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黑龍江古生物都有哪些

黑龍江古生物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20 16:33:28

A. 鱘鰉魚的歷史沿革

鱘魚是白堊紀時期保存下來的古生物群之一,曾與恐龍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由於其原始古樸的外形2億年來幾乎沒有改變,故有水中「活化石」之稱。鰉魚是鱘魚的一種。1998年,聯合國華盛頓公約將全世界野生鱘魚認定為瀕危動物,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鱘魚類為古老魚類,起源於一億三千萬年前,世界現存約28種,我國有8種,其中具有經濟意義和現實捕撈價值的僅為黑龍江的施氏鱘和達氏鰉。
施氏鱘:地方名七粒浮子、鱘魚,曾用名黑龍江鱘魚。體長無鱗,體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銀白。棲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體底層游動,以水生昆蟲幼蟲、底棲生及小型魚類為食。產卵期在5—6月。壽命很長,已發現40齡以上的個體;性成熟晚,一般雌性為9-10年,雄性為7-8年。黑龍江從上游至下游,烏蘇里江、松花江下游均有分布,我國境內以黑龍江中游數量為最多。
鰉:地方名鰉魚,曾用名達氏鰉、黑龍江鰉魚。個體甚大,為淡水中最大型的魚類之一,大的個體長達3.9米,重500公斤,最大的重達1000公斤。終生在淡水中生活,在江水中不作遠距離洄遊,系底棲魚類。歷年5-6月是其產卵繁殖活動的主要季節,為肉食性兇猛魚類,壽命很長,能活50年以上,性成熟最小年齡雌性為16-17齡,雄性為12齡以上。
施氏鱘和鰉同為黑龍江水域的名貴經濟魚類。鰉魚肉味鮮美,全身是寶。鱘卵和鰉卵都用以製作魚子醬,營養豐富,價格昂貴,被國際上稱為「黑色軟黃金」。鱘鰉魚,是黑龍江的名產,體重可達幾百斤至上千斤,有淡水魚王的美稱。過去是向皇帝敬獻的貢品。此魚肉鮮味美,骨脆而香,全身幾乎沒有廢料,胃、唇、骨、鰾、籽都是烹制名菜的上等原料。
鱘鰉魚是黑龍江一群古老的軟骨魚類,從下侏羅紀至今已有兩億年的繁衍史,屬世界瀕危滅絕物種二類保護動物,素有「活化石」之稱。經科學家對野生動物分類,把鰉魚根據生物學特徵分成鱘魚和鰉魚。黑龍江鱘魚學名「史氏鱘」,鰉魚學名「達氏鰉」,合稱黑龍江鱘鰉魚。
據說早在乾隆年間,鱘鰉魚因肉質細膩而被作為貢品,但一直沒有得名。清末光緒年間,撫遠大都督那斌上京進貢,慈禧太後見其體龐、食其味美而問曰:「此為何魚?」,那斌答曰:「無名,請賜名。」慈禧太後曰:「此魚如此健碩,真乃魚中之皇,就叫「皇魚」吧。」後人稱其為「鰉魚」。

B. 東北古生物有哪些,,,,

你這個應該是馬牙化石,屬新生代第四紀的。這玩意很多的,價值不高。
東北,最出名的,就是熱河古生物群了。地質年代屬中生代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狼鰭魚,三尾擬蜉蝣,以及著名的小盜龍,北票龍,中華龍鳥等等。

C. 黑龍江水族之王,重達千斤,如今卻瀕臨滅絕,是什麼原因呢

中國長江獨有稀有種群湘江白鱘被公布絕種,而在湘江白鱘絕種以後,中國最大淡水魚類的頭銜就落在了白鱘的遠房親戚,黑龍江省魚缸水族箱之首——達氏鰉的身上,殊不知,以前遍及黑龍江省的達氏鰉,現如今在野外也難以看到了。

此外生物學家還將達氏鰉與史氏鱘開展混種雜交繁育,盡管具備出色的經濟收益,殊不知那樣的個人行為造成 了混種雜交鱘肇事逃逸基因污染難題。導致了天然的達氏鰉基因污染,這針對天然的達氏鰉物種的修復也是導致了不良影響。怎樣才可以讓達氏鰉再次遍及黑龍江省,它是大家務必要思索的一個難題。

