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到底什麼是生物電,為什麼能治病
到底什麼是生物電,為什麼能治病
生物電按摩為什麼能治病?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支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科學家測試:在人體表經絡線上電阻比鄰近肌肉小,實際上經絡就是人體的生物電系統。中醫認為:「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氣不通,血不通,氣滯則血瘀,不通為萬病之根源。為什麼氣不通,就是生物電不通,植物神經不能順利指揮各組織器官、臟腑的氣血運行,新陳代謝,所以就慢慢生病了。人體的生物電弱了,會造成氣不通、血不通,我們的方法是「用外來電強化人的生物電,」、電動生磁,磁動生電,這是電動機和發電機的原理,近代磁療的興起,也是應用這一原理,磁和電的關系是表裡關系,磁體是外加磁源,穴位是生物電流的觸點,經絡是傳輸電流的通道(生物電波)。當磁場作用於穴位,電壓、電位就發生變化,激發生物電流產生電磁波,然後傳到全身的經絡,傳到中樞神經形成刺激,對病變部位進行調整。
根據生物磁學的理論,病變是人體內磁場失調造成,人體代謝活動的結果,會產生頻率不同、波形各異的生物電流和生物電磁場,我們用外來電強化人體生物電,這外加的生物電轉化為磁場作用於經絡穴位上,對體內磁場失調給予補償、調整,使不正常的高級神經活動恢復平衡,協調興奮和抑制的過程,就能防病治病。
一切生命現象,如肌肉運動、大腦興奮、抑制、神經傳導等都與電子的傳遞有關。血管內含有水和鉀、鈉、鎂、鈣等多種無機鹽類物質,當磁力線與血管成垂直方向運動時,便產生電磁流體力學現象,產生微電流,磁場可導致生物電量和質的變化,人體中有順磁性物質(鐵、氧、鎂等)可被磁化,而磁化了的元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加速,代謝功能得到加強。人體磁場增強,可使單核吞噬系統功能加強,,白細胞就活躍、健壯,便可對炎性病症產生效果。在微循環中,血球是在一層靜電的磁墊上流過毛細血管的,所以改變生物電流或生物磁場,便可改變微循環。
使人體內血液產生微弱生物電流,使陰陽離子增多,血流速度加快,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改善人體微循環,加快代謝產物的排出,調節人體陰陽平衡,疏通人體經絡,氣血得以暢通,人體周身的血液循環得以正常.,故能促使細胞再生。
生物電經絡療法,核心是一個「通」字,點穴位一瀉千里,生物電通了,磁場強化了,氣通了,血通了,微循環改善。有脹痛、紅腫發炎,有病理性產物,很快排走了,所以對很多病都能產生立竿見影的療效。
人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精密的自動調節、自動控制系統,每一個器官也是一個自控系統,它們有明確的分工、獨立的職能、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大腦是總指揮系統,它接收全身各部門的信息和外界的各種信息,經分析處理後再發出指令,指揮各部門協調工作,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會對某些部門造成影響。這也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思想和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內病外治、外病內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療原則。
既然電場、磁場影響生理變化,就會影響疾病。在活體中各器官乃至每個細胞、細胞內的各種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所以中醫對疾病的認識都是動態分析,在運動、變化中信息的傳遞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中醫講的「不通」其中包含了信息傳遞障礙這層意思。所以疾病的形成,除了與生物電場、生物磁場的強度有關,還與各器官、各細胞間的信號傳遞有關。據研究發現,抑制癌基因信號傳遞障礙錯誤,可能引發癌變,胃細胞和小腸細胞間的通訊障礙可導致霍亂、甲狀腺機能亢進、糖尿病、重症肌無力、無名痛等很多疾病,與信息傳遞障礙有關。
