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什麼遠古的海洋生物嗎
歐巴賓海蠍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中文學名
龍王鯨
拉丁學名
Basilosaur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亞目
古鯨亞目Archaeoceti
科
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
屬
龍王鯨屬Basilosaurus
分布區域
埃及、美國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械齒鯨
時代(period)
晚始新世4500萬-3600萬年前
天敵(natural enemy)
不明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15~20米
化石時期
晚始新世
保護現狀
滅絕(化石)
科學分類
種
* B. cetoides
* B. drazindai
* B. isis
龍王鯨(basilosaurus)第一次發現械齒鯨化石的時候還以為它是海怪的留下的。
2簡介(brief introction)編輯
第一個械齒鯨化石是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發現,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揚(fayum)沉積層也找到保存了為數眾多的其它種類。這種早期鯨類找到數量眾多的化石。它在非洲、歐洲與北美間的溫暖淺海必然很常見。其中一個化石還保有它最後進食的餐點,即一群鯊魚。它們的骨骼也提醒人們其陸地動物的祖先:一雙小腳。
生存年代
在埃及的沙漠,有個鯨類骨骸自沙中蝕出的奇怪地方。「鯨之谷」是個淺灘的化石遺跡,在三千六百萬年前,鯨類常游近這里岸邊。械齒鯨就是此地所發現的兩種鯨類之一。械齒鯨的骨骸顯示它的確有個很長的身體。事實上,當它首次被發現時,還被誤認為是某種海蛇(所以它才會有個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雖然埃及的化石並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最近在一個械齒鯨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團魚化石。這似乎是它胃
龍王鯨(5張)
內的東西,其中包括幾種不同的魚類骨骸,以及一隻五十厘米長的鯊魚,足以證明:龍王鯨並非性格溫馴的動物。
晚始新世溫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現代的熱帶海洋,除了一個重要的不同:那裡是巨大的早期鯨魚械齒鯨的家。械齒鯨是第一種巨型鯨魚。它們那巨大的尺寸意味著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維持肌體,人們猜想大多數械齒鯨終日悠遊在淺海,尋找潛在的獵物。械齒鯨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魚、鯊魚、烏賊、海龜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都在它的食譜上。械齒鯨可以用它敏銳的視力和聽力尋找和抓住獵物。像現代的鯨魚一樣,械齒鯨是呼吸空氣的,它不能長時間的待在水下。械齒鯨的鼻孔不是生在頭頂的,所以當它上浮的時候必須把鼻子的頂部抬離水面。
龍王鯨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公尺(60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它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是非常感興趣的。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龍王鯨的發現