D. 中國發現過哪些很有意義的化石

10、劉家峽黃河巨龍
劉家峽黃河巨龍,發現於甘肅省蘭州盆地,是世界發現保存完整、最高大的蜥腳類恐龍。
02
9、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在遼寧北票被發現,是世界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小、長有四翼的恐龍。它可能是樹棲者,這為小型恐龍向鳥的進化提供了實證。
03
8、原始中華鳥龍
原始中華鳥龍在遼寧北票被發現,是世界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帶羽恐龍」,它為恐龍與鳥的親裔關系提供了實證,在恐龍研究史中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04
7、太白華陽龍
太白華陽龍,發現於四川自貢,是世界發現最原始、保存最完整的劍龍。
05
6、巨型山東龍
巨型山東龍,1964年,在山東諸城,由石油地質調查隊發現,它是世界裝架展出的最大的鴨嘴龍,長約14.7米。
06
5、合川馬門溪龍
合川馬門溪龍,1957年,在四川合川,由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調查處四分隊發現,是中國裝架展出的第一條最長的恐龍,長約22米。
07
4、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1950年,在山東萊陽,由山東大學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
08
3、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1938年在雲南祿豐被發現,它是中國人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展出的第一條恐龍。
09
2、師氏盤足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化石被運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維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國第一隻蜥腳類恐龍。
10
1、黑龍江滿洲龍
黑龍江滿洲龍,1902年,在黑龍江嘉蔭,由沙俄上校馬納金從當地漁民那裡獲得化石,被稱為「中國第一龍」。化石被運到俄羅斯,1925年,由前蘇聯古生物學家瑞亞賓起名為黑龍江奇齒龍,1930年定名為黑龍江滿洲龍。黑龍江滿洲龍正型化石現存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地質博物館。

E. 關於古生物化石的資料,如恐龍啊,猛獁啊,之類的,三百字左右。謝謝啊...

有關「恐龍」的資料

第一塊恐龍骨化石是在1677年由英國牛津博物館保管員羅伯特·普勞特發現並收藏起來的。此後的一百多年,又有不少探險者及學者陸續發現和研究了本屬於恐龍的化石,但幾乎均未被正確鑒定。

1841年,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根據一些大型爬行動物化石標本,首次提出「dinosaur」一詞,該詞來自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伯的、恐怖的)和「sauros」(意思是蜥蜴),日本和我國學者譯之為「恐龍」。

「恐龍」概念問世之後,學者們對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做了細致的觀察和鑒定,並開展了進一步的發掘工作。亞洲恐龍的發掘是在20世紀以後才開展起來的。我國最早的恐龍化石發現於1902年(黑龍江),以後又陸續在全國許多地方發掘出大量的恐龍化石,其中包括雲南祿豐、山東萊陽、四川自貢、西藏、內蒙古等較為著名的恐龍化石埋藏點。祿豐和自貢還分別建立了恐龍博物館,1991年還舉辦了「祿豐首屆恐龍節」。中國堪稱「世界恐龍大國」。

迄今全世界發掘出來的恐龍化石(包括骨、牙齒、皮膚、卵、糞便、足跡等,有2000多個,經鑒定,共計2目7亞目57科350餘屬800餘種(有學者認為地球上生存過的恐龍數目在900—1200屬之間),我國有80餘屬100餘種。

現已發掘的最早的恐龍化石距今大約2億3千萬年。一般認為恐龍是從始鱷類中的假鱷類里分化出來的。最初的恐龍是一些兩足性食肉恐龍,至三迭紀末期時,恐龍的演化支系基本建成,至侏羅紀晚期時,恐龍類大大發展,其種類和數量均超過三迭紀時的先驅,並成為地球上真正的統治者。還出現了廣泛的適應輻射。

「恐龍」並不是分類上的術語,而是一個通俗名稱。恐龍下設兩個類群:

一、蜥臀目(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骼骨、坐骨和恥骨三者間的結構形式與其它爬行動物相似,即為三射型或三放型腰帶。下分兩個亞目:

(一)獸腳亞目:霸王龍、恐爪龍、躍龍、細頸龍等。

(二)蜥腳亞目:梁龍、雷龍、祿豐龍、馬門溪龍等。

二、鳥臀目(鳥龍目)主要特徵是組成腰帶的骨骼結構形式與鳥類相似,恥骨指向後方,即為四射型或四放型腰帶,另外還具有前齒骨和頰肌。下分五個亞目:

(一)鳥腳亞目:禽龍、鴨嘴龍等。

(二)角龍亞目:原角龍、角龍、鸚鵡嘴龍等。

(三)甲龍亞目:結節龍、棘龍、甲龍等。

(四)劍龍亞目:劍龍等。

(五)鍾頭龍亞目:腫頭龍等。

恐龍在距今6000—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晚白堊世——新生代古新世初期全部滅絕,這個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的古動物類群神秘而不可思議地在地球上全部消失,引起眾多學者對其原因的推測和解釋,至今尚無定論。當今科學界中尚有一席之地的幾種解釋有:小行星撞擊說(貝克萊理論)、周期性絕滅說(復仇女神說)、氣候惡化說、群落演替說等,諸解釋之所以未能被公認,主要原因是它們均不能自圓其說,不能盡善盡美地解釋恐龍為什麼在大約50~100萬年的時間里全部絕滅了。

初中《動物學》課本上記述恐龍等很多爬行動物的絕滅的原因,屬氣候惡化說,是一種漸變論觀點。質疑者認為恐龍在長期演化過程中,已形成了對各種環境相當的適應能力,否則早就被淘汰了。地球氣候惡化應當是逐漸的、或是局部的,恐龍對此似乎也是可以慢慢適應的,或是可以避免的。中生代早、中期,亦有多次地貌及氣候的重大變化,恐龍並未受到多大影響,即使地球氣候惡化會導致恐龍死亡,也是局部的,全球各地並非都是這樣,仍有一些小區域的氣候沒有多大改變,那裡的恐龍不會與別處的恐龍「同時」滅絕。總之,恐龍絕滅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相信會有一天揭開恐龍家族覆滅之謎。