造成信號傳遞障礙及錯誤的原因很多,如:營養不良、體內某些元素不足或超標、長期接觸某些有害物質、外傷、手術後遺症、長期服葯、電磁輻射、運動不足或過量、睡眠不足或過長,精神緊張、生氣等……但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人體生物電太弱,不足以在神經線上傳輸信息,造成信息傳遞障礙或錯誤。
如果已形成生物電場(生物磁場)失調或信息傳遞失誤,就應該藉助外加生物電進行補償或調整,使其恢復正常。
人體生物電經絡療法基於外加電場(磁場),對人體電場(磁場)的影響,和人體電場與疾病的關系來預防和治療疾病。屬於中醫學的外治范疇,因為能量級高,所以能夠快速打通經絡、穴位,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增強筋骨、平衡人體生物電場,提高人體免疫力和自我修復能力,激活神經細胞、恢復傳導功能。
人體生物電經絡療法是用點穴、推拿按摩治病,手接觸病人即感酥麻,將房間內的普通電流,感應到醫師身上,電經人體調控為人體容易接受的生物電流治病信息,直接作用於病變部位或經絡穴位,因為看不見電線、電極,病人不會恐懼,就有利於治療。根據不同的病症、部位,配合不同的手法施治。因為是從人身上輸出的生物電,所以其電壓、電流、波型、頻率、赫茲,和產生的靈波最易為病人所接受,所以會立即產生顯著的治療效果。現代科學證明,生物電治病的機理:
1、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治療後皮膚發紅。經測定在治療後15min皮膚溫度增高。血液循環量能增加140%,可持續30min以上。這是因為:①電流促使皮膚釋放組胺,直接或間接地擴張小動脈。組胺還作用於毛細血管,使內皮細胞加寬,通透性增加。已證實在治療後,陰極下皮膚組胺含量超過對照組近1倍,陽極下亦有升高。②電流電解致蛋白質分解成血管活性肽,亦有擴張血管作用。③剌激感覺神經末梢經突觸反射性地擴張血管。
2、改變組織含水量:電流作用下人體蛋白膠體溶液同時出現電泳和電滲現象。
3、改善局部營養和代謝:電流能改善組織的營養和代謝,能改善血液循環,使組織細胞胞膜疏鬆通透性增加,所以各種物質交換加快。
4、抗菌作用:抑制細菌生長已為很多實驗所證實,因為它能改善淺層組織的循環和營養,提高抵抗力,電極下的酸鹼產物,能直接抑制細菌生長。
5、對靜脈血栓的影響:電流有溶栓和使血管再通的作用,電流治療後成纖維細胞增殖,伸入血凝塊中,使血栓機化,體積縮小,離開陽極,退向陰極側,血管再通。應用電流較大,時間較長。
6、促進骨折癒合:電流陰極有促進骨折癒合的功能。長期骨不連接達10年之久的病人,經陰極電流治療後其癒合率達83,7%。電流能使骨內膜增殖,髓腔內組織化生骨化,軟骨內骨化,線粒體聚集和釋放鈣鹽等,與正常骨的生長發育相同。由於電場引力,陰極下吸引鈣離子增多,而氧張力低,同時陰極加強了骨折處的壓電效應的負電性。這都有利於骨痂的形成。治療應在骨折後一周開始為好。
7、對神經興奮性的影響:在電流作用時神經興奮性可發生以下變化:①陽極下興奮性降低——陽極電緊張;②陰極下興奮性升高——陰極電緊張;③長時間或大電流作用時,陰極下興奮性亦降低——陰極抑制。
8、電流的抗腫瘤作用:電流產生的酸鹼變化可使腫瘤組織變性壞死、分解。國內外都曾有人將電流進行動物腫瘤的治療實驗,並用於治療深淺部局部癌獲得較好效果。
「人類的身體是世界上最精細最微妙的有機組合,在這個組合中,有千千萬萬個細胞,每天都在生長,新陳代謝,各自發揮出不同的功能,使人類可以生活,行動,思想,感覺。所以,細胞的狀態對於人體的狀態是極為重要的,。如果我們能以一種細胞聽得懂的語言,指示細胞生長得快一點或慢一點,改變它們的功能,或組織新的細胞組織,那將是一項科學上的偉大突破。
轉發
加入這個小組»
>發布新話題
>去中國傳統文化小組
其它話題
我國古典詩歌對中學生人文素養的積極
『貳』 生物電理療真的有效果嗎,會對身體有危害嗎
生物電理療主要有以下功效:一、促進血液流通;二、排出身體毒素;而生物電理療的副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生物電理療容易導致皮膚損傷;二、生物電理療可能會造成肌肉受損。
二、生物電理療可能會造成肌肉受損生物電理療除了會導致我們的皮膚受傷之外,還有可能導致我們的肌肉受損,其實這就跟皮膚受損是一個道理,本身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也不一樣,再加上很多人沒有嚴格按照說明書來操作,所以就容易損傷到肌肉。另外,生物電理療本身就只有保健作用,所以大家沒必要對它擁有過高期望值。
