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1年我國已痛失10位院士,這10位院士都有哪些傲人成就
2021年,是多災多難的一年。
這一年,疫情的影響還沒有消退,我國已經痛失了10位院士。
他們的逝世,這對我們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了失。
他們獻身科研,他們是國之脊樑,他們是民族支柱,他們嘔心瀝血,兢兢業業,一輩子為國為民,為家鄉,他們值得我們敬佩,值得我們用一生來銘記 。
讓我們一起緬懷悼念這些已逝的英雄 。
閔桂榮,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與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
程鎔時,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學專家,是我國物理學科的開拓者,對高分子溶液粘度問題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他提出的一點法計算特性粘數公式,闡明了多孔填料的成孔機理,給出了控制孔度的理論關系。
周毓麟,著名數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他一生勤勤懇懇工作,沒有門派之見,雖年屆高齡,但仍然關注我國核武器數值模擬,持續關注數學科學的發展。
周又元,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台研究員 。
彭士祿,中國工程院院士,核動力專家 。
陳善炯,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生化學家,分子遺傳學家 。
謝毓元,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葯物研究所研究員。
李京文,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經濟學家及管理學家。
B. 2021年共和國已痛失9位院士,他們分別是誰
是32位院士。
我從來沒有崇拜過什麼人,但是我卻對這些人比較敬畏,他們就是處於各個領域前沿陣地的院士們,他們用畢生的精力默默無聞地從事著科學研究,畢生為努力改變這個世界而奮斗,他們是真正的國家棟梁。2019年,共和國痛失32名院士,這是國家的巨大損失。
他們雖然離開了,但是他們的成就依然影響著這個世界,他們的研究成果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他們的貢獻永遠值得後人銘記!向這些傑出的院士致敬!
C. 當微生物學家 有哪些
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 原是化學家,曾在化學上做出過重要的貢獻,後來轉向微生物學研究領域,為微生物學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主要集中在下列三個方面: ① 徹底否定
了「自然發生」學說 。「自生說」是一個古老學說,認為一切生物是自然發生的。到了17世紀,雖然由於研究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生活循環,是「自生說」逐漸消弱,但是由於技術問題,如何證實微生物不是自然發生的仍是一個難題,這不僅是「自生說」的一個頑固陣地,同時也是人們正確認識微生物生命活動的一大屏障。巴斯德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許多試驗,其中著名的曲頸瓶試驗無可辯駁地證實,空氣內確實含有微生物,他們引起有機質的腐敗。巴斯德自製了一個具有細長而彎曲的頸的玻瓶,其中盛有有機物水浸液,經加熱滅菌後,瓶內可一直保持無菌狀態,有機物不發生腐敗,一旦將瓶頸打斷,瓶內浸液中才有了微生物,有機質發生腐敗。巴斯德的試驗徹底否定了「自生說」,並從此建立了病原學說,推動了微生物學的發展。
② 免疫學——預防接種 。Jenner雖然早在1798年發明了種痘法可預防天花,但卻不了解這個免疫過程的基本機制,因此,這個發現沒能獲得繼續發展。1877年,巴斯德研究了雞霍亂,發現將病原菌減毒可誘發免疫性,以預防雞霍亂病。其後它又研究了牛、羊炭疽病和狂犬病,並首次製成狂犬疫苗,證實其免疫學說,為人類防病、治病做出了重大貢獻。
③ 證實發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究竟發酵是一個由微生物引起的生物過程還是一個純粹的化學反應過程,曾是化學家和微生物學家激烈爭論的問題。巴斯德在否定「自生說」的基礎上,認為一切發酵作用都可能與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關。經不斷地努力,巴斯德終於分離到了許多引起發酵的微生物,並證實酒精發酵是由酵母菌引起的。還研究了氧氣對酵母菌的發育和酒精發酵的影響。此外,巴斯德還發現乳酸發酵、醋酸發酵和丁酸發酵都是不同細菌所引起的。為進一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奠定了基礎。
④ 其它貢獻 。一直沿用至今天的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時間加熱處理,殺死有害微生物的一種消毒法)和家蠶軟化病問題的解決也是巴斯德的重要貢獻,它不僅在實踐上解決了當時法國酒變質和家蠶軟化病的實際問題,而且也推動了微生物病原學說的發展,並深刻影響醫學的發展。
