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什麼是生物史

什麼是生物史

發布時間:2022-05-18 14:18:57

『壹』 地球上的化石,究竟是怎麼記錄地球生物史的


樹木化石

另一種有趣的化石類型是木化石。石化木通常是在樹木落入河流時形成的,在河流中,它們變得飽和,然後埋在泥土、灰塵、淤泥和其他材料中。礦物,如火山灰中的二氧化硅,滲入樹木,填充木材細胞的小孔。這改變了木材的整體組成,將其轉變為石材,同時保留了原有的結構。石化木材中的多種礦物質創造出鮮明的色彩。

除了植物和動物的身體化石,古生物學家還研究動物的足跡和足跡化石,甚至動物糞便化石(稱為糞化石)。這些化石很有啟發性,因為它們揭示了史前動物是如何運動和吃什麼。

化石記錄,即世界上所有化石的收集,對於我們理解地球的歷史是非常重要的。化石告訴我們哪些植物和動物在史前時期存在,它們生活在哪裡。它們還告訴我們它們生活的年代。根據化石在地殼各層的位置,古生物學家可以確定哪些動物先於其他動物,哪些動物生活在同一時期。

利用碳年代測定法,古生物學家有時可以估計化石的年齡。這就提供了化石被發現的岩層的年齡,這就幫助科學家們確定所有其他物質的年代。如果沒有化石,我們對地球早期歷史的了解將會更加不完整。

『貳』 跪求高中生物裡面的生物史,主要是誰誰誰做了什麼什麼最後得出了什麼什麼結論之類的。謝謝!

