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毒性的強弱有沒有單位衡量
分類方法一:毒性物質的毒性分為五個等級,下面就這五個等級進行說明。
1.「U」:未知 (Unknown)
「U」這個標識適用於以下幾個類別的物質:
①在文獻中查找不到有關物質的任何毒性信息,人們對此一無所知;
②有基於動物試驗的有限信息,但不適用於人的暴露;
③對已出版的毒性數據存疑。
2.「0」:無毒性
「0」這個標識適用於以下類別的物質:
①在任何應用條件下都不會引起傷害的物質;
②僅在最不尋常的條件下或超大劑量應用時才對人產生毒性作用。
3.「1」:輕度毒性
(1)急性局部中毒 物質一次性連續暴露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不管暴露的程度如何,僅引起對皮膚或黏膜的輕度影響。
(2)急性全身中毒 物質一次性連續暴露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通過呼吸或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或一次性服人,不管吸收的量和暴露的程度,僅產生輕度影響。
(3)慢性局部中毒 物質連續或重復暴露持續數日、數月或數年,暴露的程度或大或小,僅引起對皮膚或黏膜的輕度傷害。
(4)慢性全身中毒 物質連續或重復暴露持續數日、數月或數年,通過呼吸或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暴露的程度或大或小,僅產生輕度傷害。
一般來說,列為「輕度毒性」類的物質在人體中產生的變化是可逆的,會隨著暴露的終止,經醫治或無需醫治而逐漸消失。
4.「2」:中度毒性
(1)急性局部中毒 物質一次性連續暴露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會引起對皮膚或黏膜的中度影響。上述影響可以起因於幾秒的強暴露或幾個小時的中度暴露。
(2)急性全身中毒 物質一次性連續暴露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通過呼吸或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或一次性服入,產生中度影響。
(3)慢性局部中毒 物質連續或重復暴露持續數日、數月或數年,引起對皮膚或黏膜的中度傷害。
(4)慢性全身中毒 物質連續或重復暴露持續數日、數月或數年,通過呼吸或皮膚吸收進入人體,產生中度影響。
列為「中度毒性」類的物質會在人體中產生不可逆的同時也有可逆的變化。但是這些變化還不至於嚴重到危及生命或造成對身體嚴重的永久的傷害。
5.「3」:重度毒性
(1)急性局部中毒 物質一次性連續暴露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引起對皮膚或黏膜的嚴重損傷,會危及生命或造成對身體的永久傷害。
(2)急性全身中毒 物質一次性連續暴露幾秒、幾分或幾個小時,通過呼吸或皮膚吸收進入人體,或一次性服入,產生會危及生命的嚴重傷害。
(3)慢性局部中毒 物質連續或重復暴露持續數日、數月或數年,引起皮膚或黏膜的不可逆的嚴重損傷,會危及生命或造成永久傷害。
(4)慢性全身中毒 物質小劑量連續或重復暴露持續數日、數月或數年,通過呼吸或皮膚吸收進入人體,能夠致死或造成身體的嚴重損傷。
美國科學院把毒性物質危險劃分為五個等級,是根據物質的半致死劑量LD50值劃分的。
①「0」:無毒性,LD50>15 g·kg-1;
②「1」:實際無毒性,5 g·kg-1<LD50<15 g·kg-1;
③「2」:輕度毒性,0.5 g·kg-1<LD50<5 g·kg-1;
④「3」:中度毒性,50 mg·kg-1<LD50<500 mg·kg-1;
⑤「4」:毒性,LD50<50 mg·kg-1。
分類方法二:
【毒性等級劃分(針對正常人)】【古代十大毒葯】
毒性, 毒葯, 正常人, 等級
6級 劇毒 少於5mg/kg 少於7滴
5級 極毒 5-50mg/kg 7滴至1勺
4級 很毒 50-500mg/kg 1勺至1盎司
3級 有毒 0.5-5g/kg 1盎司至1品脫或1磅
2級 輕毒 5-15g/kg 1品脫至1誇脫
1級 微毒 15g/kg以上 1誇脫或2.2鎊以上
【古代十大毒葯】