在19世紀早期的路易斯安納州與阿拉巴馬州,龍王鯨的化石是相當常見的,因此它們經常被當成傢具的原料。後來一具龍王鯨的脊椎骨被一位鑒賞家送到了美國哲學會,因為他擔心化石被當地人破壞。這具化石最後流入了解剖學家理察德·哈倫(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稱這是一具爬蟲類化石,並命名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當英國的解剖學家理察德·歐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顎部的碎片、前肢與後來發現的肋骨化石後,他宣布這是一種哺乳類生物。歐文提議將它重新命名為Zeuglodon cetoides,現在變成龍王鯨的一個同物異名。雖然這個名稱被很多人認為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依照慣例,必須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稱。
在1845年,亞伯特·寇區(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馬州發現的巨大骨頭,後來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
龍王鯨
的故事。他後來拼湊出一具長114英呎的「大
龍王鯨各類圖片(21張)
海蛇」骨骼,並且讓它在紐約與歐洲來公開展覽。這具所謂的「大海蛇」骨骼最後被發現其實是5具不同個體的骨骼所組成的,其中有一些並不是龍王鯨,這些骨骼最後毀於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
從埃及的Zeuglodon谷所發現的化石中,鑒定出龍王鯨的另一個種,稱為Basilosaurus isis。這些化石保存相當良好,包括了後肢在內,而且是為數眾多。古生物學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這個山谷組織了幾次挖掘,而且推斷埃及人對於印度鱷的信仰可能是因為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則發現另外一個種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種命名為Basiloterus husseini的鯨魚則是已知最接近龍王鯨的一種,不過身體並沒有龍王鯨那麼大與瘦長。
龍王鯨的特徵
龍王鯨最顯眼的特徵是身體非常細長,因為它們有前所未有細長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繪成最細長的鯨魚。在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比之下,龍王鯨被認為有不尋常的運動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薦部與尾部脊椎骨意謂著龍王鯨是類似鰻魚般的方式來活動。甚至更古怪的是,古生物學者菲利浦·金格里奇認為龍王鯨在一些情況下可能也會以水平的似鰻魚般的方式來移動,對於海洋哺乳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尾部的骨骼顯示龍王鯨很可能擁有小型的尾鰭,不過可能只對垂直移動有幫助。大部分的復原圖顯示龍王鯨擁有一個小的,推測類似須鯨的背鰭,而其它的復原圖則顯示龍王鯨只有一個背部隆起。
科學家設想的龍王鯨
龍王鯨的身體結構中最著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長的後肢,毫無疑問的它無法幫助移動。這個退化的後肢可能只是用來固定兩只位置相異的龍王鯨。後肢類似蛇類用來引導交配的退化後肢,所以龍王鯨可能也是如此。
龍王鯨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滿液體。這暗示了龍王鯨基本上只能
龍王鯨骨骼化石
在海洋表面進行水平面的移動,而其他的海洋哺乳類大部分都可以進行立體的活動。從瘦弱的軸向肌肉組織與粗的肢骨來判斷,龍王鯨被認為無法長時間持續的游泳與潛水。龍王鯨也被認為沒有任何能力在陸地上移動。
龍王鯨的頭部沒有類似現代齒鯨的額隆(melon),腦部也是比較小的。龍王鯨被認為沒有現代鯨魚的社會能力,上述特徵可能導致這個結果。
