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群落的基本特徵
群落是由動植物種類組成,它的種類的數量、外貌和結構,決定著群落結構的外部形態。
1、種類組成: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不同物種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不是簡單的物種集合,形成一定的群落環境。群落所含有的一切動植物,由於聚合的物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群落結構的基礎。
2、數量特徵:群落特徵通過進行量化,在不同一類型的各個群落中,某一種類所存在的群落數,就決定了群落的基本生存特點。某種動植物在同一類型的群落中,在空間上分隔的各個群落中的相同面積內所出現的百分率,亦即在相同面積內的存在度,即為恆有度。一般用以下幾個參數來表證:種的多度,表示某一種在群落中個體數的多少或豐富程度,通常多度為某一種類的個體數與同一生活型種類個體數的總和之比。密度,指單位面積上的動植物個體數,它由某種動植物的個體數與樣方面積之比求得。蓋度,指植物在地面上覆蓋的面積比例,表示植物實際所佔據的水平空間的面積,它可分為投影蓋度和基部蓋度。
3、外貌特徵:群落的外貌指群落的外表形態或相貌。它是群落與環境長期適應的結果,主要取決於物種類的形態習性、生活型組成、周期性等。群落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徵,也就決定了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
4、結構特徵:群落結構是指群落的所有種類及其個體在空間中的配置狀態。它包括層片結構、垂直結構、水平結構、時間結構等。
B. 群落的數量特徵的具體指標有哪些
(一)生物組成的多樣性
一個群落總是包含著很多種生物,其中有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我們在研究群落的時候,首先應識別組成群落的各種生物並列出它們的名錄,這是測定一個群落中物種多樣性的最簡單的方法。
(二)植物生長型和群落層次性
組成群落的各種植物常常極不相同的外貌,根據植物的外貌可以把它們分成不同的生長型如喬木、灌木、草本和苔蘚等,這些不同的生長型將決定群落的層次性。
(三)優勢現象
在組成群落的成百上千個物種中,可能只有少數物種能夠憑借自己的大小、數量和活力對群落產生重大影響,這些種類就稱為群落中的優勢種,優勢種具有高度的生態適應性,它的存在常影響著其他生物的存活和生長。
(四)相對數量
群落中各種生物的數量是不一樣的,測定物種間的相對數量可以採用物種的多度、密度、蓋度、頻度、體積和重量等指標。
(五)營養結構
指群落中各種生物之間的取食關系和各自所處的位置,這種取食關系決定著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方向(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頂位肉食動物)。
C. 種群的數量特徵有哪些
種群具有個體所不具備的總體特徵,這些指標多為統計指標,大體分為三類:(1)種群密度,它是種群的最基本的數量特徵;(2)初級種群參數,包括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和遷入是使種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遷出是使種群減少的因素;(3)次級種群參數,包括性比、年齡結構和種群增長率等。
種群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造成其變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從個體數量上的變動來看,則表現為由出生、死亡、遷入和遷出四個基本參數所決定。這樣,種群在某個特定時間內數量變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t+1=nt+(b-d)+(i-e)
(nt是時間t時的種群數量,b、d、i、e分別是出生、死亡、遷入、遷出的個體數,nt+1是一個時期後、時間t+1時的種群數量,則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遷入率=i/nt;遷出率=e/nt。)
D. 什麼是生物群落,它有哪些主要特徵
生物系統層級關系:生物圈>生態系統>群落>種群>個體
群落(英語:Community)或稱為「群集」是指生存在一起並與一定的生存條件相適應的生物的總體。群落生境是群落生物生活的空間,一個生態系統則是群落和群落生境的系統性相互作用。
從定義可知,它是由在一個群落生境里生活的動物群落和植物群落,也稱為生物系統組成的。生物地理群落是生物和地理因素,就是說無生命的環境的總和。這些關系的總和則是生態系統。這個概念1877年由卡爾·奧古斯都·莫比奧斯提出,他將一個牡蠣海岸上的所有生物稱作「生物社區」或是「生物群落」。
一個群落的生物物種占據不同的小生境。一個群落的生物相互之間有著不同的關系。
特徵
1、 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徵
2、 具有一定的邊界特徵
3、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
4、 具有一定的結構
5、 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
6、 具有一定的群落環境
7、 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
8、 各物種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學重要性
(4)生物群落的數量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變化的從屬關系