★1.斷腸草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質是葫蔓藤鹼。據記載,吃下後腸子會變黑粘連,人會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鹼水和催吐劑,洗胃後用綠豆、金銀花和甘草急煎後服用可解毒。斷腸草—還有一說是雷藤(《中葯大辭典〉)綠豆、金銀花和甘草實際上是萬用解毒葯,同樣的還有荔枝蒂、生豆漿等。雷公騰生於山地林緣陰濕處。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根秋季采,葉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2.傳說鴆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比鷹大,鳴聲大而凄厲。其羽毛有劇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鴆酒,毒性很大,幾乎不可解救。久而久之鴆酒就成了毒酒的統稱。另一種說法:鴆不是一種傳說中的猛禽,實際存在,即食蛇鷹,小型猛禽,在南方山區分布較廣,如武當山地區。因其食蛇故被誤認為體有劇毒。還有一種說法,鴆是一種稀有未知鳥類,被人捕殺干凈。
★3.番木鱉就是馬錢子,是馬錢科植物馬錢子和雲南馬錢子的種子。扁圓形或扁橢圓形,直徑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邊緣稍隆起,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圓點狀種臍,質堅硬。毒性成分主要為番木鱉鹼(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寧)和馬錢子鹼(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於風濕頑痹,麻木癱瘓,跌撲損傷,癰疽腫痛;小兒麻痹後遺症,類風濕性關節痛,據說還可用於重症肌無力。中毒症狀是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躁、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後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土的寧驚厥症狀,最後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樞抑制葯以制止驚厥,如阿米安鈉、戊巴比妥鈉或安定靜注。然後洗胃,再後用甘草、綠豆、防風、銘藤、青黛(沖服)、生薑各適量水煎服,連續服4劑。
★4.鶴頂紅鶴有鶴肉、鶴骨和鶴腦可入葯,但都無毒,而且都是滋補增益的葯。鶴頂紅其實是紅信石。紅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種天然礦物,加工以後就是著名的砒霜。「鶴頂紅」不過是古時候對砒霜的一個隱晦的說法而已。砷進入人體後,會和蛋白質的硫基結合,使蛋白質變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斷細胞內氧化供能的途徑,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氫氰酸的作用機理類似。
★5.天然砒霜化學成分As2 O3,等軸晶系六八面體晶類。 單晶晶形為八面體, 也有菱形十二面體。集合體星狀、皮殼狀、毛發狀、土狀、鍾乳狀。 白色有時帶天藍、黃、紅色調,也有無色, 條痕白色或淡黃。玻璃至金剛光澤, 亦有油脂、絲絹光澤。摩氏硬度1.5,比重3.73-3.90,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性脆,溶於水,有劇毒。
★6.砒石為天然產含砷礦物砷華、毒砂或雄黃等礦石的加工製成品。又名信石。主產於江西、湖南、廣東、責州等地。商品有紅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葯用以紅信石為主。凡砒石,須裝入砂罐內,用泥將口封嚴,置爐火中煅紅,取出放涼,或以綠豆同煮以減其毒。研細粉用。砒石升華之精製品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劇
★7.金剛石具有疏水親油的特性,當人服食下金剛石粉末後, 金剛石粉末會粘在胃壁上,在長期的摩擦中,會讓人得胃潰瘍, 不及時治療會死於胃出血, 是種難以讓人提防的慢性毒劑。文藝復興時期,用金剛石粉末製成的慢性毒葯曾流行在義大利豪門之間。
★8.夾竹桃又名柳葉桃,有毒,含有強心毒甙,夾竹桃作用與洋地黃同,乾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
