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生物必考327個知識點是什麼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是必需依靠(活細胞)才可以存活,
寄生於活細胞中,運用細胞里的物質結構基礎生活,生殖。
2、靈魂活動離不了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與作用的(基礎部門)。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級:(細胞)、(組織)、(人體器官)、(體系)、(個人)、(種群)(群落)、(綠色生態體系)、(生物圈)。
4、血液屬於(組織)層級,肌膚屬於(人體器官)層級。
5、植物沒有(體系)層級,單細胞生物既可化作(個人)層
級,又可化作(細胞)層級。
6、地球上最基礎的生命體系是(細胞)。生物圈是最大的綠色
生態體系。
7、種群:在一定的區域內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例:1個水塘中所有的鯉魚。
8、群落:在一定的區域內全部生物的總和。例:1個水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魚)
9、綠色生態體系:生物群落與它生存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統一總體。
Ⅱ 高中生物知識點多少個
沒有多少個,我的經驗,只要是書上寫的,不管是黑體字還是普通字體還是犄角旮旯的小字,就連課後習題和單元導讀,所有的陳述句都可以作為知識點考。
Ⅲ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識點有哪些
01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識點總結:走近細胞。第一節從生物圈到細胞,第二節細胞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二節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第三節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
走近細胞
1、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但必須依賴(活細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4、血液屬於(組織)層次,皮膚屬於(器官)層次。
5、植物沒有(系統)層次,單細胞生物既可化做(個體)層次,又可化做(細胞)層次。
6、以細胞代謝為基礎的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細胞增殖、分化為基礎的生長與發育;以細胞內基因的傳遞和變化為基礎的遺傳與變異。
蛋白質
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或單體)。
結構要點:每種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種類由R基(側鏈基團)決定。
蛋白質的結構: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多肽鏈、一條或若干條多肽鏈盤曲折疊、蛋白質。
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相連接,同時失去一分子的水。
生物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
Ⅳ 高中生物概念知識點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一、類脂與脂類
脂類:包括脂肪、固醇和類脂,因此脂類概念范圍大。
類脂:脂類的一種,其概念的范圍小。
二、纖維素、維生素與生物素
纖維素:由許多葡萄糖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為一般動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維生素:生物生長和代謝所必需的微量有機物。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種,人和動物缺乏維生素時,不能正常生長,並發生特異性病變——維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維生素的一種,肝、腎、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較多。是微生物的生長因子。
三、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礦質元素、必需元素與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種元素,即C、H、O、N、P、S,大約占原生質總量的97%。
礦質元素: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備下列條件:第一,由於該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長發育發生障礙,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該元素則表現專一的缺乏症,而且這種缺乏症是可以預防和恢復的:第三,該元素在植物營養生理上應表現直接的效果,絕不是因土壤或培養基的物理、化學、微生物條件的改變而產生的間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體需要量少(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下),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還包括Cl、Ni。
四、還原性糖與非還原性糖
還原性糖:指分子結構中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α-碳原子上連有羥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麥芽糖。與斐林試劑或改良班氏試劑共熱時產生磚紅色Cu2O沉澱。
非還原性糖: 如蔗糖內沒有游離的具有還原性的基團,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
五、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與二苯胺試劑
斐林試劑:用於鑒定組織中還原性糖存在的試劑。很不穩定,故應將組成斐林試劑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 溶液)分別配製、儲存。使用時,再臨時配製,將4-5滴B液滴入2ml A液中,配完後立即使用。原理是還原性糖的基團—CHO與Cu(OH)2在加熱條件下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澱。
雙縮脲試劑:用於鑒定組織中蛋白質存在的試劑。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時要分別加入。先加A液,造成鹼性的反應環境,再加B液,這樣蛋白質(實際上是指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在鹼性溶液中與Cu2+反應生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
二苯胺試劑:用於鑒定DNA的試劑,與DNA混勻後,置於沸水中加熱5分鍾,冷卻後呈藍色。
六、血紅蛋白與單細胞蛋白
血紅蛋白:含鐵的復合蛋白的一種。是人和其他脊椎動物的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運輸氧。
單細胞蛋白:微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人們通過發酵獲得大量的微生物菌體,這種微生物菌體就叫做單細胞蛋白。
七、顯微結構與亞顯微結構
顯微結構: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到的結構,一般只能放大幾十倍至幾百倍。