柯赫
柯赫是著名的細菌學家,由於他曾經是一名醫生,因此對病原細菌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①具體證實了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②發現了肺結核病的病原菌,這是當時死亡率極高的傳染性疾病,因此柯赫獲得了諾貝爾獎;③提出了證明某種微生物是否為某種疾病病原體的基本原則——柯赫原則:首先在患病肌體里存在著一種特定的病原菌,並可以從該肌體里分離得到純培養;然後用得到的純培養接種敏感動物,表現出特有的性狀;最後從被感染的敏感動物中又一次獲得與原病原菌相同的純培養。由於柯赫在病原菌研究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自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20年代成了發現病原菌的黃金時代,所發現的各種病原微生物不下百餘種,其中還包括植物病原菌。柯赫除了在病原菌方面的偉大成就外,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術方面的貢獻更是為微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技術包括:①用固體培養基分離純化微生物的技術,這是進行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前提,這項技術一直沿用至今;②配製培養基,也是當今微生物研究的基本技術之一。這兩項技術不僅是具有微生物研究特色的重要技術,而且也為當今動植物細胞的培養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 巴斯德和柯赫的傑出工作,使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形成,並出現以他們為代表而建立的各分支學科,例如細菌學(巴斯德、柯赫等)、消毒外科技術(J. Lister),免疫學(巴斯德、Metchnikoff、Behring、Ehrlich等)、土壤微生物學(Beijernck Winogradsky 等)、病毒學(Ivanowsky、Beijerinck等)、植物病理學和真菌學(Bary、Berkeley等)、釀造學(Hensen、Jorgensen 等)以及化學治療法(Ehrlish 等)。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日趨豐富,使微生物學發展更加迅速。
魏岩壽,1900年-1973年,中國微生物學家、應用化學家,是中國近代工業微生物的先驅。字孟磊,浙江省鄞縣(今寧波市)人。父親魏伯楨,民族資本家。魏岩壽並是原(台灣)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所長。是中國第一位在Science上發表科學論文的微生物學家。
D. 今年以來已有9位院士離世,這些院士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
今年短短不到5個月時間,我國就有9位院士先後去世,眾所周知兩院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頂尖榮譽,每一位都是為國家為民族做出了重大貢獻。現在互聯網媒體上對明星八卦整天炒的沸沸揚揚,但很少有目光注視到科學家團體。今天,小編懷著緬懷的心情,跟大家盤點一下這去世的9位院士的光輝事跡。
一、王綬琯、程鎔時、周毓麟三位科學院院士的事跡。王綬琯院士是一名天文學家,1980年當選為院士,長期主持我國天文學總體發展的重任。他曾經領導研製成功了國內手台射電天文望遠鏡等重要的天文學觀測設備,目前國際編號317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綬琯星”。程鎔時院士致力於高分子物理研究,而且一生都在大學任教,除了頂尖的學術成果之外,還培養了一大堆年輕的科研人才。周毓麟院士是一位數學家,這又是一位在核武研究事業上默默奉獻的老科學家,為我國的核武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就是這9位離世院士的豐功偉業,一個民族的復興靠的是無數的科技工作者,他們默默無聞攻克這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提升我國科技實力,讓我們能夠在這個並不太平的世界上擁有立足的根本。希望這9位院士一路走好,祝福中國科學技術能夠再攀高峰!
E. 食用菌真菌多糖是嵇汝運院士研發的嗎
食用菌真菌多糖是中國科學院士嵇汝運教授聯合中國,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四個國家的微生物學家,從1972年到1989年,歷經17年的艱辛,潛心研究出來的食用菌配方。1958年,我國長江以南發生了一場瘟疫叫血吸蟲病,當時中醫束手無策,西醫也毫無辦法,在這緊要關頭,周恩來總理想起了留學歸國的嵇汝運教授,委派嵇汝運教授率領我國多科研人員,採用生物對抗免疫療法,研製出了治療血吸蟲病的良葯,平息了那場罕見的的瘟疫,毛主席當時非高興,親自接了嵇汝運教授,毛主席有一首詩《送瘟神》就是送給嵇汝運教授的,並稱贊嵇汝運汝教授為再世小華佗,食用菌Ⅰ真菌多糖產品也是嵇汝運教授利用微生物學免疫療法研發的。