主要表現為洋地黃中毒症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心律紊亂、心跳緩慢、不規則,最後出現室顫、暈厥、抽搐、昏迷、或心動過速、異位心律,死於循環衰竭。
★9.烏頭,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株高60-120cm,葉互生,革質,卵圓形,三裂,兩則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再3裂,邊沿有缺刻。5萼圓錐花序,花瓣2,果實為長圓形,花期6-7月、果7-8月。遼、豫、魯、甘、陝、浙、贛、徽、湘、鄂、川、滇、貴、都有分布。
烏頭這個名稱一般指的是川烏頭,還有草烏頭,一般指的是野生種烏頭和其他多種同屬植物,比如北烏頭(藍烏拉花)、太白烏頭(金牛七)等,是中葯學上的名稱。
烏頭含有多種生物鹼,次烏頭鹼、新烏頭鹼、烏頭鹼、川烏鹼甲、川烏鹼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10.見血封喉又名「毒箭木」、「剪刀樹」,國家保護的瀕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種類之一。
樹汁呈乳白色,劇毒。一旦液汁經傷口進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險。古人常把它塗在箭頭上,用以射殺野獸或敵人。秒殺。原產東南亞。我國海南,西雙版納植物園中可見
② 水質生物綜合毒性分析儀監測什麼指標
水質安全106項檢測指標與儀器——水質指標由GB 5749-85的35項增加至106項,增加了71項;修訂了8項;其中:——微生物指標由2項增至6項,增加了大腸埃希氏菌、耐熱大腸菌群、賈第鞭毛蟲和隱孢子蟲;修訂了總大腸菌群
③ 毒性試驗的主要分類
免疫毒理學試驗是觀察葯物對試驗動物免疫系統產生的不良影響和影響的機理。通過試驗觀察動物的免疫功能是否受到抑制或產生免疫缺陷;是否降低了機體抵抗力;是否產生變態反應;以及可能引起這些反應的原因。
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來源於外周血或脾臟的T細胞在對特異性抗原的反應中能夠產生母細胞激化增殖。混合淋巴細胞反應(MLR)實驗:混合淋巴細胞反應(MLR)實驗用來評價T細胞識別同源淋巴細胞上外來抗原的能力,因此是一種檢測細胞介導的識別移植器官或腫瘤細胞是否為異物的能力的間接方法。細胞毒T淋巴細胞(CTL介導的試驗):細胞毒T淋巴細胞(CTL介導的試驗)能夠確定細胞毒T細胞溶解致敏的同源性靶細胞或特異性靶細胞的能力。遲發型變態反應(DTH):為表達DTH的驗證反應,免疫系統必須能夠識別及處理抗原,促進T細胞的母細胞化及增殖,使記憶T細胞向抗原暴露的激發部位遷移,繼而產生炎症調節因子和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應。因此,通過檢測針對某種抗原的DTH反應,就可以對細胞免疫的傳入(抗原識別及處理)和傳出(產生淋巴因子)兩種功能狀態進行評價。 急性毒性試驗是指在24小時內動物接受葯物1-2次(間歇時間為6-8小時),觀察給葯後動物7-14天內所產生的急性中毒反應。
急性毒性試驗可確定被研究葯物的毒性程度,即劑量和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亦可以比較被研究對象與其他已知急性毒性物的相對毒性程度,通過對不同給葯途徑出現毒性作用的比較研究, 就可以確定葯物不同接觸途徑的相對危害。 生殖毒性試驗是評價受試物對哺乳動物(嚙齒類大鼠為首選)生殖的影響。與其他的葯理學、毒理學研究資料綜合比較,以推測受試物對人的生殖可能產生的毒性或危害性。
一般生殖毒性試驗 大鼠一般生殖毒性試驗:按受試品劑量分組皮下注射給葯,給葯時間為交配前,雄大鼠60天,雌大鼠14天,每天一次,連續給葯;雌大鼠交配後繼續給葯至妊娠後20天。
觀察受試品各劑量組對大鼠的一般狀況、體重變化、受孕率、死胎數、活胎數、活胎重量、外觀、內臟及骨骼的影響,並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
致畸敏感期毒性試驗大鼠致畸敏感期毒性試驗:按受試品劑量分組,對雌性大鼠受孕後的第6-15天連續給葯。觀察受試品對胎仔外觀、體重、身長、尾長、內臟和骨骼等的影響,並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