龍王鯨曾經被認為擁有一些柔軟的殼,不過似乎是將海龜殼誤認的結果。有一些神秘動物學家相信龍王鯨或比較進化的同類仍然存活著,它們就是被人目擊到的大海蛇,然而龍王鯨的化石顯示它們在37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說法。
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這些都是比較冷門的 找起來不太容易
② 相對更古老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1、蝌蚪蝦
十大最古老的海洋生物中的第二個就是蝌蚪蝦,它的學名為佳朋鱟蟲,在中國各地又俗稱馬蹄管子、王八蓋子、翻車車、屎殼郎崽、數錢鎖等,是已知的鱟蟲中唯一在中國發現的一種。其最早出現在三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在經歷了三次地球世紀大滅絕之後,至今仍有數種品系存活,並廣泛地分布於世界各地。
鸚鵡螺(學名:Nautiloidea):是頭足綱、鸚鵡螺科的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共有2屬、6種,具捲曲的珍珠似外殼,貝殼最大可為26.8厘米,但成年鸚鵡螺一般都不超過20厘米。大臍鸚鵡螺是鸚鵡螺家族中體形最小的屬種,一般只有16厘米。外殼由許多腔室組成,外套位於外殼內。
③ 水中古生物
古生物絕大部分都已經滅絕死亡,只有極少數進化出另一種形態,以其他形態繼續存活,這些生物叫「活化石」。
④ 一種古代水生物,像蝌蚪,現在還偶爾出現的,叫什麼來著
是仙女蝦吧。
⑤ 古代魚類有哪些
腔棘魚
仍生存在各大州江河湖海中的一些鮮為人知的遠古魚類。
恐龍魚
一種古老的魚類,在水族裡有活化石之稱。和龍魚,肺魚一樣屬於「活化石」的大型魚類。 恐龍魚體格強建,
龍魚
在距今3億多年以前的遠古石炭紀時就已經存在。後來,隨著地殼的移動逐漸地把它們分散到世界各個大陸,如今分布廣泛,在亞洲,南美洲,澳洲以及非洲都能尋覓到他們的蹤跡。因為其神態威嚴,體形長而有須,鱗片多帶金屬光澤,善於跳出水面很高捕食小昆蟲,酷似中國神話中的龍,故俗稱龍魚
比切魚
比切魚原產地在西非,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刺鰭類深水淡水魚,起源於3.95億年前。比切魚形體細而長,一般可長到2英尺-3英尺,全身覆蓋了一層厚厚的琺琅瓷般晶亮的硬質菱形魚鱗。這種魚鱗並不局限於比切魚身上,其他的一些遠古魚也自這種巨鱗。這種魚鱗與現代魚類有很大差異。
與其他遠古魚類一樣,比切魚尤其適合在乾旱的環境中生存。它的體內長了一對已進化了的肺葉,而不是魚膘,這一點自肺魚非常類似,因而它在離開水面後仍可生存數小時。
弓鰭魚
弓鰭魚是一種貪得無厭的食肉魚,但在沒有食源的情況下,這種魚要比其他魚更耐餓,它可以一年不吃東西仍能存活,這是由於它新陳代謝慢的緣故。弓鰭魚只有一個種類,也被稱做角鮫、泥魚。這種獨特的美洲淡水魚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大湖地區以及大湖東部地區的小型水體內都有發現。這種魚兇猛異常,長了一排尖尖的牙齒,各種魚類、青蛙、蛇,甚至烏龜和小型哺乳動物都是它的捕獵對象,有時也吃同類,它的天敵是比它個頭更大的弓鰭魚。弓鰭魚是一種很好的觀賞魚,而不適合食用。弓鰭魚的魚鰾具有呼吸功能,而不象其他魚類那樣只有漂浮作用,因此弓鰭魚在離開水體後靠著它的「肺」仍可生存24小時左右。弓鰭魚能在缺氧的水域內生存,它常常在水面上露出嘴來大口呼吸,以補充氧氣。古生物學家已在北美、南美、歐洲、非洲和亞洲發現了這種魚的化石。弓鰭魚最早出現於侏羅紀時期,距今已有2.13億年。
雀鱔
雀鱔〔在英國撒克遜語中是長矛的意思)是一種淡水魚,生活於熱帶河流、美國南部湖泊、中美地區、墨西哥以及西印度群島等地。雀鱔是一種兇猛的食肉魚,長著長長的嘴巴和尖尖的牙齒。這種魚會攻擊它所遇見的所有魚類,捕食時,它會一動不動的裝死,直到獵物靠近它時才發起致命的一擊,然後圍著被咬死的魚轉一至兩圈後再將其吃掉。當地漁民都將其視做不祥之物,因為在它生存的地方很少有其他魚類存在。當地漁民一般都不願意吃這種魚,同時它也不太適合食用。 雀鱔全身長了一層菱形魚鱗,看上去就像武士穿的盔甲一樣異常堅硬,實際上它是由無機鹽組成的。許多已滅絕的遠古魚類也有這種魚鱗。像其他遠古魚類一樣,雀鱔體內也長了一個與食道相連的魚鰾,可用來呼吸。雀鱔卵有巨毒,人類或其他熱血動物不慎食用將導致死亡。
盲鰻