會考試的部分書上都有,而且考試根本不會這么考!都是告訴誰誰誰做了什麼實驗然後讓你去寫題,或者問你結論,而結論都是你學過的平時用的那些

『叄』 生物進化歷史

(1)生命的起源
一般認為生命是由化學物質從無機到有機演化而來的。原始大氣富含甲烷、氨、二氧化碳、水汽等,這些氣體在外界高能(紫外線、閃電、高溫)的作用下,首先合成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有機化合物。這些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進一步結合成更復雜的蛋白質、核酸等大分子有機物質,經過進一步演化,終於產生了能夠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的、結構非常復雜的多分子體系,由此產生了原始生命。當非細胞形態的原始生命在地球上出現時,由於大氣中仍然缺氧,因此,它們一定是厭氧和異養類型。地球約形成於距今46億年,從澳大利亞發現的距今35億年的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表明,生命的起源亦即化學演化過程,應發生在地球形成後約11億年。生命的產生是地球演化史上的一次最大的飛躍,使得地球歷史從化學演化階段推向生物演化階段。
(2)原核生物的出現
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為了保證有機體與外界正常的物質交換,原始生命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細胞膜,出現了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細胞是生命的結構單元、功能單元和生殖單元,細胞的產生是生命史上的一次重大的飛躍。當前,地球上發現最早具細胞結構的可靠化石是瓦拉翁納群中的絲狀細菌化石。
(3)藻菌生態系統的形成
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異養型原核生物細菌,經過不斷地分化和發展,終於又出現了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從無機物合成有機養料的自養型原核生物藍藻。藍藻和細菌作為早期生物界的合成者和分解者,組成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異養到自養是早期生物演化的另一次重大的飛躍。
藍藻是最早出現的放氧生物,使得地球上原始大氣中氧氣濃度不斷增加,形成含氧大氣層。在高空出現的臭氧層,吸收了太陽的紫外輻射,改變了整個生態環境,為喜氧生物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環境。於是生物便由厭氧轉入喜氧,提高了能量代謝的效能。在加拿大甘弗林組中,發現了完好的距今約20億年的細菌和藍藻化石。
(4)真核生物的出現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演化從簡單到復雜的轉折點,最早具細胞的生物是單細胞原核生物。原核細胞沒有核膜,沒有細胞器,結構簡單。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部分。細胞核內具有染色體,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進行蛋白質合成,成為代謝中心。由於細胞結構的復化,增強了變異性,使得真核生物能夠向高級體制發展。現已發現距今約13億年的美國加利福尼亞的貝克泉組的白雲岩中的原核藍藻和真核綠藻。綠藻還發現於距今約10億年的澳大利亞的苦泉組。綠藻是最早具有真核的生物。
(5)動物的出現
隨著真核生物的出現,動、植物開始分化和發展。動物的出現,形成了一個新的三極生態系統。綠色植物(真核植物和原核藍藻)通過葉綠素光合作用製造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細菌和真菌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動物是自然界的消費者。地史上最早的動物化石是距今6~7億年澳大利亞的伊迪卡拉動物群,其中以腔腸動物的似水母類、海鰓類、環節動物和少量節肢動物為主,還有一部分分類位置未定的疑難化石,很可能代表地史上曾短暫出現而又迅速絕滅的類群。從動物的分化水平看,伊迪卡拉動物群已是較後期的類型,不是動物的原始代表。這標志著後生動物在早已出現,並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分化演變過程。
(6)洋藻類和無脊椎動物時代
在生物演化史上稱為「海洋藻類時代」和「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起始於距今6億年,延續了約1.7億年。
植物仍以海生藻類為主,但很難保存為完好的化石。由於植物進化速度遠較動物緩慢,早古生代植物界一直停留在藻類階段。藻類的大量繁育不僅為海洋無脊椎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而且通過葉綠素光合作用,放出氧氣,為海洋無脊椎動物的發展,准備了有利的生活環境。
繼元古宙末期伊迪卡拉後生裸露動物群之後,於早期,出現了地史上最早具鈣質硬殼的小殼動物群,包括軟舌螺、單板類、腹足類、腕足類等。這與當時海水富含鈣質有關。由於發生了礦化事件,使得寒武紀保存的化石突然增多。這一時期稱為「非三葉蟲時代」。進入三葉蟲時代後,在中國雲南發現了距今5.7億年的澄江動物群,主要由水母、三葉蟲、金臂蟲、非三葉蟲節肢動物、蠕形動物、海綿、無鉸腕足類、軟舌螺和藻類等組成,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早的軟體的多門類動物群,這一動物群的發現還表明後生動物在寒武紀開始前已經歷了一段分化、輻射的歷史過程。隨後,腔腸動物、古杯類、軟體動物(雙殼、腹足、頭足)、棘皮動物、牙形刺、筆石等相繼出現。其中以三葉蟲演化迅速、生態分異明顯,分布遍及全球整個海域,在動物界中占絕對優勢,因而稱寒武紀為「三葉蟲時代」。古杯類是地史上最早的造礁動物,生活於早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絕滅,是生物史上第一個完全絕滅的造礁動物門類。
是自然環境有利於海洋無脊椎動物繼續發展的時代,層孔蟲、苔蘚蟲等先後出現,筆石、腕足類、鸚鵡螺等顯著分異。樹形筆石繼續發展,一部分固著在海底生活,而大部分遠運洋漂浮生活,遍及全球海域。到早奧陶世中期,正筆石類興起、演化迅速,是奧陶紀的重要分帶化石。腕足類出現了分異的第一個高峰期,在數量上占重要地位。鸚鵡螺開始出現於晚寒武世,到奧陶紀分異明顯,種類繁多,個體較大,是營游泳生活的兇猛食肉動物。珊瑚最早出現於寒武紀,至中、晚奧陶世大量繁育,同層孔蟲、苔蘚蟲等一起,是溫暖淺海的重要造礁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新類群的出現和多樣化,加劇了淺海陸棚區的生存競爭。
延續時間較短,生物界來源於奧陶紀,但有新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生物事件是,三葉蟲顯著衰退,筆石向簡化方向演變,單筆石興起並大量發展。珊瑚以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為主,出現了特有的鏈珊瑚。腕足類出現了內部構造更為復雜的五房貝和展翼狀外殼的石燕貝。鸚鵡螺顯著減少但仍有代表。節肢動物中形體最大的板足鱟類最早出現於奧陶紀,到志留紀大量繁育,志留紀末,由於受加里東運動的影響,海水逐漸退去。部分生物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由海洋向陸地生活轉變。
(7)向陸地生活轉變和發展
由於志留紀末期大規模海退,陸地面積逐漸擴大,從濱海淺灘綠藻植物演化而來的陸生裸蕨植物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到早泥盆世開始大量生活在濱海沼澤低地,中泥盆世後期出現根、莖和葉分化的原始石松類和有節類,到晚泥盆世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裸蕨迅速絕滅了。一般稱志留紀末到中泥盆世為「裸蕨植物時代」。到石炭、二疊紀陸生植物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石松、節蕨、真蕨和原始裸子植物的種子蕨和科達類,這一時期被稱為「蕨類植物時代」。從晚石炭世到二疊紀各類植物極度繁茂,由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逐漸形成明顯的植物地理分區。
陸生植物發展之後,與植物存在著密切關系的昆蟲大量繁育,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平行發展。最早的昆蟲類是最原始的無翅類型,最早的無翅類化石出現於。出現了現知最早的有翅昆蟲,當時最繁盛的昆蟲是現已絕滅的古網翅類。昆蟲區系發生顯著的變化,直翅類明顯縮小,許多現代類型開始出現。
(8)魚類的出現和發展
魚類包括有頜類和無頜類。無頜類包括頭甲魚形類和鰭甲魚形類。頭甲魚形類包括現生的七鰓鰻和盲鰻以及古生代有甲胄的種類;鰭甲魚形類包括已絕滅的異甲魚和花麟魚。無頜類最早的類群是異甲類。發現於北美落基山區中奧陶統的異甲魚,是脊椎動物最早的化石代表。晚志留世出現了從無頜類分化出來的最早具頜的棘魚類和盾皮魚類。有了上下頜,就不僅是被動攝食微小有機物,而可主動追捕大的食物了。硬骨魚類包括總鰭魚類、肺魚類和輻鰭魚類,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晚期,與棘魚類有共同的祖先。盾皮魚類最早出現於晚志留世,一直生存到早石炭世,以泥盆紀最繁盛。軟骨魚類出現於早泥盆世晚期,可能與盾皮魚類有共同的祖先。泥盆紀時魚類極為繁盛,故被稱為「魚類時代」。硬骨魚類在現代魚類中占絕對優勢,被稱為「水中的主人」。從侏羅紀起,軟骨魚類出現了,如鯊魚和鰩,還有生活在深海里的銀鮫。
(9)兩棲類的出現
總鰭魚在晚泥盆世時登陸, 是陸生脊椎動物的最早類型。脊椎動物在登上陸地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呼吸和行動問題總鰭魚已具有原始肺的構造,肉質偶鰭可以在地上爬行。最早的兩棲類代表是發現於格陵蘭和北美晚泥盆世的迷齒類魚石螈(Ichthyostega),具明顯的從總鰭魚類向兩棲類過渡的中間類型性質。石炭——二疊紀是兩棲類最繁盛的時期,被稱為「兩棲動物時代」。殘存下來的現代兩棲類有蠑螈、青蛙等。
(10)裸子植物和爬行運動
裸子植物雖在石炭——二疊紀時已開始出現,但最繁盛的時期是,故中生代被稱為「裸子植物時代」。這一時期的植物群以蘇鐵、本內蘇鐵和松柏類為主。北半球還有較多的銀杏類,南半球則以松柏類占優勢。從蕨類植物演化到裸子植物,標志著從孢子繁植轉化為種子繁殖。裸子植物用種子繁殖適於陸上生活和傳播,擴大了生存空間,形成了地球上的廣大森林,為爬行動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生活環境。
