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有哪些生物學家
鄒承魯
鄒承魯
(1923~ )
中國生物化學家。江蘇省無錫市人。生於 1923年5月17日。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46年考取庚款留英。在劍橋大學D.基林教授指導下攻讀生物化學。1951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先後在中國科學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酶室主任、生物物理所副所長等職。1981~1982年以訪問教授身份去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講學一年。1986年被美國國立健康研究所聘為福格蒂(Fogarty)研究員。他留英期間最早觀察到分離的與內源的細胞色素 c作用效率明顯不同。發現腎上腺髓質中有細胞色素氧化酶。50年代和王應睞教授合作,首先提純了具有重組呼吸鏈活性的琥珀酸脫氫酶。同時對呼吸鏈中的細胞色素c、細胞色素b、細胞色素氧化酶和還原酶等進行了一系列研究。1958年他在人工合成胰島素課題中,承擔並成功地解決了胰島素硫—硫鍵的拆開和重新形成有活性胰島素的問題,並把重組胰島素的活力提高到50%以上。1962年他廣泛地研究了水解酶、轉移酶和氧化還原酶,並著重研究了酶的化學修飾和不可逆抑制動力學。他提出的計算蛋白質必需基因的方法,已為國內、外所接受。他將不可逆抑制動力學的方法和理論,應用於酶的構象和活性關系以及葯理和毒理學研究。80年代以來又發現羧甲基化的甘油醛 3-磷酸脫氫酶和輔酶I經光照後形成熒光新物質,細胞色素b還原有三相過程等。他40年來共發表論文約 100篇,其中琥珀酸脫氫酶的研究獲生物化學研究所一等獎和中國科學院獎金;他對蛋白質的化學修飾與其生物活性的關系的研究獲得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工作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現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民主德國科學院國外院士。鄒承魯為全國政協委員、美國生化學會榮譽會員、荷蘭出版的國際性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雜志編委。
❷ 生物學家有哪些
童第周 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優秀的教育家,生前曾擔任過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袁隆平
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楊煥明
基因組學家。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1978年畢業於原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1982年於原南京鐵道醫學院(現東南大學)獲碩士學位,1988年獲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所長。
許大全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許大全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光合生理生化 1986年因「大豆增產綜合技術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9年因「小麥光合午休成因及緩解措施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1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65年畢業於沈陽農學院植物生理生化專業
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學位
陳仲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陳仲新副研究員 GIS及遙感農業應用、信息農業和數字農業、農業生態
1991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94年和1998年在中科院植物所獲得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4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參加工作
1999年3月至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工作
彭少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彭少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恢復生態學和全球變化生態學
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和國務院學位辦、國家教委聯合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和獎章 1993年入選「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獎
1999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第三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中共廣東省委授予「第一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員」榮譽稱號、廣東省職業道德建設百佳個人、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廣東省突出貢獻專家、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中科院「雙文明」建設十大標兵
1989年獲得中山大學植物學博士學位曾留學美、德、英、澳等國
吳旻
李家洋
張亞平
❸ 中科院士有多少人,分幾類
八個類別。據2021年11月中國科學院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833人。
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57人,化學部13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155人,地學部138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00人,技術科學部150人;外籍院士108人;已故院士601人,已故外籍院士25人。
評選情況:
1955年,第一批學部委員為233人。其中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61人;科學技術方面委員172人,兩年後增聘18人,達到了190人。
1979年至198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共新增283名學部委員,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了400名。
1990年至1991年進行的增選學部委員工作,投票選舉出210位新學部委員,其中數理學部38人,化學部35人,生物學部34人,地學部35人,技術科學部68人。學部委員總人數達到528人。
1993年,增選學部委員59人,其中數學物理學部10人,化學部10人,生物學部11人,地學部10人,技術科學部18人。
❹ 中國著名生物學家及聯系方式
許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2月入黨,研究生學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中文名: 許智宏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無錫
出生日期: 1942年10月
職業: 大學校長 、院士
1965年09月--1970年0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研究實習員 1965年09月--1966年02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習 許智宏