亞顯微結構:能夠在電子顯微鏡下看到的直徑小於0.2μm的細微結構。
八、原生質與原生質層
原生質:是細胞內的生命物質。動植物細胞都具有,分化為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質、脂類、核酸等物質構成。
原生質層:是一種選擇透過性膜,只存在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它與成熟植物細胞的原生質相比,缺少了細胞液和細胞核兩部分。
九、赤道板與細胞板
赤道板:細胞中央的一個平面,這個平面與有絲分裂中紡錘體的中軸相垂直,類似於地球赤道的位置。
細胞板: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現的一層結構,隨細胞分裂的進行,它由細胞中央向四周擴展,逐漸形成新的細胞壁。
十、半透膜與選擇透過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質可以透過,而另一些物質不能透過的多孔性薄膜(如動物的膀胱膜,腸衣、玻璃紙等)。它往往只能讓小分子物質透過,而大分子物質則不能透過,透過的依據是分子或離子的大小。不具有選擇性,不是生物膜。
選擇透過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過,細胞要選擇吸收的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過,而其他的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生物膜。如細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質層。這些膜具有選擇性的根本原因在於膜上具有運載不同物質的載體。當細胞死亡後,膜的選擇透過性消失,說明它具有生物活性,所以說選擇透過性膜是功能完善的一類半透膜。
十一、載體與運載體
載體:指某些能傳遞能量或運載其他物質的物質,如細胞膜上的載體。
運載體:在遺傳工程中,用於把外源基因運入受體細胞的運輸工具,它必須具備的條件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
十二、糖被與珠被
糖被:在細胞膜的外表,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與多糖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在細胞生命活動中具有重要功能,如:保護、潤滑、細胞表面的識別。
珠被:植物胚珠組成部分之一,位於胚珠的表面,包被整個胚珠,具保護作用。胚珠形成種子時,珠被發育成種皮。
十三、中心體與中心粒
中心體:動物和低等植物的一種細胞器,通常位於細胞核附近。每個中心體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圍物質組成。與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
中心粒;組成中心體。細胞分裂間期,中心體的兩個中心粒各產生一個新的中心粒,因而細胞中有兩組中心粒,在細胞分裂中一組中心粒的位置不變,另一組中心粒移向細胞另一極。這兩組中心粒的周圍發出星射線形成紡錘體。
十四、細胞液與細胞內液
細胞液:植物細胞液泡內的水狀液體,含有細胞代謝活動的產物,其成分有糖類、蛋白質、有機酸、色素、生物鹼、無機鹽等。
細胞內液:一般是指動物細胞內的液體,是相對細胞外液而言的。
十五、B細胞、效應B細胞、T細胞、效應T細胞與記憶細胞
B細胞、效應B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在骨髓中發育成B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小部分在體內流動,受到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可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記憶細胞能保持對抗原的記憶,當同一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記憶細胞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應B細胞,繼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效應。
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細胞:骨髓中的一部分造血幹細胞隨血液流入胸腺,在胸腺內發育成T 淋巴細胞,大部分很快死亡,一部分在體內流動,受抗原刺激後,開始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應T 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並釋放淋巴因子,加強有關細胞的作用來發揮免疫效應。記憶細胞則當同一種抗原再次進入機體時,會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應T細胞,進而產生更強的特異性免疫。
十六、原生生物與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指體積微小、單細胞或群體的真核生物,用鞭毛、纖毛或偽足運動。如草履蟲、衣藻、變形蟲等。
原核生物:指由原核細胞組成的生物,它的細胞沒有成形的細胞核,細胞器較少,一般只有核糖體,如支原體、細菌、藍藻和放線菌等
十七、細胞分裂、細胞分化與細胞的全能性
細胞分裂:指細胞繁殖子代細胞的過程。單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個體,多細胞生物以細胞分裂方式產生新的細胞。
細胞分化:指在個體發育中,相同細胞後代在形態、結構、生理功能上產生穩定性差異的過程。是細胞中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細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組織、器官。結果細胞數目並沒有增加。細胞分裂是細胞分化的基礎,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細胞的全能性:生物體的細胞具有使後代細胞形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種特性稱之。但在生物體內細胞並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十八、脫分化與再分化
脫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愈傷組織的過程,稱為植物細胞的脫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脫分化產生的愈傷組織繼續進行培養,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等器官,這個過程叫做再分化。
十九、細胞株與細胞系
細胞株:動物細胞培養中,原代培養的細胞一般傳10代左右就不容易傳下去了,細胞的生長就會出現停滯,大部分細胞衰老死亡。但是有極少數的細胞能夠度過「危機」而繼續傳下去,這些存活的細胞一般能夠傳40-50代,這種傳代細胞叫做細胞株。
細胞系:細胞株細胞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改變,當細胞株傳至50代以後又會出現「危機」,不能再傳下去。但是有部分細胞的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並且帶有癌變的特點,有可能在培養條件下無限制地傳下去,這種傳代細胞稱為細胞系。
二十、合成代謝、分解代謝和中間代謝
合成代謝:也稱同化作用。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攝取的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儲存能量的過程。
分解代謝:也稱異化作用。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生物體將自身的組成物質分解以釋放能量,並將代謝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
