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豕、豚、彘有什麼區別
三者都為豬的意思,豬:豬類的統稱。
豕(shǐ);長嘴豬。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豬形,長吻,大腹,四蹄,有尾。屬於豬的統稱。
豚(tún);小豬
彘(zhì);大豬。
豬又稱「犭屯(tún)」,在古時豬也稱豚 ,又稱彘、豨,別稱剛鬣。本指小豬,亦作豬解。經常用來代表財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豬,《方言》說:「(豬)關東西或謂之彘」,「南楚謂之豨」。
豬是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家畜,古雜食類哺乳動物。分為家豬和野豬。現在一般認為豬是豬科的簡稱。豬依據品種的不同,體貌特徵也各不相同。但通常以耳大,頭長,鼻直,腰背窄為主要形體特徵。毛發較粗硬,根據品種不同,分為白色、粉色、黑色、棕色及花色。
家豬是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所形成的亞種,獠牙較野豬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一般來說,家豬是指人類蓄養多供食用的豬種。
⑵ 三字經中「馬牛羊,雞犬豕」的豕是什麼動物
豕:豬。
讀音:shǐ
筆劃:
引證:豕,彘也。——《說文》
翻譯:豕,就是彘(古稱豬為彘)。
引用:先秦·佚名《小雅·漸漸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皇他矣。
翻譯:白蹄子的大小豬,成群涉水踏波過。月亮靠近天畢星,大雨滂沱匯成河。將帥士兵去東征,其他事情無暇做。
組詞:豕食 、豕首、 豕牢 、蛇豕、 封豕、 豕亥、 亥豕 、豕訛 、豕韋 、豕虱、豕豪、 豕視、 人豕 、豕豞。
1、豕首[shǐ shǒu] 豬頭。
2、豕牢[shǐ láo] 廁所。
3、蛇豕[shé shǐ] 長蛇封豕。比喻貪殘害人者。
4、封豕[fēng shǐ] 大豬。
5、豕虱[shǐ shī] 同「豕蝨」。寄生在豬身上的虱子。
6、豕豪[shǐ háo] 豪豬有刺如箭。比喻傷人的暗箭,如流言蜚語。
7、人豕[rén shǐ] 即人彘。
8、豕豞[shǐ hòu] 豬叫聲。
⑶ 「彘」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彘」的讀音是zhì。彘本指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
象形字「彘」本義指野豬,下方的「矢」字和兩邊的符號表示箭射入了野豬。
相關記載:
1、彘,豬也。――《小爾雅》
譯文:彘,就是豬。
2、《山海經.南次二經》:浮玉之山,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
譯文:浮玉之山,有猛獸,它的外形像老虎,而尾巴像牛,聲音像狗叫,別人把它叫做豬,會吃人。
(3)彘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彘的人名及其衍生詞:
1、人名。漢武帝原名劉彘,為漢武帝劉徹乳名,七歲時他的父親漢景帝把他的名字改為「劉徹」。
2、彘牢,即豬圈。
3、彘肩,即肘子。
5、人彘,一種酷刑。
漢初呂後殘殺了戚夫人之後,喚其「人彘」。人彘是指把人變成豬的一種酷刑。就是把四肢剁掉,割去鼻子,挖出眼睛,用銅注入耳朵,使其失聰,用暗葯灌進喉嚨割去舌頭,破壞聲帶,使其不能言語,然後扔到廁所里。(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飲喑葯,使居廁中,命曰「人彘」,事見《史記·呂太後本紀》。)人彘,即諷刺豬狗不如。
⑷ 《寡人之於國也》中的雞豚狗彘之畜,彘是指豬,那豚是指什麼
豚也是指豬。
基本字義:
1、〔~鼠〕哺乳動物,亦稱「荷蘭豬」、「天竺鼠」。
2、小豬,亦泛指豬:~肩。~蹄。~兒(謙稱自己的兒子)。
組詞如下:
海豚、河豚、豚鼠、江豚、豚肉、孤豚、土豚、雞豚、豚子、炮豚、豚肩、豭豚、賁豚、豚犢、豚柵、豚尾、珠豚、蒸豚、豚脅、豚佩、豚肘、鱖豚、圈豚、奔豚、楊豚、豚拍、豚臑、豚醪、倭豚、豚蹄、
(4)彘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字形演變
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豚,小豕也。從彖省,象形。從又持肉,以給祠祀。凡豚之屬皆從豚。豚,篆文從肉豕。
白話版《說文解字》:豚,小豬。字形採用省略了「口」的「彖」作邊旁,象形。採用「又」作邊旁,像一手持肉,以便祭祀。所有與豚相關的字,都採用「豚」作邊旁。豚,篆文字形採用「肉、豕」會義。
組詞解釋:
1、海豚:哺乳動物。生活在海洋中。體長二米左右,呈紡錘形。鼻孔長在頭頂上,背部青黑色,有背鰭,腹部白色,前肢變為鰭。大腦溝回復雜,能學會許多復雜動作,並有較好的記憶力。
2、河豚:亦作「 河魨 」。魚名。體圓筒形,口小,牙癒合成牙板。背部黑綠色,腹部白色,鰭紫紅色。肉味鮮美,肝臟、生殖腺及血液有劇毒,經處理後可食用。我國沿海和某些內河有出產。
3、豚鼠:也叫天竺鼠。哺乳動物。體長約25厘米,無尾。體色白、黑、黃褐不一。穴居,夜間活動。食植物性食物。世界各地均有飼養,供醫學和生理學等實驗用。
