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高中生物學原理有哪些

高中生物學原理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4 01:37:09

① 高中生物中,生態學原理是什麼

生態學原理就是生物在其存在的各個水平上的相互關系及其與環境的平衡與均衡關系。
《生態學原理》是201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雪萍 。《生態學原理》共12章,前10章是生態學基礎部分,包括生物與環境關系基本原理、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與生態系統生態學等,通過這些不同層次的研究內容,深入淺出地講述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及其發展。第十一章涉及當前生態學的熱點領域,從不同側面揭示生態學作為極富活力和發展動力的學科所肩負的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使命,體現生態學的前瞻性及應用性。第十二章為不同性質生態系統解析,從將全球生態系統作為統一整體的角度出發,探討各類系統的貢獻與作用,揭示不同性質生態系統間的內在聯系,注重生態學理淪在全球生態系統管理中的應用,集中體現生態學研究的綜合性、整體性、系統性與應用性。

② 高中生物中高考要求的生物學原理有哪些

1 細胞學原理

植物細胞增殖、分化及全能性的原理運用於植物組織培養。細胞膜流動性的原理運用於動物細胞融合、原生質體融合。細胞的全能性和細胞膜流動性原理運用於植物體細胞雜交。動物細胞融合和動物細胞培養的原理運用於單克隆抗體的制備。抑制DNA分子復制的化學葯物能抑制癌細胞分裂,運用於治療癌症。人工生物膜材料選擇透過性的特性,運用於海水淡化和污水凈化,以及透析型人工腎的研製。

2 生理學原理

2.1 酶的特性的原理

纖維素酶、果膠酶用於除去植物細胞壁,得到原生質體。胰蛋白酶處理動物組織分散細胞,可以得到單細胞懸浮液。蛋白質酶、脂肪酶、澱粉酶製成有助於消化的多酶片。添加蛋白質酶、脂肪酶、澱粉酶製成加酶洗衣粉,提高洗滌效果。高溫破壞酶的活性運用於高溫消毒法。酶的合成調節和酶的活性調節運用於微生物發酵過程的控制。

2.2 光合作用原理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農業生產上運用很廣。根據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可以從五個方面來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長光照時間、增大光合作用面積、控制光照強度、提供足夠的二氧化碳、確保礦質元素的供應。如生產上採取的一些具體措施:合理密植既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積又能增加二氧化碳的供應,間種套種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積,多施有機肥能提高二氧化碳的濃度又能增加土壤中的礦質元素,溫室內通過調節溫度控制光合作用,補充光照,合理施肥等等。

2.3 呼吸作用原理

根據生產和生活實際情況,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細胞呼吸,包括增強或減弱。根據影響細胞呼吸的主要因素,如溫度、氧氣濃度、水分、酶激活劑和抑制劑等,採取相應的措施。例如,土壤鬆土,增加土壤中的氧氣,加強根細胞的呼吸作用。種子曬干保存,減少水分,降低呼吸作用。水果蔬菜低溫保鮮,降低呼吸作用。種子萌發前浸種——吸脹吸水,加強呼吸作用。溫室內夜間降低溫度,減弱細胞呼吸,減少有機物的消耗。無土栽培時在培養液中通入氧氣,促進根的呼吸作用。等等。

2.4 水分代謝原理

水分代謝過程中包含滲透作用原理、吸脹作用原理、蒸騰作用原理。根據這些原理有許多相應措施。例如,移栽幼苗時去掉部分葉片,減少水分蒸騰散失。帶土移栽保護幼根,有利於吸收水分。75%的酒精消毒的原理是讓微生物滲透失水而死亡。纖維素能吸脹吸水運用於製造吸水紙。根據不同植物的需水規律進行合理灌溉。

2.5 礦質代謝原理

礦質代謝是指植物體對礦質元素的吸收、運輸和利用。吸收的選擇性原理,運用於合理施肥,以及農作物輪作提高土壤礦質元素利用率。溶液培養法原理運用於無土栽培技術。

2.6 人體三大有機物代謝原理

人體內三大有機物代謝的基礎知識與人體健康聯系緊密內容豐富。合理的營養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人體健康的基礎。具體列舉部分原理運用如下:磷酯是合成脂蛋白重要原料的原理,運用於多吃含卵磷脂的食物運用於預防脂肪肝。「少吃多動」減肥法。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貯存,以及人體需要八種必需氨基酸,運用於人體每天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人體細胞生長發育等生理活動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的原理,運用於食物要多樣化,不能偏食。