中間代謝:新陳代謝中間過程的總稱。
二十一、滲透作用與擴散作用
擴散:一般是指自由擴散,是指水分子等其他物質的分子從高濃度向低濃度的自由運動,如CO2、O2、H2O、膽固醇、甘油等物質。這種運動是自發的,不需要外界對它做功(不耗能的)。
滲透: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是擴散的一種特殊形式。因此水分子通過細胞膜的方式可以說是自由擴散,又可以說是滲透。而CO2、O2等物質的擴散只能是自由擴散而不能稱為滲透。
二十二、蒸餾、蒸發與蒸騰作用
蒸餾:把液體混合物加熱沸騰,使其中沸點低的組分首先變成蒸汽,再冷凝成液體,以與其他組分分離或除去所含雜質。
蒸發:液體表面緩慢地轉化成氣體。
蒸騰作用:植物體內的水分,主要以水蒸氣的形式通過葉的氣孔散失到大氣中,這就是蒸騰作用。
二十三、層析液與解離液
層析液:用紙層析法分離葉綠體中的色素,所用的層析液是一種脂溶性很強的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色素在層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快,溶解度低的隨層析液在濾紙上擴散得慢,這樣,幾分鍾以後,葉綠體中的色素就在擴散的過程中分離開來。
解離液:解離就是用葯液使組織中的細胞相互分離開來。該葯液稱解離液,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所用的解離液是質量分數為15%的鹽酸和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溶液的1:1混合液。
二十四、光合速率、光能利用率與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速率:光合作用的指標,通常以每小時每平方分米葉面積吸收CO2毫克數表示。
光能利用率:指植物光合作用所累積的有機物所含能量,占照射在同一地面上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提高的途徑有延長光合時間、增加光合面積,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與光合作用中吸收的光能的比值,提高的途徑有光照強弱的控制,CO2的供應,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二十五、同化作用、消化作用、硝化作用與反硝化作用
同化作用:(見第十九條合成代謝)
消化作用:把食物成分中不能溶解、分子結構復雜、不能滲透的大分子物質水解為簡單的可溶性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經這個過程,使其能透過消化道上皮細胞,再由循環系統送到全身利用。
硝化作用:硝化細菌使土壤中的氨或銨鹽轉化成亞硝酸鹽和硝酸鹽的過程。
反硝化作用:許多微生物(尤其是各種反硝化細菌),在土壤氧氣不足的條件下,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並進一步把亞硝酸鹽還原成氨及游離氮的過程。
二十六、轉氨基與脫氨基
轉氨基:一種氨基酸的氨基經轉氨酶催化轉移給α-酮酸,形成新的氨基酸。
脫氨基:把氨基酸分解成含氮部分和不含氮部分,其中氨基可轉變成尿素排出體外,不含氮部分可氧化分解成CO2和H2O,同時釋放能量,也可合成糖類或脂肪。
二十七、呼吸運動、呼吸作用、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
呼吸運動:指胸腔有節律的擴大和縮小。
呼吸作用:生物體細胞中的有機物在細胞中經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CO2或其他產物,並釋放出能量的總過程。也叫細胞呼吸或生物氧化。
有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類型,指細胞在氧的參與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糖類等有機物徹底分解,產生出CO2和H2O,同時釋放出大量能量的過程。通常講的呼吸作用即指有氧呼吸。
無氧呼吸:細胞呼吸的一種類型。一般指細胞在無氧條件下,通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質分解成不徹底的氧化產物,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二十八、自養型、異養型、需氧型、厭氧型與兼性厭氧型
自養型與異養型:同化作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能把環境中的無機物合成有機物,滿足自身的需要。根據合成有機物所利用的能源不同,有光能自養型和化能自養型。異養型沒有這種本領,只能依賴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
需氧型、厭氧型、兼性厭氧型:異化作用的三種類型。需氧型是在異化作用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從外界攝取氧氣,進行有氧呼吸,維持生命活動。厭氧型是在缺氧條件下,依靠酶的作用,將體內的有機物氧化分解,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兼性厭氧型是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以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的能量。
二十九、原代培養與傳代培養
原代培養:在動物細胞培養中,將動物的組織取出來後,先用胰蛋白酶等使組織分散成單個細胞,然後配製成一定濃度的細胞懸浮液,再將該細胞懸浮液放入培養瓶中,在培養瓶中培養。這個過程稱為原代培養。也有人把第1代細胞的培養與傳10代以內的細胞培養統稱為原代培養。
傳代培養:細胞在培養瓶中貼壁生長。隨著細胞的生長和增殖,培養瓶中的細胞越來越多,需要定期地用胰蛋白酶使細胞從瓶壁上脫離下來,配製成細胞懸浮液,分裝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培養瓶中培養,這稱為傳代培養。
三十、初級代謝產物與次級代謝產物
初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類、維生素等。在不同的微生物細胞中,初級代謝產物的種類基本相同。
次級代謝產物: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復雜、對該微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並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它們可能積累在細胞內,也可能排到外環境中。
三十一、適應性與應激性:
適應性: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適合環境條件而形成一定性狀的現象,即生物與環境相適合的現象。
應激性:生物對外界的刺激都能產生一定的反應,稱之。由於生物具有應激性,因而能夠適應周圍的生活環境。
三十二、生長素、生長激素、生長因子與秋水仙素
生長素:一種植物激素,即吲哚乙酸,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細胞伸長)等作用。
生長激素:一種人或動物的激素。由腦垂體前葉分泌,是一種蛋白質,具有促進人或動物生長的作用。
生長因子:某些微生物生長所必需的,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微量有機物。主要是維生素、氨基酸和鹼基等,是微生物的五大類營養要素之一。一些天然物質,如酵母膏、蛋白腖、動植物組織提取液等可以提供。
秋水仙素:一種從植物秋水仙中提取出來的生物鹼,能誘發基因突變,在細胞有絲分裂時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三十三、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和促性腺激素
雌激素:主要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雌性生殖器官的發育和卵子的生成,激發和維持雌性的第二性徵和正常的性周期。對機體代謝也有明顯影響。
