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共建種生物群落都有哪些
建群種
是
優勢種
中的最優者,即
蓋度
最大,
多度
也大的植物物種。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種只有一個,則稱為「
單優種群落
」。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種,就稱為「共優種群落」或「
共建種
群落」。
熱帶森林
幾乎全是共建種群落,
北方森林
和草原,則多為單優種群落,但有時也存在共優種,如由
貝加爾針茅
和
羊草
共建的
草甸草原
群落。
❷ 養豬場如何做好生物安全
豬場做好生物安全的17個關鍵要點!
防疫一線
2018-01-25
關注
集約化種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是通過各種手段以排除疫病威脅、保護豬群健康、保證豬場正常生產發展、發揮最大生產優勢的方法集合體系的總稱。一個嚴格、全面、系統的內防外控的生物安全體系的建立對於養豬生產尤為重要。
01
引種
初次引種,在選擇供應單位時,盡可能減少供應單位數量,盡量做到種源引種供應單位的單—性;同時需考察種豬健康水平,有必要要求供應商提供血清檢測報告及其健康歷史。要讓本場獸醫與對方獸醫溝通討論,商定一套適宜的隔離與本土馴化計劃,確定隔離期、檢測與免疫接種需要。
02
隔離舍
規劃設計
在豬場設計中,隔離區最好坐落在生產區的邊界之外。隔離舍與大群之間的理想距離是4.8公里,但至少要達到400米。從布局上應考慮主流風向和表水徑流,確保不會將污染從隔離設施帶到大群。
管理
場區內基礎設施設備和建設要符合管理要求,生產工作須科學化、養殖記錄要規范化,區內的豬群要有可追溯標識。按照全進全出模式運營,所有引進種豬都應與大群隔離不少於八周,其中四周完全隔離,在第四周時由獸醫對豬進行采血檢測,檢測結果出來之前任何動物都不得從隔離舍轉出。
03
生產流程
各單位應採用全進/全出生產系統,以降低飼養環境中的病原水平。當病原水平高的時候,這種系統能夠降低發病風險。而且,還能防止疾病從高日齡豬只傳給小日齡豬只,從而改進豬場的健康狀態和生長速率。
04
豬舍布局
在中國養豬建設過程中,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一點式、兩點式、三點式或多點式布局。較小規模的豬場可根據土地面積大小設計一點式,這樣管理比較方便;大規模的豬場(如超過2400頭母豬的豬場),可根據管理要求設計兩點式或三點式,每個區域布局可根據主風向把保育區放在上方向,其他飼養區域可布局在下風向。
05
封閉豬群與擴繁
封閉豬群是生物安全的關鍵要點之一,可以將疾病入侵的風險降至最低,保障舍外環境對豬只的影響,有利於舍內小環境的調節,給豬只提供舒適的環境要求,有助於豬群內部健康狀態的穩定。
06
環境控制
當前建設的豬場均為密閉性豬舍,因此豬舍內部的環境對豬群的健康和生物安全有著重要影響,在豬舍的環境系統設計上,豬舍環境控制系統是一個整體,應當根據豬只的生活習性和對環境的要求綜合考慮欄體設計、地板設計、空間設計、排污設計、房舍結構等一系列因素。從而確保豬舍空氣的良好,給不同階段的豬群提供最佳適宜的溫度。
07
供料方式
料塔是生物安全中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因此在豬場供料方式設計上盡可能將料塔設計在場外靠近豬舍的地方,飼料運輸車不進入豬場。同時定期清空、清掃料塔,確保料塔保持密閉、乾燥。建議:有條件的豬場可以採用集中供料的輸料模式,從供料環節減少生物安全隱患。
08
消毒
生物安全措施應著重考慮設施和設備的衛生。應當系統地對豬場進行消毒,包括:豬群內正在使用的設備的清洗消毒、場內使用的車輛的清洗消毒和人員進出豬舍的消毒等。消毒過程包括:噴霧消毒、清洗(人員需要洗澡),再用合適的、高效的消毒劑按照標簽說明進行消毒。
09
人員
盡管最容易傳播疾病的方式是豬只的轉群,但通過豬場人員造成的疾病引入的風險也很常見。要想降低經人員引入疾病的風險,必須對豬場員工進行系統生物安全的培訓並嚴格要求,從人員角度最大限度確保生物安全。
10
出豬台設施
在豬場的生物安全體系中,出豬台設施是僅次於場址的重要的生物安全設施,也是直接與外界接觸交叉的敏感區域,因此,建議建造出豬台時需:
劃分明確的出豬台凈區和臟區;
出豬台的設計應保證沖洗污水不能迴流豬舍;
建造防鳥網和防鼠措施:
保證出豬台每次使用後能夠及時徹底沖洗消毒;
出豬台應設計在豬場下風向或距離生產區更遠的區域。
內部生物安全的目標是控制豬場已有疾病的擴散,盡可能降低這些疾病的發病率,外部生物安全的目標是維持豬群良好的健康水平,避免新的病原侵入豬群。以下將詳細解讀豬場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豬場外部生物安全措施
11
訪客進出
建立來訪預約及登記制度,確保訪客理解並遵守豬場的生物安全守則;
設置工作人員和訪客的進出口及通道標識,避免交叉、重疊;
訪客需按規定沐浴消毒甚至隔離後才能進入場區及豬舍,除非必須,訪客不應進入豬欄、轉豬走道,或觸摸豬只;
訪客個人物品不得帶入豬舍,所帶的測量記錄儀等應經過徹底清洗和消毒,豬場應適當備置這類物品,盡量避免使用其它豬場用過的設備;
為投遞人員設置投遞點,避免設在場內人員穿行的區域,確保郵件、養豬設備、飼料、葯品、精液等外來物品的安全。
12
車輛進出
來訪車輛盡可能不進入場區邊界,可在場外設停車場;不允許載豬(包括活豬和死豬)車輛進場;只允許本場車輛和機械進入場區,在入口設置消毒池,進場車輛需嚴格消毒,尤其注意清除帶有藍耳病等疫病風險的糞便;