『叄』 人體有生物電嗎
世上最美麗的是生命,宇宙間最神奇的存在是生命。但是,誰在主宰著生命?誰在決定、控制著生命的過程?誰在決定著人的健康壽夭,生老病死?當你欲擁抱你的愛侶時,是誰發出和傳遞了這些指令?是那些細胞和器官嗎?不,現代生理學已闡明,發出和傳遞這些信息的,是你的生物電系統——包括以生物電為物質基礎的大腦意識、思維和以生物電為載體的神經脈沖。 生物電乃人體的主宰因素,因此與人體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過強的環境電磁場會對人體產生不利的影響,導致人體產生一些嚴重疾病。 20世紀70-80年代流行病和生物物理學家們注意到,極低頻電磁場產生的電離輻射同人的癌症和其他疾病有著密切關系。1979年英國報道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在高壓輸電線下居住的居民患白血病和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危險性高於居住在其他地方的人。到了80年代,英國已有十項研究,再次證明職工、居民暴露於低頻電磁場時白血病、癌症及其他一些疾病的發病率顯著增高。 北卡羅來納大學的一批科學家,在美國《國立癌症研究中心通報》上說,他們對美國24個州簽發的14萬余張死亡證明書進行的分析表明,在電磁場環境中工作的婦女,乳腺癌的死亡率比正常情況高38%。 另一方面,從生物電的角度看,癌症就是人體局部組織產生高負電位,細胞與組織惡性增生而造成的,其負電位相當於胚胎組織的負電位,從生物電的角度看,治療癌症的辦法就是消除局部癌變組織的高負電位。 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也與人體生物電有直接聯系。當某些因素引起血成分或動脈壁凈負電荷減少時,則其靜電排斥作用將減弱。這會導致血流不暢,帶正電的物資與帶負電的物質相結合,有助於動脈壁上沉積物的形成。 這似乎表明了,人體中也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物質的電離(產生生物等離子體)與生物等離子體的復合過程。 人體生物等離子體的過度復合(聚合),會產生血液中的沉積物,導致「氣滯血瘀」,形成動脈粥樣硬化。而要使其逆轉,根本的途徑還是要增強人體生物電,增加人體中的負電荷,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途徑則是保持適度的運動量和增強體育鍛煉。 為什麼運動可以健身?因為運動可以使人體產生「摩擦」,摩擦能生電,使人體帶電粒子增加,即「氣」得到補充,推動血液順暢運行。同時由於同號電荷的相斥作用,使紅細胞等血液物質不易聚團,不易產生動脈硬化、血栓,使得微循環流暢,從而促進人體健康。但過分激烈、過長時間的高強度運動消耗能量(生物電能)過大,使人體生物電(內氣)出現負增長,故會損害健康。 研究證明.生物體在運動過程中伴有生物電發生,較明顯的如壓電效應,活動部位的組織會產生一個電位差,它是生物體組織正常代謝的必要條件之一。長期在宇宙飛船中工作的宇航員易患的骨質疏鬆症,就是因為在長期失重的條件下缺乏壓電效應而發生的。因此,目前已對骨折的患者提出要求,在恢復後期做些必要的活動,以加速恢復速度。實驗證明,骨折的患者接完的骨骼即使有些錯位,只要堅持與以往一樣的正常活動,錯位的現象過一個階段就可消除。因為按正常活動產生的負電位會加速有用部位的生長,而產生的正電位會使無用部位逐漸消除。 研究還表明,養生調息運動能增強人體生物電流,能使神經傳導加快,電傳導加快,電子流動加速,與氧結合加快,能加快氧化呼吸鏈的電子傳遞(電子流動,線粒體)。 這些研究結果充分表明,體育運動、傳統養生方法中的「動功」、「調心」、「調息」、「調身」等等都是通過運動、摩擦等手段來增強人體生物電和促進人體生物電的正常循環、流動來實現的。這些方法抓住了人體健康的根本要素,因此能取得葯物所不及的效果。
『肆』 人體電(人體生物電)
生物電來源於細胞的功能。細胞是有細胞膜、細胞核和細胞質組成。細胞膜的結構很復雜,它一方面把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同時膜上又存在一些孔道,允許細胞與周圍環境交換某些物質。實驗測得在細胞內、外存在多種離子,膜內主要是鉀離子(K+)及一些大的負離子基團(A-)(A-不能通過細胞膜),膜外主要是鈉離子(Na+)和氯負離子(Cl-)。在不受外界刺激的靜息狀態下,實驗測得活細胞的細胞膜外部帶正電、內部帶負電,即膜內側電位約為-90~70毫伏。這種電位稱為靜息電位。