2.7 植物激素調節原理

生長素(包括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果實發育運用於培育無子番茄、辣椒、黃瓜。高濃度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甚至殺死植物的原理,運用於研製植物除草劑。生長素能促進扦插枝條生根運用於提高扦插枝條的成活率。生長素能保蕾保鈴,防止落花落果,運用於棉花保蕾保鈴。頂端優勢原理運用於園林修剪造型。

2.8 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原理

激素調節的原理運用於治療內分泌失調症。例如,注射胰島素治療糖尿病。注射性激素調整運動員的月經期。條件反射的建立和強化的原理運用於訓練動物表演節目。二氧化碳刺激呼吸中樞的原理,運用於搶救病人輸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氧氣。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傳遞的原理運用於研製止痛葯、鎮痛葯、安眠葯麻醉葯等。

3 遺傳學原理

3.1 遺傳的物質基礎原理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同生物的DNA化學組成相同,空間結構相似,可以進行拼接和重組。生物共用一套密碼子,同一種基因在不同的生物體內表達出來的蛋白質是相同的。這些基本原理都運用在基因工程之中。利用運載體上的標記基因的性狀容易觀察和檢測的特點,用來篩選含有目的基因(重組質粒)的受體細胞。

DNA分子雜交的原理運用於研製DNA探針。DNA探針是指用放射性標記或熒光分子標記的DNA片段(基因)。鑒定被測標本上的遺傳信息(鹼基排列順序)。

3.2 遺傳的基本規律原理

根據顯隱性關系和性狀分離的原理,在育種過程中得到的F1不能隨意丟棄。在F2中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選擇從F2開始。近親結婚會增加隱性遺傳病的發病率的原理運用於制定禁止近親結婚的法律依據。根據不同類型的遺傳病發病特點,推算後代患病的概率,進行遺傳咨詢。

3.3 生物變異原理

生物變異的原理主要運用於培育生物新品種。用人為的方法改變生物的遺傳物質,導致生物出現新的性狀,從中選擇出滿足人們需要的性狀,並加以培育,得到新品種。這是遺傳育種的總原理。具體有:基因突變(人工誘變)的原理運用於誘變育種。基因重組(DNA重組)的原理運用於雜交育種。染色體數目(整倍性減少)的變異的原理運用於單倍體育種。染色體數目(整倍性增加)的變異的原理運用於多倍體育種。不同物種生物的DNA重組的原理運用於基因工程育種。

4 生態學原理

4.1生態因素原理

光周期長短影響植物開花的原理,運用於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和花期。光周期長短影響動物繁殖的原理,運用於控制人工飼養動物的繁殖。生物之間的天敵關系(捕食或寄生)的原理運用於生物防治害蟲。昆蟲趨光性的原理運用於利用黑光燈誘殺農業害蟲。(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原理,見生理學原理部分。)

4.2 種群特徵原理

掌握種群數量變化的規律,有利於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以及有害生物的防治。環境最大承載量(K值)運用於草原放牧量、池塘養殖量等的控制。種群數量在K/2值時是最佳捕撈時期。控制出生率的原理運用於我國制定計劃生育國策。性別比例和出生率的關系原理,運用於性引誘劑誘殺雄性個體破壞性別比例。

4.3 生態系統原理

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原理,運用於農田採取「除草、殺蟲、防病」的措施,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增強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的原理,運用於「退耕還林、退田還湖」政策的制定。群落垂直結構和不同生物習性的差異的原理,運用於池塘的混合放養,稻田養魚,農作物套種等,提高空間利用率。根據物質循環使用,能量多級利用的原理,設計和發展生態農業。增加植被面積,綠化環境減輕溫室效應、煙塵、雜訊、酸雨等環境問題。食物鏈和食物網的關系原理,嚴格控制外來物種的引進,以及海關的動植物檢疫。