圍產期毒性試驗大鼠圍產期毒性試驗:按受試品劑量分組皮下注射給葯,給葯時間為孕鼠妊娠15天開始至分娩後28天,觀察受試品大、中、小三個劑量組,對大鼠胚胎後期生長發育、母鼠分娩、以及新生F1代大鼠的生理發育指標、神經反射發育指標和生殖功能,並與生理鹽水對照組比較。 遺傳毒性試驗能檢出DNA損傷及其損傷的固定。以基因突變、較大范圍染色體損傷、重組和染色體數目改變形式出現的DNA損傷的固定,一般被認為是可遺傳效應的基礎,並且是惡性腫瘤發展過程的環節之一(這種遺傳學改變僅在復雜的惡性腫瘤發展變化過程中起了部分作用)。
染色體數目的改變還與腫瘤發生有關和可提示生殖細胞發生非整倍體的潛在性。在檢測這些類別損傷的試驗中呈陽性的化合物為潛在人類致癌劑和/或致突變劑。
由於在人體中已建立了某些化合物的暴露和致癌性之間的關系,而對於遺傳性疾病尚難以證明有類似的關系,故遺傳毒性試驗主要用於致癌性預測。
但是,因為已經確定生殖細胞突變與人類疾病有關,所以對可能引起可遺傳效應的化合物與可能引起癌症的化合物應引起同樣的關注;此外,這些試驗的結果可能還有助於致癌性試驗分析。
遺傳毒性研究在葯物研發中處於比較的重要位置,尤其是在葯物篩選階段,在很大程度上遺傳毒性試驗結果將影響到葯物開發的進程。
一般而言,根據其檢測的遺傳學終點可分為4種類型:檢測基因突變;檢測染色體畸變;檢測染色體組畸變;檢測DNA原始損傷。 長期細胞毒性試驗一般是在急性毒性試驗結果的基礎上,觀察評價動物反復給予受試物後,機體產生毒性反應的特徵及其毒性損害的嚴重程度,以及主要毒性靶器官及其損害的可逆性。
受試物長期毒性試驗的目的是提供受試物的無毒性反應劑量和臨床主要檢測指標,為制定人用安全劑量提供參考資料。
因此長期毒性試驗的設計 最好能包括神經病理學、生理學、生物化學及相關的形態學指標的監測,還應注意受試物再組織中可能的蓄積,以及通過其他機制產生的延緩毒性作用等。
④ 食品微生物檢驗的指標有哪些
我國衛生部頒布的食品微生物指標三項,分別是: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致病菌。
一、菌落總數
菌落總數是指食品檢樣經過處理,在一定條件下培養後所得1g或1ml檢樣中所含細菌菌落的總數。它可以反應食品的新鮮度、被細菌污染的程度、生產過程中食品是否變質和食品生產的一般衛生狀況等。它是判斷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依據之一。
2、大腸菌群
大腸菌群包括大腸桿菌和產氣桿菌的一些中間類型的細菌。這些細菌是寄居於人及溫血動物腸道內的腸居菌,它隨著的大便排出體外。食品中如果大腸菌群數越多,說明食品受糞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腸菌群作為糞便污染食品的衛生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質量,具有廣泛的意義。3、致病菌
致病菌既能夠引起人們發病的細菌。對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場合,應該選擇一定的參考菌群進行檢驗。例如:海產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為參考菌群,蛋與蛋製品以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作為參考菌群,米、面類食品以蠟樣芽孢桿菌、變形桿菌、黴菌等作為參考菌群,罐頭食品以耐熱性芽孢菌作為參考菌群等等。
4、黴菌及其毒素
我國還沒有制定出黴菌的具體指標,鑒於有很多黴菌能夠產生毒素,引起疾病,故應該對產毒黴菌進行檢驗。例如:麴黴屬的黃麴黴、寄生麴黴等,青酶屬的桔青酶、島青酶等,鐮刀酶屬的串珠鐮刀酶,禾穀鐮刀酶等等。
5、其它指標
微生物指標還應包括病毒,肝炎病毒、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豬水泡病毒等;另外,從食品檢驗的角度考慮,寄生蟲也被很多學者列為微生物檢驗的指標:如旋毛蟲,囊尾蚴,住肉孢子蟲、蛔蟲,肺吸蟲,弓形體,蟎,薑片吸蟲,中華分枝睾吸蟲等等 。
⑤ 化妝品毒理測試需要檢測哪些項目,具體依照什麼標准做呢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規范了化妝品原料及其產品安全性評價的毒理學檢測要求。
同時,我國對特殊化妝品和普通化妝品分別實行注冊和備案制度,根據國家葯監局在2021年2月26日發布,2021年5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化妝品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要求,注冊備案提交的產品檢驗報告中應包含微生物與理化檢驗、毒理學試驗、人體安全性試驗報告和人體功效試驗報告。
哪家機構開展化妝品毒理測試?