盲鰻是惟一一種脊椎類軟體動物,它的身體會隨海水的流動作各種彎曲狀。盲鰻是一種生活於海底泥土中的形體類似於美州鰻的魚類,其外形與同樣古老的腔棘魚相比顯得非常導樣。盲鰻生活於深度在100英尺-3150英尺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底中。
⑥ 二疊紀時水中的生物有哪些
三葉蟲只剩下少數代表
異齒龍、卞氏獸、水龍獸
在南非晚二疊世地層內發現的小而原始的似蜥蜴的楊氏蜥
沒有或目前沒有發現 該爬行動物主要出現在三疊紀時期。由於其年代較恐龍還早,被認為不僅是鳥類而且是包括恐龍在內的多數爬行動物的祖先。
由於陸地面積的擴大,淡水無脊椎動物發展很快,海生無脊椎動物的面貌也為之一新。菊石、雙殼類、有孔蟲成為劃分與對比地層的重要門類,而筳及四射珊瑚則完全絕滅。
爬行動物在三疊紀崛起,主要由槽齒類、恐龍類、似哺乳的爬行類組成。
雙殼類也有明顯變化,晚古生代的種類只有很少數繼續存在,產生了許多新種類,並且數量相當繁多。尤其在晚三疊世,一些種屬的結構類型變得復雜,個體也往往比較大。由於三疊紀的環境與古生代不同,非海相雙殼類逐漸繁盛起來。
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其中除本內蘇鐵目始於三疊紀外,其它各類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開始有了發展,但並不佔重要地位。二疊紀的乾燥性氣候延續到了早、中三疊世,到了中三疊世晚期植物才開始逐漸繁盛。晚三疊世時,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陸植物的主要統治者。
⑦ 遠古或者已經滅絕了海洋生物,要很奇特的
Phronima定居慎戎
定居慎戎的體內含有很多水份,身體膨大呈球形使身體比重接近海水,便於在水中浮游,不易下沉。從南北極到熱帶,全部的海洋,從海的深淵到表層都有戎亞目的種類。大部分種類是廣布世界性。
科學家表示,其它很多小型深海動物身體也都呈透明狀或者接近透明,以便在漆黑環境下更好地偽裝自己。
⑧ 遠古時期地球,哪些能稱作是「遠古巨獸」生物
地球距今已經有40多億年的歷史了,但是在地球剛剛誕生的11年裡面,地球上並沒有什麼生物誕生。直到過了30多億年。地球上才迎來了生命大爆發,這一次的生命大爆發就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在寒武紀生命的物種和數量有著非常大的提升,但是根據目前已經發現的化石來看,從生命誕生剛開始到石炭紀,地球上都沒有出現過大型的生物
滄龍雖然是恐龍時代的生物,但是它並不是恐龍。滄龍是生活在距今大約7,000萬年前的一種大型的海洋生物。滄龍本身的體型有大有小小的,滄龍體長能有三米多,而大了長龍體長可以達到20米,作為大型的海洋生物,滄龍的牙齒是非常強健的,而且它的牙齒還有倒鉤,如果獵物被滄龍咬住的話很難逃脫滄龍的嘴。在歷史的長河當中,曾經出現過這么多的史前巨獸,但是現在這些生物都滅絕了。如果地球的環境沒有變化的話,到現在可能還不會有人類出現。
⑨ 古代海洋生物個有什麼
你了解恐龍時代的海洋生物嗎?
http://tieba..com/f?kz=157880956
http://tieba..com/f?kz=115054632
新聞緣由:
中國電影博物館於4月1日開始上映美國國家地理最新打造的3D巨幕電影——《海洋之獸3D:史前探險》,這是第一部關於恐龍時代海洋生物的特殊電影。影片以好奇而富有探險精神的長喙龍「多莉」為故事主角,把觀眾們帶回到白堊紀晚期,讓人們漫遊史上最危險的海洋世界,探索「另類恐龍」——水下爬蟲動物的奧秘。影片將科學家考古和古代海洋世界穿插進行,將人類對影片中絕跡的生物所獲得的發現展現給觀眾。本期,就讓小編帶你一起了解曾經生活在海洋中的那些令人生畏的生物吧。
蛇頸龍
蛇頸龍生活在三疊紀到白堊紀晚期。它們的頭小、頸長、身體寬扁,口很大,口內長有很多細長的錐形牙齒,以捕魚為生。大多數蛇頸龍的身體長11~15米,個別甚至能達到18米。它們的四肢特化為適於劃水的肉質鰭腳,使其既能在水中往來自如,又能爬上岸來休息或產卵繁殖後代。大約在7000多萬年前滅絕。
長喙龍
長喙龍是影片的主角,它生活在白堊紀的晚期,屬於上龍科爬行動物。長喙龍的嘴巴十分細長,活像一隻大鳥,身體有3~5米大小。
長喙龍主要在北美出土,達科它州的內海也曾有它的身影。
滄龍