近半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在恐龍的生物學特性方面,積累了一些資料。

恐龍的四肢(尤其是腰帶)與哺乳類的相似(即可直立在身體下方,能在地面上「高視闊步」地行走或奔跑。一般大小的恐龍(體長幾米至十幾米)通常步距約2.75~5米,奔跑時可達5~8米;小型恐龍奔跑速度可達35~40公里/小時,較大的恐龍奔走速度可達15~20公里/小時,最慢的僅為3.5公里/小時。

多數恐龍為植食性,食量很大,體重數噸至數十噸的蜥腳類每天進食量百餘公斤,甚至可達一噸以上,肉食性恐龍的種類和數量較少,據統計,每100隻恐龍中,僅有3~5隻是肉食性恐龍。

恐龍屬卵生動物,少數可能是卵胎生。生殖時期,雄性常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或是以委婉動聽的喉音引誘配偶。卵徑80~300毫米,卵殼厚2~7毫米,多藉助陽光孵化,少數可能是象母雞孵蛋那樣來孵化。剛孵出的幼小恐龍有的發育比較完善,能自由活動;有的則發育不全,軟弱無力,需由母體細心照料及喂養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獨立生活(如鴨嘴龍類因之又被稱為「慈母龍」)。恐龍的壽命一般為幾年至幾十年,少數可長壽達百年之久。

科學家們通常認為恐龍是「變溫動物」,但現在有些學者認為有些恐龍可能是「恆溫的。」著名的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巴克研究認為:變溫動物的能量轉換速率低,骨頭中的鈣一磷交換場所一哈佛氏血管少,而溫血動物的骨頭中具有豐富的血管,以保證能量代謝的需要。巴克在比較了蜥蜴、恐龍和哺乳類的長骨磨片顯微構造之後,認為恐龍可能已有了「恆溫裝置」。恐龍行走和奔跑時產生的熱量,通常依靠長尾、長頸、體表骨板、擴大的鼻道、腦部大型靜脈竇散熱。

恐龍的體表具有鱗片,有的可能有羽毛或毛狀皮膚衍生物,可能具有象鳥類那樣豐富的色彩,特別是小、中體型的種類,幼體的顏色比成體更耀眼,大型的種類色彩則單調一些;生活在樹林中的種類多雜夾著綠、棕或黃色,而曠野里的種類多為黑白圖案。

許多人認為恐龍是巨大的、可怕的動物,這是不全面的。有的恐龍確實很大(震龍體長達42.67米),但有些恐龍則與雞大小相近。

綜合多方面的研究,恐龍的特徵可記述為:

腰帶有臼窩,Ⅱ~Ⅺ枚薦椎癒合;四足或二足直立在身體下方,趾骨著地行走,趾指端有爪或蹄3~5個;皮膚粗糙,被有鱗片或骨質甲盔;屬變溫動物,卵生(少數可能卵胎生);大多具牙齒,多為植食性,少為肉食性;頭骨的結構與鱷類相似。
參考資料:中學生物學

奔跑的恐龍
印化石後,亞歷山大作出判斷認為,很多大型的四足行走的蜥腳類恐龍確實是行動慢吞吞的"笨伯",行走速度只有大約每秒鍾1米,與人類散步的速度相近.很大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跡表明,它們的行走速度一般不超過每秒鍾2.2米,這與人類快速行走時的速度差不多.那些較小的,體重在500公斤左右(與賽馬大小相近)的兩足行走的恐龍的足印表明,它們能夠以每秒鍾12米的速度奔跑,這已經超過了人類百米賽跑冠軍的最高速度(每秒鍾11米),但是仍然大大低於賽馬的奔跑速度(每秒鍾大約15到17米).
翼手龍
翼手龍生活在白堊紀,它們的骨胳在歐洲被發現.翼手龍並不是很大,它的翅膀不過22厘米左右.但是風神翼龍的翅膀卻長達12米,像公共汽車那麼大.美國科學家曾經發現過一種翼龍,它的翅膀長達15米以上,如果我們今天能看到它,說不定會以為是飛機在天上飛呢.很多會飛的鳥龍都有些像今天的蝙蝠,它們好像用一雙手撐起巨大的翅膀,於是,又有翅膀又有利爪成了它們的一大特點.有人認為,後來的鳥類就是由它們演化來的.
翼龍是怎麼飛上天的
對此,科學家們有不同的認識.一些人認為,那些巨大的翼龍根本就不會飛,它們不能像鳥兒一樣振動自己的翅膀,但是它們可以先爬到高處,迎風張開巨大的雙翼,這樣就可以藉助上升氣流,使自己在空中滑翔.另一些人認為,翼龍翅膀上的膜非常堅硬,而且翅膀的外側有像框架一樣的筋骨相連,所以它們能像鳥兒一樣扇動翅膀.由於它們的翅膀非常大,稍稍拍動一下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反作用力,使自己飛起來.
鰻龍
鰻龍是蛇頸龍的一種,在日本發現過它們的化石,經測量,它們的身長約7,8米.而且它們有鋒利的牙齒.
三角龍
三角龍是角龍的一種.它的鼻子上有一隻角,像犀牛,眼睛上有兩只角,又像牛.這三隻角都有1米長,是它們打架的有力武器.
雷龍
雷龍是恐龍中最大的一種,有的身長達30米以上,有6層樓那麼高.它們都是食草或樹葉的動物.我們在博物館見到的一些恐龍化石,大多就是這種恐龍.
異特龍
異特龍是是一種兇猛可怕的食肉恐龍,它的一張大嘴可以一下子吞下一頭小豬.它的牙齒全都向里彎曲,獵物被它咬住就休想逃出來.
資料
恐龍
_______ 恐龍時代的景象
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氣候環境也跟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後來,高大的針葉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後,第一批顯花植物出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
恐龍
肉食者
肉食性恐龍是以群頭大,後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龍.它們都屬於獸腳亞目,常常被稱為食肉龍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龍靠後肢行走;由於後肢要負荷龐大身軀的重量,因此行動起來可能不怎麼快速.它們的頭很大,雙顎很長,顎骨上整排巨大彎曲的利齒,看起來就像牛排刀邊緣的鋸齒一樣.肉食性恐龍主要以其他恐龍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它們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後肢捕殺獵物,然後再藉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幫助,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吃.虛骨龍也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但它們和一般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同.虛骨龍的體態輕盈,行動敏捷,有一雙便於抓取的長手臂和手掌,以及長又窄的顎骨.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為食.此外,虛骨龍也常會在大型肉食性恐龍吃飽後,撿剩下的殘渣碎屑吃.
恐龍
素食者
很多恐龍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體型最大的蜥腳亞目恐龍,以及所有的鳥臀目恐龍.事實上,恐龍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煩多了,因為植物是由纖維素和木質素構成的,這些堅韌物質必須先被分解處理後,才能被胃消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食性恐龍演化出各種解決方法,例如:蜥蜴亞目恐龍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進肚裡,讓胃裡的細菌來發酵食物或讓它們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來磨碎食物.鴨嘴龍類的恐龍具有特殊的牙齒,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龍亞目的恐龍則用格外強壯的顎骨和利剪般的牙齒撕碎堅韌植物.