當細胞受外界刺激時,能作出主動反應,稱為細胞的興奮。生理學上將那些興奮較強的組織,如神經、肌肉和腺體等統稱為可興奮組織。它們的細胞所作出的主動反應是表現在當外界刺激強度達到一定閾值時,細胞膜對離子的通透性會發生突然變化,最後使電位發生改變。細胞內的電位可從負電位突然變為正電位(約20~30毫伏),大約在不到1豪秒的時間內,很快又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這種變化的電位稱為動作電位。
有些細胞(如神經細胞和心機細胞)不僅在外界刺激下能產生動作電位,而且有傳導興奮的功能。神經系統正是靠傳導各種興奮對人體各器官的生理過程起到了調節作用,使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
腦電圖主要由各種節律性電活動組成。根據頻率(周/s或Hz)將腦波進行分類:
α波:頻率8~13Hz,波幅為10~100μV,是成年人安靜閉目狀態下的正常波形,在頂、枕區α活動最為明顯,數量最多,而且波幅也最高。
β波:頻率為14~30Hz,波幅為5~25μV,在額、顳、中央區β活動最為明顯;其指數約為25%。
θ波:頻率為4~7Hz,波幅為20~100μV,表示大腦處於深摯思維或靈感思維狀態,是學齡前兒童的基本波形,成年人瞌睡狀態也會出現。
δ波:頻率為0.5~3Hz,波幅為20~200μV,表示大腦處於無夢深睡狀態,是嬰兒大腦的基本波形,在生理性慢波睡眠狀態和病理性昏迷狀態也會見到。
頻率的個體差異很小,波幅的個體差異較大。
影響腦波的因素很多。正常腦波與年齡大小有密切關系,年齡越小,快波越少,而慢波越多,且伴有基線不穩;年齡越大,則快波越多,而慢波越少。但是,在50歲以後,慢波又繼續回升,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基本頻率慢波化。腦波更受到意識活動、情緒表現以及思維能力等精神因素的影響。
α指數(α波佔全部腦波百分比,安靜、閉目時為75%)可以作為情緒表現的指標,情緒穩定而思維廣博的人,α指數較高,情緒不穩定而狹隘偏激的人α指數則甚低。α波易受外界刺激干擾,在睜眼時,α波會減弱或消失,即便是在黑暗的環境中,睜眼也會如此。當人處於「怎麼」「什麼」「為什麼」的驚疑狀態時,由於網狀結構上行激活作用的增強而導致去同步化,所以α活動也會受到抑制;若外界刺激持續存在,它又可以逐漸恢復。α波的峰與兩側的谷大體上可連成為等腰三角形,若峰頂向左或右移位,破壞了等腰形態,則提示中樞處於疲勞狀態。α活動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某些心理品質,如α節律優勢者,易與人合作。
β波不受睜、閉眼的影響。在睜眼視物、情緒緊張、焦慮不安、驚疑恐懼或服用安定等葯物時,β波活動急劇增多。β活動也與人的某些心理品質有關。β節律優勢的人常表現為:精神緊張、情緒不穩、感情強烈、易於沖動、固執己見、不受約束、善於獨立的執行任務;長於抽象思維,喜歡依靠「推理」解決問題,還表現出持久力差,易於疲勞的特點。
『伍』 生物電對人體的好處有哪些壞處有哪些以
人體生物電對人體沒有壞處,它是人體內部需要產生的,對人體有幫助。主要作用幫助人體傳遞信號,人體內及與周圍環境不斷進行物質的交換、能量的轉化及信息的傳遞,這一切過程都離不開生物電活動。
比如路上的行人看到汽車迎面駛來,就急忙躲避,這一動作包含了一系列復雜的生物電活動。首先,由汽車反射的光線通過眼球進入視網膜,光引起了視細胞上蛋白質分子構像變化,把光能轉換成電能,形成可傳播的電信號——動作電位。
經過視覺神經把各種信息輸入到中樞神經,在大腦中經過億萬個細胞的電活動,對所輸入的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判斷,作出需要躲避的決定;然後把動作指令以發放序列動作電位的方式經運動神經傳送到腿部,通過神經——肌肉接頭,由動作電位引起肌纖維的收縮運動,並使許多肌肉發生協調動作,從而實現了躲避汽車的宏觀行為。
(5)人類身體不帶生物電會如何擴展閱讀
生物電產生原理
人體內充滿了電荷,但大部分不能像金屬中的自由電子那樣在導體中快速運動,而是以離子、離子基因和電偶極子的形式存在。例如,組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中,有13種氨基酸在水中能產生離子基因或表現出電偶極子特性,遺傳物質DNA大分子也存在離子基因和偶極子。