石炭——二疊紀時,從兩棲動物迷齒類演化出來的蜥螈形類,堅持陸生方向,很可能是爬行動物的祖先。經過長期演化,產生了能夠適應乾旱陸地環境的羊膜卵。於是,爬行動物誕生了。從兩棲類水中產卵、水中受精發展到爬行動物的體內受精和產生羊膜卵,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陸生爬行動物中以恐龍(Dinosaur)為主要代表。恐龍最早出現於中三疊世,分蜥臀類和鳥臀類兩大支系,是中生代占絕對優勢的陸地脊椎動物。由於爬行動物大量繁殖,除絕大部分在陸地上生活外,有的重返水域成為水生爬行動物,如開始的魚龍類、和的蛇頸龍類。有的向空中發展成為飛翔的爬行動物,叫翼龍類,如德國侏羅系中發現的喙嘴龍 (Rhamphorhyn-chus),靠前肢的兩張翼膜飛翔。由喙嘴龍分化出另一類飛翔爬行動物叫翼指龍(Ptercdactylus),主要生活在晚侏羅世到白堊紀。
爬行動物是中生代地球上占絕對優勢的脊椎動物,故稱中生代為「爬行動物時代」或「龍的時代」。到白堊紀末期,全球出現了顯著的地質事件,使地表自然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由於恐龍不能適應當時迅速變化的環境,隨同整個爬行動物的大衰退,無論陸生的、水生的或飛翔的恐龍,到白堊紀末都相繼絕滅了。爬行動物中殘留並延續至今天的,僅有喙頭蜥類、鱷類、龜鱉類和有鱗類(蛇和蜥蜴)。
對恐龍的絕滅尚有不同的解釋。不少人認為恐龍的集群絕滅與地外成因的災變事件有關,如超新星爆發、小天體撞擊地球等。
(11)鳥類的出現和發展
鳥類是從爬行動物分化出來的一個旁支。鳥類的腦和神經系統發達,心臟分隔完全,是恆溫的脊椎動物。從變溫的爬行動物轉化為恆溫的鳥類,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恆溫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體溫相對穩定,不受外界氣溫的影響,增強了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擴大了地理分布范圍。
鳥類最早的化石代表是德國晚侏羅世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它是由爬行動物向鳥類過渡的中間類型,是鳥類的最早代表。此外,1986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發現一新的鳥化石,命名為 Protoavis,意為「原始的鳥」。其時代為三疊紀,比始祖鳥早,但比始祖鳥更接近現代鳥類。因此有人認為始祖鳥可能是鳥類系統演化中的一個旁支。有關鳥類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有待深入研究。
(12)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早白堊世晚期出現了被子植物,中、晚白堊世很快繁育起來,新生代時極為繁盛,代替了裸子植物,成為植物界中最高級的類群,開創了被子植物時代。關於被子植物的起源迄今尚無定論。
被子植物有比裸子植物更進步的內部構造和完善的生殖器官。被子植物的迅速發展和更廣泛的地理分布,為依賴植物為生的動物界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促進了昆蟲、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大發展。人類生活也與被子植物的發展密切相關。
最早的哺乳動物是從三疊紀的似哺乳爬行動物中分化出來的。進入新生代,由於板塊的分離或聚合,氣候的分化,被子植物的迅速發展和廣泛分布,促使哺乳動物迅速分化、輻射,得到了空前發展,取代了爬行動物,在地球上居於優勢。從而脊椎動物的演化又進入了一個更高級的階段——哺乳動物時代。從爬行動物的變溫、卵生發展為哺乳動物的恆溫、胎生和哺乳,以及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是脊椎動物演化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一般認為中生代的古獸類是白堊紀和新生代有袋類和有胎盤類的共同祖先。白堊紀時,有袋類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陸,第三紀繁盛於南美,而現代僅生活在澳大利亞。有胎盤類是比有袋類更高等的哺乳動物。最早的有胎盤類是白堊紀出現的小型食蟲類。新生代後得到空前發展,分化、輻射出許多分支。其中一支為適合於飛行生活的翼手類和蝙蝠,是從古新世一類樹棲生活的食蟲類演化而來的。另一支是適應於海洋生活的鯨類,保留了從陸生祖先繼承來的肺呼吸,是一種進化趨同的現象。嚙齒類包括現生的松鼠、河狸、家鼠等,是獸類中演化最成功的一類,無論在種類、數量、分布地區,在獸類中都占優勢地位。食肉類又分為古食肉類、新食肉類和鰭腳類。古食肉類大量輻射發生在古新世和始新世。始新世末期新食肉類繁盛起來,如現生的貓、虎、狗等。新食肉類出現不久,海生鰭腳類(海獅、海豹、海象)開始出現。
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主要是食蟲的。古老的有蹄動物踝節類也是從原始食蟲類演化而來的,是由食蟲發展到食草過程中最原始的一個分支,是後來大多數有蹄動物,包括馬、貘、犀等奇蹄類和豬、牛、羊等偶蹄類的共同祖先。
象的祖先可能由早期的踝節類演化而來。最早的象是發現於北非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的始祖象(Moerither-ium),體形大小如豬,第二對門齒還沒有形成象類特有的大門牙。古乳齒象(Palaeomastodon)是始祖象的直接後裔,它的身體比始祖象增大了約一倍,上門牙伸長,第四紀開始多數絕滅,少數生活到早更新世。真象類是從乳齒象演化出來的,又分為劍齒象類和真象類。中國象類化石很多,如甘肅早更新世的劍齒象化石被命名為黃河古象,真象化石有廣泛分布於華北和東北晚更新世的猛獁象。象類演化趨勢是個體增大、鼻長和大象牙的不斷增長。今天殘存的僅有非洲象和印度象。
奇蹄類中以馬的演化研究的最清楚。馬的最早代表是始新世早期的始馬(Hyracotherium),大小如現代的狐狸,前足有4個腳趾,後足有5個腳趾。漸新世出現了中馬(Mesohippus),前、後足只有3個腳趾,都著地。始馬和中馬都生活在森林裡。中新世出現了草原古馬(Mery-chippus),前、後足都只有3個腳趾,只中間1個趾著地,兩側的已經退化。從草原古馬開始,馬類才進化到草原賓士生活。到上新世,開始出現單趾馬,命名為上新馬(Pliohippus)。到第四紀出現了現代馬 (Equus)。馬類的演化趨勢是,個體增大,腿和腳伸長,側趾退化,中趾加強,前臼齒臼齒化,頰齒齒冠增高。
偶蹄類從始新世開始出現,經過漸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大量發展,從更新世到現在,在食草動物中無論在種類上和數量上都占優勢地位。偶蹄類分為豬形類、駱駝類和反芻類。豬形類出現於始新世早期,都是些小形偶蹄類,如始新世的雙錐齒獸,戈壁豬形獸等。從漸新世到上新世體形變大。更新世出現了與現代野豬相似的豬。駱駝出現於始新世晚期,也是小形的偶蹄類。從始新世的始駝,經過漸新世的鹿駝,到中新世和上新世的原駝,一直發展到現代亞洲的真駝和南美的羊駝。反芻類包括鼷鹿、鹿、長頸鹿、牛、羊、羚羊等。這一類的主要特徵是消化系統復雜,能很好地加工和消化粗糙的草類。鼷鹿是最原始的反芻類。在中國發現的鹿化石很多,有中新世的皇冠鹿、上新世的上新鹿、更新世的四不象鹿和大角鹿等。
(13)從猿到人
人類在動物界中的近親是類人猿(簡稱猿)。現代的類人猿有長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類人猿無論在外貌和面部表情上,還是身體內部的結構上都與人相似。類人猿中又以黑猩猩與人最接近。
根據化石資料,從猿到人經過森林古猿(Dryopithe-cus)、臘瑪古猿(Ramapithecus)、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人(Homo)4個階段。森林古猿在漸新世晚期中新世中期繁榮於歐、亞、非洲大陸,是現生各種猿類的祖先。臘瑪古猿大約在1500萬年前由一種森林古猿演化而來, 生存在距今 1500~800萬年前。這種化石最早(1932)發現於印度西瓦立克山,以後在非洲、歐洲和中國雲南均有發現。一般認為臘瑪古猿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早期代表,是最早的人科成員。但近年來新發現的化石卻增加了臘瑪古猿是人科的懷疑,有人認為是一種進步的猿類。南方古猿化石最早(1924)發現於南非,南方古猿大約生存於距今300~100萬年前,它的原始類型可能是從猿到人的過渡階段晚期的代表。由南方古猿再進一步發展成現代人。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勞動使身體的姿勢由半直立變為直立。勞動和語言又促進了腦的發展,而腦的發展又加速了從猿到人的轉變。
(14)人類的發展
人類發展的過程一般分為 4個階段:早期猿人階段、晚期猿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和晚期智人階段。
早期猿人階段。出現於更新世早期,以坦尚尼亞距今 175萬年的「能人」(Homo habilis)為代表。這一階段的人類已具人的基本特點,但還有許多原始性。能直立行走,還能製造簡單的礫石工具。外貌像猿,但腦量達700毫升,比現代猿大。
晚期猿人(直立人)階段。出現於更新世中期,以北京猿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和爪哇猿人(Homo ercetus Java)為代表。與北京猿人大致同時的還有藍田猿人(Homo erectus lantianensis)和海德堡人(Homo erectus heidelber ensis)等。這一時期的猿人,身體形態已有明顯的進步性,身體像人,腦顱像猿,但腦量較大,在715~1225毫升之間,直立行走的姿勢已與現代人接近。在文化上已能製造較進步的石器,並開始用天然火。比早期猿人分布范圍更廣泛。
早期智人(古人)階段。古人生存於距今10~20萬年至5萬年前,廣泛分布於亞、非、歐洲的許多地區,以德國的尼安德特人(Homo sapiens neanderthalensis)為代表。中國發現的古人化石有廣東的馬壩人、湖北的長陽人、山西的丁村人。古人的腦量已達現代人的水平,製造石器,靠漁獵生活,能人工取火。丁村人在石器打制技術上比北京猿人有了顯著提高,加工更加精細。
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出現於近5萬年內,以法國的克羅馬儂人(Homo sapiens sapiens)為代表。在中國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內蒙的河套人,廣西的柳江人,四川的資陽人。新人在形態上已非常像現代人,在文化上已有雕刻與繪畫的藝術,並出現了裝飾品。新人分布范圍比古人更廣泛。新人化石不僅發現於亞、歐、非洲的廣大地區,在大洋洲和美洲也有發現。在新人階段,現代人種包括黃種、白種、黑種和棕種,開始分化和形成,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柳江人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克羅馬儂人是現代歐洲白種人的祖先。

