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病毒是怎麼被發現的
關於病毒所導致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至三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於天花的記錄。但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開始逐漸得以發現和鑒定。1884年,法國微生物學家查理斯·尚柏朗(Charles Chamberland)發明了一種細菌無法濾過的過濾器(Chamberland氏燭形濾器,其濾孔孔徑小於細菌的大小),他利用這一過濾器就可以將液體中存在的細菌除去。1892年,俄國生物學家伊凡諾夫斯基(Dmitry Ivanovsky)在研究煙草花葉病時發現,將感染了花葉病的煙草葉的提取液用燭形濾器過濾後,依然能夠感染其他煙草。於是他提出這種感染性物質可能是細菌所分泌的一種毒素,但他並未深入研究下去。當時,人們認為所有的感染性物質都能夠被過濾除去並且能夠在培養基中生長,這也是疾病的細菌理論(germ theory)的一部分。1899年,荷蘭微生物學家馬丁烏斯·貝傑林克(Martinus Beijerinck)重復了Ivanovsky的實驗,並相信這是一種新的感染性物質。他還觀察到這種病原只在分裂細胞中復制,由於他的實驗沒有顯示這種病原的顆粒形態,因此他稱之為contagium vivum fluim(可溶的活菌)並進一步命名為virus(病毒)。貝傑林克認為病毒是以液態形式存在的(但這一看法後來被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推翻,他證明了病毒是顆粒狀的)。同樣在1899年,Friedrich Loeffler和Paul Frosch發現患口蹄疫動物淋巴液中含有能通過濾器的感染性物質,由於經過了高度的稀釋,排除了其為毒素的可能性;他們推論這種感染性物質能夠自我復制。
㈡ 病毒能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看見
病毒不能在光學顯微鏡下看見
病毒都沒有細胞結構,而且比細胞小的多,只能用納米來表示他們的大小。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根據他們寄生的細胞的不同,可以將病毒分為三大類: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
病毒的結構很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沒有細胞結構。
㈢ 光學顯微鏡下能否觀察到真核、原核生物和病毒
光學顯微鏡的放大有一定限制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能看到真核生物(比如
草履蟲)
和
原核生物(比如
支原體和衣原體)。而
病毒(virus)是由一個核酸分子(DNA或RNA)與蛋白質構成的非細胞形態的營寄生生活的生命體。他沒有細胞,是觀察不到的。。。
病毒是顆粒很小、以納米為測量單位、結構簡單、寄生性嚴格,以復制進行繁殖的一類非細胞型微生物。
病毒是比細菌還小、沒有細胞結構、只能在活細胞中增殖的微生物。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多數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
㈣ 什麼樣的顯微鏡能看到病毒
一般光學顯微鏡理論上的精確度有0.2μm,細菌的個體大小為:球菌直徑為0.5~1.0微米,桿菌寬1微米,長2微米。而病毒很小,多數單個病毒粒子的直徑在0.01μm左右,顧絕大多數病毒必須藉助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純復制】
㈤ 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見病毒嗎
光學顯微鏡不能看見病毒。
㈥ 人類是如何用肉眼看到病毒的
人類用肉眼是根本看不到病毒的,病毒只能在醫學或者生物實驗室的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㈦ 把所有的病毒都消滅,讓它們堆在一起,肉眼能看見嗎
病毒是所有人類所憎恨的,因為他就是收割生命的武器,隨便爆發一次病毒,都會有上百萬人死去,但想要消滅病毒,又十分困難,首先他們太小了,肉眼根本發現不了,再者他們隨時都可以變異,沒有專門的葯物消滅它們,如果把所有病毒都消滅,讓他們堆在一起,肉眼能看見嗎?一定能看見的,堆在一起還是一個巨無霸,病毒的數量遠遠超過地球所見生物的數量。
我們人體之所以會生病,很大成分和病毒有關,所以我們提倡勤洗手,愛干凈,香皂和洗手液是可以殺死病毒的,因為病毒的主要物質為蛋白質,這些鹼性物質是可以吸收掉水分的,從而讓病毒無處可逃。
㈧ 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見病毒嗎
目前人類認識的最小生命形態,而電子顯微鏡是對它們進行直接觀察的重要工具,許許多多各種各樣病毒的發現都依賴於電子顯微鏡的廣泛應用。
利用電鏡技術可以對病毒形態結構、發展發育以及對靶細胞的作用進行研究,為病毒性疾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提供了形態學的依據。對於不會明顯引起細胞發生明顯病變的病毒,如風疹病毒、鼻病毒等,電鏡技術也是一種可靠的鑒定、診斷手段。
尤其在動物疫苗研製及其產品制備過程中,幾乎離不開電鏡技術的檢測。使用電鏡檢測能使疫苗研製少走彎路,加速進程,提高質量,特別是在馴化、培育或篩選目的毒中混入非目的毒或新出現的病毒時,更能凸顯電鏡的功能,可迅速、直觀地做出診斷。
下圖為中科科儀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KYKY-EM8100觀測磁珠偶聯兔出血症病毒的實例:
圖4 二萬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