滄龍是巨型海生爬行類動物,種類較多,小的長4米,大的可達17米。身體細長,四肢呈鰭槳狀,尾巴長而扁平,有尾鰭,嘴裡長滿利齒。在水中游泳時,靠尾巴左右擺動推動身體前進,四肢則用來控制方向和保持平衡。早期類型個體較小,後期的個體迅猛增大,很快就成為了與蛇頸龍勢均力敵的巨型海怪。
看圖
http://tieba..com/f?ct=335675392&tn=PostBrowser&sc=1447939940&z=159300895&pn=0&rn=50&lm=0&word=%C9%FA%CE%EF
部分摘錄
旦紀(距今約8億年~距今約5.7億年)
Sinian Period
從距今34-18億年前這漫長的16億年中(而從地球上有了第一個動物到現在可能不超過10億年),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原始無真核細胞在不斷地進化。從距今18億年前開始,地球進入震旦紀,大約又經過了12億年到6億年前,有細胞核、細胞器分化的真核生物出現了,從此地球進入了一個生命大發展的階段。這時期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藍藻、紅藻和綠藻,原生動物大概也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到距今6億年前時,已經有浮游動物、杯海綿和腔腸動物了。
震旦紀時生物界的演化較前迅速,形成一些有特色的生物群。微古植物群在早震旦世以球藻群為主,並出現了巨囊藻、捷菲鮑里藻等屬;宏觀藻類以丘阿爾藻、壽縣藻和塔烏藻等屬為主。至晚震旦世時,微古植物群中的分子形態多樣,屬種繁多,以刺球藻群中個體較大或一些膜殼具有明顯刺狀構造的類型最重要。晚震旦世的最大特徵是後生動物大量出現和門類多樣化。伊迪卡拉動物群即出現於這一時期。該動物群是一個以軟軀體後生動物為主體的動物群。中國震旦紀地層中發現的主要為蠕形動物和腔腸動物,尤以蠕形動物分布最廣。
但這些無思想而未完全發展成熟的生物皆稱不上掠食性生物,海洋皇者尚未誕生。
貼子相關圖片:
作者: 水火之合 2006-12-31 00:29 回復此發言
--------------------------------------------------------------------------------
2 回復:古代海洋生物中的皇者
寒武紀
1.奇蝦類:http://post..com/f?kz=158017157
代表:加拿大奇蝦
第一位海洋皇者出現了...
5.3億年前的海洋中,最兇猛的捕食者莫過於奇蝦了。
它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的用於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美麗的大尾扇和一對長長的尾叉。它雖不善於行走,但能快速游泳。25厘米直徑的巨口可掠食當時任何大型的生物,口中有環狀排列的外齒,對那些
有礦化外甲保護的動物構成了重大威脅。這是一種攻擊能力很強的食肉動物,它的個體最大可達2米以上,而當時其他大多數動物平均只有幾毫米到幾厘米。
沒有人會認為,在當時的海洋中,奇蝦不是「適者」。它可以稱得上是海洋中的「巨無霸」,處在食物鏈的頂端,能夠輕而易舉地獵獲足夠的食物,卻沒有其它生物可以威脅它的生存...
⑩ 古代海洋有哪些生物
殼椎類多為小型兩棲動物,適應於淺水及沼澤生活;最早出現於早石炭世,至古生代末滅絕,從未繁盛過。一般分為三個目:游螈目、小鯢目和缺肢目。小鯢目都是一些適合生存在水邊地下或沼澤中的小型的原始兩棲動物,而缺肢目則特化成小型、細長而且沒有四肢的蛇狀兩棲動物。游螈目是殼椎類中數量、種類和形態都最為多樣化的家族。它們在石炭紀後期開始向兩個方向進化,一支進化成體形細長的鰻魚狀或蛇形兩棲動物;另一支則身體和頭骨都向著扁平而且寬闊的方向發展,例如二疊紀著名的笠頭螈,頭骨側面和頂蓋部分的骨骼向側面極度生長,以至於頭骨的後部好像向兩側長出三角形的「角」一樣,而且使整個頭骨的形狀像一頂斗笠,因而被命名為「笠頭螈」。笠頭螈的身體也是扁平的,而且肢骨又小又弱。顯然,這種動物很可能屬於底棲形的兩棲動物,大部分時間可能都是呆在小溪或池塘的水底生活的。
迷齒類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陸棲脊椎動物,它們繁盛於石炭紀和二疊紀,少數種類延續到三疊紀。其錐狀牙齒橫截面上具有迷路構造,因此得名。頭骨由堅硬厚大的骨片組成,因此也稱為堅頭類。與肉鰭魚類相比,頭骨扁平,骨片減少,舌頜骨退入中耳形成鐙骨,具有聽凹。此外,它們當中的多數種類體表還有厚重的鱗甲。 迷齒類繁盛的時代,地球上的沼澤、河流和湖泊中到處都有這種動物。在古生代的後期和三疊紀,它們遍布在地球的所有大陸上。迷齒類分為三個目:魚石螈目、離片椎目和石炭螈目。