制定一項「無歸」政策,任何豬只一旦越過了某個特定邊界,如只要踏上了卡車車廂,就不能再返回豬場;
確定豬場的「臟路」(拖車、飼料、運輸車輛、掉落家畜撿拾車、糞車)和「凈路」(豬場和員工的車輛),「臟路」應遠離豬舍;確保料車不需要一次為兩家豬場送料,最好採用現代化的自動飼喂系統,實現場外供料;
確保運豬卡車到場前經清洗消毒,並充分乾燥。任何情況下參與裝豬的卡車司機都不得進入任何豬舍;除非絕對必須,否則豬場人員不應進入運豬車或接觸車廂擋板,尤其是在卡車直接來自屠宰場的情況下。
13
豬場服裝
場區邊界處提供靴子消毒池,消毒前應先清除所有可見的糞污,要注意,雨水的稀釋、錯誤的濃度、以及久不更換都會影響消毒液的效果;
為不同的豬舍配置不同的靴子和服裝,避免豬舍間交叉使用,用後應清洗消毒,一次性物件用完都應棄置;
如場內員工不得不進入裝豬卡車,那麼他們重新進場之前必須徹底清洗消毒靴子,並更換全套服裝。
14
豬只參展的生物安全
參展前確保參展豬只的健康狀況及參展場所和運輸車輛的安全;
避免互借設備,並確保豬欄、喂料器、飲水器等所有設備在使用前後的消毒和乾燥;
減少參展豬只與人和動物的不必要接觸;
做必要的獸醫和獸葯儲備,以應對參展時出現的突發情況。
15
豬場外來動物控制
確保豬場圍牆和建築完好安全,防止野豬等動物進入;清理豬舍內外雜物,一經發現鼠跡馬上解決;做好場內外清潔,減少蒼蠅蚊蟲的滋生;
清除豬舍周圍的鳥巢,確保豬場設有防鳥裝置,料槽加蓋,及時清掃灑落飼料;
讓貓狗等寵物遠離豬場;工作人員家中如有豬以外的動物,到場工作時要求必須保障個人衛生,如家裡有養豬,進場前不應接觸,否則就相當於造訪了另一家豬場,則24小時內不得接觸場內豬只。
16
死豬處置
為員工列出一套清晰的處理轉移死豬的例行規程;
死豬及妊娠產物應立即、正確、合法地處置,死豬應當焚燒或深埋,死豬處理地點應被視為高危地區;
最理想的煉油車的收集地點應位於場外,或在遠離豬舍的地方,收集點的豬場方入口和收集者入口之間應有清晰分界,使用後需清洗消毒。
17
空氣凈化
除了在豬場選址及規劃設計時考慮周邊地理及生態環境,還可以為豬場設計安裝空氣過濾系統,尤其是公豬站、母豬場等對生物安全要求嚴格的原種豬場。外界空氣通過多重空氣過濾裝置,能過濾掉99.5%以上的0.3μm微粒,能有效阻止豬藍耳病、豬瘟、偽狂犬、□蹄疫、喘氣病等原微生物感染,確保公豬站內公豬的健康,降低保育豬、育肥豬的死亡率,提升豬場效益。
❸ 學習微生物與人類健康有什麼好處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❹ (北師大版)七年級生物下冊復習提綱
七年級下冊復習提綱
*概述人類的起源和進化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現代類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長臂猿和猩猩。
在人類發展和進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工具——大腦進一步發達——語言的產生。直立行走是進化發展的基礎。
*舉例說出人對生物圈的影響
森林遭到濫砍亂伐後,導致水土流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
人為排放過多的廢水廢料到湖水中,導致湖水裡藻類等浮游植物因營養物質豐富而瘋長,影響了水中其他生物的生活;
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到大氣中,容易導致酸雨的產生,對各種生物和各種建築物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過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會導致全球的溫度的提升,形成「溫室效應」。
含有貢、銀、鎘的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會引發各種疾病:水 病、痛痛病等。
*擬定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
*概述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成右圖)
結構 功能 結構 功能
輸精管 輸送精子 附睾 貯存和輸送精子
尿道 排出精液和尿液 睾丸(是男性主要的性器官) 產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概述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結構 功能
卵巢(是女性主要的性器官) 產生卵細胞,分泌雌性激素
輸卵管 輸送卵細胞
子宮 胚胎和胎兒發育的場所
陰道 精子進入和胎兒產出的通道
*描述受精過程
睾丸產生的精子和卵巢產生的卵細胞都是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受精的場所是輸卵管。
*描述胚胎發育的過程
發育:從受精卵形成胚胎並且長成為性成熟個體的過程
1、受精卵在移入子宮的過程中,不斷分裂發育成胚泡。移入子宮以後,植入子宮內膜,這個過程稱為懷孕;
2、胎兒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場所是胎盤。
3、懷孕40周,胎兒基本發育成熟,從母體的陰道排出,這一過程稱為分娩。
*描述青春期的發育特點
(1)身高突增;
(2)神經系統以及心臟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顯增強;