中科檢測
化妝品毒理檢測標准
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
化妝品衛生規范 2007版
化妝品毒理檢測指標
1、急性經口毒性試驗
2、急性經皮毒性試驗
3、皮膚刺激性/腐蝕性試驗
4、急性眼刺激性/腐蝕性試驗
5、皮膚變態反應試驗
6、皮膚光毒性試驗
7、體外哺乳動物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
8、體外哺乳動物細胞基因突變試驗
9、哺乳動物骨髓細胞染色體畸變試驗
10、亞慢性經口/皮毒性試驗
11、慢性毒性/致癌性結合試驗
⑥ 水生生物慢性毒性試驗的有關指標
生長率是慢性毒性試驗常規測定的指標。污染物對生物攝食、消化、吸收和代謝等生理活動的影響,都在生長率上得到反映,反過來生長狀況可以反映水質狀況。多數污染物在低濃度時對生物生長有害,例如水中含有銅、鉻、鉛、狄氏劑、六氯苯、五氯酚鈉、亞硝酸鈉、聚氯聯苯、酚、游離氯、氯胺和洗滌劑等可使溶解氧降低,影響水生生物生長。有些污染物對生物生長沒有明顯影響,如魚類的DDT慢性中毒對生長並沒有明顯的影響。少數污染物,如低濃度的鋅反而有刺激生物生長的作用。另外,低濃度污染物對生物生長的影響因生物種類而異,例如原油污染對蝦和牡蠣的生長沒有影響,對魚和藻類的生長卻有抑製作用。在許多情況下,由於生物的生理調節作用,污染物對生物生長的影響具有暫時的性質,隨著時間的延長,生長可得到補償。如幼魚在含銅的水體中,前10天生長受到影響,比在無污染水體中生長緩慢;由於對環境逐漸適應,20天後生長能力可得到完全恢復,並且趕上在無污染水體中的生長速度用聚氯聯苯處理幼魚48天,生長明顯下降,但到了128天,生長狀況同對照組的魚並無差異。試驗時除測定生物的體長和體重外,有時用測定骨膠原或核糖核酸(RNA)和去氧核糖核酸 (DNA)之比作為生長指標。同測定體長、體重相比,測定食物轉化效率更有意義。
污染物對水生生物繁殖過程有多方面的危害。以繁殖為指標得出的安全濃度,通常只有急性試驗所得的(LC50)的1/100至1/10,甚至只有 1/500至1/200魚類產卵量的降低是一些重金屬慢性中毒的靈敏指標。如0.18 毫克/升的鋅使雌魚產卵次數明顯減少,產卵量不到正常魚的1/5;0.33微克/升的銅,使雌魚完全不產卵。影響產卵的濃度低於影響存活和生長的濃度。產卵量的降低表明性腺發育過程受到危害。鎘使雄魚精巢出血壞死。六氯苯使雌魚出現大量閉鎖細胞,卵黃的形成受到抑制。西維因、敵敵畏使魚卵黃處於重新吸收狀態。硫酸二甲酯 (DMS)使魚的二級卵母細胞核內的核仁變大,數目增加,位置改變,RNA含量比正常的高1/5,配子發生過程受到抑制。
⑦ 水質監測的常規五項指標是哪些
污水的五個檢測項目一般是pH值檢測、SS項目檢測、氨氮檢測、BOD檢測和COD檢測。
這些項目的測試內容如下:
1、PH值檢測:指pH測試,也指氫離子濃度指數,即污水中氫離子總數與總物質含量的比值。
2、SS項目檢測:指水中懸浮物的檢測,包括不溶性無機物、有機物、砂、粘土、微生物等。懸浮物含量是衡量水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3、氨氮檢測:氨氮是指水中游離氨和銨離子形式的氮,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它是水體中的主要OD污染物,對魚類和某些水生生物具有毒性。
4、BOD檢測:指生化需氧量的檢測。生化需氧量是指微生物在一定時間內分解一定水量水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是反映水體中有機污染物含量的重要指標。
5、COD檢測:化學需氧量檢測是測定水樣中需要氧化的還原性物質的量的化學方法,可以通過減少水中的物質來反映污染程度。
污水分類:
1、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過的,並被生活廢料所污染的水。其水質、水量隨季節而變化,一般夏季用水相對較多,濃度低;冬季相應量少,濃度高。生活污水一般不含有毒物質,但是它有適合微生物繁殖的條件,含有大量的病原體,從衛生角度來看有一定的危害性。
2、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是在工礦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廢水。工業廢水可分為生產污水與生產廢水。生產污水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並被生產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原料所污染,也包括熱污染(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水溫超過60℃的水);生產廢水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但未直接參與生產工藝、未被生產原料、半成品或成品等原料所污染或只是溫度少有上升的水。生
產污水需要進行凈化處理;生產廢水不需要凈化處理或僅需做簡單的處理,如冷卻處理。生活污水與生產污水的混合污水稱為城市污水。
3、初期雨水
被污染的雨水主要是指初期雨水。由於初期雨水沖刷了地表的各種污染物,污染程度很高,故宜作凈化處理。
4、水體受污染的原因:
人類生產活動造成的水體污染中,工業引起的水體污染最嚴重。如工業廢水,它含污染物多,成分復雜,不僅在水中不易凈化,而且處理也比較困難。
工業廢水,是工業污染引起水體污染的最重要的原因。它占工業排出的污染物的大部分。工業廢水所含的污染物因工廠種類不同而千差萬別,即使是同類工廠,生產過程不同,其所含污染物的質和量也不一樣。工業除了排出的廢水直接注入水體引起污染外,固體廢物和廢氣也會污染水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污水
⑧ 您好!請問您是毒理學教師嗎本人將從事毒理生態學檢測的工作,希望請教!