孕激素;由卵巢分泌的類固醇激素。主要作用是促進子宮內膜和乳腺等生長發育,為受精卵著床和泌乳准備條件。
催乳素:由垂體分泌。主要作用是調控某些動物對幼仔的照顧行為,促進某些合成食物的器官發育和生理機能的完成,如促進哺乳動物乳腺的發育和泌乳,促進鴿的嗉囊分泌鴿乳的活動等。
促性腺激素:由垂體分泌。主要作用是促進性腺的生長發育,調節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三十四、侏儒症與呆小症
侏儒症:幼年時生長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是身材過於矮小,一般不超過130厘米,智力正常。
呆小症: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特徵除身材矮小外,最明顯的是智力低下。
三十五、中樞神經(系統)與神經中樞
中樞神經(系統):指神經系統的中樞部分,包括腦和脊髓。
神經中樞: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調節人體的某一項生理活動,這部分結構叫神經中樞,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中。
三十六、趨性與向性運動
趨性:動物對環境因素刺激最簡單的定向反應,如趨光性等。
向性運動: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
三十七、白細胞介素-2與干擾素
白細胞介素-2: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誘導產生更多的效應T細胞,增強效應T細胞的殺傷力。還能增強其他有關免疫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作用。
干擾素:效應T細胞釋放的淋巴因子。能抑制病毒增殖,保護細胞不受病毒感染。
三十八、生殖、生長與發育
生殖;亦稱「繁殖」,生物孳生後代的現象。
生長:通常指生物體的重量和體積的增加。
發育:生物體生活史中,構造和機能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過程。在高等動植物中,一般指達到性機能成熟時為止。
三十九、無性生殖細胞與有性生殖細胞
無性生殖細胞:其產生不經過減數分裂,無性別之分,發育成的後代也無性別之分。無需經過兩兩結合,就能發育成新個體。如根霉產生的孢子。
有性生殖細胞:其產生需經減數分裂,有性別之分,如精子和卵細胞。需經過兩兩結合,形成合子,才能發育成新個體,後代有性別之分。但有些不經過兩兩結合也能發育成新個體。如蜜蜂中的雄蜂就是由卵細胞直接發育形成的。
四十、孢子和芽孢
孢子:真菌和一些植物產生的一種有繁殖作用的生殖細胞,分為無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無性孢子能直接發育成新個體。
芽孢:某些細菌在一定環境下在其細胞內形成的休眠體,壁厚。具有很強的抗性,遇到適宜的環境又可萌發生成細菌繁殖體。
四十一、芽與芽體
芽:植物尚未發育成長的枝或花的雛體。根據著生位置有頂芽、腋芽(側芽)和不定芽之分。
芽體:無脊椎動物(如水螅)和某些微生物(如酵母菌)體旁或體後端長出的小體。能通過出芽生殖(無性生殖)形成子體。
四十二、出芽生殖與營養生殖
出芽生殖:在母體一定部位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以後,從母體上脫落下來,成為與母體一樣的新個體。
營養生殖:植物的營養器官(根、莖、葉)的一部分在與母體脫落後,能夠發育成一個新個體。
四十三、極核與極體
極核:是被子植物胚囊的結構之一。每個胚囊中有兩個極核。它是大孢子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4個大孢子細胞(其中3個消失),一個大孢子細胞經有絲分裂形成1個卵細胞、2個極核和5個其他細胞。它們的基因型都相同。受精時兩個極核與一個精子結合形成受精極核,以後發育成胚乳。
極體:由動物的卵原細胞經減數分裂伴隨卵細胞形成的。通常一個卵原細胞經兩次細胞分裂形成一個卵細胞和三個極體,這四個細胞的基因型不一定相同,極體不參與受精,產生後逐漸退化消失。
四十四、胚、胚珠、胚囊與囊胚
胚:動物由受精卵或未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的幼體。或指植物種子或頸卵器內由受精卵發育形成的植物幼體。種子植物的胚有胚芽、胚根、胚軸和子葉四部分的分化。
胚珠:種子植物的大孢子囊,即發育成種子的結構。被子植物胚珠的結構可分為珠被和珠心兩部分。
胚囊;在被子植物中位於胚珠的珠心內,為具有卵細胞、助細胞、極核和反足細胞的結構。受精後,受精卵在胚囊內發育成胚,受精極核發育成胚乳。
囊胚:動物胚胎發育的一個階段,典型的囊胚呈囊狀,中央有空腔,稱為囊胚腔。
四十五、核孔、胚孔、珠孔
核孔;細胞內核膜上的小孔,是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孔道,某些大分子物質可通過它進出細胞質與細胞核之間。
胚孔;動物胚胎發育到原腸胚時期,原腸腔與外界相通的孔道。
珠孔:植物胚珠上端珠被未完全閉合而留下的孔隙,是花粉管進入胚珠內的通道。
四十六、核苷、核苷酸、核酸、氨基酸
核苷:由含氮鹼基與五碳糖(核糖或脫氧核糖)結合而成的化合物。與核苷酸的區別為不含磷酸。
核苷酸:由含氮鹼基、五碳糖與磷酸三者組成的化合物,是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因含糖的不同,可分為核糖核苷酸和脫氧核糖核苷酸。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屬於高分子化合物,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核酸可分為核糖核酸(RN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
氨基酸:含氨基的有機酸,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構成天然蛋白質的氨基酸約20種,人體中的氨基酸又分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
四十七、遺傳信息與密碼子
遺傳信息: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密碼子:遺傳學上把信使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鹼基,叫做一個密碼子。
四十八、質體與質粒
質體:植物細胞質中的一類細胞器,具雙層膜,依其所含色素不同,可分為白色體(不含色素)、葉綠體和有色體。
質粒: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細胞染色體外能自我復制的很小環狀DNA分子,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其能「友好」地借居在宿主細胞中,一般來說,它的存在與否對宿主細胞生存沒有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復制只能在宿主細胞中完成。
四十九、雜交、自交、測交與回交
雜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體相互交配或結合而產生雜種的過程。
自交:雌雄同體的生物同一個體上的雌雄交配。一般用於植物方面,包括自花授粉和雌雄異花的同株授粉。遺傳學上把基因型相同的兩個個體相交也稱為自交。
測交:遺傳學研究中,讓雜種子一代與隱性類型交配,用來測定雜種子一代基因型的方法。
回交:兩個具有不同基因型的個體雜交,所得的子一代繼續與親本相交配的一種雜交方法。
五十、單倍體與多倍體
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其體細胞中可能含有一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體細胞含有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
Ⅳ 高中生物必考327個知識點有哪些
具體如下:
1.應激性、細胞、自由水、結合水、肽鍵、多肽、真核細胞、原核細胞、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細胞的分化、細胞的癌變、細胞的衰老、致癌因子、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無絲分裂。