(3)性器官迅速發育和成熟,並伴隨一些生理現象。性器官在垂體分泌的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下得到迅速發展,男孩出現遺精,女孩出現月經現象,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現第二性狀,如男孩的喉結等。
*養成青春期的衛生保健習慣
遺精是一種正常現象。「精滿自溢」,精液過多就會排出。
女孩月經期應該注意保持心態良好,堅持適當的運動,注意個人衛生等。
樹立偉大的理想,開展正常的人際交往,做到自尊自愛。
*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
六大營養物質:糖類、蛋白質、脂肪、水、無機鹽、維生素。
脂肪:人體內主要的儲能物質 富含脂肪的食物:花生、動(植)物油、肥肉、大豆等
糖類: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 富含糖類的食物:蔗糖、大米、小麥、饅頭、馬鈴薯、紅薯等
蛋白質:為生長發育以及受損細胞的修復和更新提供原料 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奶、蛋、魚、肉等水:細胞的主要組成成分,約占體重的60%-70%。
維生素:人體需求量少,不能供能,但生命活動又必不可少的物質。
無機鹽的種類 缺乏時的症狀 維生素的種類 缺乏時的症狀 食物來源
含鈣的無機鹽 佝僂病、骨質疏鬆症 維生素A 夜盲症 肝、乳製品、魚類、西紅柿、胡蘿卜等
含磷的無機鹽 厭食、貧血、肌無力 維生素B1 神經炎、腳氣病 糙米、花生、瘦肉、酵母和楊梅等
含鐵的無機鹽 缺鐵性貧血 維生素C 壞血病 水果、蔬菜等
含碘的無機鹽 地方性甲狀腺腫 維生素D 佝僂病、骨質疏鬆症 動物肝臟以及牛奶等
含鋅的無機鹽 生長發育不良
*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
1、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齒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攪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沒有消化作用。
(3)胃——通過蠕動,使食物和胃液混合,並初步消化
(4)小腸——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小腸的起始部位為十二指腸)
(5)大腸——使食物殘渣推向肛門(大腸的起始部位為盲腸)
(6)肛門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澱粉酶能初步消化澱粉(澱粉 麥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質
(3)腸腺——分泌腸液,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類、蛋白質和脂肪
(5)肝臟——分泌膽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
注意:唾液腺、胰腺、肝臟位於消化道外,胰腺和肝臟分泌的消化液注入到十二指腸後與食物接觸。胃腺和腸腺位於消化道內。肝臟是最大的消化腺。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1、食物的消化
蛋白質:消化始於胃,最終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類: 消化始於口腔,最終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 消化始於小腸,最終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2、吸收
小腸是吸收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決定這個功能的結構特點是:1)成人小腸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長的一段;2)小腸內有許多皺襞,皺襞上有許多絨毛狀突起——小腸絨毛,大大增加了小腸的吸收面積。被吸收後,隨即由內壁毛細血管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等營養物質運往全身。
*設計一份合理的食譜
早、中、晚餐的能量應當分別佔30%、40%、30%。三餐應該按時。
要合理補充各種人體所必須的五類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寶塔」
*關注食品安全
食用蔬菜水果之前,應該浸泡、沖洗,或削皮;
買食品時,應注意檢驗是否合格,是否變質等;
發芽的馬鈴薯和毒蘑菇等有毒食品不要食用;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完成右圖)
呼吸系統由呼吸道和肺組成。
呼吸道由上到下依次是:鼻 咽 喉 氣管 支氣管,是氣體進出肺的通道。能清潔、溫暖和濕潤空氣。
痰的形成:氣管和支氣管內表面有纖毛,能不停的塵粒、細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過咳嗽排出體外。
