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網友,這3種是什麼海洋生物
刺鰩,俗稱黃貂魚,是軟骨魚類,它們的身體扁平,尾巴細長,有些種類的刺鰩的尾巴上長著一條或幾條邊緣生出鋸齒的毒刺。
海龜(學名:Chelonia mydas)隸屬龜鱉目、海龜科、海龜屬。[1]廣布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海龜北起山東、南至北部灣近海均有分布。長可達1米多,壽命最大為150歲左右。頭頂有一對前額鱗。四肢如槳,前肢長於後肢,內側各有一爪。頭、頸和四肢不能縮入甲內。主要以海藻為食。生活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到陸地上產卵,孵出幼體。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海龜適應在水中生活,四肢變成鰭狀,利於游泳。一般僅在繁殖季節離水上岸。雌龜將卵產在掘於沙灘的洞穴中
鯊魚,生活在海洋中,是海洋中的魚類。
鯊魚早在恐龍出現前三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地球上,至今已超過五億年,它們在近一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鯊魚,在古代叫作鮫、鮫鯊、沙魚,是海洋中的龐然大物,所以號稱「海中狼」。傳統觀念認為鯊魚的軟骨(即魚翅)中蛋白質很高,但這是錯誤的。雞蛋的蛋白質遠遠超過魚翅。此外,研究顯示,由於鯊魚體內易於富集汞,同時鯊魚翅中含有一定量的神經毒素,故對人體有潛在危害。因為幾十年來的大量獵殺,鯊魚存在滅絕風險。[1]
⑵ 海洋都有什麼生物,名字都是什麼
1)海洋生物介紹
1、海洋哺乳動物,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如:各種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等。2、海洋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3、海洋鳥類,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在中國海共記錄了183種海鳥。如紅喉潛鳥、黑腳信天翁、海燕、小軍艦鳥、海雀、白鷺、海鷗等等。4、海洋魚類,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5、海洋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1/5。如鱟、蝦類、蟹類等。6、海洋軟體動物,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如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等。7、海洋腔腸動物,腔腸動物因其特有刺細胞,故又被稱作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
2)海洋生物介紹
浩瀚的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其中有閃閃發光的夜光蟲和身體晶瑩透明、隨波逐流的水母,有美麗無比的珊瑚、五彩繽紛的海葵和「頂盔貫甲」的蝦蟹,還有千奇百怪的魚類、古老的海龜和憨態可掬的海豹,更有聰明靈巧的海豚和碩大無比的鯨…遼闊的海洋中,還有種類繁多的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分為兩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如我們常吃的海帶,藻類大小懸殊,最小的單細胞藻類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而最大的巨藻長二三百米,稱得上是龐然大物。高等的種子植物,如大葉藻、紅樹等,種類很少。
⑶ 什麼是海洋生物
中文名稱:海洋生物 英文名稱:marine organism 定義1:生活於海洋中的各種生物的總稱。 所屬學科: 水產學(一級學科) ;水產基礎科學(二級學科) 定義2:海洋中的生命有機體。按分類系統分為海洋原核生物界、海洋原生生物界、海洋真菌界、海洋植物界和海洋動物界;按其生活方式分為底棲生物、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寄生生物。 所屬學科: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 ;海洋資源學(二級學科) 。
你要想了解更多點擊http://ke..com/view/262140.htm?fr=ala0_1_1進去看看
或自己在網路搜
⑷ 海洋中,身體在硬殼里,尖尖的尾巴,是什麼海洋生物叫什麼
該海洋生物是鱟([hòu)
⑸ 在南極除了企鵝以外,有什麼海洋生物