F. 微生物 牛人 幫忙!!!
如今還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
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於山東桓台縣,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學與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病毒學與生物工程專家
1954年8月 北京農業大學植保系畢業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研究實習員, 1958年後任課題組長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助研, 課題組長,
1977年後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後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國科學院院士,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研究室主任
對中國的植物病毒、類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統的研究, 1983年首次報導了應用衛星RNA防治黃瓜花葉病毒獲得成功。通過衛星RNA生防制劑和包括衛星 RNA 在內的多基因抗病遺傳工程品種, 在田間大面積應用中獲得良好的防病增產效果, 並提出了衛星RNA除抑制病毒復制之外的一種新的抗花葉病機理。他所領導的實驗室在生物工程方面開展了核酶工程、隨機序列多肽庫、抗體基因工程、基因工程醫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獲得在體內高度抗病毒和類病毒的轉基因作物; 構建了胞內和表位多肽庫並篩選到用於親合層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構建和表達了幾種抗腫瘤的抗體基因; 研製成功數種基因工程葯物; 在幾種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獲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復系, 為雜種優勢利用奠定了基礎。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 專著五種。
2.張樹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於河北束鹿縣。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942-1945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理學士;
1945-1946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學醫學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業部綜合工業試驗所技師;
1954-1957 中國科學院菌種保藏委員會助理研究員;
1958-現在 歷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酶學研究室副主任等職。
1991-現在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現在 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國內首先用紙電泳、酶譜和生長譜法分析比較了當時在酒精工業界有爭議的不同種麴黴澱粉酶系的組成,確定了黑麴黴的優越性。60年代闡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謝途徑,發現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徑。發現並純化了NAP-甘露醇脫氫酶。70年代在國內首先建立了等電聚焦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等新技術。在紅麴黴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該酶的結晶,並發現該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構象差異,證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現稱為糖型)。80年代從事多種糖苷酶的應用和基礎研究。如細菌(-澱粉酶高產菌株活力在國際上當時領先,果膠酶的應用,右旋糖酐酶已證明有防齲效果,產麥芽四糖的澱粉酶有工業化前景。首次發現了有嚴格底物專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熱菌純化了5種酶。90年代在國內大力倡導糖生物學和糖工程前沿計劃,並建立了糖工程實驗室 。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1963年以來一直從事中國地衣區系與分類研究,同時對世界范圍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先後組織並參加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和中科院聯合資助的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中國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資助的《用地衣進行北京地區大氣質量評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圍石耳科地衣的綜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項目中的三級課題《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國家85攻關《南極菲爾德斯半島生態系統的研究》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的研究》。此外,還對中國地衣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對一些地衣類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漬科等進行了初步研究。當前正在主持並參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實驗室資助的中美合作項目《東亞-北美地衣型與非地衣型真菌的間斷分布及其遺傳趨異性研究》。自1990年以來,將注意力逐漸集中於地衣表型與基因型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過PCR技術對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RFLP分析以及對某些疑難種的核rDNA特定片斷進行序列測定,並結合形態學,解剖學,化學與地理學等多性狀的綜合比較進一步闡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屬、種級的分類學綜合概念。
4.鄭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系統真菌學專業
一貫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類 真菌多年。對我國白粉菌目的有關屬種以及全世界范圍內白粉菌目的所有屬的全 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 澄清和訂正了許多國際上有爭議的問題, 發表了一個較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屬級分類系統, 受到國際公認。1987年與其他人合作 並主寫了我國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國白粉菌志》。在分類難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將形態特徵結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特性和將無性型特徵結合有性型 特徵並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突破。在醫學毛霉和內生毛霉方面亦注意開展研究。 共著書10本(主作2本), 發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和全國會議及國際會議論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榮祥 院士 男,漢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於上海,籍貫 安徽省績溪縣
工作單位及地址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關村 100080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電話及傳真 62548243 電子郵件 [email protected]
6.我們學校的院士