肺是氣體交換的場所,位於胸腔內,左肺兩葉,右肺三葉,組成單位是肺泡。一分鍾大約進行16次有節奏的呼吸。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1、肺泡內的氣體交換
由於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都是一層扁平的上皮細胞,當吸入的空氣到達肺泡時,空氣中的氧氣透過
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進入血液;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過毛細血管壁和肺泡壁進入肺泡,隨呼氣的過程排除體外。
2、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
血液中的氧氣運送到組織細胞處,通過氣體的擴散作用,氧氣可以透過較薄的血管壁進入到組織細胞內,同時,細胞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也通過擴散作用進入到血液中。進入細胞的氧氣,最終在細胞內的線粒體中參與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肺與外界氣體交換的過程
1) 膈肌____,膈頂____,胸腔容積____,肺____,肺內氣體壓力相應____,氣體吸入;
2) 膈肌____,膈頂____,胸腔容積____,肺____肺內氣體壓力相應____,氣體排出。
*描述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組成
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組成
1、血液: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血細胞有三種:紅細胞(含有血紅蛋白,運送氧氣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細胞(吞噬病菌)和血小板(止血和加速凝血)。
2、血管:
(1)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部分去的血管。特點:管壁較厚,管腔較小,彈性大,血流速度快,不斷分支。
(2)靜脈:將血液從身體各部分送回心臟的血管。特點:管壁較薄,彈性小,管腔較小,血流速度較慢,通常具有靜脈瓣。
(3)毛細血管:連通於最小的動脈與靜脈之間。特點:只允許紅細胞單行通過,由一層扁平上皮細胞構成,血流速度慢。
3、心臟:左心室的壁最厚。
四腔: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動脈與心室連接,動脈與心室之間有動脈瓣,使血液只能從心室流向動脈;靜脈與心房連接。同側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心房與心室之間有房室瓣,使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
*概述血液循環
循環途徑:體循環是血液從左心室出發回到右心房,肺循環是血液從右心室出發回到左心房。
血液在心臟處的流動方向:靜脈→心房→心室→動脈
體循環的途徑: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各部及內臟毛細血管→上、下腔靜脈→右心房
肺循環的途徑: 右心室→肺動脈→肺部毛細血管→肺靜脈→左心房
肺循環和體循環在心臟處匯合。
*描述人體泌尿系統的組成
由腎臟(形成尿液)、輸尿管(輸送尿液)、膀胱(暫時貯存尿液)和尿道(排除尿液)組成
*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除過程
1、腎小球的過濾作用:除血漿中的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以外,一部分水,無機鹽、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質透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濾過到腎小囊腔內,形成原尿。人體每天大約形成150升原尿。
2、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經腎小管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無機鹽等被重吸收到腎小管周圍的毛細血管中。餘下的水、無機鹽和尿素形成尿液。每天排除的尿液大約為1.5升。
3、尿的排出:尿首先通過輸尿管到達膀胱,當膀胱里的尿儲存到一定量時,通過尿道排出尿液。
4、意義:排出廢物,調節體內水和無機鹽的平衡,
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識圖並完成題目
(1) 如果右圖表示肺泡部位的血管,則Ⅰ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
(2) 如果右圖表示組織細胞處的血管,則Ⅰ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
(3) 如果右圖表示腎單位處的血管,則Ⅰ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Ⅲ表示_____血管,裡面流_____血,Ⅱ中的液體過濾出來後形成_________.