5 免疫學原理

根據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的原理,在皮膚受傷擦破時要及時消毒,加以保護。人工自動免疫和被動免疫的原理,運用於免疫預防和免疫治療。例如,注射乙肝疫苗預防乙型肝炎,注射免疫球蛋白,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過敏反應的相關原理的運用,為防止葯物過敏,注射之前要進行皮試,例如,注射青黴素。根據異體器官移植可能會產生排斥反應的原理,在器官移植之前,對供體和受體之間的組織相溶性抗原要進行檢測,有一半以上相同,才可以進行器官移植,並且可以通過使用免疫抑制葯物,減弱排斥反應。單克隆抗體特異性的原理運用於研製生物導彈。

③ 高中生物學史理論總結科學家做了什麼實驗,驗證了什麼

詳細的總結:

一、細胞學說:

維薩里 揭示了人體在器官水平的結構。

比夏 指出器官低一層次的結構-組織。

羅伯特·虎克 通過顯微鏡觀察植物的木栓組織,細胞的發現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 用自製顯微鏡觀察了不同形態的細菌、紅細胞和精子等。

馬爾比基 用顯微鏡廣泛觀察了動植物微細結構。

施萊登& 施旺 通過研究植物的生長發育,首先提出了細胞是構成植物體的基

本單位。 提出「細胞學說」

魏爾肖 總結出「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修正「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的意義:揭示了細胞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統一性。

二、細胞世界探微三例

克勞德 採用不同的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

同組分分開。

德迪夫 發現某種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內,當膜破裂後,酶得以釋放。這

層膜經其他科學家證實存在,並命名此細胞器為「溶酶體」。

帕拉德 發現了核糖體、線粒體的結構,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 運輸到細胞外的過程(同位素示蹤)。

上述事例說明:科學研究離不開探索精神、理性思維和技術手段的結合。

三、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歐文頓 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質比非

脂溶性物質更易進入細胞膜。由此提出膜是脂質組成的。

兩位荷蘭科學家 提出細胞中脂質分子必然排列為連續的兩層。

羅伯特森 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

描述生物膜為「靜態統一結構」。

桑格、尼克森 提出「流動鑲嵌模型」。

四、酶的本質

巴斯德 提出釀酒中的發酵是由於酵母菌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參

與,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精的。

李比希 提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但只有在酵母菌

死亡並被裂解後才能發揮作用。

畢希納 證實酵母菌中存在引起發酵的物質,稱之為「釀酶」。

薩姆納 認為酶是蛋白質、並證明脲酶是蛋白質。

切赫、奧特曼 發現少數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

薩克斯 在法國科學家首次分離出葉綠素後發現葉綠素集中在一個更小的

結構中,後來人們稱之為「葉綠體」。

普利斯特 通過實驗證實植物可以更新因蠟燭燃燒或小鼠呼吸而變得

污濁的空氣,但忽略了光對植物更新空氣的作用。

英格豪斯 發現普利斯特的實驗只有在光照下才能成功;植物體只有

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

梅耶 根據能量轉化與守恆定律,提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把

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起來。

薩克斯 葉片半遮光處理實驗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除了氧氣還有澱粉。

魯賓、卡門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法證實了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來自水。

卡爾文 同位素標記法&對照法研究小球藻的光合作用,探明了二氧化碳在 光合作用中轉化成有機物中碳的途徑,即「卡爾文循環」。

六、植物細胞全能性:

斯圖爾德 對胡蘿卜韌皮部細胞進行植物組培,形成新植株,證實了高度分化

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這就是細胞全能性。

七、豌豆雜交實驗:

孟德爾 用統計學的方法、假說演繹法提出了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

定律。

1、在觀察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對性狀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了如下假說:

(1)生物性狀由遺傳因子決定。

(2)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包括純合子、雜合子。

(3)生物體形成配子時遺傳因子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對遺傳因

子中的一個。

(4)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2、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設計了測交實驗,驗證了他的假說。

3、設計了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對性狀自由組合現象的解釋,並設計測交實驗

驗證,提出了基因自由組合定律。

基因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

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配

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形成配子時,

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 的遺傳因子

自由組合。

註:丹麥生物學家約翰遜給孟德爾的「遺傳因子」起了一個新名字,叫做「基因」,並提出了表現形和基因型的概念。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