李季倫(1925.03.15--),男,河北樂亭人,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48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歷任中國農業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國Wisconsin大學生化系進修。1989年至今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85-1991年)、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1983-1995年)、清華大學兼職教授(1994-1996年)、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1991-1995年)和名譽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學報》主編(1991年至今) 、《農業生物技術學報》主編(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
長期從事農業微生物的教學和研究,培養了大量專業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譯著8冊,發表文章 一百二十餘篇。與俞大紱教授合編的《微生物學》在我國微生物界有較大影響,獲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8年)。
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系統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問題,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機制的研究中,證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絕對依賴N2的;並提出了固氮酶的雙位點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遺傳學研究中,建立了我國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庫,克隆和測序了該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並分析了它們的功能;構建了能節約玉米氮肥20%的耐銨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啟動了我國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和分類的研究,建立了我國根瘤菌資源資料庫,為以後的研究奠定基礎。
在應用研究方面:先後研製和開發了赤黴素GA3和GA4+7(可用於促進植物生長)、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於促進牛、羊增重,並首先發現它們也是高等植物的一類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馬杜黴素(可用於預防雞球蟲危害)、以及阿維菌素和伊維菌素(可用於防治動植物的寄生蟲)等農牧用微生物制劑,取得了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曾獲北京市優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勞動獎章(1986年)、全國農業勞動模範(1990年)等榮譽稱號 ,自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7.我們學校的院士
陳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科院院士,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農學院土壤農化學系。1958年獲前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副博士學位。1959年1月回國後在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微生物學系工作至今,一直從事土壤微生物學與細菌分類學的教學和科學研究。自二十世紀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國根瘤菌資源調查與分類。在她卓越的領導下,組織全國20個單位的微生物學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國32個省(市)700多個縣,不同生態條件下各種豆科植物根瘤菌資源調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對其中2000株進行過100多項性狀分析;發現一批抗逆性很強的根瘤菌種質資源;發表根瘤菌新屬2個,新種12個,在國際根瘤菌屬、種系統中占很大比重;從分類學角度獲得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關系的新認識;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錄,被引用200多次;培養碩士、博士50多人。她先後獲農業部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農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2001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她的工作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1996年當選為國際根瘤菌/土壤桿菌分類分委會委員, 1998年被邀與美國學者一道撰寫「伯傑系統細菌學手冊」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內容。現在她正熱心於將優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體系引入我國西部大開發的農林牧業中而努力工作著。
G. 我國科學家有哪些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還有....
著名物理學家: 童博士 ,李政道 ,王曉漁,楊振寧,丁肇中,朱光亞,嚴濟慈,錢學森,朱棣文,李四光。
化 學 家:盧嘉錫,常新安 ,曹希壽 ,曹春曉 ,曹本熹 ,程翔 ,蔡啟瑞 ,蔡國輝 ,蔡增良 ,蔡鎦生 ,陳之榮 ,陳俊武 ,陳冠榮 ,陳凱先 ,陳創天 ,陳家鏞 ,陳家鴻 ,陳尚賢 ,陳岱 ,陳慶雲 ,陳曉暉.陳洪淵 .陳清奇 .陳珠靈 .陳維鈞 .陳耀祖 .陳聰龍.陳榮悌 .陳裕光 .陳逢星 .陳鑒遠.陳騊聲
H.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的學術團隊
實驗室有一支以中青年為主體的科研團隊,關鍵崗位人才穩定,已形成一批以院士領銜的學術造詣較高的學術帶頭人、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科技骨幹以及一支精幹穩定的技術支撐隊伍。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80人,其中研究人員71人,具有正高級職稱18人,具有副高級職稱37人,研究系列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者佔88%。固定人員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全軍傑出人才基金獲得者2人,總後勤部科技銀星3人,總後勤部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總後勤部中青年科技保障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4人,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崗位津貼20人。
I. 微生物學的院士都有誰
鄧叔群院士、方心芳院士、閻遜初院士、張樹政院士、田 波院士、魏江春院士、鄭儒永院士 方榮祥院士、庄文穎院士
J. 著名生物化學家張樹政院士,她有怎樣的貢獻
引言:在中國經濟水平的平穩發展下,中國變得越來越繁榮昌盛,科技水平也不斷提高,在國外的國際實力和國際地位也在不斷的提高。那麼對於中國越來越強大,那麼當然也少不了很多科學家和發明家的貢獻和付出。然而對於著名生物化學家,張樹政院士,大家對她有多少了解呢?她又有怎樣的貢獻呢?下面來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三:著名生物化學家張樹政院士的貢獻對中國有什麼作用和意義?
張樹政院士是我國著名的微生物生物化學家和是中國微生物生化的重要領導人。並且把自己畢生的經歷都奉獻給了國家的科學事業,為我國生物化學和工業微生物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並且還是因為刻苦鑽研無私奉獻的優秀科學家,他非常重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並且在他的培養下已經有了很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一直從事著我國生物化學和糖生物學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和國際勢力。