*描述排泄途徑
排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餘的水排出體外的過程。出汗、呼吸、排尿等是排泄的途徑。
注意與排遺區別:食物消化後形成的殘渣排出體外的過程是排遺。
*描述人體神經系統的組成
神經系統由腦、脊髓和它們發出的神經組成。
腦和脊髓組成中樞神經系統;腦神經和脊神經組成周圍神經系統。
大腦:包括左右兩個大腦半球,表面是大腦皮層,具有感覺、運動、語言等多種生命活動的功能區——神經中樞。
小腦:使運動協調、准確、維持身體平衡。
脊髓:具有反射和傳導的功能。(能對外界或體內的刺激產生有規律的反應,還能將對這些刺激的反應傳導到大腦,是腦與軀干、內臟之間的聯系通路)
神經:由脊髓發出的神經叫脊神經,分布在軀干、四肢的皮膚和肌肉里。由腦發出的神經叫腦神經,大都分布到頭部的感覺器官、皮膚、肌肉等處。
神經元:又叫神經細胞,包括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神經元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體上有許多突起,突起有兩種:長的突起和短的突起。
*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反射弧應當包括五個部分: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
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蓋處的韌帶(感受器)→傳入神經→脊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大腿肌肉(效應器)。
簡單的反射:人生來就具有,如:縮手反應,眨眼反應,排尿反應,膝跳反射。
復雜的反射:通過長期生活積累形成,如:望梅止渴、聽見上課鈴聲進教室。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反射是復雜的,也是人類所特有的,如談梅生津、談虎色變。
*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信息
眼:角膜 虹膜 瞳孔 晶狀體(睫狀肌) 玻璃體 視網膜 脈絡膜 鞏膜
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來的光線,依次經過角膜、瞳孔、晶狀體和玻璃體,並經過晶狀體等的折射,最終落在視網膜上,形成一個物象。視網膜上有對光敏感的細胞,這些細胞將圖象信息通過視覺神經傳給大腦的視覺中樞,人就產生了視覺。
近視形成:晶狀體的前後徑增加(過度變凸),物象落在視網膜前,形成近視。可以通過凹透鏡來調節。
遠視形成:晶狀體的前後徑減小(過度變凹),物象落在視網膜後,形成遠視。可以通過凸透鏡來調節。
外耳:耳廓(收集聲波)、外耳道
中耳:鼓膜(接受刺激,產生震動)、聽小骨、鼓室
耳: 半規管
前庭 感受頭部位置的變動的情況,與維持身體平衡相關(如暈車)
內耳 耳蝸:內有對聲波敏感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可以將聲波信息通過聽覺神經傳給大腦的聽覺中樞
咽鼓管:與咽相通,調節鼓膜兩側壓力差
注意:遇到巨大的響聲時,要迅速張口,使咽鼓管張開,使鼓膜內外的氣壓保持平衡,以免震破鼓膜。
鼻:鼻腔上端的黏膜中有許多對氣味十分敏感的細胞。
舌:上表面和兩側有許多對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夠辨別酸、甜、苦、辣、咸等。
皮膚:感受外界冷、熱、痛、觸、壓等刺激的功能。
*舉例說明人體的激素參與生命活動調節
激素有內分泌腺分泌,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通過導管,直接進入到腺體內的毛細血管,並隨著血液循環輸送到全身各部。
垂體: 分泌生長激素 促進生物的生長和發育。異常:幼年過多,巨人症;幼年過少,侏儒症。
甲狀腺:分泌甲狀腺激素 促進生物的發育。 異常:幼年不足,發育遲緩,呆小症;成年過少,導致大脖子病。缺乏時可以通過食用含碘的食物來治療。如海帶。
胰島: 分布於胰腺中,分泌胰島素等 調節糖在體內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島素,導致細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減弱,形成糖尿。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
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等
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等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方式主要是神經調節,同時也受激素的調節
❺ 種群和群落
一個地方有金絲猴,眼鏡猴 和獼猴,是指不同的種群,不能算群落。
首先來看下定義
種群: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同種生物哦,金絲猴,眼鏡猴 和獼猴是不同種生物,因為基因不同);
群落: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一個地方有金絲猴,眼鏡猴 和獼猴,但不是說這里只有金絲猴,眼鏡猴 和獼猴,還可能有其他生物,細菌真菌也要算呢)。