恐龍的滅絕
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得恐龍和另外一大批生物統統死去,科學家們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是地球在那個時候發生了地質上的造山運動,因為平地上長出許多高山來,沼澤便減少了,氣候也變得不那麼濕潤溫暖了.恐龍的呼吸器官不能適應乾冷乾熱的空氣,而且一到冬天,恐龍的食物也沒有了,所以就走上了絕路.有的說是超新星爆發引起地球氣候發生強烈變化,溫度驟然升高後又降得很低的緣故.還有的說是恐龍吃了大量的有花植物,這些花中有很多毒素,恐龍又食量很大,所以中毒而死.證據是那個時候開始出現了有花植物.還有人別出心裁地說,是因為恐龍這種巨大的動物因吃的太多且不斷放屁,向空中釋放大量的甲烷氣體.由於它們數量太多,生存時間又長,所以破壞了地球的臭氧層造成毀滅性氣候.甚至還有人說是外星人跑到地球來獵取的結果,因為它們覺得恐龍肉特別好吃.證據是他們在北極發現的恐龍骨胳化石有像被激光切割的痕跡.總之,真可謂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但是,普遍被大家認可的是隕石撞擊說.
__ 1980年,美國科學家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相當於直徑10公里的一顆小行星.這么大的隕石撞擊地球,絕對是一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里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里.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猶加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公里到300公里之間.現在,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一步的研究.
___ 科學家們開始為我們描繪6500萬年前那壯烈的一幕.有一天,恐龍們還在地球樂園中無憂無慮地盡情吃喝,突然天空中出現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顆直徑10公里相當於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從天而降.那是一顆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頭撞進大海,在海底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氣化,蒸氣向高空噴射達數萬米,隨即掀起的海嘯高達5公里,並以極快的速度擴散,沖天大水橫掃著陸地上的一切,洶涌的巨浪席捲地球表面後會合於撞擊點的背面一端,在那裡巨大的海水力量引發了德干高原強烈的火山噴發,同時使地球板塊的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那是一場多麼可怕的災難啊.隕石撞擊地球產生了鋪天蓋地灰塵,極地雪融化,植物毀滅了,火山灰也充滿天空.一時間暗無天日,氣溫驟降,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泥石流將恐龍捲走並埋葬起來.在以後的數月乃至數年裡,天空依然塵煙翻滾,烏雲密布,地球因終年不見陽光而進入低溫中,蒼茫大地一時間沉寂無聲.生物史上的一個時代就這樣結束了.
恐龍
奇形怪狀的頭
有些恐龍具備非常奇特的頭形,例如頭上長出怪異凸出物或骨質突起—它們可能呈現小塊,腫塊,新月,棘刺或頭盔狀.這些古怪頭形和現生爬行動物,鳥類或哺乳動物身上的特殊構造或鮮艷彩斑一樣,具有吸引目光的作用.它們醒目的造型,可能是用以吸引異性,嚇退敵人或表達自己心情好壞.此外,頭部的骨質突起也是防衛或攻擊武器,可以當作天然安全帽或堅硬的沖撞工具.眾多奇形怪狀的頭顱中,最別具一格的要數鴨嘴龍類的頭.鴨嘴龍是因為擁有寬扁無牙,鴨嘴般的喙部而得名的.
恐龍時代結束
白堊紀即將結束時,恐龍變得越來越少,最後終於全部消失.就在同時,地球的景觀也發生了變化.盤古大陸因為海底的擴展分成了好幾塊.海平面升高了,使得原先許多恐龍生存的低窪地區變成汪洋一片.許多種類的海生動物也滅絕了.此外,原本全年溫暖的氣候,現在開始變得比較有變化,或比較有季節性.植物的種類也發生了改變,顯花植物變得越來越重要.恐龍的滅絕正好讓地球上另一群生物—哺乳動物趁機崛起.