正是靠著這些電的相互作用,才能使生物大分子保持一定的空間構像,行使特殊的生命功能。例如,遺傳密碼的復制、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新陳代謝過程中酶和底物的誘導——契合作用等,都依賴於離子基因和偶極子的電的相互作用。目前,對這種相互作用的具體細節和規律尚了解不多。
在一些生命活動中,存在著瞬時的電子輸運過程。便如,人體細胞內合成ATP以儲存能量的過程中、出現電子沿著分子鏈傳輸的現象。在外界能量(如輻射)作用和體內能量轉化過程中,都能瞬時產生自由電子和質子 (氫離子),它們在水溶液和大分子之間運動,完成某些功能或損害正常的生命活動。
『陸』 human體內的生物電存在是否說明人有電流,只不過其攻擊性很微小。另外當人體缺乏生物電時,人會怎樣.....
反射是通過生物電來完成的,如果人體沒有生物電,只能說明這個人已經死亡了
『柒』 生物電對人體的副作用
高頻電療對人體的副作用主要體現在惡心,頭痛,可逆性記憶力減退這幾方面,除此之外沒有發現其它對人體產生傷害的副作用。
而低頻電療治療法是刺激神經、經絡、放鬆肌肉、瞬間解除疼痛、緩解粘連,尤其對神經系統疾病和結締組織及筋骨類、損傷類疾病以及難以治癒的炎症類疾病有特效,沒有任何副作用,是非常健康的綠色療法。
(7)人類身體不帶生物電會如何擴展閱讀:
生物電的應用
生物體內廣泛、繁雜的電現象是正常生理活動的反映,在一定條件下,從統計意義上說生物電是有規律的:一定的生理過程,對應著一定的電反應。因此,依據生物電的變化可以推知生理過程是否處於正常狀態,如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等生物電信息的檢測等。
反之,當把一定強度、頻率的電信號輸到特定的組織部位,則又可以影響其生理狀態,如用「心臟起搏器」可使一時失控的心臟恢復其正常節律活動。應用腦的電刺激術(EBS)可醫治某些腦疾患。在頸動脈設置血壓調節器,則可調節病人的血壓。
「機械手」、人造肢體等都是利用肌電實現隨意動作的人-機系統。宇航中採用的「生物太陽電池」就是利用細菌生命過程中轉換的電能,提供了比硅電池效率高得多的能源。可以預見生物電在醫學、仿生、信息控制、能源等領域將會不斷開發其應用范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生物電
『捌』 天天做生物電對人有什麼壞處
生物電的應用很廣,心電圖、腦電圖、肌電圖這些是記錄身體點位的都沒有危害或者輻射,心臟起搏器除了對生活中不便以外不會有壞處。而且人本身也是帶電的,因為人體內有大量的體液,體液有電解鹽,就會電子轉運,就有體電,只要這個生物電不影響正常的生理活動,那麼是沒有壞處的。
『玖』 生物電是什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在人體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假設如下
生物電現象是指生物機體在進行生理活動時所顯示出的電現象,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但人和動物的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最為明顯。細胞內外的液體中含有一些帶正負電的離子,離子數量不等,決定細胞內外液體濃度的高低不同,因此細胞內外產生電位差,細胞具有半透性,它可以允許或拒絕某種離子進出,當細胞興奮時,膜的半透性發生變化,於是細胞內外的濃度也會發生變化,細胞內由負電位變成正電位。所有細胞均用生物電來促進和控制新陳代謝,生物電產生的電脈沖沿神經纖維傳送多種信息。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過,我們人體是由許多許多細胞構成的。細胞是我們機體的最基本的單位,因為只有機體各個細胞均執行它們的功能,才使得人體的生命現象延續不斷。同樣地,我們若從電學角度考慮,細胞也是一個生物電的基本單位,它們還是一台台的「微型發電機」呢。原來,一個活細胞,不論是興奮狀態,還是安靜狀態,它們都不斷地發生電荷的變化,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生物電現象」。細胞處於未受刺激時所具有的電勢稱為「靜息電位」;細胞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電勢稱為「動作電位」。
