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合理應用抗微生物葯物
長期使用單一抗生素,會使微生物產生抗性。目前常用方法就是多種抗生素聯合使用,以及嚴格的劑量控制。具體指標根據使用目的不太一樣。比如滅菌消毒,可能劑量較高;但用於疾病治療就比較嚴格了,一般不能殺死體內益生菌。總之,抗生素盡量少用。
⑵ 怎樣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葯
按需用葯. 謹遵醫囑. 根據病情、微生物感染情況用葯,可自愈的疾病即自身免疫系統可調節的由微生物致病的疾病不需要用葯.無論是體內還是體外,都要注意用葯的量. 一旦葯物對微生物形成了選擇,那後果便是該微生物在本區域的抗葯性增強.
⑶ 生產上常用的抗菌葯物如何聯合使用效果更佳
抗菌葯物合理配伍,可達到協同作用或相加作用,從而可增強療效;但配伍不當則可發生拮抗作用,使葯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抵消,療效下降,甚至引起毒副反應。只有當單用一種抗菌葯物不能控制某種細菌病或出現兩種以上細菌混合感染時,才需要聯合用葯。聯合用葯應以發揮兩種葯物的協同作用,或針對不同種類的病原體為目的。通常以合用兩種抗菌葯物為度,避免兩種以上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養雞生產中,可參照以下內容,選擇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
(1)青黴素類和氨基糖苷類呈協同作用,但劑量應基本平衡,大劑量青黴素G或其他半合成的青黴素均可使氨基糖苷類活性降低。青黴素G鉀和青黴素G鈉不宜與四環素、土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磺胺嘧啶鈉等混合使用;氨苄青黴素不可與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配伍使用。如青黴素與鏈黴素合用對鏈球菌、巴氏桿菌等具有協同作用;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與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合用可擴大抗菌譜,對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有協同作用。
(2)氨基糖苷類與β-內醯胺類配伍有較好的協同作用。TMP可增強本品的作用,如丁胺卡那黴素與TMP合用對各種革蘭氏陽性桿菌有效。氨基糖苷類可與多黏菌素類合用。氨基糖苷類同類葯物不可聯合應用以免增強毒性,與鹼性葯物聯用其抗菌效能可能增強,但毒性也會增大。慶大黴素(或卡那黴素)可與喹諾酮類葯物合用。鏈黴素與磺胺類葯物配伍應用會發生水解失效。硫酸新黴素一般口服給葯,與DVD配伍比TMP更好一些。
(3)四環素類葯物與本品同類葯物及非同類葯物如泰樂菌素配伍,用於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時有協同作用,可降低使用濃度,縮短治療時間。TMP、DVD對其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土黴素不能與喹乙醇、北里黴素合用。
(4)大環內酯類的紅黴素與磺胺二甲嘧啶(SM2)、磺胺嘧啶(SD)、磺胺間氧甲嘧啶(SMM)、TMP的復方可用於治療呼吸道病。紅黴素與泰樂菌素或鏈黴素聯用,具有協同作用。北里黴素治療時常與鏈黴素合用;泰樂菌素可與磺胺類合用。紅黴素不宜與β-內醯胺類、林可黴素、四環素聯用。
(5)氯黴素類的甲碸黴素、氟甲碸黴素與四環素類(四環素、土黴素、強力黴素)用於合並感染的呼吸道病具協同作用,與林可黴素、紅黴素、鏈黴素、青黴素類、氟喹諾酮類等具有拮抗作用。氯黴素類也不可與磺胺類葯物配合使用。
(6)氟喹諾酮類葯物與殺菌性抗菌葯(青黴素類、氨基糖苷類)及TMP在治療特定細菌感染方面有協同作用,而對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禽多殺性巴氏桿菌均表現無關作用;環丙沙星+TMP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禽大腸桿菌02、雞白痢沙門氏菌有協同作用,對雞敗血支原體有相加作用。氟喹諾酮類葯物與利福平、氯黴素類、大環內酯類(如紅黴素)、硝基呋喃類合用有拮抗作用。氟喹諾酮類葯物與四環素類葯物可配伍應用。氟喹諾酮類葯物也可與磺胺類葯物配伍應用,如環丙沙星與磺胺二甲嘧啶合用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相加作用。氟喹諾酮類與林可胺類聯合用葯加強了對支原體、某些厭氧菌和革蘭氏陽性菌的抗菌活性。
(7)磺胺類葯物與抗菌增效劑(TMP或DVD)合用有確定的協同作用。鹼性電解質可減少本品對腎臟的毒性,磺胺類葯物與多黏菌素合用可增強對變形桿菌的抗菌作用。磺胺類葯物應盡量避免與青黴素類葯物同時使用,因為其可能幹擾青黴素類的殺菌作用。