雙冠龍:
___ 長6米頭頂上有兩道突起嵴,吃腐肉.前肢短小,善於奔跑.侏羅紀早期的食肉恐龍,全長6米,站立時頭部高約2.4 米.頭頂上長著兩片大大的骨冠,故名雙冠龍.鼻嘴前端特別狹窄,柔軟而靈活,可以從矮樹叢中或石頭縫里將那些細小的蜥蜴或其他小型動物銜出來吃掉.與後來的大型食肉恐龍相比,雙冠龍的身體顯得比較"苗條",所以它行動敏捷.口中長滿利齒,也能捕殺一些大個子的食草恐龍.但是,也有些科學家懷疑它的牙齒功能,說它只是一種食腐肉的恐龍.
恐龍的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約距離今天有2億到7千萬年的時候,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個龐大的家族,它們統治著海洋,陸地和天空,其他一切動物都無法和它們對抗,它們是名符其實的霸主,這就是恐龍.
在那個時候,地球的氣候溫暖濕潤,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森林裡居住著各種各樣的動物,所以,不論是吃植物還是吃動物的恐龍,都有享受不盡的美食.因為有了這么好的環境,恐龍們一般都長得巨大無比.據推測,最大的恐龍有30米長,體重達40到50噸,就是用現在最大的公共汽車也拉不動它們呢.當然,也有小一些的恐龍,像細齶龍全長才60厘米,重3公斤,跟我們見到的雞差不多.
可是,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卻突然很快地從地球上消失了.消失的時間是在科學家們稱為"白堊紀"的結束期.恐龍為什麼會一下子就消失得如此干凈,這是一個科學之謎,很多年以來人們紛紛猜測,但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所幸的是有些死去的恐龍並沒有完全消失,它們的骨胳變成了化石被大自然保留了下來,使我們今天知道過去有這樣一些動物存在,並且根據這些骨胳推測描繪出了它們的樣子.如果你對恐龍感興趣,也不妨試試,看能不能解開這個千古之謎.
對恐龍的研究是很有意義的,它不僅能幫我們認識地球生物進化的過程,還可以使我們了解地球氣候的變遷,地質活動的狀況,我們人類自己與環境的關系等等,甚至還涉及宇宙天體的方方面面呢,怎麼樣,很有意思吧 下面就請你跟著我們一起往下看吧.不過因為有很多好看的圖片,所以速度可能要慢一些,你不要著急喲.
恐龍
____恐龍之最
__ 當你走過商店櫥窗,你會不會因為特大號的樂瓶或嬌小的卡通布偶娃娃而感到新奇或好奇不已 那你想不想知道最小的恐龍是什麽龍 又最長.最大呢
一.最小型的恐龍
___ 現今所知的恐龍類型中,最小要算是細顎龍類,不過雞大小的恐龍.有些種類體長僅約一米四十公分;有些則僅僅七十公分!雖然它比雞體型稍大,但包括長尾巴在內有些恐龍或許比細顎龍還小,但那僅是從零星的化石中所得,如躍足龍,像貓一樣大小,有銳爪的肉食興性動物.較細顎龍與躍足龍要小的,是一些恐龍的幼體:鸚鵡嘴龍的幼體僅僅二十五公分體長,而最近剛孵出原蜥腳類僅僅二十公分長,不比知更鳥大多少.在阿根廷,1979年發掘出一種稱為鼠龍的原蜥腳類,大約比老鼠大一些而已!有一個古生物學家猜想成體可達六公尺長.但是在真正鼠龍的成體發掘到之前,那都僅僅是臆測而已!_
二.最醜陋的恐龍
__ 我認為腫頭龍,是那些很醜的恐龍中最難看的.腫頭龍屬於那一類凸出頂部的恐龍,它的頭骨覆以圓弧形的骨板大約有二十三公分厚,圍繞著這個凸起,在很平滑的小丘周圍飾以成行成列的小瘤和小棘,很像腫瘤一般,它的前緣看起來像是被某種不堪言語的骨頭疾病所折磨,它的鼻子,也是怖滿瘤狀凸起,棘狀刺.這些圍繞的瘤刺和棘狀刺物使得腦袋的凸出部份看來像是剃頭過了.和腫頭龍相比較,次丑的傢伙可能是厚鼻龍了.它也是角龍類,在鼻子上方具有短而凸起的飾物,看起來像是鋸 剩下來的樹干留在頭骨上._
三.最長的恐龍

___ 重型龍,與梁龍兩種大約都達二十七公尺長度.然而可能,暫時昵稱為超 龍與巨龍的兩類,若全部骨架發掘出來會更長.這兩類初步推測分別長度為:超十到三十五公尺.
四.最重的恐龍
___ 腕龍與南極龍 兩者估算都在六十三到七十二公噸之間(70-80噸)但是南極龍可能比較瘦一 些,但沒有人確切知道.