4、江豚:通稱「江豬」。哺乳動物,形狀像魚,無背鰭,頭短,眼小,全身黑色。吃小魚和其他水生小動物。我國 長江 和 印度 大河中常可見到。
5、土豚:哺乳動物,頭部狹長,背部呈弓形,尾巴長,耳大而直立,嘴成管狀,舌細長,全身毛稀少,黑褐色。晝伏夜出,吃螞蟻等昆蟲。產於 非洲 。
⑸ 豕、豚、彘的區別是什麼
沒有區別,都是豬的意思。
豕(shǐ);長嘴豬。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豬形,長吻,大腹,四蹄,有尾。屬於豬的統稱。
豚(tún);小豬
彘(zhì);大豬。
豬又稱「犭屯(tún)」,在古時豬也稱豚,又稱彘、豨,別稱剛鬣。本指小豬,亦作豬解。經常用來代表財富和生育,代表女性。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豬,《方言》說:「(豬)關東西或謂之彘」,「南楚謂之豨」。
豕,念sh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豬形,長吻,大腹,四蹄,有尾。本義:豬。
同本義
釋名:豬、豚、豭(公豬)、彘(母豬)。又如:豕心(豕貪食,用以比喻貪婪無厭之心);豕仙(戰國時朔人獻給燕昭王大豕,此豕年歲已有一百二十年,故稱豕仙);豕牢(養豬的房舍);豕突(像野豬一樣奔跑亂竄);豕首(豬頭似的臉形)。
⑹ 豬、彘、豚、豕 四種有什麼區別
1、豬:豬類的統稱。豬原來指的是烹煮的豬肉,後來就變成對於豬這種動物的稱呼。
2、彘:大豬,野豬。和豕、豚相比,彘身上多出一支箭!這說明,彘是獵獲的。如果彘也是豬的話,那麼顯然,它是野豬。作為佐證,我們可以仔細觀察一下,和豚豕相比,彘的頭上也多出牙。
另外,這個字下面還有兩個「匕」,這是它曲起來的兩條腿。因為是中箭而死的豬,已經沒法站起來,所以只能蜷著腿趴在那兒了。因此我們就可以很明確地知道,彘最初就是指的野豬。
3、豚:小豬,說文解字》說:「豚,小豕也。」 《方言八》稱:「豬其子謂之豚。」 《孟子 • 梁惠王上》的「雞豚狗彘之畜」,多半也是按照大小來排列的。
4、豕:從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上來看,豕就是一隻耳大嘴長、身體滾圓、小短尾巴的豬。
(6)彘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彘的解析及其本意:
象形字「彘」本義指野豬,下方的「矢」字和兩邊的符號表示箭射入了野豬。彘本指大豬,後泛指一般的豬。
彘,即豬的意思。
如:彘狗不如。
彘,豕也。
後蹏廢謂之彘。
――《說文》彘,豬也。
――《小爾雅》食黍與彘。
――《禮記·月令》。
注:「水畜也。
」彘者,北方之牲也。
――《賈子胎教》竹山有獸焉,名曰毫彘。
――《西山經》。
注:「貆豬也。
吳楚呼鸞豬。
」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雞豚狗彘。
――《孟子·梁惠王上》賜之彘肩。
――《史記·項羽本紀》曾參(曾子,孔子的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
」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禮記》現如今在中國---陝西省的關中平原西部---寶雞(關中西府地區)依然將「豬」讀作「彘」。
這也許就是對古老語言的最好闡述。浙江溫州泰順一代的吳語方言莒江話亦把豬讀作
⑺ 豕指的是什麼動物
「豕」指的是豬。
豕,念sh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豬形,長吻,大腹,四蹄,有尾,本意指的是豬。起初表示豬的漢字是象形字「豕」;「豬」字則是後來造的形聲字,從豕者聲;漢字簡化將左邊表示豬的「豕」旁改變為「犬」,變為「豬」。
相關象形字:
象形字「彘」本義指野豬,下方的「矢」字和兩邊的符號表示箭射入了野豬。
「豚」字在「豕」左邊添加肉月旁,本義指專門為屠殺吃肉而蓄養的小豬,日語主要以此字稱呼家豬,日語中的「豬」專指野豬。
《爾雅·釋獸》記載有:「彘,豬也。其子曰豚。一歲曰豵。」,所以彘、豬、豚、豵都是指豬。
在漢語中,「豬」、「豬頭」、「豬頭炳」、「豬頭三」有時用來比喻、指稱一些想法或做法被認為較為愚蠢,或身形肥胖的人。
⑻ 「彘」是什麼意思
彘的意思:豬。
讀音:zhì
【例句】初中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章《曾子殺彘》,講的是一個孔子的高徒曾子教育兒子的故事。
部首:彑
筆畫:12
五筆:XGXX
(8)彘是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彘的組詞
1、彘首
【拼音】[ zhì shǒu ]
【解釋】亦稱「彘盧」。亦稱「彘顱」。草名。又名天名精。
2、野彘
【拼音】[ yě zhì ]
【解釋】即野豬。
3、賁彘
【拼音】[ bēn zhì ]
【解釋】即獖豕。閹割過的公豬。賁,通「獖」。
⑼ 三虱食彘中的「彘」指什麼動物
sān shī shí zhì
虱shī :
1、寄生在人、畜身上的一種小蟲,吸食血液,能傳染疾病
2、喻寄生作惡的人或有害的事物
彘zhì: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