西北岸。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是世界上著名的漁場。日本的捕魚量常佔世界第一位。現在稻米的產量已能自給。但蔬菜、水果仍需要進口。
37、東南亞 圖見第一冊P94。東南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狹長,一直延伸到赤道附近,叫做馬來半島。東南亞的國家,除了寮國是內陸國外,其他都是臨海國或島國。其中面積最大的是印度尼西亞。領土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是世界上火山活動最多的國家。因此有「火山國」之稱。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38、居民與經濟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該國人口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東南亞是華人與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其祖先大多是中國廣東、福建的居民。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棕油、椰子、蕉麻等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最大產地,各國居民多以稻米為主在食物。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為最重要。新加坡有「花園城市」之稱。
39、南亞 圖見第一冊P108。南亞是佛教和印度教的發源地。南亞北部有綿延高聳的喜馬拉雅山。這一部分叫做「南亞次大陸」。中部平原由印度河和恆河沖積而成,是南亞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印度半島大部分被德干高原所佔據。南亞的降水受季風的影響,每年6~~9月盛行西南季風,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西北季風,為旱季。
40、印度 印度的耕地面積很廣,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茶、黃麻等。印度的礦產主要有煤、鐵、錳等。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東北部。首都新德里。加爾各答盛產黃麻,是印度的紡織工業中心和重要海港。是印度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孟買位於西部沿海,是印度最大的海港和棉紡織工業中心。
41、中亞 中亞地處亞歐大陸中部,深居亞洲陸。地形以丘陵、平原為主。中亞境內的河流多為內流河。西部瀕臨世界最大的內流湖--裏海。中亞中部和南部牧場是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美國的第三大產棉基地。烏茲別克因盛產棉花而稱為「白金之國」。牲畜以細毛羊和羔皮羊為主。同時采礦、冶金、軍事工業相當發達。
42、西亞與北非 西亞和北非地處亞歐非三大洲、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樞紐地帶,地理位置很重要。死海湖面海拔高度為-400米,是世界上陸地表面的最低點。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世界上最高的氣溫記錄出現在北非利比亞的阿齊濟耶(57.8℃)。一般降水稀少。只有地中海沿岸是典型的地中海氣候。
43、撒哈拉沙漠 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沙漠。西起大西洋岸邊,東到紅海海濱,北起地中海岸,南抵蘇丹熱帶草原,約占非洲面積的1/4。終年高溫少雨,植物稀少,沙漠下有豐富的石油。
44、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 西亞和北非是多民族的聚居地區,主要為白色人種。通用阿拉伯語,這些國家被叫做「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加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的聖城。耶路撒冷被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都看做聖城。
45、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庫 西亞和北非是出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西亞以波斯灣為中心,形成了一條巨大的石油帶,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是西亞主要的產油國家。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石油總儲量的1/2,產量約占總產量的1/4。所產的石油,主要輸往西歐、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摩洛哥一國的磷酸鹽儲量佔世界的3/4。
46、畜牧業與農業 棗椰樹是綠洲農業的代表植物。
47、巴基斯坦 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側,是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樞紐。發展滴灌和噴灌技術。
48、埃及 位於非洲東北部,亞洲境內的西奈半島,也是埃及的領土。全境90%以上是沙漠,耕地、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狹長的尼羅河沿岸平原和入海處的河口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全長6600多千米,是世界上第一長河,發源於非洲東部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首都開羅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亞歷山大是埃及在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地中海和紅海之間的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彼此相連,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程,比繞道非洲好望角縮短了8000-10000千米。過去,埃及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長絨棉一直是埃及著名的出口商品。近年,埃及的石油、運河、僑匯和旅遊收入都超過了棉花,成為埃及的主要經濟支柱。埃及的金字塔等名勝古跡是旅遊的主要景點。
49、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是世界上黑人的故鄉。整個非洲大陸的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非裂谷帶,南起贊比西河,北經紅海,一直延伸到西亞的死海附近。死火山中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最高峰。東非大裂谷是地殼在運動過程中斷裂形成的。非洲最大的島嶼--馬達加斯加島,有一個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叫做好望角。整個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分布面積很廣。動物主要以斑馬、羚羊、長頸鹿、獅和豹子為主。黃金、金剛石的儲量和產量都佔世界第一位。南非是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幾內亞是出產鋁土最多的國家,尚比亞是出產銅礦的重要國家。奈及利亞是重要的石油輸出國。
50、居民與經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非洲只有埃及、衣索比亞、賴比瑞亞三個獨立國家。1990年,最後一個殖民地--納米比亞也宣告獨立。整個經濟是以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
⑨ 中國著名科學家
你要現代的還是古代的?有好多。
我給你羅列一些現代的吧: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
******************************
1、林巧稚(1901——1983),著名婦產科專家。福建廈門人。1929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並被聘為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醫師。後任婦產科主任兼教授。1932年和1940年曾兩次出國,在英國倫敦醫學院、曼徹斯特醫學院和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院進修。回國後,歷任協和醫院、友誼醫院婦產科主任兼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市婦產科醫院名譽院長、全國婦聯副主席等職,她是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2、張鈺哲(1902——1983),著名天文學家。福建閩候人。1919年考入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1928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天文研究所所長。 1946年再次赴美, 從事天文研究活動。1948年回國。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