五.最寬的恐龍_
甲龍.在恐龍世界中的爬行的坦克車,甲龍大約五公尺寬,雖然它的體長不超過十公尺 ._
六.最早出現的恐龍_
現在所知最早的恐龍為兩足行走肉食類,命名為南十字龍.它出現於三疊紀中期,體長約 一尺五

F. 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是什麼

能找到古生物化石的主要是沉積岩。
古生物化石,地質學專業術語,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鑒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沉積岩,三大岩類的一種,又稱為水成岩,是三種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另外兩種是岩漿岩和變質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岩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積岩,但如果從地球表面到16公里深的整個岩石圈算,沉積岩只佔 5%。沉積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頁岩等。沉積岩中所含有的礦產,佔全部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

G. 我國有哪些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

依據主要古生物化石產地的化石種屬、地理分布特徵,結合各地古生物化石保護和開發利用現狀,以省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可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西北、西南、中南、華南六大古生物化石片區。

東北片區主要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遼寧省、黑龍江省。主要化石產地有遼寧北票熱河生物群產地、黑龍江嘉蔭恐龍化石產地、內蒙古二連浩特恐龍化石產地、內蒙古巴彥淖爾恐龍化石產地、黑龍江雞西龍爪溝地層古生物產地和青岡更新世晚期哺乳動物化石產地。

華北片區主要包括山東、河北、北京、山西、河南5省(直轄市)。主要化石產地有山東山旺中新世化石群產地,萊陽青島龍動物群產地,諸城山東龍動物群及足跡化石產地,大汶口寒武紀三葉蟲化石產地,河北泥河灣新生代生物群產地,豐寧熱河生物群產地,北京延慶硅化木化石及恐龍足跡產地,山西天鎮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武鄉和榆社早中三疊世肯氏獸動物群產地,河南汝陽、欒川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和河南南陽西峽恐龍蛋化石產地。

西北片區主要包括新疆、甘肅、寧夏3省(自治區)。主要化石產地有新疆五彩灣侏羅紀硅化木化石及恐龍產地,新疆阜康黃山街三疊紀水龍獸動物群化石產地、柯坪早古生代脊椎動物化石產地,甘肅劉家峽白堊紀恐龍足印產地、和政新近紀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肅北早白堊世動物群化石產地,寧夏靈武白堊紀恐龍化石產地、中寧石峽溝泥盆紀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和同心古近紀脊椎動物群化石產地。

西南片區主要包括雲南、貴州、四川3省。主要化石產地有雲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祿豐恐龍化石產地、曲靖翠峰山古生代魚類化石產地,貴州關嶺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產地、興義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群產地、甕安生物群產地,四川安縣晚三疊世生物礁產地和自貢大山鋪侏羅紀恐龍化石產地。

中南片區主要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浙江4省。主要化石產地有湖北鄖縣恐龍蛋化石產地、松滋古近紀魚類化石產地,湖南長沙跳馬澗中泥盆世魚類化石產地,安徽淮南生物群產地和浙江新昌白堊紀硅化木產地等。

華南片區主要包括廣東、廣西2省(自治區)。主要化石產地有廣東河源白堊紀恐龍蛋化石產地、南雄恐龍及恐龍蛋化石產地,廣西橫縣六景泥盆紀古生物化石產地、廣西扶綏縣岜盆恐龍化石產地。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片區的劃分只是參考了現有的地理區域劃分及化石群分布特點,而並非全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劃方案。

H. 想知道大熊貓和中華鱘的更多資料,大家幫幫忙啊

大熊貓

別 名 大貓熊、竹熊、花熊
學 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英文名 giant panda
大熊貓科 Ailuropodidae
分 布 四川、陝西、甘肅局部地區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性情溫順、姿容可掬、行動逗人喜愛的大熊貓是人們最喜愛的野生動物園之一,現已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選用作會徽。其體長120~180厘米,尾長10~20厘米,尾長10~20厘米,體重60~110千克。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趾外,還有一個第六圓而大,前掌除了5個帶爪的量趾外,還有一個第六趾。軀乾和尾白色,兩耳、眼周、四肢和肩胛部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棲息於海拔2000~3000米的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和亞高山針葉林帶的山地竹林內。無固定巢穴,邊走邊吃,喜單獨活動,四處悠盪。常在大樹下或竹林內卧睡。視覺較差,行動鍰慢,但能快速而靈活地爬上高大的樹木,並能泅渡湍流的河溪。主要以竹類的竹筍、竹葉為食,偶爾也捕食小動物。發情期為每年4~5月份,也有秋季交配的,每胎1仔,偶見2仔。

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曾廣泛分布於中國東部,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因而被譽為"活化石。"如今大熊貓分布范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目前,我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做大量巨的工作。