我來幫你回答,生態毒理學主要分為,生物毒性、生物降解、環境行為及葯物殘留等方面,主要評價物質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生物毒性檢測指標是葯物對水生生物及陸生生物等的毒性以LC50或EC50值來評價。生物降解主要評價樣品在環境中的降解速率等。如還有不懂可發郵件咨詢ssyg@gmail。
⑨ 農葯對水生生物的毒性等級有哪幾類
農葯對魚類的毒性等級可以分為:
高毒:<0.1mg/L;
中等毒性:0.1~1.0mg/L;
低毒:1.0mg/L。
三唑磷是一種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和南方稻區使用廣泛的有機磷殺蟲劑,用於防治水稻螟蟲,許多農民還用它來清理魚塘。甲基異柳磷是近年來引入水田的,用於防治稻水象甲的一種有機磷殺蟲劑。李少南比較了三唑磷和甲基異柳磷對家養魚種尼羅羅非魚(Tilapianilotica)、淡水白鯧(Colossomabrachypomum),以及野生的麥穗魚(Peseudorasoboraparva)的急性毒性,結果表明,甲基異柳磷對尼羅羅非魚、淡水白鯧、麥穗魚的96hLC50分別為1.46、1.34、0.14mg/L,而三唑磷對上述3種魚的96hLC50分別為0.035、0.060、0.008mg/L。按照上述農葯對魚類的毒性等級劃分標准,甲基異柳磷對尼羅羅非魚和淡水白鯧屬於低毒,對麥穗魚屬於中等毒性,而三唑磷對尼羅羅非魚、淡水白鯧、麥穗魚均為高毒。金彩杏等(2002)檢測了三唑磷對4種海洋魚類的毒性,結果表明48h半致死濃度介於0.004~0.090mg/L,可見對海洋魚類,三唑磷亦屬於高毒農葯。
王朝暉等綜述了我國常見的9種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原葯及其制劑對5種魚和隆線蚤的急性毒性。其中6種帶氰基的菊酯對鯽魚、鯉魚、食蚊魚的48~96hLC50介於0.12~7.21μg/L之間,它們對大鱗副泥鰍的48hLC50介於105.49~10.55μg/L之間,對隆線蚤的48hLC50介於0.069~0.56μg/L之間。3種不帶氰基的菊酯對上述5種魚和隆線蚤的48~96hLC50介於32.45~882.6μg/L之間。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①菊酯類殺蟲劑對水生動物高毒甚至劇毒,其中帶氰基的菊酯類殺蟲劑毒性更高;②魚類當中泥鰍耐葯性較強;③水蚤對菊酯類殺蟲劑的敏感性高於魚類。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對魚類致毒的原因可能與鰓中Na+、K+-ATP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有關。
三唑磷對鹵蟲、南美白對蝦、泥蚶等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結果顯示,三唑磷對鹵蟲的24hLC50為1.64mg/L,48hLC50為0.8mg/L;對南美白對蝦仔蝦的48hLC50為3.2μg/L,96hLC50為1.1μg/L;對泥蚶的48hLC50為21.0mg/L,96hLC50為10.2mg/L。可見三唑磷對南美白對蝦為高毒農葯,對鹵蟲中等毒性,而對泥蚶低毒。
已知有機磷殺蟲劑是AChE抑制劑。Sorsa等分別檢測了暴露於亞致死劑量的有機磷殺蟲劑殺螟硫磷之中的食蚊魚(1999)和麥穗魚(2000)腦AChE的殘留活性。Sorsa(2000)還以麥穗魚和食蚊魚為試驗材料,檢測了亞致死劑量的殺螟硫磷對肝臟的重要解毒酶之一,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ase)的影響。從測定結果可以看出,殺螟硫磷在遠低於致死濃度的劑量下,即能夠明顯抑制AChE和GSTase的活性。因此可以用酶指標預警有機磷殺蟲劑對魚類的毒害作用。