2.酶、ATP、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鍵、滲透作用、原生質、原生質層、質壁分離、質壁分離復原、選擇性吸收、光反應、暗反應、光合作用效率、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內環境、穩態、脫氨基作用、氨基轉換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3.向性運動、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激素調節、頂端優勢、反饋調節、協同作用、拮抗作用、反射、反射弧、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突觸、高級神經中樞、先天性行為、後天性行為。
4.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營養生殖、雙受精、受精作用、減數分裂、性原細胞、初級性母細胞、次級性母細胞、染色體、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染色體組、性染色體、常染色體、個體發育、胚的發育、胚乳的發育、頂細胞、基細胞、胚胎發育、胚後發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動物極、植物極。
5.DNA、RNA、鹼基互補配對、半保留復制、基因、轉錄、翻譯、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相對形狀、基因型、表現型、等位基因、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正交、反交、伴性遺傳、交叉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雜交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花葯離體培養、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優生學。
6.自然選擇學說、基因庫、基因頻率、隔離、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7.生物圈、生態學、生態因素、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種群、種群密度、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生物群落、生態系統(森林、海洋、草原、農業、濕地、城市)、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穩定性、生物多樣性、生物圈的穩態、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生態農業。
8.人體的穩態、人體的平衡及調節、糖尿病、營養物質、營養、特異性免疫、免疫系統、抗原、抗體、抗原決定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9.生物固氮、共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
10.細胞核遺傳、細胞質遺傳、母系遺傳、編碼區、非編碼區、RNA聚合酶結合位點、外顯子、內含子、人類基因組計劃、基因工程、質粒。
Ⅵ 高中生物知識點有哪些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6)高中生物有多少個知識點擴展閱讀:
組成生物體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及其重要作用:
1、大量元素:含量占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C(最基本)CHON(基本元素)CHONPSKCaMg]
2、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但需要量很少的元素(Mo、Cu、B、Zn、Fe、Mn(牧童碰新鐵門))植物缺少(元素)時花葯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花而不實)
3、統一性:構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是生物所特有的。
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元素在生物體體內和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Ⅶ 高中生物知識點有那些呢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 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第一章 生命的物質基礎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第二章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系。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持久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進程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 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33.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並且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34.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能量的直接來源。
35.光合作用是指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出氧的過程。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
36.滲透作用的產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具有一層半透膜,二是這層半透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
37.植物根的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38.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39.高等多細胞動物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40.正常機體在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下,通過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穩態。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1.對生物體來說,呼吸作用的生理意義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為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二是為體內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第四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
42.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43.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來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44.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子果實。