(8)林可黴素可與四環素或氟哌酸配合應用於治療合並感染,林可黴素可與壯觀黴素合用(利高黴素)治療頑固性呼吸道病。有效供給口服補液鹽和適量維生素可減少本品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9)桿菌肽鋅可與黏菌素(多黏菌素E)、多黏菌素B、鏈黴素及新黴素合用。桿菌肽鋅禁止與土黴素、金黴素、北里黴素、恩拉黴素、喹乙醇等配合作用。
⑷ 常用抗菌葯物有哪些怎樣使用
抗微生物葯物包括抗菌素類、磺胺類、硝基呋喃類及其復方制劑,這些是防治鴨細菌性疾病、真菌性和寄生蟲病時廣泛使用的葯物。
(1)青黴素 常用的是青黴素G鈉鹽或鉀鹽,溶於水後易失效,應現用現配。該葯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具有極強的殺滅作用。該葯可肌肉注射,按鴨每千克體重肌注1~2萬單位,每天二次;也可溶於飲水中,小鴨每隻按2~3萬單位,大鴨每隻按3~5萬單位。飲水給葯時,要求在1~2小時內飲完。
(2)鏈黴素 主要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和結核桿菌有殺滅和抑製作用。肌肉注射時,小鴨每隻0.02~0.05克,大鴨每隻0.05~0.2克;飲水時用量可加大。在防治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禽霍亂時,常將青、鏈黴素聯合使用,效果更佳。
(3)慶大黴素 為廣普抗菌素,對大多數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變性桿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對葡萄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也有抑製作用。可肌注或飲水,雛鴨每隻2000~4000單位,成鴨每隻5000~6000單位,一天2次。
(4)土黴素 為黃色結晶性粉末,易溶於水,為廣普抗菌素,它不僅用於疾病的治療,還廣泛用作飼料添加劑,能促進畜禽生長發育。混料給葯時,按每噸飼料加入土黴素200~800克,連用5~7天。
(5)制黴菌素 為黃色或棕黃色粉末,有吸濕性,不溶於水。該葯對各種真菌如煙麴黴菌、白色念珠菌、球孢子菌等有效,但對細菌無效。常用於治療幼鴨麴黴菌病,每天每隻鴨用1~1.5萬單位,每天一次,連用2~3天。
(6)磺胺類葯 為合成的抗菌葯物,對大多數革蘭氏陽性菌及一些陰性菌有抑制、殺滅作用,常用於防治大腸桿菌病、沙門氏菌病、禽霍亂和球蟲病。常用磺胺葯主要有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基嘧啶(SM2)、磺胺甲基異口唑(新諾明)、磺胺-5-甲氧嘧啶(SMD)和二甲氧苄氨嘧啶(敵菌凈)等。SD和SM2混料和飲水時,分別按10千克飼料或飲水中,加入20~50克和10~20克,連用3天。新諾明混料按每噸飼料加100~200克連用3天。SMD混料按每噸飼料加500~1000克,飲水時每升水加0.25~0.5克,連用3~5天。復方敵菌凈混料按每噸料加200~800克。產蛋鴨在產蛋期禁用,以免引起產蛋下降。
(7)喹乙醇 是磺胺類葯物的復方制劑,為淺黃色結晶性粉末。該葯除了用於防治大腸桿菌病、禽霍亂、沙門氏菌和球菌病外,它還具有促進機體蛋白質合成,提高飼料利用率和促進生長等作用。作為飼料添加劑的用量為每噸飼料中加25~35克。該葯安全范圍窄,應避免過量中毒。
(8)喹諾酮類 屬於新型合成抗菌素葯物,目前主要有諾氟殺星、氧氟殺星、恩諾殺星(普殺平)等,為廣普抗菌葯物,對禽霍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和霉形體等有殺滅作用。恩諾殺星(2.5%)飲水時,每1000克水中加2~3毫升,連用3~5天。
(9)百病消(10%)為德國拜爾公司生產,為淡黃色液體,對革蘭氏陽性、陰性菌及霉形體均有良效,尤其對出殼小鴨提高抗病力和預防雛鴨大腸桿菌病和鴨疫巴氏桿菌病效果特佳,飲水時按每10升水加5~10毫升。
⑸ 合理使用抗菌葯物的原則是什麼
為達到最佳療效,不良反應最小,減少或延緩耐葯性的產生,應遵循以下原則合理應用抗菌葯物:
(1)嚴格掌握適應證。
(2)掌握葯物動力學特徵,制定合理的給葯方案。
(3)避免耐葯性的產生。
(4)防止葯物的不良反應。
(5)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
①必須明確抗菌葯物聯合用葯的目的聯合用葯的目的主要在於擴大抗菌譜、增強療效、減少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減少或延緩耐葯菌株的產生。②聯合用葯必須有明確的指征單一葯物難以控制的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而又嚴重危及生命的嚴重感染,先進行聯合用葯,待確診後,再調整用葯;單一或長期用葯易產生耐葯性的細菌感染;葯物不易滲入的部位感染;需要長期治療的慢性疾病,為防止耐葯菌株的出現,可考慮聯合用葯。
⑹ 病原微生物預防治療原則
(一)微生物感染的免疫防治
對微生物感染的人工免疫防治措施包括:
①人工主動免疫:是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特異抗原、毒素等製成減毒活疫(菌)苗、死疫(菌)苗、類毒素等生物製品,給易感人群接種,使體內產生抗該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特異性免疫力。主要用於預防,常需接種1~3次,l~4周後免疫力可出現,持續時間可達數月至數年;
②人工被動免疫:是用含抗某種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特異性抗體的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等生物製品給已(疑)感人群注射,或注射細胞因子等細胞免疫制劑,使之獲得特異性免疫力。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由外毒素所引起的疾病,其作用快速,但持續時間短,僅2~3周。
(二)微生物感染的化學防治
1.化學預防:是使用抗微生物葯物對某些微生物感染進行治療性預防,以及用於外科手術病人和高危對象等以預防可能會發生的微生物感染。使用時要慎重和掌握好應用體征。
2.抗感染治療的基本原則:可概括為"安全、有效、經濟",其中關鍵因素是"有效".具體體現為:
(1)合理選葯:合理的抗感染選葯方案主要取決於:病原微生物;葯敏試驗結果和擬選葯物的臨床葯理學特點;感染部位、病人的基礎疾病和免疫狀態;擬選葯物的臨床試驗和既往的應用經驗等。
(2)合理給葯和考核療效:應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並密切觀察臨床療效、及時調整用葯。
(3)認真觀察疾病演變情況加強綜合療法。
(4)預防和避免抗微生物葯物的不良反應和相互作用,以及二重感染的發生。
(5)預防和延遲細菌耐葯性的產生:細菌對抗菌葯物的耐葯性可分為固有耐葯和獲得耐葯。它們的發展、表現都與抗生素的使用密切相關,在臨床實踐中應注意預防和延遲。
⑺ 為了防止耐葯菌株的產生使用抗微生物葯應注意什麼
多種抗生素交替使用,,劑量加大。
⑻ 抗菌葯應怎樣聯合用葯,舉例說明
聯合應用抗菌葯物的目的是為了增強療效,更好地控制感染,減輕毒性反應及延緩或減少細菌產生耐葯性。聯合用葯可產生增強、相加、無關、頡頏四種效果。
為了便於臨床上合理地聯合使用抗菌葯物,常根據不同抗菌葯物的抗菌機理和性質,將它們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繁殖期殺菌葯,如青黴素、頭孢菌素類等;第二類為靜止期殺菌葯,如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等;第三類為速效抑菌葯,如四環素類和氯黴素類等;第四類為慢效抑菌葯,如磺胺葯和抗菌增效劑。
第一類和第二類都是殺菌葯,聯合用葯常可獲得增強作用。如青黴素與鏈黴素合用,在鏈黴素的作用下,細菌合成了無功能的蛋白質,但蛋白質合成並未停止,因此細菌細胞繼續生長而體積增大,這就有利於青黴素阻礙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導致細胞壁缺損,胞漿內滲透壓增高而使菌體腫大、變形、裂解而死亡。青黴素破壞細菌細胞壁的完整性,也有利於鏈黴素進入細胞內而發揮作用。
第三類和第四類合用,由於都是抑菌葯,一般可獲得相加作用。
第一類和第三類合用,常可使抗菌作用明顯減弱。如青黴素與四環素合用時,由於四環素使細菌蛋白質的合成迅速被抑制,細菌處於靜止狀態,致使青黴素干擾細胞壁合成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故呈現頡頏作用。
第二類和第三類合用,常可獲得增加或相加作用。
第一類和第四類合用,相互影響不大,但有指征時青黴素可與磺胺葯合用。例如,當腦膜炎時,由於青黴素透過血腦屏障的能力較差,可與易透過血腦屏障的磺胺嘧啶合用以提高療效。
此外,同類型抗菌葯物亦可考慮聯合應用,如鏈黴素與多黏菌素合用;但作用機理相同的不宜合用(特別是氨基糖苷類),以免增加毒性。
在獸醫臨床上,青黴素和鏈黴素、磺胺葯和抗菌增效劑的聯合應用是在獸醫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例子,但對其他抗菌葯聯合應用尚缺乏有證實價值的例子,故應注意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不可濫用。
⑼ 抗微生物葯的抗微生物葯-7 磺胺類葯物應用的注意事項
根據磺胺類葯作用機制,應用時應注意:①PABA與二氫葉酸合成酶的親和力較磺胺類強萬倍,為避免耐葯,使用磺胺類葯常採用首劑加倍,以保證足夠的劑量抑制細菌; ②膿液和壞死組織中含有大量的PABA、普魯卡因水解產生的PABA都可對抗磺胺類葯物抑菌作用,使其抗菌作用減弱,必須清創排膿後方可應用本類葯物,並忌與PABA衍生物配伍應用;③人體細胞能直接利用外源性葉酸,不受磺胺類葯影響。④ 單用時細菌對磺胺類葯容易產生耐葯性,耐葯性一般為永久的、不可逆的,同類葯物間可產生交叉耐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