外語 1966年02月--1969年09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1968年08月--1970年02月,天津4701部隊軍墾農場勞動鍛煉 1970年02月--1973年03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激素室課題組長 1973年03月--1983年12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細胞生理室課題組長、室領導小組成員 1979年08月--1980年09月,英國約翰.依奈斯研究所訪問學者 1980年09月--1981年10月,英國諾丁漢大學植物系訪問學者 1983年12月--1988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 1988年11月--1991年02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兼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1988年-1996年) 1989年00月--1992年00月,國立新加坡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訪問教授(每年3個月) 1991年02月--1994年10月,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92年10月--2003年02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1999年11月--2008年11月,北京大學校長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2008年3月任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委員 199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7年10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編輯本段學術兼職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許智宏 院士
北京大學校友會會長 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 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 中國生物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主任 國際植物組織培養和生物技術協會主席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編輯本段研究領域
長期從事植物發育生物學、植物細胞培養及其遺傳操作、植物生物工程的研究。在植物發育、組織和細胞培養以及生物工程領域,已發表論文、綜述、專著共200多篇(冊)。
編輯本段主要著作
1988年,《經濟植物組織培養》, 羅士韋、許智宏 許智宏
主編,科學出版社 1996年,《植物基因工程》,田波、許智宏、葉寅主編,山東科技出版社 1997年,《植物原生質體培養及遺傳轉化》,許智宏、衛志明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8年,《植物發育的分子機理》,許智宏、劉春明主編,科學出版社 1998年,《植物生物技術》,許智宏主編,上海科技出版社
編輯本段獎勵榮譽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88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 許智宏
青年專家 1991年被評為全國做出突出貢獻的留學回國人員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 英國De Montfort大學和諾丁漢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香港城市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日本早稻田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❺ 我國生物科學家有哪些急急急
許大全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許大全博士生導師(研究員)光合生理生化 1986年因「大豆增產綜合技術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9年因「小麥光合午休成因及緩解措施研究」獲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1年獲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 1965年畢業於沈陽農學院植物生理生化專業 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碩士學位
陳仲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陳仲新副研究員 GIS及遙感農業應用、信息農業和數字農業、農業生態 1991年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畢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 1994年和1998年在中科院植物所獲得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 1994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參加工作 1999年3月至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工作
彭少麟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彭少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恢復生態學和全球變化生態學 1991年先後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和國務院學位辦、國家教委聯合授予的「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和獎章 1993年入選「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1998年獲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生導師獎 1999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第三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提名獎」、中共廣東省委授予「第一線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廣東省職業道德建設百佳個人、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廣東省突出貢獻專家、獲中國科學院「青年科學家獎」、中科院「雙文明」建設十大標兵 1989年獲得中山大學植物學博士學位曾留學美、德、英、澳等國
吳旻
李家洋
張亞平
❻ 陳君石院士支持推廣轉基因,他在生物學界處於什麼地位
著名的陳君石院士是一貫支持轉基因的。他是這樣評述轉基因的:
“只要政府批準的轉基因產品就是安全的。國際上的權威機構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北美、歐洲的權威學術都認為,經過嚴格評價程序,獲得政府批准上市的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我們的消化系統是不會區分轉基因食品和非轉基因食品的,來了就消化吸收,不管是豬的基因、雞的基因還是轉基因的基因,都是一律消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陳君石院士的學術地位,但是如果你是攻讀生物學的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你就會對陳君石院士的大名如雷貫耳。學習物理學的大學生,沒有不知道愛因斯坦和楊振寧的,而學習生物學的,不可能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陳君石。當然,陳君石在學術界的地位當然比不上愛因斯坦這種“老祖”“通天教主”級別,但也相當顯赫,他在生物學界的重要性,幾乎等同於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在物理學界的地位。據《北京科技報》記者洪廣玉介紹,陳君石在國內是生物學家的NO1,在國際上也是泰山北斗一級的大學者。據《知識分子》主編饒毅在一篇文章的按語裡面介紹,陳君石院士是他的偶像。而饒毅是海歸科學家的典型,是生物學學子的男神。被男神崇拜的偶像,這就是陳君石。而新華社三農首席記者董峻,也認為在國內生物學界,陳君石的影響力幾乎無人可出其右。
我們要知道事實:陳君石是科學家,還不是一般的科學家,他是一位中科院院士。
陳君石的這個院士,不是一般的院士,他相當於院士的祖師爺級別,是科學宗師。陳君石開創了一個學科——中國的食品毒理學,就是陳君石創建的。而食品毒理學,是食品安全的基礎。陳君石在食品安全領域,是絕對的權威。他桃李滿天下,培養出好多院士弟子,而他的弟子又培養出院士弟子。說陳君石是院士界的祖師爺級別,名至實歸。
(鍾南山院士也是61個院士支持轉基因推廣的院士之一)
如果你不信這61個院士,那麼,迄今為止有國際上諾貝爾獎151個得主署名支持轉基因,而這些科學家絕大多數都是生物理科領域,這151個諾貝爾獎得主,他們都被收買了?