45.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不是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由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
46.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47.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48.神經系統調節動物體各種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
49.神經元受到刺激後能夠產生興奮並傳導興奮;興奮在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是通過突觸來傳遞的,神經元之間興奮的傳遞只能是單方向的。
50.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51.動物建立後天性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
52.判斷和推理是動物後天性行為發展的最高級形式,是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也是通過學習獲得的。
53.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於主導的地位。
54.動物行為是在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運動器官共同協調下形成的。
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55.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56.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57.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8.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5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60.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61. 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2.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63. 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64. 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胚吸收,營養物質貯存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
65. 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著生殖生長的開始。
66.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可以分為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兩個階段。胚胎發育是指受精卵發育成為幼體。胚後發育是指幼體從卵膜孵化出來或從母體內生出來以後,發育成為性成熟的個體。
第六章 遺傳和變異
67.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
68.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遺傳物質除DNA以外還有RNA。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69.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70.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
71.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
72.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3.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74.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75.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76.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
77.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78.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79.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80.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
81.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82.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的實質是: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常常連在一起進入配子;在減數分裂形成四分體時,位於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有時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發生交換,因而產生了基因的重組。
83.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84.可遺傳的變異有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85.基因突變在生物進化中具有重要意義。它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86.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七章 生物的進化
87.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88.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第八章 生物與環境
89.光對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90.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種生態因素的影響,這些生態因素共同構成了生物的生存環境。生物只有適應環境才能生存。
91.保護色、警戒色和擬態等,都是生物在進化過程中,通過長期的自然選擇而逐漸形成的適應性特徵。
92.適應的相對性是遺傳物質的穩定性與環境條件的變化相互作用的結果。
93.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94.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徵、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95.在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各種類型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類型的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整體。