★南極多足蝦 這是一種等足類甲殼動物,與我們常見的對蝦是近親。它們在南極附近的深海中很常見,每天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海草和海綿上,主要以海水中的浮游小生物為食。 ★未名軟珊瑚 這種形似葵花的軟珊瑚是英國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的,還有待於專家命名。軟珊瑚相比硬珊瑚可以在光線很少的深海中生存,但不適於造礁珊瑚。 ★南極冰魚 這種奇特的海魚能夠抵禦南極海水的冰冷,它們的身體幾乎透明。它們也有血液,但是血液中沒有紅細胞,因此它們的血液也是無色的。 ★南極筐蛇尾 這是一種奇特的海蛇尾,是海星家族的一員,體重可達5千克,壽命長達35年。它們在安靜時可縮成一個小球,在遇到敵害或捕食時,可在1分鍾內舒展所有的長腕。它們主要以海床上的一些小動物為食。 ★海豬 它們是海參家族一員,如同陸地上的蚯蚓一樣,默默地耕耘著海底的沙土。 ★南極沙蚤 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在南極海域發現的沙蚤,它們是一種海洋片腳類甲殼動物,是其他大型甲殼類動物的重要食物。 ★南極毛頭星 是海百合的一種,3億年前就生活在南極海域了。它們的觸須不停地隨海水漂動,捕捉漂流的海藻為食。 ★櫛水母 這是一種長相奇特的水母,與其他種類的水母模樣大不相同。研究表明,這種水母是水母家族中比較原始的一種。 ★灰鰩 它們在南極算是一種大塊頭的捕食者,經常如幽靈般在海床附近穿梭,以其他小動物為食。科學家預測,隨著南極海域變暖,灰鰩等大型捕食者將越來越多,這將危及南極海洋生態。 ★海鱗蟲 它是一種海洋蠕蟲。一般的海洋蠕蟲沒有鱗片,生活在南極海域的這種蠕蟲則長有鱗片,這可保障它們在寒冷刺骨的海水中暢游。 ★南極章魚 章魚在大部分海域都很常見,在南極海域卻比較稀罕。 ★南極海虱 這是一種半透明的等足類甲殼動物,外觀有些像生活在數億年前的古生物中的三葉蟲。 來源:科學啟蒙
⑹ 海洋生物有什麼
海洋生物有魚,海螺,海參,海草,海姆,蝦,烏賊,海綿,烏龜等等。
懸浮於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動物(如水母、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翼足類、異足類,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等)。多數終生營浮游生活,稱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數種類僅於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浮游生活,稱為階段性浮游生物,如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中被水流沖盪而出,如某些低等甲殼類的介形類、漣蟲類等,稱為暫時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層;浮游動物則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數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動。浮游生物一般體重輕(外殼重量輕、體內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體相對面積大,體表多刺毛、突起,群體連成片)或者具有纖毛、鞭毛而有一定的運動能力。
⑺ 什麼是五光十色的海洋生物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從第一個有生命力的細胞誕生至今,仍有20多萬種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約10萬種,海洋動物約16萬種。從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動物到肉食動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構成了一個特殊的海洋生態系統,蘊藏著巨大的生物資源。據估計,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產量(鮮重)為500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情況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夠300億人食用的水產品,這是一座極其誘人的人類未來食品庫!
五光十色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是有生命的,能自行增殖,並不斷更新的資源;但從另一方面說,它因為是通過活的動植物體來繁殖發育,使資源以更新和補充,具有一定的自發調節能力,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過程。但是一旦其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就意味著海洋生物資源的破壞。
藻類在海洋生物資源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夠自力更生地進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的有機物質,為海洋動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時,它在光合作用中還釋放大量的氧氣,總產量可達360億噸(佔地球大氣含氧量的70%),為海洋動物甚至陸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氣。
到這里,還不能不提到的一點是,藻類是在最初地球大氣轉變為現代大氣中的「功臣」,有了它們,才有了現代生機勃勃的生物界。所以,海洋植物是維持整個海洋生命的基礎,是堅固的「金字塔基」。它們主要包括在水中隨波逐流的浮游藻類和在海底生長的大型藻類。