電在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生物學家認為,組成生物體的每個細胞都是一合微型發電機。細胞膜內外帶有相反的電荷,膜外帶正電荷,膜內帶負電荷,膜內外的鉀、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是產生細胞生物電的基礎。但是,生物電的電壓很低、電流很弱,要用精密儀器才能測量到,因此生物電直到1786年才由義大利生物學家伽伐尼首先發現。
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興奮性、興奮與興奮傳導這些概念,堵隔壁生物電有關。了解了生物電的現代基本理論,對於正確理解這些概念以及心電、腦電、肌電等的基本原理都有重要意義。細胞生物電現象有以下幾種:
1、靜息電位
組織細胞安靜狀態下存在於膜兩側的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或稱為膜電位。細胞在安靜狀態時,正電荷位於膜外一側(膜外電位為正),負電荷位於膜內一側(膜內電位為負,)這種狀態稱為極化。如果膜內外電位差增大,即靜息電位的數值向膜內負值加大的方向變化時,稱為超極化。相反地,如果膜內外電位差減小,即膜內電位向負值減小的方向變化,則稱為去極化或極化。一般神經纖維的靜息電位如以膜外電位為零,膜內電位為-70~-90mv。
2、動作電位
當細胞受刺激時,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可發生電位變化,這種電位變化稱為動作電位。動作電位的波形可因記錄方法不同而有所差異以微電極置於細胞內,記錄到快速、可逆的變化,表現為鋒電位;鋒電位代睛細胞興奮過程,是興奮產生和傳導的標志。
鋒電位在示波器上顯示為灰銳的波形,它可分為上升支和一個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內的負電位迅速降低到零的過程,稱為膜的去極化(除極),接著膜內電位繼續上升超過膜外電位,出現膜外電位變負而膜內電位變正的狀態,稱為反極化。下降支是膜內電位恢復到原來的靜息電位水平的過程,稱為復極化。鋒電位之後到完全恢復到靜息電位水平之前,還有微小的連續緩慢的電變化,稱為後電位。
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和神經纖維、骨骼肌等細胞一樣,包括安靜時的靜息電位和興奮時的動作電位,但有其特點。心肌細胞安靜時,膜內電位約為-90mv。心肌細胞靜息電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經纖維相同。主要是由於安靜時細胞內高農度的k+向膜外擴散而造成的。當心肌細胞接受刺激由靜息狀態轉入興奮時,即產生動作電位。其波形與神經纖維有較大的不同,主要特徵是復極過程復雜,持續時間長。心肌細胞的某一點受刺激除極後,立即向四周擴散,直至整個心肌完全除極為止。已除極處的細胞膜外正電荷消失,未除極處的細胞膜仍帶正電而形成電位差。除極與未除極部位之間的電位差,引起局部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復極時,最先除極的地方首先開始復極,膜外又帶正電,再次形成復極處與未復極處細胞膜的電位差,又產生電流。如此依次復極,直至整個心肌細胞的同時除極也可以看成許多電偶同時在移動,不論它們的強度和方向是否相同,這個代表各部心肌除極總效果的電偶稱為等效電偶。心臟的結構是一個立體,它除極時電偶的方向時刻在變化,表現在心電圖上,是影響各波向上或向下的主要原因。由於各部心肌的大小、厚薄不同,心臟除極又循一定順序,所以心臟除極中,等效電偶的強度時刻都在變化。它主要影響心電圖上各波的幅度。人體是一個容積導體,心臟居人體之中,心臟產生的等效電偶,在人體各部均有它的電位分布。在心動周期中,心臟等效電偶的電力強度和方向在不斷地變化著。身體各種的電位也會隨之而不斷變動,從身體任意兩點,通過儀器(心電圖機)就可以把它描記成曲線,這就是心電圖。
隨著分子生物學和膜的超微結構研究的進展,人們更試圖從膜結構中某些特殊蛋白和其他物質的分子構型的改變,來理解膜的通透性能的改變和生物電的產生,這將把生物電現象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