薩頓 用蝗蟲細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發現基因與染

色體的行為有驚人的一致性。因此得出推論:「基因是由染色體攜

帶著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的。也就是說,基因在染色體上,因為基

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明顯的平行關系。」這是典型的「類比推理

法」。

摩爾根 此人不相信孟德爾的遺傳理論,也對薩頓假說持懷疑態度。

他以果蠅為實驗材料,發現果蠅眼色和性染色體相關。通過假說演繹、

實驗(測交)的方法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他還發明了測定基因位

於染色體上相對位臵的方法,並繪出了第一個果蠅各種基因在染色體

上的相對位臵,說明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

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雜合體內,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在減數分裂生成配子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

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

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的同時,非

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八、紅綠色盲症:

道爾頓 發表了《論色盲》,成為第一個發現色盲症的人。

九、探究DNA的本質:

格里菲斯 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得出推論:被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必然有

某種促成這一轉化的活性物質-「轉化因子」。這種轉化因子將無

毒性的R型活菌轉化為有毒的S型活菌。

艾弗里 將S型菌內物質進行提純鑒定,將不同物質分別放入R型活菌培養

基內,發現只有加入DNA的培養基內長有S型活菌。如果用DNA

酶分解從S型菌內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生轉化。由此

得出結論: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因為

DNA提純度不是很高,故有人對實驗結論表示懷疑。)

赫爾希、蔡斯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表明:噬菌體侵染細菌時,DNA進入

到細菌的細胞中,而蛋白質外殼仍留在外邊。因此,子代噬菌體的各

種性狀,是通過親代的DNA遺傳的。DNA才是真正的遺傳物質。

註:後來的研究表明,RNA也可作為遺傳物質。因此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沃森 &克里克 通過物理模型法構建了DNA分子的模型:將磷酸-脫氧核糖骨架

安排在螺旋外部,鹼基安排在螺旋內部的雙鏈螺旋。根據查哥夫(奧

地利)的信息,A=T,C=G。



十、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拉馬克 1、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

3、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徵的形成都是由於用盡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斷進化的,並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它揭示了生命現象的統一性是由於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的多樣性是進化的結果;生物界千差萬別的種類間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從而大大促進了生物

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發展。他著有《物種起源》一書。

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未能正確解釋遺傳變異的本質,這是他提出的進化論的局限性。

註:(1)遺傳與變異的作用:

遺傳:微小變異得到積累加強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為自然選擇提供大量原材料。

(2)達爾文對生物進化的解釋:

遺傳變異是自然選擇的內因: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自然選擇是一個長期、緩慢、連續的過程。

(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意義與不足:

意義:能夠解釋生存進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 不足:不能對遺傳變異本質做出科學解釋

對進化的解釋局限在個體;

強調物種形成是漸變的結果,不能很好解釋物種大爆發等現象。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2)生物進化的研究以種群為單位

註:(1)突變和重組是隨機的,不定向的,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2)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種群基因頻率發生定向改變,導致生物朝著一

定的方向不斷進化。

(3)能夠在自然條件下進行基因交流(交配)並產生可育後代的一群生物

稱為物種。

(4)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叫隔離。隔離是物種

形成的必要條件。

(5)不同物種間、生物與無機環境間在相互影響中(競爭、互助)不斷進化和發展,

這就是共同進化。

(6)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7)有人主張:中性突變(無利也無害)的積累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十一、激素的發現:

沃泰默 通過實驗發現:把稀鹽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腸腸腔內,會引起胰腺分泌胰

液。若直接將稀鹽酸注入狗的血液中則不會引起胰液的分泌。他進而切

除了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只留下血管,再向腸內注入稀鹽酸時,發現

這樣仍能促進胰液分泌。他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十分頑固的神經反射。

(因小腸上微小的神經難以剔除干凈)

斯他林&貝利斯 提出假設:這不是神經反射而是化學調節-在鹽酸的作用下,小腸黏膜

可能產生了一種化學物質,這種物質進入血液後,隨血流到達胰腺,引

起胰液的分泌。為此做的實驗是:將黏膜與稀鹽酸混合加砂子磨碎,制

成提取液。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發現能促進胰腺分泌胰液。這證實他們的假設是正確的。他們將這種物質稱為「促胰液素」,這是人們發現的第一種激素。