如果你不信這61個院士,那麼,在國際帝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一共有超過1100篇頂級論文支持轉基因,假設每篇論文兩個作者,就是2200個作者。要知道,能在《自然》《科學》這類期刊發表論文的學者,基本上相當於院士這個級別。這2200個在全球都相當於院士級別的科學家,都被收買了?
如果你不信這151個諾貝爾獎得主,那麼在公元1971年以來,在SCI上一共有超過100000篇頂級科學實驗論文支持轉基因安全的結論,這些論文作者,他們都被收買了?做這類科學實驗,不可能一個作者,通常是好幾個,乃至十幾個。假設每篇論文平均有5個作者,100000篇論文就是50萬個作者。請注意,這些作者研究轉基因,不是最近十年八年開始,而是自50年前開始。歷經50年之久,世界各地有至少50萬個有份量的科學家,他們做科學實驗,證明轉基因的安全性。這50個科學家,他們都被收買了?
如果你對這50萬科學家還有所質疑的話,那麼,支持轉基因的權威機構有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歐洲食品安全局、國際毒理學學會、國際生物學學會、FDA等30多個權威機構,外加全球多個國家科學院。這些機構組織都對轉基因有認證安全的科學報告。這些機構組織,他們的會員遍布全球100多個國家,成員超過幾百萬人。這幾百萬科學家,他們都被收買了?
再說,科學界支持轉基因的行為,不是十年八年,而是50年。時間越久,參加人數越多,則意味著出現一個大問題,即風險呈現幾何形增長。很簡單,一個不能公開的事情,可以最多幾年不暴露,但是涉及到幾百萬科學家,這么多人聯合起來保密,而且時間跨度為50年之久,幾乎不可能。我們假設有這個極端情況,即幾百萬科學家都收了錢,他們聯合起來欺騙了全世界整整半個世紀,這是區區可以做到的嗎?怎麼也得100倍吧?那就是40多萬億美金。
有40多萬億美金,還搞什麼搞,直接去月球上建國得了。
我們再思考一下,假設“利益集團”真有這通天的大能耐,它就喜歡沒事灑錢玩兒,目的就是堵科學家的嘴,那麼,它是不是傻啊?花錢收買幾百萬科學家,還要收買50年之久,還要天天被人罵的狗血噴頭,它為什麼不直接動用其“巨大的能量”讓那些著名的反對人士“量子蒸發”?明明很少代價就能做到的事情,憑什麼要花幾十萬億美金還要吃力不討好?
我們看見的事實是,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這些每天在公開場合叫的很歡的反轉基因人士,他們一個一個都活蹦亂跳,開有機農場的,出書大罵的,賣300元一隻雞大腿的……他們不是都有滋有味的?
至少有40多萬億美金“封口費”的“利益集團”要對付他們,甚至把他們發配到月球挖礦都是輕而易舉,怎麼他們這些反對者各個活得瀟灑呢?
這里,我要為科學家們說一點話,甭管你愛不愛聽,那就是我的肺腑之言:
雖然科學界也有極少數害群之馬,但並不能由此否認整個群體。我們不能因為發現數學張老師闖紅燈,就認為全世界的老師都是壞人。就我親身之接觸,絕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都是可敬的,也是無私的敦厚人士。可以這樣說:
科學家群體的智慧、邏輯、判斷、知識、經驗、道德、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皆在普通人之上,更遠遠在這些居心叵測的自媒體之上。普通民眾想到的可能性,科學家早就想到,而且思慮的更深遠。普通民眾的擔心,科學家會更加擔心,而且提前很多年就開始擔心。科學家不僅是擔心,而且早就開始了實踐檢驗。為什麼主流科學界幾十年來都沒有否認過轉基因呢?