『肆』 38億年前的人骨化石已被發現,地球生物史到底是怎樣的

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和很多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地球的歷史才有46億年,而地球上最原始的生命誕生也才有40多億年的歷史,如果發現了距今38億年的人骨化石,那不但會完全刷新對地球生物演化史的認知,肯定還會刷新對地球本身演化發展歷史的認知,無異於在全球的科學界投放一顆「超級炸彈」,引發無數人對之頂禮膜拜。

在距今4.6億年的奧陶紀中期,在現今的北美地區落基山脈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最原始的脊椎動物-異甲魚類才開始出現,奠定了動物界繼續向結構更加復雜、生理功能更加完備、適應性更強方向發展的基礎。到了距今3.8億年的泥盆紀中期,脊椎動物得到了飛速發展,海洋魚類空間繁盛,成為統治海洋的「霸主」。

在距今3億年的石炭紀,魚類的雙鰭逐漸演化成四肢,魚類開始脫離海洋登上海岸,最終演化為兩棲動物,此時的兩棲動物以堅頭類和殼椎類為主。後來到了距今2.6億年的二疊紀,海洋中的軟骨魚類和硬骨魚類又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陸地上的動物則從兩棲類發展形成大型爬行動物,恐龍的祖先槽齒類動物也得到迅猛的發展。後來的歷史大家就非常清楚了,在三疊紀、件侏羅紀和白惡紀,恐龍成為地球上的主宰,共「統治」了地球1.6億年之久。

現如今的哺乳動物,其祖先正是起源於恐龍時代,從目前來看極有可能是當時的獸亞綱動物,包括齒獸目、完獸目和蜀獸目等種類,那個時期受到恐龍的壓制,早期的哺乳動物身型往往非常小,一直到中生代晚期其體型最大也沒有現在的兔子大小。直到6500萬年前,恐龍因受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影響,而集體滅絕之後,才騰出了生態位,給了哺乳動物迅猛發展的有利條件,並依靠它們強大的適應能力熬過了此後的幾次大小冰河時期,成為新時代的統治者,為後來更加高級的靈長類動物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大約10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拉瑪古猿開始嘗試從樹上來到樹下,逐漸從猿類中分離出來,到了500萬年前,南方古猿拿到接力棒,實現了直立行走,徹底走出森林,開始形成了與類人猿的正式分離,形成了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生物種類-人種。在人類的進化發展中,人類祖先開始學會製造和使用工具、學會保存和利用火種,為早期人類的智力水平提升、文明程度的發展又奠定了里程碑。後來,人類的祖先-智人又3次走出非洲,然後完全取代了其它人種,慢慢發展成為世界各個種族的現代人。

以上就是地球生物史特別是動物史的一個簡單的發展歷程,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地層中如果發現有類似骨骼的化石,理論上最早也只能是1.6億年左右,而類似人類骨骼的化石,則最早也只能是幾萬年以前,所以,文中最開始提到的38億年前發現人類骨骼化石的報道,完全沒有任何依據可言。

『伍』 誰能幫我整理一下高中的生物史啊!!