96.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流動的。
97.對一個生態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系。
高中生物復習歸納
一、常現生物:
1.細菌:原核類:具細胞結構,但細胞內無核膜和核仁的分化,也無復雜的細胞器,包括:細菌(桿狀、球狀、螺旋狀)、放線菌、藍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
①細菌:三冊書中所涉及的所有細菌的種類:
乳酸菌、硝化細菌(代謝類型);
肺炎雙球菌S型、R型(遺傳的物質基礎);
結核桿菌和麻風桿菌(胞內寄生菌);
根瘤菌、圓褐固氮菌(固氮菌);
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為基因工程提供運載體,也可作為基因工程的受體細胞);
蘇雲金芽孢桿菌(為抗蟲棉提供抗蟲基因);
假單孢桿菌(分解石油的超級細菌);
甲基營養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微生物的代謝);
鏈球菌(一般厭氧型);
產甲烷桿菌(嚴格厭氧型)等
②放線菌:是主要的抗生素產生菌。它們產生鏈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四環素、環絲氨酸、多氧黴素、環已醯胺、氯黴素和磷黴素等種類繁多的抗生素(85%)。繁殖方式為分生孢子繁殖。
③衣原體:砂眼衣原體。
2.病毒:病毒類:無細胞結構,主要由蛋白質和核酸組成,包括病毒和亞病毒(類病毒、擬病毒、朊病毒)① 動物病毒:RNA類(脊髓灰質炎病毒、狂犬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口蹄疫病毒、腦膜炎病毒、SARS病毒)
DNA類(痘病毒、腺病毒、皰疹病毒、虹彩病毒、乙肝病毒)
②植物病毒:RNA類(煙草花葉病毒、馬鈴薯X病毒、黃瓜花葉病毒、大麥黃化病毒等)
③微生物病毒:噬菌體。
3.真核類:具有復雜的細胞器和成形的細胞核,包括:酵母菌、黴菌(絲狀真菌)、蕈菌(大型真菌)等真菌及單細胞藻類、原生動物(大草履蟲、小草履蟲、變形蟲、間日瘧原蟲等)等真核微生物。
① 黴菌:可用於發酵上工業,廣泛的用於生產酒精、檸檬酸、甘油、酶制劑(如蛋白酶、澱粉酶、纖維素酶等)、固醇、維生素等。在農業上可用於飼料發酵、生產植物生長素(如赤酶黴素)、殺蟲農葯(如白僵菌劑)、除草劑等。危害如可使食物霉變、產生毒素(如黃麴黴毒素具致癌作用、鐮孢菌毒素可能與克山病有關)。常見黴菌主要有毛霉、根霉、麴黴、青黴、赤黴菌、白僵菌、脈胞菌、木霉等。
4.微生物代謝類型:
① 光能自養:光合細菌、藍細菌(水作為氫供體)紫硫細菌、綠硫細菌(H2S作為氫供體,嚴格厭氧)2H2S+CO2 [CH2O]+H2O+2S
② 光能異養:以光為能源,以有機物(甲酸、乙酸、丁酸、甲醇、異丙醇、丙酮酸、和乳酸)為碳源與氫供體營光合生長。陽光細菌利用丙酮酸與乳酸用為唯一碳源光合生長。
③ 化能自養:硫細菌、鐵細菌、氫細菌、硝化細菌、產甲烷菌(厭氧化能自養細菌)CO2+4H2 CH4+2H2O
④ 化能異養:寄生、腐生細菌。
⑤ 好氧細菌:硝化細菌、谷氨酸棒狀桿菌、黃色短桿菌等
⑥ 厭氧細菌:乳酸菌、破傷風桿菌等
⑦ 中間類型:紅螺菌(光能自養、化能異養、厭氧[兼性光能營養型])、氫單胞菌(化能自養、化能異養[兼性自養])、酵母菌(需氧、厭氧[兼性厭氧型])
⑧ 固氮細菌:共生固氮微生物(根瘤菌等)、自生固氮微生物(圓褐固氮菌)
5.植物:C3和C4植物、陽生和陰生植物、豌豆、薺菜、玉米、水稻(2×12)、洋蔥(2×8)、香蕉(3n)、普通小麥(六倍體)、八倍體小黑麥、無籽西瓜(3n)、無籽番茄、抗蟲棉、豆科植物等。
6.動物:人(2×23)、果蠅(2×4)、馬(2×32)、驢(2×31)、騾子(63)等。
二、常用物質和試劑:
1.常用物質:
ATP、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G(聚乙二醇)、滅活的病毒、NADPH(還原型輔酶Ⅱ)、過敏原、植物激素、生長素、生長素類似物、動物激素、丙酮酸、少數特殊狀態的葉綠素a分子、質粒、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等。
2.常用試劑:
斐林試劑、蘇丹Ⅲ、蘇丹Ⅳ、雙縮脲試劑、二苯胺、50%的酒精溶液、15%的鹽酸、95%的酒精溶液、龍膽紫溶液、醋酸洋紅、20%的肝臟、3%的過氧化氫、3.5%的氯化鐵、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3%的蔗糖溶液、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5%的鹽酸、5%的氫氧化鈉、碘液、丙酮、層析液、二氧化硅、碳酸鈣、0.3g/mL的蔗糖溶液、硝酸鉀溶液、0.1g/mL的檸檬酸鈉溶液、2mol/L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95%的冷酒精溶液、75%的酒精溶液、胰蛋白酶、秋水仙素、氯化鈣等。
三、重要的名詞、觀點、結論
(一)重要的名詞:
1.應激性、細胞、自由水、結合水、肽鍵、多肽、真核細胞、原核細胞、自由擴散、協助擴散、主動運輸、細胞的分化、細胞的癌變、細胞的衰老、致癌因子、有絲分裂、細胞周期、無絲分裂
2.酶、ATP、高能磷酸化合物、高能磷酸鍵、滲透作用、原生質、原生質層、質壁分離、質壁分離復原、選擇性吸收、光反應、暗反應、光合作用效率、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內環境、穩態、脫氨基作用、氨基轉換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3.向性運動、神經調節、體液調節、激素調節、頂端優勢、反饋調節、協同作用、拮抗作用、反射、反射弧、非條件反射、條件反射、突觸、高級神經中樞、先天性行為、後天性行為
4.有性生殖、無性生殖、營養生殖、雙受精、受精作用、減數分裂、性原細胞、初級性母細胞、次級性母細胞、染色體、染色單體、同源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染色體組、性染色體、常染色體、個體發育、胚的發育、胚乳的發育、頂細胞、基細胞、胚胎發育、胚後發育、卵裂、囊胚期、原腸胚、動物極、植物極
5.DNA、RNA、鹼基互補配對、半保留復制、基因、轉錄、翻譯、顯性性狀、隱性性狀、相對形狀、基因型、表現型、等位基因、基因的分離定律、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正交、反交、伴性遺傳、交*遺傳、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雜交育種、人工誘變育種、單倍體育種、多倍體育種、花葯離體培養、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異常遺傳病、優生學
6.自然選擇學說、基因庫、基因頻率、隔離、地理隔離、生殖隔離
7.生物圈、生態學、生態因素、互利共生、寄生、競爭、捕食、種群、種群密度、種群數量增長曲線、生物群落、生態系統(森林、海洋、草原、農業、濕地、城市)、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物質循環、能量流動、生態系統穩定性、生物多樣性、生物圈的穩態、碳循環、氮循環、硫循環、生態農業
8.人體的穩態、人體的平衡及調節、糖尿病、營養物質、營養、特異性免疫、免疫系統、抗原、抗體、抗原決定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9.生物固氮、共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
10.細胞核遺傳、細胞質遺傳、母系遺傳、編碼區、非編碼區、RNA聚合酶結合位點、外顯子、內含子、人類基因組計劃、基因工程、質粒
11.生物膜、細胞的生物膜系統、細胞工程、植物組織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細胞的全能性、愈傷組織、脫分化、再分化、動物細胞培養液、原代培養、傳代培養、細胞株、細胞系、單克隆抗體