李少南等(1997)的測定發現,來自同一科的魚,AChE的反應動力學相似,而不同科的魚,反應動力學存在差異。謝顯傳等(2003)的研究表明,魚類之間AChE粗酶液抗抑制性的差異很可能取決於腦組織內酶的含量,而酶在反應動力學上的差異,有可能是與酶相結合的雜質造成的。所以值得注意的是,以酶指標預測魚類對有機磷農葯敏感性時,酶源的純度對測定結果有一定影響。
顧曉軍等(2000a)研究了水溫對馬拉硫磷AChE抑制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在15~17℃下麥穗魚接觸1mg/L馬拉硫磷48h後,其腦AChE活性下降40%。然而在20~22℃下,麥穗魚接觸同樣濃度馬拉硫磷48h,其腦AChE活性下降70%。可見魚類在水溫高的條件下更容易發生有機磷中毒。
(2)藻類。張愛雲和蔡道基(1986)根據大多數農葯的田間用量,以EC50(6d)為基準,將農葯對水藻的毒性等級做出以下劃分:
高毒:<0.3mg/L;
中等毒性:0.3~3.0mg/L;
低毒:3.0mg/L。
有機磷殺蟲劑對藻類毒性的大小,與其分子結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一般認為,脂溶性較強,容易滲入藻類細胞膜的農葯分子毒性相對較強。鄒立等(1998)通過測定發現,含有苯環結構的有機磷農葯毒性大於不含苯環結構的有機磷農葯。辛硫磷分子中不但有苯環結構,而且有氰基,因此辛硫磷對水藻的毒性特別高。
對於動物,包括水生動物而言,有機磷殺蟲劑主要作用於神經系統,是AChE的抑制劑,導致神經傳導的阻斷,最終造成動物死亡。但是,有機磷農葯對藻類有不同的致毒機理。沈國興等(1999)認為,有機磷農葯對藻類的毒性主要在於破壞藻類生物膜的結構和功能,影響藻類的光合作用,改變呼吸作用以及固氮作用,從而影響藻類的生理進程。
唐學璽等(1998)觀察到對硫磷對海洋微藻細胞的生長和分裂有嚴重的抑制效應,並研究了3種有機磷殺蟲劑——久效磷、對硫磷和辛硫磷對三角褐指藻的影響。3種農葯對三角褐指藻72h半抑制劑量(EC50)分別為9.74mg/L、8.20mg/L和1.52mg/L。在相應的半抑制劑量下,3種農葯均能引起藻細胞活性氧(超氧陰離子自由基)含量增加、脂過氧化和脫酯化作用增強。研究認為,有機磷農葯的脅迫對藻類的抗氧化防禦系統造成了損害,誘導了活性氧的大量產生,引發活性氧介導的膜脂過氧化和脫酯化傷害,進而抑制了藻細胞的生長。
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需氧生物發展了抗氧化防禦系統,其組成包括酶促和非酶促成分。在正常生理狀態下,由代謝產生的活性氧可被該系統所控制,使體內的活性氧的產生與清除處於平衡狀態。而在污染物的脅迫下,細胞抗氧化防禦系統會被破壞,體內活性氧過量產生與積累,進而對細胞造成傷害。
謝榮等(2000)以三角褐指藻和青島大扁藻為試驗材料,丙溴磷為供試葯劑,對有機磷脅迫下二種海洋微藻的抗氧化防禦系統酶促成分中的一種重要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活性和非酶促成分中兩種重要的抗氧化劑——谷胱甘肽(GSH)及類胡蘿卜素(CAR)含量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5.6mg/L(EC50)和10mg/L丙溴磷脅迫下,微藻的GPx活性呈現下降趨勢,GSH和CAR含量也表現為下降趨勢,並且脅迫的時間越長、脅迫的強度越大,它們下降的幅度也越大。