埃弗里,O.T.
Oswald Theodore Avery (1877~1955)
美國細菌學家。1877年10月21日生於加拿大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1955年2月20日卒於美國田納西州納什維爾。1887年隨作牧師的父親遷入美國紐約市。1904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後到布魯克林的霍格蘭實驗室研究並講授細菌學和免疫學。1913年轉到紐約的洛克菲勒研究所附屬醫院工作,直到1948年退休。
他和C.麥克勞德、M.麥卡錫於1944年共同發現不同型的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的轉化因子是 DNA。英國微生物學家F.格里菲思於1928年就發現:將已經死亡的Ⅲ型肺炎雙球菌和活的Ⅱ型菌分別注射入小白鼠體內,小白鼠表現正常;若將兩者混合注入,則小白鼠死亡,並從其屍體中可分離出活的可致病的Ⅲ型肺炎雙球菌。格里菲思由此推測,在Ⅲ型的死菌體中必有一種轉化因子,能使Ⅱ型轉化為Ⅲ型,而且這種轉化可以遺傳給後代。埃弗里和他的同事則進一步從被高溫殺死的Ⅲ型菌中分離出蛋白質、莢膜的成分(粘多糖)和 DNA,將這幾種成分分別同活的Ⅱ型菌混合培養,發現只有 DNA能使活的Ⅱ型轉化為Ⅲ型,即使無莢膜、不致病的可轉化為有莢膜、能致病的肺炎雙球菌。證明了格里菲思所說的轉化因子就是脫氧核糖核酸(DNA)。這項實驗第一次證明了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雖然這一發現,曾引起爭論和懷疑,但的確推動了DNA的研究,直至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
他早年就熟悉肺炎雙球菌,研究過肺炎雙球菌的免疫性。提出肺炎雙球菌可根據其免疫的專一性來進行分類,而這種免疫專一性是由於不同菌型的莢膜中所含的多糖引起的。由此他建立起對不同型肺炎雙球菌的靈敏檢驗法。
沃森,J.D.
James Dewey Watson (1928~ )

美國分子生物學家。1928年4月6日生於芝加哥。1947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得學士學位,後進印第安納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50年得博士學位後去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從事噬菌體的研究,1951~1953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進修,1953年回國,1953~1955年在加州理工大學工作,1955年去哈佛大學執教,先後任助教授和副教授,1961年升為教授。在哈佛期間,主要從事蛋白質生物合成的研究。1968年起任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腫瘤方面的研究。1951~1953年在英國期間,他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家F.H.C.克里克合作,根據X射線對 DNA晶體的衍射研究結果、DNA分子中鹼基組成的規律性(查加夫規律)和其他一些實驗數據,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學說。他們認為DNA分子是由兩條多核苷酸鏈相互繞在一起構成的一個雙螺旋,兩條鏈的走向相反,都是右手螺旋,由脫氧核糖和磷酸構成的骨架在外側,鹼基在內側,兩條鏈的鹼基由氫鍵聯系,總是腺嘌呤核苷(A)和胸腺嘧啶核苷(T)配對,鳥嘌呤核苷(G)和胞嘧啶核苷(C)配對,在B型的DNA分子中鹼基對平面垂直於螺旋軸,兩個相鄰鹼基的距離為3.4埃,每10對鹼基構成一個完整的螺旋,螺旋的寬度為20埃。這個學說不但闡明了DNA的基本結構,並且為一個DNA分子如何復製成兩個結構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樣傳遞生物體的遺傳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說明。沃森在生物學方面受過基本訓練,他對DNA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有深刻的信念,而克里克則是學物理的,他熟悉晶體結構的測定方法,他們兩人的合作相得益彰,因此取得這項重大成就。它被認為是生物科學中具有革命性的發現,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之一。由於提出DNA的雙螺旋模型學說,沃森和克里克及M.H.F.威爾金斯一起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森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著有《基因的分子生物學》(1976)、《雙螺旋》(1968)等書。此外,他還獲得了許多科學獎和不少大學的榮譽學位。 克里克,F.H.C.
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1916~ )

英國分子生物學家。1916年6月8日生於北安普敦,1937年獲倫敦大學學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英國海軍製造磁性水雷的工作。1947~1949年至劍橋斯特蘭奇韋斯實驗室工作。1949~1953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物理學實驗室工作。在此期間和J.D.沃森合作,提出了著名的 DNA雙螺旋學說。1953年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1953~1954年去美國布魯克林工業學院工作。以後回到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劍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1976年去美國索爾克生物學研究所任研究教授,主要從事腦的研究。
克里克和同事提出了「三聯密碼」的看法,即遺傳密碼由3個核苷酸組成,3個核苷酸可以轉譯成一個氨基酸。此外,他還從立體化學的角度提出了「擺動假說」,指出密碼子和反密碼子結合時,密碼子的第一和第二兩個核苷酸和反密碼子的第三和第二兩個核苷酸嚴格按照沃森-克里克鹼基配對的規則結合,但密碼子的第三個核苷酸和反密碼子的第一個核苷酸之間的結合則可有一定的「自由」,如尿嘧啶核苷(U)除可和腺嘌呤核苷(A)配對外,還可和鳥嘌呤核苷(G)配對,鳥嘌呤核苷除和胞嘧啶核苷(C)配對外,還可和尿嘧啶核苷配對,而次黃嘌呤核苷 (I)則和胞嘧啶核苷、尿嘧啶核苷或腺嘌呤核苷均可配對。
因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學說,他和J.D.沃森及M.H.F.威爾金斯一起,獲得了196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是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著有《分子和人》等。他還獲得了許多科學獎和不少大學授予的榮譽學位。 達爾文,C.R.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09年2月12日生於英國什魯斯伯里,1882年4月19日卒於肯特郡。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同年12月27日參加英國海軍貝格爾艦環繞世界的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回國後,他在多病的情況下堅持整理了考察中收集的大量資料,陸續發表了有關生物學及地質學的考察報告,其中包括《貝格爾艦所經各國的地質及博物調查日記》(1839)、《貝格爾艦航行動物志》(1840~1843)、以及三冊有關珊瑚礁、火山島的地質報告(1842~1846)。他在地質學論著中,提出環礁是因海底下沉、珊瑚向上堆生而成的著名論斷。這5年的旅行考察更促使他思索物種起源的問題。他研究了各方面的大量證據,逐漸認識到,形形色色的物種實際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他通過植物栽培和家畜馴養的事例,感到進化的原因可能是大自然對生物採取了類似的選擇方式——去劣存優。他還注意到,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適應環境的物種可以孳生繁衍,不適應的則可能滅絕。他又從T.R.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得到啟示:每一物種均有巨大的繁殖力,但存活者只佔極少數,這說明自然界中存在著劇烈的生存競爭,這種競爭造成大量死亡,從而維持了種群數目的相對穩定。經過多年的探索,他逐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進化思想:生物界本來就存在著個體差異,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物種所保留的有利性狀在世代傳遞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過性狀分異和中間類型消失便形成新種。1842~1844年間,他寫過短文論述這些思想,但只給少數朋友看過。1846年以後,他研究了藤壺化石種及現存種的分類問題,對物種變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於1851~1854年先後發表了4篇論述蔓足類的專著。此後他又不斷與友人探討,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他的進化思想。1858年6月18日,他接到博物學家A.R.華萊士的一篇文章,其中表述了與他相同的進化論見解。這時他才在朋友的敦促下寫出了自己的進化觀點,與華萊士的文章同於7月1日的倫敦林奈學會上發表。他們的文章當時沒有引起普遍的注意。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他的《物種起源》,書中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收集到的豐富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書出版後迅即售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進化論的出現使生物界的種種現象都得到一個統一的解釋:生物的一致性可以用共同祖先來說明;物種的多樣性則完全是進化適應的結果。進化論的出現在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也產生極大影響;它猛烈沖擊了當時支配思想領域的神學觀念。
此後,達爾文的著作大都是對進化學說的進一步闡釋和發展。例如1868年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論述了人工選擇問題;1871年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則把進化學說推廣到人類。此外,還有一系列著作探討了植物界中的許多適應現象,如1862年的《蘭花誘蟲授粉的種種策略》、1865年的《攀緣植物的運動及習性》、1875年的《食蟲植物》以及1877年的《植物界中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效果》等。1872年發表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可算是最早的一部行為學著作;而1881年的《蚯蚓對園田土壤形成的作用》則是土壤生態學的先驅。他還研究了植物的向光和向地運動,根據實驗斷定在植物體中存在著某種能傳遞信息的物質;預見了後來發現的生長素。
孟德爾,G.J.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