12.微生物、菌落、衣殼、核衣殼、囊膜、刺突、碳源、氮源、生長因子、選擇培養基、鑒別培養基、初級代謝產物、次級代謝產物、組成酶、誘導酶、微生物的生長曲線、接種、發酵罐、發酵工程、單細胞蛋白
(二)重要的觀點、結論: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2.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
本質的區別。
3.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生物的遺傳特
性,使生物物種保持相對穩定。生物的變異特性,使生物物種能夠產生新的性狀,以致形
成新的物種,向前進化發展。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5.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 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6.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葡萄糖是細胞的重要能源物質。澱粉和糖元是植物、動物細胞內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一切生命活動的體現者。 脂肪是生物體的儲能物質。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
7.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只有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8.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9.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 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葉綠體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場所。核糖體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10.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系、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 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11.原核細胞最主要的特點是沒有由核膜包圍的典型的細胞核。
12.細胞以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13.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14.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15.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專一性,需要適宜的溫度和pH值等條件。
16.ATP是新陳代謝所需要能量的直接來源。
17.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一部分氨基酸和脂肪也是光合作用的直接產物。所以確切 地說,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有機物和氧。 光能在葉綠體中的轉換,包括三個步驟:光能轉換成電能;電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活躍的化學能轉換成穩定的化學能。
18.植物成熟區表皮細胞吸收礦質元素和滲透吸水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
19.C4植物的葉片中,圍繞著維管束的是呈「花環型」的兩圈細胞:裡面的一圈是維管束鞘細胞,外面的一圈是一部分葉肉細胞。
20.高等的多細胞動物,它們的體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21.糖類、脂類和蛋白質之間是可以轉化的,並且是有條件的、互相制約著的。
22.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基本形式包括神 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其中神經調節的作用處於主導地位。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
23.向光性實驗發現: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彎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少,生長得慢;背光的一側生長素分布的多,生長得快。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往往具有兩重性。這與生長素的濃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種類等有關。一般說,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在沒有受粉的番茄(黃瓜、辣椒等)雌蕊柱頭上塗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可獲得無籽果實。
24.垂體除了分泌生長激素促進動物體的生長外,還能分泌促激素調節、管理其他內分泌腺的分泌活動。下丘腦是機體調節內分泌活動的樞紐。 通過反饋調節作用,血液中的激素經常維持在正常的相對穩定的水平。相關激素間具有協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25.(多細胞)動物神經活動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結構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26.神經沖動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雙向的。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方向的,只能從一個神 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傳遞。
27.有性生殖產生的後代具雙親的遺傳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變異性,因此對生物的 生存和進化具重要意義。 營養生殖能使後代保持親本的性狀。
28.減數分裂的結果是,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精(卵)原細胞減少了一半。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條染色體移向哪極是隨機的,不同源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29.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一種基因型)。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子(兩種基因型)。
30.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31.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個體發育的起點是受精卵。
32.很多雙子葉植物成熟種子中無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薺菜等),是因為在胚和胚乳發育的過程中胚乳被子葉吸收了,營養貯藏在子葉里,供以後種子萌發時所需。單子葉植物一般有胚乳(如水稻、小麥、玉米等)。 植物花芽的形成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