3、侯德榜(1890——1974),著名化學家。福建閩候人。1913年赴美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普拉特學院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化學。1920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博士。1921年回國,曾任塘沽永利鹼廠總工程師、南京永利硫酸銨廠廠長、永利化學公司總經理。新中國成立後,任重工業部化學局顧問、化工部副部長、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全國科協副主席。他是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美國化工學會和英國皇家學會的名譽會員。
4、丁穎(1888——1964),著名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廣東茂名人。1912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范。1913年赴日本留學,攻讀農業科學。1924年回國,任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南農學院院長、全國科協副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他是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並曾被授予民主德國農科院通訊院士、全蘇列寧農科院通訊院士等稱號。
5、熊慶來(1893——1969),雲南彌勒人。1906年考入雲南高等學堂。1913年赴比利時留學,後轉赴法國,先後就讀於格倫諾勃爾大學、巴黎大學、蒙柏里大學和馬賽大學,於1920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31年再度赴法,以學術論文《關於整涵數與無窮極的亞純涵數》獲法國國家理學博士學位。曾任雲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等職。他創辦了東南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數學系,最早把近代數學引進中國,致力整涵數、亞純涵數、代數涵數等學科的研究工作,對我國數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定義的無窮極被國際數學界稱為「熊氏無窮極」(也稱熊氏定理)。
6、湯飛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1921年畢業於湘雅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1925年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深造。回國後,先後擔任上海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上海雷斯德研究院細菌學系主任、上海醫學院教授。1943年,他用自己設計的簡陋設備製造出我國第一批青黴素。他是我國第一個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黴素生產車間、第一個實驗動物飼養場和第一個正規卡介苗實驗室的創辦人。1948年,在第七屆國際微生物學會上被選為常任理事。 曾任衛生部中央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離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稱為「湯氏病毒」。
7、張孝騫(1897——1987),湖南長沙人。192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湘雅醫學院。曾任湖南湘雅醫學院院長、協和醫院內科教授、中國醫科大學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8、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梁啟超長子。1924年,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學習,獲建築碩士、美術學士學位。他代表中國參加了聯合國大廈的設計,被普林斯頓大學贈予名譽博士學位。曾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等職。他為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長期從事教育事業和中國建築史的研究工作,曾參加國徽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北京十大建築的設計工作。他所撰寫的英文版《圖像中國建築史》獲「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稱號。
9、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1958年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為我軍的科技事業發展作了大量工作。
10、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11、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1890年3月7日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今屬上虞)。
12、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出生於金壇金城鎮,是世界著名數學家,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安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他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舉世矚目的貢獻。美國著名數學家貝特曼著文稱:「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13、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8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1986年7月16日,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
14、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42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獲博士學位。1946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教務長、副校長。1954年起為中科院學部委員(後改為院士),是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的創始人,也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15、錢三強,191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從新中國建立起,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1960年,中央決定完全靠自力更生發展原子彈後,已兼任二機部副部長的錢三強擔任了技術上的總負責人、總設計師。他像當年居里夫婦培養自己那樣,傾注全部心血培養新一代學科帶頭人,在「兩彈一星」的攻堅戰中,涌現出一大批傑出的核專家,並在這一領域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發展速度。人們後來不僅稱頌錢三強對極為復雜的各個科技領域和人才使用協調有方,也認為他領導的原子能研究所是「滿門忠烈」的科技大本營。晚年的錢三強身體日衰,仍擔任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等職務。他一直關心中國核事業的發展,強調不僅要服務於軍用還要供民用。1992年,他因病去世,終年79歲。國慶5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錢三強追授了由515克純金鑄成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表彰了這位科學泰斗的巨大貢獻。
16、袁隆平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17、蘇步青
蘇步青(1902-2003) 浙江平陽人。蘇步青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院,獲理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受聘於浙江大學數學系。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到復旦大學任教,任教務長、副校長、校長等職,1983年起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歷任第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1955年當選 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兼任學術委員會常委,專長微分幾何,創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撰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等專著10部。研究成果「船體放樣項目」、「曲面法船體線型生產程序」分別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