十二、植物生長素的發現:

達爾文 結論:單側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產生某種刺激,當這種刺激傳遞到下

部的伸長區時,會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詹森 實驗證明,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拜爾 實驗證明,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分布

不均勻造成的。

註:這些實驗初步證明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的分布不 均勻造成了胚芽鞘的彎麴生長。

溫特 通過實驗進一步證明造成胚芽鞘彎曲的刺激確實是一種化學物質。他認

為這可能是一種和動物激素類似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命名為生長素。

1934年 科學家首先從人尿中分離出生長素,命名為吲哚乙酸(IAA)

十三、能量流動特點的發現:

林德曼 對一個結構相對簡單的天然湖泊-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

分析,發現能量流動的特點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④ 怎樣學好高中生物

學好高中生物的六個要點 1、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的進化等。 2、觀察比較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不僅可以獲得新知,也能驗證已知。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如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等,有效地發揮觀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而我們生物學的原理、規律都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得來的。 3、綜合歸納 教師授課尤其是新授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 綜合歸納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 4、靈活運用 這是學好學活生物的關鍵,認識的目的全在於應用。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記得牢,學了才真正有用。運用知識解理論題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後者正是中學生薄弱環節,必須高度重視。 5、還需掌握好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記憶方法很多,下面僅舉生物學學習中最常見的幾種。 (1) 簡化記憶法 即通過分析教材,找出要點,將知識簡化成有規律的幾個字來幫助記憶。例如DNA的分子結構可簡化為「五四三二一」,即五種基本元素,四種基本單位,每種單位有三種基本物質,很多單位形成兩條脫氧核苷酸鏈,成為一種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2) 聯想記憶法 即根據教材內容,巧妙地利用聯想幫助記憶。例如記微量元素:鐵錳硼鋅鉬銅這六種元素,可以用諧音記憶鐵猛碰新木桶,這樣就記住了,而且不容易遺忘。 (3) 對比記憶法 在生物學學習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詞易混淆、難記憶。對於這樣的內容,可以運用對比法記憶。對比法即將有關的名詞單獨列出,然後從范圍、內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進行比較,存同求異,找出不同點。這樣反差明顯,容易記憶。例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等等。 (4) 衍射記憶法 此法是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通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盡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系。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復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系在一起。例如,以細胞為核心,要衍射出細胞的概念、細胞的發展、細胞的學說、細胞的種類、細胞的成分、細胞的結構、細胞的功能、細胞的分裂等知識。 6、最後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常規。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我們所說的學習常規,是指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幾個步驟,包括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 學習方法的優劣是學習成敗的關鍵,要想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必須掌握科學的、高效的學習方法。

⑤ 高中生物學題目中常出現遺傳學原理.包括了哪些

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基因連鎖互換定律。基本上就是這三個,其他的諸如伴性遺傳等問題都是這幾個定律的延伸

⑥ 高中生物知識涉及了哪些免疫學原理

免疫包括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免疫器官有骨髓、胸腺、脾、淋巴結等,免疫細細有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漿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免疫物質有溶菌酶、抗體、淋巴因子。