奧地利遺傳學家,遺傳學的奠基人。1822年7月22日生於奧地利的海因岑多夫(今捷克的海恩塞斯),1884年1月6日卒於布呂恩(今捷克的布爾諾)。他於184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特羅保的預科學校,即進入奧爾米茨哲學院學習。1843年因家貧而輟學;同年10月到奧古斯丁修道院做修道士。1847年被任命為神父。1849年受委派到茨納伊姆中學任希臘文和數學代課教師。1851~1853年去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學、化學、數學、動物學和植物學,在此期間受到著名物理學家J.C.多普勒的數學和統計學的熏陶、植物學家F.J.A.N.翁格爾的物種可變和植物通過雜交可能產生新種觀點的影響,這一切對他以後創造性的科學研究起了很大作用。1853年夏,他從維也納大學畢業回修道院。1854年被委派到布呂恩技術學校任物理學和博物學的代理教師。他在那裡工作了14年之久。
從1856~1863年,他進行了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並於1865年在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上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866年又在該會會刊上發表了題為《植物雜交試驗》的論文。他在這篇論文中提出了遺傳因子(現稱基因)及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等重要概念,並闡明其遺傳規律,後人稱之為孟德爾定律(包括「分離定律」及「獨立分配定律」)。孟德爾在實驗中對於解決什麼問題(亦即遺傳規律)、選擇什麼材料和怎樣分析結果,都有十分清晰的構思。他沖出了已往生物學界一直因循的活力論和目的論窠臼、敢於借鑒物理學中的粒子運動,即粒子的隨機結合和分離作為實驗設計分析的基點。在實驗方法上一反前人籠統描述親子間總合性狀相似和不同的做法,把諸如莖桿高度、子葉顏色等作為各自獨立的性狀,並設想個體的總合性狀乃是由多種獨立性狀隨機組合和分離的產物。他的另一超人之處是在數據處理上沒有忽視未表達所研究的獨立性狀的個體的數目。他所建立的測交法最能說明他對隱性個體遺傳內涵的重視。但是這些發現當時並未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直到1900年,孟德爾定律才由 3位植物學家——荷蘭的H.德·弗里斯、德國的C.E.科倫斯和奧地利的 E.von切爾馬克通過各自的工作分別予以證實,成為近代遺傳學的基礎。從此孟德爾也被公認為科學遺傳學的奠基人。
除了進行過植物雜交試驗之外,孟德爾還從事過植物嫁接和養蜂等方面的研究。此外,他還進行了長期的氣象觀測,並且於1871年發表過一篇有關龍卷風成因的學術論文。他生前是維也納動、植物學會會員、並且是布呂恩自然科學研究協會和奧地利氣象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施萊登,M.J.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1804~1881)

德國植物學家,細胞學說的創始人之一。1804年4月5日生於漢堡,1881年6月23日卒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早年在海德堡學習法律(1824~1827),並在漢堡作過律師。因對植物學有濃厚興趣而攻習植物學,於1831年畢業於耶拿大學。1850年任耶拿大學植物學教授。當時植物學界流行的研究是形態分類學,而他則通過研究植物顯微鏡下的結構來描述和命名新種。自17世紀R.胡克把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木栓薄片中的小室稱為「細胞」以來,不少學者對許多動、植物的顯微結構都進行過描述,但並未引出規律性的概念。施萊登根據他多年在顯微鏡下觀察植物組織結構的結果,認為在任何植物體中,細胞是結構的基本成分;低等植物由單個細胞構成,高等植物則由許多細胞組成。1838年,他發表了著名的《植物發生論》一文,提出了上述觀點。該文刊登在1838年出版的《米勒氏解剖學和生理學文集》上。德國動物學家T.A.H.施萬將此概念擴展到動物界,從而形成了所有植物和動物均由細胞構成這一科學概念即「細胞學說」,並首次載於1839年發表的施萬所著的《動物和植物的結構與生長的一致性的顯微研究》一文中。「細胞學說」被恩格斯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之一,對生物科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施萊登也認識到細胞核的重要性,並觀察到細胞核與細胞分裂有關。他還描述過細胞中活躍的物質運動,即現在所說的原生質川流運動。他是首先接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德國生物學家之一。
施萬,T.A.H.
Theodor Ambrose Hubert Schwann (1810~1882)