中華鱘 鱘科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鰉魚、臘子)

頭背部骨板光滑。背鰭前骨板一般為12~14。幼體骨板之間的皮膚光滑,成體較粗糙。頭部皮膚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一陷器。鰓耙14~28。

為洄遊性魚類,棲息於大江河及近海底層。秋季上溯至江河上游水流湍急、底為礫石的江段繁殖,產卵期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卵為粘性。一般成熟雄魚重80市斤以上,雌魚重240市斤以上。親鱘在生殖期間基本停食,幼鱘主食各類底棲動物,成魚食昆蟲幼蟲、硅藻及腐殖質。

為生長迅速的大型魚類,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諺語,臘子即指中華鱘。魚卵可加工成魚子醬,是一種佳餚;鰾和脊索可製作魚膠,分布於朝鮮半島西海岸以南的沿海地區和各大江河,以長江出產較多。

中華鱘是一種在長江中孕育,大海里成長的神奇魚類,它在地球上生存了近一億四千萬年,是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堪稱「水中活化石」。中華鱘的個體碩大,形體威猛,成魚體長可達5米,體重達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是淡水魚類中個體最大、壽命最長的魚。

中華鱘園位於宜昌市夷陵區黃柏河江心島,以展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而得名。該園為國家首批AAA級景點。景區佔地2萬平方米,包括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熱帶魚館、水族長廊、展覽廳和將要對外開放的生產養殖車間。在該園遊客可欣賞到享有「水中大熊貓」美譽的各種規格中華鱘,以及多達上十個品種的世界各國鱘魚,而且還可以看到揚子鱷、灣鱷、胭脂魚和種類繁多的熱帶魚及長江名特魚類。

中華鱘具有自己獨有的生活習性。它們繁衍生息需要往返於長江、大海之間,也就是說,中華鱘是典型的鹹水、淡水都能生存的洄遊性魚類。雄性中華鱘生長到9歲以上,鱘體長1.7米,體重50公斤以上,雌性中華鱘生長到14歲以上,體長2.3米,體重120公斤以上,達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生兒育女了。每年夏秋,成群結隊的中華鱘由回來了生活在長江口外的淺海域回遊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擊,才回到自己的「故鄉」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產後,待幼魚長大到15cm左右,這些「遊子」又攜帶兒女們,順流而下,旅居海外。它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在長江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長,養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鄉的習慣。正是由於這種執著的回歸、尋根的習性,所以人們稱它為「中華鱘」。

捕食與食物:捕食昆蟲幼蟲、軟體動物,寡毛類和魚類等食物。

中華鱘古稱大臘子、臘子。按動物學分類屬魚綱、鱘形目、鱘科、鱘屬。中華鱘是地球上現存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古鱘的化石出現在中生代白晉紀,距今約一億四千萬年。

中華鱘是淡水中最大的魚,生理結構特殊。它全身無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體側和腹部各兩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軟骨脊椎支撐起龐大的身軀。中華鱘形態威猛,個體碩大,成鱘可達四米多長,體重近千斤,居世界27種鱘魚之冠,被譽為「鱘魚之王」,素有「長江魚王」美稱。

中華鱘是典型的海河洄遊性魚類,其生活習性獨特。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長大成年的中華鱘,成群結隊齊聚長江口,耗時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開始其浪費而艱辛的戀愛和婚配旅程。到了第二年秋天,中華鱘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鄉——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帶產卵繁育後代。中華鱘被《野生動物保護法》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名錄。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已有一億四千多萬年的歷史,有活化石之稱,是淡水魚類中最大、最長壽的魚。成年中華鱘長達四米多,體重超過千斤,壽命長達百歲,居世界二十七種鱘魚之冠。

中華鱘是暖溫性大型溯河回遊名貴珍稀魚類,一生主要生活在海洋中,產卵洄遊時進入長江,上溯數千公里抵達長江上游進行產卵繁殖。其肉味道鮮美,自古以來就被視為水中珍品,魚籽醬更是世界三大珍味之一,被譽為黑色黃金。《本草綱目》記載:「其肝主治瘡疥,其肉補虛益氣,浴血淋,其鼻肉作脯補虛下氣,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殺腹內小蟲。」鱘魚和骨髓有抗癌因子,素有「鯊魚翅,鱘魚骨,食之延年益壽。滋陰壯陽」之說。中國皇室均將其視為珍品。

中華鱘園為湖北省旅遊定點單位。園內設鱘魚館、標本館、鱷魚館、水族長廊等參觀、購物場所,鱘魚館展示有億萬年的古生物長江魚王——中華鱘,美國匙吻鱘,俄羅斯鱘,黑龍江史氏鱘和最具生長優勢的雜交鱘;鱷魚館有國家一級保護的爬行動物揚子鱷、大型野生動物灣鱷;園內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水生動物娃娃魚、胭脂魚;爭奇斗艷、千奇百態的熱帶魚類在水族長廊中棲息游弋。另外「三峽漁村」可供你品嘗長江名特優水產品。中華鱘園幾經改造,現已建成為集環保、科普、教育、趣味性為一體的綜合性的觀賞園。