蜥螈亞目中的蜥螈是一種特殊的兩棲動物,在它身上可以看到即有一些兩棲動物的特徵,又有一些爬行動物的特徵。這種現象為爬行動物起源於兩棲動物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
兩棲類的起源很可能發生在泥盆紀後期。當時,肉鰭魚類中的某個物種登上了陸地,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適應和進化方向。這是早期脊椎動物的一次冒險,是向它們完全陌生、只能部分適應的新環境跨出的大膽的一步。但是,這種進步的呼吸空氣的魚類一旦邁出了這一步,很快就轉變成為原始的兩棲動物。從此,脊椎動物的進化發展道路上許許多多新的可能性被開發出來了。
有些科學家認為,促使肉鰭魚類離開水並且登上陸地的動力也許恰恰是為了獲得更多的水。這種推測認為,泥盆紀晚期的某些肉鰭魚類很可能曾經受到過極度乾旱的威脅,迫使它們設法尋找新的水塘或溪流以便在其中繼續生存下去,這就使它們不得不先爬上乾旱的陸地,結果,有些肉鰭魚類找到了新的水源,因此得以繼續過它們的魚類生活;大多數探險者很可能悲慘地死去;但是,最成功的恐怕要數那些在陸地上學會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個體及其後代們,它們從此開創了全新的陸地生存空間,擺脫了水域對脊椎動物的限制,為向更高級的進化方向前進奠定了基礎。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的這種最早登上陸地的脊椎動物是一種叫做「魚石螈」的原始兩棲動物。
魚石螈的頭骨結構堅實,頂蓋上的各塊骨片的位置和形狀都與進步的肉鰭魚類很相似,當然也更加進步一些。魚石螈身體上的骨骼特徵表現了兩棲類和魚類的奇妙組合,脊椎骨比肉鰭魚類稍有進步,但是尾巴上卻依然保留著像魚尾一樣的鰭條。強壯的肩帶、腰帶以及與之相關連的發育完全的前後肢則表明,魚石螈已經完全可以靠四肢在地面上各處走動了。從魚石螈式的祖先開始,兩棲類(綱)在適應陸地環境過程中分化出三個亞綱:迷齒亞綱、殼椎亞綱和滑體亞綱。肺魚類的最早代表是泥盆紀中期的雙鰭魚。在此基礎上,肺魚類在晚泥盆世至石炭紀曾經比較繁盛,至今只有少數極特化的代表生活在非洲、澳洲和南美洲的赤道地區。澳洲肺魚是三個地區肺魚中最原始的,它們生活在昆士蘭洲的一河流中,在旱季河流水量減少時就生活在一個個孤立的小水坑中,到水面上來呼吸空氣,利用它那分布著許多血管的單個的肺進行呼吸。不過,這種魚還不能離開水面生活。非洲的肺魚和南美洲的肺魚則在它們棲息的河流完全乾涸後還能夠生存好幾個月。當旱季來臨時,這些肺魚就鑽進泥里並把自己包裹起來,只留下一到數個小孔與外界通氣,以使自己能夠進行呼吸。與澳洲肺魚不同的是,這兩種肺魚都有一對肺。肺魚呼吸空氣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使我們聯想到,它們可能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之間的一個中間過渡環節。特別是澳洲肺魚的偶鰭演化的外形很像是細細的腿,它們甚至可以用這樣的偶鰭在河地或是水塘底部像走路似的移動身體,這樣的身體結構和行為活生生地反應了陸生的四足脊椎動物的早期形態。與其它的魚類家族相比,肺魚類一直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家族。從這一支進化路線的主幹發展出了角齒魚屬,它們在三疊紀和隨後的整個中生代里曾經廣泛分布在世界上大多數的大陸水域里。現代的澳洲肺魚就是角齒魚的直接後裔。非洲的肺魚和南美洲的肺魚則是從肺魚亞綱進化主幹分化出去的旁支。非洲肺魚的偶鰭退化成又長又細的鞭狀,而南美洲的肺魚偶鰭也顯著縮小,成為相當小的附肢。肺魚類在南半球大陸上的分布狀況使一些地史學家認為這證明了過去南半球的各個大陸曾經有緊密的聯系。但是也有的科學家認為,既然地質歷史時期各種各樣的肺魚曾經遍布世界,那麼現代肺魚的分布情況只是代表了過去一度范圍廣闊的肺魚棲息地在現代的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