一個物種,特別是當它遷徙的時候,它會成為不同生物群落的成員。例如,在海洋的幼河鰻魚以葉狀幼體的形式屬於浮游生物,後來成為草鰻時它則成為海洋自游生物,到最後它成為河流里或湖裡的自游生物。而不同的生長階段也會使一個物種軌歸到不同的群落中去。
例如大多數的蟹的幼體是無節幼體,算作浮游生物。但成體卻會生活在水中或岸邊,這時它們就屬於底棲生物。而很多貝類動物和多毛綱動物也是如此。
E. 種群數量特徵有哪三種
種群數量特徵包括:
一、數量特徵
這是種群的最基本特徵。種群是由多個個體所組成的,其數量大小受四個種群參數(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的影響,這些參數繼而又受種群的年齡結構、性別比率、內分布格局和遺傳組成的影響,從而形成種群動態。
二、空間特徵
種群均占據一定的空間,其個體在空間上分布可分為聚群分布、隨機分布和均勻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圍內分布還形成地理分布。
三、遺傳特徵
既然種群是同種的個體集合,那麼,種群具有一定的遺傳組成,是一個基因庫,但不同的地理種群存在著基因差異。不同種群的基因庫不同,種群的基因頻率世代傳遞,在進化過程中通過改變基因頻率以適應環境的不斷改變。
種群密度的影響因素
1、種群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以及遷入率、遷出率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年齡增長型的種群密度會越來越大;性別比例失調,繁殖率低,種群密度將降低;若出生率大於死亡率,種群密度將增大。
2、密度制約:一旦種群大小超過了環境的容納量,其個體數必將逐漸減少,要麼出生率有所回落,要麼死亡率有所升高,其中主要受食物資源與天敵種群因素制約。
3、隨機性:在自然狀態下,動植物及微生物種群總是受到隨機過程的干擾。包括環境隨機性與災難性隨機性,以相同的方式作用於所有個體,與種群大小及其他參數無關,任何環境因素都會對種群參數產生不可預測的影響,其中主要是氣候因素和領地面積。
F. 什麼是生物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樓主你好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
主要特徵有
1具有一定的外貌
.2.具有一定的邊界特徵.
3.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圍
.4具有一定的結構.
5具有一定的種類組成.
6.具有一定的群落環境
.7.具有一定的動態特徵
.8.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影響.
G. 種群的特徵有哪四個
種群特徵包括種群的數量特徵(種群密度)、年齡結構、性別比例、遷入率和遷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空間特徵等。
種群密度是指在單位面積或體積中的個體數,「種群密度」與「密度」不同,前者是個體的「數目」,後者是比例,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7)生物群落的數量特徵有哪些擴展閱讀
種群的年齡結構包括:
1、增長型
在增長型種群中,老年個體數目少,年幼個體數目多,在圖像上呈金字塔型,今後種群密度將不斷增長,種內個體越來越多。
2、穩定型
現階段大部分種群是穩定型種群,穩定型種群中各年齡結構適中,在一定時間內新出生個體與死亡個體數量相當,種群密度保持相對穩定。
3、衰退型
衰老型種群多見於瀕危物種,此類種群幼年個體數目少,老年個體數目多,死亡率大於出生率,這種情況往往導致惡性循環,種群最終滅絕,但也不排除生存環境突然好轉、大量新個體遷入或人工繁殖等一些根本扭轉發展趨勢的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種群特徵
H. 生物群落的特徵有
【答案】D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群落的特徵包括:群落的物種組成、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
考點:本題主要考查群落的特徵,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知識的網路結構的能力。
I. 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徵
主要特徵:1有一定物種組成2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3有一定的外貌特徵4有一定的分布范圍5形成一定的群落環境6有一定的邊界特徵7有一定的動態特徵8有一定的結構,包括時空結構和營養結構9各物種的重要性不同。
種內關系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種間關系就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的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
種間關系主要有:競爭,表面競爭,捕食,共生,寄生等關系。
種的生態幅是指該物種對某一生態因子,如光熱水氣土的適應幅度或范圍。其主要規律可能有:
1綜合作用2主導因子作用3直接與間接作用4階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補償作用。
J. 生物種群的特徵和數量變化知識點
生物種群的數量特徵有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種群數量變化特點有增長,波動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