德國動物學家和生理學家。1810年12月 7日生於諾伊斯,1882年1月11日卒於科隆。他開創了現代組織學並是細胞學說的創立人之一。他受教育於波恩、維爾茨堡和柏林大學,1834年獲博士學位生涯後,成為生理學家J.P.彌勒的助教。
1834~1839年是他在科研工作中最富創新的年代。他研究消化過程,發現了胃中與消化有關的物質——胃蛋白酶。這是從動物組織提取的第一個酶。他設計了實驗來測計荷載相同重量的肌肉受到相同刺激時收縮長度的變化,並對收縮強度與刺激強度進行比較藉助物理方法顯示生理功能,為生理學研究開辟了新的定量途徑。他通過實驗認識到酒精發酵與酵母的代謝有關,有機物的腐爛是由於活的有機體(微生物)的代謝的結果。並且首先使用「代謝作用」(metabolism)一詞。他的重大貢獻是1839年發表的《動植物結構和生長一致性的顯微研究》。他受植物學家M.J.施萊登的影響,認為脊索細胞(或軟骨細胞)與植物細胞有相似性,並認為細胞是各種組織的基本單位,所以有不同形狀都是由於細胞分化的結果。因此,基本單位雖然在生理上完全不同,卻可能是根據同一法則發育出來的。他和施萊登共同奠定細胞學說的基礎。但是他也接受了施萊登的錯誤觀點,認為細胞是在基質內通過結晶的過程形成的。1839年後,由於發酵的見解而受到當時權威人士的攻擊,使他的處境十分困難,長期處於憂慮和抑鬱狀態。後來L.巴斯德的實驗才證明他的見解是正確的。
1839~1848年他在盧萬大學任生理學教授,發展了膽導管的實驗方法,研究膽汁在消化中的作用,認為在消化道中不能沒有膽汁。1848年在列日大學任生理學教授並兼任解剖學、胚胎學教授。在這個日益興旺的工業區他還發展了一系列煤礦用的排水和急救設備。直到1879年他退休之前,依然講授生理學。他在中年以後有越來越明顯的宗教傾向。

『陸』 化石的如何記錄地球的生物史的

大約在39億年前一顆體積與火星相似的太陽原始行星「忒伊亞」與地球相撞,由於巨大的撞擊作用既改變了地軸原來的傾斜方向使得黃赤交角形成,而所撞出的物質形成了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月球。

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上又出現了多細胞生物,進而又出現了魚類、海洋藻類等等,直至距今約621萬年,才出現人類。

綜上所述,地球生物的誕生和演化遵循著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的發展規律,是宇宙中最復雜也是最高級的運動的表現,不可能孫悟空一樣拔根毫毛就能變猴子,而地球之所以有生命誕生與地表光照、溫度、水分、空氣、地磁以及地球軌道環境等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柒』 生物歷史