⑦ 中學生物學中的科學原理

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相適應,
生物與環境相適應

⑧ 如何學好高中生物

剛開始學生物的時候,第一次考試我就沒有及格,我當時不是覺的難,而是根本沒這個概念,後來我感覺自己學的還是不錯的。
1.背。學生物不背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沒心沒肺的亂背也是沒用的。生物習題涵蓋了不少的記憶成分,但是在書本的記憶上有所深化,這就要求我們平時在背的時候必須要理解,平時的習題都是書本的深化,高考生物卻又是一個檔次,要求我們理解的知識點更多。
eg.書上我們背的是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平時的作業題目可能是某一生活中的植物在特定時間下的光合作用的光反應和暗反應是如何發生的,以及詳細過程,而高考的試卷中可能就是綠色植物在黑暗條件下給予不同光照會產生怎樣的光合作用過程。。
2.聽。理科生中和生物最相似的可能就是語文了,但是作為高中的任何一個學生語文課從來沒認真聽過,考試起來都能考。生物卻不是這樣,不聽課完全有可能考0分。語文太靈活,靈活到可以按自己平時的理解去答題,生物靈活是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的。這就要求我們上課要注意聽老師所講的內容,學習怎麼去處理這樣一類的題目,學習怎樣分析生物題目。
eg.書上介紹說細菌有什麼樣的結構,老師上課介紹了大腸桿菌的結構,試題考你甲硫桿菌你還不會么。
3.做。記憶+理解+老師講解,相信自己再做一些練習就能好好掌握了。
當然生物好幾本書的學習不可能簡單不用心就輕易學好,還要靠自己去摸索,但是萬事讀得用心。

⑨ 高中生物到底該怎麼學

首先要明白三個觀點:

高中生物到底怎麼學:

  1. 掌握規律
    規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生物有自身的規律,如結構與功能相適應、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生物與環境相協調,以及簡單→復雜、低等→高等、水生→陸生的進化等。掌握這些規律將有助於生物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線粒體學習就應緊抓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規律:有雙層膜,內膜向內折迭形成嵴,擴大了膜面積,有利於有氧呼吸酶在其上有規律地排布;因而線粒體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這樣較易理解並記住其結構與功能。

  2. 觀察比較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感知,不僅可以獲得新知,也能驗證已知。生物學是實驗科學,觀察是獲得生物知識的重要環節。如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長發育等等,有效地發揮觀察在生物學學習中的作用。而我們生物學的原理、規律都是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得來的。
    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生物中能比較的東西很多,如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冬眠與夏眠等等。比較時注意對比較對象全面了解,然後確定比較項目,並做到簡明扼要,如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這兩類生理過程,可從場所、條件、過程、結果、意義等進行全面了解。通過比較有利於理解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實質。中學生物概念多,易混難記,比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3. 綜合歸納
    教師授課尤其是新授課,一般是分塊的,但各塊各知識點之間有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各年級生物知識是連貫的,是一個整體。學習時要將分散的知識聚集起來,歸納整理成為系統的知識,這樣易理解好記憶。
    綜合歸納要做到「三抓」。一抓順序、二抓聯系、三抓特點。抓順序就是要將各知識點按照本身的邏輯關系將其串聯,如高中遺傳的物質基礎知識可按中心法則這一主線串聯。抓聯系,如神經細胞與腦、脊髓聯系點在於神經細胞分細胞體、突起兩部分,細胞體組成:腦、脊髓灰質等。抓特點,就是要抓重點抓主流。綜合歸納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不是大雜燴,應該將次要的東西簡化甚至取消。

  4. 靈活運用
    這是學好學活生物的關鍵,認識的目的全在於應用。靈活運用知識才能記得牢,學了才真正有用。運用知識解理論題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尤其是後者正是中學生薄弱環節,必須高度重視。如高中學了有絲分裂、減數分裂、弄清了這兩種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形態、數目行為的變化,運用這些知識就可用來判別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圖。學了生態學等知識在自家嘗試建設生態小區,發展庭院經濟等等。只要有心,生物無處不在,無處不用,定能學好,學活。

  5. 還需掌握好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是知識的倉庫,是思維的伴侶,是創造的前提,所以學習中依據不同知識的特點,配以適宜的記憶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記憶方法很多,下面僅舉生物學學習中最常見的幾種。

最後要形成良好的學習常規。建立良好的學習常規,是學好生物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所說的學習常規,是指我們學習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幾個步驟,包括預習、聽講、復習和作業,總結等步驟。

⑩ 高中生物各種技術或生物學原理的應用

克隆技術利用了動物細胞核移植技術和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微型繁殖利用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原理是細胞的全能性,作物脫毒利用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單克隆抗體利用了動物細胞雜交技術和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白菜-甘藍利用了植物細胞雜交技術,胰島素等葯物的制備利用了轉基因工程菌的原理。果酒的製作利用了酵母菌發酵的原理,果醋的製作利用醋酸菌發酵的原理。還有很多,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完的~還是看書吧~

閱讀全文

與高中生物學原理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