❼ 生物學最出名的教授是誰
做院士最早的:王曉東,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化教授, 畢業於 北京師范大學。 最年輕的教授:施一公,1967年生,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普林斯頓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 , 畢業於清華大學。 做教授最早的:羅明,阿喇巴馬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 畢業於武漢大學。 做了帶名字的講座大學教授的: 劉陽, 俄亥爾大學免疫學教授。 王曉東, 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生化教授。
❽ 分子生物學領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有哪些
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E.B.Wilson)闡明生命現象的規律,必須建立在闡明生物大分子結構的基礎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承魯我確信哪怕一個最簡單的細胞,也比迄今為止設計出的任何智能電腦更精巧!--引自翟中和院士等主編的《細胞生物學》膜的研究是當前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重要課題之一。--引自汪x仁院士等主編的《細胞生物學》
❾ 中國海洋生物學科學家有哪幾位
曾呈奎,男,1909年6月18日出生於福建廈門,博士研究生畢業,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會盟員。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生前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名譽所長。他對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底棲海藻調查和分類區系研究,發現了上百個新種,2個新屬,1個新科和1門藻類(原綠藻門)的新紀錄。他在海藻分類區系領域的研究奠定了中國海藻分類學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他親自參加並領導了我國海帶栽培生物學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海帶人工栽培方面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海帶夏苗低溫培育法、陶罐施肥法,海帶施肥增產研究和海帶南移養殖試驗。他在研究溫度對海帶孢子體生長發育影響的基礎上,組織所內外合作,在浙江枸杞島勝利完成了海帶南移養殖試驗,使冷溫帶的海帶在暖溫帶和亞熱帶海域的人工栽培養殖成為現實,並實現了海帶切梢增產,合理密植,遺傳育種,外海栽培。他取得的這些重大研究成果,使中國的海帶栽培業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帶栽培業和最大的海帶生產國。這是人類改造海洋,實現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的重大突破,為我國開發魚、蝦、貝類的大規模人工養殖奠定了基礎。54年前,紫菜的生活史一直是一個謎,無法進行人工采苗和養殖。曾呈奎和他的合作者完成了紫菜生活史的研究,證明了紫菜孢子的來源,解決了紫菜栽培中的關鍵問題, 使紫菜的大量人工栽培成為現實,南北方兩種紫菜的絲狀體培養、全人工采苗和養殖技術也迅速取得成功。海帶、紫菜等大型海藻人工栽培取得的成功,直接推動了我國海水養殖第一次「浪潮」的興起。曾呈奎院士十分重視海藻資源的開發和利用。1954-1956年,他先後開展了瓊膠、褐藻肢的提取加工方法的研究,組織並與合作者完成了從馬尾藻中提取褐藻膠的研究,用褐藻膠代替麵粉漿紗,在青島市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生產褐藻膠的車間,並拓展為利用海帶生產褐藻膠、甘露醇和碘,並將這些產品用於葯品、食品和飼料生產,開辟了我國化學工業的新領域。中國海藻化學工業的建立,使我國成為國際上僅次於美國的褐藻膠生產大國。
❿ 生物學家可以做什麼
研究生物的形成和進化過程。做調查、實驗、解剖以研究等一系列工作。
簡而言之,以生命為研究對象的成功人群就可以稱之為生物學家。
生物學可以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所以生物學家又可以細為動物學家,植物學家,微生物學家等。根據研究生命活動的內容,又分為生態學家、生理學家、遺傳學家、細胞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家等。
童第周,男,浙江鄞縣人,生物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學研究的傑出領導者,開創了中國「克隆」技術之先河,被譽為「中國克隆之父」。
鄒承魯,男,祖籍江蘇無錫,出生於山東青島,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1951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1992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作為近代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鄒承魯在生物化學領域作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開創性工作。他在國際上最早嘗試用蛋白水解酶部分水解的方法研究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發現了細胞色素C1與線粒體結合前後性質發生很大的變化,證明細胞色素B與琥珀酸脫氫酶不是同一個物質。鄒承魯建立了蛋白質必需基團的化學修飾和活性喪失的定量關系公式和作圖法,被稱為鄒氏公式和鄒氏作圖法。他的學術成果曾經多次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二、三等獎。
裴文中,字明華,河北豐南人,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192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7年獲法國巴黎大學博士學位,1929年起主持並參與周口店的發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個頭蓋骨的發現者。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主持山頂洞人遺址發掘,獲得大量極有價值的山頂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遺物。1949年後,積極開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時代的綜合研究,為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