發展歷史
在自然科學還沒有發展的古代,人們對生物的五光十色、絢麗多彩迷惑不解,他們往往把生命和無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沒有聯系的兩個領域,認為生命不服從於無生命物質的運動規律。不少人還將各種生命現象歸結為一種非物質的力,即「活力」的作用。這些無根據的臆測,隨著生物學的發展而逐漸被拋棄,在現代生物學中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紀特別是40年代以來,生物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學和化學等的成就,逐漸發展成一門精確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層次的科學。人們已經認識到生命是物質的一種運動形態。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它是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物質系統。生命現象就是這一復雜系統中物質、能和信息三個量綜合運動與傳遞的表現。生命有許多為無生命物質所不具備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夠在常溫、常壓下合成多種有機化合物,包括復雜的生物大分子;能夠以遠遠超出機器的生產效率來利用環境中的物質和能製造體內的各種物質,而不排放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質;能以極高的效率儲存信息和傳遞信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和自我復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進行著個體發育和物種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過程中的機制具有巨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現代生物學是一個有眾多分支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本文著重說明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分科、方法和意義。關於生命的本質和生物學發展的歷史,將分別在「生命」、「生物學史」等條目中闡述。
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各有一定的研究內容而又相互依賴、互相交叉。此外,生命作為一種物質運動形態,有它自己的生物學規律,同時又包含並遵循物理和化學的規律。因此,生物學同物理學、化學有著密切的關系。生物分布於地球表面,是構成地球景觀的重要因素。因此,生物學和地學也是互相滲透、互相交叉的。
早期的生物學
主要是對自然的觀察和描述,是關於博物學和形態分類的研究。所以生物學最早是按類群劃分學科的,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由於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由於人們對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一門學科往往要再劃分為若干學科,例如植物學可劃分為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等;動物學劃分為原生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微生物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類群,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細菌以及單細胞真菌、藻類、原生動物都可稱為微生物,不具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因而微生物學進一步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 按生物類群劃分學科,有利於從各個側面認識某一個自然類群的生物特點和規律性。但無論具體對象是什麼,研究課題都不外分類、形態、生理、生化、生態、遺傳、進化等方面。為了強調按類型劃分的學科已經不僅包括形態、分類等比較經典的內容,而且包括其他各個過程和各種層次的內容,人們傾向於把植物學稱為植物生物學,把動物學稱為動物生物學。 生物在地球歷史中有著40億年左右的發展進化歷程。大約有1500萬種生物已經絕滅,它們的一些遺骸保存在地層中形成化石。古生物學專門通過化石研究地質歷史中的生物,早期古生物學多偏重於對化石的分類和描述,近年來生物學領域的各個分支學科被引入古生物學,相繼產生古生態學、古生物地理學等分支學科。現在有人建議,以廣義的古生物生物學代替原來限於對化石進行分類描述的古生物學。 生物的類群是如此的繁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學科來研究類群的劃分,這個學科就是分類學。林奈時期的分類以物種不變論為指導思想,只是根據某幾個鑒別特徵來劃分門類,習稱人為分類。現代的分類是以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根據物種在進化上的親疏遠近進行分類,通稱自然分類。現代分類學不僅進行形態結構的比較,而且吸收生物化學及分子生物學的成就,進行分子層次的比較,從而更深刻揭示生物在進化中的相互關系。現代分類學可定義為研究生物的系統分類和生物在進化上相互關系的科學。 生物學中有很多分支學科是按照生命運動所具有的屬性、特徵或者生命過程來劃分的。 形態學是生物學中研究動、植物形態結構的學科。在顯微鏡發明之前,形態學只限於對動、植物的宏觀的觀察,如大體解剖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等。比較解剖學是用比較的和歷史的方法研究脊椎動物各門類在結構上的相似與差異,從而找出這些門類的親緣關系和歷史發展。顯微鏡發明之後,組織學和細胞學也就相應地建立起來,電子顯微鏡的使用,使形態學又深入到超微結構的領域。但是形態結構的研究不能完全脫離機能的研究,現在的形態學早已跳出單純描述的圈子,而使用各種先進的實驗手段了。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機能的學科,生理學的研究方法是以實驗為主。按研究對象又分為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細菌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是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生理學也可按生物的結構層次分為細胞生理學、器官生理學、個體生理學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學多以種子植物為研究對象;動物生理學也大多聯系醫學而以人、狗、兔、蛙等為研究對象;以後才逐漸擴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學研究,這樣就發展了比較生理學。
遺傳學
是研究生物性狀的遺傳和變異,闡明其規律的學科。遺傳學是在育種實踐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1900年孟德爾的遺傳定律被重新發現,遺傳學開始建立起來。以後,由於T.H.摩爾根等人的工作,建成了完整的細胞遺傳學體系。1953年,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被揭示,遺傳學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組計劃的進展,從基因組、蛋白質組到代謝組的遺傳信息傳遞,以及細胞信號傳導、基因表達調控網路的研究,1994年系統遺傳學的概念、詞彙與原理於中科院提出與發表。現在,遺傳信息的傳遞、基因的調控機制已逐漸被了解,遺傳學理論和技術在農業、工業和臨床醫學實踐中都在發揮作用,同時在生物學的各分支學科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生物學的許多問題,如生物的個體發育和生物進化的機制,物種的形成以及種群概念等都必須應用遺傳學的成就來求得更深入的理解。
胚胎學
是研究生物個體發育的學科,原屬形態學范圍。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的發表大大推動了胚胎學的研究。19世紀下半葉,胚胎發育以及受精過程的形態學都有了詳細精確的描述。此後,動物胚胎學從觀察描述發展到用實驗方法研究發育的機制,從而建立了實驗胚胎學。現在,個體發育的研究採用生物化學方法,吸收分子生物學成就,進一步從分子水平分析發育和性狀分化的機制,並把關於發育的研究從胚胎擴展到生物的整個生活史,形成發育生物學。
生態學
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的學科。研究范圍包括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以及生物圈等層次。揭示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生產力、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有關規律,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生物圈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的生產活動不斷地消耗天然資源,破壞自然環境。特別是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人口急劇增長,工業飛速發展,自然環境遭到空前未有的破壞性沖擊。保護資源、保持生態平衡是人類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生態學是環境科學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所以也可稱環境生物學。人類生態學涉及人類社會,它已超越了生物學范圍,而同社會科學相關聯。 生命活動不外物質轉化和傳遞、能的轉化和傳遞以及信息的傳遞三個方面。因此,用物理的、化學的以及數學的手段研究生命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效的。交叉學科如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數學就是這樣產生的。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命物質的化學組成和生物體各種化學過程的學科,是進入20世紀以後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學科。生物化學的成就提高了人們對生命本質的認識。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內容有區別,但也有相同之處。一般說來,生物化學側重於生命的化學過程、參與這一過程的作用物、產品以及酶的作用機制的研究。例如在細胞呼吸、光合作用等過程中物質和能的轉換、傳遞和反饋機制都是生物化學的研究內容。分子生物學是從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發展起來的,現在更多的仍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以及基因表達、調控等方面的機制問題。 生物物理學是用物理學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生命活動的物理和物理化學過程的學科。早期生物物理學的研究是從生物發光、生物電等問題開始的,此後隨著生物學的發展,物理學新概念,如量子物理、資訊理論等的介入和新技術如 X衍射、光譜、波譜等的使用,生物物理的研究范圍和水平不斷加寬加深。一些重要的生命現象如光合作用的原初瞬間捕捉光能的反應,生物膜的結構及作用機制等都是生物物理學的研究課題。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量子生物學以及生物控制論等也都屬於生物物理學的范圍。 生物數學是數學和生物學結合的產物。它的任務是用數學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研究生命過程的數學規律。早期,人們只是利用統計學、幾何學和一些初等的解析方法對生物現象做靜止的、定量的分析。20世紀20年代以後,人們開始建立數學模型,模擬各種生命過程。現在生物數學在生物學各領域如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分類學等領域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使這些領域的研究水平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物數學本身也在解決生物學問題中發展成一獨立的學科。 有少數生物學科是按方法來劃分的,如描述胚胎學、比較解剖學、實驗形態學等。按方法劃分的學科,往往作為更低一級的分支學科,被包括在上述按屬性和類型劃分的學科中。 生物界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為了揭示某一層次的規律以及和其他層次的關系,出現了按層次劃分的學科並且愈來愈受人們的重視。 分子生物學是研究分子層次的生命過程的學科。它的任務在於從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以及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去揭示各種生命過程的物質基礎。現代分子生物學的一個主要分科是分子遺傳學,它研究遺傳物質的復制、遺傳信息的傳遞、表達及其調節控制問題等。 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早期稱細胞學是以形態描述為主的。以後,細胞學吸收了分子生物學的成就,深入到超微結構的水平,主要研究細胞的生長、代謝和遺傳等生物學過程,細胞學也就發展成細胞生物學了。 個體生物學是研究個體層次生命過程的學科。在復式顯微鏡發明之前,生物學大都是以個體和器官系統為研究對象的。研究個體的過程有必要分析組成這一過程的器官系統過程、細胞過程和分子過程。但是個體的過程又不同於器官系統過程、細胞過程或分子過程的簡單相加。個體的過程存在著自我調節控制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高度復雜的有機體整合為高度協調的統一體,以協調一致的行為反應於外界因素的刺激。個體生物學建立得很早,直到現在,仍是十分重要的。 種群生物學是研究生物種群的結構、種群中個體間的相互關系、種群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種群的自我調節和遺傳機制等。種群生物學和生態學是有很大重疊的,實際上種群生物學可以說是生態學的一個基本部分。 以上所述,還僅僅是當前生物學分科的主要格局,實際的學科比上述的還要多。例如,隨著人類的進入太空,宇宙生物學已在發展之中。又如隨著實驗精確度的不斷提高,對實驗動物的要求也越來越嚴,研究無菌生物和悉生態的悉生生物學也由於需要而建立起來。總之,一些新的學科不斷地分化出來,一些學科又在走向融合。生物學分科的這種局面,反映了生物學極其豐富的內容,也反映了生物學蓬勃發展的景象。

『捌』 (高中)生物學學史

一)描述性生物學階段:
1.19世紀30年代,德國植物學家施萊登、動物學家施旺提出細胞學說。
2.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
(二)實驗生物學階段:
1900年,孟德爾遺傳規律重新提出標志著實驗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三)分子生物學階段:
1.1944年,美國生物學家艾弗里首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
2.1953年,美國沃森,英國克里克提出DNA雙螺旋結構模型。(標志著分子生物學階段的開始)
(四)當代生物的發展方向
微觀方向:從細胞學水平發展到分子水平
宏觀方向:生態學的發展解決全球性的環境和資源問題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生物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