陳碧鵑等(1997)測定了氰戊菊酯和胺菊酯對金藻、小球藻、紫貽貝、扇貝的毒性。兩種農葯對藻類和貝類的96hEC50(LC50)介於0.30~2.34mg/L之間。按照張愛雲和蔡道基(1986)的毒性劃分標准,擬除蟲菊酯對水藻的毒性屬於中毒。
大量試驗研究表明,大多數農葯對藻類抑制生長所需的濃度,明顯高於其在自然環境中如湖泊、河流、土壤中可能達到的濃度,因而不會對藻類帶來急性毒害。然而在低濃度下,農葯會對藻類產生慢性毒害,或者刺激藻類生長,進而對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產生影響。
(3)農葯對水生生物的慢性毒害。楊賡等(2003)測定了植物生長調節劑多效唑對大型蚤的急性毒性和21d慢性毒性。多效唑對大型蚤的急性毒性不高,48hLC50高達33.2mg/L。按照蔡道基等(1987)對魚類的毒性劃分標准屬低毒農葯。但是,以生存為指標的21d慢性實驗測得的多效唑對大型蚤的最大無可見效應濃度(NOEC)為0.75mg/L,遠低於其48hLC50。在0.75mg/L的濃度下,F1代出生7d和21d的死亡率分別為50.0%和63.3%。在同樣濃度下,F2代出生7d和21d的死亡率分別為66.7%和83.3%。可見僅憑借急性毒性數據難以對農葯的實際危害作出充分估計。
鄭永華等(1999)以鯽魚(Carassiusauratus)為材料,在20℃條件下應用半靜態方法進行了甲氰菊酯的急性毒性試驗,並在亞急性暴露下研究了甲氰菊酯對魚體器官的損傷作用。試驗結果顯示,甲氰菊酯對鯽魚48h的半致死濃度(LC50)為0.011mg/L。在亞急性暴露中,大於0.0014mg/L的甲氰菊酯試驗溶液對鯽魚的肝臟有明顯損傷作用。實驗結果還顯示,甲氰菊酯對鯽魚的NOEC為0.0007mg/L,最低可見效應濃度(LOEC)為0.0014mg/L,其最大允許濃度(MATC)估計為0.001mg/L,比48h低一個數量級。
(4)聯合毒性。隨著農用化學品的使用日益普遍,水中污染物的成分也越來越復雜,它們往往聯合作用於水生生物。謝榮等(1999)以三角褐指藻、鹽藻和青島大扁藻為實驗材料,採用聯合指數相加法,研究了有機磷農葯和重金屬對海洋微藻的聯合毒性效應。實驗結果表明,在毒性比1∶1的情況下,丙溴磷——銅聯合毒性相加指數(AI)對三種藻分別為-0.462、-0.557和-0.702,均為頡頏作用。
李少南等(1996)檢測了有機磷殺蟲劑的增效劑磷酸三苯酯(TPP)和擬除蟲菊酯殺蟲劑的增效劑胡椒基丁醚(PBO)對魚類馬拉硫磷敏感性的影響。測定結果見表。
馬拉硫磷對幾種魚的96hLC50(mg/L)
從表所列的測定結果可以看出,TPP對所測魚類均具有增效作用。PBO的作用效果則因魚的種類而有所不同。對鯉科的麥穗魚和金魚,PBO具有微弱的增效作用,而對鱂科的食蚊魚和鮭科的虹鱒,PBO使馬拉硫磷毒性降低。
錢芸等(2000)採用體內染毒的方法,以鯉魚腦AChE活力為指標,研究了有機磷農葯對硫磷與同屬有機磷農葯的氧樂果、甲胺磷和與屬於氨基甲酸酯殺蟲劑涕滅威之間的聯合毒性效應。結果表明,這些農葯之間均產生較強的協同作用。但是兩種農葯以不同比例加入,產生的毒性效應有明顯差別。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之間(如涕滅威/對硫磷)的協同作用要強於同類之間的作用。
顧曉軍等研究了馬拉硫磷與作用於神經細胞氯離子通道的殺蟲劑氟蟲腈對麥穗魚腦AChE的共同影響。在活體狀態下,氟蟲腈對AChE沒有影響,但當魚被移到不含馬拉硫磷的水中之後,先前接觸過氟蟲腈的魚,腦AChE活性恢復慢。這對魚類生活能力的恢復顯然有不利影響。顧曉軍等的研究還表明,氟蟲腈對AChE恢復的阻礙在較高的水溫下更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