海洋生物種類繁多
浮游藻類如硅藻、綠藻等,它們個體微小而形狀各異,如有圓形、方形、三角形、針形等。若僅從外表看上去,你絕對想不到它們竟然是活生生的植物。大型藻類有人們熟悉的紫菜、海帶等。它們在海底構成「海底農場」,有森林,又有草原。有一種巨藻,堪稱世界植物之最,從幾十米至上百米,最高可達500米高,重達180多千克,生長速度極快,一年可長50餘米,而且它的年齡可長達12年之久。海藻在工業、農業、食品及葯用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價值,除食用外,還可從中提取褐藻膠、瓊脂、甘露醇、碘等,可作為一種新的生物能源。
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潑的當屬動物資源。其中有1.5~4萬種魚類,對蝦等殼類2萬多種,貝殼等軟體動物8萬多種,還有鯨、海參、海豹、海象、海鳥等,構成了生機盎然的海洋世界,也構成了經濟效益很好的海洋水產業。其中魚類是水產品的主體,也最重要。
目前,全世界從海洋中捕撈的6000萬噸水產品中,90%是魚類,其餘為鯨類、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等。魚類種類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種。魚類可謂全身是寶,營養、經濟價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味道鮮美。據說,吃魚可使人大腦聰明,還有的魚具有醫療價值和可以作為精細化工業的貴重原料。
海龜
在水產中,魚、蝦、蟹總是相提並論的,它們不僅是席上珍饈,而且可從它們的甲殼中提取許多有用的東西——甲殼質,在工業上用途很廣。其中生長在南極的一種磷蝦被譽為「21世紀的流行食品」,因為它有著極為驚人的資源量和很高的營養價值。在南極,磷蝦是鯨類吞食的對象,小小磷蝦喂巨鯨,這也是一件奇聞吧。
貝類種類繁多,遍布於各個海區,又比較容易找到,所以在過去,人們早已開始捕獲它們,其中比較有經濟價值的是鮑魚、貽貝、扇貝、蟶子、牡蠣、烏賊、章魚、魷魚等。它們都是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人們喜愛的食品。而且,有的貝殼可以從中取葯,有的還有觀賞價值,是貝雕的優良材料。我國特產的美術工藝品之一——大珠母貝座雕,其美麗精細令人嘆為觀止。在貝類中,還有一點值得稱奇的就是珍珠。我國是珍珠發祥地,尤其以南海珍珠在世界上最負盛名,它主要是由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的珠母貝和珍珠貝生成的。那一粒粒晶瑩皎潔的珍珠,是海洋引以為豪的結晶。
在海洋中,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就是海洋微生物,主要是細菌、放線菌、雪菌、酵母菌、病毒等,它們數量極大,分布不均。假設海洋中沒有微生物存在,那麼海洋中一切物質就不能迴圈。但它們的活動,也使漁業生產遭到一定的損失。
⑻ 這叫什麼海洋生物
這種海洋生物是鱟。
鱟,音[hòu],sb(horseshoe crab),屬於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的海生節肢動物,鱟形似蟹,身體呈青褐色或暗褐色,包被硬質甲殼,有四隻眼睛,其中兩只是復眼 ,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只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只用來感知亮度,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復眼。雖然鱟可以背朝下拍動鰓片以推進身體游泳,但通常將身體彎成弓形,鑽入泥中,然後用尾劍和最後一對步足推動身體前進。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⑼ 有什麼遠古的海洋生物嗎
歐巴賓海蠍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中文學名
龍王鯨
拉丁學名
Basilosaur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
哺乳綱Mammalia
目
鯨目Cetacea
亞目
古鯨亞目Archaeoceti
科
龍王鯨科Basilosauridae
屬
龍王鯨屬Basilosaurus
分布區域
埃及、美國
其它中文名稱( chinese[other])
械齒鯨
時代(period)
晚始新世4500萬-3600萬年前
天敵(natural enemy)
不明
食性(diet)
肉食
典型體長(length)
15~20米
化石時期
晚始新世
保護現狀
滅絕(化石)
科學分類
種
* B. cetoides
* B. drazindai
* B. isis
龍王鯨(basilosaurus)第一次發現械齒鯨化石的時候還以為它是海怪的留下的。
2簡介(brief introction)編輯
第一個械齒鯨化石是在美國的路易斯安那發現,但很快地在埃及的法揚(fayum)沉積層也找到保存了為數眾多的其它種類。這種早期鯨類找到數量眾多的化石。它在非洲、歐洲與北美間的溫暖淺海必然很常見。其中一個化石還保有它最後進食的餐點,即一群鯊魚。它們的骨骼也提醒人們其陸地動物的祖先:一雙小腳。