有獅子只能說有一種新的種群罷了,起不了多大影響……
PS:不懂的話追問好了,我繼續說。
某農場的所有水稻算種群啊,滿足一種生物 的條件。
❻ 種群與群落的區別
種群是單種生物,群落是一定范圍的多種生物集合體。
種群(population)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對種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數量變化與種內關系,種間關系的內容已屬於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疇。
群落 community 亦稱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多種生物種群的有規律的組合,具有復雜的種間關系。我們把在一定生活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種群的總和叫做生物群落,簡稱群落。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種群不是任意地拼湊在一起的,而有規律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群落。如在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種群是根據人們的需要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於他們的復雜的營養關系組合在一起,所以農田生態系統極不穩定,離開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原生態系統所替代。
❼ 什麼是優勢種群如何確立是優勢種群
首先,明確種群的概念。
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中的個體並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並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後代。種群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同一種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個基因庫。
其次,明確何為優勢種。
優勢種是指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製作用的植物種類。
各層的優勢種可以不止一個種,即共優種。
最後,明確何為優勢種群。
優勢種群是指在種群中佔有絕對優勢的地位,對群落的結構和群落環境的形成有明顯控製作用的種群。
另外,關於如何確立優勢種群。
優勢種群通常是那些個體數量多、投影蓋度大、生物量高、體積較大、生活能力較強,佔有競爭優勢,並能通過競爭來取得資源的優先佔有地位,即優勢度較大的種群。
❽ 什麼叫做生物群落帶
生物群落帶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與種群一樣,生物群落也有一系列的基本特徵,這些特徵不是由組成它的各個種群所能包括的,也就是說,只有在群落總體水平上,這些特徵才能顯示出來。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包括群落中物種的多樣性、群落的生長形式(如森林、灌叢、草地、沼澤等)和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組配和種類結構)、優勢種(群落中以其體大、數多或活動性強而對群落的特性起決定作用的物種)、相對豐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種的相對比例)、營養結構等。作為一般名詞時與群落同義。現在使用的生物群落一詞,只限於強調沿襲克列門茨和謝爾福德(F.E.Clements & V.E.Shelford,1939)的考慮方法。克列門茨認為,植物群落並不是個體和種的組合,而是用生長形(growth form)為代表的生態群組合,這種必須以生物個體為准據的新階段的有機體,稱之為復合生物(complex organism)。謝爾福德(1912)對動物曾使用了生理活動型這個名詞,它相當於植物的生長型,並稱之為生態種群(mores,用復數形,單數形為mos,涵義不同),它的組合即是動物群落。以後把植物和動物作為mune的機能生活形的集群,而進一步強調了統一性。演替是復合生物的發育、成長,相當於它的成體的頂極群落是僅僅由氣候決定的。也有把這種觀點特稱之為生物生態學(bio-ecology)的。
❾ 真菌包括哪些微生物他們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各起什麼作用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嗯,真菌。你指的是絲狀菌。他在污水處理的過程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物魔法當中的接觸氧化法。當中。起到了固定生物膜的作用。有一定的處理能力。但是在活性污泥法當中要嚴格控制。絲狀菌的生長數量。不要讓他變成優勢菌群。如果他變成優勢的菌群,就會發生活性污泥的絲狀膨脹,那麼在控制話就會很困難了。水質會變壞導致出水超標。情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