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以下這句話出自何處 請問「厚德載物 雅量容人」出自哪裡這句話的原文是什麼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原文:「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所講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從一個小的事物上,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一個人的氣度和胸環,如果有雅量的人,就不會自視清高,唯我獨尊,自不量力,不僅自己是一個正人君子,胸懷坦盪,而且也把別人看成是正人君子,有含垢納污的心地,與人和睦相處,這才是一個「雅量容人」的人.
B. 曠世奇書《菜根譚》中的經典名句有哪些
《菜根譚》是明朝還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成書於萬曆年間。作為一部富有漢民族生活倫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體現了漢族傳統道德生活化的傾向。
同時他作為儒家通俗讀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結晶,和萬古不易的教人傳世之道,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簡煉明雋,兼采雅俗。似語錄,而有語錄所沒有的趣味;似隨筆,而有隨筆所不易及的整飭;似訓誡,而有訓誡所缺乏的親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靜鍾聲,點染其間,其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
C. 不成功便成仁這句話什麼意思
「不成功便成仁」是春秋戰國時期出自《論語》的一句諺語,意為凡做事就有風險。這是說干大事的人要執著努力,如果沒有成功,必然會帶來很大的風險,比如丟了命,雖然沒有成功,但卻成就了「仁」,有捨生取義的意思 。仁,是一種道德標准,一種倫理標准。
「不成功便成仁」意為凡做事就有風險,就是說干大事的人要執著努力。比如丟了命,雖然沒有成功,卻也能成就「仁」。有捨生取義的意思。 而「仁」,在古代漢語里的意思是「仁義」,古人往往把死當成仁義的表達方式。要想達到這仁是比較難的,努力追求縱然不成功,卻可以達到這個標准,雖然不成功,但也可以值得去拼一次了。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後泛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生命。
簡單地說,「仁」就是仁德。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范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為「仁」的實現而獻身,即「殺身以成仁」的觀點,對後世產生很大的影響。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後世尊稱其為「大成至聖先師」,並沿用至現代。
孔子開創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三年,晚年修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
D. 地之穢者多生物,是哪位大師的銘言
明 .洪應明《菜根譚
E. 水至清則無魚 上一句是什麼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世間沒有完美的事物,堅持要追求完美當然不會成功!
是說水清到極點就沒魚了,因為太清的水沒有養分.換個角度,水太清澈了,魚就不敢冒然去游弋了。為什麼呢?因為太清澈的地方實在也太危險了,很容易被漁民發現而喪生於漁叉魚網之下。大凡魚是都懂得這危險的,所以沒有魚肯輕易犯險,除非迫不得已或者是昏了頭。
【解釋】 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格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也說「水清無魚」 。
F. 余好潔,宜無子者一意思是
出自明代 袁黃《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G.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直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含垢納污:本意是一切臟的東西都能容納,比喻氣度寬宏而有容忍雅量。
好潔獨行之操:生活中喜歡保持獨善其身自命清高的態度。操是操守或志向,如《新書·道術篇》中有「厚志隱行謂之潔」。
一塊堆滿了腐草和糞便的土地,才是能生長許多植物的好土壤;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常常不會有任何魚蝦來繁殖。所以一個有修養的君子,應該有容忍庸俗的氣度和寬宏他人的雅量,絕對不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來往,而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
有位僧人問雲門和尚:「佛是什麼?」雲門回答道:「干糞。」這則公案有許多種解釋,本來清凈之物而要求遠離這一觀念,卻說佛是干糞一塊,是污穢的沒有用的東西,也就是說雲門是為了打破僧俗一貫持有的有關佛的觀念與概念而這樣回答的。這種解釋離題萬里,雲門和尚僅僅是離開了一切思考與分別脫口而出,說佛是干糞而已。還有人認為以污穢之物代清純之物,以低俗之體注釋高妙之體,這是雲門宗的宗風。
H. 水之清者也無魚的上句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出自:
班固《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解釋: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
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也說「水清無魚」 。
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
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I. 了凡四訓,有哪些經典名句
1,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白話文意思是以前的事就像昨天一樣全都已經過去了,以後的事就當作從今天剛剛重新開始。忘記過去,重新開始新生活。
2,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訓·改過之法》
白話文意思是善於改過的人,先要明了之所以犯錯的原因,搞明白自己錯在何處。
3,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白話文意思是世間的一切功德福報其實都離不開自己的內心,只有凈化我們的內心,斷惡修善,在內心中找到真正的善念,就沒有什麼事不能想通的了。
4,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白話文意思是一個人的幸福來自於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災禍也同樣來自於自己的一念一言一行。
5,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出自明代重要思想家袁了凡《了凡四訓·積善之方》
白話文意思是以口來勸人,只在一時,以書來勸人,可以流傳百世。
J. 《了凡四訓》經典句子有哪些
1、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
所有的福澤,都離不開內心;只要能夠從心出發,沒有不能通達的。從自己內心出發去求,不單單能求得道德仁義,還可以得到功名利祿,內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於得到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只顧著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內在的話,就算不擇手段地得到了,最終也會內外都失去的,這樣是沒有用的。
2、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譯文
原來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經過去了,以後的所有,就像今天,剛出現。做到了如此,就相當於又重生了一次,擁有了仁義道德的新生命。
3、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
譯文:
做好事要出於真心,而非弄虛作假,這樣,一個善行就可以抵得過萬善了。
4、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譯文
做人必須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且每天都進行改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如果一天沒有進行改錯,就少了一天進步的機會;
天底下聰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卻不肯靜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業;就因為「順應」這兩個字而耽擱了自己一輩子。
5、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譯文
土地污穢的地方才會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沒有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