生存年代
在埃及的沙漠,有個鯨類骨骸自沙中蝕出的奇怪地方。「鯨之谷」是個淺灘的化石遺跡,在三千六百萬年前,鯨類常游近這里岸邊。械齒鯨就是此地所發現的兩種鯨類之一。械齒鯨的骨骸顯示它的確有個很長的身體。事實上,當它首次被發現時,還被誤認為是某種海蛇(所以它才會有個意指「蜥蜴王」的英文名字)。雖然埃及的化石並不常得到良好的保存,但最近在一個械齒鯨化石的胸腔找到一團魚化石。這似乎是它胃
龍王鯨(5張)
內的東西,其中包括幾種不同的魚類骨骸,以及一隻五十厘米長的鯊魚,足以證明:龍王鯨並非性格溫馴的動物。
晚始新世溫暖的沿岸水域非常像現代的熱帶海洋,除了一個重要的不同:那裡是巨大的早期鯨魚械齒鯨的家。械齒鯨是第一種巨型鯨魚。它們那巨大的尺寸意味著它們需要大量的食物維持肌體,人們猜想大多數械齒鯨終日悠遊在淺海,尋找潛在的獵物。械齒鯨不是一種十分挑剔的掠食者,魚、鯊魚、烏賊、海龜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都在它的食譜上。械齒鯨可以用它敏銳的視力和聽力尋找和抓住獵物。像現代的鯨魚一樣,械齒鯨是呼吸空氣的,它不能長時間的待在水下。械齒鯨的鼻孔不是生在頭頂的,所以當它上浮的時候必須把鼻子的頂部抬離水面。
龍王鯨
龍王鯨(Basilosaurus,意為「帝王蜥蜴」)是龍王鯨科中的一個屬,生存於3900萬至3400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龍王鯨的化石第一次是在美國路易斯安納州被發現的,剛開始被誤認為是巨大的海洋爬蟲類,古生物學家從埃及與巴基斯坦發現的化石中辨認出至少存在兩個其他的種。
龍王鯨平均身長為18公尺(60英呎),而且擁有比現代鯨魚更為修長的身體。古生物學家對於它們已經退化的短小後肢是非常感興趣的。龍王鯨也是密西西比州與阿拉巴馬州的州化石。
龍王鯨的發現
在19世紀早期的路易斯安納州與阿拉巴馬州,龍王鯨的化石是相當常見的,因此它們經常被當成傢具的原料。後來一具龍王鯨的脊椎骨被一位鑒賞家送到了美國哲學會,因為他擔心化石被當地人破壞。這具化石最後流入了解剖學家理察德·哈倫(Richard Harlan)博士的手中,他宣稱這是一具爬蟲類化石,並命名為Basilosaurus,意即「帝王蜥蜴」。而當英國的解剖學家理察德·歐文(Richard Owen)研究了脊椎骨、顎部的碎片、前肢與後來發現的肋骨化石後,他宣布這是一種哺乳類生物。歐文提議將它重新命名為Zeuglodon cetoides,現在變成龍王鯨的一個同物異名。雖然這個名稱被很多人認為是比較恰當的,但是依照慣例,必須使用第一次公布的名稱。
在1845年,亞伯特·寇區(Albert Koch)得知在阿拉巴馬州發現的巨大骨頭,後來被拼成了一具完整的骨骼
龍王鯨
的故事。他後來拼湊出一具長114英呎的「大
龍王鯨各類圖片(21張)
海蛇」骨骼,並且讓它在紐約與歐洲來公開展覽。這具所謂的「大海蛇」骨骼最後被發現其實是5具不同個體的骨骼所組成的,其中有一些並不是龍王鯨,這些骨骼最後毀於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
從埃及的Zeuglodon谷所發現的化石中,鑒定出龍王鯨的另一個種,稱為Basilosaurus isis。這些化石保存相當良好,包括了後肢在內,而且是為數眾多。古生物學家菲利浦·金格里奇(Phillip Gingerich)在這個山谷組織了幾次挖掘,而且推斷埃及人對於印度鱷的信仰可能是因為這些埋藏在此的巨大化石。巴基斯坦則發現另外一個種Basilosaurus drazindai。一種命名為Basiloterus husseini的鯨魚則是已知最接近龍王鯨的一種,不過身體並沒有龍王鯨那麼大與瘦長。
龍王鯨的特徵
龍王鯨最顯眼的特徵是身體非常細長,因為它們有前所未有細長的脊椎骨,所以被描繪成最細長的鯨魚。在與其他海洋哺乳類相比之下,龍王鯨被認為有不尋常的運動方式。大小相同的胸部、腰部、薦部與尾部脊椎骨意謂著龍王鯨是類似鰻魚般的方式來活動。甚至更古怪的是,古生物學者菲利浦·金格里奇認為龍王鯨在一些情況下可能也會以水平的似鰻魚般的方式來移動,對於海洋哺乳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尾部的骨骼顯示龍王鯨很可能擁有小型的尾鰭,不過可能只對垂直移動有幫助。大部分的復原圖顯示龍王鯨擁有一個小的,推測類似須鯨的背鰭,而其它的復原圖則顯示龍王鯨只有一個背部隆起。
科學家設想的龍王鯨
龍王鯨的身體結構中最著名的可能是0.6公尺長的後肢,毫無疑問的它無法幫助移動。這個退化的後肢可能只是用來固定兩只位置相異的龍王鯨。後肢類似蛇類用來引導交配的退化後肢,所以龍王鯨可能也是如此。
龍王鯨的脊椎骨是中空的,似乎也是充滿液體。這暗示了龍王鯨基本上只能
龍王鯨骨骼化石
在海洋表面進行水平面的移動,而其他的海洋哺乳類大部分都可以進行立體的活動。從瘦弱的軸向肌肉組織與粗的肢骨來判斷,龍王鯨被認為無法長時間持續的游泳與潛水。龍王鯨也被認為沒有任何能力在陸地上移動。
龍王鯨的頭部沒有類似現代齒鯨的額隆(melon),腦部也是比較小的。龍王鯨被認為沒有現代鯨魚的社會能力,上述特徵可能導致這個結果。
龍王鯨曾經被認為擁有一些柔軟的殼,不過似乎是將海龜殼誤認的結果。有一些神秘動物學家相信龍王鯨或比較進化的同類仍然存活著,它們就是被人目擊到的大海蛇,然而龍王鯨的化石顯示它們在37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沒有任何證據支持這項說法。
滿意請採納O(∩_∩)O~謝謝 這些都是比較冷門的 找起來不太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