I. 古生物都是有哪些

古生代
寒武紀:奇蝦,三葉蟲,雲南魚,海口魚等
奧陶紀:鸚鵡螺,彗星蟲,三葉蟲等
志留紀:頭甲魚,布隆度蠍子等
泥盆紀:海納皮東,熨板鯊,含肺魚等
石炭紀:巨型蜻蜓,巨型蜘蛛,巨型馬陸,游曳岩蜥等
二疊紀早期:基龍,棘龍等
二疊紀晚期:利齒獸,杯龍,二齒獸,迷龍
中生代
三疊紀早期:派克鱷,水龍獸,加斯馬吐龍,瘦頭獸等
三疊紀後期:(恐龍時代開始,恐龍種類繁多,只例舉幾種)理理恩龍,虛形龍,板龍,始盜龍等
侏羅紀:異特龍,躍龍,巨獸龍,劍龍,脘龍,迷惑龍,梁龍等
白堊紀:禽龍,雷利諾龍,木他龍,副櫛龍,暴龍,翼手龍等
新生代
第三紀:狐猴,龍王鯨,巨犀等
第四紀:長毛犀,猛獁,板齒象,後弓獸,劍齒虎等

J. 松花江流域有什麼古生物

松花江是黑龍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900公里,流域面積54.56萬平方公里,超過珠江流域面積,占東北三省總面積69.32%。逕流總量759億立方米,超過了黃河的逕流總量。

松花江流域范圍內山嶺重疊,滿布原始森林,蓄積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山脈上的木材,總計十億立方公尺,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區。礦產蘊藏量亦極豐富,除主要的煤外,還有金、銅、鐵等。

松花江流域土地肥沃,盛產大豆、玉米、高粱、小麥。此外,亞麻、棉花、菸草、蘋果和甜菜亦品質優良。松花江也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大淡水魚場,每年供應的鯉、卿、鰉、哲羅魚等,達四千萬公斤以上。因此,松花江雖然是黑龍江的支流,但對東北地區的工農業生產、內河航運、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經濟和社會意義都超過了黑龍江和東北其他河流。

松花江有南北兩源:北源嫩江是比較大的河流。它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自北向南流至三岔河,全長1379公里,流域面積28.3萬平方公里,占松花江總流域面積的51.9%;流量占松花江幹流的31%。嫩江接納了許多發源於大小興安嶺的支流,主要有甘河、諾敏河、雅魯河、綽爾河、洮兒河、科洛河、訥漠爾河、烏裕爾河等,組成樹枝狀的水系。它在嫩江縣以上河段,兩岸高山陡峻,水流湍急,屬於山間溪流性質河段;嫩江縣以下,地勢漸平;進入松嫩平原,江面逐漸開闊。

南源第二松花江是松花江的正源,它發源於長白山的白頭山,全長795公里,流域面積78180平方公里,占松花江流域總面積的14.33%。它供給松花江39%的水量。第二松花江上游又有兩源:南源頭道江、北源二道江,均發源於白頭山。兩源在吉林靖宇縣兩江口相匯以後始稱第二松花江。北源二道江的上源又有五道自西向東排列的白河,其中二道白河源出白頭山天池,是第二松花江的正源。第二松花江上中遊河谷狹窄,水量大,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

兩源在黑龍江省和吉林省交界的三岔河(屬吉林扶余縣)匯合以後始稱松花江。松花江自三岔河附近向東北方向奔流,江面開闊、平緩、水深。沿途又接納了呼蘭河、湯旺河、拉林河、牡丹江等許多支流。它穿過小興安嶺南端谷地,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龍江。全長1045公里。由於它穿行小興安嶺山谷,夏季山地多雨,洪水暴發,流水呈淡黃色,含沙量0.16公斤∕立方米,具有明顯的山區河流性質。它注入黑龍江後,形成南黃北黑水色,人們把這一河段稱為「混同江」。

冬季的松花江,氣候嚴寒,有時會降至攝氏零下三十度,結冰期長達五個月。但是在豐滿水電廠這一段從不結冰,據說是因為通過發電廠流入江里的水溫甚高所致。這一段夾帶暖流的江面,不斷冒起團團蒸汽,凝結在岸邊的柳絲、松葉上,形成一簇簇、一串串晶瑩似玉的冰花,十里長堤頓時成了玲瓏剔透、玉樹銀枝的世界。這就是聞名全國的「樹掛」奇景。

冰燈是松花江流域一種特有的民間藝術,每當千里冰封的季節,家家戶戶的屋檐下,便會懸掛起一盞盞別出心裁的自製冰燈。所謂冰燈,是真正用冰製成像玻璃一樣的燈罩,可以點上燭火。根據東北文獻記載,早在清代已有冰燈製作,歷史相當悠久。初期的冰燈,不過是當地貧窮人家過年過節時張掛的一種簡陋裝飾,其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造型復雜、多姿多採的冰制藝術品。

人們常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其實松花江水才無愧於從天上來呢。松花江是滿語「松阿里烏拉」的轉譯,就是「天河」的意思。把松花江比作從九天落到地上的天河,概括了它的寬廣綿長、富饒美麗和神奇風光。

閱讀全文

與黑龍江古生物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